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块广告牌

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广告牌杀人事件(港),意外(台)

主演: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伍迪·哈里森,山姆·洛克威尔,艾比·考尼什,卢卡斯·赫奇斯,彼特·丁拉基,约翰·浩克斯,卡莱伯·兰德里·琼斯,凯瑟琳·纽顿,凯瑞·康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7

《三块广告牌》剧照

三块广告牌 剧照 NO.1三块广告牌 剧照 NO.2三块广告牌 剧照 NO.3三块广告牌 剧照 NO.4三块广告牌 剧照 NO.5三块广告牌 剧照 NO.6三块广告牌 剧照 NO.13三块广告牌 剧照 NO.14三块广告牌 剧照 NO.15三块广告牌 剧照 NO.16三块广告牌 剧照 NO.17三块广告牌 剧照 NO.18三块广告牌 剧照 NO.19三块广告牌 剧照 NO.20

《三块广告牌》剧情介绍

三块广告牌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米尔德雷德(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 Frances McDormand 饰)的女儿在外出时惨遭奸杀,米尔德雷德和丈夫查理(约翰·哈克斯 John Hawkes 饰)之间的婚姻因此走到了尽头,如今,她同儿子罗比(卢卡斯·赫奇斯 Lucas Hedges饰)过着相依为命的生活。一晃眼几个月过去了,案件仍然没有告破预兆,而警方似乎早已经将注意力从案子上转移了开来。 被绝望和痛苦缠绕的米尔德雷德租下了高速公路边上的三块巨型广告牌,在上面控诉警方办案无能,并将矛头直接对准了警察局局长威洛比(伍迪·哈里森 Woody Harrelson 饰)。实际上,威洛比一直隐瞒着自己身患绝症命不久矣的事实。因为这三块广告牌,米尔德雷德和威洛比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神秘博士第一季银河英雄传说外传反叛者地铁风情画男气管制巧克力医生明日传奇第三季群青战记狼殿下赶牲灵爱情公寓马可将装修进行到底你是我的奇迹永不磨灭的番号仙人跳为你而来爱情疑云熊出没之夺宝熊兵三角恋星期一早晨湄公河水鬼做局幻夜美国怪谈怪物猎人们青春同人志老家伙白鲸贵公子记得你

《三块广告牌》长篇影评

 1 ) 无处安放的愤怒

昨天打开金球奖直播的时候,已经是狗爹上台发表最佳男主感言了。

不少人都评价说,这次金球奖简单、直接、无冷门,老老实实把奖都给了众望所归。

于是找来这次金球奖的大赢家三块广告牌来看,看完之后果然十分喜欢。

巧合的是,前两天看的杰出公民,也是一出发生在小镇人民之间的荒诞故事,相比于杰出公民里毫不留情的自黑和讽刺,三块广告牌里更多的却是理解和温情。

故事在一开头就迅速点题,女主角Mildred Hayes开车路过小镇道路旁空着的三块广告牌,决定加以利用。

因为自己女儿被绑架奸杀后七个月,警局也没能找到凶手,Mildred想出的办法是在这三块广告牌上直接打上标语质问警局和警长:为什么还没有抓到凶手?

看到有人评价Mildred是美国版江妈,Mildred在开场就是一个果敢、气势十足、无所畏惧、不留情面的形象,为了女儿,她不妥协不心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但是在这一面之外,她面对Willoughby警长突然的咳血会惊惶失色,她面对警局的阻挠会暴怒失控,女儿的空房间、儿子的责难会让她流露出压抑不了的愧疚、悲伤和柔软,陌生人的威胁下,强撑着面不改色的她也会害怕,广告牌被烧时,她会有瞬间的脆弱和崩溃,站在上面不知如何是好。

这个母亲的形象刻画的很真实、很细腻,因此到最后的原谅和化解,也显得非常自然。

电影不只把所有人物都刻画得个性鲜明,也让观众很容易就能理解他们。

警局里脾气暴躁的Dixon,动用一切粗鲁的手段反对Mildred,警长去世后,他发泄悲伤的方式是把广告商暴打一顿从楼上扔下去。

但其实,他的出发点实在太单纯,甚至和小镇上其他反对广告牌的人民一样,只是因为警长人很好,要为他出头,这样的理由实在让人恨不起来。

影片里除了凶手之外没有彻底的反派,也没有杰出公民里自大、狭隘、愚昧、让人不寒而栗的小镇人民,他们会直截了当地对自己不喜欢的人和事物大飙脏话、大打出手,但是他们不仅让人恨不起来,还很容易让人对他们有了同理心。

当观众逐渐触碰到这些人物的每一面时,会感觉到一份真实的感染力。

这个故事并不是什么复仇的故事,里面却有很多黑色情节的设计:Mildred的前夫是会家暴的警察,儿子在家暴环境下已经学会用刀来威胁父亲,Dixon有恋母情结、暴力倾向、种族歧视,虐待黑人,他的母亲也是种族主义者和暴力崇尚者,警长说警察局里除了种族主义者剩下的恐怕都是恐同者,威胁Mildred以及有虐杀嫌疑的军人,被军队机密一笔带过。

说到底,真正在小镇上传递爱的是警长,他却是以放弃与病魔抵抗而自杀的结局收场。

影片的情感很克制,没有刻意黑化社会不公、公务系统的无能来煽情Mildred悲惨的遭遇,也没有一言不合唱起爱的救赎赞歌。

人物行为既不抓马也没脱线,活动在合理解释的框架内。

到后半段,哀而不伤开始转变为爱与温情,虽然“Anger begets greater anger”这句至理名言是从全剧最愚蠢的女人嘴里说出来,但是却让Mildred有了第一个改变,不把酒瓶砸到前夫头上。

其实仔细看看,在“小镇人民已经习惯用暴力解决问题”的外衣下面,是一种无处安放的愤怒,那些政治、宗教、社会黑暗可能都不是影片最终想要聚焦的部分,而是人要如何处理自己的愤怒,在这些无力现实面前,怎样选择自己的抗争方式,又怎样与自己相处,和解,说服自己妥协与改变。

影片没有宣扬暴力,但暴力在某些场合,也是解决短暂问题的途径之一,暴力和爱也不是非黑即白的正反两面,在交错中,偶尔能让人看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被大家称赞的影片结尾,可以说是十分黑色幽默了,被警长一封信点醒的Dixon,真的在酒吧里听到了某“凶手”在吹嘘自己的犯罪行为,他认真记住了车牌号,用挨打获取了DNA,给了Mildred希望,也换来了她的一句谢谢。

