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承诺,你会当真吗?我会,所以只要我允诺过的事情,再难也会做到.杜文泽,我很喜欢看.庸懒,憨厚,傻气的角色看得多了,这次的不帅的浪子形象着实让人吃惊.他彻底颠覆了花少在人印象中风流倜傥的形象,选择了属于自己的坏男形象--无赖,不羁,幽默,倔强还流露出了点忧郁和孤单.女儿突如其来的出现,勾起了自己的过往.曾经有个叫伊沙贝拉的女人在他生命中出现,为他生了孩子,独自养大又生病去世.他也曾经年轻过,他也曾经害怕过,他也曾经做错过.是不是碰不到这个女儿,他就会把所有的记忆尘封脑中,抛之身后?他的一生究竟会不会有个真正为之倾出所有的女人?应该会有,只是这结果,谁能等到?在不对的时机,所谈的感情,真的是种浪费?旁白中的伊莎贝拉在结尾处说,她爱上杜文泽一点都不后悔,再选还是会选他.女人可以用整个生命去爱别人,而男人用整个生命去爱自己.
没看电影之前,看到媒体评论说彭浩翔片子风格模仿王家卫。
据说也用了法国的摄像云云。
看过之后发觉完全不是。
正如上面的海报,isabella的色彩基调是红色、绿色,另外附以部分白色。
王家卫在《重庆森林》里也有过,不过那是为了表现香港的灯红酒绿,浮光幻影。
而到了彭浩翔这里,红色则更多的暗示了迷乱、危险;绿色变成了距离感、局促感、伤怀。
彭浩翔一如既往的排斥回归,还在继续着自己的伤怀故事。
从《大丈夫》的97伤怀,到了《isabella》的99莫测。
一个私警,在回归时,劫数难逃。
正是彭浩翔心中回归前的澳门人乃至整个澳门的命运。
他曾想逃,但逃到何处?
葡萄牙人是海盗的后代,东南亚连饭菜都不可口。
哪里才是主人公的归属?
透过貌似温情的电影故事,彭浩翔的回归伤怀,漂泊、迷惘漫溢整部电影。
isabella是一个葡萄牙名字,偏偏属于一个中国女子,就好像澳门的名字macao;isabella在片中不见了,女子已经死去而狗已经走失。
彭浩翔找不到isabella,就像回归后,他找不到曾经的macao。
开场的两次红色使用很有趣。
第一个场景,中景,强烈的红色暗示危险、迷乱,几乎为整部电影定下了基调。
随后的父女乱伦更暗示了澳门地缘问题的矛盾性。
第二次红色是随后女儿用酒瓶砸破父亲的头,两人均受伤流血,暗示两人的关系由普通向血亲转变。
澳门是个小地方,如果注意一下,会发现整个影片中中近景的使用相当多,这样的镜头除了凸现人物外,更多的表现了局促感;几次楼梯间的俯拍勉强算是全景,却利用楼梯的结构强调了压抑感。
故事发生的主要场景,家中整体色调是绿色,使得电影在一种相对压抑的气氛下展开。
沙发背面的墙是暖色,多场父女交流的温情戏均是在沙发场景进行的。
前半部里,女儿着绿色背心,暗示她内心的距离感,到后面父女关系逐渐亲近,衣服换成淡红色。
但此时,私警面临着人生劫数,服装也转成冷色。
剧情中段,父女喝醉时的场景也很有趣。
狭小的街道是温暖的暗红色,强调气氛。
两人依次站在好似舞台的台阶上宣言,月光落下,如梦似幻。
但背后远处的大厦仍是阴冷的暗绿色。
两个普通的小人物,可以在夜深时做一个畅快淋漓的美梦,但远方仍然是铁一样冷酷的现实。
随后的父女爆酒瓶更强调了这一暗示。
当父女被指责扰人清梦,开始逃跑时。
看起来好像是两人边跑边笑,好不尽性。
其实,路边的一排排铁栏杆却限定了两人的方向。
无论你开心与否,该走的路是无法改变的。
影片末尾有两个地方值得关注。
一个是女儿抱着狗狗哭泣,个人认为狗狗没有找回,这里只是意识流。
或近似于类比蒙太奇,强调澳门的迷失。
尤其此时拉丁风格配乐使得暗示更加明显。
另一个地方是最后女儿和同学的对话。
我们不知道男主人公的量刑,是二年、四年或者更多。
我们只看到一个失去亲人的孩子对已经即成现实的幻想,也许明天会更好吧。
电影故事本身似乎颇富亲情,实际上更多的是亲情的迷失和对未来的莫测。
许多年前,一个家庭面临破裂的十三岁男孩坐在屯门的蝴蝶湾沙滩上,怀着极坏的心情和同龄友伴们喝着酒,抽着烟。
朋友带了个高贵傲气的女孩来加入。
她说:『叫我ISABELLA』,友侪们嘘声四起:『什么名字啊 !
