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北京电影节巨幕场。
我承认我偏爱洪尚秀,能在大银幕上看到《克莱尔的相机》也是三生有幸,可看度较低,但文本上的延展性前所未有。
站在制高点自由叙事,将观众置于一个未知因素居多,非包裹性的叙事结构中,用非线性碎片化段落去反构电影,这么做难免不讨喜,但你无法否认影像迷人的细腻。
没错,还是自省式的故事,还是探讨男女关系,新颖地是尝试将无来由的感伤做到了道德化,公认化,并适时地将情感剪碎,使得故事又回到了起点,可视作一次饱含爱意的文化侵袭。
金敏喜可真美,可惜她不是克莱尔,不是本国中“异国者”。
#ICA#13112024 #二刷,内核非常贴近《北村方向》,整体失去了结构的变化只展现了小幅度的空间变化和大幅度时间变化,也是对照了克莱尔对于拍照的理解,“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照片和电影承载了对时间流逝和人性变化的哲学思考,影片也不仅仅是记录,更是对不可重现瞬间的记忆闪烁。
叙事上从被开除喝葡萄酒穿短裤的初次拍照到相约吃饭得知真相再拍照最后到随老板离去,相机所拍摄的照片似乎在试图定格他们彼时的情感和心理境遇的那无法控制的流动性,电影也是借此呈现角色情感如同河水流动般的变化。
叙事节奏还蛮好的,不过不知道为什么非要再回溯到被开除的打包环节,很不太喜欢。
讽刺的力度不是很强,但女主的主体性凸显的不错。
视觉上,变焦很有特点,zoom in转场呈现的是时间的回溯,zoom out转场则是时间流逝。
镜头语言很大程度呈现出了水流般碎片的质感。
#天幕新彩云#BIFF #06042018#一刷
〈Claire's Camera〉译为《克莱尔的相机》中学老师Claire带着相机进入了自己不熟悉的文化空间,机缘巧合她看见了导演Wansoo光环后畏缩的内心,制片人Yanghye眉宇间的狡黠,以及为他们工作又被迫离开的Manhee掖着的一些孤独。
Claire透过她的相机看见的一切既远又近,仿佛比这三个人本身见到的彼此都更加亲密。
在遇到Claire之前,制片人Yanghye出于私心希望Manhee离开这个团队,特别是远离导演。
不愿丢掉体面的Yanghye并不亮明自己与导演之间的关系,她围绕着Manhee和导演一种不存在又可能会产生的关系,顾左右而言他,反复与Manhee讲述了她如何在意人的率直,最终留下一个“难道我真的不率直么”的疑问给Manhee。
而导演Wansoo非常清楚身份带给自己的社会价值,他总是带着一种对Manhee多余的审视,也是一种期望,可能他更期望Manhee很多不经意的行为是看中他身后的价值所做出的。
但有点滑稽的是,导演又害怕面对如果真的如他期望那样,和着制片人,一切便成了非常难处理的一个又一个人的关系,导演心中的难堪被转换成了愤怒,而Manhee又成了唯一的承受者。
Manhee被迫成为了这段带有多重属性的人际关系的局外人,这一切的发展与结局离不开他们所处社会文化的影响。
而Claire怀揣着对韩国文化的一份好奇,看见了那个被暂时被排除在这份文化,游离的Manhee,也许也正是Claire这份有距离的视角里产生了接纳,看见了深刻。
今年的北影节本来计划去看这部电影,因为当时没有时间没去成,刚才看过之后一阵小庆幸,幸亏没看上,否则会心疼电影票钱。
这部在戛纳电影节期间速成的片子一如既往的洪尚秀风格,莫名其妙,一脸尴尬,有导演本人生活的影子,平淡无奇却又不失回味。
