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片的节奏很舒服,很容易就投入进去,我很喜欢。
通过这部短片,我对90年代也有了些了解。
故事里的主角都有生活上的遗憾,但在亚运会闭幕歌曲《再见朋友》的旋律下,“分手意味着重逢”。
小周,一个向往外面的世界,有朝气有憧憬的人却被现实困住,每天过着千篇一律的生活。
她在生活中的一抹亮色-亚运会结束之后,产生了突然的失落,就在这时她遇见了新的朋友-李默。
一个青涩木讷腼腆的文艺青年,他的灵魂却自由而滚烫,很浪漫不着边际。
他去当流浪诗人,去过黄河嘉峪关,看过麦田青海湖。
而后来的他剪掉长发,回归了现实生活,但他却并未被击垮,还有些东西没有灭。
(我很喜欢这个角色,他让我有了很多感受,王一博演得很棒)两人之前虽只有一面之交,但在电影院再相聚时,却有了熟悉感,二人有着相同的磁场,惺惺相惜,因此成为了“我”的朋友。
“起码在光影面前,大家都不孤单,希望我们可以有机会在影院里相遇相逢”张大磊导演说道。
《我的朋友》这部短片,说实话,给了我很大的惊喜,也让我因此记住了导演张大磊。
习惯了熙熙攘攘的浮华世界,一开始很不习惯影片的慢节奏,小周的生活看上去平淡如水,但又按捺不住内心蓬勃而出的热情,和一成不变的枯燥生活形成了反差。
导演并没用激烈的冲突或矛盾推动短片的发展,但能让观众在慢节奏一潭死水的生活中,感觉到小周还保留着一丝鲜活。
周迅演绎得行云流水,轻松驾驭,不愧是大银幕的精灵。
李默的出现,打破了小周一潭死水的生活。
他们之间,或许并没有情愫,但绝对有心灵共通的默契。
小周会跟他倾诉,自己不舍得买牛仔裤却捐了10块钱的亚运会就此结束,盼盼被搬运走仿佛她生活的一丝鲜活也被抽走了,她极度不舍。
李默当流浪诗人的梦想破碎,选择回归现实。
导演并没交代他经历了什么,但李默不愿意跟别人对视,甚至是回避,低着头,握紧了手,导演留白了剧情,观众都能明白他经历了什么。
他追求他的诗和远方,被现实挫败后的沮丧和茫然,被王一博演绎得浑然天成。
在看这部短片前,很难想象李默会是王一博演的。
导演张大磊在采访中也表示,一开始有点担心王一博太酷,和角色不太一样。
但一博完全和角色贴合了,观众隔着屏幕都能感觉他从一开始的局促不安,到最后在电影院遇到小周时,说出那句“我的朋友”时,他已经把自己从与外界隔离的状态又拉回到了现实。
一张电影票,让李默找到了精神家园,也有了回归现实的勇气。
当我们必须向生活妥协,诗和远方看似遥不可及,可生活也不尽然是黑白色,还是能有电影世界的色彩带来的精彩。
看了两遍,适合晚上一个人安静的看,是一部能让人深思的短片,如果能延伸为一部完整的90分钟电影那应该会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艺片。
小周身上呈现出来的现实生活因素与她本身散发的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向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虽然她无法走出去,但最后她看到了归来的李默,眼光炽热的想要与他交流,她没有被现实打败。
李默,人如其名,很沉默,那个时候的诗人应该就是这个样子的,有自己的思想世界,出去追寻过理想,我想,他应该已经见过了大海,也见过了沙漠,在麦地里被灼伤,最后被现实拉回来。
从李默身上看到了告别理想的无奈,在停车棚,他递给晨哥诗集的时候,应该心里满满都是对理想的不舍吧,以至于偷偷抹了两次眼泪,这里我代入了,曾经也有仗剑天涯的理想,而后被现实压住了。
