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rd 请赐予我力量改变可以改变的一切,赐予我勇气接受不可改变的一切,再赐予我区分这二者的智慧。
有些时候当事情的走向令人沮丧,我们隐隐地告诉自己是因为能力有限,但那只会让那些空洞愈加巨大。
像Greg一样早早地心智成熟,认为自己应该关注未来、成功、人生、父母。。。
脑子一空下来就想着考试考证毕业就业这些一辈子都是无穷回溯的连锁事件。
想着想着生活就变灰暗了,开始担心开始迷茫开始焦虑。
如果怎样怎样就这样毁了我们人生的绝大部分。
我们总认为读书深造名企高薪是机会成本最大化的实现手段,可是我们所为此放弃的不会再有第二次人生去实践检验。
所以我们永远不会知道在地球上活着的这几十年怎么样才是最好的活法。
衡量人生用理性的立场总是站不住脚的,所以我们总会问自己喜欢什么。
严肃的对待自己喜好的人又少之又少,你不可能只因为喜欢小动物就去当兽医或是野生动物志愿者。
因为总有个念头让我们质疑这到底值不值得。
而这场质疑就变成了兴趣和物质、父母与他人看法等等的pk赛。
兴趣总显得太过苍白薄,于是大多数人选择妥协,告诉自己学金融进银行学管理当经理是好处多多的选择,何况兴趣是可以培养的。
兴趣是真的可以培养,但我们抱的是纯洁的目的吗?
大致的内容就是一有点普通帅的小朋友,面对鸡毛蒜皮的一堆压力,想呀想,想出了神经病,结果还自投罗网的去精神病院呆了5天,自我优越性立马体现,把到美女,拯救病人,在无压环境中貌似解放了自我,回归人类社会的故事。
看起来,资本主义的精神病院宛若天堂,那简直就是疗养院级别的,疑惑的就是回归后那一大堆问题其实还他妈的在,作为小朋友来说自主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压力来自环境,咋解?
咆哮疗法?
MAKELOVE法?
或者艺术偏执疗法?
成就一个达芬奇、列农?
不过说实话,现在小朋友压力实在太高,期待值简直就是人人都是格林斯潘或者是约翰斯特劳斯的未发育版,整出来的都是能拯救地球加上赚大钱的奥特曼,可能伐啦,我是残了,但童年还颇脱线,至少还玩过一段小子我,干过一堆天怨人不怒的坏事,作为人生履历埋在深邃无比的心底哈。
电影蛮干净利落的,里面一些YY的片断用的复古手法很对我胃口,比想象的要灿烂的多,推一下!
North 3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给cool craig上了一堂浓缩的人生苦乐课堂.其实道理很简单忘了很久前从哪里看到的一句话人是要凭借自己相对于别人的优越感而生存下去的当Craig住到North 3,发现自己的痛苦.自己的depression的理由与别人比较起来根本是nothing的时候.才意识到去帮助他人cover their problems更有积极意义.才会乐意, 也是有理由, 努力并且积极的生活.也有可能只是我的妄自猜测. 不一定所有人都要依靠所谓的优越感而生存下去吧
这部电影非常适合这个时期的自己,抑郁,精神压力大,总是喜怒无常。
这个世界这么的浮躁且急近功利,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精神压力或者精神疾病。
但是能够正确面对,并积极去解决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去做的事情。
就比如说电影中主人公去看病的时候,并没有对医生全盘托出自己的想法,但确实就是那些事情一直存在在他脑海里才会导致他的抑郁。
担心去不了好的暑期学校,担心去不了好的大学,担心找不到好的工作,担心娶不到好的老婆,担心过不上上流世界的生活。
种种种种,貌似把自己给框定在某个条款里面,怎么使劲也挣脱不开。
改变可以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并学会去区分这两者的区别,这是圣经里面所讲的。
其实想想,那些虚无缥缈、触手不可及的东西真的就那么重要吗?
就算考上了高等学校,得到了薪酬很高的工作,娶了很漂亮的老婆,那又怎样。
你在那个学校过的开心吗,你每天在享受你的工作吗,你爱你的老婆吗?
是啊,总要学着去分别什么对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面子吗?
