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电影之前,读过简介,但是看完电影之后所有以前对于电影的正常的推测都忘记了,只剩下电影奇魅诡异的剧情在脑中晃荡。
同第一次看《穆赫兰道》不同的是,这部电影没有在现实生活中的大肆融入到梦境里的反常风格,反而是直接建构在非主流思想上。
这种非主流设定就是承认巫术的存在并具有力量。
诚然,研究影片有什么重要内涵好像并不重要,似乎影片也没有特意想要表达。
导演只是要把自己独特的风格(或者复古风格)表现出来就已经满足了,至于探讨什么女权,好像除了几段对话里有所提及,之后全带入到诡异的剧情里去了。
不过,谈谈复古风格绝不会像思考故事本身那样令人失望。
我们先理一理剧情:女主角来到这个城市是为了寻找爱情的。
所以,开始对自己喜欢的对象使用魔法,但是不幸的是当她得到这些人的爱之后就会厌倦他们,而他们最后都会因为爱上她而死亡。
一个警察在调查她的时候,两个人产生了好感。
但是好景不长,一个因她而死的男子的妻子告发了她。
在酒吧里,女主角受到人们的攻击,警察救了她,两人回到公寓。
在公寓里,男主角拒绝了女主的爱之后,女主便杀死了男主角,然后幻想着自己和男主角“结婚时”的幸福时刻。
从影片一开始,就展现出复古的风格:鲜红的着装,鲜红的汽车,浓艳的化妆,老电影才会有的红色字幕,配上女主角标准清脆的嗓音。
只是这一段里故意放上之后才会出现的男主角,所以这一段为两人的熟悉做了铺垫。
然后是公寓里的情况:复古的装饰,离奇玄幻的画作,有关巫术的各种药瓶,深重而艳丽的室内色彩,和女主角的气质非常嵌合。
接下来是维多利亚的茶馆:考究的粉红系服装,精致的餐盘和瓷器,小巧的糕点,以及戴花环的金发女孩优雅的弹着竖琴,像极了所有女孩幻想中公主与白马王子约会的地方。
酒吧:红色的散光,舞台上扭动着的舞女,绅士般的老酒保,巫师们神秘的爱情观。
警察局:老式电话,木质桌椅,复古西装,黑色电脑以及门窗,除了灯光打下的主人的面部,几乎全部都是灰暗色。
旷野里的巫师们的节日:赤身裸体的教徒,奇特的仪式,鲜艳的巫师服装,华丽的表演。
不得不说,演员的表演还是可以的,对于把这种意式风格演绎出来了,而且这些瑰丽怪异的风格,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的这些情节却没有什么意义,风格与情节更没能创造什么激动人心的火花,纵观整部电影也没有打动人心的内核。
这是电影最让人失望的地方。
4.5久了看一次这样复古的电影真是舒服。
表面粗俗色情,实则内涵深厚,影片的性质取决于观众的思维,这点有些像《唐璜》跟《羞耻》。
从一个极端女性人物的视角,展现了爱情中卸下一切之后男女本来的样态。
心理独白真实细腻,影片竟然把几种男性心理剖析得如此通透,令人震惊甚至让人有点不好意思。
妆容布景配乐、与每个角色的气质和表演风格,也都与影片的质感很搭调,精确把握了年代感,让我想起《功之怒》。
另外,女主在影片中那种惊悚的美确实美到我了……希望未来能火起来;《Love is a magical thing》响起的时候确实让心有融化的感觉。
片中爱情萌生的时候,都会响起那种有些渗人的背景音效,还有魔性的眼部特写,就像是真的有不正当的巫术在里面起作用似的,但谁说爱情就不是巫术呢。
导言:迷人且危险的世界 电影《爱之女巫》(The Love Witch),由安娜·比勒(Anna Biller)编写并执导,是一部独具风格的视觉盛宴,致敬了20世纪60年代的B级电影,同时通过复杂的角色设定和隐喻,探讨了性别、权力、欲望和爱的复杂关系。
这部电影表面上是一个讲述现代女巫通过魔法寻求完美爱情的故事,但其深层内涵更在于揭示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处境,以及如何通过掌控他人的欲望来获得满足。
本文将通过电影中的主要人物女巫的行为、思想,以及她所面临的情感困境,探讨掌控与幻象之间的关系,并从现代性别角色的视角出发,解读她为何陷入无法真正体验爱的悲剧性境遇。
一、女巫的渴望:爱,还是掌控?
