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前毫无期待,观影中嘲笑董子健的台湾腔说的辣耳朵,结果观影后哭的稀里哗啦的竟然是我!
同行的朋友问我为什么哭?
我默不作声,一时间整理不清楚语言来表达“真正想说的话”。
开始哭就没忍住,小绿的那封信和独白、那段回忆杀让人心疼,这样的结局是开篇时完全想不到的,就如同心蕊多次强调的”未知数“理论,人心真是一个可怕的东西,我们不问对错的坚持一件事情,最后都败给了未知. 讲回电影吧,典型的台湾青春电影,影片中几处静态的场景美得让人以为是泼上的油画,青春的鲜明,洋溢的都是新鲜的气息. 偏偏他们又讲了“青春电影”里最惹人共鸣的暗恋. 桥段是老套的学渣追求女学霸,单纯而美好的小暗恋,为了追上女神把自己变得更好,做了很多努力,最终追上却因异地而分手的故事。
贯穿电影之中的,就是年少的小绿和心蕊,以及小绿的好兄弟阿智。
当小绿为了能和心蕊在同一座城市而努力的时候,心蕊却想去留学去看这大千世界,两个人的矛盾逐渐加深,情侣之间一旦努力的方向不一样,接踵而来的便只有吵架和辩论,最终的结果就是分手。
他们都没有错,只是一开始的美好掩饰掉两个人本就不是同路人的事实罢了。
我并不觉得心蕊想去留学有什么错,人该有自己的追求和梦想,我坚信小绿想和心蕊在一起的心情,只是人生啊,很难,当我们想两全其美的去完成一件事情,注定有一件事情不会很漂亮。
记得电影里小绿和心蕊分手的那晚,小绿对她说“我与你同在” 很久后心蕊回了一句“你不在”。
与你同在不只是心和你在一起,女生需要的同在就是实实在在的“在身边”. 分手的异地恋情侣们也大多没能逃过“你不在”吧. 很想说几句董子健,他真的算是90后男演员里演技最好的一位了吧,不高不帅演技在线,一看就是朝着老艺术家方向走没想吃青春饭。
影片最后他和心蕊放烟火的那一晚,看着曾经约定好的烟花,他含泪望着她,心蕊最美的侧脸,旁边的这个女孩子就是他的整个青春,当时小绿是用什么勇气和心态,残忍的对着青春告别的呢。
如果心蕊知道那晚将会是他们这辈子的最后一面,在回答小绿的那些问题时,多考虑一些,会不会一切不同了呢。
小绿离开了,他的遗言里还不忘记嘱咐阿智替他完成心蕊的梦想“开一间咖啡店”,或许整部片子下来,感动到我的还有小绿和阿智之间的友情,一起逃过的课打过的架追过的女孩,后来替小绿完成遗愿,其实阿智才是另一个中心,一个新故事的中心。
我不太湖讲故事,片子被剪辑的有些bug在,不影响整体观看,建议去看看,或许你不会哭、但应该会感动吧!
一直也不明白电影的名字为什么叫六弄,补看了简介亚马孙上买了原著小说。
原来.........六弄,是男主角关闵绿人生中的六件事,也是咖啡店门前那条小巷子的名字。
人生,像走在一条小巷中,每一弄都可能是另一个出口。
也可能是一条死胡同。
生在一个与一般人不同的家庭中,是我人生的第一弄;爱上了你,是我人生的第二弄;注定般的三百六十公里,是我人生的第三弄;失去了你,是我人生的第四弄;母亲的逝去,是我人生的第五弄;在这五弄里,我看不见所谓的出口,出现在我面前的,尽是死胡同。
该是结束的时候了,该是说再见的时候了,再见,世界,是我人生的第六弄。
.再见小绿,人生很难,你现在好么。
为了听完孙燕姿的歌迟迟不肯离场,因我好多好多的青春都在她的歌声里.
