椒麻堂会

椒麻堂会,A New Old Play

主演:易思成,陈浩宇,关南,邱志敏,薛旭春,顾桃,徐刚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香港,法国语言:四川乐山话年份:2021

《椒麻堂会》剧照

椒麻堂会 剧照 NO.1椒麻堂会 剧照 NO.2椒麻堂会 剧照 NO.3椒麻堂会 剧照 NO.4椒麻堂会 剧照 NO.5椒麻堂会 剧照 NO.6椒麻堂会 剧照 NO.13椒麻堂会 剧照 NO.14椒麻堂会 剧照 NO.15椒麻堂会 剧照 NO.16椒麻堂会 剧照 NO.17椒麻堂会 剧照 NO.18椒麻堂会 剧照 NO.19椒麻堂会 剧照 NO.20

《椒麻堂会》长篇影评

 1 ) 丘福喝了孟婆汤没得?

好友西施(男)给我推荐了这部电影。

作为川人的后代,看起来更加五味杂陈。

我给他留言:感谢西施。

推荐《椒麻堂会》给我。

看完了,看得我男默女泪。

正所谓:唱戏掏粪、瓦片烤蛆。

也正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此片是《活着》和《霸王别姬》的合体。

面对苦难,不同于福贵的忍受,也不同于程蝶衣疯魔自毁,这群川人面对苦难甚至死亡时,自有一份苦中作乐的诙谐,这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吧。

勿忘历史,珍惜现在.....如果我老爸在,我一定会第一时间推荐他看这部戏。

顺便说一句,我认为丘福没有喝孟婆汤。

他此生虽苦,但是遇到了收留他的师叔,照顾他的驼背,不离不弃的老婆......,反正人生都是苦的,何必再来一趟?

报纸没有带走,他不用去那边用此来生火取暖,同时也给女服务造成了他走了假象。

他应该是去黄泉路上陪驼爷了。

 2 ) 名为《椒麻堂会》,实为浮世万千

《椒麻堂会》(9/10)上周有幸在杭州看的点映,时至今日仍然回味无穷——在《霸王别姬》与《活着》之后,我们终于在银幕上再次看见描绘小人物与大历史的杰作。

借用一句影迷的话,“电影”又活过来了。

不仅是座无虚席的影院活过来了,在这片土地上隐匿已久的创造力、对“美”与“真”的追求似乎也活过来了。

邱炯炯导演将手工布景、川剧元素与他的写实而魔幻的画作融为一体,创造了真正意义上独属于自己的影像美学。

在剧场式的逼仄空间中,他借助简洁的摄影机运动和介于布莱希特与梅兰芳之间的表演风格,实现了一种“间离”与“沉浸”的平衡,让人在观影(或者说是观剧)过程中能够清醒意识到环境的荒诞与诙谐,但又始终维系着与角色的共情。

在惊艳的视觉风格之下,本片的文本同样卓越。

影片以川剧丑角“丘福新”(原型为导演的祖父)视点展现了民国到文革六十余年的历史,对于不同时代的态度相当纯粹,既无政治谄媚也无苦难消费,无愧于“小丑精神”的自谓。

在一百八十分钟的时间里,镜头跟随“丘小丑”游转在生死两界与往昔现实之间,将亦真亦幻的世界与悲欢喜乐的个体共同绘制在一幅长篇画卷中。

这画卷名为《椒麻堂会》,而实为“浮世万千”。

 3 ) 漂

在老丘最后去往孟婆处的船上,他对晕船的同行说,你哟,一看就没跑过摊。

说书唱戏原本就是个看人吃饭的活计。

有人捧了是老板,没有捧就是下九流。

而时逢乱世,老丘们是四处漂泊惯了的,习惯了坐船,因为身在江湖。

漂其实是本片的主题,漂泊的漂,飘零的飘,所以在导演的意向中,既有长绸为海的漂泊度日,也有突然飞升的四处飘零。

丘福少年孤儿,一无所成之时尚且可以在剧社混饭度日,而长大成人,成名成角儿后却只能四处游荡,居无定所。

个人命运自然被大背景所左右,但最为无可奈何的是其必然性,也就是你好与不好,其实与你自己无关,而在于你所处的时代,而时代的车轮只要前进必然会撵过一些什么,而不出意外的,我们必在其中。

你会发现时代向好或向坏没什么不同,都是与你渐行渐远。

你想要跟上必然需要放弃些什么,遵从些什么。

但无论是什么都不再是你,而既然已不再是你,也就无所谓好坏之分了。

“阿桂,你是哪个的娃啊?