女巫的核心动机是渴望获得“完美的爱情”,她通过巫术、魔法、甚至利用她的美貌与性魅力,去掌控和征服男人,企图让他们为她痴狂。
电影中的她用爱情魔药和各种仪式引导男人爱她到极致,甚至愿意为她而死。
然而,电影逐渐揭示出女巫并不是在追求一段基于真诚情感的爱情,她真正渴望的,是通过掌控别人来获得自我价值的证明。
1.1 女巫的媚男表现:掌控的手段影片中的女巫利用性魅力和幻想来取悦男性,这似乎是一种媚男行为。
她不是因为自身的真实而被爱,而是通过迎合男人的欲望,变成他们心目中理想化的形象。
这使得男人对她失去理智,陷入无法自拔的情感狂热。
这一行为反映了她对掌控的极度依赖。
女巫不仅仅想要爱情,她想要控制别人的情感和行为。
通过占领男人的思想和欲望,她获得了一种至高无上的快感——她不仅让男人爱上了她,更让他们完全迷失在对她的痴迷中。
这种掌控他人的能力成为了她权力感的主要来源,掌控感是她自我价值的核心。
1.2 幻象的本质:虚假还是真实?
然而,女巫所构建的爱情和掌控,本质上是基于幻象的。
她并未让男人真正爱上她的内在,而是爱上了她所塑造的外在形象。
她并不是这些男人的真实爱人,而是他们欲望的投射体。
因此,这种基于幻象的爱情始终是不完整的,无法长久。
女巫在追求掌控时,孤立了自己。
她以为掌控是通往真爱的途径,但实际上,这种方式使她远离了真实的情感连接。
没有人能够真正爱上一个完全被操控的幻象,而她所追求的爱也永远无法得到满足。
她渴望被爱,但她的掌控方式注定她无法获得真正的爱。
二、性别权力的扭曲与反转:为什么掌控他人而非掌控自己?
影片中的性别权力关系是极具象征意义的。
女巫的行为不仅反映了她个人对掌控的渴望,也映射了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如何被动地适应和回应男性的需求。
2.1 男性的欲望与女性的困境电影反复强调,男性在性别关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他们可以在第一次见面时就对女性提出性需求,这种无礼的要求似乎在他们的认知中是自然的。
这正是电影所揭示的男性特权,即男性在社会中享有更大的表达欲望的自由,而女性则往往被要求满足这些欲望,甚至在自我表达上受到限制。
女巫选择通过满足男人的欲望来获得他们的爱和崇拜,这也是她在这个性别不平等的社会中找到的一种生存策略。
她用身体、性魅力和巫术来吸引男人的注意和爱意,但实际上,她是在利用男性的欲望反向掌控他们。
她在利用这些社会赋予男人的特权,但这也让她陷入了情感和心理上的自我矛盾。
2.2 为什么女人的需求被污名化?
在现代社会中,女性对爱情、金钱或地位的需求常常被污名化。
当女性提出她们的需求时,往往被贴上“恋爱脑”或“捞女”的标签。
这是性别双重标准的典型表现:男人的欲望被视为自然,而女人的欲望则需要隐晦地表达或包装成“无私的爱”。
这种现象反映了深刻的社会偏见:女性被要求为爱情牺牲,而男性则可以自由追求自己想要的。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女巫在追求爱情时,必须通过控制男人的欲望来获得爱情的掌控权。
她不敢直接表达自己的需求,因为她知道那样会被污名化,所以她选择用一种扭曲的方式——通过施展魔法来获得爱。
三、女巫的终极困境:爱,永远无法填满她的内心空虚电影中一个关键的对话揭示了女巫的内心困境:她已经让男人们为她疯狂,甚至愿意为她死,但她依然不满足。
为什么?
