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自然纪录片,相信大家都会想到BBC的作品。
从《地球脉动》到《蓝色星球》《绿色星球》,它贡献了一部又一部让人震撼的神作。
最近,有部足以媲美BBC的国产自然纪录片也开播了,获得无数好评。
有人说,它就是今年的最佳国产自然纪录片,没有之一——众神之地导演:曾海若类型:纪录片上映日期: 2022-07-11(中国大陆)集数:4单集片长:55分钟
豆瓣评分9.3,超过七成观众打出五星。
片名中的“神”,指的是四种起源于华夏地区的“神兽”。
它们分别是青藏无人区的野牦牛、中华白海豚、野生东北虎和云南野生亚洲象家族。
在生物意义上,这些动物都是中国特有或具有亚洲特征的代表性动物。
而在文化意义上,它们都是当地所信奉的图腾,在民众心中具有特别的地位。
正因如此,《众神之地》绝不仅是一部动物或风光纪录片,而是落脚在人类与这些动物的关系上。
在第一集里,为我们呈现的就是藏族地区的野牦牛和人类的联系与羁绊。
在藏族传说中,当世界第一缕阳光照耀到冈仁波齐时,便有了第一头牦牛。
还有一个更浪漫的说法:冈仁波齐的山褶就是牦牛的背脊。
在西藏每年的绰珠巴盛会上,寺庙的僧人会带着野牦牛的面具跳舞祈福。
从这些传说和行为都可以看出,牦牛在藏族民众心中的重要地位。
与其他牛类不同,野牦牛拥有十四对肋骨,比其他牛类多出一对。
它们有着浓密的毛发,以及更庞大的胸腔和更强的心肺功能,能适应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气温。
在这片高寒荒野地区,野牦牛就是一方霸主。
当然,强壮的野牦牛也会给人类带来麻烦。
每当夏季来临,它们就会走向人类的领地,想要与牧民饲养的家牦牛求偶交配。
在巨大的体型差异面前,家牦牛通常难以抵挡,而牧民们也需要与它们斗智斗勇。
而家牦牛、野牦牛和人之间的关系,也十分错综复杂。
一开始,当地的大部分牧民都很抵抗野牦牛的来访。
直到1985年,一场罕见的大雪降临,改变了大家的看法和认知。
因为这场雪,全村的大部分家牦牛都被饿死和冻死,牧民们只好从外地重新引进牦牛。
可问题在于,这些引进的牦牛已经严重退化,个子矮小、体质弱,甚至无法撑过高原上的一个冬天。
最后,牧民们不得不依赖于一只叫做断角的野牦牛。
村民们偶然发现,断角留下的野性基因能阻止家牦牛的衰退,还让它们长得更加健硕。
正因如此,他们每年都把牛群的支配权出让给断角,以此换来更多的混血牦牛。
断角的出现改善了家牦牛的体质,让它们的生命得以一代代存续下去,也间接地拯救了这一方靠牧牛来谋生的人们。
这也是当地的牧民、野牦牛、家牦牛和谐共存的一种方式。
借助牦牛的力量,人类于7000年前,成功在残酷的高原上立足。
但很多人不知道,野牦牛已经在这片荒野生活了上百万年。
多数藏族人认为,牦牛是山神的家畜,也是荒原上最后一批不屈的灵魂。
它们的故事与传说,还将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地流传。
如果说人类与牦牛的关系是一篇和谐的乐章,那么人类与中华白海豚的故事则是一首让人痛心的哀歌。
千百年来,这种位于海洋食物链顶端的哺乳动物,和人类有着千丝万缕的牵连。
早在唐代,中华白海豚就在史书中有记载。
清代开始,白海豚在珠江口一带被称为卢亭。
到了1751年,一名瑞典牧师游历到广州,在附近的一个河口发现一条通体雪白的海豚,因此给它取名中国白海豚。
自此,白海豚和中华大地的缘分开始被书写。