”“你勒的嘛”“咋个证明?

”“我父阆中归了天……”阿桂的出场不多,但仅此一处就成为意难平。

好娃,天赐的。

桐花凤是本片最出彩的角色——很难想象关南之前几乎没演过戏。

有了桐花凤之后,丘福才定了下来。

救婴返亲一场形神俱佳,淡中有浓,令人不忍。

而后三人对坐吃饭,可以说是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最为暖人心的一幕了。

 4 ) “我父阆中归了天”

椒麻堂会如梦似幻的舞台化间离观影体验用川剧小丑(导演祖父)的荒诞喜剧一生消解了宏大叙事的苍凉和严肃历朝阀国共三代 横跨阴阳二界随波逐流身不由己的命运里在各路丑角神仙插科打诨的对抗中彰显了小人物尊严最动人的是川剧戏班里鲜活悠闲市井氛围的再现与对川剧的刻板叙事无关的刻在基因里的热辣与清澈同充满呼吸感演员的自由表演和横移画卷般的人物群像志一并将站稳的尊严端到眼前这是与北方苍凉质朴截然不同的气质

与霸王别姬并不相似的是面对时代悲剧没有沉沦男主面对新时代靡靡宣讲师言萦绕神游天外女主面对批斗丈夫的任务戏台上假戏真演大方抱怨一路耍到阴间这贯穿家族三代的悲喜剧宿命轮回式的弑父成长当那些悲剧成为模糊的背景版祖父归天 女儿惨死 叛父革命痛苦叙事都被悉数跳过化解在“我父阆中归了天”的调侃中如同这片土地不断轮换弑父的命运在经历死-生轮回中 也算保有希望这是属于不自由环境下(指经费)的自由电影独立制片带来自由个体化的表达舞台化间离带来自由进出的观影关系演员的高自由度的表演余韵无穷面对斯坦尼斯拉夫大师众人依旧可以蹲在茅房自如探讨我们又何以在对知识作怎样故作高深的诠释姿态呢

 5 ) 这部电影属于不朽

三个小时真滴有点长,好在想看的时候刚好赶上四个小时的夜航。

窝在窗户边上看着牛头马面给三轮打气。

算算来四川也二十多年了,四川人吵架很少是冲着撕破脸皮去的。

再毒的话,也暗含着商量。

这一点特别的可爱和生动。

转化出来就是光说不练假把式。

做人嘛,图个情绪价值,撕破脸没得必要。

然后就是对时代洪流奇奇怪怪的判断。

觉得川剧在台湾是没有受众的,就跑去苍蝇馆子里问人家听不听咏叹调。

实际上还是川剧。

觉得只要是人形生物就不可能不爱钱。

黄泉路上,邱老师简直把牛哥马哥伺候巴适了。

想打麻将打麻将,想喝酒喝酒。

一路都在收买人心。

主打一个生存哲学。

一部电影看完,就像在茶楼看了场大戏出来。

川剧不是只有变脸和滚灯,那个逐渐走远的川剧,也是曾经的生活方式。

见过川剧忽然说英文没有,我见过。

也许和钢铁洪流、富贵逼人相比,田园牧歌、吹拉弹唱、歌舞升平、吹拉弹唱才是世外桃源的四合山川吧!

全片风格鬼魅,却笑点密集,笑的流眼泪。

三个小时,居然不舍得结束。

#电影#电影解说 #椒麻堂会#四川 #四川话#川剧 #成都#云之南

 6 ) 《椒麻堂会》:乐山小吃的New New Play

地狱底层职员牛头马面,骑着堪称乐山街头国民记忆的人力三轮车,游荡在嘉州城那标志性的拱形城门外,穿梭阴阳之间,目睹世事变幻;地狱新晋职员牛头马面,操着四川唯一保留“入”音的乐山方言,感叹生死流离,劝人坦然轮回。

