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幕
Le Deuxième Acte,Second Act,敬我们美丽的职业,鬼才智将戏中戏(港),拍三小电影(台)
导演:昆汀·杜皮约
主演:蕾雅·赛杜,文森特·林顿,路易·加瑞尔,拉斐尔·奎纳德,曼努埃尔·圭洛特,弗朗索瓦丝·加奇奥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24
简介:型男大卫受够了痴女芙伦丝的疯狂纠缠,决定带上哥儿们威利共赴饭局,好把这个烂桃花甩锅给他。没想到,这个看似老套的爱情喜剧很快就画风丕变,在演员凸槌之后,摇身变成不断电的拍戏直播秀。演员们一面斗嘴怒喊不录了不录了,一面还是硬着头皮把戏演下去,直到一名紧张到皮皮挫的临演,把所有人逼往崩溃边缘⋯⋯详细 >
还在玩元电影、还在玩戏中戏,又有AI又有调侃,还顺手吹一把pta,和那位昆汀一样爱玩,但一直这么玩下去永远也就是开幕片的定位,在正餐前让大家笑一笑,不过能在戛纳当开胃小菜已经是万人之上
【8.3/10】Holy个杜皮约啊,但并非不可预知的无限向前翻转,禁锢在两种状态间反复拉扯,伴随语气的萎靡和AI的引出,抵达清晰的、摆烂的尽头,绵延的轨道是愁也是爱。相同的情绪,是比《Daaaaaalí!》更好的方式
#Cannes2024-01 戛纳开幕片选择喜剧消解了电影节的庄严氛围,但是影片情节与台词之荒诞又让身着华服的贵宾们在“到底该不该笑”之间犹豫片刻。一对恋人,一位父亲,一个好友,四个人的餐桌戏,戏内是烂俗的爱情故事,戏外却透露着演员之间的冲突龃龉,结尾一转,方知这是戏中戏中戏,结尾仿佛永无止境的推轨又把视角延续到影片之外。“第二幕”在三幕剧结构中意味着递进,主人公尝试解决问题,却发现矛盾愈演愈烈,情况越来越糟。昆汀·杜皮约喜欢探讨真实与虚构之间的巧合与调转,嘲讽“删除文化”,嘲讽电影无意义,嘲讽大数据电影,嘲讽“第四堵墙”。
在森林邊緣散步、說話;兩兩交談的對象不斷形成和拆解;群演紛紛舉起手機拍下窗外的自殺場景,如此虛假以至於我們很快便得知一起的虛構屬性...這一切便可以構成電影本身,這部電影又可以簡單地在十二天內拍成。同時,杜皮約又試圖蹩腳又膚淺地插入一串熱點議題,一些不甚恰當甚至令人不適的笑料,讓人懷疑是否確實是一部AI電影
不知道是不是借此嘲笑一切
佯装AI拍摄的意识流电影 La réalité est la réalité au fin. Y a plus de deuxième acte. / 给Louis Garrel加鸡腿
去年的开幕是一坨屎,今年稍微好点,因为好笑,但一样没什么必要浪费时间。@ Debussy
#18thFirst +,完全把《达~利!》续上了,无数次跳脱出"电影",继续"欺骗"、继续"洗脑",在时间与空间的维度抹去了摄影机的存在,几段喜剧小品赚取了观众笑声,随后收尾的几场戏无线推拉,创作者方法论强烈植入,此刻我们才意识到,这并非人工智能时代的行业笑料,现实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算法",最后我们置身于(摄影)轨道车上,看见了…看见了,那漫长的轨迹,杜皮约也将他的疑惑成功转移到了我们(观众)身上。思考一下,这真是太恰当的开幕片
但凡出了这个小镇你看它还会怎样… 最大的笑点是Netflix出来时首笑🤣
好吧!
好无聊的片子,巴拉巴拉没完没了,看得人气不打一处来。
不哗众取宠的杜皮约,塞满长对话,就哗不了众。玩弄戏中戏中戏的元电影,倒是电影大玩家杜皮约在行了,他是真的做到了以电影为笔,去提出问题、表达见解,每一部大玩特玩的电影都有所声扬。这部新片,玩味了创作与现实的界限,这里的创作不仅指导演、编剧这样传统的创作者,也指AI、片中探讨如何表演这部片子的演员。大家都是创作者,花絮和正片哪个算是更正式的成品?创作者的身份本质是什么?这年头,电脑也可以是创作者了。我很欣赏昆汀·杜皮约的能力,一个敢于表达、能于表现的活跃分子。
可以说是为电影节开幕而生的剪彩式作品了,它本身不对参展影片构成任何威胁,也提醒着各路从业者、影评人和观众们,在未来半个月的时间里,既要对电影保持一定的距离,别太把电影讲的内容当回事;也要多去感受电影里的玩性和欢乐,别对电影人太苛刻。在看AI就能获取到精神养分的时代,还能认真拍电影的人、还能乖乖坐在电影院里的人,都挺好的。
B+ / 作为开幕片再也合适不过了。从电影拍完之后的自以为是开始泄气,但仍旧是一部举重若轻的杜皮约。用高效的长镜头驶入现实的轨道,又在各种戏中戏的套路中如鱼得水。与众不同的是这种“游戏”却达到了某种互文的平衡——当我们以为看清这种本质时,虚拟的规则非但没有划清两者之间的界限,反而加强了叙事的率真语气,此时重心便切换至没有身份的演员通过徒劳的自嘲去摸索那条摄影机轨道的算法边界。即使我们能看清杜皮约没有野心却富有情趣的口吻,但随即而来的AI时代仍然参透着淡淡悲伤。
3.5//理解电影表演和电影演员的一种方式//或许我们现在的生活即将走向某种巴特勒圣战的变体 仿佛所有人都需要和AI打一架才能明白自己所必需的和能够割舍的//电影只是胶片的不断联接 生命也不过是轨道上的一段
AI时代的隐喻。“真实”持续破坏虚构的情境,使叙事结构不再稳定;虚构通过模拟达到以假乱真,虚实交织间生成一种“扭曲”的现实感。而全片最为真切之处,却是结尾空空如也的轨道。
【电影元中元😂】《第二幕》作为开幕片,确实很合适。沉闷中不时跳出一些欢快,从元电影的概念引申到AI对当今世界的影响,又是多层的叙事嵌套,呈现出“电影元中元”的状态。前半段大量的长镜头、长对话,有些犯困,但到影片点出片中所拍摄的电影的导演是人工智能时,叙事的层次才接近架构完成,结构在脑海中完整起来,又总是想去AI的威胁。片尾的超长滑轨,几乎已经成为每个影视民工心中的梦魇,好像也暗示着传统影视的衰败
这是在干什么?我是来看发神经的,不是来看发牢骚的!不要再用那些详细的东西来强化提醒我生活有多糟了!剧本简单就让所有的都简单吧,最后给那条导轨那么长的特写镜头是在做什么?别装了美眉。你很牛吗?放下你的身段。
特别无聊的元电影
头尾由长镜头组成的奇特结构,类似的爽点重复用就没意思了,难撑起这样的时长;同样是靠大段对话(以及相对封闭的空间)来叙事,怎么都不及扬妮克好玩,哪怕某些方面相似的结尾,却用更加随便的方式去处理了。最幽默的镜头可能是最后那个轨道长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