我记得之前的饥饿游戏,好像是专门受过训练的年轻人去“玩真人吃鸡”,还有点意思,蛮刺激的。
但这一集新的都是些小毛孩,毫无训练,好多上去就被干掉,稍微强一点的一伙人也非常弱。。。。
然后所谓的导师,也毫无老师经验。。。
就这还直播?
还有观众看?
电影竟然还很长,确实没看明白到底在干嘛??
要特效没特效,要剧情没剧情,要美女帅哥没美女帅哥,要血腥暴力也没血腥暴力。
玩呢??
之前豆瓣还7分,我觉得6分都高了啊。
我一直不觉得《饥饿游戏》讲述的是爱情故事,看前三部曲的电影和书的时候我就一直觉得Katniss并不爱Peeta。
至少不是爱情的爱。
Katniss和Peeta一开始是为了生存而表演,之后祂们一起经历了太多生死,被命运紧紧地捆绑在了一起。
祂们是唯二从同一场游戏中活下来的人,只有Peeta是和她共同经历了一切,可以理解她。
Katniss并不是生来就想要成为一个战士,她只是不得不,也绝不逃避成为一个斗士。
但战争结束了,她的反抗也结束了,她还能去哪里呢?
她还要怎么活下去呢?
尤其是她最后还失去了她最爱的妹妹, Peeta更像是她心灵的慰藉,生存的支撑,寻找到的一个平静的栖息地,一个安放自己的地方。
Lucy Grey和Snow也是一样的。
在绝望无助的情况下,Snow是唯一一个对她伸出援手,可以帮助她的人。
想要活下去,除了依靠他她又有什么办法呢?
无论他是出于什么目的,她都只能信任他。
在这样的情况下诞生的难道会是爱情吗?
Lucy在竞技场返回救了Snow,是因为她本身的善良,Snow因此给Lucy送老鼠药,以及Lucy想要吻他,与其说是爱情,倒更像是感激与感动。
祂们的命运是因为游戏彻底绑定,都不得不孤注一掷。
祂们像是两个天性追求都不一样的人被捆住手脚必须要一起走同一条路——一只鸟和一条蛇,一条充满荆棘,悬崖边上的路。
但祂们本身是完全不一样的人。
Snow从始至终都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精致利己主义者,即便他也有作为年轻人的迷茫,不安,无助,他的挣扎,他的落魄,同时他也具备了善意的人性,但细究下来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争取自己的利益,达成自己的目的,Lucy Grey只是恰巧同他的利益绑定在了一起,为了赢得比赛,赢得奖金,他必须要帮助她,不顾一切。
他付出了超出其他人的努力,他作弊冒险,因为她代表了普林斯奖,他的未来。
他并不是单纯为了她,而更是为了自己。
就像他自己承认的,他是为了"Both"。
而当作弊被发现,被校长威胁,前路渺茫的时候,他选择12区也只是因为他可以在那里寻找慰藉。
而一旦有了机会,他就一定会回来。
他出于风险因素考虑才和Lucy Grey一起走,一旦风险被排除,Lucy Gray已经不再和他的利益一致了,他的选择还有什么可质疑的呢?
他的行为动机从始至终都是出于实实在在的考量,而不是爱情。
Snow是规则的遵循者。
他认同这个规则,一直试图利用规则往上爬,在规则内占据有利地位,得到更多的好处,爬得更高。
哪怕他受到校长不公的对待,也在贫困艰苦中挣扎,他的一切不满也都只会让他选择去成长为规则的制定者。
他要成为那个最高的人。
所以他不会像普林斯一样反对规则——或许并不成熟,但很可贵——他只会想方设法赢;他也不会想要取消游戏,他只想要赢得游戏。
他喜欢权力,喜欢力量,在他误杀了竞技场的贡品时他不会像Lucy Grey一样愧疚痛苦,而是感受到了自己拥有的力量。
他喜欢赢,他想要赢。
就像他说的,世界是个竞技场,他要当永远的赢家。
他遵循自己的逻辑不断地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他决定了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一步步地走到了最后的位置——President Snow。
一开始的饥饿游戏还很粗糙,保留着直白的恐怖和残忍来恐吓众人。
是他把饥饿游戏包装成了一场富有表演性质,戏剧性的热门节目,掩盖了了里面的血腥残酷来吸引更多的观众。
他选择被规则的同化,乃至于守护它,他从来不想要反抗它。
而Lucy Grey和Katniss她们是反叛者,她们从来都不认同这个规则,也绝对不会遵守这个规则。
即便到了竞技场里她们也拒绝主动的杀戮。
Katniss的三次反抗,第一次她和Peeta一起吃毒浆果,第二次她举箭射向竞技场的荧幕,第三次射向了反叛军的首领,都十分震慑人心。
她从来没有妥协过。
Snow会为了活下来一个人跑走,但Lucy Grey不会放弃她的同伴,因为是他一路上帮她赶走蝙蝠才被咬的,哪怕他已经狂犬病发了,她也还没法杀了他。
当她下毒的水毒死了她预料以外的人的时候她会感到愧疚。
一旦脱离了相应的环境,Lucy Gray也立刻变得清醒。
她逃走的时候都没有想过要叫上Snow,她只是去道别。
她也很清楚祂们是完全不同的人,祂们并不会走在一条路上。
所以她才会那么容易地失去对Snow的信任,当机立断地先行一步。
竞技场终究是给她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没有人可以真的从里面走出来。
所以我一直非常喜欢《饥饿游戏》,它讲述的是在极端情况下人性的挣扎,不同的人做出不同的选择与成长。
竞技场里的短发女孩,临死之前说着“我不能白白杀了那么多人”然后咽气;脆弱的生病的一直哭的女孩最后也挥动了斧头砍死了Marcus;普林斯会半夜里闯进竞技场哀悼自己的朋友,有人会把贡品们的尸体放到一起以国旗覆盖安葬;被驱赶着如同猪猡一样祂们爆发着自己的愤怒和怨恨,拼命地寻找着自己的希望。
在这样强烈的人性,极端的境遇里所要遭遇的生死存亡,这里面充斥的是人们的反抗与渴望,在黑暗与痛苦之中也要寻找着内心的安宁和满足,实现自身的投射,如何用爱情一言以蔽之呢?