三江汇流,大佛闭目,纷纷扰扰,无外人心。

这出漫步黄泉路、穿越忘川河、豪饮孟婆汤的new new play,乐山导演邱炯炯摆起的,是那“天下百味皆可仿,唯有椒麻属四川”的独特龙门阵。

故事的钵钵鸡:撸着时代串人生乐山城临江门附近的钵钵鸡是世人皆知的地域美食,油辣鲜香色泽红润的凉冷汁水里,浸泡着用竹签串起的各种食材,既丰富混杂,亦层次分明。

这《椒麻堂会》的故事,正是以导演祖孙三代的现实叠影,串起川剧社丑角邱福新的数十年冷暖人生,又以家庭记忆与历史时空的叠合,串起跌宕起伏的时局变迁,更以庞然大时代之冷酷行进,串起蝼蚁小人物之灼热生命。

从民国的野蛮生长到革命的毁灭癫狂,社会看似风雷激荡、巨浪翻天,实则无外乎新瓶老酒、同质轮回;从军阀崛起消失到戏伶生旦净末,人人看似个性独特、形象鲜明,实则无不随波逐流,负重前行。

舞台之上再现与映射,可尽情讽刺、嘲弄;戏剧之外灭亡与新生,才真正荒诞、解构。

待通透浸入命运,幽默通往达观,再变幻的味蕾,亦趋于人生一味。

视觉的跷脚牛肉:跷着单脚品暗汤苏稽镇的跷角牛肉盛名在外,经久不衰,创造之人将曾无用之牛杂混搭中草药汤锅,熬出暗黑却鲜香的汤品。

美食对应美学,美学折射哲学,这《椒麻堂会》的色调暗淡而诡异,散发着一股浓厚的荒凉与贫瘠,凄云愁雾与其说是怪力乱神的显魅,初看让人脊骨发凉;不如说是疏离不经的丰盈思索,细品让人拍案称道。

东方有阴间风格,路径导向六道轮回,西方有哥特美学,寓意在于接近上帝;个体命运的终极灵光,东方有极乐,西方有天堂,但二者亦同有地狱,只是这阴间阳世,本无分别,天堂地狱,一念之间,无论是活人变成牛鬼蛇神,还是大鹅幻化的店小二,食客若不拘小节,淡然跷起二郎腿端碗即食,品尝暗黑醇厚的混沌一味,岂不快意而美哉?

形式的豆腐脑:嫩豆花配馓子脆牛华镇的豆腐脑被誉为乐山小吃之首,起源则需追溯至明末清初那场轰轰烈烈的“湖广填四川”运动,移民以北方的胡辣汤制法加入鲜嫩的西坝豆腐花薄片,再吸收清真油茶做法加入馓子、黄豆,碗里乾坤汇聚,方成川南小镇之传世名点。

《椒麻堂会》的片场在四百米的室内大棚,欲以封闭逼仄空间展现广阔多变的时空,除了借助传统川剧“以小见大”的布景语言,以浅景深产生趋于平面的浅透视空间,更善用镜头语言的技巧,以横向运动的正面构图转译空间与事件,“小人书式”的绘图布景,“连环画式”的叙事形式,章回体小说的结构布局,轰轰烈烈的大事件、大运动,方方面面的多关系、多场景,浓缩而成一部舞台剧式电影,混搭之间蕴藏巧思,观赏之时竟不突兀,这平浅空间的多元延伸,嫩滑之中犹有嘣脆,回荡着历史的悠长余味。

常常有人说:“四川人是天下的盐”。

无论哪种动物,生命中缺了盐万万不行,无论哪个时代,历史缺了四川人绝不完整。

而就在乐山市的五通桥区,也曾是四川首个股份制有限公司——上市企业川盐化的总部所在,尽管当代人对川味的理解,多集中于椒(辣椒)麻(花椒)二料,但八次移民迭代的四川省,历经水陆兴衰的乐山城,大多数川人早学会了糅合调侃、韧性、爽辣、酥麻之调味应对无常,椒麻也好,椒盐也罢,当几乎所有“新又新”剧团的new new play纷纷还魂成了new old play,川人择善而固执,正如邱福新所说:“现在我已经死了,我才知道大幕落下的时候戏还没有唱完。