来自法国,刚刚失去男朋友的高中音乐教师克莱尔手持一部拍立得行走在戛纳街头,与人搭讪,尴聊,在那样一个地方所遇之人竟然都是韩国人,而他们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巧合还是天意真说不清楚。
克莱尔拍照的目的只有一个,“改变事物的唯一办法,就是仔仔细细地再看一遍。
”这样看来,克莱尔这个人物只是导演想要讲的这个故事的见证者,或者说是串起三个当事人关系的那条线。
也就是说,借他人之眼讲述已经发生的故事。
女制片人用自己的判断炒了与她中意的导演发生一夜情的万熙;而导演又以自己的判断向女制片人提出了分手,接着神经质地醉酒,在天台对万熙的热裤激烈地说出他的判断。
万熙在克莱尔拍的照片里发现了自己被辞退的原因,那就是嫉妒。
同时她也有了自己的判断,不再对被炒鱿鱼而心怀不满,纠结抑郁,而是愉快的打包工作用品,了结过去,去迎接或许正是她想要的生活。
用法式英语和韩式英语停顿式尴聊,是导致这部电影低分的直接原因。
哈哈哈哈这应该是目前看的最随性的电影了吧,洪尚秀的极简主义又一次展现得淋漓尽致。
克莱尔手中的相机就像人在面对生活的挡箭牌,化解了一切尴尬、生硬、附和、无用的人际交往,导演一直喜欢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问题,虚伪、口是心非等等,虽然看起来是善意友好,实际上只是在浪费时间。
洪尚秀镜头里的男人总是反复无常与懦弱,这部也一样非常有趣,当然,她镜头下的女神是绝美的,金敏喜和于佩尔可是缪斯啊!
《克莱尔的相机》邀请了两个重量级演员:一个韩国大美女金敏喜,一个法国国宝级演员于佩尔,作为陪衬,讲述了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故事:导演怎么去寻找灵感?
是否需要为艺术献身?
献身后的羞耻感怎么破?
不过这个导演非常幸运,周围有个从生活和情感上都给予无微不至照顾的制片人。
导演为了艺术献身,她自然应该为导演扫平障碍,哪怕是一丁点的心理阴影。
缪斯重要么?
重要,但为了导演的未来,缪斯也可以成为随意牺牲的陪葬品。
于是,我们曾经腹黑、心计深沉大《小姐》金敏喜诱受,成功的变成了被随意牺牲的傻白甜缪斯。
而且本片导演打破电影常规,用了几乎超越纪录片的超现实主义模式,采用家庭DV的拍摄手法,以毫不了解情况的外人——客观第三者的视角来展示这个复杂而深沉的主题。
几位主角的演技自是无可挑剔,因为作为客观第三者视角,我们大部分时间其实根本也看不到演员的表情,自是无可挑剔也无法挑剔的。
只有大师级导演才会成就这么先锋试验性的电影:完全打破一切电影镜头语言的常规要求,长时间两人对话的固定镜头;所有情节都是靠对话推进;时间顺序、逻辑顺序乱而不杂;风景优美的电影胜地戛纳,完全拍出了陈旧腐败、藏污纳垢的衰败感……我们应该为导演的大胆突破和对艺术的讽刺而喝彩!
还是典型洪尚秀,依然生活化,但更加随性。
洪尚秀电影的观感总是看似乏味又尴尬,不带有直观上的目的性。
结尾也不常带有主观的升华, 好像是出门走进咖啡店里就能看见的场景 。
克莱尔说“拍下照片的一瞬间,你就不再是刚才的你了” 让我想起梁文道在《我执》里的一段描述:“这一刻的自己和上一刻的自己必然是不同的,现在正在写字的自己要比前一分钟的自己多写了一个句子,所以这前后,有两个人的存在。
为了让我们必须实现昨天的承诺,偿还过去负下的罪债,而不是以“当日的我和现在的我不是同一个人”来推搪回避。
” 克莱尔这番哲学意味的话对万熙和导演都说了,是刻意还是巧合?