在结尾,Lucy Gray拿着小刀笑着走到雨里说着:“I’m not made of candy. “一去不回。
而正是她没有挖回来的Katniss(沼泽土豆)继续了同Snow的斗争。
多么的富有诗意啊。
我永远爱《饥饿游戏》我永远爱Katniss Everdeen补充:Snow有咯血的毛病,是Lucy Grey的蛇毒后遗症吗?
他说在列车到达终点前就会好了,但一直没有好?
一条蛇却被毒液伤害,或许正是他内里的毒素,从他遥远的被放弃和背叛的最后的人性中遗留下来的毒素,贯彻在他身体和心底的最为浓烈的恨意与伤口,终于,杀死了他。
文字/清凉电影《饥饿游戏:鸣鸟与蛇之歌》改编自苏珊·柯林斯的小说,我不是小说原著党,对原著也未看过,只单独看了这部电影。
影片中的特效、着装、气氛透着浓浓的英式复古风,很多时候让我联想到哈利波特的世界,有种奇特的魔幻色彩。
男主斯诺出身贵族,家道中落,一心想要翻身让家族重回荣光,他被选为饥饿游戏的导师,是十二区的导师,一名叫露西的女人被选为他的贡品,在这场厮杀残酷的竞技场中,十二个区的贡品是这个世界里的牺牲品,他们来自同一个阶层,却要面临着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命运抉择,世界太卷,来不及感慨,下一个牺牲的可能是话多的人。
斯诺一心想赢得比赛,处处帮助露西化险为夷,他反对残酷的竞技,希望取消游戏,可是在这场比赛中作弊的人将受到惩罚,斯诺面临了被逐出中心区的决定,校长是斯诺父亲的朋友,没有为此给他带来任何帮助。
他被发配到八区,其实是十二区,为了见到这个叫露西的女人,他认为“我为你付出了很多”,这个理由牵强又自私,从头至尾他都是一个自私的利己主义者,斯诺为了赢得比赛,为了奖学金,想要获得饥饿游戏的奖杯,他付出了太多太多,甚至是杀人,最后,连信任他的朋友也可以出卖。
权力让一个人发疯,也让一个人失去自己,他在这条路上走得越来越远,连女主露西都看出来了,电影中的女主勇敢反抗制定游戏规则的人,对人性和斯诺有着不同的观点,人并不都是恶的,她认为是环境逼迫的,斯诺对此完全相反,从这一刻起,他们是两个世界的人,也永远不会在一起了,他们出身不同思想不同。
道不同不相为谋,分道扬镳以后的人生,各自为政,为了达到心中所想,梦中所愿,斯诺再次回到了中心区,和权力阶层握手言和,喜笑颜开,没有了之前的理想主义,现实让他认清了自己的阶层,他内心的恶魔被唤醒。
饥饿游戏新的掌权者或者更准确的说,是这个世界规则的新的制定者,黑化让他从一头卷曲的金发到板寸金毛再到精致的金色卷发,鸣鸟与毒蛇已经准备就绪,一场暴风即将来袭……电影分为三个部分,每一个部分都在讲述男主的成长轨迹,单纯不经世事的大男孩最后一步步走进人性的深渊中,在不断下沉堕落的过程里他完成了成长,也认清了自己真实的面目。
女主露西和他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她虽然不是出身贵族、受过良好的教育,却天性使然,为人正直勇敢,拿到了人生大女主的剧本。
这部是饥饿游戏的前传,负责交待了故事前半部分的剧情,真正的好戏还在后头。
PS:文章请勿转载,转载需要联系
失败的改编,令人匪夷所思的选角,刚看完小说看只会感觉“阿这是可以这么拍的吗”明明露西和科里奥一样地旗鼓相当,却不知为何删除露西杀死沃薇,特雷奇,以及十区男孩的三场高光戏份。
弱化所有配角塑造东拼西凑,把所有“反叛”象征和真善美戏份全加给了科里奥,导致斯诺前后变化突兀,犹如人格分裂。
以无人机攻击对手是三区女孩的点子,用水赶走患上狂犬病的同伴是同窗的善意,使用粉盒装鼠药是露西对科里奥的默契更是她狡黠难斗的体现,这些弧光竟然不分青红皂白全部加给了科里奥。
试问如此塑造人物怎么可能不让人感觉古怪?
