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附上片尾曲三水气象台201709的Mlog 163.com片尾曲是我录屏上传。
“影片节奏控制极好,总在情节看似趋向平静的时候忽然转折,使观众处于持续的张力中。
”“和平总是稍纵即逝,在这个多数地区都已享有超过数十年和平的时代,某些地方战火仍取代了灯火。
又回到与片头一样的场景,木屑飘散在空中,只不过这次不是做装载橘子的箱子,而是承接死亡的棺材。
伊沃将尼卡葬在自己的儿子旁边,他被乔治亚人杀死,却与乔治亚人同眠,对伊沃来说,他们都只是人,被无情战火焚毁的人。
”影片聚焦在四位主人公身上,伊沃老而弥坚,经历了丧子之痛和分离之苦后,早已看透了战争背后的虚无;马戈斯老实纯朴,在战乱中一心惦念园里的金橘,不为钱财,而是不忍美好事物湮灭于战火之中;(马可斯是个文艺男)艾哈迈德粗中有细,外冷内热,为养家糊口而加入雇佣军;尼卡自尊心强,易冲动,瞒着母亲就走上了前线。
四人个性鲜明,形象饱满,完全体现出人性的冲突、矛盾与渴望,成功唤醒人类最高的大爱价值,让人在冲击中深受感动。
所以尽管大部分的观众对他们的历史并不了解,但影片足以让观众感受到战争中个人的渺小和无奈。
(网络佳评摘录,作者不详)
战争里人性的思考,敌我双方的态度不断转化从敌人,到憎恨,到蔑视,再到交流,最后并肩作战,让战争的残酷,人性光辉展现了出来,和《圣诞快乐》,《白色严冬》,《平安夜》有异曲同工之妙。
可恨的是天朝电影还在不断的增加仇恨,歌颂战争伟大,神圣丑化敌人,抬高自己,当我们排出这种自欺欺人的片子时,就决定了我们和别人的格调,思想层次差的可不是几个档次!
战争中的人性光辉——观《金橘》《金橘》Mandariinid是一部反战片,由爱沙尼亚和格鲁吉亚合拍,2013年在波兰华沙电影节首映。
我们首先来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
阿布哈兹是格鲁吉亚的一个自治共和国,与俄罗斯南部接壤。
阿布哈兹境内的爱沙尼亚村形成于19世纪下半叶。
1992年7月,阿布哈兹自行宣布独立后,与格中央政府处于对抗状态,从而引发武装冲突。
随后俄军队以独联体维和部队的名义进驻阿布哈兹地区。
这一战争打破了爱沙尼亚人平静的生活。
故事讲述的就是战争期间,爱沙尼亚人伊沃Ivo留在村里继续帮他的好友马戈斯Margus收金橘。
在一场小型的交火之后,伊沃救下了俄罗斯车臣雇佣兵艾哈迈德Ahmed和格鲁吉亚军人尼卡Nika,他们这一对敌人从一开始只想杀死对方到后来以“兄弟”相称。
但后来,阿布哈兹人来寻找格鲁吉亚人时,与艾哈迈德发生冲突,尼卡为保护艾哈迈德,与阿布哈兹人发生枪战。
在交火中,马戈斯中弹身亡,尼卡也不幸遇难。
应该说,故事很简单,甚至很理想化。
想要互相杀死对方的两个人从一开始的水火不溶到能够在一张桌子上坐下来喝茶,烤肉串,再到生死相助。
在战争中,人们看到了点滴的人性光辉。
而影片中为数不多的几个人也刻画得淋漓尽致。
马戈斯总在担心他的橘子,他看到车臣人和格鲁吉亚人的交火,他说,他们撞到了我的篱笆,我的篱笆毁了。
他甚至把格鲁吉亚——阿布哈兹战争称为柑橘之战,是为了争夺长橘子的土地。
伊沃对他说,你的橘子让你发疯了。
马戈斯最终葬在了他的橘园。
橘子是影片的片名,贯穿了整个影片,也似乎有某种暗喻,我想,也许是代表了一种渴望和平的希望。
战争打乱了种橘人的生活,“我们以前的生活结束了,就这样,结束了!
”“战争时期做橘子生意可不聪明”,种橘人最终没得逃离战争,倒在了战火中。
而故事的关键人物伊沃在他的家人都搬离了爱沙尼亚村之后,仍然固执地坚守着。
艾哈迈德问他“你为什么不走?
”伊沃答:因为我不想走。
他爱这片土地吗?
伊沃答:爱并恨着。
不想走的伊沃救了互为敌人的艾哈迈德和尼卡,他想一个家长一样给他们警告,不能在他的房子里杀死对方。
他问艾哈迈德为什么参加战争?
艾哈迈德答,为了家人参加战争,他赚得不少。
他问一直想要杀死尼卡的艾哈迈德:年轻人,谁给你权力那么做。
艾哈迈德答:战争。
伊沃说,“为死亡而干杯”,直到最后,他把格鲁吉亚人尼卡安葬在他死去的儿子旁边,我们才明白这个老人为什会坚持留在这个村。
艾哈迈德问,你把杀死你儿子的格鲁吉亚人埋在儿子旁边?