依哩呱啦』 女孩极不高兴,不多久离群坐在远处。
男孩坐近她静坐。
终于他开口问:『妳的名字是什么意思 ? 』她说不知道,是母亲给她的英文名 。
谈下去就是半个晚上,男孩的友人习以为常他的『手段』.不来打扰。
本来一腔少年『热血』的男孩知道女孩正为父亲离开家庭而苦恼时,打消了本来的大计。
用心地听下去.直到天微发亮。
目送她离去。
从此就再没见过她一面。
男孩继续长大,生命中失去母亲的他总是拚命地想找回母爱,但不果。
渐渐开始用男人的方法,迷恋大胸,用尽力『回归母体』。
倾倒于女性在床上的叫声。
对这一切行为他不求甚解。
直至大学时一天因追求上心理学的女孩而去旁听佛洛伊德理论课,才无意中听到,母亲生小孩时的惨叫声是孩子和母亲一起努力的印证,是母爱的第一印象。
他彷然大悟。
但无补于事。
男孩成了男人,这一晚他在一片大雾中奔向这部多年前他接触过的名字为题的作品【伊莎贝拉】。
由一个城中都叫他作【傻强】的家伙监制和饰演男主角,一个被同学称为【四眼多咸湿】的小胖导演。
一个资料上家庭成员只有母亲,姐姐的ISABELLA主演的作品。
说的着回归前的澳门.一个拚命回归母体的男人,遇上自己素未谋面的女儿的故事。
有说人的初恋情人就是自己的父母,男性爱的是母亲,女性爱的是父亲。
这个澳门【傻强】的家中除了床上就没有一丝家庭温暖的痕迹。
这个ISABELLA从失去母亲起彷徨无助。
不顾一切奔向父亲,二人开始用现代人最善长的『疏离』方式互动。
唯有酒后放肆的《舞伴》才勾出难得的笑容,从未见过【傻强】笑得那么吸引。
像个父亲又像个情人。
彭浩翔从未如此深情过,之前的作品中以阳具崇拜为主。
唯独《公主复仇记》中的阿娇和陶红曾稍稍令他柔情地,顺从地向女性主义敬了一个礼,再恨恨地打了俊男王子一把。
当日曾被笑道是为【泡到妞儿的可怜虫】出了口气。
今次从片名到故事都拜倒在这个ISABELLA裙下。
足见她的魅力。
笔者在观片后也叹一口气。
这的确是块瑰丽的宝石。
自打被小说《全职杀手》迷倒起,便相信彭浩翔是个喜欢,沉迷,善长说故事的人。
这次也一样,尽了力去铺陈场面,安设角色,音乐由金培达拈手而来是一片葡国风情。
金熊奖最佳音乐拿得合情合理。
南亚作品能把欧洲列强的最后一个殖民地风情拿捏得如此准确,入围柏林影展也可服众。
既然尽了力把故事说好。
那奖项的得失已不太重要。
在这晚的大雾中走在湾仔的街头上,感受这个信念迷失,父君伦常失调的大时代气息。
人们就是在这片雾中走着。
看不清道路如何走下去 ?
我想,唯有一路走下去。
向着前方的微弱街灯光线.踏着《梦伴》的拍子。。
走下去。。。
口里可哼着。。。。
今天今天星闪闪剩下我北风中漆黑中带着泪念当天当天跟他一起的每天今天今天星闪闪剩下我漆黑中北风中带泪悼念。。。。。
我在澳门呆过好些日子,这么一个豆腐城市,真的好像剧中ISABELLA登上塔楼顶层眺望澳门全景时说的一样,“澳门真的很小,所以你很容易碰到熟悉的人”。
我在澳门有很多次“偶遇”的经历,所以坚信那种特别相信缘分的爱情故事,发生在这座小城的几率一定比其它城市要来得高些。
先不要说我个人对澳门的情意是否寄托到这篇评论之上,或者我也是个卖王家卫式"怀旧色彩和音乐交叉搭配"帐的人,看到彭浩翔用这种华丽手法表现一个慢悠悠的澳门时,竟然不觉突兀。
在电影还未上画之际,听到两帮人在我耳边发出极端的评论,一帮是彭导盲目支持份子,他们只是一味地赞赏这个新兴导演的一切,"知道是谁拍的吗?(其实我是"很"知道的,但他们一定要反复强调某个名字,那我没法)彭浩翔YEAH"(一个堂堂男儿竟然耍起了小女孩追星的娇媚腔调,还附送了一脸非瞬间呈现的仰慕表情),我当时并没有取笑他的做法,毕竟那是种热爱电影的狂热表现,值得赞赏。
而另一帮,则理智地分析着电影的错漏处(报纸派居多),从细节中挑骨头,上演着典型影评人的谩骂把戏。
我一直觉得看电影不应该太理性太批判地看,没有个人感情的投注,根本算不上是看懂了电影,写出来的东西,自然也就加了保护罩,冷冰冰的,没有新鲜热辣的FEVER感。
所以,我用了十分的热情,看完了整部电影。
还是在香港的旺角百老汇顶楼(不得不提这种香港典型的阁楼影院,竟然要人工攀爬六七层,才能霸占一席之地)。
一开始以为ISABELLA一定是那位生于澳门的早熟女孩梁洛施,原来那只是她的狗,后来又觉得,那是她妈妈的象征,到了结尾,我发现那是马振成心里的影子,又或者是他心里最柔软的部分,联系着剧中每个人的伏线,就是这么一个充满异国色彩的名字。
因为一个上床的误会,两个主人公碰到一起。
之后发生的故事,彭浩翔一改当初的黑色幽默作风,用讲故事的平淡模式娓娓道来,虽然剧中反复出现所谓的贪污、枪战、被捕、黑社会等看似暴力的字眼,却没有一个场景是真正地涉及到血腥成分。
相反,极尽煽情的场面一幕接一幕,电影院里的观众也被主人公真挚的性格逗乐了。
令我印象深刻的,包括他们两父女拿着行李袋用整齐步伐向前迈进的场面,还有梁洛施关掉空调作弄阿成时的对话。