中华白海豚是一种神奇的物种,它的颜色会随着年纪的变化而变化。
刚出生的小海豚是深灰色,小时候从深灰变浅灰。
青少年时期开始出现斑点,壮年海豚呈现灰白,到了老年则基本变为白色。
由于经常运动让皮下血管持续充血,所以老年白海豚看起来又像是粉红色的精灵。
白海豚妈妈一次只能生一个孩子,哺乳期长达一年。
在之后的两年时间里,小海豚还要向妈妈学习捕食、追逐和驱赶鱼群的技术。
它们还会经常做出在海面一跃而起的动作,不仅是为了拍晕水中的鱼,有时也是为了表达快乐。
但近年来,随着海上观豚的游客越来越多,这个动作却逐渐变味了。
我们经常在网上看到一些海豚跃起的照片,看似生动美好。
但专业的海豚研究学者一眼就能看出,照片中的这个动作背后,是人类非常侵略性的行为。
“那一定是船从海豚的前方去冲撞海豚,它才会出现的画面。
”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审美需求,不惜伤害这种温和友善又极通人性的生物,让人看到之后十分难过。
除此之外,人类对中华白海豚的生存环境也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中华白海豚对环境的要求尤为特别,通常生活在水深520米的咸淡水交汇区域。
它们似乎对陆地抱有特殊的好感,基本都居住在距离海岸不远的地方,是全球少有的只在浅海生活的鲸豚。
但这个区域恰好是人类活动最频繁的地方,捕捞、养殖、工程建设、娱乐等人类人类活动,不间断地冲撞着白海豚的日常生活。
对白海豚来讲,一旦某个地方的生态环境消失了,它就不会再来这个地方。
它们宁愿冒着生命危险,忍受淡水的严重不适,一直向着距离大海相反的方向前进。
曾经有一只老年白海豚,拼尽全力深入内河达到300多公里。
那种决绝的态度,就像是抱着最后一丝生存的希望,给自己找一个终老的地方,找寻一个可以被陆地拥抱的地方。
在中华白海豚江门保护区的标本馆里,保存着大大小小的白海豚骨架,无声诉说着它们的命运。
这些白海豚有的被螺旋桨划伤,还有的尾部被渔网勒住,种种伤亡的场景让人心痛。
曾经有一次,保护者们接到渔民的电话,说看到一头海豚的尸体。
当人们去现场后发现,这头尸体就漂在海上,很奇怪的是它的尾巴已经没有了,切口非常整齐。
大家分析它可能是被螺旋桨打断的,当把它的腹腔打开的时候,每个人都都呆住了。
在它的肚子里,有一只尚未出生的小海豚。
它弯曲着身子保持着在妈妈肚子里的状态,眼睛闭着就好像睡着了一样。
它还有三四个月就可以从妈妈肚子里出来了,但是很可惜的是他永远也没有办法来到这个世界。
每年农历3月,渔民祭拜妈祖的时候,正是白海豚开始活跃的时候。
因此它们还被认为是妈祖的化身,被叫做“妈祖鱼”。
这种可爱的生物还是智商最高的动物之一,性格温和,活泼好动,对人类友善。
相传白海豚能对付鲨鱼,有白海豚镇守的海湾会非常安全。
而某片海域有中华白海豚存在,就说明这片水域生态环境非常稳固。
但近年来,因为人类的活动造成了中华白海豚的消失,让人无比痛心。
但更可怕的是,这个现象的背后,其实反映了整个海洋生态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
我们去保护白海豚,恢复生态平衡,其实也是在保护人类自己。
除了野牦牛和中华白海豚之外,《众神之地》还为我们讲述了野生东北虎和云南野生亚洲象的故事。
主创团队历时四年,走遍各地,记录下这些“神兽”的生活习性与生存故事。
它不仅仅聚焦动物本身,更在记录着与动物息息相关的人的生活。
