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习惯,看电影之前会上豆瓣查一查评分和影评,有时候这个方法的确可以让我成功避开许多雷区,但也不尽然。
《妙笔生花》就是一例。
这算是个老套却又新奇的电影,一环套一环,每个故事看似独立却又各有关联。
每个人看完这部电影,都会有他自己不同的理解。
而这部电影最让我为此写评的是因为这是三个作家的故事,不是其他群体,只是作家。
所有以文字为爱好,以文字为生的人都知道,上帝不会在你一出生就告知“嗨,这会是个作家。
”天生便能妙笔生花,下笔有神的人,少之又少。
多少作家都是年老成名,多年的磨难,阅历,深思,才能敲开作家之门。
正如老人,多年的文字并没有变成段落,文章,他只是一个有着作家梦的小小记者,每天做着枯燥乏味的工作,期望能有灵感降临。
幸运女神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老人写出了一篇精彩绝伦的小说,却丢掉了深爱的女人。
“我的错误是我爱文字胜过爱我的女人,给予我写作灵感的女人。
”老人对自己家庭破碎的原因只说了这样的话。
多少年,老人辗转各地只为找到那个女人,他每日自责,辗转反侧,期待着能找到她,给予她未完成的幸福。
可当他们在车站中遇见,老人看着那个他深爱的女人露出幸福的笑容,却不是因为他的时候,他只是挥手作别。
除了挥手作别,他还能做什么?
我只能看见他一生守着花园,想着他的文字,想着他的过往。
罗里和老人的经历相似,虽是时代不同,他们都却有一颗为文字付出终生的初心。
虽然贫穷,但他们还有完美的爱情滋润。
虽然过着千篇一律的生活,他们仍保持着对未来的希望。
因此,在罗里初次读到那本小说,他会无法自拔。
没有任何理由的想把它打在电脑上,想让这些文字在他的脑海中存在过,感知那些文字在指尖上流淌的感觉,感觉那种从未感觉过得感觉。
当妻子劝他出书的时候,他有过犹豫,发过脾气,但他最终接受了。
他是那么的渴望成为一个作家,渴望被妻子,被父亲认可,他需要荣誉,需要赞赏,他要的是一个籍籍无名写手成为一名被社会认可的作家的感受,那些他从未有过的感受。
当老人找上他的时候,他并不知道这本废弃的书稿还有主人,他表现的就想做了错事孩子。
他选择酗酒,选择给妻子倾诉,选择将自己的名字从书上抹去。
他并不是不明白这样做的后果,也不知道能不能承担这些事情的后果。
可是他选择。
他找到老人,告诉他自己的决定。
质问他,为什么要告诉他这一切。
他究竟想要什么?
主编告诉他,“相信我,你不是第一个这样做的作家。
”而老人的死去,让这件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罗里还是这本《倚窗落泪》的作者。
这个秘密随着老人的逝去,消失不见。
正如奎德说的,这本书“没有道德说教,没有因果报应,没有大量的知识输入,有的只是一个人铸成大错之后,也能继续生活,甚至过得更好。
”虽然作者自己生活一团糟,与妻子分居已久却鲜为人知,对媒体和读者圆滑,对作品却不愿多谈。
虽然和丹妮娜进行调情的对话,却始终都是防卫的主导姿势。
奎德隐隐约约透露出自己就是那书中的罗里,可是“有些时候,你必须在生活和小说之间选择。
它们就像两条平行线,可以挨的很近,却永远比可能相交。
它们两完全不一样。
”我们永远不能因为相似度,就确定了这个人。
一吻结束,奎德让丹离开,这也许给我们一种现实重合的错觉,但一切还不得而知。
可我们能确定的是,奎恩在现实与小说中,跌跌撞撞,昏昏沉沉。
“生活中抉择容易,难的是承受抉择的后果。
”三个故事,三个男人,三个作家,三个抉择。
这个电影的英文名《The words》,我觉得被译作《妙笔生花》有点不妥,但又想不出更好的,凡事挑眼很容易,你自己来试试?!