不像彭导的作风,却是煽得恰如其分。
几个配角的演出很精致,尤其是黄秋生,他的角色明显是个平时担负太多生活重担的警司,但却仍然能找到自己的模式自娱自乐。
我在澳门见过很多这样的人,你可能会嘲笑他被生活折磨得麻木不仁,没有半点情绪,安于现状,不求上进,又固步自封。
可是,他们有他们的开心,这些是那种不安于现状的挑衅分子难以体味的幸福,不到了一定的年龄和心态,也许无法体验。
而阿成,好听点就是个典型的腐败小混混,成不了大器的坏人——很能骗小妹妹的那种。
他可能还有感情,却刻意隐瞒。
于是,招来一班自以为是的异性以“挑战”的心理企图降服这么一个浪子。
"浪子回头"的故事太多了,怎么可以让他的故事变得突出,就必须通过主人公的心理描写来做到.一个很街头的形象,却有着慈父的心肠.和女儿暧昧的感情,更加深了情节的起伏感.他还不是无药可救啊!你也许会发出这样的惊叹,后来阿成自首,在女儿的背上留下两行血泪,一开始时不明白,后来就猜是他刮胡子后刮伤的血迹混合着眼泪的烙印.血与泪的烙印,大概是他打算从良的一个转折点吧.有一点很想声明,为什么但凡表现澳门的影片,都拿回归前的黑暗面来作文章呢?连彭浩翔都逃不出?其实澳门除了那么一两宗广为人知的枪战事件(据我所知,其实香港更多),基本上还是"盛世太平"得很.哈,看完这部戏,忽然好想回去看看......就这么定好了
伊莎贝拉,葡语里的"Isabela",伊比利亚岛的"Isabella”,那个“对上帝承诺”的女孩。
今天读到廖伟棠的《旧欢似梦》,猝不及防,我搜索脑海里那座近乎要被遗忘的,包裹着初恋的城市——澳门。
《伊莎贝拉》这部有关于澳门的电影,两年前在北京的大学宿舍里看过。
那时临近毕业,所有的情绪都被校门外的花花世界所涌动,仿佛即将要迎娶一位艳丽的贵族千金,全然忘了南海边的半岛上有一位和自己相恋过、正在熟睡的姑娘。
她一次次从梦中醒来,却发现自己的爱人不见了。
她一次次默默忍受,倾尽了自己所有的好,却总遭人遗弃。
当,被人遗忘,是一种常态。
这是一座留不住过客的海港城市。
打开电脑,找不到在澳门拍摄的场景。
2002年,第一次离开家去澳门上学,从关闸出来抬头望着那拥挤逼仄的楼房,带着逃离社会主义的快感,嘴里唱着"big big world”,那是一见钟情么?
我确实喜欢过这座城市。
黄昏时搭乘28c过跨海大桥,夕阳,海水,天空,各式中西建筑——那是一杯澳门特制的醇美的葡萄酒。
没有鲜明的四季,只有是最湿的四月,在湿季中,晾在阳台的衣服总是干不了,身上那粘糊糊的味道,是我能记住的,她的味道。
报纸里没有太多新鲜的事情,若干年后唯一能引起我震惊的是曾经同校的内地女生被人勒颈窒息致死。
这样的新闻是可以上小城的头条。
我怎么能将你忘了呢?
听fado的时候,我想的是葡萄牙;听粤语歌的时候,我想到的是香港。
我忘了,2003年4月1日,住在澳门文华酒店对面,新闻滚动播放张国荣从文华酒店跳下的新闻,我们集体跑到阳台却发现一切“太平”。
看,张国荣选择的也是香港的文华。
上《澳门史》的时候,发现,澳门从来都没有承认过被葡萄牙侵犯。
从大航海时代中没落的葡萄牙贵族在500多年前,航船经过澳门,想必也是一见钟情吧,被这里的温柔和安静所打动,便停留了下来,但始终要归航到自己的伊比利亚半岛。
不像傲慢如帝王般的英吉利王国于之香港,葡萄牙对待澳门,就像对待一位情人,不给承诺,不刻意她改变。
所以,500多年前过去了,她的面容依旧,妈阁庙里香火鼎盛,玫瑰堂里也一直响着结婚的钟声。
白天,她秩序井然,各式各样好玩好看的车子总能在小小的停车位中再瓜开一小份,安停在某家门前的碎石小道上。
夜晚,她会偷偷跑到海边的指明灯下纸醉金迷,夜夜买醉,唱一首《小城事》。
没人会在意她的悲伤,她的哀怨连渐渐被边缘化的香港这个大怨妇都比不上。
于是,她习惯在纸醉金迷后,静静沉睡。
在梦中忘却从她身边经过的、爱过她的人们啊,忘却她不为人知的忧思啊。
她的美丽,总教人遗忘。
想起她,仿佛突然遇到一个曾经被自己遗弃的人,那《伊莎贝拉的呼唤》叫了好几年,我却从来没想过要回到她身边。
尽管知道她百般的好。
她包容了一切——中西两种最难相容的文化。
但有谁留意,小城市里小人物?
那个在官也街卖猪扒包的资深师奶也曾是葡京赌场叱诧风云的发牌手。
新马路、大三巴、渔港、妈祖、大炮台,我们都曾在澳门半岛上那个长得像圣母玛利亚的观音像旁静静等待一场流星雨。
旧爱总沦为心灵埋葬。
也许有一天,我再度从梦中惊醒,想起她,也会像今晚这样,陪她在地球的另一端静静流泪。
ps,我从来不觉得这是彭浩翔最好的电影,却是配乐最绝妙的一出,首推金培达的ost。
人人都說《伊莎貝拉》很王家衛甚麼我背水抵抗,這與我是否喜歡王家衛或我是否覺得王家衛的戲好相全不相干。
一是因為與事實不符,二是因為這說法實在懶惰得要命。
宋體字懷舊歐陸風味再加拉丁音樂便是王家衛,現在送大禮足金金猴嗎?