这些四种动物都和当地居民的传说或信仰息息相关,具有某种灵性,使它们成为足以让人类敬畏的“神”。
在打动人心的故事之外,这部纪录片的画面也十分值得一提。
4k超清拍摄,专业的取景,考究的构图,让片中的每一幅场景都活灵活现。
不管是天高云淡的西藏,植被茂密的云南,还是碧海蓝天的沿海,都纤毫毕现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随便截一帧都美如画,可以当屏保使用。
不管你是冲着“洗眼”的自然美景,还是生动有趣的动物故事打开它,相信这部纪录片都不会让你失望。
总体来说这纪录片太注重剧情了,并且剧情写砸了。
还有这个刻意搞得中性灰滤镜大可不必……推荐第一集,4分➕,节奏画面配乐情节升华都不错,既有感动又有无奈,既有温情又有现实,动物和人物都刻画得有血有肉,收尾呼应又点题,满分作文了属于是。
第二集故事线有点杂乱,扣题“神”不紧密,结尾像极了高中写作文凑字数,重复拖沓,好抠啊b站那么有钱,时长这么久竟然连水下拍摄都没有…最后升华成了人类的救赎了我服……第三集,很明显导演想表达人与象群和谐相处并且人类主动承担起了对象群的监视和保护的责任,但能不能少一点人类所谓的“主人翁”意识以及其带来的自我感动啊🤮太自恋了…从长期来看,人类和大象在自然界中是竞争关系,象群的栖息地与赖以生存的食物来源,甚至不同象群间的繁衍交流都由于人类对于经济发展的追求受到阻碍与限制,人类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保护象群,与其说是人类对于大自然的义务,不如说是人类的赎罪……全球大象五十多万头,中国的大象才三百多头,而结尾又死了几头……改变象群的命运,只有人类退出对自然的霸占、侵略、破坏、干扰等等,才能达成。
第四集,跟第三集有异曲同工之嫌……东北虎回归,人们激动了,原来激动是因为“神”回来了能保佑“人丁兴旺”……我直接地铁老人手机…………明明只是借助“神”之名,来表达人类对自然濒危生物的自以为是的美好愿景,结果到头来又是为了人类自己的繁衍,合着就是个工具虎呗?
不想吐槽了
“每一个经过自然之手点化的物种,都是存留于世的神迹。
”来自一个学弟的推荐,是一次跟人全程交流且他懂我在说什么的观影体验。
就是说,在身边人中碰到纪录片同好太难得了,第一次嗷这部片子是我看完之后真的会感觉拍得很好的自然人文类纪录片。
野牦牛,那头出现在《极地》开头戏份不足五分钟的野牦牛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那时的遗憾在这里得以补偿。
一整集都在讲野牦牛,看多了真的觉得肌肉发达的他们也极其眉清目秀让我觉得伤感的是那只在卡车上挣扎撞断自己的角而大出血的小牦牛,他身上有野性的基因,他不甘自己被装在一个小笼子里卖掉,他的勇气是令我肃然起敬的。
我国对于白海豚的保护,算是些许治愈了我当初看海豚湾的的创伤,在我们国家的东海南海地区,渔民喜欢他们,有志愿者保护他们,在近海的海域,在他们的家,与人类和谐相处,真令人开心。
就是吧,那个白海豚观光旅游服务,真的不会惊扰他们的正常生活嘛?
如果可以尽可能少打扰,是不是会更好一点?
亚洲象这一集,刚好最近在看《王朝》2,和非洲象一比较,就会发现生活在西双版纳的象群,受到了更多的保护。
会有人记录他们的生活轨迹,他们偷吃农民的庄稼很少有人因此伤害他们。
作为一种生活在离人很近的地方,很容易与人类发生冲突的大型动物,他们在努力生活,人们也在努力给他们提供更适合生存的环境,来自护林员的关爱,很温暖。
呜呜最后是大脑斧,我好喜欢大脑斧!