典型的青春伤痛文学,董子健演技炸裂,相比那些流量小鲜肉,董子健更强有力的体现出来普通人的青春伤痛,最震惊到我的就是男女主咖啡馆的那段哭戏。
其实我觉得这部电影是比邻年出的《左耳》甚至《匆匆那年》更具感染力的,但是毕竟讲的是台北的故事,所以会让少部分人难共情,也因为没有流量明星的扶持,会相对小众一点,我是有感动哭,但是不是过程,而是结尾的那张大合照加上片尾曲孙燕姿的《半句再见》太恰到好处了
从初中第一次看《六弄咖啡馆》这本书,距今已经十年,买了典藏版在家,经常细细翻阅。
看了翻拍的电影,对电影的整体评价:很惊艳,如果你没看过原著,可以直接看。
如果看过原著,也推荐看,不一样的感觉,董子健演得真的很好。
优点:①电影对整个剧情的处理比原著要更加符合逻辑,而且前后因果更加合情合理,书本个别穿插进来的插叙显得有点乱,要不是我前后阅读5遍,都比较难把握好时间轴。
②电影演员表现很好,特别是董子健出演的关闵绿,很喜欢,看着让人十分心痛。
缺点:原著采用倒叙与插叙,一开始是萧柏智假装自己是关闵绿,以第一人称的视觉叙述整段感情经历的发展,一直到书的结尾才揭露关闵绿已经逝去这个真相,给读者很深的震撼。
看原著跟看电影一样,都有着对关闵绿很深的感情,喜欢这个感情细腻的小男生,心疼他在爱情里的一昧付出,痛心他最后走不出人生的六弄。
一开始看完会觉得李心蕊是错,但细想,爱情又有什么对或错呢。
闵绿一直跟母亲,外婆生活,在女人的关爱下成长,对女人怀有的感情无疑会比其他人深厚。
在他与李心蕊这段感情里,闵绿之所以成为输家,只是他爱得太深,往爱情的瓶子里灌注自己全部的感情,把爱情当作人生支柱,当瓶子碎了,感情支柱就随之流逝了。
有人不喜欢关闵绿最终走不出阴影而死去的剧情,但我觉得这是对于关闵绿这个人最合理的结局,不因为什么,只因为他是感情细腻,以爱为生的关闵绿。
为什么我们不能一起长大,为什么不带着我成长,说话啊,你说话啊,不说话我怎么知道你想什么,我尽力了,有看到我的努力么,我很听话的啊,你说的我都能做到,但是有这么一天你不对我说了,该怎么办我活在一个美丽的童话里,能触摸到回忆的每分每秒,在陌生的城市,我们有一个熟悉的角落,你在我心里,但是我却把你丢了,渐行渐远,无力和绝望,我没变啊,原来我错了,这个状态特别不好,你常说你没上心啊,敷衍,糊弄,不认真,这些成了这段感情所患的绝症,我清晰明显的感受到你的无能为力,让我有更多的自责,我太错了,任何时候都不能原地踏步,地球在转,日子在走,生活在继续,时间不会仁慈。
道理我都懂,但做起来好难,人生真的好难,tough,每个选择都只有一次,组合起来成就了每个人的命运,我不会就此被丢下,在此给你说半句再见。
写于2016年,时年17岁的作业。
人生,像走在一条小巷中,每一弄都可能是另一个出口,也可能是一条死胡同。
过程精彩,结局会不会不重要了。
影片主要讲述的是关闵绿人生中的六件事,生在一个与一般人不同的家庭中,是他人生中的第一弄;爱上了李心蕊,是他人生的第二弄;注定般的三百六十公里异地,是他人生的第三弄;失去李心蕊,人生第四弄;母亲逝去,人生第五弄;在这五弄里,他看不见所谓的出口,在他面前的,尽是死胡同,于是,他选择与世界说再见,是人生第六弄。