主角是三个男人,或者说就是两个,甚至只是一个,分别是讲故事的作家克莱,小说中的作家罗里和真正的作家老人,这么说您一定很凌乱,那么这么说好了:一个故事中还有一个故事,还有的这个故事里面还有一个故事,其实呢,不是谍中谍,只是一个故事。
面对诱惑时你该怎么办?
设想一下,一个热爱写作却总是被拒的苦逼青年突然之间手里有一部惊世书稿,而且这部手稿没有署名,诱惑实在是太巨大,罗里选择署上自己的名字把它出版,获得巨大的荣誉和名利,享受这一切本不属于他的东西,直到一位老人找到他并告诉他,这是我写的!
你偷了我的人生!
……他于是崩溃,痛苦万状,借酒消愁,然后把责任归之于他的妻子“是你的目光使我这么做的,你其实知道这不是我写的……”这个混蛋!
有些人总是在做了错事之后找别人的原因,因为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但正如老人所说,你选择了就要承担后果。
罗里也不是没有想到告知天下,但只消出版人的一句话“别毁了自己也别毁了我”,他也就作罢了,因为后果真的很严重,他接受不了。
罗里找到老人,企图给他钱,让这一切平息,可老人要的不是这个,甚至还给他讲了更多关于自己的往事……罗里终于忘却,把这个当成不可告人的秘密,尘封在角落里,直到老人死了,他把书稿还给了老人的坟墓,息事宁人,然后,就继续当他的好作家去了,功成名就,志得意满,侃侃而谈,克莱在万人瞩目的礼堂里给粉丝们念自己的新书:过往的经历成了他新书的内容,小说中的男主角叫罗里……,那么你知道了,克莱就是罗里,罗里就是可莱,只不过克莱又把这段前尘往事搬到了书上,继续获名获利:纽约豪华阔气的大房子,成千上万的崇拜者,还有年轻的女粉丝来投怀送抱,沦陷在名利之中,告诉自己我很好。
真的很好吗?
听这个故事的最后,连这个聪明的女粉都猜出来了:他的婚姻破裂是因为当他和妻子目光对视时,看到的只有真相,而他每天晚上躺在床上时,看到的是那个老人的脸……克莱被说中心事,可还在狡辩“故事和现实是两条平行线,即使他们再相近也不会重合”但他真的恐惧,他背叛了自己的内心,背叛了老人,背叛了爱情,只剩下这么空的大房子和从来不打开的行李,只剩下和慕名的女粉丝调情……他原本是个善良的热爱写作的青年,终于成就了作家梦,可是他已经面目全非,变成了自己所厌恶的人。
文字带来了一切同时也毁灭了一切。
被文字毁灭的还有那个老人,老人原本也是个热爱写作的青年,在巴黎爱上了读书,认为书上的世界比现实的世界更广阔,他还爱上了一位姑娘,结婚生子,美好的生活似乎就这样开始,可是孩子突然夭折,这对一个乐观开朗生活中充满阳光的小夫妻无疑是晴天霹雳,他无以寄托,直到有一天他开始写作,他把这一切都用打字机写出来……他生平的第一部小说!
文字拯救了他,这部泣血之作却被他的女人弄丢了,他说“我热爱文字胜过女人”在暴怒之下,把这个他深爱的女人也弄丢了。
从此,他再也不写任何东西了。
等他垂垂老矣,又见到他年轻时写过的东西竟然被另外一个人署名出版了,他觉得应该让这个人知道他的故事,仅此而已,因为明白,什么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
我也热爱文字,不知天高地厚的时候想过当作家,尝试写各种东西,可后来绝望地发现,热爱只是热爱,那变不成天赋,而且当作家的要求甚高,观察力,想象力,驾驭文字的能力,生活的历练,内心的深度,不是把一个字和另一字放在一起那么简单……那好吧,我认了,我可以做点别的,文字就当成记录生活的方式吧,并不一定让天下人认可。
文字可以创造一切,文字当然也可以毁灭一切,当你把它当成了工具的时候,就互相毁灭。
当达不到一定高度的时候,要懂得放弃,耕耘不一定会收获,大部分灰姑娘就是擦了一辈子的地板,只有一个嫁了王子还是个传说,那么,克莱,你对于眼前的一切心安理得吗?