今天,东北地区的脑虎越来越多了,他们回来了,他们重新在这里安家,诸山皆有虎,多美好吖
不喜欢这种给动物取名再配上心理活动的片子,和看图写话似的,不像纪录片,像拍了动物素材写出的剧本。
四集看下来感觉第二集和第四集好点,虽然东北虎的镜头比较少,但至少没有一些奇奇怪怪旁白故事。
第一集:西藏耗牛(★★★)主要内容:一、耗牛的传说:山神援助;二、野耗牛和家耗牛区别;三、牧民让野耗牛和家耗牛配种,买卖耗牛;四、野保站救护小耗牛;五、和尚为节日修耗牛面具。
感受:风景和构图好看,视频排版也很文艺。
也不知道昆仑和断角的名字是谁取的,感觉牧民没这么闲,可能是编剧取的,拟人的叙述太多看着难受,尤其是卖小牛那段,剪辑出了一部电视剧,实际也没讲什么,主打一个渲染氛围。
对藏族佛教文化没啥好感,只联想到历史上的恐怖,不想评价,以后可能会去多了解一点,也许会扭转现在的片面印象。
更喜欢野保站的故事,小牛喝奶好可爱呀。
第二集:白海豚(★★★★)一、卢亭传说;二、白海豚一生的颜色;三、渔民和白海豚;四、救助白海豚;五、同环境下其他生物(鱼、鸟)。
感受:比第一集好太多,有聚焦到白海豚的生存环境,看到后面都有点泪目了。
第三集:云南亚洲象(★★)本来不打算看这集了,但是不了解就没有发言权,还是看了,这集的角色分配真的是最讨厌的,把母象取名武则天,还非得给公象再取一个“国王”的名字,大肆渲染国王对儿子的教导云云,受不了了。。
第四集:东北虎(★★★★)虽然时长不少,但真正讲东北虎的镜头很少,很大部分都再说山里的环境和其他动物,但是观感还不错,虽然知道老虎是猛兽,但隔着屏幕看毛茸茸胖乎乎的老虎感觉还是不一样的,有种可可爱爱的感觉。
为了贴近“神”的主题加了萨满,但是萨满的言谈没有给人神圣的感觉。
能得这么高的分也是没想到。。
早前也有看过一些人与自然为主题的纪录片,但没有哪一个能这么打动我。
作为一个感性多于理性的文科生,比起BBC、CCTV频道那种冷峻、客观向观众输出大量知识点和数据的风格,这部纪录片所传达出的温情与怜悯更打动我,这些年一直有在救助流浪动物,因此我也深信万物有灵。
一共四集,几乎每一集都有泪点,特别第一集牦牛故事线泪点更是密集,野牦牛与牧场主的冲突、小牦牛之死、母牦牛离家去找被卖的小牦牛...几乎每一幕都精准的踩在我的泪点雷达上,真的是哭的停不下来,众生都太苦了,怎么能这么苦啊。
片中的山民信奉山神,敬畏大自然敬畏动物,他们认为野牦牛是山神的家畜。
在我看来,这其实就是一种最淳朴的信仰。
自然一直是强大而浩瀚的 ,无论人还是动物都是渺渺沧海中的一粟,自然这个大环境其实就是广义上的山神,它护佑着每一个生物,但却对终生之苦无能为力,因而山神创造了人类,由人代替山神去怜悯这些野生动物 。
怜悯,是本纪录片一直在传达的主要感情节奏, 纪录片中的每一集,都有那么一伙人在为了与自然和谐相处而努力,在尝试救助动物却屡屡失败时的手足无措、在感受到生命的呼吸与心跳的欣慰与欢笑...动物是一面镜子,它是我们窥探自然界的窗口,也是人类与大自然的链接,它同人类同所有的生物一样,也有情感与需求,也都是生态链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看这部纪录片的意义,如导演所说:“没看过不会有损失,但看了之后,会对野生动物多一些了解,也许人的生命就会开阔一点,原来这个世界比我们想象中要大一些,丰富一点。
”
人和自然和谐共生,听着像是离我们普通人很遥远的事,但其实并不是,人类处于生物链之中,若是某个环节的物种灭绝,那必然也会影响人类。
人类大力发展工业、养殖业、旅游业,人类的生活在短期来看似乎变得好多了,更加便利的生活,更加多样的美食,却不知我们在伤害着另一个物种。
不论是野牦牛还是白海豚,我们不断挖掘他们的价值。
利用野牦牛的优势基因来育种、售卖,利用白海豚的观赏价值逼迫它起舞。
我们在无知无觉中伤害着它们。
野牦牛那一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只十分有野性的野牦牛被捆绑上车,它仿佛提前知道了自己的命运,不断用身体撞击汽车,试图挣脱束缚,获得自由,最后头破血流的死去。
白海豚那一集,人类试图拯救白海豚,把它带离淡水,但是它求生意志不强,不愿意回去。
大象被关在保护区绝望的眼神。
难以解决自己发情期的老虎。
因为人类自己的利益,我们剥夺了其他生物的天性,新道路的修建、各种横断的桥梁,被破坏的生态,动物的生存空间不断被缩小,找不到自己的同伴,生命难以延续。
所幸,还是有人在奉献他们的一生,去为地球的其他物种提供更好的环境,而我们能做的是通过观看纪录片去了解其他生物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以此来警醒自己不要为了自身的享乐去伤害别的物种,我们可以影响其他物种的命运,有这样的能力就更要谨慎的对待一切!