但是,导演没有给观众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

两个一开始的死对头,燃起的希望再次被浇灭后,选择共同开始一场荒诞的行程。

这个开放式结尾,带着导演的一丝悲悯之情,让这些无处安放的愤怒与不甘,有了一个新的转移之地。

无论前方如何,这趟旅程已经开始了。

 2 ) 平平

刚看完,原谅我不能给你们心目中的神剧一个如约5分。

担心自己没看明白刷了几大平台的热门影评,发现你们真的太能装了,满屏都是在谈人性,以及演技和剧本多牛,三个主人公剧情都可以被称为平行线往复交织,咬指头都可以被称一镜封神,我真一瞬间觉得看得不是同一个剧。

不过是金球热门而已,影评大神们真的可以去出书了。

全剧我只觉得大嫂演技确是了得仅此而已,反复强调的配乐和美西年代背景有可能会辅助理解主线,但我没这个经历难有共鸣。

其他,你们高兴就好。

 3 ) 《三块广告牌》中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和山姆·洛克威尔等人的表演有哪些亮点?

母亲表演的亮点满满整部影片都是。

如果没有她的演技影片会逊色很多。

最让人揪心的是,前夫说“为什么女儿死前一周还问我能不能和我一起住,我和她说,待在家里吧,妈妈很爱你”母亲听完,马上崩溃,扭曲着脸连说两次“我不相信你!!!

”那种突然被说破戳穿的痛苦诠释的很到位,她知道是真的,但又不愿相信,这种复杂矛盾的心情从她的眼神中可以看到。

看到那时,我挺难受。

还有一个镜头,山姆得知他找的那人不是凶手后给那位母亲打电话。

她说“我没有一天是像今天一样在希望中度过的”然后一直锤自己鼻子,可以看出一样破灭,然后接受还是坚强的母亲。

那种无能为力,最后一点希望破灭的无力神态也从她的表情体现出来,看后让我心生怜悯和感慨。

至于山姆,他让我印象深刻之处在于,黑人警官告知他那个人不是他认为的凶手后。

他听完有一瞬间的呆滞,当时表情马上变了,有种不敢相信的感觉。

然后再说“what!”这时表情肯定是会变得,他转换的很好,表现出一个小警察以为自己真能有些作用最后却又空欢喜一场的怀疑,倒是山姆表演的精彩之处。

 4 ) 「三块广告牌」,新世纪美国版的「秋菊打官司」。

目前2018奥斯卡BP最佳影片赢面最大。

值得观看。

一片面面俱到、剧透得彻彻底底的影评。

标题是我起着唬人的喂。

3月2日全国艺联院线上映,大家可以自行选择。

本片的精妙之处在于恰到好处地平衡了各种社会现象的表现篇幅,看似各个方面都是轻描淡写,却以致实现在一个完全虚拟的故事环境下,还原真实的社会生态:社会潮流和个人自身生活的联系,是若有似无、却又无所不在;对于社群间的人际关系,则是理不清又无处回避。

1. 叙事构架和基础——「真」故事发生在「假」环境故事背景的时空选择上,「三块广告牌」发生在密苏里一个叫Ebbing的虚构小镇上。

回想一下,这是否是一个常见的故事假定前提?

这种人为假设往往有几个共性:地点虚构:密苏里是真实存在的,民国的西南大后方(国产片很爱用的时空选择)是真实存在的,但创作者又把虚拟的具体地点安营扎寨在真实环境中。

相对封闭的空间性:整个故事都基本都在这个场景下发生,有点独幕剧的意思;场景外界的影响少而间接,只作旁白式的交代,例如他去重庆了,他从重庆回来了,并不直接把在重庆发生了什么搬上台,不发生除了虚拟场景以外的地点的直接沟通。

在如此纯粹的环境下,一方面既杜绝了天马行空的脱离现实性,但又保留了对故事起承转合的掌控权;总之,在一块完全的空白画布上,作者得以施展完整的世界观创作。

虽然前面这些写的比较繁琐,但这是创作的第一步;有了这个基础,才能实现交互性这个目的。

现实类的、揭露社会问题倾向的剧本必须在戏剧性和给人可以感知的真实性之间做个平衡,也就是shocking and real并存。

因为场景架空,就必须以充沛的、复杂交错的、尽可能仿真的交互性来实现,I don't know where it happens but I know it's real for sure的目的。

但并不能以单项、中心思想的目的为出发设置各种情节冲突,如同生活本身最多算是螺旋上升的,生活本无从谈起其目的性。

故事有目的,故事创作者以此来表达个人观点;别忘了故事本身可没有是非观、也绝无倾向性。

身患绝症时日不长的警长Willoughby在和女主角Mildred Hayes对质时,因情绪激动无法控制地喷出一口病血;而当他躺在担架被送往医院途中,他却不忘叮嘱下属不要因此为难Mildred.最让人感到有悖常规逻辑的是,Willoughby在身中主动提出帮Mildred支付内容为一个月公开责问自己的广告牌的租金。

Mildred是警局纵火事件的制造者;而Dixon作为火灾受害者,尽管猜测到了纵火的真相,却丝毫不放弃帮助Mildred捉出嫌犯的蛛丝马迹。

Dixon把广告牌出租方Welby扔出窗户造成住院,却意外受到后者慷慨的安慰和关心。

的确,社区容量越小,成员之间关系越显亲密,又爱又恨,既毁了他,又有求于他,种种情感得以重叠在同一个对象身上,就越盘根错节。

我们可以用这样一种解释,情感难言对错;但每个人都在社会中do their own part,这是最付出了多少努力,就能得到多少回报的掌控度较高的事了。

那么回过头来,以评鉴角度来看,为什么我觉得国产片的「驴得水」、「不成问题的问题」太戏剧化了?