科学怪人高尔最突出的头衔分明是“生物学家”,影片却安排一位学者身穿滑稽盛装登场,并把原著游刃有余阴晴不定的掌权者塑造成喜形于色的蠢材,一时间怀疑这是高尔还是乌姆里奇。
学监更是莫名套用《哈利波特》咒语课老师的矮人模板。
从头至尾科里奥对学监的憎恶实际上是沿袭父亲对学监嫉恨的伏笔而已,影片却是尽力把学监塑造成丑角,乃至没看原著的观众误以为学监是斯诺黑化的最后一根稻草。
ps:原著对露西的出场描写是“站得笔直”,电影女主登场一个病蔫蔫的驼背看得我暗叫不妙,早知如此那时候我就该逃!
科里奥兰纳斯•斯诺:杀死他人让你感到了权利主角斯诺,他是一个不轻易揭露于镜头的角色。
摄影机是掩饰他邪恶本性的画布,幕布上只存一种狡猾本能,他也许并不具有真正的动机,但他无疑会那样做。
这种在表面和实质之间的分离,使得他的形象更加复杂:他对自己那样做的后果没有预计,但做之前他想到了这是利益最大化的方法,所以他做。
他是这样的一个角色,在镜头前的表现和他实际的意志就要分开来看。
斯诺他不是一个好人,他只是野心勃勃但经验不足,他表现出的良善一面来源于他对这未知一切的无知,他的弄巧成拙误导了露西•格蕾以为他"纯粹"。
有两个镜头暗示他对露西•格蕾的情感透露着一种模糊地有利可图:在电视采访时露西•格蕾第一次在公众面前以获取赞助为目的唱歌,在所有人动容的时候斯诺没有;在露西•格蕾最后被蛇缠绕歌唱时,斯诺依然是唯一一个不会被她的歌声打动的人。
当她唱歌的时候,背对屏幕看着所有人只有他。
此刻的露西•格蕾是他的一件杰作,电影试图以爱情来描绘,然而斯诺内心的问号却永远挥之不去。
这是否真的是爱?
早在那个隔着动物园围栏的亲吻时本性已经替他回答了,不是,永远不是。
也许镜头过多地讲述了他和露西•格蕾的相似,如同堂姐的那一句"说不定你们你们的共同之处比你想象的还多",同时被丢进动物园的笼子,同样的家庭处境让斯诺产生了我们或许如此相似的自怜,但相似是在收割日的极端事件进行中被模糊的,不对等是真正存在的。
无论斯诺如何可怜,都要记住他有别于露西•格蕾的身份:国会区贵族高中的优等生,赫赫有名大将军的儿子,贡品们的导师。
斯诺真是最适合做领导者的人,每次在屏幕上看到年轻演员的脸都会想起嘲笑鸟最后被踩成碎肉的他。
这个骗子说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时你真的会相信他,而他只有在杀人时会流泪,是因为这杀戮而动容和快乐,就像性高潮。
杀死一个人让他得到了权利。
最开始斯诺并没有完全杀死第八区的贡品,他补刀只是因为他想杀人,因为他愤怒、惊恐于自己完美的人生规划被打破,差点在这里被夺走生命。
"人生规划被打破"对他来说也是不可饶恕的,他杀死梅菲尔,告密塞詹纳斯,对着露西•格蕾开枪都出于这个原因。
影片最开始他在动荡中东奔西逃的童年是他最想回避的事情,所以他要把自己装成一个上层的贵族,离这些远远的,谁都不能阻拦。
终于在电影一小时十一分到了讲权利的时候,他还是这么脆弱,但这一切从现在起开始逝去。
有人说姐姐和露西•格蕾都分别代表他的良善,但不是。
姐姐的眼皮上有上城区眼影的色彩,所以就算她代表善也是一种上等人的善良;而露西•格蕾不是完全的蜂鸟,偶尔也是一条会咬人的蛇。
斯诺会敲生物维生罐,会为了根除一切而崇拜权利,杀人时他第一次滥用这个,让他沉迷。
不知道多年之后,斯诺第一次听到凯妮斯的名字时会不会想起这是他爱人告诉过他的一株植物,他已知道:这个世界是一座竞技场,但他再也不会让别人有机会与他用棍棒厮杀了。
露西•格蕾:吉普赛裙摆的污点露西•格蕾,神魂上像是一个美丽的吉普赛女人,她心知肚明的,她不可能永远纯洁,她会为了活下去啄咬他人,但真到了那天之前,她都会永远飘忽于俗世之外。
而她本人的性格非常接近于一种人格类型:INFJ,信任对她来说比爱更重要,不信任的人在她的眼里就是陌生人,所以她选择了离开,并富有反抗地小小报复了斯诺。
蜂鸟与蛇最取巧的地方就是剧本直接放弃了塑造露西•格蕾这个角色,这个"人"或者"灵魂",而是像在回忆星火燎原剧情一样,开始就在塑造一个概念,一个纯粹却并不脆弱的女人:她会在撬棍和水瓶里选择一个水瓶。
这个选角的这张脸太适合了,露西•格蕾,她怎么能不生于一个耶稣最初诞生的地方,流淌着奶和蜜的土地流入深处,它们是棕色的。
总的来说,蜂鸟与蛇的剧本相当巧妙,通过最初的饥饿游戏吸引观众,在观众产生对男主角足够的好恶感后,堂而皇之地讲点混含着西线无战事和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的反派成长小故事。
但本片对前几作的彩蛋和涵盖非常多,足够让人惊喜,我又非常喜欢男女主的角色设计。
饥饿游戏最初改变规则的时候飞来的无人机代表的是希望,到了嘲笑鸟代表物资的小小飞行器炸死了无数伸出手的儿童。
这当然不可能是斯诺的主意,原来如此,写一个反派的前传真是太取巧了,最易读的剧本和美丽的互文,我会为了普林斯之死给蜂鸟与蛇打五星的。
你杀了你笨拙的,最好的朋友,因为你是一个天生的坏种,然后你要和你的爱人从上吊树下逃走了,尽管你是那个杀了三个人的男人。
什么时候上映下一部!!