你偷了别人的人生!
什么样的作品是无敌的,那就是作者的一腔热血呐,有激情的时候文思泉涌,从内心流淌出来挡都挡不住,而一旦这部东西是呕心沥血之作,那就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写作关乎生活,正如简奥斯丁写《傲慢与偏见》,老人写的是自己的爱情和人生遭遇,克莱最后不也写的是自己?
人类其实没有那么丰富的想象力。
我也倾向RORY和CLAY是一个人,他利用自己的遭遇编了第三部(也许是第N部)小说。
这个戏如果给写过小说的人看,更会和男主产生共鸣,呼吸与共,对其内心的挣扎更会感同身受。
因为如何把一段段抽象虚无的场景,一个个生活中不存在的人物链接起来,要不失生活逻辑,要考虑修辞,要堆砌文字,剧中RORY还要考虑市场受众,个中苦涩非写过小说的人能想象。
尽管大学念的是与写作有关的专业,受的是科班训练,但一个人的想象力究竟有限,记得大一强化训练,每周交一篇不低于一万字的小说,那段日子简直不是人过的。
有一次从美国八十年代的少年读物上“剽窃”了一段故事敷衍成中篇,被老师好评,那份忐忑和男主在遇到OLD MAN以后的心理如出一辙。
毕业后没从事与写作有关的职业,倒是工作数年后,有一段疯狂的文思泉涌期,不为名与利,只纯粹取悦自己,仿佛不写就要爆炸。
就像被RORY剽窃手稿的OLD MAN,像着魔一样敲击打字机,我像着魔一样敲击键盘。
那是个冬天,短短一个月写出二十多万字,灵感的忽然井喷,任何人都阻止不了。
当然写作的过程纯然是自娱自乐,我没有男主的生活困扰,退一万步就算拿出来,也一定遭遇RORY的窘状,不会得任何出版社青眼相看。
从成年人的角度,那个作品就像RORY第一部被出版商誉为“愤怒的青年”一样,充斥着大学生刚走入社会的幻灭感。
主线是一个妙龄少女和三个男人纠缠,一个男人代表金钱,一个男人代表荣耀,而我的女主人公,喜欢第三个默默无闻,勘破世情的男子。
这部未完成的故事现在看起来荒唐可笑,只是自己对现实的一厢情愿,理想主义的心理投射,对男性也缺乏了解。
琐碎平庸的生活,偶然事件的发生,工作带来的心情不快,都是写作的干扰源。
忘记哪天,我的文思断了,突如其来,那股劲头没了,和年轻的OLD MAN一样,最富才华的书稿丢了,他再也写不出像样的作品。
可那份内心的挣扎和压抑,真不是局外人能体会。
那段时间拼命的让自己安静下来,可是每天朝八晚五,平庸消磨着激情,文字变得枯涩干瘪,笔下的人物缺了活力,总之创作需要的所有元素荡然无存,没有人逼迫,更不存在什么出版社催稿,没有动力,就什么都没了。
时隔十多年,后悔不是没有一点,但写完又怎样?
不过是今天回头看的一篇大笑话。
就算回头复写,也绝不会有当年的热情和想象力,更不会把生活写的那么简单肤浅和理所当然,所以不难理解曹禺20多岁能写出雷雨和日出,人到中年只能写出不疼不痒的北京人(当然时代因素也重要)那么写作还有什么意义呢?
最近几年也写过同人文,像红楼梦的各种续作,纯粹是爱原作又对原作不满的自我安慰,甚至带有网友间礼尚往来的性质,不纯是情感和文思的释放。
回到电影,贯穿全剧的是人到中年的CLAY(RORY),试读宣传他现在的商业作品,一个黑色幽默,RORY“霸占”了OLD MAN的成果而逐渐心安理得,为什么?