什么都没有的最后,至少还有萧柏智。
在青春片泛滥的这个时代,《六弄咖啡馆》同样描写亲情、友情,爱情为主,但这部片子拍得惊喜满满。
好评如潮的关键是好的演员。
导演没有选那些所谓的小鲜肉,董子健、颜卓灵、林柏宏的颜值虽然不抵当红小鲜肉,但是他们的演技却游刃有余,不像鲜肉一般青涩。
三个人在经历每一件事之后情感的细腻变化拿捏到位,尤其是董子健,沉稳不张扬。
继《那些年》与《我的少女时代》,《六弄咖啡馆》又是台湾青春片的一次高峰。
影片有很多细节用隐喻蒙太奇暗示了事件的发展。
比如在结局中,阿智回家拿着一堆信件,写着蔡心怡收,虽然没有明确交待阿智与心怡的情感归属,但是这个细节就已经隐喻二人终成眷属。
而小绿的结局也是由一封信隐喻的,通过他给阿智的信交待他的结局。
而影片中多次出现的猫既用了重复蒙大奇,表现出这是两人爱情的象征,也用了隐喻蒙太奇,谁为心蕊买下猫,谁就是心蕊的归属。
故事的套路很老套,人物却极其鲜明。
小绿一直沉浸在自己自己的世界中,他拼命地努力去维持他最珍惜的爱情,却忘了家中还有一直等他回家的母亲。
他一直在拼命,一有在努力,最后却丢了所有。
他没有能力去承受这一切,他选择了逃避。
他最后的背影决绝的让人心疼,就如同那些过往的汹涌逝去的潮水回忆,不管多努力,只能沉溺。
或许他的选择让人意外,但是对于他来说可能是圆满。
李心蕊说得对,他们两个从来都不一样。
关闵绿努力只想与李心蕊在一起,哪怕很短暂。
而李心蕊却一直想让两人共同进步,有共同的追求。
友情比爱情更让人难忘,阿智的不离不弃才是所有人的梦想。
一起打架的桥段,虽然很老套,但是慢错头的处理和音乐的喜感,让这一段更像是戏,这样戏剧化的表现也许才是回忆中的真实,那些青春,可笑却是最珍贵的回忆..和《青春派》相比,操着一口台湾普通话的小董,塑造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但这部片中的他,演技似乎更为娴熟,他平静、沉稳看似波澜不惊,却让我们随着他的独白、走进了大起大落的人生。
她们家的卡布奇诺太甜了,所以才会有“六弄”这样的玩笑。
书中的结局是这样的:阿智在六弄咖啡馆中讲着他们的故事,而地上的猫还是小绿。
"对,我们叫他小绿,感觉像是闵绿一直都还在。
”
其实按照我自己的观影体验来说,这部片子我只给三星,但是看到首页一大堆因为台独给一星的我也只好给四星拉拉评分。
多的不说,因为没给一星所以不爱国这逻辑我看也没谁了。
和台湾最近几年的校园青春片差不多,但是这个片子给我的最不舒服的地方是小智和小绿之间的戏份,青春片里有友情当然是再正常不过,然而再这部电影里小智这一角色比李心蕊重要的太多,甚至可以说这部片子小智比李心蕊更像主角,那么问题来了,一部青春片,而且是以爱情作为主线的青春片,兄弟情的戏份大过了爱情,不好吧?
也许导演的本意只是在爱情中穿插着兄弟情来使青春不那么空洞,但是我觉得,在这点上显然没有做好。
特别是!
六弄咖啡馆的老板是小智!
真!
的!
太!
突!
兀!
就算这老板是个影片中的小小小配角我都不会有这种感觉!