片名已经表达的很清楚了, 男主与女主,一个是华丽的蝮蛇,一个是高歌的鸣鸟。
是两个不同的阶级,两个不同的种群不可能在一起, 面对危难时, 它们可以相互依存,相互利用。
但一旦面对转机和发展, 则又成了势不两立的对抗物种。
如果头3部片子是反暴力,反独裁,反乌托邦的片子,那么这部感觉就是反爱情,什么爱情,在生存发展面前都不值得一提。
原本是打发时间随便看看。
过程中一度有些失望。
虽然前几部的剧情已经忘了差不多了,也搞不清时间线,但还是对第一部里女主出场时的盛大华丽开幕式记忆犹新,以及记得故事情节类似大逃杀,在一个荒野之中进行决斗等等。
而不是这一部中在一个小小的监狱类型的房子里就完成了匆忙的决斗。
看完整部影片,又了解了时间线才明白,原来这一部也根本不是在讲饥饿游戏本身,根本是总统黑化史啊。
Snow总统年轻时,刚出场,乍一看是一个奋发图强的优质善良好青年。
会主动帮助“贡品”,心怀不忍,虽说目的是为了自己的奖金但也的确可以说是为了贡品能活命。
转折点是在他冲进游戏区域里救朋友,危机时刻杀了贡品的那件事。
不记得是影片中谁说的,他的善意只不过是因为没有涉及到自己的利益罢了,不过是因为他和Lucy的利益一致罢了。
一旦要有取舍,且看。
他顺利赢了比赛,也意料之中因为作弊被“放逐”。
最后一章的剧情是我观影时万万没想到的。
发现昔日好友可能要连累自己,毫不犹豫告密。
和原以为相爱的姑娘起了猜疑,怒下黑手。
总之,一切的善意,一切的感情,都在为他自己重回都城而让步。
他才是真正参加了本期饥饿游戏的种子选手啊!
就像那句话一样:如果有的选,谁不想做个好人。
(非辩解)
我去重温了一下《饥饿游戏》三部曲之后,再来看《鸣鸟与游蛇的歌谣》,就会感慨,现在真的是游戏不好做了,还是世界观和人性改变好做呀。
我博士的研究方向就是乌托邦与反乌托邦,最后定稿的毕业论文是《文艺美学视域下的敌托邦形象研究》。
作为美国青少年敌托邦作品的代表作,尤其是敌托邦文本从中年人向青少年人过度的典型作品,自然《饥饿游戏》是必不可少的。
所谓乌托邦好描述却不好写,这几乎是整个乌托邦文学界这几百年的共识。
反过来说,敌托邦好写却不好描述,也是如此。
所谓“乌托邦好描写不好写”,是因为在大量的乌托邦作品中,都是由外来游客去接受导游观赏整个乌托邦地区的,他们不是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原本就有一层滤镜,同时这种看似单向封闭却更加先进和圆满的乌托邦之所,原本就是需要我们仰望的存在。
所以只需要事无巨细的描写所见所得就可以了,《乌托邦》《太阳岛》《基督城》都是这个路子,哪怕后面的《回顾》《希望》《乌有乡消息》也是如此。
无论是地理空间上的悬空,还是时间上的悬空,都代表了对乌托邦世界的“只能远观而不可亵玩”的特色。
在这个基础下,要写好乌托邦故事里的人就很难,最重要的是没有什么戏剧冲突,自然就是清汤寡水的纪录片式写作了,任何起承转合都不具备,那我们聊什么呢?
只能继续重复政论和环境描写了。
而敌托邦的故事就很有看点了。
不管是什么类型的敌托邦,都天然具备一个特性,那就是人与环境的对抗,这种对抗性奠定了读者的观看兴趣基础。
我记得有一个梗图,就是说,其实所有伟大的作品都是人与其他因素的对抗,里面有与环境的、与心理的、与社会的、与哲学的、与性的,当然也有与其他人。
但是,我要说但是,敌托邦好写却不好描述。
因为我们当然可以像奇观那样去给大家展现这光怪陆离的敌托邦世界,比如施慧国的十二个分区,以及荒腔走板、花枝招展的饥饿秀,却很难解释清楚为什么要这么做,以及这么做的成本运转到底是怎样的。
这在《1984》《我们》《美丽新世界》《这完美的一天》《华氏451°》里都招到过相似的批评。
就是说这些敌托邦文本都是堪称各种奇妙环境下的产物,让人真是深省沉思又或者是照到镜子,其中也涌现出一大堆的文学形象,但之后呢?