这个世界太残酷。
残酷的小说,RORY变成CLAY。
1 it is about my life my wife and my child. it is about the joy and pain that gave birth to those words. you take those words you take the pain.2. 火车上再次看到前妻那一段很动人3. my tragedy is that i loved words more than i loved the woman who inspired me that.4. we all make choices in life. the hard thing is to live with them.
故事留白很多,Clay是谁?
他和Rory的关系为何?
Daniella是谁?
她迫切要了解故事下文的目的为何?
Rory和Dora的婚姻如何?
Rory的事业发展又如何?
而老人最后又带着何种情愫撒手而去呢?
当然Clay笔下的Rory多半写的是他自己,但真实的故事却绝不会和小说中一样。
他或许是在其他方面做了有愧于人的事情,但不会是写作上,暗合的应该只是情感上的类同,不然这么明显的隐喻,和投案自首没什么区别。
这不是饱经沧桑的Clay会做出来的。
从和Daniella开始交谈,他就称赞她聪明,而涉世之深如Clay自然也能很轻易的察觉,她和那些盲目崇拜,非献身不有存在感的无知少女有很大不同。
所以两人的交谈像极了太极推手,试探,回避,绵里藏针,点到即止。
当然影片最后也没标明Daniella的身份,我推测或许这是一个有着极高题材嗅觉的文学研究生,他看到了Clay书中真实的一部分,她知道书中的情感历程一定是货真价实的。
所以她妄图通过各种刺激来深入Clay内心,获取他写出这本书的真实情感,她知道如能得手,是平步青云的最好机会,一部虚构的小说都能获得如此声誉。
那小说界当红作家的不能说的秘密不是更大的卖点吗。
然后再说书中的故事。
Rory看过了手稿之后在餐厅和朋友发飙。
这是挫败过无数次都没发生过的事情。
为何?
因为他认清了现实的自己。
他发现了一个高度,是他永远无法企及的。
这比多少次努力却失败还要打击,因为这彻底的否定了他的可能性。
其实Rory内心是挣扎的,他想占为己有,但他的道德感还是成为了最后的门槛,就像站在悬崖上最后的平衡感,只需轻轻一推。
然后Dora伸出了一手。
错当然不在Dora,她毫不知情,一直以来无论Rory多不成功,她都是他坚实的后盾。
所以当她看到这么一部出色的作品躺在Rory的电脑中。
百分之一百二应该鼓励他去尝试。
错还是在Rory,但如果你曾经很深的爱过一个人,如果你想给她富足的生活而不能,如果你觉得她配得上世界却选择跟你居于陋室而不忍,你也一定会怎么做。
我希望我爱的人为我骄傲,这重要过值得骄傲的事本身。
老人的要求和Rory的想法,确定了故事的走向是悬疑犯罪片,还是情感励志片。
老人没有要求利益,Rory却极想赎罪。
虽然这在现实中可能性不大。
老人对于利益的寡淡一是源于自己早已风烛残年,二是对自己当初的决定懊悔,他没有原谅自己,所以认为这样的自己没有资格责怪或是原谅别人。
而Rory惶惶不可终日的内心让自己和Dora渐行渐远。
我们看过很多这种例子,为了谁而努力成功,可成功后却失去了谁。
你获得了,就会失去。
再看故事中的故事。
俊男美女,偶遇的爱情,异国风情,忍痛分别,千里寻爱,结婚生子。
一切都是故事书中的完美爱情。
直到丧子之痛,无法走出的人生巨变令家庭分崩离析。
耗尽一生心力写下文章,终于挽回家庭,却因为手稿丢失而再次崩塌。
和Rory与Dora的发展惊人相似,为了挽回你而写下的文章,居然又因文章而失去了你。
究竟什么才是你最终想要的呢。
最后的车站偶遇,Celia早已另有家庭,站台挥手,就此一切前尘往事灰飞烟灭。
Clay最后推开了Daniella,借Rory的口,替三个男人对三个女人说了一声,Sorry。
按照惯例最后看STARmeter排名。
人气最高的还是13,Olivia Wilde排在第58位。