3.1 掌控无法填补内心的空虚这是女巫逻辑上的根本漏洞:她以为掌控他人就能填补她的空虚,但事实却相反。
掌控他人确实给她带来了权力的快感,但这种快感是短暂的,无法带来持久的情感满足。
她所追求的“完美爱情”实际上是一种对自我价值的渴望,但她选择了一个错误的途径——掌控他人,而非掌控自己。
掌控他人意味着剥夺真实情感的体验,因为她从未让自己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情感个体。
她的整个生活围绕着对男人的操控,而不是与自己和解。
正因为如此,尽管她获得了许多男人的爱与崇拜,她的内心仍然是空虚的。
3.2 她真正渴望的是什么?
女巫的终极目标并不是单纯的爱情,而是通过爱情来验证自己的价值。
这种对外部认同的依赖,使得她永远无法满足,因为她从未从内在找到自我认同。
她的需求不是爱,而是对力量的掌控感。
通过掌控男人,她试图弥补内心的脆弱与不安,但这恰恰导致了她的情感破碎。
她的悲剧在于,她并未意识到,真正的力量并不来自于对他人的掌控,而是对自己情感与内心的掌控。
她的追求永远指向外部,导致她内心深处始终无法找到安宁。
四、现代社会的反思:女性力量与掌控的再定义女巫的故事让我们不得不反思现代社会中女性力量的定义。
电影虽然借助了复古的风格与魔幻的元素,但其核心议题依然具有当代意义。
现代女性是否也像女巫一样,在追求外界的掌控时忽视了自我的价值?
电影中的女巫实际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面教材,提醒我们不要陷入对外部权力的追逐中,而是要真正建立起内在的力量。
4.1 掌控他人与掌控自我:力量的转变女巫的困境反映了许多现代女性面临的挑战:在男性主导的社会中,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力量?
有些女性像女巫一样,选择通过迎合或操控男性来获取权力,但这并不能带来长久的满足。
真正的力量来自于自我认同和对自己生活的掌控,而不是通过他人来定义自己的价值。
女巫的悲剧在于她过度依赖外部的力量,而忽视了内在的成长与情感的真诚表达。
她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当我们从内心找到力量,并勇敢地表达自己的需求时,才能获得真正的满足。
结语:爱情、掌控与孤独的循环《爱之女巫》是一部极具深度的电影,它通过女巫的故事,探讨了关于爱、权力、性别关系的复杂主题。
女巫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现代女巫的爱情追逐记,更是一部关于女性自我认知与社会角色的隐喻。
她的掌控行为揭示了她内心的孤独与无力感,而她所追求的“完美爱情”,最终成为了她无法获得内心安宁的悲剧之源。
她的故事让我们思考:真正的力量来源于哪里?
是通过外部掌控他人,还是通过内心掌控自己?