它们是很奇妙,无论是电幕、基因遗传工程又或者是透明房屋,都很新奇,但它们本质上都是“寓言”的一部分,只有寓言才不需要解释是怎么来的,而是说就这个样子,大家才会看得津津有味。
但这就是问题之所在了,那就是“花哨的景观”不能代替“景观的花哨”呀。
但凡多花点经费在别的地方,而不是放在营造这些奇奇怪怪的场景上,敌托邦所营造的绝境自然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模样了,一定会好很多。
那这么简单的逻辑,敌托邦作品里的统治者难道不知道吗?
所以就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是为什么要搭建这样的设定,二是设计者到底在想什么。
而《饥饿游戏》又需要解决第三个问题,那就是大逃杀主题的合理性。
大逃杀 主题最早来自日本的《大逃杀》,就是在一个极端环境下相互厮杀至最后一人的基本模式,到现在发展了很多变种,但归根结底都是“伪金字塔式”竞争。
为什么是 伪金字塔 呢?
首先,这个晋升模式是单向而上的金字塔,站在最高层的人数量一定是最少得,而且是站在别人的尸体上存活的。
但“伪”在这个模式是被人为创造出来的,即便是摸到最高胜利层的那位,也不过是更高层玻璃俯视下的玩物而已,这点在《大逃杀》漫画里其实讲的比较清楚了,就是首相自上而下的选拔模式,真正的贵族不会受到这个游戏规则的约束,在《十二大战》动画里就体现地更明显了。
为了强化这个模式感,又在电视媒介的影响下,随之带出了能“观看”“凝视”的娱乐模式,更是增加了直播打赏环节,最后为“大逃杀”形成一个透明金字塔的庞然大物。
当然饥饿游戏的作者 苏珊柯林斯 是不承认她的理念源头来自于大逃杀,非说是来自什么古希腊的献祭故事。
虽然可以说是非常的像,十分甚至有九分相像,但是人家不承认,也不能说他是抄的,因为最后成书出来有很大的不同。
大逃杀和饥饿游戏的底层逻辑确实是大相径庭,因为大逃杀,最后获胜的那位冠军是由日本上下都寄希望于年轻人改变社会现实所要创造出来的一位领袖,不管是漫画的版本还是电影的版本,它都是走的这样的一个路子,成年人觉得自己的生活无望了,所以想通过这种方式来快速筛选出新英雄。
虽然我也写了很多有关大逃杀的文章,但是在这个底层逻辑上,我还是觉得小日子的思路很诡异,作为一个正常人,无法理解为什么要通过杀戮的方式来找英雄。
我还是相对比较能接受的是类似于像赌博默示录那种游戏大逃杀,不能通过彼此之间的杀戮暴力来走到顶端,而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游戏存活下来,至于说你拿多少钱或者要不要继续赌下去,那是另外一回事了,包括《欺诈游戏》也是一样。
《饥饿游戏》就是反过来的,看起来好像是通过游戏寻找一个胜利者,但是不管是表面的原因还是深层的原因,都是想通过这个游戏打造恐惧感。
圆梦的原因是要通过这一场饥饿游戏来形成感恩,希望12个区都对国会有崇敬之心,而深层原因就是根植于人们心中的恐惧了。
这个理由就非常能够说服人,既能够让我们明白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设定,也能够让我们明白设计者到底在想什么,同时还能够连带起来解决第3个问题,那就是成本。
饥饿游戏第1部、第2部就说得非常清楚,在高精尖科技和现代娱乐产业的引导之下,打造这么一个饥饿游戏其实是双赢。
一方面可以将恐惧植入统治的其他12个分区的民众眼中,另一方面呢,则可以通过恐惧转化的娱乐方式来为其增加很多消费的乐趣。
那就要比单纯通过大逃杀游戏培养最后的领袖,来的更加符合我们这种后现代人对于现实状况的预期。
当然直播娱乐嘛,这个肯定也是非常容易产生反抗军领袖的。
“三根手指”就是一个觉醒手势。
这不,饥饿游戏就是以女主角大表姐来讲她的成长。
而饥饿游戏有一个特点,就是每年都是那样,多看几次就审美疲劳了,只有说场地可能从古代变成了未来高科技。
这个时候让我们怀念起了各种类似于像鱿鱼游戏一样的环节,因为游戏环节非常丰富,大家就会更有兴趣看下去。
虽然说1对1的残忍杀戮也很好看,但是远没有更加丰富有趣多元的游戏选拔方式好,看观众也不会只是停留在简单的荷尔蒙刺激身上,还是需要搞一些多巴胺刺激。
前面的思路走到最后就回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参加这个游戏的人脑子里在想什么我们已经都知道了,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
可是,设立这个游戏的人脑子里到底在想什么?