她手中的相机亦或是观众的眼睛,捕捉到这个故事, 完整的呈出,等待着评判。
动机、道德、底线,这些因素都来不及思考之时,最先浮现的还是人性,可她究竟是万熙还是金敏喜好像都变得不再重要,她就像水,透明纯真,实则却又虚无,只隐约存在于映射水波的光线中。
洪的电影记录着大多是发生中的,正被遗忘的,或想要掩盖的。
大众道德里的批判性,讽刺的对话设计,推拉镜头中放大的真实性情,让人无法抽离自我。
小餐馆的烧酒与寿司,海边的踱步,窗边吐出的烟圈。
全都裹满情绪的外衣在言语中流淌。
那落下的每一滴,都是孤独的宣泄,欲望的本性。
某刻,你也许会真实的为过去感到羞耻,但那只是上一刻的你我,没有必要去掩盖的过去。
爱看洪尚秀的人,我想大概是生活中多愁善感,善于品尝人生细微滋味的人。
电影里尴尬美学流露的温情,观看时甚至产生倦意,过后也许会淡忘,或是逐渐消失殆尽,但那一刻还是会泪流满面。
在电影中捡拾记忆碎片,在湖面下寻着目的。
试图发现或选择坦诚这些奥秘,通过电影放出那些隐藏的自己,虚幻的自己,对立的自己。
又或许可以去尝试游走在其中,享受着虚无,放弃故事性的辩证,抛弃对立面的存在,不要再寻找所谓的好和坏。
面对湖泊时,享受着波光粼粼或是索性闭上双眼,仅仅靠声响去探寻丢入的石子,然后幻想着涟漪的模样。
生活化的洪尚秀电影 我想应该是梦境里出现的最接近生活的湖泊了。
看洪尚秀永远都不用担心镜头语言和人物景色的掌控,他对于日常生活这种普通的美的理解和拿捏真的太好了,好的难以复制,像他与生具有的天赋一样。
但是这部随性的9天拍摄之作,固有的(极佳)映像表面之下,剧情构架实在是太为零乱,刻意的时间线穿插加剧了这种混乱,而就连女主与男导演之间的“one night over”这一剧情线索,都显得生硬,让人摸不着头脑,看不出情感的交互或畸形,只有尴尬。
于佩尔的角色也只能用突兀和尴尬来形容。
不过总的来说,洪导对于自我故事的写照也是最大(也十分可爱)的看点了。
故事发展像是解迷的过程,克莱尔的相机把人物都联系起来,所有人扁平化地排列在照片里,然后展开。
很多解构式的影评可以从电影的细节挖掘,相机、大狗狗、女主穿热裤、将衣服随意剪开都代表着什么,已有众多有深度的评价了。
相比《独自在夜晚的海边》侧重描写女主的心境变化,我觉得这出戏更聚焦概念表达。
比如如何改变已经发生的事物呢,只能再仔细地看一次;男性凝视是怎样无理的呢;老板的嫉妒是什么样的呢。
可能太注重冷眼旁观的叙事态度,感觉每一个演员在里面的个人魅力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当我谈万熙的时候我是没法不谈金敏喜的 哪有什么万熙 那只有金敏喜其实很心疼女boss 她说自己曾经那样年轻美丽 当导演抓住她的手时 她卸下了全部防备 搔首弄姿的样子甚至让人不舒服 可是她也年轻过 也曾有过与她相配的爱情 但是她输了 我们也会输 整个世界都会输给金敏喜 所以整个世界都得到了斥责她的权利 但她还是那么美 就像海伦导演或许试图分出自己的一部分成为克莱尔 或者希望观众可以是克莱尔——忠于属于自己的 一段单方面逝去的感情 欣赏她 陪伴她 不用面对世论指责 最好连她的语言也不会 却能用另一种美丽的语言朗读诗歌 但他又一定不会甘于此 所以他宁愿一次又一次的出演自己 不清醒的 感性的 懦弱的 狼狈的 恼羞成怒的 恬不知耻的 中年出轨导演渣男般的怒吼其实是缴械投降的示爱和寻不到出路的绝望一边拍摄着美丽的情人 一边任凭世人评头论足 我曾觉得他们是厚脸皮 是所谓为了爱情不顾一切 现在我觉得他是在用这种方式赎罪【或者说他没法不这样拍下去】 向自己 向世界 也向他善良但不诚实的爱人也许金敏喜也会老吧 但她在克莱尔的相机里 仍是海伦【我也不知道我怎么就成了金敏喜脑残粉了 真的抵挡不住 我现在就觉得我特懂洪导😔】
好尴尬啊救命
这估计是现实中的导演和女一号的关系。没有想象中的于佩尔阿姨和金的百合戏。台词太尬了,真是没一点儿意思,都不能写好剧本再拍吗?!