然后就是Zoe Saldana的201位,和Bradley Cooper的283位。
另一个千名之内的是扮演老人的奥斯卡影帝Jeremy Irons,排在996位。
“It’s about joy and pains to give birth to those words.”“The Words” 在我眼裡包含了四個故事:(1)中年漢 Clay(Dennis Quaid 飾)在自己新書 “The Words” 的發佈會讀書。
有位貌美又年輕的女文青投奇所好,成功接近他。
在 flirting 的時候,她追問他書的結局,拙拙迫人地想要 Clay 承認他寫的就是自己。
但 Clay 沒有,Clay 說:You have to choose between life and fiction, the two are very close, but they’re never the actually touch.(2)“The Words” 是這裡的一個故事,講述一個踏入寫作困境的男作家 Rory(Bradley Cooper 飾)在二手古董店購入一個老舊的手提包,從中得到一份作者未明的手稿;因為貪念(榮譽/金錢/名聲/欲望)將文字賣到出版社,結果大賣。
Rory 憑著這本 “The Window Tears”成為了最炙手可熱的新晉作家,一夜成名。
原作者已經是個年邁老人,一直追尋自己失去手稿的下落,直到看到 Rory 將他的文字發佈,然後千里迢迢把 Rory 找上,雖然老人沒打算討回版權,Rory 卻一直受到心靈責備。
We all make our choices, the hard part is living with them.(3)“The Window Tears” 寫的是老人(Jeremy Irons 飾)親身經歷。
年青的時候(Ben Barnes 飾)因為受兵認識了情訂終身的法國女孩,兩人刻服了距離的阻隔卻走不出女兒病死的陰霾。
年青的妻子承認不了打擊出走回娘家,青年在孤獨和痛苦下成為了偉大小說。
小說開解了妻子的心結,二人本來有完好的未來;可是妻子一不小心就將手稿遺漏在火車,寫成巨著的男孩抵受不了作品遺失。
年少氣盛重蹈覆轍,掉低妻子就出走;成就了他一輩子的遺憾和孤獨。
所以他說:You can’t just make things right,Things are just things.No matter how you try and martyr yourself.(4)而我看到第四個故事。
電影已經交待過年輕是 Daniella(Olivia Wilde 飾)同樣是個作家-to-be,她最終將這錯綜複雜的三連式故事配上最新的一個環扣,就是這套電影。
電影如她一樣,最終都無辦法得到 Clay 承認筆下一切是事實的確認;可是剪接和情節的推進就如 Daniella 心想一樣假定了 Clay 就是他所寫的 Rory。
评8.0。
故事情节还是满新颖的,观者永远无法理解笔者的某些“骄傲”,但作品对一个作家来说就是一切,也永远值得被尊重。
故事蛮平淡,却也十分有趣。
人生可以活成故事,人生也可以编成故事,把握人生知易行难。
有一段时间也蛮喜欢这句话,也是从那开始做到了“不后悔”吧。
“人的一生要做出很多选择,但最困难的,是带着自己的选择生活下去”。
影片其实有三个故事,嵌套起来,设计的十分精巧。
影片是那种缓缓道出,越来越吸引人的类型。
男主角得到了名利财富,却也失去了最珍视的东西,他还得终生受到自己良心的拷问与道德的纠结。
影片最后,女孩问他你最想要的是什么,他想起的还是当时一无所有的自己和心爱的人在一起简简单单的幸福。
如果我是男的,我就肯定想娶个佐伊·索尔达娜饰演的那种姑娘。
最后电影一句话...You take those words, you take the pain...
你可以依靠捡来的别人的手稿署名出版,借此获得巨大成功,金钱,好生活,但是改变不了事情的本质,事情的本质是剽窃,你占用了别人的手稿为自己的生活谋了福利。
在现实生活中,你是没有阻碍的,顺利的,也没有失去任何,看起来都是“得到”。
但在精神世界,是否真的如此?
是否真的没有代价?