这就是《鸣鸟与游蛇之歌谣》要讲述的故事了。
大反派雪诺总统年轻的时候,参加的第10届饥饿游戏。
剧情就不再复述,这个取名其实很有意思。
鸣鸟与游蛇各自指代什么呢?
我觉得其实是互文。
鸣鸟就是嘲笑鸟,主要是重复别人说过的话,然后形成录音——和之后的全息投影比起来简直是弱爆了,也和一直在拍宣传片的科特尼斯完全不一样——声音就成为关键。
游蛇就是一直潜流在国会区里的毒蛇,它可以无差别攻击所有人,除了之前被确认之后的气味——这意味着效忠与残酷的执行,同时也意味着叛乱。
所以鸣鸟和游蛇,同时交替指代了雪诺和露西两个人,并且在不同的侧面形成了各自的特质。
虽然海报上把游蛇给了雪诺,鸣鸟给了露西。
鸣鸟会唱歌,但鸣鸟是在游蛇的簇拥之下唱歌的,这一幕反差更是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突。
当然其视觉冲突更重要的还是饥饿游戏的场面和直播场景,活脱脱一副古典-严肃画面的模样。
已经快要成为残垣断壁的饥饿游戏赛场,真的越来越像古罗马的斗兽场。
特别古老的黑白风格一样的电视直播画面,也真的越发接近最早电视娱乐出来的样子。
所以我大概理解的就是,《饥饿游戏》想要从青少年敌托邦作品走中年严肃作品的转型之路,所以里面引入了大量古典戏剧才有的画面、叙事结构、人物对位关系以及场景,包括里面大家加入的各种歌曲的咏唱也是如此。
至于说能不能真的转型成功,还得看下一部电影的塑造才可以。
而我个人认为,在角色塑造上,露西的人物弧光要比雪诺更完整一些,雪诺的问题就是最后黑化的那一段。
包括森林里和露西的决裂的场景,看起来相当开放式,也难以补完雪诺人物黑化的完整度,虽然从一开始我们就知道他就是那个未来成为60多次饥饿游戏的始作俑者——能看60次饥饿游戏不吐,我觉得心理也确实是异于常人——但在电影里需要塑造的还是二我差的问题,就是既有未来某个确定自我的模样预兆,也有当下未知的形象展开,我们的男主还是有些完成不足——而在12区里,和露西一起裸着上身享受美好时光的段落,怎么说呢,有点梦回《芭比》呀。
写这篇影评的时候,豆瓣的评分还没有出。
我随便地刷了一下,感觉评论好像两级分化有点严重。
我一开始是被提前放出的主题曲《can't catch me now》的MV惊艳到了。
打动我的主要是美丽却又易碎的场景,以及呢喃和呐喊并存的唱腔,还有神秘却又挣扎的歌词。
而对于男女主角,我倒是没有多少的期待,一是单看MV的话感觉选角很一般,男女主也不是什么经历丰富的演员,这部电影的许多配角都比主演更加有名气。
对于电影质量,其实我也是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来的,一是第三部《饥饿游戏》的质量就非常堪忧,二是好莱坞最近特喜欢贩卖“情怀”,急着榨干消费者的钱袋。
不过进了电影院我确实有被惊艳到。
这部电影,作为前传是可以完完全全顺滑承接《饥饿游戏》的主体故事的,而作为一部前传,它本身也完全不逊色原本的《饥饿游戏》。
它是一个失意少年Snow的黑化史,是少年Snow从善良的原点,一步步滑向权力的深渊的历程,是阴暗的Snow总统颠沛流离的前半生。
它是一个战败区的少女,在关乎到生命压迫下,狼狈的逃生和反抗。
它是一部传唱的歌谣,一首飞蛾扑火般壮烈的《The Hanging Tree》,是曾经在逃杀中活下来的少女Lucy,和数十年后,指引人们奋起革命的少女Katness的一种穿越时空的灵犀。
它是一个血腥肮脏的机制不断形成的写照。
它记录了饥饿游戏从单纯的血腥暴力,让中央区人们感到“无聊”的项目,变成了一个被包装起来的鲜血馒头——加入了赌博,加入了博眼球博同情的贡品互动,升级了导师训练制度,无人机配送机制。
而透过斗兽场一样的屠杀场地,和设计师令人作呕的实验室,我们也可以瞥见未来模拟化战场的端倪。
它塑造了一个血性和善良尚存的世界,也塑造了一个残忍和无情称霸的世界。
它描述了一场飓风。
飓风的中心,风平浪静,而暴风眼之外,是五马分尸的撕扯。
人们诞生在飓风中,大部分都被风暴的残酷撕扯成碎片,少部分舍弃了一切,成为了恶的化身,爬进了权力的中心——暴风眼。
还有极少的一部分人,神秘地消散了,消散在了飓风的势力范围,他们留下一个圣洁的幻想,看似无力,但却永远抓不住,也永远在暴风眼中生成了恐惧的幽灵。
Lucy就像是那个圣洁又神秘的幽灵。
让我印象最深的画面就是Lucy送给全世界一个最动人又最挑衅的敬礼。
很多人可能会对Lucy能活下来感到嗤之以鼻,毕竟Lucy在电影里完全没有展现出任何战斗能力。
但这才是最真实的,这才是一个普通人在饥饿游戏中最真实的状态。
毕竟这时候,在饥饿游戏中活下来,不能成为中央区公民,没有任何优待,得到的结果只是你活下来了,仅此而已。