所以,这部电影如果刨去了片头片尾(不包括最后的彩蛋),以及适当修改中间小智和小绿的“感情戏”的话,这部电影是值得四星半的。
最后,不得不说台湾的青春类型的片子真的拍的出花,就算类型是一个类型,但看不同的剧情就像在看不同的爱情一样,让人沉迷其中。
“人生,像走在一条小巷中,每一弄都可能是另一个出口,也可能是一条死胡同。
生在一个与一般人不同的家庭中,是我人生的第一弄;爱上了你,是我人生的第二弄;注定般的三百六十公里,是我人生的第三弄;失去了你,是我人生的第四弄;母亲的逝去,是我人生的第五弄;在这五弄里,我看不见所谓的出口,出现在我面前的,尽是死胡同。
该是结束的时候了,该是说再见的时候了,再见,世界,是我人生的第六弄。
” 第一弄,他生在一个单亲家庭里,没有父亲的关爱,只有母亲的陪伴,单亲家庭便是一个死胡同。
第二弄,他爱上了一个可爱,如穿透雾气的阳光般灿烂的女孩,爱得无法自拔,走进了死胡同。
第三弄,他与相爱的人隔着三百六十公里,距离是浇灭爱情的第一桶冷水,使他的“我与你同在”无法得以实现,在需要陪伴的时候,你不在,在需要依靠的时候,你不在,在需要倾诉的时候,你不在。
最终变成了“你不在”。
第四弄,他与她可能本就不是同一个世界的人,三年的异地恋使双方产生差距。
他选择了停留在原地,而她选择了继续前进,双方的差距也越来越大。
她想学习英语去西雅图进修与咖啡馆相关的知识,而他只想她大学毕业后回到高雄,去与他过平淡的日子。
他在她被抢钱包后立刻乘夜班车去到她所在的城市见她,却极力地问仅仅需要他陪伴在身边的她想要什么,这便是观念上的差距。
这也注定了他会失去她。
第五弄,他在毫无防备之下得知母亲逝世的消息,这无异于雪上加霜,他变得更加的痛苦,在同学会的前一天便产生了死的念头,眼前没有一点光芒,躲进了死胡同。
第六弄,他与她兑现了承诺——一起放烟花。
在高中同学聚会当晚,他载着她去到了海边,放着烟花,天空的烟火尽情地燃放着,她的侧脸在火光之下是那么地美丽,他牵着熟悉的手,望着熟悉的脸,一切都那么熟悉......最终他在她离开后,选择了拥抱大海,选择了离开世界,再见,世界。
“再见,世界”或许是他唯一的出口,是他唯一的解脱。
六弄人生,对他而言,只有唯一的出口,便是选择与世界分离。
在六弄咖啡馆里,萧柏智读着他写给自己的一封信,信中的他无法实现与最好的朋友相见的约定,并委托为其开一间咖啡馆......一只名叫小绿的猫依偎在阿智身旁,静静地陪着阿智,入神地看着信......
六年咖啡馆ps:推荐电影与原著一起看。
作者:Yvette X看了提前点映的《六弄咖啡馆》,结局挺出人意料的,没有看过原著不知道书是怎样的,可是说是个悲剧吧。
而且虽然打着青春爱情的旗号,但是到最后并不仅仅是爱情,友情和亲情也有吧,而且感觉是友情的部分让电影主题得到了升华。
看完了觉得感觉挺复杂的,简单的说可以叫六弄咖啡馆背后的故事。
其实之前的部分和台湾以往的青春片风格挺像的,一个男学渣喜欢一个女学霸却迟迟不敢表白,在好友阿智的助力下,两人的情况总算有些进展。
男孩小绿为了女孩心蕊也开始努力起来,为了和她考上同一所大学,然而最后他们还是分隔异地。
本来以为说是探讨说异地恋爱如何保持,然而其实重点并不在这。
远距离的恋爱,其实一开始女孩就是对这份未知数充满了不安全感。
男孩曾在送给女孩的磁带上写着“我与你同在”,为了让女孩明白自己的心意:虽然无法时刻陪伴在身边,但是心是一直与女孩同在。
两人有过幸福甜蜜的时刻,约定异地同行,在同一个时间做同样的事情,包括吃一样的午餐。
而男孩为了赚钱买车票去台北看女孩则是没日没夜的打工,为了守护这份爱情几乎拼尽了全力。
女孩走夜路被抢劫,男孩接到电话急忙赶到车站却已经没有了去台北的票于是一路骑摩托车狂飙到了女孩所在的学校,女孩看到男孩很欣慰,两人拥抱过后却发生了争执与误会,男孩问女孩需要报警么,女孩说已经报警了,男孩问女孩需要做些什么,女孩却没有作声,男孩则由于心急而质问起了女孩,不说出口自己怎么知道要怎么做,女孩对男孩的质问感到很失望。