”那些不再提及不愿正视不敢相信的存在,依然在阴影之处伺机而动,就像影片中乐山地域元素拉满,却唯独缺席了那副名为“贰柒拾”的红底双色长纸牌。

——谨以此文铭记各种运动、感叹川剧衰落及怀念“云之南”纪录影像展

 7 ) 看完脑子疼

椒堂麻会头一次看到是在抖音看到第一眼瞬间想到韦斯·安德森电影风格他的电影风格就是强调构图、强调颜色、故事不行、角色是工具没有感情椒堂麻会摄影、做光、构图、置景优秀,故事、表演一团糟(有关三年灾害、打到右派故事在国外很受欢迎这让我想起田壮壮《蓝凤凰》等影片在欧洲国家广受欢迎)电影30分钟左右的新鲜感一过,这些优秀的摄影、做光、构图、置景并没有对故事起到锦上添花作用,相反在这样的外皮包裹下感受到导演对人物事件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电影看完脑袋很疼不理解的疼无意义的疼虚无的疼这种类型的电影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故事故事在这样的电影里可以说没有一点作用更多的是让观众去结合自己的经历阅读的书籍见识的世面意淫出来的感情这种意淫出来的主观感情作用于他们大脑导致异常兴奋高人一等若你反驳他们会说这是艺术(一种傻逼极端个人情感艺术电影)这种电影注定是少数人的狂欢

 8 ) 一部人间悲喜剧,有人说它是川剧版的《霸王别姬》,我不置可否,邱福的经历更加残酷而真实,人生如戏,荒诞而又离奇。

故事是导演邱炯炯自己祖父的真实经历,从那个年代踏浪而来的经历塑造了这个让人拍案叫绝的精彩故事,川剧近百年的历史变迁,演绎了一出出生动的人间悲喜剧,他有着《霸王别姬》一般的生离死别,也有《南海十三郎》般的个人成长经历,邱福的一生在他去往酆都城的路上一幕幕闪回,所有的一切都转瞬成烟!

孩童时期就被母亲抛弃在了川剧社,在川剧洗礼之下成长的邱福,成为了历史变迁的见证者,混战-民国-新中国-浪潮涌动,所有的经历既是邱福的个人经历,也是川剧在波云诡谲之下的经历,拨得云开见日明之后,到底该何去何从,这也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电影从布景到画面到故事到演员演技都透露着一股莫名的荒诞,真的你很难不用荒诞这个词来形容这部电影,几乎全素出镜,而且不采用实景拍摄,台词上采用全四川话的形式,让整部电影真实而模糊!

一部非典型的传记片,却可以比真实的拍摄手法更能让人真切的体会到所有的情感迸发,鬼城落幕时的众生相,再一次把观众拉回到了现实中,灯光熄灭,扪心自问,你究竟何时才能懂得人生的意义!

不死不灭不是追求,平平淡淡才是始终!

 9 ) 《椒麻堂会》:神话的灰烬,或少不入川

《椒麻堂会》是一部惊人的作品,“惊人”既匹配作品整体的呈现,也在其潜藏的野心。

考虑到导演及团队拿起画笔把片场变成了挤满绘画和手工艺制作的洞穴,影片就不能因为预算不高而被简单归入低成本制作,其中“惊人”之处也并非“花小钱办大事”。

上世纪中叶,丘福新一家偷粪取蛆代替营养品喂养幼小,天府之国陷入饥馑。

形式感的惊人是一目了然的,在前述美术展级别的布景搭建之外还有很多:无限趋近于平面的浅透视空间没有桎梏眼睛,偶尔还拍出了“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悠远意味。

演员站位如排兵布阵,任凭频繁横向运动的镜头点兵点将。

全员素人演员本来是个难题,放弃同期声、全部后期配音却意外带来了“有声默片”的奇特效果。

一人逗众人捧的对话处理方式借自戏曲舞台,一方面降低了表演难度,一方面强化了“做戏感”,放大了导演预设的“间离效果”。

云遮雾绕暗淡无光的“阴间美学”并未止于阴间叙事线,人间情节的画面质感也如出一辙……

新又新剧团常年供奉梨园老祖李隆基,直到四九之后才被牛头马面抬走。

有意思的是,近乎溢出的形式感——大概也就是导演多次提过的“生造”——没有喧宾夺主之感,而是让命意暗流涌动、青筋隐现,两者充分互文。

《椒麻堂会》不是神话,而是神话的灰烬。

它荒凉、腐败、华丽、丰盈,充斥着怪力乱神的灵光。

故事发生在导演故乡四川乐山,结束于主人公剧团老少在黄泉路上共饮孟婆汤的镜头,这个诡异的全家福时刻,使得剧中人的命运和长达三小时的观影皆如大梦一场,那句俗语“少不入川”又上心头。