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看到了你的“得到”,你会因精彩绝伦的小说而收获认可,成功,名望,财富,一切美好的东西……可你并未思考过与此同时的代价。
你选择了捷径,那么你距离真正应该走的路就是越来越远了。
因为剽窃而取得的成功越成功,你会越怀疑自己,因为那必不是你,它所带来的一切荣誉,你只是个冒牌领取的人,事实不会因你的自我欺骗而改变。
你享受了所谓的轻松,你也失去了通过自己努力成为一个伟大的人的志愿。
生活中对你恭维的人越多,你活得越虚假,你觉得他们爱的不是真正的你,可你在这假面繁华里迷失了。
或许你更怕,失去这一切之后,没有人爱真正的你。
明与暗有天然的不相容,当你选择罪恶的时候,某些美好也会躲避远离。
也许在现实生活中,妻子的角色未必会真的清风正气,而是选择和你一起,接受罪恶带来的好处。
那么每一次你们因此而受到好处的时候,都会提醒对方,我曾经做了件什么事。
因为事实就是事实,它不因你的选择性遗忘而消失,它永远在那里。
剽窃如此,出轨如此,贪污如此,一切因为一己私欲而做的不光明正大的事皆是如此,你以为你真的得到了吗?
那你猜猜,你的代价是什么?
这是一部介乎于商业片和文艺片之间的舒缓电影。
其间讲述了三个彼此嵌套的故事。
虽然其中一些并未交代结局,但影片本身叙述流畅,并没设置任何的理解障碍。
看完之后琢磨的,也非埋藏在影片中的蛛丝马迹,而是里面三个作家面临的困境,以及他们的挣扎、屈服与最终成就的过程。
这不是影评或者解析文章,只是对于作家这个群体的一些思索。
现实困境:Young Man (Ben Barnes)年轻人,所处二战后的美国与欧洲。
偶遇的法国女郎成为一生的挚爱,但年轻的爱情可以冲破距离的阻隔,却没法面对生活的残酷。
幼女暴病而死,妻子悲怆地出走,困顿无望的生活却成就了他的文学作品——就是被Rory 命名为The Window Tears 的书,那部第一页打印在留言纸背后的手稿。
然而遗失的手稿最终暴露了他所面临的困境。
“相比我的妻子,或许我更爱我的作品”。
多年后,他会这样看待自己面对困境时,无意中暴露出的本来的选择。
面对可能重新开始的家庭,面对今后可能弥补创伤的,刚刚回归的幸福,年轻人选择了妻子犯下的错误,它如此地不可原谅——生活成就了自己文学梦想中的作品,却被妻子大意地丢在火车上。
在不经意间,年轻人在一边是家庭、爱人,另一边是文学、梦想的岔路口做出了选择。
而这个选择,要他一辈子的孤独作为代价。
道德困境:Rory (Bradley Cooper)Rory 偶得年轻人遗失的皮包中的手稿。
因为被其震撼,将之一字未改地输入电脑。
妻子Dora 误以为是丈夫的作品,鼓励其为之寻找出版渠道。
成名与利益的诱惑使得Rory 暂时撇开了道德问题,将书出版。
但在领取国家文学奖的当天,道德困境的外显——风烛残年的小说的原作者(Jeremy Irons 饰),已在他身后的雨幕中静静注视。
一部无主之作,可以为自己带来名利,可以让自己的其他严肃作品在浮躁时代里被读者有机会认知。
不论是物质反馈还是作者价值的自我实现,诱惑都足够巨大。
而且那是在另一个大洲的旧货店里,一个爷爷辈皮包里发现的稿件,各种细节都暗示,它足够安全,安全到如风中飞舞的钞票,可以轻盈地据为己有。
跨过道德界限一小步后,其他轰然而至的名利就可以在顺水推舟中完成。
一切的一切,都在把Rory 欺世盗名的行为合理化。
Rory 的勇气在于他并未狡辩。
实际上,在他开始把小说输入电脑的时候,占有它的欲望已经侵蚀了道德判断标准。
Rory 是勇敢的,他在被真相打醒后,对妻子和书商坦白,并希望将自己名字从书上抹去。
但本片并未停留在道德批判的层面上(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点),否则它就成了一则文学青年偶尔失足,之后痛改前非的狗血故事。