女孩希望男孩可以明白自己的心思,男孩到之后才了解其实女孩并不需要男孩做些什么,也许只是希望他能静静的陪在她身边就好。
还有一次女孩过生日,男孩叫上好友一起去台北为了给女孩一个惊喜。
结果当天台风所有的票已经提前卖完了,两人于是顶着狂风暴雨一路骑车来到了台北,在校门口呆到了天亮,结果却正好撞见女孩从她学长的车上下来。
手里还提着他们以前一起去看过的女孩很喜欢的猫,男孩认为这只猫是学长送给女孩的。
好友阿智骂走了学长,而男孩却感到很痛心与失望,但仍然把送给女孩的生日礼物塞到了袋子里,他把努力打工赚钱买的手机给了女孩,为了弥补之前在女孩遇到危险的时候自己不在身边的遗憾。
但终究却还是没有守住这份爱情。
男孩几乎已经拼尽了全力,在女孩打工的咖啡馆他说以前自己曾在磁带上写的“我与你同在”,是希望女孩能明白自己的心意。
女孩也很痛苦,说自己已经很努力了。
在男孩回去的路上,他收到了女孩的短信,“你不在。
”也许是经历了抢劫事件希望男孩能在身边结果却男孩远在异地的无助吧,尽管男孩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来到她身边,可毕竟还是晚了一些。
两人的问题随着时间与空间的距离也慢慢浮出水面,其实并不仅仅是远距离造成的,而是两人的成长与变化,或是一开始他们就没有意识到的差距造成的,想法与观念上的差距。
有一次见面女孩刚补习完英文,说出了以后想去外面看看世界的想法,女孩对未来有许多规划,希望两人能一起去西雅图。
男孩却希望两人毕业能够一起回高雄过简单平淡的生活。
女孩慢慢变得成熟,男孩也察觉到了女孩的变化,“人都是会变的。
”女孩觉得人都是不断成长的,可在女孩眼里男孩却还是和以前一样,不会长大。
为什么最后说是悲剧呢?
男孩曾经接过母亲的电话,母亲希望他能抽空回去看看,男孩是单亲家庭,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其实母亲打电话给他时已经时日无多了,患了严重的病,可是他却一直把这件事给忘记了。
直到母亲去世都未能见她最后一面。
接到母亲走了的消息他悲痛愧疚不已,难以原谅自己。
母亲虽然对他严厉但是却不乏理解与慈爱,高中时为了救阿智和别人打架进了派出所,母亲保了他出来,问明原因后也没有多加责怪,只说下不为例。
在同学聚会的晚上,男孩叫了女孩出来,两人去放了烟花,也聊了很多,女孩虽然也爱男孩,但两人却像是隔着鸿沟,之间的差距再也无法跨越了,尽管女孩对以往两人的经过仍有怀念,依恋那份归属感,但两人却无法再走下去了。
男孩本以为努力可以消灭远距离带来的问题。
但其实在两人的关系里,一直都是不平等的,男孩拼尽全力,每次一有时间就会去看望女孩,可女孩却几乎没有去找过男孩一次。
最后男孩母亲去世之后也只是发短信安慰了他而已,没有来陪伴与看望。
其实不仅仅是远距离,异地的问题,两人的心的距离其实才是最难消除的,还有难以对抗的变化。
他们都尽了努力,却无法对抗现实。
两人的爱情最后也无疾而终。
这次见面也是男孩与人世最后的告别。
渴望看到异地恋大团圆结局的人恐怕要失望了,也许展示的这只是异地恋的其中一面吧,相信最后能走到一起的克服考验的恋人应该也还是有的,也不需太悲观。
在接连遭受了打击后,他对人生失去了信心,“人生真是太难了。
”苦心守候的爱情不在了,唯一的至亲也离开了自己,或者是母亲的去世让他无法原谅自己,他对人生充满了绝望,最后选择了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后来留给好友阿智一封信,希望他能帮自己完成一个遗愿,为了实现心爱的女孩曾经想开一家咖啡馆的梦想,帮他开一家咖啡店。