《伊莎貝拉》看上去是一個戀父的故事。
杜汶澤是一個潦倒的澳門司警,夜夜笙歌性伴不知幾個。
借梁洛施的話,澳門咁細你搞咁多女人搞中自己個女有乜出奇。
梁便是杜以為悲劇性地錯搞了的女兒:他十六七年前丟下的女友所生下的女兒。
女兒的母親肺癌過身前給她買的同名小狗isabellA,又因四個月沒交租而遭包租公放走了。
這是戀父的故事格局,因為梁本來只想找杜拿幾千塊把小狗贖回,結果日是卻預計之內的梁杜互相依靠進而曖昧——當兩人都不見得對其父女關係有甚麼懷疑。
彭浩翔的反類型小智慧,在宋體拉丁懷舊的一大片煙幕中,的確是相對收歛了。
《公主復仇記》裡的以時空錯位作為骨幹和動力把故事推進,事實上也不是《伊》的殺手鐧。
《伊》似是想多談情而少玩橋,但卻不等如彭在電影中把自己一直以來建立的風格簽名都賠上了。
有號角聲老兵是聽得見的。
電影其實有兩 個轉折位:一是杜了解到梁並不是故意騙他上床,勒索他並宣判他以倫理死罪迫他悔疚不已的。
話說那天他起床走出客廳梁大無私樣的在吃即食麵,便認定她是之前一晚醉得色心衝上天花板時帶回家的女郎。
女郎由第一個出現的鏡頭開始,不是下身便是修長誘人的背影,當然女子穿的是粉紅背心裙而梁的是青綠背心牛仔超短褲,這老土點說是線索,但電影後來才有交代的是在床邊的光滑背影與登堂入室吃即食麵的不是同一個人。
梁之所以能夠進杜的家,與及被杜所誤會,只不過是女郎離開時打開門才把梁放了進屋。
這是直線沒影像的文字所負擔不來的說故事能力,也是彭一向的小智慧所在。
另一轉折在是梁的出處。
電影的名字是isabella,聞說在西班牙還是葡萄牙文是作責任解,在電影中分別是梁的母親和小她的小狗的名字。
攤出來的倫理地圖指出了杜與梁關係的原始偶然性和不可能性:不是杜拋棄了梁的母親,梁便不會走到這個世界,若不是梁要找回名叫isabella的小狗她便不會走到杜身邊。
這段關係之所以發生,換言之便源於杜的一個錯誤決定。
杜與梁的關係越叫杜享受,當天那錯誤對於整個故事的決定性便越是回逆性地被加強,彷彿是命中註定天網灰灰。
當天錯誤決定,在電影裡一直都屬回憶性質的影像,沒有被親口說出或怎樣證實:少年杜和少年梁的母親坐巴士去打掉孩子,心亂弱軟的少年杜放女友進去後便先行離開,母親折返卻男友不見了,心痛欲絕是必然的也是杜所知的版本的盡頭。
今天有個十六歲少女在眼前,理所當然杜只好猜想梁是當年少年女友死就死把心一橫下養大的親生骨肉。
誰知這段回憶片段原來還有下文。
女友在診所出來看見男友不見了,與這傢伙所生的孩子怎樣養下去——杜回憶裡根本沒出現過的片段,便是梁的母親哭著臉走回診症室。
母親再識新的男人過後的新生活,梁便是新生活下咬緊牙關的產物。
一句講晒,不關杜的事。
說破了,杜不僅沒有與「女兒」發生過甚麼天理不容的親密關係,後來更發現梁根本不是他的女兒。
電影徒有一故意營造出來的亂倫格局,卻是別淘空了之以是亂倫的元素:父女關係。
而事實上,杜在片中的形像也難與甚麼父權威嚴沾得上邊。
他不過是個做司警的好色古惑仔,就像作為過場的警察貪贓枉法故事所描述一樣,由頭到尾都散發灰淡命定的被動感。
我不懂不知道甚亂倫是否本屬一個特別的電影類型,但作為一個主題,彭浩翔卻再一次顯示了他的嬉戲能力,拍出一套沒有亂倫的亂倫片,加上他那差不多已成了招牌的用影像表達的時空錯位,誰說這不是彭浩翔了。
http://yeahayeah.blogspot.com
以下评论以作品年代为序,评论和评分完全主观无责任。
买凶拍人(2001) ★★★★★处女座彭浩翔的处女作,也是他的巅峰代表作。
影片Cult片的调调配合浓郁的港式黑色幽默,充分诠释了什么叫作“尽皆癫狂,尽皆过火”。
影片从故事情节到镜头剪辑再到演员出演,都极尽夸张戏谑之能事,想象力天马行空,却又因为反讽社会现实而有着一定的合理性和可信度。
而影片的配乐也很放肆张狂,把癫狂的氛围和气场烘托得更加淋漓尽致。
片中很多场景桥段其实是基于导演曾经的亲身经历,而张达明的角色也带着导演的些许自况。
总之不管你是不是彭浩翔的影迷,这部片子都绝对推荐找来看看。
歪评:詹瑞文你个贱人。。。
大丈夫(2003) ★★★★☆大丈夫,又名暗战男女,是彭浩翔第一部以两性关系和心理角力为主题的作品。
这部片子照样充斥着彭氏夸张戏谑黑色幽默,各种无厘头的场景桥段经由剪辑串联,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故事从男性的视角出发,估计会得到很多男同胞的共鸣和认同。
男人要自由,女人要专情,男和女本就是思维完全不同的两类生物,本不存在谁对谁错。
正是因为这种观念上的分歧,引发了这场令人捧腹却又跌宕起伏的跟踪和反跟踪的悬疑大片。
而影片结尾处抖落的包袱告诉我们,维持夫妻间的关系有时就像是一场政治博弈,男女暗战就像饮酒,小饮怡情,未尝不可。
彩蛋:偷吃四人组驾车摆脱太太追踪时经过一家希望酒店,该酒店在[维多利亚一号]中再次出现。