别人的看法吗?相对这些,坦然接受自己的缺点或者从心底坚定自己想走的路才是最重要的吧。
去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做好自己喜欢做的每一件事。
有一些生活,也许是每个人都羡慕的,但是为了别人的羡慕去走一条自己不喜欢的路确实不值得。
You're not busy being born,you're busy dying.---仅以此片献给自己,这个压抑,给了自己太多压力的自己。
去跑步吧,旅游吧,游泳吧,和自己爱的人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吧,感激身边每一个关心爱护自己的人,祝他们都健康平安幸福。
因为艾玛罗伯茨看的,同时又觉得这个对于人生迷惘的类型可能会喜欢吧。
看完了之后,自己内心的迷惘并没有因此而减轻。
对这部电影的第一感觉就是深度有点不够,男主心中的冲突太浅了,仅仅是没有得到有好感的女生的垂青加上面对学业和当一名好学生的压力时的不知所措。
中间目睹大个子与家人的冲突,也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大个子对克雷格的影响仅限于指导了他怎么泡妹子(而且就用那一招真的泡上了)。
结尾5天即将过去,与心理医生的谈话的时候,说服心理医生的理由是,他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一个小小兴趣,绘画,并且愿意将它坚持下去,寻找生活的意义。
同时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人生还有很多美好的人和事,父母、朋友,没说的还有在这里找到的女朋友。
弹幕里的人评论也是很有趣的,结尾大家纷纷表示,我也想去精神病院了。
(或许也能泡到一个如Emma Robert一般出众的妹子)。
现实啊,在生活中,学校里都没找到的人,怎么会在精神病院那种地方遇到呢。
中国的精神病院,绝对应该是个比较恐怖的地方,因为进去的人,绝对是已经严重到了极点,而且家里也没有愿意全心爱他照顾他的人。
Craig更像是一个开了小差的高中生,因此收获了家人的关心、基友们的体谅以及可爱妹子的垂青,同时也收获了一帮心中有郁结但是内心其实都纯善的人的某种共鸣。
对这个结局,我当然是嫉妒的,life is hard, I believe!
抛开剧情不看,影片也传达出了美帝人民的无忧生活方式,公共资源的充裕,对人的人性关怀,人们可以更加遵从自己的内心和兴趣,似乎都在被呵护中生活。
或者说,那样才更接近马克思所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吧,当物质生活充裕到一定程度,大部分人都从生活的焦虑中脱离出来,追求自己的幸福和人生的时候,这个社会才会变得美好。
但是,影片中的人,是否是经过艺术美化后的美帝人民呢,不得而知。
以我的阅历还没法看到那些,希望以后能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吧,毕竟天朝产出的艺术作品中,很多也体现出了人民充裕的物质生活,但是事实上并非如此。
已经忘记了出于什么需要才看了这样一部电影,但是,严肃地回顾下,还是有一点点收获的,至少,泡妹子的技巧,似乎有那么一点点道理呀,一定要真诚,一定要考虑到妹子的需求,不然,妹子干嘛要你这个人呢。。
哈哈,这是题外话。
首先,这是07年毕业剧的模板。
前两天重温了朱山的it's not a funny story,看到末尾字幕打出来的based on it's kind of funny story,才把这个电影找出来看。
在过去的半年里,生活一直重复着申研,找工作的焦虑。
indeed, I'm depressed. 也大概有半年的时间对电影提不起兴趣。
要我说,电影是阶级产物,需要心情,时间,以及清醒的大脑才能欣赏。
时间来到一月下旬,工作,期末考这些事情终于尘埃落定,再回过头这两个小品剧,感受都不一样了。
朱山在他的电影里说,大四的感觉,面对未可知的未来的感觉是可怕的。
第一次看只觉得这段独白处理得很好,对台词本很并没有多少感悟。
但自己面对过未来这件事情之后,终于开始理解剧情了。
说来有点可笑,我也曾经以为这世界上,至少这个学校里独我一人暗自神伤,郁郁寡欢。
所以这个电影其实很好地复述了一个人经历压力的过程。
同时也很温馨地提出了解决之道,活着这件事本身就很丰富多彩。
你抑郁不开心的时候请来支冰淇淋吧,来块披萨吧,享受压力吧。
配乐不错哦。
Graig said I was scared. Not that he was gonna hurt me or anything. Just, you know,seeing someone lose it like that. You know, it reminded me of how I feel sometimes. Like I'm on the verge of just blowing up. All the stress and pressure and anxiety just bubbling up. But I'm never able to let it out like that. You know, I just keep it inside. 看到别人崩溃抓狂,会感到忧伤和恐惧。
不是害怕那个人会伤害我,而是自己也曾处在崩溃边缘,但从未释放过那些压抑的情绪。
有时候甚至很羡慕发疯的人,可以崩溃到发疯的程度,可以不顾忌别人的眼光。
比起在崩溃边缘挣扎的人来说是很幸福了。
Graig said It's okay to bend the truth just a little bit. Bobby said I just don't want to get people's expectations up and then disappoint them later. 没什么可夸耀也没什么可责难的人,夸大自己的长处只会提高别人的期待值,给自己徒增压力。
人为何总是要有所期待。
不是所有人都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生活有规划有目标。
对有些人而言,只是想要有正常的生活。
这种正常于他们而言,就是和睦相处的家庭,健康的身体,三两可以谈心的朋友,仅此而已。
我们的主角小哥Craig(擦...和外教一个名= =)是个普普通通的16岁美国青少年,然而青春期青春期总归避免不了有点小小烦恼。
而我们小哥的烦恼还和其他熊孩子的烦恼不同,他抑郁了,想自杀,并且自杀未遂主动去了医院要求治疗,可莫名其妙地进了精神病科……于是,我们的小哥被要求观察几天,在这四五天的日子里,他在里头结识了很多好朋友,他们或是生活不能自理,或是某方面的loser,或是想要想伤害自己,总之被我们称之为精神病的都是那些不同于正常人的。
经过小哥的细心观察,他们那些所谓的精神病只是某种“精神强迫症”而已,他们和常人没有多大区别,只是需要特别的帮助罢了。
当然,小哥在这几天和经生病人相处的日子学到了很多。
第一,他收获了爱情。
和他一对的就是俺的女神Emma!