这就是六弄咖啡馆的由来,好友阿智忍痛实现了小绿的心愿。
很多年后在小绿离世的纪念日阿智在海边悲伤的做起了他们的招牌动作纪念逝去的好友。
其实人物塑造方面,好友阿智和小绿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其实有点像一个人的不同两个方面,阿智像是心理动力论常说的“本我”,按照快乐原则行事。
而小绿则像是“自我”,按照现实原则来行事。
阿智比较冲动但也比较率直敢作敢当,为好友两肋插刀,但自己面对感情却没有想象的勇敢。
小绿则是比较性格比较内敛压抑,有什么话都习惯憋在心里,很少表达出来。
阿智像真正的骨肉兄弟一样总是在小绿最需要的时候陪伴在他身边,分担着所有的喜怒哀乐,他陪他一起冒着台风去台北找小绿女友,见到了让小绿难过的一幕,他冲上前去骂走了学长,而小绿却难过得说不出话来。
在小绿母亲去世时也是阿智陪伴在身边。
可以说阿智这个人物塑造得很成功,比较酣畅淋漓,说出了很多我们也许想说却不一定能说出来的话,想做却不一定有勇气去做的事。
当然董子键演的小绿也很不错,但更多的是内心戏也还算出彩。
阿智这个好基友无疑为电影增色不少,可以说升华了整个主题吧。
有阿智这样的好基友可以说是人生的一大幸事吧。
总的来说这是部结局让人意想不到的片子,不要被前面的片段给骗了可以说友情其实才是主题吧,当然不否认爱情的分量也很重。
原创:转载需经本人同意。
或需注明来源作者,否则视为侵权。
http://www.jianshu.com/p/6426f74d74de
青春题材片子里算是很现实的,上学时候只有简单的生活,到了面对未来的年龄,有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想法,喜欢的东西会变,爱的东西会变。
很羡慕男主有个这么好的朋友,陪着一起玩耍,一起胡闹,一起打架,一起开车去另一座城市。
可惜这个电影中间部分有些突兀,转折的太快了,少了一些故事,男主妈妈戏份可以再充实一点,看着大陆版比原版少了十多分钟,应该是缺了很多线。
好久没有看台湾的青春片了。
这一次,《六弄咖啡馆》又把我拉回那个永远充满着炎夏充满着雨水充满着青春气息的地方。
绣有名字的制服,骑脚踏车上学的小路,道路两边泥泞的稻田,骑机车淋过的大雨。
是的,这很台湾,甚至连男女主的口音都重新配成了台湾腔。
这应该算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爱情故事,每个人的青春中都会有过的经历,但是这部电影所探讨的,却并不那么普通。
青春中的暗恋永远是美好的,青春中相爱过的人也是美好的,如果这部电影只是停留在描述暗恋而不可得,或者是在表达相爱过后分手的遗憾,那将沦为一部被内地电影毁的很套路化的青春片。
但是,它没有。
男女主角一开始的相爱非常的自然,没有任何误会与巧合,当然也没有任何的惊喜与相互确认的仪式感。
就是这么自然而然的开始互相喜欢,然后自然而然的在一起,再自然而然的分开。
没有惊天动地的我爱你,没有轰轰烈烈的承诺,也没有不可开交的争吵。
所有的一切就这样自然而然嗯发生了,不突兀,也不别扭。
我一直觉得同龄人当中女生比男生成熟这种观点是对的,而这部电影所探讨的,似乎也就是这种差异性。
高中毕业后,处于同一世界的小绿和心蕊,开始了分隔两地的大学生活,而这几年间的相聚别离,让两个人的心越来越远,也越来越冷。
大学里,男生和男生在一起相处,会越来越幼稚,而女生和女生在一起相处,会越来越成熟。
这是我一直以来的观点。
更何况,小绿和心蕊两人还是异地,这就更加剧了两人之间认知上的差异,所以小绿希望毕业后能回到家乡,回到两人高中时的状态,而心蕊却想去看外面的世界,去拥抱更广阔的人生。
“而你有看到我的努力吗?