为了参加饥饿游戏的厮杀专门训练的情况,也要到几十年后才出现,这是在《饥饿游戏》第二部中才提到的,而那时候贡品的地位也大大提升,有点“全民宠物”的感觉。
而前传中,贡品就是动物园里供人观赏的动物,没有食物,没有水,没有尊严。
可能有一个人能活下来,但更可能,所有人都会同归于尽。
所以被选中就约等于判了死刑。
而所有的少男少女,都只能祈祷,被选上参加饥饿游戏的人不是自己。
祈祷就是普通人唯一能为此做的事情了。
其实我也没有料到居然会在一部有些血腥、惊悚的片子里加入歌舞的元素,但是加入的歌舞元素不是像印度电影那样的暴力植入,还是比较贴入剧情的。
Lucy是最先看出Snow黑化的人。
Snow家贫穷到连吃土豆泥都算作奢侈,却一次次因为父亲的原因受到阻挠,拿不到奖学金,还被逼迫进入赛场救下同学,被迫下放到八区(实际上去了十二区)充军。
电影中让他产生最大转变的时候是逼迫他进入饥饿游戏赛场的时候。
进入了赛场,除了要面对随时可能袭来的杀戮,随时面临丧命的危机,而且作为一个中心区的公民,第一次亲身经历这种炼狱。
但,除了死亡之外,他还感受到了权力,在这里,杀死任何一个人,都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杀人成为了饥饿游戏中的权力。
权力让他逐渐滑向深渊,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
他在赛场中,也杀了第一个人。
而夜场中,他杀了威胁要去告密的区长女儿,而换了在场的人一条生路。
最后他杀的第三个人,是他最好的朋友。
他通过鸣鸟的传信,出卖了他最好的朋友——怕他的反叛会导致自己受牵连。
而做完这一切他本想和Lucy一起出走,离开施惠国。
他们相约在The Hanging Tree下,那个绞死他最好朋友的地点。
他对Lucy说道,【三个人足以为未来的生活铺路了。
】Lucy只知道他杀的前两个人,她问到:【第三个是谁?
】Snow顿了一下说:【以前的自己。
】其实Lucy在这里已经明白了,Snow不再值得托付信任。
Lucy最后逃走了,留下了一条Snow送的他母亲的围巾,围巾下藏着一条毒蛇。
Snow再也找不到Lucy,在毒液产生的幻象中,他朝着天幕肆意开枪。
鸣鸟不停地歌唱着那首响彻山谷的《The Hanging Tree》。
他们曾经互相许下承诺,可以互相信任,但是最后谁都没有做到。
一个成为了风暴眼中罪恶的化身,用罪恶在风眼中塑造安宁;一个成为了捉不住的圣洁幽灵,成为了风暴眼中永远挥之不去的恐惧。
电影中展现了Snow曲折复杂的黑化之路,其实,在《饥饿游戏》一二三部中,Snow也从来不是单调的,一元化的反派。
他一直都是很复杂的,让人恨之入骨的同时又带上一丝无奈,就像攥紧了拳头只能打在一团棉花上。
这部电影是罪恶深化的开始,但其实也是革命种子散落在地的起始。
革命是流血的接力棒,一个人倒下另一个人继续跑;是暗夜中最原始的行进仪式,一个倒下的身影,带动起一片升起的火炬。
革命更是一首亘古的歌谣,象征着被绞死者的《The Hanging Tree》会被鸣鸟带到更远的地方,也会带到更远的未来。
而几十年后,会有另一位十二区的少女,另一位饥饿游戏的幸存者,另一位会唱《The Hanging Tree》的少女,她将会掀起一场史无前例的革命,刷洗飓风的罪恶,引导人民击碎虚假的天幕。
《饥饿游戏:鸣鸟与蛇之歌》作为该系列的前传,好看的点不仅仅局限在它让观众了解了“饥饿游戏”的起源故事。
更精彩之处在于,剧情不再是以“贡品”为主角,而是将焦点聚焦在了正传里的大反派雪诺身上。
饥饿游戏:鸣鸟与蛇之歌 (2023)6.62023 / 美国 / 剧情 动作 科幻 惊悚 战争 冒险 / 弗朗西斯·劳伦斯 / 汤姆·布莱斯 瑞秋·齐格勒 ——有轻微剧透——故事围绕雪诺年轻时展开。
他本出生在国会区的一贵族家庭,虽成绩优异但在其小时候,因为父亲的离世,家族便开始没落,直到后来家里都快揭不开锅了,还在外假装自己家里很有钱,典型的死要面子活受罪!
而他原本只是想通过自己优异的学习成绩,赢得奖学金以改善家人生活条件,怎料却因种种境遇,成为了饥饿游戏的导师,想要有机会赢得奖学金就不能让自己的“贡品”死掉,因为毕竟饥饿游戏的宗旨就是最后一个活到最后的人才是胜者。
这期间的种种谋划和操作,使他已经开始走在堕落的边缘,而最后“成就”他成为正传里那个反派的决定性事件可能你不看电影可能很难猜得到,这里就不再剧透,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下电影自己体会下。
——剧透结束——看完本片,我最直观的感受是,真的完全没有想到,一部以反派年轻时的经历为主线的前传,居然能这么好看!