在这些影片的情节设计中,都具有浓厚的作者观点性和人为导向性,人的动机和出发点只有一个——那就是实现本片主旨。

人是复杂的,生活是难辨对错的,失去了这一种是非模糊,也就脱离了生活的真实性。

哦还有镜头一动也不动(偷懒)这一点加成。

2. 略略影射:宗教势力对于社会事件的明暗态度本片中出现了社区教父这一角色,出面为Mildred的广告曝光做息事宁人的平息周旋。

这绝对是导演的有意安排,增设的两组对比(另一组在下文),用虚构讽刺现实。

影片中神父来到Mildred家中拜访,希望她撤下广告牌,消除对社区形象的不良影响。

家丑不外扬的出发点,不由让人想到震惊全美的神父亵童案件(「聚焦」取材的真实故事)。

教父想要put it down,仅仅是出于维护社群关系表面和平的关系,却让人联想到可能的更大阴谋。

教会势力不仅对恶行冷眼旁观,甚至可能是恶性的制造者。

反政治正确(一个亮点)有意思一笔在于,有一处Mildred反问警探Dixon黑奴事件处理得怎样了,这里可以理解为Mildred为了在对话中获得先发制人的气势上的优势,抛出了一个对方难以回答的棘手问题,责难Dixon之意大于实际问责的目的。

借机借Dixon(一个传统南方州PD)之口,导演蜻蜓点水般地,有意无意提及了对于有色人种的态度。

如今西方社会对于种族平权的矫枉过正似乎是人人心知肚明,但又是种心照不宣、不敢不随波逐流的过度政治正确。

更讽刺的是,说辞上政治正确了就万事大吉,没人关心虐待事件本身究竟发生与否。

新闻传播中的泛道德化树广告牌本身就是一种寻求曝光和唤起公众认知的做法。

值得注意的是,Mildred第一次接受电视台的直播采访,同样是想借助媒体传播之力。

但到了后程,媒体兴趣和利益发生转向。

Willoughby的自杀是一个绝妙的转折点。

在这个节点上,观众会非常紧张接下来的篇幅是否会描写媒体追逐新闻爆点和民众易被煽动的情绪结合,造就又一出泛道德化的舆论迫害?

本片以画外音(新闻报道之声)点到了这种倾向,Willoughby的自杀原因还未查明,但是否与前几个月Ebbing小镇上对他的公开谴责广告牌事件有关呢?

在此刻,Mildred的心里估计也是十分担心这种舆论发酵的可能性。

但影片的做法依旧是略带一笔,没打算在这个问题上做过多停留。

的确,并不是每一次真相都会被利益性解读,大多数的节外生枝并没有那么猖獗的生命力。

第二次同样在三块广告牌前,同样是摄像机和直播的记者,Mildred这回是开车路过,她毫不掩饰自己对于媒体态度不信任态度。

立起广告牌更多的只是情感的宣泄口,随着故事的发展,Mildred越来越明白,想要实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自己来,借力只能是锦上添花。

3. 人物行为动机:探讨「执着」究竟有无意义同样是女性维权,寻求曝光,不由让人想到发生在90年代中国的「秋菊打官司」,而主角同样是来自小镇的家庭女性。

尽管发生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这里是竭力找出凶手,后者是要个说法,缺没把现实实行的可行性和达到目的的可能性完全考虑在内。

这种“我不管,这事儿非得XX”的执着较劲的劲儿,我想在女性身上比男性是要强得多(纯客观描述)。

不管执着本身有无意义,还是给自己心理上一个交代(无论结局如何,我都尽力了)。

而故事发展必然是情绪的渐渐平息,片尾Milred说,我们可以在路上再做决定;抗争过程似乎慢慢消耗较劲的能量的过程,如同大吵一架过后的精疲力竭。

两位女主的另一个相似点是,对事不对人;Willoughby和村长都属于小地域上的有所威望的权力阶层,他们绝不是恶人,或许在这件事上处理欠妥,但把全部居民的矛盾都(通过此事件)指向他绝无可能。

棘手之处在于,总体上说他是个好人,还是挑明他此次的失职;尤其在一个人与人之间关系黏合度非常高的社会里,情与法,就事论事是不是就与撕破脸皮划上了等号?

Willoughby命不久矣的身体状况,村长最后又成了秋菊的救命恩人,又把人物间的关系包含进了性命的这个高度的元素,便使得问责人的权力受到自身良心的拷问和外界对于其不仁的质疑,进而更只能把追究就事论事的权责对错含糊过去。

4. 细节处理上:细节击中痛点与矛盾的整体趋向和解(我常常谈的一点)以上观点在「海边的曼彻斯特」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呈现(非常有意思的是这段对白出自同样出演海曼的Lucas Hedges之口),同样是以不幸事件的承担者做主角,海曼以细节的关注出发,触发观众感同身受的敏锐痛觉(比如Patrick由冰箱门联想到freezer里的尸体,种种物是人非、物物相似性的瞬间联想,实现了影片中主角情感的即刻触发,而经历的共通性顺延到了观众的同步情感共鸣,有兴趣可以看我之前详细写的「海边的曼彻斯特」,100%源于生活。

);与之侧重点不同,三块广告牌总体风格是事件因果、环节盖过内在情感勾连构建。

如果说海曼是亲近一个不幸的人,那么三块广告牌并没有太多关注不幸本身,而通过不幸做爆发线索,牵扯出事件参与者之间的错综联系才是其目的。

以下是抖机灵的插科打诨时间 先吐槽一下开场前半小时我觉得太太太出戏了,为什么呢?

以下截图可以近期不同片子里同一个演员、极其相似场景的无缝对接。

在影片中Mildred还有个儿子,他刚出现的时候我是十分震惊和错乱的。

没错这就是海曼中的未成年男生,一样是常常坐副驾驶,一样是在副驾驶上和遭遇不幸的家长争论。

这两个角色都是影片中的辅助性角色,相似度太高了。

一路开车从麻省到南方,镜头几乎是可以无缝替换,根本无从分清出处。

Lucas Hedges in Manchester by the Sea (2016)

Lucas Hedges in Three Billboards (2017)你以为这就结束吗?

接着如果看「伯德小姐」(今年热门,很红),这个男孩子又出现了。

连同是Timothee Chalamet(今年一样很红很热门的「Call Me by Your Name」的主演)一起出现在了加州首府Sacramento,哇这真的是时空错乱。

同样,「真探」中的Woody Harrelson,时隔两年再次出现的Missouri警探,发型和执勤的州名都不换一下的。

镜头依旧可以无缝替换。

Woody Harrelson in True Detective S01E01 (2015)

Woody Harrelson in Three Billboard (2017)*本文转载请联系作者,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我的影评微信公众号SolidPerfume,扫下方二维码直接可直接关注:

 5 ) 《三块广告牌》得了奥斯卡,为啥我却认定是烂片?五大理由征服你

微信公众号:影评匠 《三块广告牌》是2018年在中国公映的片名,在此之前该片已获得诸多西方国家的奖项,尤其是第90届奥斯卡奖提名。

因为网上早有资源流出,国内豆瓣评分网打出了8.7的不俗分数。

但我一直坚定这是一部烂片,先前写了一篇文章被影迷大批。

今天这篇文章是结合影迷对上一篇文章的评论,具体的表达我认为《三块广告牌》烂的原因。

以下是个人观点,不喜可以理智交流,但请勿喷。

一、为啥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提名?