女巫的掌控方式让她孤立了自己,剥夺了她体验真实情感的机会。
这是她的悲剧,也是她的警示。
女巫的爱在某种意义上是极其纯洁、真挚、热烈的感情,可她所渴求的,却只能通过复杂邪恶的巫术、功于心计的情感博弈、身体的奉承而得到。
这无疑是一种可悲的讽刺。
我所理解的最后是,女巫本想像往常一样,用花言巧语、美色挑逗、致幻药酒俘获警长,可当警长用一种清醒、困倦、难以言说的眼神与女巫对视时,女巫感到了恐惧与退缩:她也许明白了,这一刻,眼前的这个男人不会被自己的小手段糊弄,自己所有的巫术、灵力对这个男人无效。
她对他难以掌控,他们的爱已经脱离了自己预想的轨道,所以她惊恐,更害怕这种不确定性、总有一天会使自己想象中至纯、完美的爱破灭——她杀了他,并幸福的沉浸在自己幻想的完美结局中。
至于警长,我认为,他是在自己奋不顾身解救女巫时,真正意识到了自己早已坠入爱河。
他这才意识到,他与那些他曾嘲讽的爱情信徒殊途同归。
可是虽然百转千回,最后,谁都没有勇气去面对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
也许女巫杀死情人后,便抽着烟,又一次踏上了寻找“真正”梦中情人的旅途。
巫术爱情文艺复古片。
海报和拍摄形式都非常复古,不知道是翻拍,还是模仿……故事就是说一个渴望爱情的女巫来到一个城镇寻找爱情,但是每每遇到的爱人并不是她想象的模样,所以她以自己的方式处置自己不需要的爱情……女巫的爱人新丧,她就来到了一个新的小镇。
先是在酒吧邂逅了一个男人,但是男人在女巫施法后,爱上女巫,他竟然感觉女巫的所作所为不可思议,有点太完美了,让他无所适从,甚至意外得得了病,不久于人世。
女巫发现男子死去了,埋葬了他,还用自己尿和安全mian放入瓶子里放在男子的坟头。
男子的家人发现男子不见了,急忙报警,警察通过询问,知道男子要到郊外的房子去度假,赶到这里,发现了男子的坟墓,还有女巫留下的瓶子。
通过查找瓶子的来历,知道了女巫的所作所为。
同时,女巫的房东出差了,她趁机与也看上她的邻居男友混在一起,后来因为女巫又爱上了来查案的男警探,冷落了邻居男友,邻居男友自杀了。
一开始查案的男警探为了维护女巫,竟然下指令,不再查一开始男子的被杀案,后来女巫邻居出差归来,发现自己的男友已经惨死家中,她向女巫诉苦自己的男友死去了,女巫一通说教,让邻居觉得女巫很受欢迎,于是她跑进了女巫的房子,涂抹上女巫的口红,穿上女巫的衣物,扮成女巫模样,结果发现了女巫给男友下咒的咒语,邻居痛打了正好回来的女巫。
男警探发现所有的证据都指向女巫,也开始怀疑女巫,但是当所有准备抓住女巫,烧死女巫时,男警探又义无反顾地与抓住女巫的人们打成一团,并护住女巫离开现场。
到了女巫住处,男警探开始质问女巫,女巫不置可否,男警探无力躺倒,女巫就势用刀刺死了男警探……女主不明白为什么人类对于女巫都抱着恶意,每每发生了事情,总是认为是女巫下了黑手,可是第一个男子死去只是女巫用巫术让他爱上自己,并没有要杀死他,只是他受宠若惊,感觉不可思议,太幸福了,才死去的。
邻居的男友也是因为男友感觉被冷落,自杀身亡的。
巫术在致死方面到底起到多少作用,不得而知,所以到底是爱情助力了巫术,还是巫术促使了爱情,也很难分辨,可以看出女巫是渴望爱情的,可惜爱情往往不会如想想般顺利温暖,如果稍不顺心,就用毁灭,那也许只能留下怨恨和不甘了。
女主很美,元素很复古,男人很可悲,成为爱情的工具和女巫的玩物,女权主义作品。
巫术里也有玩小人的,这不是港片里的玩意儿嘛,哈哈
#今日观影 《爱之女巫》🇺🇸 剧情 情色 3.8/5现代社会背景下的女巫题材影片。
伊莲人设:邪魅、古灵精怪、充满情欲的诱惑力。
女巫伊莲搬到新的小镇中。
善于调制秘药(爱情魔法),以引诱各种男人上钩,具有极强的催情与致幻效果,让男人情不自禁地吐露内心的脆弱。