从来只知,见“少不入川”即可想象川地丰饶,却极少乐意再进半步:朝日初升下的丰饶并不会腐蚀土地和黎民,反而会清泉汩汩,使少年成长为元气沛然的勇士或开拓者。

而每当临近历史时间的漫长尾声,一切丰饶惟有徒然化为腐烂败坏的红尘万丈,淌着黏液蚀穿时人心智体魄,让他们貌似圆熟实则弱小,其中佼佼者也只剩下仅够自我消解或自我旁观的力气。

丘福新之妻桐花凤也是名角,在她眼里拿枪就是“丘八”,不管来自哪派,随时都会开枪打她腿。

有时我们会在“幽默”“讽刺”“达观”或“荒诞”诸词间择其一,去形容那些末世中的灼灼其华,主人公丘福新(以导演祖父为原型)正是这样一位人物,他是舞台上的新又新川剧团担纲丑角,也是一生悲苦不改笑颜的川地遗孤,戏里戏外共同的禀赋都是抽离于自身的苦难之外。

其实,乐山人鬼穿越、阴阳共处的世俗生活世界,本身也是一个灵魂出窍、自我抽离的结构。

在这个丰富依然而根底日消的天府之地,阴间不是地狱,而是人间的增生,人间的内爆。

就像黄泉路上丘福新感叹的那样,纵然此刻他已死,“戏还没有唱完”。

这种“人生如戏”,不是人在建构他的戏剧性,而是人只能服从施加于他的巨大而静默的命运。

乐山是川地的马孔多,川地则是神州的马孔多。

贫瘠而匮乏令人安心苟活,丰饶而徒然则使人颓然难平。

“少不入川”的晦暗一面,只可况味,不可言说。

《椒麻堂会》的黄泉路影像是美学与接受的双重成功,形式凝练丰富,没有落入前人窠臼或搬用戏曲,符合中国人的文化想象,也没有过分奇观化以至于观众难以代入。

祖父离世数十年后,导演终于着手面对创作命题,此时川剧的世界消弭殆尽,只存在于他幼年浸泡剧团剧场十载的记忆里。

当然,影片要呈现的并不是川剧的灰烬,而是关于川剧风行水上的那个民间世界。

影片叙述始于1980年代主人公丘福新之死,面对牛头马面的“邀请”,他全无准备,诸般未了。

现实中,从国共更替到改革开放,时隔四十年后川剧一度热度重燃,丘福新(现实中姓邱)此时正欲东山再起,却戏剧性地死于意外。

对于丘福新的艺术生涯来说,抑或于川剧的自发命运而言,1980年代的短暂热闹都只能算是回光返照,余烬最后一闪继而彻底湮灭。

实际上,主人公丘福新(包括他的同事们),他的艺术家生命在某个节点——确切地说是在剧团的创始人、出资人和保护人旧军阀麻儿消失无踪——之时,就“功能性灭绝”了,此后不过行尸走肉、炉火余温,历次运动、饥荒固然跌宕起伏,“毛将焉附”的艺术家丘福新无非一再神经反射、自我旁观。