我还说烂首先我想谈一谈我眼中的奥斯卡金像奖,这个奖的全名是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

从我看奥斯卡获奖影片的历史看,获奖电影所表达的社会环境、时代精神和主旨比影片本身的艺术含量更为重要,或者说是首要的。

直白的说就是政治正确,谁的政治?

美国的。

《三块广告牌》中所反映的宗教犯罪、种族歧视议题、禁枪说法、法律讨论没有一个是不触动美国或者说广大西方人民的,奥斯卡当然更喜欢这些表达,这是我认为得奖的原因。

大多数中国普通的观众和一些资深的电影工作者一致认为,《三块广告牌》深挖了人性,是惹人感动式的,人物都十分善良、温柔。

至少破解了很多的套路,女主角米尔德雷德的演技很棒。

但我只赞同并赞扬女主角的演技和三块广告牌的这个创意设计,其余的一切都否定,都很假,并且有理由和证据。

这就是我说烂的原因。

二、人性不是深挖出来的,而是编造出来的为了挖人性而挖人性是该片最大的特点,情节的转折很生硬。

以狄克森警察为例,整个影片中他是从一个对米尔德雷德反对的人,转变为支持者;从一个盲目者,转变为一个冷静者;从一个暴力者,转变为一个充满人性的善良的人。

是什么促使了他的转变?

威洛比警长留给他的一封信,他在大火中读的心醉神迷,以致于被烧伤,暂且不论他那样一个暴躁的人为何突然耐心在火中读信,也暂且不论威洛比的鸡汤信有多攻心。

我们思考一下威洛比为什么要自杀?

威洛比的自杀是整部影片最荒诞,最虚假,也是整个电影能够欺骗观众的一个点,威洛比的三封信最够煽情,最够有力量,牵动了整个剧情和人物的心理。

但同时这个自杀设定暴露出了看似高明的反转,按照我的理解来说,就是为了挖掘人性而挖掘人性。

一个对家庭如此重视(对妻子和孩子的爱不浅),对工作如此尽心(众人侮辱女主角,独他对女主角好),对法律的理解如此深刻(在和米尔德雷德谈话中)的人,真的会选择自杀吗,有勇气自杀吗?

或者说自杀合理吗?

我认为不。

给自杀唯一的解释就是导演编剧为了这部电影而强硬的设计自杀,是一种虚假。

直白的讲,就是用一个真正的人性塑造了无数个虚假的人性,观众看到的是编造出来的人性。

三、人性是什么?

中国人的虚假之处我认为大部分在赞赏这部电影表现了人性的中国影迷,真的很虚假。

《三块广告牌》表现的并不是一种人性,而是恶(初始的人性,小镇最初的人性),和善(被改造或挖掘出来的)。

但是在看到众多中国观众对这部影片的评价中,写的是:里面的人都很善良啊!

多人性啊!

你扯淡吧!

美国人都没说自己很善良(至少在电影里,坏就是坏,很直接),你多假啊?

要借着一部电影表达自己佛一样的心吗?

要问问自己的内心。

从《三字经》开始,从孔子的时代开始,大部分中国人认为人性本善;但是在西方人心中人性本恶,于是人出生时要去教堂接受洗礼,洗去原罪。

《三块广告牌》完全符合西方人,人性本恶,去除原罪的价值观念。

但是到了国内,以一个中国人的角度看,我看到的是虚假。

因为我认为人性本来就善,为什么还要把本来就善的人挖出一些恶,然后在恶里更加深挖,直到生硬的表现出一些善。

当然,在上一篇文章中,有影迷在评论区提醒我,我们要试着从美国人的角度去看这部电影,我赞同这一点。

但事实是,真的每个人是从西方人的角度理解了这部片子的好,还是不思考,一味的跟风去叫好?

我觉得在一些国内的大V电影评论人中,并不乏一些西方人的走狗,你是否看了某一篇文章就固定了自己的思维?

需要思考。

四、讲一讲《三块广告牌》中的恶,人性的恶和某国的恶我必须说明,我讲的是我看到的,并不是我联想到的,并且我不善于去用联想或留白的借口夸赞一些东西。

狄克森把广告商扔出了窗户,二楼扔出去伤的不轻,但他只是被开除(这大概是美国法律);米尔德雷德烧了警察局,但拒不认罪,于是事情就过去了(我并不认为这个事情会得到解决,因为女主角的女儿被奸杀都没人管。

烧了民房呢?

比警察局的事更小);被烧警察局的当晚警察局空无一人,大概是周日美国警察无需值班(真不安全的国);小个子被众人侮辱,全程没有一个真正同情他的人出现,我认为有人同情他才是真正的人性。

五、结局是高明还是生硬,是反转还是无可奈何看到电影结束时,我开始设想这个电影还可以有一个什么样的结局?

第一种:去把那个嫌疑犯干掉,然后狄克森和米尔德雷德被抓进去审判,但是这样只单单讽刺了警察;第二种:两个人开车回去,女儿的强奸案没有凶手,整部电影除了平铺直叙,似乎就一个威洛比的自杀。

无论怎样想,都太平淡。

结局只服务了关于西方人的一个主题:人性虽然本恶,但可以被救赎,得到善。

唯有得到善,这部电影才能成功,而善的本质是威洛比的死,一个毫无理由的,莫名其妙的,甚至虚假的剧情转折。

《三块广告牌》按我的理解,直白的讲,就是超越现实编造救赎,污蔑法律谈人性,忽略价值观卑微的求观众的心理认同。

确实认同达到了,但是导演编剧太聪明,是影迷不够聪明,准确的说是中国影迷。

我是影评匠,专注于电影评论和推荐,喜欢电影的你,别错过我。

 6 ) 《三块广告牌》中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和山姆·洛克威尔等人的表演有哪些亮点?