与第一个男人的露水情缘:在公园里韦恩主动搭讪,便带伊莲去林中小屋。
他们吃过晚饭后,很自然就做了。
做完以后男人袒露心声,发泄不满,觉得伊莲才是完美的恋人,兼顾美色与聪颖。
但韦恩觉得得不到伊莲,有些自卑,显得很脆弱,害怕失去伊莲。
伊莲喊他宝贝,像个大姐头一样;觉得他是娘们、小女孩。
她认为没有人能走进她的内心,没有人配在她哭泣时自然地安慰她。
韦恩突然猝死,不明缘由。
伊莲调配灵药:新鲜尿液、沾染经血的卫生棉条(经期也玩,放的真开)、迷迭香。
她埋葬了韦恩,将自己的衣服、灵药作为陪葬品绑在一起,并在他的胸口刻上五芒星。
巫师集会:巫术交流。
教授情欲法术。
“所有女巫都要搞清楚她们的力量在哪。
我们认为女人最强大的力量在于她性魅力(sexuality)。
这种力量并非罪恶,也非反女性主义,而是女性作为自然生物的一种礼赞——是尘世之躯体、一种精神实质、一处孕育之所。
”“外在情欲表现与情爱是打开爱情闸门的关键,当双方跨越恐惧与心灵隔阂,才能透视内在之美,敞开心扉后方能做一切该做的事情。
”第二个男人:翠西出差后,伊莲与翠西丈夫理查德约会。
伊莲问什么真正地让你兴奋。
他从未出轨,却幻想自己像电影里的角色一样去抢银行、黑帮火拼。
伊莲表示非常理解,试图打动他。
伊莲以同样的套路,以展现曲线美的舞蹈渐渐褪去自己的衣裳,勾起理查德的情欲。
然后就是大家都懂的场景。
“我是爱情女巫,我是你的终极幻想。
”第二次巫师聚会。
极其诡异的场景,在现代文明社会的背景下诞生的巫师聚会,看着极其诡谲可怖。
也许是爱情魔法的作用,理查德额被伊莲迷得神魂颠倒,但又暗自神伤,觉得对不起妻子。
翠西似乎发现了理查德的异样,但并未戳穿。
警长因韦恩死亡的案件上门调查。
伊莲使用魅力法术,引用塔罗牌、星座预测学的典故降低警长的怀疑。
警长消除警惕,还邀请伊莲一同骑马。
警长成为影片中伊莲的第三位情人。
他们在郊外观看一场诡异的话剧。
话剧团或为巫师集会的人,为伊莲与警长营造暧昧氛围。
警长和伊莲被绑在台上更衣,玩起了话剧游戏。
二者交换戒指,在话剧中各自佩戴王冠成婚。
他们相互激烈调情,似乎是真实历史中的公主与王子。
情至深处,爱是包容的,爱ta风流的一切,包括但不限于真切的心灵交流、体液交换。
警长被蛊惑了,各种偏袒伊莲。
甚至成功要求警监撤除对伊莲的指控。
随后,警长却割腕自杀,疑似被蛊惑而亡。
男人总是充满各种幻想的。
女人或许无法永远成为男人美好幻想中的完美女人。
翠西潜入伊莲的房子,仿造伊莲的妆扮,觉得自己打开了了新世界,企图以新的形象面向世人。
她发现了伊莲企图诱惑理查德的法术 以及理查德寄给翠西的情书。
翠西极度愤怒,认为是伊莲害死了丈夫理查德。
第三次巫师集会。
警方证据显示伊莲害理查德自杀。
幻象警长站在道德制高点谴责伊莲,显得非常古板可笑。
伊莲认为自己没有错,男人死于情欲,而非魔法。
酒吧中,众多男人以烧死邪恶女巫为名,对伊莲施加性侵害。
伊莲又跟死去警长的幻影呆在了一。
警长的幻象幻化为伊莲故去的多位男性伴侣的形象。
这段剧情充满着各种隐喻。
伊莲刺死幻想中的警长,挖出他的心脏,正如她的画作。
伊莲在如梦境的现实中,在警长扮演的王子的伴随下,随着马队驶往远方。
一些有趣的细节:伊莲的画:女子杀死男子,掏出心脏。
伊莲将亲密接触过的男人肖像摆在房间里,包括那些已经死去的。
小镇附近的河流中,开始出现胸口刻着五芒星的男性尸体。
小镇上的药草商店:类似于巫师3中的药草商人,同时也是炼金术士。
提供各类药草与神秘配方
虽然故事说的内容,是女人不是男人想象的那样,就算是这样的结果也不好。
但是还没看完就硬了的兄弟们一定要给五星。
给力的色彩,给力的画面,给力的女主,给力的性幻想。
还是一部正儿八经的电影,如果女人反驳就用情节抽她。