伊沃说,是的,这有什么关系呢?
是啊,有什么关系呢?
战争是人类智慧才能与丑恶劣根性相融相悖的展现,战争的破坏性足以扼杀一切美好的东西,足以使人性扭曲和异化。
战争的双方很难讲哪一方更正义,这世界上原本也没有纯粹的善,也没有纯粹的恶。
但在战争中,我们看到了伊沃带来的温暖,照亮了人性中在战争中扭曲的灵魂。
而尼卡和艾哈迈德一出场就剑拔弩张,两个人甚至有好玩的拌嘴,尼卡不要听伊沃放的音乐,艾哈迈德说他正在欣赏着呢。
然后好奇的艾哈迈德又问尼卡你喜欢什么样的音乐,尼卡懒得理他,继续修复他的磁带。
尼卡说,你坐的地方就是格鲁吉亚的土地。
艾哈迈德说,我坐在爱沙尼亚人的椅子上。
还要挑衅地说,没错,我就是在一个爱沙尼亚人的家里坐在爱沙尼亚的椅子上。
这里是阿布哈兹。
尼卡:外国人,你在笑什么?
你在格鲁吉亚失去了什么?
艾哈迈德:我在保护像你一样来自小国家的外国人。
尼卡:看来你的确没接受过教育。
你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知道。
你学过历史吗?
读书过吗?
艾哈迈德:我不会往心里去的,也不介意你在喋喋不休说些什么?
而影片中尼卡一直在修复一盘磁带,他边修补磁带边看着伊沃孙女的照片,并一次次问,这是谁?
伊沃问,为什么一次次看他孙女的照片。
尼卡说,反正就是看到了眼睛就不想移开那种。
在这中间,伊沃和尼卡有段很触动人心的对话,他问尼卡是做什么的?
尼卡说当兵前是演戏的。
伊沃说以后去看他的戏,和艾哈迈德一起去看尼卡的戏。
三个原本陌生的人,因为战争而相识。
战争是残酷,但人性中有抹不掉的光辉。
影片最后,艾哈迈德要回家了,他开着车,放着音乐,音乐正是来自尼卡修复好的那盘磁带。
音乐是无国界的。
愿世界和平。
影片开头文字简要介绍了故事的历史背景,爱沙尼亚人定居高加索超过百年,1992年却因爆发流血冲突,在阿布哈兹武力胁迫下被迫返回欧洲北方的祖先家园,村庄人去楼空,只有少数人留下来。
悠远悲凉的背景音乐中,开场一组电锯齿轮切开木板,木屑纷飞的特写,真实交代了主人公伊沃的日常工作,也暗示了平民百姓在战争齿轮面前的流离伤亡。
貌似嘈杂的电锯切割声,实则是伊沃不受外界打扰的宁静,直到艾哈迈德推开了那扇门,打破了这份宁静。
手持机枪的艾哈迈德半是请求,半是命令的让伊沃拿些事物给他和依伯拉辛,在伊沃家中拿到食物后还劝说伊沃:你最好回爱沙尼亚,不是所有人都跟我们一样好。
开始还觉得明明是伊沃施舍了艾哈迈德,为什么艾哈迈德却认为是自己施舍了伊沃。
在当时特定的战争时期,没有对错之分,只有敌我双方,面对一个身份属于敌方的老人,不伤害也是一种善良的施舍吧。
艾哈迈德走时问:“(旁边)那些房子还有人住吗?
” 伊沃回答:“没有了,都是空的了,只有农场那里还有一个人,但也一无所有,他只有橘子。
”玛格斯,一个称职的橘农,在纷乱的战火中努力守护着那些橘子。
在他眼中,那是一场“柑橘战争”,那是一场争夺他的橘子的战争;在他心中,橘子跟金钱损失无关,只是不忍心美丽的事物就这样没了,很可惜…… 伊沃休息之际,窗外突然传来阵阵枪声,是农场的方向。
伊沃没有躲避,而是跑步向前去查看伤亡情况,去寻找他的朋友玛格斯。
伊沃和玛格斯救下了艾哈迈德,在他们埋葬其余死亡士兵时,伊沃决定分开埋葬,以便区分双方,也因此发现并救下了尚存气息的尼卡。
一墙之隔,养伤的双方,也是方才拼个你死我活的双方,一方是为养家糊口,一方是为拳拳赤心,有血有肉,更有对彼此满腔的仇恨。
艾哈迈德说:“再勇敢的人也难敌岁月。
”岁月带走了很多,却也铸就了沉着睿智的伊沃,一茶一饭,嘘寒问暖间慢慢消除了艾哈迈德与尼卡的仇恨。
在战争中,大部分人都会受损,有些人的代价是饥饿,有些人的代价是残疾,有些人的代价是生命,有些人的代价是举目无亲。