”其实很多事情,努力是不一定会有结果的,特别是爱情。
“你不在。
”这句话就像小时候老师说的那句你错了,但你永远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的批评,你不甘心,不服气,却只能忍气吞声的默默接受。
因为你不懂,是真的不懂。
这就是大学这几年带给他们两人之间的差异吧。
“你变了,但是我没变啊。
”当时的小绿不明白,也没有给自己去明白的时间和机会了,他死死的攥着那份得不到的感情,走向了大海。
可以,这很青春。
我想起《六号出口》里女生们想把青春冰冻起来的荒诞,想起《关于莉莉周的一切》里雄一扎下的那一刀,还有《27个遗失的吻》里米奇扣下的扳机。
在那个年龄上的我们都会以为,爱,是要以命相抵的。
《大鱼海棠》里,灵婆说:你们年轻人对待生命像路边的石头,不像我们这些老东西,能多活一天是一天。
这是青春的可悲之处,也是青春的可贵之处。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是一个突破。
影片跳出了套路化的剧情走向,探讨了一个真实却又无奈的话题。
我理解小绿的选择,相信处于那个年纪的自己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但是走过了那个年纪之后,我便也渐渐的读不懂他的脆弱,因为我们开始明白,生命中,不仅仅只有爱情。
这是成长的可贵之处,也是成长的可悲之处吧。
影片里的另一个亮点也是台湾青春片逃不开的兄弟情,一起翘课,一起打架,一起追女生,这样的桥段很俗,很套路,却依旧很让人喜欢,因为这不矫情。
除此之外电影还有一些问题,比如对片名中的“六弄”并没有解释的太清楚,对小绿和母亲之间的感情刻画的太薄弱,董子健的配音很别扭等。
不过瑕不掩瑜,无法否认这是一部很不错的青春片。
它摒弃了内地的狗血,回归了台式的小清新,却又不止于小清新,探讨了价值观与爱情,探讨了生命与死亡。
是一部情怀与深度都足够的电影。
2016年7月26日
友情比爱情动容。戴立忍的戏删掉之后直接影响了整部片的结构和削弱了结局的冲击力。号称不一样的青春片其实套路还是那些套路。只是男主角的结局和女主角的属性和以往青春片不一样而已。董子健和颜卓灵真的好适合青春片的男女主角,因为我们都是平凡的人。最后观影结束和颜卓灵玩了自拍,开心!
大家都有相似的青春,卻有不同的人生。顏卓靈,董子健,藤井樹。咖啡,不成熟,遠距離戀愛。你和我。(2017.01.18 往越南飛機上)
充满惊喜,青春片还是台湾人会拍。
现在风潮流行批判恋爱脑。我只想说,两个恋爱脑的相遇也许是爱情的幸运。只可惜小绿没这个运气。
尴尬。
莫名其妙董子健演台湾腔
董子健演得很好,前半部分挺清新的,不过也没法拯救结尾不知所云的大坑。虽然电影本就不是要求有所云的载体,但是一个好端端的青春片被肢解成没必要的片段,佐以及侨情又无疾而终的结尾,真的有些咽不下。越来越不喜欢中国的青春片宣传成“我们没有堕胎,没有狗血”,不差并不意味着好,难道不是吗?