说到女主虽然不是名角,但是把这种骚气演到骨子里了,虽然很艳俗,但是无比真实。
这种浓重的信号,营造的重口不比其他血浆横飞的CLUT来的平淡,导演利用性本能把男观众赚到了,负面的结果我想不太会有女生受得了这种片子,就算上当看了几眼,也会吐槽女主的矫揉造作和片子的低俗品味。
复古的镜头给电影添加不少乐趣,为迎合男观众猎奇的心态,故事没有在现代展开,架空的设置诚意满满,这样良心的作品还是值得的,豆瓣6.4分,去除打低分的女人,这绝对是高分神片。
没看的兄弟要相信我。
《爱之女巫》很是奇特,它的复古性爆棚,从摄影、布光到拍法,都在高度还原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英、美撒旦巫术片及赫苏斯·弗朗科、让·洛林等欧洲Cult片大导的邪典片。
它的复古基调深入骨髓,这主要归功于服化道的细致考究,如果不说这是2016年的电影,除非你看到片尾那部手机,否则很难辨识。
在这个时代,想要拍一部完全拥有老片质感的电影,绝对是门学问。
首先,要熟悉你想拍的电影流派,可以套用那个时代的壳来反映当下的议题。
我们可以先来熟悉一下当时代关于黑巫术、撒旦和神秘主义的美国电影,当中最有名的就是波兰斯基的《罗丝玛丽的婴儿》(1968)。
自从影片上映并引起轰动之后,与撒旦巫术有关的剥削电影蔚然成风,如《敦威治恐怖事件》(1970)、《女巫季节》(1972)、《西蒙国王的女巫》(1971)等,不过这些电影大都是由男性执导,片中渗透着女性胴体和暴力等眼球效应。
这个子类型在80年代开始消逝,波兰斯基后来那部《第九道门》(1999)算是回潮之作。
首先这片是用35毫米胶片拍摄的,采用的机器型号是Kodak Vision3 250D 5207, Vision3 200T 5213,镜头配备的是Arriflex 35 BL, Zeiss Super Speed Lenses。
(信息来源:IMDB)美术是“复古电影”的重中之重,大环境做得好,演员自然也能沉浸其中。
《爱之女巫》从外景到内景,再到各种陈设、道具的小细节,都做到了极致,并且它们能够填的特别满,没有一样是随便放进去的。
准备工作绝非一朝一夕,单是这一点就相当感人。
唯一让我不爽的是警员和警局,像是80至90年代的产物,略微出戏。
要熟悉那一时期该类型流派的经典道具,塔罗牌占卜是70年代初期吉普赛女巫的经典道具(另一个道具就是水晶球了),不论是同类型电影《恶魔的血腥狂欢》(1973)还是《007之你死我活 》(1973),塔罗牌都对女巫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女巫占卜的祭坛也是经典道具,印象中在赫苏斯·弗朗科的电影中看到过。
虽然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摆设方式,但通常来说下图这种最常见。
一张画有五芒星的圆形祭坛布,三根蜡烛,两个摆两旁,一个摆中间。
然后是演员,需要找到符合时代气息的演员,他们的长相、气质尤为重要,然后通过化妆和表演去调。
法国导演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在这方面就得心应手,无论是《艺术家》还是《OSS117》系列,都拥有匹配的演员。
《爱之女巫》中除却少许角色,大部分演员都贴合60至70年代的人物特征,女主角甚至有点儿意大利女星爱云芬芝(Edwige Fenech)的feel。
一旦这样的演员放入这样的情景之中,再上与之配戏演员的搭配,那种时代气息立刻扑面而来,包括片中吧台里的老侍应生都有一种老片里才会有的人物状态。
演员的表演背后一定也有高人指点。