实际上,Rory 的勇敢没有任何意义。
老人馈赠给了他版权,称自己并没有索回的意图。
自己一辈子的生活,是Rory 无法窃取的。
老人已经为自己的困境付出了一生代价,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并未期许其他。
而“你拿走了故事,则要承担痛苦”。
道德困境已不仅仅是勇敢可以脱身。
自我困境:Clay (Dennis Quaid)相比之下,第三个故事最为隐晦和破碎。
前两个故事均为Clay 的新书,即The Words,与电影同名的一部作品里面的讲述。
电影里“现实”这个层面的剧情中,Clay 是个老作家。
比起自己笔下的两个作家,不论写出惊世神作的年轻人,还是寂寂无闻的爬格子者Rory,Clay 都是一个更加熟稔创作,更加心智成熟,同时也更加复杂的人。
自己的生活一团糟,与妻子分居却秘不外宣,对付媒体与读者熟练而圆滑,更乐意讨论职业棒球联赛而不愿去为自己的作品干杯。
Daniella 与Clay 带着明显调情的对话,到最后却成了锋利的追问。
关于书的结局如何,关于作者如何看待道德,关于主人公的选择,以及作者自己的选择。
“我只想证明,一个人在犯下不可饶恕的错误后,仍然能继续生活,并且能活得很好。
”这种犬儒主义的逃避,并不能蒙混过Daniella 的追问。
而在Clay 为Daniella 鼓掌时,他看到了这个被自己带入自我困境的女人,如何驳斥自己,并成为另一个自己,做出不同选择的作者。
而最终,一吻过后,Clay 却让不能自已的Daniella 离开。
在被生活与小说两个交困的世界逼迫到最后,Clay 无法面对Daniella ,即无法面对追问的自己。
“你带着面具如何面对自己?
”罗大佑老师曾经这样发问。
最后一幕,Rory 环抱Dora 并道歉,似乎暗示着Clay 与Rory 有着颇为不简单的联系。
看评论有人已经说不难看出Clay 写的就是自己。
这么理解固然简单,即Clay 希望与妻子道歉,还原生活的真相,摆脱欺世盗名的心理困境。
但除此之外,片中便没什么指向性的线索了。
所以我更倾向理解为,“小说和现实可能非常接近,但绝对无法完全重合。
它们是两类非常非常不同的事物”。
Clay 或许有和Rory 一样的恐惧和自责,但那不是他自己,而是他在书中所揉捏的一段经历。
其中有多少真实,永远只有他自己知道。
本片陷于泥淖的三个男性,身边都有一个女人。
性别差异在这里,显现出两种性别之间,思维回路的巨大不同——女人需求简单,目的明确,直指问题核心,情绪化;男性则耽于幻境,动机复杂,行为延宕,理性却容易迷失。
三个代价:沉溺的代价:Celia (Nora Arnezeder)年轻人的妻子,最为简单的一个代价——亲人的失去,对妻子和女儿永久的自责。
道德谴责:Dora (Zoe Saldana)Dora 在得知丈夫欺世盗名后,并未有过一丝对富足生活和名望的留恋,而是哭泣,恳求丈夫改正错误,情绪崩溃,甚至要离开Rory。
这位妻子所代表的,即是纯粹道德自律的要求。
【增补】虽然后来没有再次重看这个片子,但很多朋友在回复里提到了Dora 这个角色,作为道德自律来解读过于简单和片面。
回想一下情节,Dora 在看了Rory 敲下的字之后,成为了这本书的第二个读者(虽然她以为是第一个)。
她以为是丈夫的作品,被书所感动,之后开始不断地建议Rory 卖掉这本出色的作品(当然她不知道她间接地怂恿了Rory 犯错误)。
Dora 作为妻子,是Rory 奋斗的支柱,是男人努力经营事业和作品的目标。
Dora 在此有了另一层含义——诱惑。
让自己与爱人生活更好的诱惑,成名和成功,让妻子崇拜自己的诱惑,等等。
女性对于男性的诱惑,也成为了Rory 铸成大错的原因之一。
追问:Daniella (Olivia Wilde)Daniella 是Clay 的粉丝(文学果?