生命很脆弱也很渺小,我们只能期盼在最大的“利他”行为中不断获取生存的空间。
自然类纪录片,印象中多为《蓝色星球》、《地球脉动》这类作品,宏大的叙事,偏西方的视角,现在更加走向科、类的细分研究。
《众神之地》给到一些惊喜,在带有BBC视觉感的同时,带来了具有中国传统色彩的底蕴,从神兽的角度,讲述了古老的人类与它们,现在的我们与它们之间的故事,有着文化的传承融合和我们与它们的交互。
《众神之地》一共四集:荒野上的轮回——野牦牛、粉红色的会议——白海豚、寻找故土——亚洲象、山神归来——东北虎。
拍摄画面唯美可做壁纸,记得不要错过片尾的简笔画,很童趣。
美中不足,作为纪录片,有点过于情绪,感觉“过度”解读和煽情了。
第三集关于武则天的比喻,有硬凹之感,第四集东北虎部分较少,穿插了较多其他内容,显得杂乱。
以下为官方介绍:人类一直在探索自然的奥义,我们通过探访各种极致的自然地貌和这片土地上的生命,探寻人、动物、自然的和谐共生之道。
这一次我们跨越中国四角的不同生态,通过探寻四种令人敬畏的动物,通过努力感受它们,尝试与天地沟通。
它们在远古曾经是图腾,是食物链顶端的动物——森林之王东北虎、海上精灵白海豚、雨林巨无霸亚洲象和雪山使者野牦牛。
这四种被称为旗舰物种的动物,它们与天地同生,与人类共存,用特殊的方式帮助人与自然对话。
众神之地,是那些神奇沟通的发生之地。
高原野牦牛,白海豚,西双版纳的亚洲象,东北虎/西伯利亚虎。
那只被交易的牦牛由于受到野牦牛昆仑的影响最后竟然挣扎反抗自杀了的结局和画面真的让我感到很意外,对啊究竟谁才是主人呢,智达和野牦牛,那只走丢的小牦牛被巡视员们收养过冬也很暖,也很理智地把它再次送回它的部队,因为那才是它属于的地方,粉红色的回忆也很精彩,又涨知识了,竟然越老颜色越褪去,只是最后没有方向地游走死在淡水也很让人难过,生存环境也受到挑战,白海豚怀胎要一年啊且为一胎,大象家族也超棒,大家伙,聪明,和老虎比起毕竟还是有很大区别的,相对来说让人类还更易靠近,去看望老三的时候我泪目了,东北虎十月让我们的东北更富生机,从上一个虎年到今年的又一个虎年,从秋天的十月到来年春天,以及东北这片神奇土地上的其他生命,这片土地对她十月而言还是一片适宜生活定居的土地和环境,动物无国界,俄罗斯西伯利亚远东来串门或者定居,还有北朝鲜也是他们的适宜地,一山果然不容二虎啊,除非一公一母,然而老虎毕竟是老虎,森林之王,严肃凶猛,就连十月和白山显然也是一点都不腻歪的,平日里依旧各自生活,各司其职,雄虎寻找拓展领地,雌虎独自养育后代。
这可能算不上是一篇影评,因为直至此刻,我依然被深深的失落包裹着——没能看到最后一集有总结式的主题升华。
在这种情绪下写出的评论,很难界定是不是足够客观。
但看了该片导演的文章后,我想精神力量是“可以”加入到这篇影评中的,或者说,“应该”加入。
讲述食物链顶端的动物,并将其与自然的无常相联系,讲述物种崇拜,这是我个人非常喜欢且关注的主题,所以看到第一集,我就决定要追完,每周都是在更新的第二天上午抽时间看完,几度泪目哽咽。
这份哽咽持续到最后一集,三位萨满跳“鹰虎祭”时拉远的镜头。
后面小鲵的部分,非常遗憾,难以找到与主题的关联,“播种了自己的勇气”用来形容交配,这样离奇的病句出现在纪录片中,实在太过主观。