影片的最后小周走进影院,坐在李默后面,这段是我最喜欢的,小周眼里有炽热的光,她渴望与出去过的李默交流,李默从开始的以为小周要验他的票到交流过后感知小周的想法,犹豫片刻后的认同,对旁边的同事说出那一句:我的朋友。
李默最终释然了,与自己和解,理想与现实的和解。
也许,李默从剪掉长发时,便已经释然,在影院的这一刻,或许是得到了共鸣,从小周那里。
两位演员真的厉害,平淡而又自然的对话,细微的表情与动作,不同场景交流语气的转换,自然得就像是发生在身边的一件事。
嗯,想去看第三遍了~
本片以诗意般的日常刻画,呈现一场发生在90年代的相逢与离别。
搭上李默诗中的蓝色火车,《我的朋友》将前往世界电影领域的更宽广之地,期待下一次相遇张导说:……《我的朋友》全靠他们自己去读解,自己去准备,自己去体会。
我们实际面对面的交流只有不到时间,开拍前一天下午他们才到的。
简单地聊了聊第二天就拍了。
一博也有他的方式,他选择不说话,选择沉默,选择让我们看到一个少年的心事……当一个演员有自己的想法,把自己的思想渗透到剧本中,这部剧就真正的注入了灵魂王一博未来可期
看完周迅和王一博主演的短片 我的朋友,看的时候应该和先导片一起看,李默去剪发,不只是剪发是剪掉了诗和远方是要放弃梦想,所以内心的挣扎,正片小周是一个热心淳朴的女孩子,在母亲三番两次轻微催促下恋恋不舍的关了电视,在漫不经心的说话 打招呼 吃饭 哼歌。
再来看李默有点社恐,害羞演的很细腻,在和小周简短的对话中,亚运会歌曲,嘉峪关,捐款,和盼盼说再见,李默虽一直都在门外,但两个人的距离已经拉进了,李默和晨哥的对话可以看出,他对自己的诗是自信的,但他只说了一句:我回来了。
这个回来就是不再流浪在外看黄河,大海诗和远方,是要回归平淡生活,好多小细节小动作,都好触动人心。
李默则是一个刚刚结束游历的「诗人」,他乘着一列蓝色的火车去看了黄河、麦子地和嘉峪关。
或许他在远行前和父母大吵了一架,拒绝了在厂里接班父母工作的安排,执意去大千世界里寻找属于他的黄金家园。
没人知道他在旅途中经历了些什么,又飘荡了多久才回家。
短片中,他沉默地接受着晨哥的戏谑和质询,最后只掏出一本皱巴巴的软面抄,那上面有他用诗歌对于这段经历的描摹。
在未放出的片段里,李默在理发室的镜子前不愿剪去那象征着浪子的一头长发,那是他区别于厂里人最重要的特征——让他不是小李而是李默的唯一证据。
短片的最后,李默还是剪掉了自己的长发,穿上厂里人都穿的蓝色尼龙夹克,用不能“转外”的电影票在厂区电影厅看了一场电影。
在小周带着好奇和打量的目光下,忐忑地解释着自己电影票的来源。
就像两条分流又汇合的支流,最终都沉默地交汇在此时此地。
我当时看完之后,最大的感触是“爱上电影真好”,仿佛从忙碌的生活中获得了一次呼吸,又能发现生活中的点点美好了。
因为是短片,所以故事很朴实,一个守着放映机的检票员和一个回到家乡的诗人,在一场电影放映中结为朋友。
虽然检票员是固守一地的,但其实检票员小周的性格是活泼的,而在外又回到家乡的诗人李默则是沉默的,两个人的性格和他们的处境是镜面的,因此那种人与人之间的化学反应也就颇有氛围。
我的朋友,含蓄搭话,一段往事,立刻送达。
潮流酷盖,变化很大,知性姐姐,朴实无华。
仿佛回归,那时年华,静静品味,时代变化。
再重新看一遍又发现有很多不一样的细节,这就是好的电影作品带来的魅力!
片子虽短但却十分生动,很容易把人拉进那段时光里。
最平淡无奇的人,最普通不过的人生,但也有梦,也有过梦……能让人产生共鸣与回忆,就是成功的好电影短片中王一博的演技挺让人惊喜的,有些小动作设计得很不错,那种局促感,和他本人的形象差距很大,可塑性太强了,他每一个角色都有不同的演绎,每一个都没有原来的影子,这就是演员王一博,妥妥的剧抛脸啊!
加油年轻影人!
感谢第一帧记录下了这么多美好的镜头,未来也让鲜活的影像抵达更广阔人群!