伊沃始终尊重生命,始终坚持战争不应属于任何人。
枪炮之下,美好的场景总是转瞬即逝;餐桌前,剑拔弩张的气氛刚刚平静下来,旁边便是几声震撼的爆炸声。
玛格斯看着炮火中倾塌的房屋,地上散落的橘子,没有说一句话,只有无声无尽的悲伤。
战乱时期,陌生人可能是朋友,也可能是敌人。
伊沃和玛格斯救下了艾哈迈德与尼卡,意外的擦枪走火又带走了尼卡与玛格斯,尼卡没能回去继续作他的演员,玛格斯没能如愿收获他的橘子。
最终伊沃将尼卡与玛格斯葬于不同的地方。
玛格斯长眠于橘子树下,春华秋实,均有美丽的事物陪伴。
尼卡沉睡于湖边的山顶上,伴着波浪,向着远方。
伊沃不喜欢告别,艾哈迈德离开时他也只是轻轻的招了一下手,太多的生死离别,生活总得继续。
艾哈迈德则放下战争,伴随着尼卡喜欢的格鲁吉亚音乐,启程回往家乡。
金黄的橘子,寓意战火中美好的希望;明黄的磁带,承载着对和平的渴望;橘黄的灯光,照亮回家的方向。
一. 背景介绍:19世纪初叶,俄罗斯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冲突不断,主要焦点在于争夺对黑海沿岸地区(如克里米亚半岛、土耳其海峡、高加索地区)的控制权,当然,这其中涉及到多个欧洲列强的角力。
沙俄最终在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后控制了高加索地区(尽管战争层面上惨败,但俄国人在高加索战场却取得了胜利)。
俄国人希望让阿布哈兹成为与种族、宗教成分复杂的格鲁吉亚之间的缓冲地带(Buffer Zone)。
最终,俄国于1864年宣布阿布哈兹为帝国内的“特别军事省份”,并在18641878年间大规模驱逐了阿布哈兹人,当地人口中约有40%是穆斯林教徒,他们被迫迁至奥斯曼帝国。
与此同时,爱沙尼亚人不断向俄罗斯北部、西伯利亚、远东、克里米亚和高加索地区移民,这其实是俄国有计划的殖民扩张战略的一部分。
自然,很大一部分移民是贫穷的农奴,他们能够由此获得土地等经济上的好处。
此外,大量涌入的移民还稀释了原住民的比例,并最终使阿布哈兹基本丧失了反抗俄国统治的能力。
爱沙尼亚移民于1882年在阿布哈兹建立了第一个定居点(即“爱沙尼亚村”),根据1886年的数据,阿布哈兹已有638个爱沙尼亚人。
到了1989年,共有约1500个爱沙尼亚移民后代在此生活。
1992年,阿布哈兹分离主义势力宣布独立,格鲁吉亚-阿布哈兹战争爆发,这场持续了14个月的流血冲突以格鲁吉亚撤军而结束,此后双方仍然关系紧张,时有纠纷。
而在战争期间,大部分在阿布哈兹的爱沙尼亚侨民成功撤离,回到祖国。
本片正是以此为背景,选取了其中一个爱沙尼亚村来展开剧情这里再补充一下(摘自维基百科中文版的内容):1992年7月23日阿布哈兹宣布独立,格鲁吉亚军队于同年8月进入阿布哈兹,但在1993年9月被击败。
1994年,在联合国的监督和俄罗斯主导的独联体干预下,双方停火,随后俄罗斯军队以独联体维和部队的名义进驻阿布哈兹。
但主权问题仍然悬而未决。
此后,阿布哈兹83%的领土被位于苏呼米市由俄国保护的分离主义势力控制,剩余17%的领土(即上阿布哈兹)受格鲁吉亚阿布哈兹自治共和国政府管理。
阿布哈兹问题是格鲁吉亚和俄罗斯的主要纠纷之一和两国之间一系列紧张局势的源头之一。
长期的战争造成了大量的人道主义危机,大量平民无辜死亡,甚至出现过族裔间的屠杀,比如阿布哈兹分离主义势力曾经对境内的格鲁吉亚人施行“清洗”。
2008年8月,在南奥塞梯战争爆发之后,阿布哈兹在俄罗斯军队的帮助下驱逐了领土上的所有格鲁吉亚军事力量,完全控制了宣称的全部领土并再次宣示它的独立地位。
但是这个国家不为联合国与国际上多数国家承认。
-二. 个人影评:(含有剧透,尚未观影者请止步!