不管生气还是笑都那么迷人可爱!
小哥一开始暗恋了两年的女神最终成了自己好友的女朋友,而当他们分手后女神向小哥投怀送抱时,小哥搞砸了,因为女神根本不喜欢他,只想和他亲热。
Oh!
多么碧池!
巧的是,他试图挽回女神在走道里大喊“I love you”的时候刚巧被Emma看到。
还好小哥觉悟高,勇于承认错误,挽回一场爱情。
小哥是这样对Emma说的:“我喜欢,你不像别人那样掩饰自己的问题。
(I like how you don‘t hide your problems like everyone else.) 而且我觉得在你身边的时候,我也不必隐瞒自己的缺陷。
(And I feel like I don’t have to hide mine when I‘m around you.)第二,他解决了他的烦恼。
当心理医生问他为什么会感到抑郁,又是什么时候是他人生最放松最快乐的时刻,小哥说到,他八年级的时候和死党一起骑车穿梭在布鲁克林的街头吃吃喝喝玩玩无忧无虑,然而一切发生了变化:女孩,学分,父母成了他压力的来源。
不要说天朝了,就算是美利坚的孩子也是一样的,男孩都是一样的,他们这些孩子还是蛮拼命的,女朋友要拼来,工作要拼来,什么都要拼来,不拼不行,躲避不及,挥之不去,社会给予男性的定义是相当刻薄的,长大成人也就意味着你必须面对生活上的种种压力,如果性格内向,没有倾诉的对象或者释放出来,就会憋成神经病,甚至会抑郁,有自杀的倾向。
我们的小哥就是差点被憋成神经病,他从前认为上好大学才有好工作,有好工作才能过上上流生活,过上上流生活才能找得到女朋友。
这就导致了小哥焦虑、紧张、压力。
(差点被小哥的人生观吓哭)还好,经过这几天的所见所闻,小哥成长了不少,他明白了朋友家人才是最重要的,爱情可遇不可求。
当面对小哥一大堆倾诉时,心理医生告诉了他一句名言:”主啊,赐予我力量去改变那些我能改变的事情,赐予我勇气接受那些我不能改变的事情,并且有智慧去分别这两者的不同。
“(出自Reinhold Niebuhr的祷文)然后病房的神经生病朋友们也告诉了小哥不少把妹的技巧,比如:”女人喜欢被问问题。
“”小伙子你知道泡妞的秘诀是什么吗?
“"I love you."(U2和Vampire Weekend被黑出翔哈哈哈哈…)以及鼓励小哥走出困境:”“If you’re not busy being born, you're busy dying.”(出自鲍勃迪伦歌的歌词)字幕的翻译是如果你不抓紧时间从新开始,你就会一步一步陷入泥潭。
但是我觉得还不如直译的好:如果你忙着生存,就等于着急去死。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中的一部分人为什么那么拼命了!