导演说部分观众以BBC纪录片的要求来对待这部片子,我想这个距离还是有点大,不适合放在一起比较,而且该片反映的是我们国家特有的精神崇拜,并不适宜与他国作比对。
一直在说的文化自信,也是希望国人相信自己国家的精神内涵,和自己独特的拍摄逻辑。
但,汉语使用过程中,牵强的句子和逻辑,我是无法接受的。
说回这部片子的前几集。
第一集昆仑的回头和离去,“混血”小牦牛的死亡,会跟着人一起跑的小牦牛,都有触动到我的心。
难过、孤独、委屈……甚而会心一笑,都是这部片子带给我的珍贵体验。
温暖而又悲伤,却充满力量。
第二集那只“走错路”后再未能回家的老海豚,也令我难过。
第三集,最想回家的大象没能回家,在外撒野的大象却被迫回归故土,令人唏嘘。
第四集的部分镜头很重要很精彩,也很遗憾仍有近景镜头稀缺,四个题材中虎最不易靠近,所以收集素材的确很难,我猜是这个原因才加入小鲵等其他篇幅不短的镜头,个人更期待的其实是一个总结,对前面四集里的小主题作串联升华,这样也能把后半部分时长撑满。
然而再不尽如人意,再多么失望,有一点我深深认同着:【生命永远充满力量,于自然的无常中不断轮转。
】这大概是我为此片缺失部分感到失落,又不至于全然无力的原因吧。
写完这篇剧评的两周后,我决定再降一星,特此说明原因。
在bilibili发表了一样的剧评,有人指摘说用“播种了自己的勇气”形容交配不是病句,是多么具有人文情怀和深厚文字功底的一句话,我对此观点感到深深的恶心。
照这个逻辑,人类强奸,也算是“播种了自己的勇气”?
交配射精的行为居然是值得鼓励的“勇气”?
比较少有片子让人想两次降星,认真追完整部片子的人应该能体会得到这种心情吧。
以及该片实在是很适合b站,大概只有小学中学水平的孩子,才会无视掉其他人的点赞和收藏,一味地喷我这样写“是个喷子/黑子”,说这部片子有多“封神”。
我想他们很难明白,一开始有多喜欢这部片子,最后一集就有多失望。
我们不拿该片和BBC对比,是因为这片子不配,它只是中国纪录片当中比较有特点的一部,但离客观和佳作还有很大一段距离。
评分着实虚高了,其中也包括只看了前三集时我给的满分。
长期下来,想必该片最适合的分数范围是7.9-8.6分。
牛的眼睛很漂亮,妈妈对我说,牛的眼睛是有感情的,以前姥爷养过牛,就养出了感情。
那只被救助站收养的小野牦牛,眼睛圆圆黑黑的,很温顺很可爱。
而野牦牛昆仑的眼睛,却庄严、平静,即使是在准备与牧民战斗的时候也是如此。
凝视昆仑的眼睛,似乎能感受到来自山神的凝视。
小牦牛死掉后,牧民弹着吉他唱着古老的歌曲,他也知道自己的残忍和无奈“野牦牛真正的主人是山神,而不是人。
人只是借助野牦牛的力量来对抗荒野。
而这力量也来自荒野。
”这一集给我留下最大的印象就是牛的眼睛,很美。
温顺活泼、被人照顾的小牛的眼睛,万物有灵。
对抗牧民、野生野长的昆仑,具有神性,也透露着「自然」对人类的包容和无奈。
白海豚篇太让人心痛了,那只还有三四个月就可以出生的小白海豚真的很可惜。
“每一个经自然之手点化的物种,都是留存于世的神迹。
”要保护中国白海豚,最重要的是了解它。
建立某一物种的认知体系要靠很多人的努力。
成千上万只海鸟在一起捕鱼的场景真是壮观,也很美,很震撼。
亚洲象的故事真的很有趣。
看到大象们侧躺在草地里,把高高的草压扁,觉得这样一定很舒服吧,想变成象感受一下。
结局老二的意外死亡让人心痛。
后来这一象群再也没有小象诞生,原本的观察员也被调派去观察另一个象群。