导演技巧自然功不可没,导演一定要是该类型流派的死忠,会使用那一时代特有的手法,比如女主角开车的戏就完全采用老片中背投幕的处理。
背投幕是在棚内竖一块底架牢固的半透明屏幕用于投放背景画面,屏幕后方放置投影仪,前方则依次放置用高流明布光照明的前景物件(演员、布景或交通工具等)和摄影机。
实拍时,需让投影仪和摄影机的快门同步,随后再拍演员在背投动态或静态画面前的表演,摄影师适当采用大光圈,使背投画面在正片中略微虚化,以加深观众的视觉错觉。
还需保证背投画面与摄影机内底片的色温一致,以免前后不搭。
不过在70年代,驱车戏的合成技术已经有了实质性进步,《爱之女巫》还是采用这种老式背投幕的效果,更多是出于一种让你看出它在有意“复古”的效果。
片中还有几场用来表现幻象、回忆的镜头,使用的是那种“焦点之外”+“暗角”边缘效果,并使用一个主色调作出那种意大利老铅黄片(giallo)里才会出现的大胆用色,通常为红、黄、绿、蓝。
女主角和大学教授的亲热时,摄影上用了彩色霓虹灯旋转效果和万花筒棱镜,以鲜艳的迷幻效果来表现教授此时的精神状态。
视觉呈现上,符合那个时代“波普艺术”的处理。
当然,这是罗杰·科曼在嗑药片《旅途》(1967)里玩剩下的。
可见,参考那一时期名导名片的拍摄技巧,也固然重要。
《爱之女巫》
《旅途》
《爱之女巫》
《旅途》使用传统的转场方式,片中有两处蒙太奇转场令我印象深刻,由动作到物件的转化,做到了化腐朽为神奇。
下图的快速的拉近摄影 (zoom in) 和求救者的惊呼大特写,是70年代意式恐怖片的惯用手法,可参考马里欧·巴瓦的铅黄电影。
然后,再叠化到第二个场景中色彩艳丽的血腥象征,赋予一种近乎表现主义的风格,提供了纯娱乐的视觉意象。
片中还有几处幕与幕的淡入淡出,加之选取的配乐恰到好处的结束,都是60年代美剧特有的转场方式。
当然,在传达复古基调的同时,难免可以出于情怀去“致敬”某部心仪的老片(你们懂得,这是我的菜),这当然要视乎情节的发展,不可滥用。
比如像极了《惊魂记》被警车跟随的开场:
又如《异教徒》(1973)般的仪式和民众的疯狂举动:
在借古讽今的核心层面上,还要知道你所表达的要点是什么,《爱之女巫》很大程度是女性对于男性只追求性欲的恐惧心理。
女主角的出发点实际上是善意的,她是要用巫术颠覆性别歧视,是一个求解放的女人,虽然套用的仍然是60年代末性解放时期的那套东西,但加入了时下的语境。
通常,用一段台词就可以说得清楚:“整个巫术历史都与害怕女性性表现相交织,女巫被绑在火刑柱烧死,是因为人们害怕女巫并非正当手段所勾起的性欲。
后来人们用婚姻束缚女巫,迫使她们成为女仆、妓女和性幻想娃娃。
她们想要什么无人问津。
”
“他们告诉我们,一个超理性且恬淡寡欲的男人才是正常,而女人的情感和直觉是需要被治疗的病患。
他们认为男人和女人是不同的,真正的平等就在于这种不同。
”一旦做到用传统躯壳反映当下的魂魄,即是成功的。
否则,你的复古性做的再好也是毫无意义。
电影借巫师团成员的口表达对女人性魅力的赞颂。
释放女人的性力量,并赞颂这种女神力量。
警长和女巫的对峙真的矛盾又精彩,警长其实在克制中不自觉地爱上Elean,在性爱酒吧里宣布逮捕Elean之后又奋不顾身解救Elean。
Elean却因警长不受自己控制而恐惧爱的消亡,用极端的方式守护自己内心的完美爱恋,或者说她的完美自恋。
她认为自己对男人有就应该有致命吸引力,男人就应该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就应该为她爱的死去活来。
如果没有得到至纯的男人的爱,Elean的自我就会崩塌。
她不允许她深爱的男人背叛她,或者质疑爱情。
完美的爱情在现实中消亡,她的整个世界都会崩塌。
这是一个活在幻想的完美的爱里的女人。
这无疑是自取消亡。
完美的,完全按自己想法来的爱情是不存在的。