)先说说形式:本片是一部难能可贵的以小见大的战争片,它没有《拯救大兵瑞恩》《黑鹰坠落》《现代启示录》等片的华丽特效、大场面与大制作,却有着更加真切而感人的力量。
不仅战争规模小,影片中甚至连正面冲突的场景都在临近尾声时才出现,更不用提大部分情节都只是在伊沃房子范围内的四个人之间发生。
全片色调偏冷,但在阴郁和灰暗之中仍不失温暖人心的色彩——伊沃房内亮堂的火光、灯光及果园里星星点点的金橘,这或许也暗示着在战争黑云笼罩之下残存的人性辉光吧。
摄影方面,节制而朴素,没有丝毫夺人眼球的炫技,大部分时间都在缓慢移动的镜头稳中有变,很大程度上契合了人眼的视觉特点,也使得这狭小的地方不至于让人产生幽闭恐惧症。
三位主角都是爱沙尼亚著名演员,另外两位则是格鲁吉亚人,他们都展现了令人信服的精彩演技。
本片也是第一个格鲁吉亚和爱沙尼亚联合出品的电影。
配乐少而精,根据IMDB的资料,一共只有3首曲子:Me gadmovtsurav zgvas、Mandariinid、Mandariinid Theme。
主题曲随着影片进程不断复现,但毫无累赘感,从片头到结局,这首悠扬而悲凉的乐曲既渲染了普通人在战争卷入下的渺小无力感,又是对尚未泯灭的人性和良知的赞颂。
还有一个有趣的地方——影片中没有出现任何女性角色,老人的孙女也只在照片和主角口中偶尔提及。
现在来看看内容:1. 我一直认为,一流的喜剧片让人笑中带泪,而优秀的悲剧使人哭中有笑。
毕竟,只有笑料的喜剧和肥皂剧也没有什么两样,完全的悲剧又过于压抑,埋没了所有希望,幽默和苦难才是黄金搭档。
本片显然属于与幽默结合的悲剧。
导演萨萨·乌鲁沙泽也是编剧,不得不承认,《金橘》在悬念、幽默和悲情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
两大悬念——艾哈迈德和尼卡的关系、伊沃执拗死守这片土地的原因——贯穿始终,而每当笑点出现、观众放松之时,戏剧性的事件又会突然发生,于是我们的心绪也跟着跌宕起伏,不断体验着十足的张力。
例如,篝火烧烤谈话后突如其来的炮火、四人畅想美好未来时阿布哈兹士兵的不请自来及悲剧的发生,这两段反差极大的情节让我目瞪口呆,难以忘怀。
2. 本片通过一出小人物的悲喜剧,揭露了战争的残酷本质:对于普通人来说,战争是一场荒谬而无情的“卷入”。
我一时想不出更好的词语来形容“卷入”,所以就暂且先用这个字眼吧。
影片中主角四人,伊沃老而弥坚,经历了丧子之痛和分离之苦后,早已看透了战争背后的虚无;马戈斯老实纯朴,在战乱中仍一心惦念园里的金橘,不为钱财,而是不忍它们湮灭于战火之中;艾哈迈德粗中有细,外冷内热,为养家糊口而加入雇佣军;尼卡自尊心强,易冲动,瞒着母亲就走上了前线......四人个性鲜明,形象饱满。
他们是如何被这场荒谬而无情的战争所卷入的呢?
两位爱沙尼亚人的祖先是由于19世纪沙俄军事和拓土殖民的需要而移民至此(参见第一部分的背景介绍),他们远离故土,在异国他乡扎根,却卷入到外族战争之中。
伊沃的儿子在战争开始时就死于非命,而马戈斯心心念念的保护自己的柑橘,却丢掉了性命。
艾哈迈德是车臣人,为生计成为雇佣兵,尽管幸免于难,却不得不承受友情得而复失的折磨,在经历了这一切后终于打消了继续为外族人卖命的念头,明白自己和家人平安活着才是最可贵的。
但有多少雇佣兵战死在外国的沙场呢,为了钱而送命,有够荒谬的吧?
而尼卡呢,他是那种自尊心强,天真热血而心怀理想主义的年轻人,他认为“这是我的义务,所以就参战了”,头脑发热地甚至连和母亲说一声都没有就投入战争,却根本没有思考过这场战争的意义。
艾哈迈德说他是“不知道如何战斗,却一直在战斗着”“你浪费了时间,这就很好笑”,而尼卡的回击则反复暗示自己了解历史,读书很多。
或许,尼卡的形象也象征着许许多多理想主义的知识分子,他们饱读诗书,但却没有真正认清现实、领会到战争的残酷与荒诞,这样一位耿直的知识青年的死亡,反映了战争中多少士兵的命运啊!
他们盲目地成为了大国政客之间角力的棋子和炮灰,至死仍沉浸在美好的幻想之中。
影片中伊沃的话语总是精炼而发人深省:“让我们为死亡而干杯!
”“谁给你权力那么做(杀人)的?
战争?
太愚蠢了”“我告诉他(儿子)那不是任何人的战争,但他不听。
” 更具讽刺性意味的是,最终的悲剧竟然是由于阿布哈兹士兵对身为自己人的艾哈迈德身份的猜疑而发生的。
尽管编剧让我们看到了尼卡和艾哈迈德化干戈为玉帛的欣喜转变,让我们看到了残存的人性辉光和平等的人道主义,但最终还是无情地摧毁了这一切美好。
被卷入战争中,就意味着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是啊,战争是急湍甚箭的无底漩涡,被卷入的人难以挣脱,愈陷愈深;战争是汹涌澎湃的滚滚洪流,被裹挟的人身不由己,无路可逃;战争是饕风虐雪的扶摇龙卷,被吸入的人如瓮中之鳖,无处藏身......3. 附上我个人觉得余味绵长的精彩台词:(感谢字幕组的辛苦翻译,翻译和压制:静子、跌停的男人、伊人、小新)-医生:我還以為會爆炸-马戈斯:電影裏都會爆炸 -伊沃: 電影都是騙人的-尼卡:但我站著就很難躺下-艾哈迈德:就像馬一樣 站著就能睡-尼卡:我跟你說話了? -艾哈迈德:馬也會說話?-尼卡:太可笑了,真符合你的智商水平-艾哈迈德:我會忍耐你的-伊沃:要喝茶嗎? -尼卡:是的-艾哈迈德:我給你倒 兄弟 倒在你的頭上?