电影跟政治居然挂钩,删了重要人物和线索,真心跪了。加一星
「看藤井树的书或作品,会使国文造诣变差!珍重涵养,远离藤井!」还有女主角的个性让我觉得活脱脱就像个Bitch!你骂男主不面对现实,是妳变现实了才是吧妳,别被抓到劈腿就在那边恼羞成怒,但这种人真的随处可见,性别可置换。
不明白为什么一个台湾青春故事要找大陆男主和香港女主,颜卓灵还凑合,就是后期刻画和人设不怎么搭,董子健完全强加,一开口就出戏,故事本身还不错,很多人的青春其实就是这样,并没有很轰轰烈烈爱情,大多只是无疾而终,可是故事结尾收的太奇怪,母子情和兄弟情都没有很好的表达出来却靠这两种来结束
要的很少 但很奢侈
差強人意的商業片。缺點不少,但偶有些不錯的場景。如中年柏智在海邊跳起學生時的傻舞。而比起男女主愛情過程,其實更好的是林柏宏與董子健的友情。董和顏演得不差,尤其颱風天那段前後。兩人有努力改變口音,但還是聽得出不是高雄孩子,人物帶入感就削弱了...主角結局的鋪墊不足,也是一大問題
演员都挺赞,剧情就那样吧。董子健的演技真惊人,其实少年班就看出来演技了。
董子健,很看好他!真的,人家这表现力完全不用靠妈,毕竟靠爹妈的人多了能出来的又有几个哟?可能我有个偏见就是,太过出类拔萃的容貌,会阻碍对人物的呈现。就非常湾湾的青春片,感情清澈,有点浅。跟爱情线相比,最后的友情部分更打动人心,而男主的选择不算意外。
想起曾经少不经事时面对喜欢的人卑微到尘埃里的样子,就很难过。
剧情很俗套,后面转换有点突然,个人比较喜欢男二。听说本来电影的结构是倒叙的,后来因为戴立忍删掉了。倒叙的话,电影应该会加分很多,可是现在观众看到的并不是。
还是熟悉的味道。成长真是疼痛的话题,类似的青春,不一样的人生——总结的真好。选角很神奇,男主来自大陆,女主来自香港,男二来自台湾,女二还是忽略不计吧。看完后才发现是删减版,因为敏感原因剪戏实出无奈,但是因此直接导致整个故事不完整,真的很遗憾。
如果年纪再小一些的时候看这部片子,我或许会说一句这个女主凭什么啊,好像一直在等待着男生对她好,却看不到他们之间相互的付出,男主多好啊,站在原地,从来都没变,多么难能可贵。现在我还会这么想吗?也许像男主这样的“付出型”人格,无论遇到谁,都会如此吧。他的经历,他的认知,他的三观,让他一直固执的站在原地,不肯长大。当然了,这样做,无可厚非,但是他不能要求别人停止向前,快速成长。他们成长步伐的不对等,决定了他们无法继续走下去。哎,多么唏嘘。原来因为爱在一起的人,也不见得长长久久。谁都没有做错啊,不过是没跟上你的步伐,仅此而已。
包装精美的青春片大多都是关于爱的错误的教育。因为颜卓灵的小虎牙和《灵幻先生》多给一颗星。明显是男性角度,对于女性的心理缺乏探讨的耐心,就很容易拍“婊”了。这类青春片最遗憾的一点就是角色缺乏“自觉”。这得夸夸香港的青春片了。无论是香蕉成熟还是爱上我吧,青春的少男少女都在提问,既迷惑于外界,也困惑于自身。学习好的女生总要劝男生上进,我称之为“姨娘心态”,和袭人劝宝玉一样,妾凭夫贵,是女性焦虑的转移,往极端了说是职场性别焦虑前瞻性的投资。男生希望得到的是母亲般无条件的支持。这里女生开咖啡馆姑且算是理想,而男生根本没有自己。双方的眼睛都盯在了他者身上,为他人的付出让自己感动,而错付了青春。枉顾兄弟之情走上绝路,就更加不可理喻了。上学总是美好,到了腻烦的分手阶段,董子健完全被林柏宏抢去风头
心疼小绿,你是我生命的光,为了你可拼尽全力,我没有变过,始终如一。人生无常,可能遇上各种的弯弯绕绕,有希望,有动力,就所有的努力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人生暗谷期,最可怕是,你生命中所有你最爱的最在乎的人都离你而去。感恩生命中出现的每一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