它们的故事似乎结束了。
长尾林鸮的眼睛真美啊…幽黑圆长,没有感情。
那只在雪地里被冻得浑身颤抖的小老鼠很可爱很可怜。
雌性东北虎十月值得被记住,片中研究人员形容她为“英雄的雌虎”。
因为她的到来,东北虎的情况转好。
在她出现在镜头里的那一瞬间,虎啸声让我打了个颤。
雄虎与雌虎平日并不多见面,只有在发情期时才交配,等到小老虎出生,雄虎便离开,将幼虎留给雌虎抚育。
幼虎成年后,若是雌虎,便留在母亲身边,若是雄虎便出走寻找自己的领地。
乍一看有的人或许会感觉雄虎作为父亲失职,但自然的生物就是这样的。
雄虎仅仅提供了基因,没有资格去抚育、拥有幼崽。
幼崽是只拥有母亲而不拥有父亲的。
和现在的人类社会不同,不会被冠以父姓,不会成为“父亲的后代”,母亲的生育成果不会被雄性窃取抢占。
真是羡慕啊。
如果要选择变成一种动物的话,我希望变成老虎,不仅仅是仰慕它们的外型与能力。
有点羡慕也有点好奇那些拥有信仰的人们的生活。
之前在某个播客中听过蒙族满族的萨满教,这次在这部纪录片中也看到了。
那位女性萨满将仪式需要的衣服制作完成、穿戴在身上,抬头看向镜头的时候,你觉得她心中是有坚定的力量的。
那个镜头很美,女性的意志、信念之美,神秘的信仰之美。
终于看完啦,最后一句旁白“山神归来”,当时就是因为东北虎十月的镜头和这句台词产生了兴趣。
这部纪录片很通俗有趣,值得一看。
试听是好的,其余不太行。文案略浅和单一、第二集节奏故事线紊乱。
少了点
许多地方的解说词实在是使用过度了,把画面本身的力量都掩盖掉,反倒显得心虚。可看出调研和拍摄过程中下了很大功夫,希望未来独属中国的动物纪录片越来越好呀。
人文情怀过重
众神之地被入侵,神却包容世人。
十月我的英雄虎妈
过度解读过度煽情,把人类当作宇宙中心。出发点不错但成为实打实的纪录片还是有点差距。特别大象那集,最后被关到保护基地的象,看了很不适。既然提出了“众神”栖息地不够跟人类之间产生的矛盾,但作为批判或警示也太柔和。感觉作为自然纪录片,基础不扎实,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对人类的自我陶醉
有点bbc nhk那味了
就是一些美景商业片,没会员,浏览器卡的实在提不起兴趣
没撑下去,解说词太过于自我感动了。
纪录片不怎么好拍吧。动物是很容易让人动情,但团队不专业的话真是很苦恼啊(挠头
一般
旁白和二十年前《动物世界》似乎也没太大区别,但视觉和BBCNHK似乎也区别不大。西北的牦牛、南部的豚、西南的象、东北的虎都是灵物,那中部的代表会是什么呢?
摄影 故事。解说已达国际水准。
绝美
感觉四集有点太少了
山神归来
剪辑比较零碎,特别是后两集,东一锤子,西一榔头,之间很难说有什么牵连。更要命的是,解说/旁白太主观、不讲科学、甚至宣传迷信(有些观点根本就是在瞎扯,比如说老虎是一片森林社会的大家长。。。yue,研究员想表达的意思可能是保持了生态平衡,但这样的类比,不知道食物链下层的动物是否会谢谢你呵)。
做的第一个作品终于播出了,5星给自己鼓励一下。
只看了4山神归来,渣男说我只蹭蹭不进去,这个纪录片还真的就只是蹭,5分钟视频蹭到50分钟,挂羊头卖狗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