剧团金主、军阀麻儿剃头匠出身,口头禅是老子枪毙你,会在白喜宴后吃剩席。

他崛起败落不过半辈子之间。

有清一代“皇权不下县”,仓促的民国也没有太多改变这种基层自治。

四川军阀大体上是晚清地方士绅拿起了枪杆子,他们在相当程度上和民间社会是一体的,并非强有力的现代政权。

影片尾声,丘福新饮完孟婆汤退出画面,镜头渐次展露满座剧团故人,众人皆饮孟婆汤。

随后镜头回位,此时登场的是丘福新的孙子,也就是导演自己,他落座饮汤,全剧终。

不难看出,《椒麻堂会》是导演邱炯炯的告别,也是出发。

现实中的他早已远离家乡乐山,多年漂泊在北京等一线城市。

惟有离开,他才有机会把自己的先祖故园做成一部电影、一碗视听惊人的孟婆汤,让远达瑞士卢加诺的今日之世界,也能甘之如饴、饮而忘忧。

 10 ) “前”戏剧电影化

将戏剧电影化,甚至是将前现代的川剧电影化,几近是不可完成的任务;而邱炯炯在椒麻堂会中,三小时几乎不变的镜头推移技术及布景方式,似乎为我们找到了一个可能的方向。

不难看出韦斯安德森对邱的影响,但毋庸置疑的是,类似镜头及布景的使用在邱及韦的影片中截然不同。

韦通过改变画幅,横向推移镜头,及信息的过渡堆积;给我们呈现的是对某个特定时期的全景式的客观审视。

(当然其同时具有强烈的作者主观性)同时,茂盛生长的色彩及布景也算一种对维也纳分离派的怀旧。

邱却很少做横向的镜头推移;整部电影中可以谈得上“信息堆积”的也仅有60年代短暂的几幕,而信息堆积在此处也是必要且极为自然的。

邱电影相比起韦的“精美插图册”,更像是笔幅放荡的连环画。

故我们当然也可以预测到,为什么有些观众会抱怨椒麻堂会“太长”,并说“相同的技术用三小时实在是非常疲累”;毕竟,连环画并不需要,也并不渴求一种文本细读,也不应该去静下心来用三小时去“细细发掘”此中深意。

椒麻实际上就应该在某个茶馆,下午或晚上,拉块幕布,边喝茶边带戏谑地观看;这也是戏剧最合理的观看方式。

舞台有限的纵深无疑是戏剧无法最终被电影化的一大桎梏;而邱在椒麻中,已然对舞台的运用烂熟于心。

虽然损失掉了画面从里到外的纵深,但通过横向推移镜头以及确立“画面即是舞台”这一合理性后,邱便可以肆意的在单一画面中通过横纵的建筑及布景去建构另一维度的纵深;我们发现荧幕的左上,左下,右上,右下都有着不同的信息。

而当我们的视线焦点在这一构建上不断转移时,便起到了蒙太奇似的作用。

当然,这其实算是小孩子的把戏;邱在这一基础之上,不断地质询着何为真正的画面,何为真正的布景,何为真正的焦点。

一时,荧幕是舞台,几乎与我们在剧院看到的一致,有一眼即能分辨出的虚假的布景,与人物一前一后构成舞台仅有的纵深;甚至也还有不断从某个看不到的角落涌出的干冰。

而有时荧幕仅仅只是二维的画面,连环画似起到最基本的叙事作用。

比较有趣的是,邱在某一时间割裂了画面,有如某一记不起名字的当代艺术家,通过割裂画布的方式质疑着绘画的基底存在的意义;而邱在此割裂画布的意味则更加丰富,挑衅了观众,同时质疑我们观看的到底是画面,舞台,还是荧幕本身。

(此处补充,画面割裂在情节中作为一个较强的情绪高潮处出现)情节并不是我看到的重点,但也颇为有趣。

毋庸置疑邱还是较为悲观地看待了中国近代史,但其实更像是一种“春秋笔法”。

以一种中国特有的戏谑似地反讽,同时反讽了正面及反面视角;当然,这也算是一种对视角本身的质疑。

椒麻作为春秋笔法写就的连环画,当然也有无数的引用以及“需要解读”的东西;但又何必呢?

如同之前所说,当成喝茶时的消遣电影看看就好。

另:不得不说,中国电影创造力从未消失。

但这样的电影,国内看不了,国外看不懂,只有我这种好运的“夹心人”可以在影院观看并做转述,实属可惜。

再另:或许椒麻较路边野餐稍缺灵性?

椒麻实在是太过精致。

但或许这样的精致又是这一电影成立的必要环节?

(我相信90%是这样的)anyway,个人更喜欢野餐。

再再另:在nyc anthology flim archive看,基本60-70%左右观众都是中国人。

看完出门还看到一对中国情侣在吵架,貌似是因为AA电影票的问题?

不知道是不是被花椒麻到了……

《椒麻堂会》短评

服化道太塑料,根本看不出年代背景。冗长墨迹减一星,方言减一星。

4分钟前
  • 个别人
  • 很差

前半小时以为会进入一场奇观,但后面发现只是一种配料均匀的老生常谈,匀速前进的故事几乎老到《天堂电影院》那么老吧。美术确实没话说,但如果舞台剧看得够多,也是会感觉有点腻的,像拉灯片。三年和文这么讲稍微有意思些。演员不错。似乎成都话比乐山话还多。鬼迷之眼的壳壳里透着老派,但几乎不触及(我)的心灵。除了墙角那个突然出现的洞。故事较为扎实的电影圈孟京辉?