我只知道山姆扮演的有些种族歧视提到妈妈就没了底气的甚至有点傻气的警察,在听到警长自杀消息到讲广告商扔出窗外那一段,是全片为数不多的泪点。

后面耿直的酒吧取证,更是有些英雄主义。

最精细的表演,山姆对着镜子泪水混着自来水那一系列表情心理展示,到位;妈妈在灭广告牌的火时,对着不断劝说的儿子绝望而愤怒的喊出他的名字时,还有在厨房怒怼牧师时……心都有被揪起来。

故事说不上有多天马行空,但确实很精细,演员情绪表演都太到位了,没有大哭大笑的情绪化,却都很有力量。

 7 ) 分裂中的弥合

电影《三块广告牌》的文本是精心算计的高级货(MADE IN U.S.A),但如果说一个电影文本是美式“高级货”,那高级货的通用标准是什么呢?

首先说说“高级”,文本的高级首先意味着在文学性和结构性上具有匠心独运的设计,这让他免于成为超级英雄电影这种大路货。

那么这种高级货能高到什么程度呢,对于今天我要谈的电影《三块广告牌》而言,它便是一部质量很高的学院派电影,没错,就是典型的Oscar Style,从叙事技巧、电影文本的文学性、题材的社会性而言,《三块广告牌》都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一部作品,技术和专业性上均达到了较高的水准,实在是太符合学院派的口味了。

第二从受众而言,高级货是消费者是谁呢?

高级货的消费者大抵是高端人士,当然对于电影这种艺术产品而言,所谓的高端人士一般指的是具有较高电影欣赏趣味的人。

个案上而言这往往可以和物质和社会地位脱节,但是在趋势而言大抵还是呈正相关的。

《三块广告牌》是拍给谁看的呢,是学院派的评委,是文化程度较高的群体。

而这决定了这部电影需要一定雅俗共赏的“文学性”、“社会批判性”。

高级货也终归是商品,哲学层面的后现代审美对商品常常无好感,而商品对我而言从来都不是什么贬义词,商品代表着一种共通的价值,具有某种普世性,高级货拥有艺术创作上的硬通货,而对于《三块广告牌》而言,它作为商品的硬通货我倒不认为是常说的好莱坞经典叙事,而是极其优秀人物塑造,《三块广告牌》是群戏的胜利,倔强的母亲、善良的警长,楞警探狄克森等都让人难忘。

第三是为什么说一定要强调这是“美式”的高级货,因为《三块广告牌》的文本具有很强的美国特征,首先从“社会批判性”而言,《三块广告牌》全片充满暴戾感,这种暴戾感是对美国社会现状的不满:对社会治安、警民互不信任、种族歧视、社群分化的发泄,表现在情绪上便是一起奸杀悬案背后的各种“以暴制暴”,体现在故事中便是各种黑色荒诞的喜剧情节,比如讽刺广告牌、警长自杀、警察怒怼广告商、广告牌大火、火烧警察局桥段。

然而这些暴戾的桥段最终也被穿插的温情情节所消解,如警长临终的三封遗书、医院中的一杯橙汁、火纵警察局后的包庇、重贴广告牌及最后的旅程等,这些都源于人性的善意。

其中种种残酷、暴戾的现状要是放在当今天朝也绝对能找到对应,这时候电影最最高级,也是最最美国的核心出现了,那就是“分裂中的弥合感”。

文本在黑色荒诞的分裂之下,维持底子暖色调的统一性,虽然怒诉分裂、残酷、暴戾的社会现状,却能够在微妙的社会感情上弥合现实状况的分裂,最高明的是这两者还完全没有违和感,这才是真正的美国戏呀,这也是剧本最高级、最算计的地方,让本片从一部单纯的黑色荒诞剧拔高到更具社会性的层面,这是本片可能赢得学院垂青的核心。

这就是Oscar Style的高级文本,从此告别小学生作文的黄金教案。

 8 ) 《三块广告牌》的三个题眼

“Violence is strangely capable of returning my characters to reality and preparing them to accept their moment of grace.”-- Flannery O'Connor引子电影一开始,麦克多蒙德饰演的Mildred Hayes走进镇警察局对面的广告牌租赁办事处,里面的小伙子正在悠闲地读一本书,这时镜头特意给到了书的封皮,“A Good Man Is Hard to Find”(《好人难寻》)。

我们由此被带进了一个“好人难寻”的小镇Ebbing。

美国南方女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是那本《好人难寻》的原著者,她作品里的荒诞与暴力和电影里的黑色幽默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在我看来,两位作者对暴力的态度才是解开这部《三块广告牌》的钥匙。

除了奥康纳之外,麦克多蒙德和密苏里是我眼中本片的另外两个题眼。

体会麦克唐纳片中的人物塑造和地点设置,尝试揣摩荧幕背后的“文本背景”,是我在看完《三块广告牌》之后更感兴趣的。

一、麦克唐纳笔下的麦克多蒙德科恩兄弟电影里的常客,乔尔·科恩的结发妻子,麦克多蒙德算是当今影坛极少数能呈现Mildred Hayes这个角色的女演员之一。

尽管老了二十岁,但和奥斯卡封后《Fargo》里的女警官Marge一样,麦克多蒙德一如既往地献出了精彩表演。

她展现了Mildred的精干,果敢,和不留情面,同时也十分收敛和细腻地将这位单亲母亲在暴力背后的敏感呈现给了观众。

“I know you didn't baby.” ——在问询室的激烈交锋中,身患重疾的老警长在动怒之处突然咳出血来,面对道歉(“I didn't mean it”)Mildred下意识的反应和答话刻画了这个人物“柔软”的另一面。

如此“双面”的人物刻画在《三块广告牌》中是相当统一的。

在有限的笔墨内,麦克唐纳试图把每位主角都包装成可以从多个角度去体会观察的“戏剧”形象。

他们或许不够完整丰满,甚至不够真实,但在“戏剧空间”里却相当生动鲜活。

贯穿全片,导演并不试图让我们“浸润”到他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即用“真实”感染人),而是通过特意安排的剧情桥段,对话,甚至物件,来交代每个人的历史和故事。

满嘴f**k的老警长和他的书信与妻女,无为鲁莽的Dixon副官和他嘴边的老母亲,不苟言笑的“广告牌女人”和她家后山的秋千……麦克唐纳几乎在每一幕中都竭尽所能为我们呈现人物的某个“切面”,而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最终难以用一句好与坏来评判他们的缘由。