-尼卡:你敢!
你這個混蛋-伊沃:看,艾哈邁德 格魯吉亞人在外面 你不想殺了他嗎?
-艾哈迈德:我今天有點懶了-艾哈迈德:想笑就笑吧,你不知道如何戰鬥,卻一直在戰鬥著 。
你浪費了時間 這就很好笑-尼卡:你在胡說八道 我是說 你是文盲 你對歷史一無所知-伊沃:年輕人 你怎麼了? 一直在說 我要殺了... 我要殺了...誰給你權力那麼做的?
誰?-艾哈迈德:戰爭 -伊沃:太愚蠢了-尼卡:我們為什麼而乾杯? -伊沃:為死亡! 來吧 馬戈斯-马戈斯:我不能為死亡而乾杯-伊沃:為什麼? 是因為他們的母親 他們都是死亡之神的孩子-伊沃:你們在哪裏自相殘殺都無所謂,你會康復 奔赴戰場 死在那裏-尼卡:讓我們看看伊沃在做什麼吧 我想(剛才)冒犯他了 -伊沃:伊沃沒事 伊沃只是在小便-艾哈迈德:那些格魯吉亞人跟你什麼關係?-尼卡:為什麼問這個? -艾哈迈德:只是感興趣-尼卡:我們在這裏相遇 不是很熟 但他們是好人-艾哈迈德:易卜拉欣就像我的兄弟一樣 我們從小一起長大 -尼卡:我很抱歉-艾哈迈德:我很抱歉你的同伴被殺 那些好人-艾哈迈德:他怎麼死的? -伊沃:戰爭開始時他就死了-艾哈迈德:誰殺了他? -伊沃:只有上帝知道他早早奔赴戰場 說要保護我們的家園我勸他不要去我告訴他那不是任何人的戰爭 但他不聽-艾哈迈德:所以格魯吉亞人殺了他? -伊沃:是的 但是那又如何? -艾哈迈德:是嗎? 你把一個格魯吉亞人埋在你兒子旁邊-伊沃:艾哈邁德 有關係嗎?回答我! -艾哈迈德:不 沒關係最后,请允许我用《颐和园》片尾的一句台词来作为结束语,不知怎地,尽管主题并不一致,但用在本片的结尾感觉也出奇地妥帖。
“无论自由相爱与否,人人死而平等,我希望死亡不是你的终结,憧憬光明,就不会惧怕黑暗”【版权所有 禁止转载】 更多电影推介、精彩评论与相关分享,请关注公众号:冰红深蓝电影
金橘发生背景是阿布哈兹战争。
车臣人艾哈迈德,格鲁吉亚人尼卡因为受伤在当地的一个爱沙尼亚人伊沃。
“他杀了我的朋友”“你不是也杀了他两个朋友?
”战争可以给人互相杀戮的理由,有的人为了钱做了雇佣兵,也有的觉得保卫祖国是自己的义务,他们其实都好不到哪去。
战争就是这样,让两个不认识的人打得你死我活。
马戈斯,一个种橘子的爱沙尼亚人,准备买完以后回爱沙尼亚躲避战争,然而他还是没能幸免于难,先是军车撞坏了他家的栅栏,然后房子也在炮弹下被烧成废墟,最后,他本人也在乱枪下被打死。
他说担心金橘的原因不在于能给他带来多少收益,而是他觉得金橘如果被浪费了,会很可惜。
金橘浪费了尚且可耻,那么那些在战争中逝去的生命呢?