公主复仇记(2004) ★★★彭浩翔北上的第一部作品,但片中阿娇与大陶红的组合完全没有产生任何化学反应,反而把影片的调调混得不伦不类。
影片这次换成从女性视角出发,探讨都市男女青年间的情感问题。
整个故事简单讲,就是两个女人对一个男人展开的复仇,但后来发现,其实故事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几场反转戏码逐渐将真相揭盅。
引用片中的一句经典台词,“世界上根本没有王子,只有仆街和装成王子的仆街;世界上根本没有公主,只有巫婆和装成公主的巫婆”。
又引用齐秦那首《痛并快乐着》里的歌词,“恨极生爱,爱极又生恨”。
因爱生恨,爱恨交织,于是把公主变成了巫婆,复仇到最后却发现大家不过是各怀心机,这场复仇没有赢家,也没有成功的快感,只有打酱油的吴彦祖。
故事也因此蒙上了一层诡谲和黑暗的色彩。
八卦:本片最大的亮点,在于提前N年预言了艳照门,主角钟欣桐。
出埃及记(2007) ★★★☆这是一则兼具黑暗气息和浪漫幻想的成人童话故事。
《旧约·出埃及记》中的一个主题,就是压迫者之受审判及被压迫者之得拯救,估计本片就是得名于此。
而故事的创意,则来源于彭浩翔对于女性为什么上洗手间往往要很久的无厘头猜测与联想。
影片透露出浓厚的女权主义色彩,但这种女权主义的强势,恰恰是因为女性在两性关系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于是这些被压迫者就暗中结盟起来寻求对男人们的复仇。
“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差一点以为任达华在片中的角色可以反击这一偏执,也差一点以为女人间的这个复仇联盟将因为他而瓦解,可惜最后功归一篑。
这个在片中一直很窝囊很被动的男人,到最后仆街都还是那么窝囊那么被动。
歪评:任达华连演交通警,都是PTU范儿。
青春梦工厂(2005) ★★★★☆ “当我们相信自己对这个世界举足轻重的时候,这个世界才准备要原谅我们的幼稚。
”这部影片的主题是关于青春、梦想、纯情、荒唐,当然还有无处安放的荷尔蒙。
这又是一部带着导演自况味道的作品,荒唐中带着励志,充满着青春的躁动不安却又青涩逼人。
而对于广大宅男们来说,引用一句评论即可概括故事的主题思想:“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天宫真奈美”。
顺带提一句,冯小刚[非诚勿扰]中的分歧争端机,正是出自本片。
而影片的remix版片尾曲,也请不要错过。
彩蛋:继[大丈夫]后,张达明第二次在彭氏电影中客串收场租/房钱。
破事儿(2007) ★★★★片如其名,讲的都是一堆破事儿。
影片采用了老港片典型的杂锦拼盘模式,即把几个或相关或不相关的人凑到一块儿,拼成几个或相关或不相关的故事。
因为影片这种杂文式的短小篇幅和结构,使得导演不用think big,不用费心将原初想法扩展成完整的故事情节,从这种意义上说,本片或许是最能代表导演想法和体现导演天马行空想象力的一部作品——没有太多的商业压力和人为痕迹。
主观上说,我最喜欢的是其中《不可抗力》、《德雅星》和《大头阿慧》这几则。
彩蛋:邓丽欣继[十分爱]后又一次经典诠释“聪明反被聪明误”。
伊莎贝拉(2007) ★★★☆因为柏林电影节银熊奖的缘故,这或许是彭浩翔最为外人知的一部片子,同时也是我看过的第一部彭浩翔作品。
这是彭氏作品中最具文艺气息的一部,影片中的多次闪回和错位剪辑也很容易让人一不小心就跟不上情节甚至产生误读。
影片的主题是关于逃避和面对。
逃避或许是错误,面对不一定意味着幸福,但选择面对至少是对自己对他人的一种弥补和救赎。
“女儿”梁洛施对“父亲”杜汶泽寄予了父亲和情人的双重感情,反过来杜为梁赋予的也是女儿和情人的双重角色。
影片的故事背景是1999年的澳门,这个时代背景意味着变迁,以及人们面对变迁时心理要做出的选择和调适。
故事虽发生在澳门,却不见葡式的异域风情,配合淡雅又略带幽怨的配乐,处处渗透出浓郁的本土情怀。
彩蛋:澳门人何超仪第一次出演彭氏作品。
志明与春娇(2010) ★★★★☆以言语犯禁,用精神出轨。
影片的名字带着浓郁的台湾气息,影片演绎的却是一个纯正港味的情感小品。
这是彭浩翔作品到目前为止最清新最单纯的一部;但从语言台词上说,又绝对是彭氏作品中最重口味的一部。
故事依然被赋予一个鲜明的社会时代背景,关注的是现代社会中的剩男剩女以及他们表达情感的方式。
片中各种语言包袱段子不断,很黄很暴力。
但男女主角间慢慢滋长的暧昧情愫,又像本片的片名Love in a Puff一样,如烟般干净清逸飘渺。
我最喜欢的,是余文乐和杨千嬅两个人在街巷里边抽烟边看着一个塑料袋被风吹起飘来飘去的那段。
疑问:片中杨千嬅的EX瞬间看懂了余文乐发过来的火星文短信,这是为毛?