洪导可以说非常天才了以及金敏喜在窗前抽烟那里太美了,于阿姨的客串很惊喜,拍的太真实,能润色一下就更好了。
这尴尬的味道才真是熟悉啊
洪尚秀可能就是觉得“啊我的情人真美啊”一不小心把素材拍多了吧
于佩尔登场时那句【这是我第一次来戛纳】我一听到就笑了。洪尚秀那时候是真的爱金敏喜啊,每个镜头都有爱意溢出。
“你真的好美”,夹带私货可以,导演不带你这么玩儿的。
7.8分,日常化生活,有着偶然性十分强烈却并不觉得失真的叙事方式。克莱尔连接着老板与员工的关系,用相机去记录每一次发生的事件。员工面对着老板无缘无故的开除,简单的不率真理由成为了冠冕堂皇之词,而实际确是女人的嫉妒(而这种嫉妒却从细小的对话看出,老板不珍藏自己的照片而选择保留员工的靓照,导演用爹味话语表现员工穿热裤的不满,或许两人之间有些暧昧关系。因此老板嫉妒的点,一方面在于容貌,另一方面或许是对男人的追求)。在洪常秀的电影中,两个女孩之间的话语,当一名女生说你漂亮时,另一个女生一定会回答你也是,哈哈哈,已经看透洪的对话套路了。
电影不知所云 但单单只看于佩尔阿姨和金敏喜两个人 也让人有想要继续看下去的欲望
依然是尬聊和夸赞金敏喜的盛世美颜,不过结构上的设计并没有吸引我
這樣一部人物關係松散、故事情節簡單的影片,可供 于佩爾 發揮的空間並不大,但 金敏喜 的演技確實令人刮目相看,自然、準確,舉手投足都是戲。
不太理解洪一个劲儿这样拍下去到底是想证明什么,也就那段关于照相与现实的浅显讨论稍微有趣一点。金敏喜厉害之处在于从容,可能是与洪连续多部合作的原因,这部片里的金敏喜确比于佩尔更出彩,轻松接招又不留一丝扭捏痕迹,而于佩尔这种用微笑掩饰尴尬的本能反应不太像是演出来的,大概就是真尴尬吧。
一往的男性嘴脸,丢弃了自我主体的女老板,金敏喜包是爱神缪斯的呀,于佩尔沉浸式记录吃瓜
针不戳
最后一场戏竟然被打动到,相纸上时间被拉长定格的生活,活在他人目光里的生活,到最后流水落花春又是,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的生活,一切都不足为外人道也。洪尚秀居然画出了超现实的时间线,匠气也可以被原谅了。@光點台北
“导演”来戛纳售卖自己的新片《你自己与你所有》,并将内心的不安与温柔外化成于佩尔来重新参与和审视自己与“她”的男女之情:一切都是在变化的,微妙、迅速、不经意间,就用相机将不同时空中的你我凝聚,就用电影的永恒来永驻你我这份难得的感情吧。洪近年来最可爱的一部小品。
2018北影节第一场,尬演,尬刷。
洪导这些年拍金敏喜连镜头都不构思新的了,无外乎都是各种海边漫步窗台抽烟饭桌喝酒,金敏喜倒是一直都是美的。这片子让我感慨的是,他能把专业演员拍得像业余选手,对谈尴尬得直抠脚趾头。虽然一直对情绪化氛围影片情有独钟,但仍然怀念拍出处女心经的洪常秀。
这部算是电影人们在戛纳匆匆相遇后留下的纪念品?如果不是考虑它是一部洪尚秀电影,很难投入地去考虑一个纪念品的美学价值。俺也不禁要问?不就是喝醉了和年轻姑娘睡了一宿有那么严重吗??这句台词砸出之前,我一直在奇怪地观察着桌上的青岛啤酒
两个人英语口语都不太好时也挺好的,一起尴尬总比一个人尴尬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