拼命没什么不好,无论男女,只是一种人身观而已,你拼,还是不拼,没人会质疑你,除了你自己,到底哪种节奏属于自己,没人能介入你除了你自己,自己最明白。
最后,小哥暂时解决了烦恼,得到了真爱,帮助了朋友。
然而,出院后他也不得不面对问题:作业,学校,朋友,老爸。
但是出院的今天和上周入院的昨天不同在于,小哥第一次抱着积极的眼光去追求他想要做的事情:”骑车,吃饭,喝水,聊天,乘地铁,读书,看地图,画地图,搞艺术,申请盖茨学校,告诉老爸不要因此产生压力,用吧老妈,亲吻小妹,亲吻老爸,和诺埃尔亲热,继续和她亲热,带她去野餐,和她一起看电影,和埃伦一起看电影,和尼亚一起看电影,参加聚会,告诉别人我的故事,在精神病房做支援者,帮助像鲍比一样的人,像穆塔哒一样的人,像我一样的人,继续画画,画一个人,画一个裸体的人,画诺埃尔的裸体,跑步,旅行,游泳,蹦着走,是啊,我知道这很挫,管他呢,我就要蹦。
平心定气,享受人生。
“这部电影冲着艾玛罗伯茨去看的。
所谓治愈系小清新,大概说的就是这部电影了,很少青春系电影令我感到,这部就是少有其中之一。
青春版飞入疯人院。
青春版的呕吐。
恋爱的喜剧。
天才少年的城市视觉图。
在语言类的电影当中,他算出人意表的那种。
同时喜欢两个女孩,在美国16岁青春期还算是正常的。
一个喜欢他皮肤黑而奔放,一个喜欢她白而神经质。
最后他选择了神经质和他一起在摩天大楼顶上亲吻,并且看夕阳。
这就是美国00后的少年生涯。
大伙都等着他表白呢。
很有创意的用切片的方式表现了一个青少年的心理。
他如何被自我治愈的方式让人感动。
00后看了会更感动,因为他们知道生活不能放弃。
不俗
看到剧中,Bobby引用的一句话觉得很有意思:he not busy being born, is busy dying.Yes,我们不是忙着求生,就是忙着等死。
So,忙着求生吧,别学埃及大叔一样躺在床上等死了:)
呵呵
“if you're not busy being born,you're busy dying.”一部不怎么会有笑点的小品,里面很多演员是之前就已经喜欢上的,看过之后只会更加喜欢。也许电影看上去有些混沌有些不明所以,但或许这就像青春时期的心理,有些混乱但又充满希望。★★★★
没啥可笑的。没啥可挖掘的。EMMA的头发还是棕色或是金色的好。
疯人院都这么温馨
好无聊。
感觉怪怪的
一种屡见不鲜且裹挟个体的错误治疗观。很遗憾,原作者Ned Vizzini本人确实也于2013年跳楼自尽,终年32岁。
矫情。全篇只是为了在传达主题而不停的进行着浮于表面的描绘,只用浅显道理充当对白普及众生。空空且满载着无病呻吟。5天就能影响到几乎没交流过的抑郁室友?真能为了完善假大空的大爱来硬扯淡,导演真装逼。这破片真不是喜剧,真的差远了。更非剧情。还捡别人玩剩下的拍摄手法做大拼盘,让人腹泻。
和75版的《飞跃疯人院》相比,美国的疯人院真没多大改变,形形色色的精神病,排队吃药,按个儿谈心,围坐一圈唠嗑,彼此互相帮助,参与的每一位都很HIGH。喜欢最后埃及人听见小男孩为他播放的他爱的音乐而走出房间并慢慢舞动的桥段。人家得了癌症的都拼命生存,我是真服了这帮抑郁症,整天寻死觅活的!
看男主角的时候就像看到了我自己 焦虑迷茫无助担忧甚至也有过自杀的念头 这大概是所有人都曾经面对过的问题吧 电影里的生活总是比现实美好不是么 为自由自在的生活而努力去过每一天
片名几乎可以概括我所遇到的一切所谓的心理问题。很轻松地讲了面对压力的问题,但爱情环节的出现又貌似减弱了一些力度。其实就是想告诉你,一切没那么糟。
Surprisingly good.Lor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th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the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很久以前看的 都不記得劇情了 證明有多無聊 主要是喜歡emma呀
有时候,我也会忧郁。。。
精神病人欢乐多
3.5
神马飞跃疯人院的青年版。。我擦。。
萌妹子 and The XX . 大合唱那段很过瘾~ 国内要是有这样的医院就好了。
与电影无关,主要是,我真的不喜欢文艺片。。。特别是精神病的文艺片。。。
发生在精神病科的温暖治愈系故事❤~~~~ 姑娘真漂亮啊!! 也许看起来有点儿扯淡,但是它就是想告诉你“一切没那么糟”。 ps: under pressure用得很好,放的是原声,但是在这个故事里,此情此景此曲,很感人~ 看完之后我又把under pressure那段返回去看了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