维多利亚一号(2010) ★★★“一个疯狂的城市,要生存,就要比它更疯狂。
”荒诞恐怖的故事情节放到一个更加荒诞的社会现实中,竟也显得合情合理了。
要感谢现在发达的化妆技术和电脑特效,总之这部片子为我们充分展现了各种形式各异且充满想象力的虐杀,血浆内脏羊水X具女体,不一而足。
好在这些镜头只占影片篇幅的1/3左右,基本上,它还是部反映社会现实的严肃作品。
歪评:我纠结了很久,终于为了彭胖子贡献出了我完整观赏恐怖片的第一次。
3星,够给面子的了,恐怖片实在不是我的菜……
喂,马振成!
隔了一个多月后,在网上闲逛,逛到豆瓣的彭浩翔小组,看到有人在说《伊莎贝拉》,然后慢慢回想起来,心里面有了微微的触动,而在刚看到的时候是没什么感觉的。
首先浮现的是色彩,青绿、暗蓝,暧昧红,梦幻的,当然也是伤感的,就差往脸上贴个标签那样,标榜着文艺片之品味。
记得那次看的时候,这种感觉引起了我的反感,这不是我熟悉的彭浩翔风格,所谓的父女乱伦情节,依然保持对道德问题的调戏,但,那种让人精神一振的“鬼马”情趣不见了。
几乎同时,气味出现。
清香,苦涩,好像在浓绿的树荫下摘一片树叶放在嘴里嚼,不是果腹之物,只是......百无聊赖。
没有家的人,他们的百无聊赖尤其刺眼,所以,如果找到什么,爱上什么,就紧跟不舍,反正可以浪费的只有时间。
比如,寻找一只叫伊莎贝拉的狗,或者,等待一个叫马振成的人。
或者,牢记一个承诺。
马振成!
我叫张碧欣!
穿着吊带衫的纤细女孩,清脆地大声地喊,和前面那个人隔着二十年的光阴,隔着许多灰暗的往事,但是,青春从来不在乎灰暗,什么都可以,编织谎言和恋父,随随便便做决定,坚定不移去执行--或者反过来也可以。
情节没什么意思,一个花哨的圈套。
一副清纯的画外音,始终没有忘记初恋情人的短命女人,向女儿隐瞒其真实身世。
澳门这样的小地方,一个堕落潦倒私生活混乱的警司,碰上从未见过面的私生女,以为跟她上了床,其实没有,她又不真的是自己女儿。
但他不知道,知道了又怎么样,还是为了女儿,希望得到清白身份,自投监狱。
这些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马振成!
我叫张碧欣,我在等你。
你知不知道?
马振成!
想起多年前的一部电影里,一个叫李翘的女人,寻找一个叫黎小军的男人。
有人说,这个片子很“王家卫”。
其实一点儿不,它很甜蜜。
“甜蜜蜜,我爱得甜蜜蜜,好像花儿开在春风里。
”因为我在等。
我在等你,马振成。
我叫张碧欣据说,伊莎贝拉在西班牙文里的意思是“上帝的承诺 ”。
在这里,是一个女孩的名字,也是条狗的名字。
女孩后来变成了女人,还有了个女儿。
临死前,她把一条叫伊莎贝拉的狗交给了女儿。
女儿叫张碧欣。
短发,容颜清丽,有两条长长的腿,和美好的锁骨。
今天晚上,我穿过胜利路上无比喧闹的人群,从街舞的少年和露天打折衣物的卖家们中挤过去,怀抱着一袋猫沙。
满天遍地的灯光,晒得夏夜无比炎热,我突然想起了电影里那么一个画面。
也是夏天,石阶漫漫地向坡上伸,绿树占据大部分视野,生机盎然又迷惑万分的绿色,张碧欣在走,寻找那只狗,心里面揣着一个人--她的父亲情人,她的马振成。
她很早以前,还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了这么个人。
因为澳门是这样小,每一对分手的情侣,总会在街角、路口碰见。
那时候,只要看到那个面目平庸的男人,妈妈就会迅速地拖着她躲起来。
她很早就记住了这个身影,这么张脸。
这个平庸男人好色贪杯,醉生梦死,住在肮脏的房子里,即使作为警务人员仍形迹可疑。
可是她找到了他,像找到了一个上帝的承诺。
马振成有时候很可爱,在教她怎么成功地砸响啤酒瓶的时候,在帮她找狗的时候。
每个女儿都是父亲前世的情人。
这一点,她是多么清楚啊,看着他努力像个父亲那样对她宠溺地虚弱地笑,她一点都不在意。
如果他要跑路,她跟,如果他坐牢,她等。
他是她的马振成,她是他的张碧欣。
多么简单。
我喜欢这样的故事,向伦理道德吐舌头,意淫爱情意淫你,挽留岁月挽留人。
关于"Isabella"据彭同学访谈中提及,Isabbella在西班牙语中意味“对上帝的承诺”,美丽的名字,美丽的寓意。