《我的朋友》这个短片后劲好大。
我想聊聊这个短片,无关于我喜欢王一博这件事。
这个片子让我想到西班牙导演纳奇欧·塞达的《死亡三部曲》,其中一部二十多分钟的《创造》,我在学电影的第一年(高二)就看过了,一直死死记到现在。
他的魅力就在于用最少的技巧和语言张力,达成一种暗涵汹涌的、违背规训的、往往是越轨的符号化表达。
这种表达通常不会像什么你看过《你好李焕英》之类的,堆满“梗”和对白化的情绪。
也就是说,这是真正的28分钟电影和一些120分钟小品的区别。
说回《创造》,故事几乎没有对白,全程在展现一个雕塑家在雕刻一尊石膏女人,但这个女人被雕刻的过程中开始流血,变成一个真的女人。
而这个女人正式雕塑家死去的妻子。
但整个画面给我造成的冲击,我这辈子都忘不了。
关于一个爱情的永恒,是我看到过最抽象地具象化表达,全程没有对白,但我却好难过,就像金基德的《撒马利亚女孩》一样,生命中挥之不去的哀伤,那一刻你会切切实实地感受。
而《我的朋友》里,给我留下同样印象的是李默“回来”了,说自己看了黄河嘉峪关,然后给晨哥看自己写的《蓝火车》——黑夜,沉黑似海我们搭上一列蓝色的火车少年和女友要送大个子回家只有蓝火车可以到达他说,那是他的黄金家园 我当时没哭,但今晚想到的时候眼眶湿了。
我想说,好的电影,总能穿越时空穿越年代穿越载体,直击你的灵魂,不是你的大脑也不是你的心脏,我说的是你的灵魂。
《我的朋友》里,我们都是李默,也都是周迅扮演的电影检票员。
我们喜欢过音乐、热爱着生活、期待过山河湖海的人生,但一句“我回来了”就是我们为自由付出过的最大代价。
影片里,有人看到哀伤,有人看到暧昧,有人看到时代,有人看到反叛,这就是符号至于电影的意义。
90年代的背景,梦想与现实的永恒主题。
作为80初生人,电影的背景色调一出来,记忆里那些埋藏在深处的画面就都抖抖灰自己跳出来了,还有亚运会那首传遍巷子的歌,当年其实没太听明白歌词,但是那个调调记到现在😂一位想着云游四海的年轻诗人,在到过一些对很多人遥不可及的远方后,风尘仆仆的归来,在晨哥读到蓝皮车的时候,有点局促扭捏的转开身,抚了一把脸庞,至今也不知道是不是偷偷擦掉了一点眼泪,这是给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幕。
他剪去头发时候的纠结,让我很担心他接下来的生活。
但是他去看了电影,坐在小周前面,当别人问起“认识呀?
”他说:“我的朋友”……在我的感受,是回来后与这里的一个连接,是一个新的开始。
人生总有很多想法,当不能去实践的时候,也不必发出豁出去的热烈反响。
像海子那样留下“面向大海,春暖花开”后结束自己的生命,可能是一个诗人追求自我的方式,但是如果能够隐于红尘,也未尝不能开出更有味道的花朵。
在我看来,小周和李默都是这样柔韧的平凡人,他们在电影院里认识了,作为心中都有念想的人,在看过电影后会有类似的共鸣吧,我相信心中念想不灭的人,即便在平凡的人生中,也会留下美妙的瞬间。
11.4重看,记录一下小心情:周姐家的电视,让我回想起我家的第一个电视。
最早出的电视就是那种凸屏、大后背,黑白电视。
每天其实也没有很多节目,我经常看到没有节目了才罢休哈哈,上学以后就没那么幸福了,我妈妈对学习抓得很严,经常要求很久才行。
那个时候的节目大家都好认真看呀,我家是村里第一个买电视的,开播了什么新电视剧,感觉一左一右的邻居都聚我家去了😂周姐吃饭用的饭盒,我以前读书带饭也是这种。
小学初中的学校没有暖气,只在教室中间有一个炉子,中午就把饭盒放在上面热一下,吃起来也很香😊我们还轮流带柴火到学校生火呢,一直到了高中才有暖气。
李默现在传达室外面等晨哥,真的像极了我小时候一次去歌舞厅找我表姐。
我表姐超时髦一人,学习不咋地,爱打扮,爱跳舞,我读初中那会儿开始特别流行歌舞厅,她经常去。
我在外面等她,认识的人路过看见我让我进去等,我也支支吾吾的没进去。
当时什么心情呢?
我就是觉得里面的一切和我不是一个世界!