),也是Clay 作品的追问者。
某种程度上,她代表了观众的意愿。
即想知道黑白分明的真相(这到底是不是你自己的故事),希望知道故事现实层面的版本到底如何。
而得到回答后,也会对故事的肤浅与堕落表示不满,并发表自己的言论。
而Clay 的引诱与最终迷失,也告诉了Daniella 和观众,追问缺乏其意义。
因为真相是不可知的。
作品,不管其真实或是虚假,终究只是作家极为私密的活动结果。
而生活,则完全是另一回事。
日本作家厨川白村的一句“文学是苦闷的象征”,一百年来如同谶语般笼罩着作家这个拧巴的群体。
我们读到了海明威这个自我无比强大的巨人,也读到了生而为人即带着对人类恐惧、失落与疏离的太宰治。
最光辉与最阴暗的,最宏大与最卑琐的,都被印成书籍,摆在图书大厦“外国文学”那一层里进行销售。
所以困境中的人,是比困境本身复杂得多的群体。
所以,是否“困境成就作家”,“困境成就作品”一定成立呢?
人类的文学只要继续存在一天,这个问题永远会被文学评论所探讨,但明显它永无确知的答案。
而对于此,很多作家也在著作等身后,提出了自省的回答。
最后吐槽一句——留个底稿,什么事儿都没了。
虽然部分细节动人,镜头也美,卡司也比较强大,但仍属平庸之作——节奏过缓,故事也没多大新意。You can never tell truth from fiction. I somehow resonate with the agony of the aspiring young writer. Surprisingly good pairing of Bradley Cooper and Zoe Saldana.
耐人寻味
美其名曰引人深思开放性结局,看样其实是编剧不知道如何自圆其说烂尾了。Bradley Cooper经不起细看啊没觉得是大帅哥。
男卡司们的光芒太盛!!相对故事倒是弱了一些。。
文艺青年之爱,翻着白眼看完。
一个多重讲述者的故事,很教科书的结构。虽然剧作上没有太大的新意,但是能感受到串成一串的故事散发出的情怀。
擦,居然看了个文艺片
强烈推荐!
四代型男倾情演绎,层层嵌套的故事,可惜可预见性太强,所预示的人生哲理也太浅显,值得称赞的是四位帅哥都很有魅力,新泽西车站那一幕最煽情,人生错过再多,也别错过对愧对之人说抱歉。
导演选择这样一个故事、运用故事嵌套的方法是很有野心的,可惜由于功力不足,未能和演员完美互动,充分展示故事的魅力。由于是演员导演处女作,所以四星鼓励
故事无聊又肤浅,那些打四星的搞毛线啊
这简介看起来似乎男主的挣扎是重点 而且本以为会是说出真相和隐瞒或者杀人灭口之间的思想纠结反复横跳善恶只在一线间的展开 结果根本没怎么纠结就完了 和大学生说故事那条线感觉比较鸡肋 其实就是男主抄了老人的故事然后又把这个抄袭和纠结的故事写成了另一本书的故事而已 要是加点暗示说其实书中写的不是真相男主为了掩盖秘密可能还做了其他事之类的虽然也是老套但至少有点起伏 现在这样就过于平淡 总之比较无聊
No.21 这样的情节感觉都是似成相识。
We all make our choices,the hard part is living with them.
4个男演员都喜欢O(∩_∩)O 一个套一个叙述着故事。。。 最后2个镜头内涵了。。俗人没看懂啊 作者到底想要的是什么?
片名翻译的文绉绉的。。。巴黎那段不错,当你选择让彼此都困在圈子里共同痛苦的时候,其实另外一方已悄然放弃并经踏出你生命很远。cooper略显单薄,不过真心的说难道没人觉得那个嫩牛五方脸很碍眼么!!!!
"We all make choices,the hard part is living with it."最后几秒赞翻,配乐很帅气.
真的好烂 导演对基本节奏把控毫无头绪
就那么大点儿事儿。。。不好也不坏。。。
Bradely,you are such a pretty boy,you! Zoe,you are so beautiful !!The concept was interesting enough, but the delivery was just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