女主演梁洛施的英文名也叫Isabbella,这不仅仅是巧合,彭虽然不是特地为她量身打造的剧本,但很乐意用一个同名的澳门女星来演这个角色。
在电影里,伊莎贝拉是个女高中生的名字。
年轻的马振成说你和你的名字一样美丽。
伊莎贝拉也是旁白张妈妈(没记住名字啊名字)在得知自己身患绝症的情况下收养的一只狗,在张死后便留给了她的女儿张碧欣。
关于电影伊莎贝拉大体上可以分成三条线:马同学和张小同学的关系推进,这是故事的主线;死人张妈妈的旁白,这是马同学的过去;干巴巴打着诸如日期、澳门等的字幕,这是故事的危机所在。
三条线交在一起的时候,故事也就接近尾声。
狡猾的叙事可能是彭在这部电影里留下的唯一能体现他原色的东西。
在开始他便设了好几个明显的问号,很快他转几个圈便把答案告诉你。
之后便使更大更长的铺垫、酝酿,为了最大的转折出现时能给人最大的意外感。
熟悉彭同学的人自然不会傻傻的相信他的故事会是朴实的直线,当真相浮上的一刻,提防已久的人估计不会喊出一句“原来如此”。
这是一部温情的电影,马振成和张碧欣间的父女感情在变化中慢慢推进。
普通人看这它可能会觉得慢,因为它剪辑不快,不是动作片,也不是喜剧片。
但它不闷,没有王家卫那种耍酷,更没有候孝贤的悠长或蔡明亮的空无。
彭这一次是换一个角度贴近大众。
某种变化马振成:如果没有一个女儿突然闯进生活,马振成估计会一成不便下去,着急的时候狗跳墙一把。
马振成同女儿的相识是在一个极大的误会之下(或者应该说两个),他不知所措,大声地质问张碧欣你想怎么样。
这他那时估计想这个女儿消失,就像从没出现过一般,好让他回到原有的轨道。
这种父亲的状况在去年文德斯和贾木许的电影里都有出现,只不过他们面对的是儿子。
马的转变开始于寻找那只叫伊莎贝拉的狗的某刻,他意识到自己一直被某个伊莎贝拉惦记着。
直到同张碧欣关系的发展和17年前那个不负责任的错误从记忆深处回到他的脑里,马逐渐曲折地成长为一个要负起责任的父亲,他对过去做出承诺。
电影里最后刮胡子的一幕是马变化的明证,他选择了另一条路,对人与事的看法已经不同。
杜汶泽:杜汶泽身上一直贴着两个标签:配角、喜剧演员。
杜走进大众的眼里要熟多年前的无间道,那个不傻的傻强在他的演绎下有种深入人心的力量。
之后他接着在其他的电影继续类似的风格,睁大眼卖傻逗笑,担当绿叶衬红花。
然而杜的扶正也在情理之中,他的表现得到评论和观众的一致赞赏,有他的电影,总会有人冒出来说一声,我喜欢杜汶泽。
杜和彭是好哥们,他们自己也组一个兄弟公司。
这一次他出现在彭的新片中担当主角也是情理之中。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胖得没有脖子只有肚子的中年司警,他的个头和女儿在一起没有父亲应有的高大,但这点却又很符合一个不正直又不负责任的形象。
这次杜演得可圈可点,他没有让你一见到便习惯性发笑。
不过由于故事角色所限,杜没有让人惊艳之处,偶有一俩处挣扎能让人小小细味一番。
彭浩翔:在看伊莎贝拉之前,便听说彭自言这是一部“不彭浩翔”的电影。
他又说追求风格多变才是真正的彭浩翔。
早在公主复仇记,彭已经显现了一些变化,黑色减少,喜剧成分减少。
这一次他终于完全变了,甚至在电影语言上有了变化,节奏放慢,还出现了好几处平移镜头。
我理解他这种追求,大多导演都不愿自我重复。
可伊莎贝拉的彭浩翔并没有多大的闪光,就和看上去很美的张元比,也没强多少。
而买凶拍人的彭浩翔呢,虽然比不上片中提及的马丁、梅尔维尔,却是国内独一无二带着鬼才气息的导演。
彭还说,他目前最喜欢伊莎贝拉,之后还有拍爱情片、武侠片。
这个转变中的胖子,我不知会喜欢多久。
一些胡话#配乐:伊莎贝拉在柏林唯一获得的奖项便是配乐,这项荣誉主要归于金培达。
伊的配乐称得上好听,风格统一的小提琴拉、钢琴拉、吉它拉,都是沟人情绪的魔鬼,还有结尾的女声也带着澳门相关的葡萄牙味。
可有地方,音乐突出了些,抢了其他的风采。
彭之前的电影里配乐最好的当属公主复仇,风格从古典到独立流行多而杂,却又切合场景又不抢戏。
#配音:很多时候,配音是种灾难,它难以面面俱到。
杜和梁两个主角的配音还不错,可旁白便显得一般。
罪不可恕的是给黄秋生的配音,配得这么傻叉又不好玩,让人惨不忍听。
#马张父女搬家的那一段,两人走路一停一顿,太假了点。
我理解彭同学想表达行李的沉重以及张母女过去的经历,可咋能弄得这么装?
