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离家了,但……

Ich war zuhause,我在家但是(台),我当时在家,但……,我当时在家,可是……,我曾在家,但是,I Was at Home, But

主演:玛伦·艾格特,雅各布·拉萨尔,克拉拉·穆勒,弗兰茨·罗戈夫斯基,莉莉丝·斯坦根博格,艾伦·威廉姆斯,依尔卡·泽特,丹尼·科姆林,大卫·史崔梭德,沃尔夫冈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塞尔维亚语言:德语年份:2019

《我离家了,但……》剧照

我离家了,但…… 剧照 NO.1我离家了,但…… 剧照 NO.2我离家了,但…… 剧照 NO.3我离家了,但…… 剧照 NO.4我离家了,但…… 剧照 NO.5我离家了,但…… 剧照 NO.6我离家了,但…… 剧照 NO.13我离家了,但…… 剧照 NO.14我离家了,但…… 剧照 NO.15我离家了,但…… 剧照 NO.16我离家了,但…… 剧照 NO.17我离家了,但…… 剧照 NO.18我离家了,但…… 剧照 NO.19我离家了,但…… 剧照 NO.20

《我离家了,但……》剧情介绍

《我离家了,但……》长篇影评

《我离家了,但……》短评

夏娜莱克的新作带有强烈的自传特征,亦是一种宣言,与她的前作《梦中小径》同属她最激进的创作。她借女主角之口批判所有的表演都是谎言,又呼吁她的评论者对她尚未成年但不再是小孩的儿子/作品多一些耐心。电影曾在谎言的家里,但现在要踏上追寻真理的路了,夏娜莱克的作品于是总是关乎一种动态的形成,而非目的地的状态。尽管她发表的每个诗学观点都富有争议性,但极少见到电影作者能用如此轻盈的方式来触碰影像的本质。听听她电影里人物的说话方式,现实里没有人这样讲话,电影里也没有,少年们“木头似的“哈姆雷特念白听上去多么陌生。她的电影世界就是这样一个当代剧场,演员们在用异化了的声音去捕捉生命里的真实。

8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推荐

看艺术电影完全不需要捋清故事,故事完全可以不重要,娱乐功能就更不需要了,艺术电影不需要故事,也不需要跟观众共情。导演在做技巧性的展示,这种技巧本身对于职业电影人来说,会比较容易看到导演的能力和想法。在处理父亲缺失的家庭创伤故事,孩子演哈姆雷特和另一个不想要孩子的女人,每一条线都是导演主题表达的论据,剪辑逻辑就以论据完成主题表达的方式进行,可以当成纯技术性展现的电影来看了。如何多看几遍,去分析它内部的剪辑逻辑,这片子就会“非常好看”。导演的空间构图,镜头内的叙事节奏和画面内的情绪流动非常的布列松,但她在调度、风格和表达上非常的现代,就像这位女导演站在电影大师的肩膀人又前进了一步。

9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Berlinale2019# 我的个人金熊。几乎就是部日本电影,以小津的静止姿态和成濑的行走镜头组成。比《午后》大大前进了一步,用喉部发声器这样的元素轻巧地营造恐怖感和当代感。简单,细腻,情感流动从来没有因为人物极慢的行为而停滞,背着睡着的妹妹涉水的镜头可谓绝妙。与其说《哈姆雷特》是一种互文,不如说是展现了互文的无能。丹麦王子可以选择复仇或不,德国王子无血可流,甚至不会再有下一个王子了。

12分钟前
  • Lies of Lies
  • 力荐

pieces of trash

16分钟前
  • 纯肉锅贴
  • 很差

环境和声音也是叙事的主角。

18分钟前
  • Hello
  • 推荐

举步维艰,不好进入,但逐渐适应后是好看的,夏娜莱克制造了声画分离的错觉,镜头整体呈绝对静止状态,局部细节维持运作,没有宏观的景别,却如将镜头拉远到了极致,留意不到声音留意不到动作,中段突然响起音乐,声音才占主导,矛盾冲突不断激化,对白剧增,结尾又回归了诗的状态,繁杂地组成了一种心境电影,呢喃着的,冥想着的…

23分钟前
  • fw郑静仁
  • 推荐

很简单,就是不喜欢。影史最先用一个镜头然后长篇大论的导演是谁?这个罪魁祸首让后世的导演争相模仿

28分钟前
  • chacha
  • 还行

3.5 布列松《温柔女子》续篇——《躁郁妈妈》。前者属于看的懂但不好看,后者属于我基本看不懂了,但.....还蛮好看的。

30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看不明白但是感觉挺对的,return to dust

33分钟前
  • 大🐍
  • 推荐

花钱浪费生命。专程去了有q&a的场次,导演自己都说不清楚自己在拍什么。

35分钟前
  • 吃辣的Eddie
  • 很差

HKIFF 43 | 開頭的兔狗驢與片尾的走向自然有點精彩,但攝影機的間離、人際互動的親疏、德式性冷淡對白以及兒童面無表情的《哈姆雷特》排演並未達到真正的詩意和哲思效果。有觀眾在映後談問為什麼孩子們如此死氣沉沉,導演反駁「it's the opposite of death.」

40分钟前
  • 柠阿檬
  • 还行

5.5/10 怯魅一切人類情感的努力注定徒勞

41分钟前
  • INFITHELLs
  • 较差

@2020-05-28 00:18:42

45分钟前
  • [已注销]
  • 还行

太可怕了,观感的煎熬直逼第一归正会,我为什么看个修自行车看得这么带劲。全程除了中间一段没有配乐,甚至鲜有对话,都安静得可怕。因此音效惊人,所有细微的声音都被放大,伴之以情绪的外泄,但是镜头总是狭窄地指向局部或者远远地看,所以情绪都在屏幕之外。摄影机几乎没有动,动也是精细地相对静止,这就是传说的ppt电影吧,所有运动、情绪都是片段的,不连续的。中间有打破这个框架但很快又回到里面,就像突然的发泄还是归于沉默。丧得不行,将错就错的售货员神来之笔。

48分钟前
  • 霸王吃🍵3050岚
  • 推荐

几乎是夏娜莱克的一贯操作,其实她的所有作品都适合放在论坛单元。如果说新柏林学派可以被视为一场未经协商的电影运动的话,那也一定是最站不住脚的美学等运动,连佩尔措格也不例外。

49分钟前
  • 小易甫
  • 较差

冷冷的河流,暗暗的电影。孩子冰冷的颤抖的身体,握紧发狂妈妈的小手。可能女主在失控的境遇里想要抓紧personal truth吧,可我还是觉得孩子们很可怜啊

52分钟前
  • 小溪笑嘻嘻
  • 还行

省略之美。2020.no.?

56分钟前
  • 808
  • 推荐

如同女主与教授朋友的密集对话一样,不能理解电影所要表达的内涵。只是他让人安静下来,时间在这里并不重要。电影的环境更像是70年代的中国。。。。

59分钟前
  • lemon
  • 还行

古今德外 人类的悲欢不尽相同...

60分钟前
  • mewllc
  • 推荐

柏林导演拿得不手软,但我无法说服自己这是一部好电影。慢不是问题,表达的机械才致命,小津衣钵的情感诉求和欧洲现代的影像美学完全不兼容。105分钟的坐如针毡后,对自洽的寻找宣告失败,只有用发声器的诡异男人时不时穿破迷雾。

1小时前
  • vvVv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