诚然,麦克唐纳笔下的人物更像是“剧本里的角色”而非生活中的原型——“黑色幽默”本就不需要太贴近生活,但和往往更加荒诞和失控的科恩兄弟不同,《三块广告牌》全片始终都稳定在一个“可控”的剧情发展和情感空间之内。

尽管和看科恩兄弟时一样,我们从头到尾都知道这是个虚构的故事,但在扎实的剧本框架下,基于对笔下角色的怜悯,幽默的穿插和音乐的串联,麦克唐纳为我们营造出了一幅完全不同于后者的美学视野。

因此,我宁愿把它和去年的《海边的曼彻斯特》进行类比:肯尼·罗纳根笔下的Lee Chandler虽然“更接地气”,但同样是剧作家出身的他对人物情感的关注,处理和拿捏,对整个剧本平衡的掌控,在我看来也是麦克唐纳力图达到的效果。

值得指出的是,《三块广告牌》里的三位人物都“十分守规矩”,这场表演的盛宴,到头来谁也没喧宾夺主。

尤其是情绪克制的,全场都在用眼神和面部肌肉演戏的麦克多蒙德,支撑起了这个剧本在台词和对话之外的情绪和人物心理。

台词出众的剧本就怕人物“干瘪”,表演出彩的人物就怕故事“内核”粗糙空洞,《三块广告牌》没有陷入这两个“圈套”,而麦克多蒙德实在是麦克唐纳最好的帮手。

二、没有Ebbing的密苏里Ebbing是个并不存在的地名,而密苏里也并不是这部电影真正的拍摄地(影片完全在北卡的另一个小镇Sylva取景),它只是这个并不存在的故事的假想发生地而已。

为什么非要是密苏里呢?

也许是因为,三年前曾经轰动一时的福格森枪击案就发生在密苏里州(黑人小伙Michael Brown在未携带武器的情况下遭到白人警官Darren Wilson射杀,案件的审判的边际影响波及到全国,而这也是后来一系列警察暴力执法和种族歧视争议的开端)。

结合电影的故事设置,Mildred对Chief Willoughby咄咄逼人的问责,以及Dixon这个人物的编排,表面上看本片的“政治硝烟”不可谓不浓。

但其实未必如此。

通篇下来我们不难发现,导演并没有想把本片包装成一部“政治多么正确”的电影,这里有他对“暴力”的解读和态度的因素(下文会详述),也和他对Ebbing在剧本中的定位有关。

回过头看,部分对话里提及的警察暴力和宗教丑闻并非影片着力讨论的焦点,而密苏里和Ebbing或许就简简单单是一座让麦克唐纳讲故事的舞台布景而已。

和本就盘根错节的社会不公与族群纠葛相比,影片的视角更加“纯粹”,因为它更关乎人性本身的立体和“复仇心理”背后的矛盾,而非这个社会从上到下的不完美。

麦克唐纳更愿意从微观入手,从“人本”而非绝对意义上的价值观出发,来讲“广告牌”背后的故事。

摘掉了社会焦点这个“大帽子”,用剧本的编织而不是与现实的互文来为我们拆解人与人之间的愤怒和仇恨是怎样转化成整个村庄的危机和灾难,是我对密苏里和Ebbing这第二个题眼的理解。

《三块广告牌》并非一部现实主义作品,Ebbing与福格森县之间暧昧的关联也不应成为过多探讨它社会意义的理由。

虚构的Ebbing就如千千万万其他像Manchester-by-the-Sea那样的小镇一样:有波澜也有风平浪静,有熊熊大火也有茂绿的群山。

形形色色的人在那里面对他们各自的命运,并坚持不懈寻找最好的抗争方式与妥协。

三、奥康纳,暴力,与“恩典时刻”回到奥康纳。

《三块广告牌》里最值得玩味的就是导演对暴力的态度。

麦克多蒙德,密苏里,这两个看似和暴力贴得很近的词眼其实还不足以撑起整个剧本的“内核”。

顺着奥康纳这条线索,我们才进一步发现麦克唐纳的讨论重点——尽管荧幕上的“打砸抢烧”可真可假,但他在影片中还是旗帜鲜明地对暴力的正面意义进行了肯定。

如开篇的引语所言,“暴力具有一种奇异的功效,它能使我笔下的人物重新面对现实。

”我想,这正是麦克唐纳借Mildred Hayes这个角色想要最终传达的。

也正因为这“奇异的功效”,在“暴力语境”下的麦克多蒙德和密苏里才有了另一种被阐释的可能。

科恩兄弟影片中的暴力是无止境的无奈,是最终通向末日的你死我亡,是《老无所依》里哈维尔·巴登那冷漠的眼神,而这些都不是《三块广告牌》传递的信息。

电影结尾,两个在全片中最势不两立的人物——Mildred和Dixon——携带着枪药在“复仇”的道路上缓缓停下了脚步,他们开始不确定是否还需要往前行, 因为最该与之和解的人其实就坐在他们彼此身边。

如果说,电影刻画Mildred在复仇和妥协之间的来回反复是每个人在面对这样情形时反应的真实写照,那么从编剧角度上讲,麦克唐纳借表面上“Anger begets more anger”这个外壳去侧面阐述抗争和暴力的某种必要性,则是他在构思过程中最主观和大胆的一点。

《三块广告牌》最大程度地包容了“以暴制暴”的哲学,它似乎在暗示,愤怒往往是和解的前提,有时更是通向和解的必经之路——影片中一连串的悲剧尽管残酷,但回过头看,没有这些事件的发生,Mildred和Dixon最终坐在一起的场景几乎是不可能。

在科恩兄弟那般更决绝阴冷的“世界观”面前,我不知道这样的解读算不算温暖,但至少麦克唐纳想要表达一点,如果这个回避不了暴力的世界有尽头,那么它一定不是《老无所依》里的无助和悲凉。

奥康纳在同一句话里还说,“暴力之所以能使我笔下的人物重新面对现实,因为正是暴力让他们准备好接受恩典时刻(Moment of Grace)的到来。

” Moment of Grace是宗教上的概念,可以理解为每个人生命中那几瞬“圣灵显现”的时刻,在这一瞬间,所有过去的愤怒,仇恨,与自己和与他人的“过不去”都将被“翻篇”,心灵上的顿悟将重新把个人命运拉回“正轨”。