艾哈迈德和尼卡尽管磕磕绊绊,但后来他们也互相为杀死对方同伴道歉而和解了,但当他们考虑战后生活的时候,厄运总是现在降临,阿哈布兹军队不相信艾哈迈德的车臣人身份,抱着宁可错杀,也不放过的心态。
在最危急的时刻,尼卡出手了,一个格鲁吉亚人和一个车臣人放下了曾经的仇恨并肩作战。
但这场冲突带走了马戈斯和尼卡。
马戈斯被埋在了他热爱的橘园,尼卡被埋在了伊沃儿子的旁边,一个被格鲁吉亚杀死的人和一个格鲁吉亚人的尸体被埋在了一起,没有生命的他们没有区别,也没有仇恨。
事实上,他们活着时也应该没有区别,无论是爱沙尼亚人,格鲁吉亚人,车臣人,阿布哈兹人,他们都是人。
最后艾哈迈德开着车驶向回家的途中,他拿出了尼卡的磁带,听着尼卡喜欢的歌。
在某种意义上,他带着尼卡活下去,作为一个人,而不是一个杀人犯活下去
我劝他不要去,我告诉他,那不是任何人的战争。
——题记 对小语种片,除了日韩法,看得不多,但印象中,小语种多好片,且总与人性、文艺、宗教等挂钩,风格多肃穆。
比如锡兰(努里·比格·锡兰 Nuri Bilge Ceylan)导演的2014年电影《冬眠》,又如这部战争题材的影片。
这部影片并非直面战争,而是呈现战争下一栋屋子里的人和事。
这种方式往往更能揭露战争的残酷,因为它呈现了战争渗入生活,对人和事,产生的全面、深刻的影响,不仅有最常见的,夺取人的生命,更是给人的心性蒙上一层雾霾,长期挥之不去,以及战争下,亲友分离的孤寂。
相同方式的战争影片很多,如《赎罪》《燃情岁月》《乱世佳人》《萤火虫之墓》等。
《金橘》的片名来自片中马戈斯Margus的橘园,战火纷飞的年代,他关心的只是他的一片橘园,伊沃Ivo说他“你的橘子让你发疯了”,呆呆笨笨的马戈斯对他的好友伊沃救的两个伤员,俄罗斯车臣雇佣兵艾哈迈德Ahmed和格鲁吉亚军人尼卡Nika,并不感兴趣,看到他们阴脸蓄势待发,好像随时要把对方置于死地,马戈斯只是淡淡一瞥,便过去了。
他与伊沃看待这场战争的态度一样,这不过是早有预谋的各国争夺利益之战,无谓的流血牺牲,生命的尊严被践踏,没有任何意义。
伊沃守候着这片荒无人烟的土地,原因复杂,既有对老友马戈斯的担忧,也有对这片土地的眷恋。
也许他还觉得,战争终会过去,只要还有人在,一切又可以恢复如初。
但随着战争一日一日的打下去,他的这个希望也越来越淡薄,一切怎么可能回到当初呢?
没有了马戈斯,没有了橘园,他的家人在远方不知安好,他的街坊邻居也不知存活几人?
田地被废弃,山林被放任,家园被破坏,集市一片荒芜。
而,又有几人如伊沃那样眷恋故土,许多人在他乡安顿之后就此展开新生活,再也不回来了。
对他们来说,这是一片伤心之地。
因此本片以“金橘”为名,简洁平凡中更见犀利,美好质朴的生命被摧毁,那片如今被炮火毁掉的荒芜的橘园,静得可怕。
还是回到影片中来吧,艾哈迈德和尼卡从敌人变成友人,在影片中看似简单,几次对话,发人省醒后便自觉醒悟。
这个过程中的感动之处,便是伊沃问起尼卡的谈话,伊沃问尼卡和平时期在做什么,尼卡说是剧院的演员,尼卡一脸的天真和稚嫩,让他怎么看都不像一个是士兵,倒是年轻演员更加符合他。
他觉得打仗是他的义务,就去了,他甚至只是与母亲相依为命的独子,并未知会母亲就奔赴了战场。
可以想见,尼卡当时在街上是受到了怎样的鼓舞,又有多少个“尼卡”前赴后继地,或牺牲或残缺不全地匍匐在战场上。
而艾哈迈德的意图更可笑,他是为家里赚钱而去。
他们都没想过这场战争的本质和后果,它是一场非正义的,为瓜分利益的战争。
那所谓的“义务”不过如此。
而所赚的钱,当真是血汗钱。
只可惜,这种利益之战永远不会有完结的时候,总是今天占了你的,明天我又抢回来......在那过程中,就有无数条鲜活的生命逝去了。
他们本该和亲人相守,本该在舞台上表演自己精彩的人生,本该在午后安静的院落里喝一杯茶,听听鸟鸣,本该在丰收的季节里,在橘园劳作一天后夜晚与老友一起烧烤,为“生活”而干杯。
还有什么比战争带来的这个更残酷的呢?
这也是本部影片的艺术成就,通过寥寥几句对话和一幕幕荒凉寂寥的场景,将那种隐忍不发的伤痛表现得淋漓尽致。
伊沃为“死亡”而干杯,也许他觉得死亡才是解脱,活着多么痛苦,他一个孤独留守的老人,体会得真是够了。
而结尾,又剩下他孤零零一个了,短暂的欢乐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一切像一场梦。
如今,只剩下海边他儿子的坟头,和旁边的,尼卡的坟头。
格鲁吉亚人杀了他的儿子,而尼卡是格鲁吉亚人,但那又如何呢?
只是现实中,艾哈迈德和尼卡哪有那么容易化敌为友,不然,也没有那么多新翻的坟头了。
电影《金橘》的人性诉求:民族和解本片对人性的确有精彩刻画。
我们也都喜欢谈论人性。
我们谈论人性应当不是为了谈论而谈论,我们谈论人性是为了了解“人”,而“了解人”,往小的说,是为了我们能更好地为人处事,往中的说,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往大的说,那些以政治为业的人可以寻找到治国安邦之道,毕竟,我们所处的是人的世界。
基于这种人性认识,我不相信《金橘》的编剧、导演奉献给我们的这部电影仅仅想展现一位仁慈老头的人性光辉;我觉得它有政治寓意,那就是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让我们了解民族和解的基本条件和方法,这就是本片最大的人性诉求。
影片讲述了一位留守在阿布哈兹的爱沙尼亚老人伊沃(Ivo)救了两位敌对方的大兵——替爱沙尼亚战斗的车臣人艾哈迈德(Ahmed)和为本族战斗的格鲁吉亚士兵尼卡(Nika),以救命恩人的身份,他将这两个视同水火大兵安置在同一屋檐下,经过各方的人性角逐,两位大兵最终和解的故事。
那么,这两人的和解是如何达成的呢?