可能是因为电影剧情本身的编排很棒,把主角年轻时心态的复杂性展现了出来,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感觉他不是一个脸谱化的绝对好人/坏人的角色,而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因为某些“不得已”的决定造就了后来的他。
另外,也可能是因为男主的演技很好的原因,我在观影过程中一度认为他饰演的年轻时的雪诺这个角色,他的经历仿佛是会发生在现实真人身上一般。
说到演员演技,我个人认为男主和“小恶魔”的演技无可挑剔,在此之前,我没有看过男主出演过的其他作品,在我看来,他完全就是一个新面孔。
但他在电影中的表现,却很惊艳。
另外女主的戏份,不知道为何,我在观影过程中,看到一些比较有戏剧张力的情节时,我会想象倘若女主换成是Lady GaGa来饰演,她本人自带的那种荒诞且张扬的气质,是否会更契合电影中塑造的那个角色,使影片有更惊艳的呈现呢?
不过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点儿小想法,该片女主在电影中的表现也还是可圈可点的,尤其唱功也是非常在线,电影中唱的几首歌都很好听,我个人还都蛮喜欢的。
本人亲测,喜欢饥饿游戏系列作品的朋友,这部前传值得一看!
可冲!!!
金灿灿的单人海报,每张都有点好看!
故事稀烂的青少年电影,这种等级的尔虞我诈跟人性故事有点搬不上台面吧。制作也是太简单了,找了个郊区废弃厂房翻新几个房间,其他外景都是在周边拍的 :)
太蠢了,这么幼稚的社会寓言,还讲得稀烂……还不如日本的睿智大逃杀来得直白——那个虽然也一样没啥脑子,但至少不装深沉……
斯诺总统的故事。饥饿游戏场地太拉了。听到了熟悉的插曲。
女主一直唱歌尬得我坐立难安……
斯诺总统黑化记,以三个不同画风的章节叙事,从系列的高概念大逃杀复古回了人物心路转变,模式也从机关重重的陷阱变成单调场景的躲猫猫,爽感上还不如手机吃鸡~尤其第三章极为割裂,女主象征鸣鸟体现在一言不合就开唱上,而象征蛇的男主剃个小寸头,换个废土场景,从此就一路黑到底,坏的只剩下帅气。
I murdered three people, my brother, my dear and me.
前两章好看得没话说,并且找到了区别于正传的形式和表达,没有了前作的流量讽刺和政治革命,剧本层面专注于展现斯诺这个人物的“黑化”过程,而在情节上更多是前作极少涉及的人性奇观,不论是贡品动物园还是游戏斗兽场都非常突破,更原始、更简陋并且缺乏高科技的场景设计让厮杀更加凶残暴虐,可惜的是影片的第三章不论是风格还是节奏都非常割裂,甚至情节有很多糊弄和不合理的地方,拉低了电影的水准,女主角的塑造也非常自相矛盾,可惜了很多优秀的设计。
比较聪明的点是没把player抗争当重点再拍一遍 JL巅峰期的美国梦形象难以复制 更何况是毫无天赋的Zegler TomBlyth如果能靠着这个枭雄形象witch梦女最爱的坏男人形象发扬光大前途大有可为 除了惊人的外形条件外 扎实的演技鼓舞人心——应该是现在很少有商业大片这么精雕细琢一个男主角的成长历程了罢
前两章笨拙地用剧情来丰满角色但节奏是比较正常的,然而到斯诺人格转变关键的第三部分明显感觉到力不从心,从中立善良到混乱中立再到守序邪恶的转变是完整的,只是一切都太过陈旧,除了斯诺以外的角色立体度为零
就算瑞秋能唱也不能拍成歌舞片吧,剧本感觉是告诉AI“我们需要一个反派男主和一个会唱歌的女主,他俩要有爱情信任和背叛对了我们这还得是饥饿游戏前传”以后写出来的,主角光环开很大,而且第三幕男主剪掉金色卷发颜值锐减百分之七十,看得我痛心疾首
《饥饿游戏:鸣鸟与蛇之歌》讲的是斯诺总统学生时代,不得不说这头标志性的金发实在是太帅了!
拍这么长剧情内核还分裂的这么恐怖。。有种上学时期分小组所有人没商量过就上去一起做pre的幽默感
?男主是脑子没长好?这剧情简直莫名其妙?
饥饿者的游戏
抱着欣赏烂片的心态去看的,看完我觉得还挺好的。一场饥饿游戏式的斯诺发家史,命运三番四次被左右后人性的彻底泯灭瓦解,不足的地方应该就是场面戏屈指可数和时长拉太长导致有些拖沓了,另外没想到电影里的歌曲竟然很出彩。
站不住脚的高大上。
女主唱歌太出戏,演技也出奇的差!
突然唱歌确实有点好笑
丧失选择权的所有时刻都是很可悲的,男主的命运不在他自己手中
They loved, trusted and betrayed each other in the end. 还是挺好磕的就喜欢一点lovers turned enemies的反差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