在《三块广告牌》中,究竟哪个节点是这般Moment of Grace并不难找,但更重要的是,在全剧的框架下,我们看到愤怒和暴力本身在最终达成妥协与和解的过程中起到的必要作用。

结语《三块广告牌》是一部构思精致的电影,这精致不仅体现在对人物“粗中有细”的勾勒描摹上,对影片整体节奏的掌控上,更体现在马丁·麦克唐纳对电影音画背后“文本空间”相当严丝合缝的构建上。

这些都与他本人丰富的剧作经验密不可分。

从这个角度上讲,电影整体偏“舞台剧”风格的叙事,对人的突出,对宏观社会现实剖析的刻意弱化,到头来都在全力服务作者理性看待暴力积极一面的视角和用心。

不要过分解读片中呈现的一系列暴行,它们只是这个虚构的“文本空间”里用来讲故事的“棋子”。

是的,Violence is strangely capable of returning Mildred and Dixon to reality and preparing them to accept their moment of grace. 在承认这是个像《狗镇》那样“纯虚构”作品的前提下,借弗兰纳里·奥康纳在《好人难寻》里表达的观点作参照,听着《夏日最后的玫瑰》,我们会发现《三块广告牌》还算是个十分精彩的故事。

 9 ) 故事

2018第一部就五星。

相比故事,更爱台词。

1.—貌似我刚刚被解雇了(稍顿)解雇还是停职我不太清楚是哪个。

—解雇吧。

2.—很抱歉让你重燃希望。

—没事,我至少拥有了一整天的希望,总比没有好。

3.—威洛比先生,你的鸡巴可真棒。

—这哪个剧本里的?

我好像在莎士比亚剧本里见过。

—傻瓜,是奥斯卡·王尔德

 10 ) 《三块广告牌》用这三个“套路”征服了观众和评委

横扫金球奖最佳女主、最佳男配、最佳剧情片、最佳编剧四项大奖,在威尼斯电影节获得一个最佳剧本奖和一个金狮奖提名,马丁·麦克唐纳执导的《三块广告牌》无疑是2018年北美颁奖季的最大热门。

影片在豆瓣获得8.7的高分,并且将在今年3月引进内地,虽然是小范围的艺术院线上映,如果能在奥斯卡拿下几个重量级奖项,一定能引起观众的观影热情。

《三块广告牌》最大的亮点就是不落俗套的剧本,一个被电影节评委和观众普遍认可的剧本有哪些特点?

大海作为一名观影老司机,简单总结了以下几点:1、揭伤疤,反体制在好莱坞的电影中,其实有两种美国:一种是纽约、洛杉矶、华盛顿这样的繁华都市,虽然有怪兽、外星人以及各种反派的威胁,但也有超级英雄守护城市的安宁;另一种则是广大乡村,这些地区往往人口稀疏、经济滞后、民风彪悍,超级英雄也不屑于在这种地方维持秩序。

《三块广告牌》讲的就是第二种美国,故事发生在密苏里州的一座小镇,女主是一名单亲母亲,她的女儿死于一场奸杀案,警方却迟迟无法抓到真凶。

女主文化不高,觉得上面都是“按闹分配”,于是她租下了三块广告牌,在上面分别写道:“惨遭奸杀”、“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抓到凶手?

”、“这是为什么?

威洛比局长?

”并请来电视台报道,直接向警方喊话。

影片很多情节展示了警方的种族歧视和不作为,用女主的话说,这些警察宁可把时间花在虐待黑人和吃甜甜圈上,也不愿意去抓捕真正的犯人。

面对质疑,威洛比局长毫不遮掩的道出美国执法队伍的现状:如果因歧视言论而开除警察的话,那早就无人可用了。

后来,警察狄克森找到了一名嫌犯,对方曾在酒馆里吹嘘自己迷奸了一名女孩。

但是新上任的黑人局长释放了嫌犯,理由是案发时嫌犯正在军队服役,驻扎在国外,而警方无权对军人在国外的行为执法。

黑人局长含糊其辞的向狄克森透露,这名嫌犯所在部队驻扎的地方有沙漠,因此可以推测是伊拉克、阿富汗之类的战乱国家。

美军长期在这些国家驻扎,并且不受当地法律约束,期间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就任凭观众想象了。

2、善恶边界模糊,人物形象立体《三块广告牌》的戏剧冲突很多,在这些冲突中你无法断言谁一定是好人,谁一定是坏人。

奸杀案牵扯出受害者家属、警方、广告商、小镇居民等多方群体,即使是戏份不多的配角,也在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中塑造出立体的形象。

影片的卡司阵容豪华,全员演技在线,因此在美国评论家选择电影奖、华盛顿影评人协会奖分别获得了最佳群戏。

在受害者家属中,身为母亲的女主一直为女儿的死感到自责,她与前夫的关系剑拔弩张,儿子罗比也反对她用广告牌喊话的做法。

当前夫带着19岁的新欢来到女主家中,儿子罗比是很高兴见到父亲的。

不过当前夫与女主爆发争吵,并对其拳脚相加的时候,罗比突然用刀架在父亲的脖子上,逼他放开母亲。

仅此一个镜头,就说明了儿子长期生活在家暴的环境中,虽然他经常与母亲争吵,内心却依然爱母亲多过父亲。

两个警察角色中,虽然女主用广告牌斥责警方不作为,但故事并没有朝着受害者家属与警方对峙的方向发展。

因为威洛比局长并非一个腐败官僚,他早已身患绝症,并且在小镇深得民心。

威洛比局长内心深处是非常希望将凶手绳之于法的,但他也知道这种案件告破的希望很渺茫,因此他用三封遗书告别家人,向女主道歉,并鼓励下属继续追查这个案件。

狄克森是一名有暴力倾向和种族歧视的警察,在女主用广告牌羞辱威洛比局长之后,他多次找女主和广告商的麻烦,甚至把广告商从二楼窗户扔了下去。

但狄克森也是一名富有正义感的警察,当他收到威洛比局长的信件后,为了保护案件卷宗不惜被大火烧伤;当他目睹体制腐败,任由嫌犯逍遥法外后,感到信仰崩塌,甚至萌生了自杀的想法。

而那个被狄克森从二楼扔下去的广告商,也是一个复杂多面的形象。

他一方面是市侩的,多次向女主索要租金,另一方面又有自己的原则,顶住压力拒不撤掉广告。

当他看到痛扁自己的狄克森全身烧伤躺在病床上,虽然很愤怒的拒绝对方道歉,最后还是递给狄克森一杯果汁,表现了这个角色善良的一面。

3、开放式结局虽然《三块广告牌》的主线是寻找凶手,但是一个好剧本通常都没有真相大白的环节,反倒是那种欲言又止、似是而非的开放式结局能够引起观众的讨论。

影片最后,狄克森找到了一个嫌犯,DNA却与案件不符,但狄克森知道他一定是其他奸杀案的凶手,于是和女主通了个电话,被仇恨折磨的女主得知有一名嫌犯逍遥法外,当即同意与狄克森一起去嫌犯的家里。

在路上的时候,女主和狄克森讨论要怎样对待那个嫌犯,要不要杀死他?