有人说,敌对双方的和解是伊沃老人的智慧的结果,这有一定的道理,但我更愿意相信,导致和解的是多方人性角逐的结果,而非伊沃一人之功。
伊沃老人最大的作用是他能以他的特殊身份控制住敌对双方再起冲突,和保证双方都能尊重道义,而真正导致和解的是敌对双方的彼此尊重,和彼此对对方切身利益的维护。
对于伊沃老人来说,在两大兵对峙状况下,他实际上充当了调解人的角色。
他之所以能充当这个角色,是因为他具备如下条件:(1)有威望。
他对双方有救命之恩,所以他的建议和要求,容易被他们采纳和接受,这个条件使他在特定范围内具有较高的威望;(2)无私。
他对双方都给予帮助,但并不希望获得回报;(3)有相同的遭遇。
这容易使他被对立的双方所接纳,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他并非站着说话不腰痛的人。
在一定程度上讲,他们都是战争的受害者,虽然两大兵因战争又产生了私仇(朋友的牺牲),但这场战争就“不是任何人的战争”, 在伊沃老人看来,由战争引起的新仇旧恨对于个人来讲都是不值当的,而他自己也因战争失去了亲人,所以,这容易使他分别与敌对的各方接近;(4)讲道义。
这是最重要的条件。
不仅他讲道义,而且,他所讲的道义也能被两大兵接受。
伊沃老人的道义包括多方面:首先,他能在敌对双方面前保持中立,尤其涉及到民族、宗教问题的场合,他从不表现个人好恶;其次,他平等地对待每一方,在他看来,“是爱沙尼亚人还是高加索人没有区别”,而且这种平等理念也使他反对恃强凌弱。
第三,他信守诺言。
他说“对于承诺,我宁肯死也会遵守”。
第四,尊重生命。
在他看来,即使战争也没有赋予一个人杀死另一个人的权利。
第五,他支持有道的战争。
他对尼卡为朋友而战的行为还是赞赏的,最后他为尼卡准备了一口棺材便是明证。
其实,我们还可以列举更多,关键是伊沃的讲道义的行为不仅没有受到敌对双方的反对,还成功地影响了双方。
所以,我们说,他的确为双方和解创造了条件。
即使有伊沃老人的调解,如果敌对双方毫无诚意,那么和解也是不可能的。
这种诚意主要表现在:(1)敌对双方能暂时放下仇恨,信守诺言;(2)懂得尊重。
对于前者,这是保证敌对双方不再起争端的前提条件。
如果双方都时刻想着为朋友报仇,即使有伊沃在场,都无法保证不出事故,因为仇恨是排斥任何道义的,而且,他们还可以在道义之外假手杀人。
当双方都能将仇恨暂时放下,以名誉作担保的“承诺”便能起到作用;另外,处于战争状态下的“承诺”是不可信的,农场主马科斯(Mapryc)所得到的军方的承诺便是明证。
所以,伊沃让艾哈迈德承诺不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尼卡下手,便是和解的第一步;接下来,敌对双方对伊沃的共同承诺,才躲过阿布哈兹武装人员的搜查,这也就使尼卡最后出手救艾哈迈德并联手对抗无道士兵成为可能。
承诺的达成离不开“尊重”意识。
如果敌对双方对伊沃根本不尊重,那么,即使有表面承诺也是不可靠的。
当然,这里讲的尊重,主要是指敌对双方要懂得彼此尊重。
主要表现在:(1)尊重彼此切身利益;(2)有伤害就要道歉。
“切身利益”并不是那种小打小闹伤及个人颜面的事,比如,两大兵虽在同一屋檐下,但彼此敌意相互攻讦从没停止过,但涉及民族问题、宗教信仰问题、个人道义方面的事项,他们都表现得谨慎和克制,这为和解提供可能。
“道歉”是对“伤害”的最好弥补,是尊重的突出体现。
当艾哈迈德对伊沃出言不逊,他诚挚道歉,以示尊重;当尼卡冲动给伊沃再添麻烦,他请求原谅,也是尊重。
正因为有尊重,所以,当两大兵为彼此杀害过对方的战友而相互道歉时,和解也就基本达成了。
可见,有伤害就应当道歉,以其他方式来弥补伤害,都不是诚意的表现。
个人间的和解不过如此,民族间的和解又能怎样,不过都是“人”的事。
当我们感叹个人和解之困难时,事实上也是在感叹民族和解之困难,尤其本片中的故事发生在民族矛盾多发的地区,我们不能没有这样的联想。
如果我们能从个人和解中领悟到民族和解的办法,那也就不枉编导的一番苦心了。
(署名:石板栽花,来源:豆瓣,转贴请保持文章完整。
2015-04-22)
一场战火淬炼的人性寓言,在爱沙尼亚的冷冽山风中,用酸涩的果实熬出最温暖的糖浆。