#伊莎贝拉的结尾同此前彭的作品相比过于美好而充满希望,一点邪恶的味道也没有,不好啊不好。
#片中的张碧欣让我想起孔雀里的姐姐,有点以自欺欺人的方式满足个人虚荣。
最后抱着狗哭,就像张静初拿起番茄……rating:7/10
不是我帶了偏見的去看彭浩翔,實情我也算是半個彭導的粉絲,比如是《AV》我就進場看了三次,可是彭導今回的依沙貝拉確實令我看得不很舒服。
撇開顯然易見造作的文藝包裝不談,也不論其如何向王大導的鏡頭東施效顰;他對梁洛施身體的窺視也實在到了讓人難以忍受的地步。
尢其是電影架在外國影展得獎電影的高格調光環下,這份俗氣就來得太過顯眼。
進一步說,雖然電影甚至用了梁洛施的洋名作名字,可她在電影裡面卻始終是一件被操控的被動物體。
她從一開始便對馬振成死纏爛打,沒來由地對這位麻甩司警懷著莫大好感,而且其後更沒半點考慮便安然附屬到這個男人身上。
縱然我們在梁洛施身上或會看到諸如爆樽和關電掣這種狀甚主動的人性化行徑,甚至她如何在家以一后當關力拒眾女來犯也盡顯其剛強執拗本色,可到了最後她都不過是一個開口閉口為了自己男人的歡喜就得怎樣怎樣的小鳥依人。
所謂她的男人為她而改變了,根本就是空口白話。
說穿了,任彭導怎樣塗脂抹粉,整部電影仍離不開一個大男人視角,而且嬌揉得很虛偽,反不如《AV》來得光明正大。
不知怎地,筆者總覺得曾國祥於戲內的角色就是彭浩翔的個人投射。
他總是得壓抑地站在遠處凝視著心儀的女孩,以至往後他的作品都擺脫不了這種窺視的角度。
此外,這部電影為了攪一些誤會懸疑的設置,運用了很多flashback交待故事;加之本來就要少對白的前提下,突顯了好些疏淺的對白,致使整部電影白得太狹隘,虛有文藝包裝卻無深邃情感,所謂嬌揉造作的印象正是源出於此。
還有,雖然彭導把故事放在回歸前夕的澳門,似有強烈的政治關懷,可從故事的主線上,也即杜汶澤與梁洛施的一段關係裡,根本無從體現有關回歸的情懷。
所謂「尋父」實際就是一道掩眼法,我們在電影裡又哪曾真正看到過幾多有關「尋找」的畫面呢?
基本上,那段父女情也無需要置放到這種回歸的大環境下。
所以杜汶澤面對回歸困難那條故事線,就正如影片裡時常出現的舊聞字幕一樣突兀、虛偽。
順帶一提,馬振成那句「一定要有金撈,唔係話人地睇你唔起,而係人地根本睇唔到你。
」係出自杜汶澤的自傳《江湖血淚史》。
雖說不免俗氣,但仍算得上是擲地有聲的見解。
由杜和彭开的 “不是兄弟”公司监制。开头故意玩了一些不那么通俗的叙述手段,搞得电影院里许多人嘀嘀咕咕。但是随着情节的展开,他们已经完全忘记要弄清楚开头(或者他们已经弄清楚了),而是投入到杜汶泽和梁洛施的温情里去。跟彭浩翔此前的作品完全不一样,但是仍然有一些黑色幽默。他自己说,很难
节奏是王家卫和岩井俊二的混合体,镜头还是王家卫和岩井俊二的混合体,配乐是王家卫与欧式文艺片的混合体,将他人风格与自己对澳门风格的理解杂糅在一起,形成四不像,此却自成一色,别具一格,彭导风格!
非常文艺的文艺片,文艺到我已经忘了剧情了。。
全片充滿曖昧與錯摸的氛圍,男女主角介乎情人與父女間的「拉鋸」算有張力;角色跟政治大環境其實近乎扯不上關係;電影整體很細碎,主角演出略為平淡;彭浩翔玩味較少的一部片。
2009/5/17夜CCTV-6,一般,有点装,3星。
一个喜爱夜蒲不负责任的坏爸爸和一个以为坏爸爸就是她的亲生父亲的女孩,当两人遇在了一起,都在无形之中改变着什么,电影借以狗狗的名字来反衬不是父女的俩父女,杜汶泽把坏爸爸演的淋漓尽致,梁洛施的青春文艺少女演的惟妙惟肖,真的好看,花痴一下,余文乐老帅了。。。
小文艺 普通话配音真不爽 幸好找到粤语的看 很喜欢女主角这个感觉
彭浩翔的电影,一般都是性格鲜明,口味独特。只是伊莎贝拉中,总感觉有些王家卫的味道。
如果没有「澳门回归」的心理背景,只是一个油腻中年男的自我情感代入故事(其背后依旧有彭浩翔咸湿的意淫),尽管如此某些「景观对照」以及混乱的两性关系依旧人为刻意的扎眼,对于两位主演的表演也赞誉过高。题外话,《狗十三》在本片中汲取了不少灵感。
有一种轻盈悠扬的步调,风格忽然和王家卫有些靠拢,但比王要接近凡人,没有从小事中讲大道理。梁洛施用自己的十八岁去演十八岁,无论是外形还是内心,都无比成熟、睿智....
有点文艺、有点小巷情怀、有点都市躁郁,关于寻找和守候我不想说什么。@Home
少见的港式文艺 但还是更喜欢彭导的黑色幽默
……不太适应彭胖子装文艺……
喜欢最后在林荫下,她骑着摩托车的背影和背后父亲留下的两行泪,很美。。。
最不像彭浩翔的文艺彭浩翔,开篇很墨镜王。对澳门回归没太大想法,所以这块也是不太能理解的。梁洛施好漂亮,杜汶泽最有意思的角色,但换个老男人不是更好么。
被牙牙诱拐过去看的,本来坚决不看的。不怎么喜欢,装出来的文艺,装出来的杀手里昂。。。
梁洛施的身材很好 没了。
那天我在街上,看到有个小妹妹拖着一只狗。她经过我身边,我知道是伊莎贝拉。然后我跟她去公园,我们在公园玩了很久,我抱着它,在它耳边轻轻的叫它,它回应我。那个小妹妹告诉我,那只狗叫当当。我不想分开他们,我不敢告诉你,因为我怕找回伊莎贝拉你就会叫我搬走,你可不可以不再扔下我?
依旧彭浩翔的“回归”情结,我喜欢~
music。cinematography。acting。tone。editing。the way the story is told。subtitle。重看一遍,挺一般,特别是剧本,和(不优雅的)故弄玄虚。 再看一次,反感这种小聪明,而且过去那条线简直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