6分钟前
  • 项微微
  • 还行

自我陶醉,空洞乏味,无聊冗长,装置艺术≠电影

8分钟前
  • 关耳
  • 较差

中式怪诞恐怖,说不出来的怪异和难受。这电影能进2023年十佳,那么豆瓣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我压根不屑

9分钟前
  • 念一露
  • 较差

形式大于内容,看不下去…

11分钟前
  • 夫名
  • 还行

有点像阿尔伯特塞拉,但是台词太“细糠”,剧情又勾勒得偏猎奇向

15分钟前
  • обломов
  • 还行

#39. Filmfest München#口述史般娓娓道来。传说和川剧模糊了荧幕的界限,死魂被影像所召回,我想起方言,想起幼年走过丰都鬼城诡谲幽长的隧道,想起奶奶教我唱的民歌和剧词,邱炯炯总是引起人与故乡对话的冲动,和对过往曾漠然的惭愧。如果有一天牛头马面的鬼差找上门来,那我希望上路前还能和曾经的朋友搓麻将,希望孟婆汤里有菌子,希望那些失散的家人隐秘隐秘地思念过我。

16分钟前
  • 潟湖
  • 力荐

节奏太慢了,剧情也很平淡了没啥引子看着有些枯燥

18分钟前
  • MaidPunk
  • 较差

根本看不懂。借着牛头马面找戏子的鬼魂回去地府,给阎王唱戏,回顾了戏子的一生?在军阀的时候唱戏是天,军阀民国戏院,后来内战,共产党统一天下,人民穷困?然后下乡参军?然后就都是绿军服?青年?然后就结束了?政治统治怎么变,戏院就是唱了又唱,以前唱民国,现在唱共和,唱啥都是唱,老戏新唱也是新,难道是说,统治者怎么变,老百姓跟着节奏走,你说白我跟白,你说红我跟红,生活变化只有百姓知。??啥意思?

20分钟前
  • 一船星耀丶
  • 很差

我曹,牛比,史诗😂。吹拉弹唱,插科打诨,阴曹地府,彻底解构了当下的太平盛世,宏大叙事与铜墙铁壁,生旦净末,怪腔怪调,王侯将相,拿腔拿调,穿的是新衣服,唱的是老戏本。。。特阴间,却又特带劲。。。

25分钟前
  • lucas流窜地球
  • 力荐

跟俊哥一起看的。看的睡着了两次。三小时太松散的感觉,也可能我审美过低。

27分钟前
  • helloworld
  • 还行

片子看完只能疯狂赞美。额外想说的是易思成、邱志敏、薛旭春演得好好哇。

28分钟前
  • 顿河
  • 力荐

看完这部影片会短暂失语,兴奋与惆怅同时涌现,你固有的审美秩序似乎变得失灵。只想说,我想再看一遍。

31分钟前
  • zhuangdande
  • 力荐

他妈的今年竟然能同时有《宇宙探索编辑部》和《椒麻堂会》,何德何能啊。烤蛆泡奶,孟婆汤泡饭,黄泉路上搓麻将。上一句讲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下一组镜头就直接看摄影机。说说遗憾,最大的遗憾是我他妈看这部电影没准备酒。170多个钟头过去了,旧时代过去了吗?不清楚。

36分钟前
  • 好渋一代男
  • 力荐

与累积了一年的期待相比,整三个小时我却很难真正进入片子。可能是因为宁波尚不够文明的观影环境,也可能是一直带着口罩耳朵疼,还有影厅只有一个安全出口且标识高亮在门顶照亮了邱炯炯导演本就没怎么做的光,当然最主要的还是最受褒奖的极具风格的影像——实在太戏剧感了——置景、调度、表演、大量的浅焦,平移运镜的视角,以至于我想了一个晚上觉得有什么是非要电影才能做到的么?舞台就全部可以啊!风格大过了所有,集结了那几十年可以想见的所有刻板情节。而不敢摘下口罩、阴阳不分的我们经历了正的歌颂,侧的反映,是否愿意再次进入这盆冷饭,我没有答案。但我敬佩导演抱着一定不会公映的心,还把我所在的部门连讽刺带骂说了一通,但此时我已经分不清到底是明知公映有困难还尝试找门路的人,和这样直接拒绝许可证的人,到底谁更勇敢。

37分钟前
  • 梁姓课代表
  • 推荐

像看了一场悬浮的烂新编戏 时代片段和川剧班子元素的堆砌 主线故事和人物不明确

41分钟前
  • stargazer
  • 还行

形式大于内容,海报比电影好看

43分钟前
  • 19
  • 较差

无聊

47分钟前
  • Logic
  • 很差

梨园行的戏,没话说

49分钟前
  • 皎然™
  • 还行

@Garden Cinema

51分钟前
  • Kinyuan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