男人和女人,或者说每个个体,对爱的感受和理解都是不一样的。
Elean崇拜爱,却被爱奴役。
把整个自我世界的希望和认知建立在男人对自己的爱上,世界就会变得异常脆弱,容易崩塌。
如果Elean找到了自爱,把男人的爱放在次要位置上,把男人和爱情当做附属品,并学会接受和拥抱现实世界,她就不会陷入极端的绝路
前面三分之一迷幻而又魅惑的氛围处理得不错,很有复古的情调,女主虽然全片都没有露,但是那种性感而放浪的感觉简直是呼之欲出。
但电影后半部分几乎有些无聊,桥段其实很前面的雷同感很强,剧本还是弱了些。
前面三分之一迷幻而又魅惑的氛围处理得不错,很有复古的情调,女主虽然全片都没有露,但是那种性感而放浪的感觉简直是呼之欲出。
但电影后半部分几乎有些无聊,桥段其实很前面的雷同感很强,剧本还是弱了些。
好多突兀的女权主义说教(?)
看着都是一种享受
两星半,特意拿腔拿调的cut片看看氛围挺有意思的
女主的妆容好美丽
一个睡觉都不擦掉眼影的女巫,一路爱(玩)一个杀一个,恐怖感一点没有,倒是在情色的海洋里辗转翱翔,垃圾剧情,只有女主的颜值和身材撑场面了,burn the witch, 可惜婊子女巫最终没被烧死。
有复古B级片呢味儿,但是空洞、冗长、乏味,看得我直犯困
脱光了的都是道具人,你想看的人却脱不光。如果不是那该死的头发,我可以多给一颗星,如果再大胆一点,我可以多给两颗星。电影太还原太复刻了,就像80年代第一次看到欧美6、70年代的电影一样,服化道、音乐布景、表演方式、镜头和剪辑,大部分人不会相信这是一部2016年的电影。女主唯美艳绝,她想通过药水锁定爱,但她控制不住药力,使得男人爱她一次便终结一生。能抵挡她药力的人,没有死于药水,却依然要死于她的占有欲……
复古风。从布景、演员造型、表演方式和拍摄手法都复刻七十年代的cult邪典片,国产风马赛克一秒钟出戏。女人始终是女人,渴望爱情,向往美好,可现实却未必如愿。可惜电影有些冗长,再精炼点感觉更好。
比大熊猫还珍稀的电影
除了复古,啥都没有~
不错的模仿,现在还能看到这种七十年代的风格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可除此之外,那些拖沓的节奏,无意义的话痨,甚至是劣质的女权主义都让人昏昏欲睡。
口音让人太出戏了,and of course her name is sam robinson(白眼
除了复古调和女主身材,其余没有特别印象
深得铅黄电影精髓,撞色很有趣,情节过目就忘
120.46裸女微露 女主很漂亮,宠爱影院
One of the best! 伦敦有一个The final girls的film club,slogan是the future of horror is female. 基本上她们把这部片的发行带动了起来,今天两位创始人过来和我们分享经验,放了这部电影。
安娜比勒明显更擅长production design,以至于摄影、故事以及演员的演绎都是最稚嫩的状态,而闪回和交叉剪辑让这部B级片不至于太蠢。设计的光影、慢半拍的念白节奏,这种讲故事的特殊方式更像维斯安德森的另一个极端。整体除了视觉,没有更多可以深挖的地方。
How is that murder? She was just looking for love!
大型复古室内设计秀,中间还混杂了中世纪欧洲cosplay,确实做得有诚意有心思,就是没意思啊。
女性对自身性魅力的探索和崇拜,异色女神崛起,爱却是劫。比起期盼一场不会到来的花好月圆,浸淫在顾自的幻觉中从来也是出路。这精致年代感的set和costume很有看头,但两小时下来其实有点腻了,不喜欢女主角,从形象到表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