扎扎·乌鲁沙泽以克制的镜头语言,将两个敌对士兵的生死纠葛酿成一杯苦酒——车臣雇佣兵艾哈迈德与格鲁吉亚青年尼卡,从彼此喉间的利刃到共饮的陶罐,在老木匠伊沃的木屋中完成了一场比战争更漫长的和解。
镜头像一把钝刀,剖开战争最荒诞的肌理:当艾哈迈德举枪对准尼卡时,窗外的金橘正簌簌坠落;当两人围坐在篝火旁分食烤肉,远处的炮火却将天空染成血橙。
冷色调的画面里,唯有伊沃屋内跳跃的火光与尼卡反复修补的磁带,如同暗夜里的金橘,倔强地闪耀着人性的微光。
影片最锋利的隐喻藏在片名里:马戈斯执着守护的橘园,既是战争争夺的荒诞注脚,也是人类文明的最后堡垒。
当阿布哈兹士兵的子弹穿透尼卡的胸膛,那些未采摘的金橘终于挣脱藤蔓,在爆炸声中完成了对战争最温柔的控诉。
而艾哈迈德驱车离去时播放的格鲁吉亚民谣,让仇恨的土壤里开出了第一朵理解的花。
这部电影非常精彩,曾获奥斯卡和金球奖的最佳外语片提名。
影片的背景是1992年,高加索地区的阿布哈兹和格鲁吉亚之间持续了14个月的一场战争。
起因是1991年阿布哈兹被格鲁吉亚吞并。
1992年1月22日,阿布哈兹的分离主义者武装反叛格鲁吉亚政府,在格鲁吉亚首都第比里斯发动政变。
后逃到俄罗斯境内的车臣地区,受到当时车臣总统的庇护。
俄罗斯军界和政界一些上层人物,采取了亲阿布哈兹的态度,造成俄罗斯与格鲁吉亚之间的争执不休,也更加助长了格鲁吉亚的亲西方方针。
1993年,反叛者在俄国的支持下控制了阿布哈兹。
1994年,成立了独立的阿布哈兹共和国。
取得军事胜利的阿布哈兹领导人,才同意与格鲁吉亚就阿布哈兹地位问题进行对话。
但军事冲突的结果,大约有25万格鲁吉亚人离开了阿布哈兹沦为难民。
影片的主角是一个爱沙尼亚老人。
他们在高加索地区定居已经超过百年了。
可是战争爆发后,人们都被迫返回了爱沙尼亚,村子里人去楼空。
山上丰收的橘子却找不到劳动力去摘采,眼看着会这样白白烂掉。
在老人的家门口发生了武装冲突,死了好几个人,只剩两个敌对的伤员被老人救了回来。
一个是车臣的雇佣兵,是穆斯林;一个是格鲁吉亚(即乔治亚)人,是基督徒。
故事就是围绕着这两个剑拔弩张的敌人,是如何被爱好和平的老人所感动。
车臣人咬牙切齿地一直在挑衅要杀掉那个格鲁吉亚人。
老人不允许他在屋里动手,他承诺答应了。
这就是从野蛮走向文明的第一步。
文明就是以谈判、妥协、遵守契约,来代替战争和杀戮。
影片的最后,阿布哈兹军人因质疑车臣伤员的身分,拿起枪指向他,在这危急时刻,格鲁吉亚伤员摈弃前嫌,出手相救。
他知道此时不救他,接下来受到威胁的就是自己。
这二个“敌人”就这样携起手来反击。
究竟谁是敌人、谁是朋友?
对长辈的尊敬,恪守承诺的品质,再加上丑恶的战争
电影的张力一直贯穿始终,用这个角度讲战争非常聪明。
看不懂
控制力太好了
跟我近期的感受一样: 战争就是人类的一部分; 我不要做判官.
"請你告訴我,有什麼區別嗎?"
同一屋檐下仇恨和残酷似乎都可以远离。
更像是一种民粹
豆瓣只有33人看过.....这是我看过最小众的电影了.......
当小品看吧
唯一可以不足的是,种族间的仇恨太容易化解了,太理想化了。
唉打个什么仗啊,好好过自己普通人的平凡日子不好吗。值3.5星
坚持住
2015/5/29(五)19:00高雄電影館
金橘成熟后就可以丰收,人与人彼此理解后就可以包容。那些为死亡干杯的人,也一定有着对生命的敬畏。
爱沙尼亚的种族问题战争片,背景是阿布哈兹战争,剧情流水但张力强,虽为战争片但表现枪火的战争场面几乎没有,通篇在反战和表现人性,感化两个敌对士兵、以金橘为报答纽带,唤求和平的渴望。
战争,不属于任何平民。比《无主之地》更好看的反战电影
尚可,就是有點太標準了,2015.01.25
看这部片的前提是要了解那个地区的形式的,爱沙尼亚,格鲁吉亚,车臣……我统统不了解,于是看到的只是一个很老套得反战桥段,好像金庸类小说里长出现的场景,政治靠边站,恩仇得化解。
苏联留下的一笔烂账之一啊,红色政权解体后的各种族分裂仇杀的典型,国家越分越小,各地域民族越打越乱,算不清的苏联共产主义留下的糊涂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