里面的一切对我来说太有界限感了,而且我不想跨过那条界。
面对小周让他进来等的邀请,李默站在外面虽然没说话,但是身上的每一根汗毛都在说:我就在这等着,挺好的😂李默社恐吗?
李默对周遭的人事环境有着不自觉的自我……该说保护还是执拗呢?
一个过份沉迷于自我世界的人都有点这样,我感觉我小时候有一段时期就这样,而我的世界是武侠,没错,我特别迷恋武侠片一段时间,还拿了体育书里的武术讲解页跟着学,现在回想有点傻😅
拍了那么多年,还拍得学生作品一样,你要能拍点余味出来,也不会这么难看。
好美好的镜头,慢悠悠的,浪漫的。电影开始放映,打在空气里那束光,像是诗人观察日记里会写进去的简单画面;两个人隔了一排看起来却是紧挨着坐在了一起,尽管没回头我也知道那里是你,我的朋友。
2023/11.1 星期三 影院NOWNESS短片电影巡展 FIRST FRAME青年电影展 day 1导演好幽默的一个人,访谈现场的表现属于脑子里有什么嘴里就往外蹦什么的,说话方式挺逗的哈哈哈哈。鲁豫的反应能力真的好强,包括对场面和时间的把控能力真的没话说。竟然还见到了周迅!赚了!
在华语电影中非常难得的影像质感。感觉张大磊的美学体系越发成熟了。(第一次看王一博演戏…不是很理解他在干什么
精致的虚假,更内在的创造力没了,只想着缅怀更虚假的美好的集体性,这次中国入围的两部跟其他入围的大部分相比美学实在是太过于陈旧,而且无趣,沉浸在情绪的小世界里拔不出来
李默,人如其名。内向拘谨的孩子就是这样,面上波澜不惊,却在心里悄悄丈量着彼此间的距离。来自对方的点滴善意都在脑海中反复润色,放大,咂摸出一丝与众不同的亲近。当别人问起:“你认识她啊?”你判断了一下,说:“我的朋友。”
张大磊图穷匕见。查资料发现他和徐磊同为82年生人,一个早先在b站致敬《工厂大门》,另一个在特吕弗面前班门弄斧……玩砸了不说,关键问题看《四百击》结尾时候聊天,你管这叫致敬?
影迷的最高境界就是把迷影情结拍成电影展现出来。
这种长镜头和调度是难得的,是真实的,是流淌在血液里的,九十年代、理想主义、特吕弗,大磊导演的短片永远有自己的气质,和三大电影节上精巧的命题作文有非常强烈的区别,高下立判。
非常文艺,非常电影
?
我觉得电影最大的魅力,在于它呈现我们未知的部分,而非已知的部分。
一部八月足矣,没必要一直怀旧。
二十多分钟带你重回九零年代 大量的封存记忆突然涌现 熟悉的沙发套 可爱的盼盼 内部票 不看演职员表的话 李默的扮演者应该大多数的人不知道是由王一博的饰演的吧 导演对王一博的评价是 非常专业 而且没有那种专业的毛病 导演都非常想要这种状态的演员 专业但不匠气 我的理解是演员不能有固定模式的演技 王一博真的非常有灵性 很棒
因为要致敬法国新浪潮,所以最后大家得一起看《四百击》,哈哈真幽默。
一招鲜呗,甚至也没那么鲜
脚趾抠地
她困在困顿无味的生活中,日复一日。他向往着诗和远方,但最终还是不得不回到现实中。当他问她在哼什么歌的时候,也许他们的心灵忽然对了频道……并不太熟悉,但是他们心中燃着的对某种事物的热爱和向往,也同样压抑着内心的火种遵循着现实中自己的轨迹,这样的两个人是能够有共鸣的吧,至少是互相理解的吧。所以,《我的朋友》。王一博的洋气酷拽满互联网都随处可见,原来土里土气的角色也能如此恰到好处,可塑性真的是太可以了!台词真的好,声音太好听!
可惜了周迅
太好看了吧,年代感塑造的真好,周迅演的真放松,王一博的外在呆萌与内心的诗和远方浑然天成,简直就是那个天真纯朴年代的精髓化身。影片戛然而止,留下无限回味感觉没看够,积蓄了很多势能,想看故事继续演绎下去。另外头发剪短后有点神似我大哥年轻时,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