他们没有做出决定,小镇奸杀案的真正凶手是谁,影片也没有给出答案。

主人公只能通过“私刑正义”的方式消弭内心的仇恨,这再一次表达了影片创作者对司法体制的失望。

值得庆幸的是,经过一系列的冲突,女主终于不再像刺猬一样,伤害身边那些企图帮助她的人们,狄克森也收敛了暴戾的性格,虽然他失去了警徽,却得到了主持正义的机会。

其他影评:马斯顿教授与神奇女侠丨星球大战8丨黑镜第四季丨虎啸龙吟丨嘉年华丨正义联盟丨家族之苦2丨相爱相亲丨雷神3丨银翼杀手2049丨王牌特工2丨天才枪手丨猎凶风河谷丨羞羞的铁拳丨人生密密缝丨蜘蛛侠:英雄归来丨敦刻尔克丨极盗车神丨杀破狼:贪狼丨二十二丨战狼2丨绣春刀2丨冈仁波齐丨异形:契约丨海边的曼彻斯特

《三块广告牌》短评

光靠爱是解决不了问题的,Dixson的转变太突然,结局也太沉闷。

7分钟前
  • 我即地狱
  • 较差

真的欣赏不来,如果剧情电影跟现实逻辑不能搭在一起的话,那等于耍流氓,总为了电影而电影,救赎式造作现象严重,蔑视法律,蔑视价值观,每个人的行为都只是活在马丁的剧本里,不知道各位是为什么感动到的,自卑者的自我释放?

9分钟前
  • 内心再无光明
  • 较差

不欣赏这样的价值观,也看不出影片想讲述什么

11分钟前
  • man
  • 还行

一晚上居然写了三封信!厉害了Woody叔。环环相扣,宿命轮回,错与对的双刃剑,比《杀手没有假期》更以小见大,提前预定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女主、双男配演技巅峰,群戏也个个出色,剧本无可挑剔,开放式结局令人唏嘘…“-你确定我们还要这么做吗?-我不确定。-我们可以路上慢慢决定”

14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为什么评论一面倒的好?

19分钟前
  • kokomi
  • 还行

眼泪里的盐分会使你的伤口恶化。我还以为盐分会对伤口有好处呢。引爆泪区。

23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悲凉的是只能借助循环的愤怒和暴力对抗绝望狗屎的现实、释放内心的伤痛,配乐和冷幽默带来些许调解和慰藉,干脆利落的了结尊严赴死,一句令人动容的Thank you后两个被伤和伤人最深的人结伴上路,反思阴暗的社会境况,演技集体在线,FM延续了奥丽芙的形象,WH的人设太好,SR演得精彩。

27分钟前
  • 尉迟上九
  • 推荐

三块广告牌 。

32分钟前
  • 小张
  • 还行

牛逼,屌,好看,广告牌边的曼彻斯特。

35分钟前
  • 明安
  • 力荐

挺带感的一部犯罪伦理片,用广告牌的形势告知警局与大众,随着故事发展,各种多面人性展现出来,让人沉思

37分钟前
  • 端木夜
  • 还行

Oak Brook - Thanksgiving night (如今真是啥人都能来拍电影……)

39分钟前
  • 弗里德里希
  • 较差

最喜欢的是完美家暴那一段,还有医院基友重逢。手起刀落,一言不合扔下楼。

40分钟前
  • 朱老板
  • 力荐

1,糟糕拙劣的拼凑,刻意营造的乱象,一切诉诸暴力的人际社会关系显得牵强而肤浅。而为了在一个薄弱刻意基础之上产生深度共鸣,又加上故作深沉清新的音乐和台词点缀,看似捅到痛处,却变为一场美帝自我解嘲,自我陶醉的闹剧。2,前半段,结尾矫情,中间部分还行,起码打破了部分美帝常规,算一点进步

42分钟前
  • 夜郁
  • 较差

3.5?Pushes all the right buttons, a tour de force of script writing,但不管蹭多少美国社会热点,还是改变不了骨子里讲的就是那个19岁动物园妹口中那句anger begets anger的鸡汤。。。

45分钟前
  • Rilkelee
  • 还行

哪有这么好看?!没有

48分钟前
  • 小宝君
  • 较差

十分钟弃,毫无味道的寡淡剧情,对老美的“政治正确”已经产生生理性厌恶了,看到黑人挑衅警官的时候有点反胃,老美影视圈很多人真是越来越让人讨厌了,然而这片子还是被人捧臭脚,就像那部无聊到令人发指的海边曼彻斯特,全民尬捧出的皇帝新衣,看个电影也要人云亦云多累啊,能不能跟随自己的本心?

52分钟前
  • Tina
  • 很差

美国内陆小镇社会比较可怕。女主老公基本缺席,男二父亲早逝,唯一正常点的男主警长早早自杀,全是一堆破碎的家庭。还有穿插其中的酒精泛滥、警察滥权、种族问题。感觉里头的人物不练点散打都不好生活下去。

57分钟前
  • 萧湘
  • 还行

我心目中的2017年最佳。米尔德雷德,你见到那个人在杀了他之前,别忘了要回你的7美元啊。

1小时前
  • 草威
  • 力荐

可怕,又一个“正义联盟”。

1小时前
  • 把噗
  • 较差

我还是需要电影带来一点生活之外的慰藉,所以我更喜欢水形物语那一种梦境般跳脱现实的。此片演员表演精湛,很多场景令人动容。但看完它,推开门去,还是看到和电影里一样烂的世界啊。

1小时前
  • Su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