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 #庞然大物# (The Whale) (A-) 其实这部与《My Policeman》讲的是相似的故事,就是关于一对男同情侣的悲剧爱情给自己和身边人造成的影响。
只是这部发生在现代,且更悲惨一些,因为涉及到对孩子的影响。
《My Policeman》在看的时候就觉得好歹没有孩子被牵扯进去,而这部里,男主人公虽然是男同,但为了要孩子而结婚,且有了一个女儿,但却在女儿8岁的时候因为爱上了一个男子而离婚。
女儿和前妻当然从此恨他一辈子。
而他的男友也因为出身宗教家庭自己却是男同最终想不开而自杀。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被自责缠身、每天用食物“惩罚”自己、重达600磅的男主:查理 (Brendan Fraser饰)虽然导演是达伦·阿伦诺夫斯基,但这个故事也是出自男同编剧。
编剧说他自己是幸运的,与男友结婚很幸福,但在LGBTQ的圈子里,却有太多中过着不幸的人生。
大都因为自己的身份无法公开,或被排斥,或导致家庭破裂。
我们今年看到了很多在纽约LGBTQ圈的爱情故事,即使有挫折,但至少这些大城市里的LGBTQ群体通常都公开自己的身份,且过得相对潇洒,同类也很多,社会认可度高。
但像本片故事发生在偏远、保守的小城市。
如果作为男同又出身于宗教世家那就更容易遭受到不理解和否定,甚至自身也在宗教与性向之间犹豫不定。
《My Policeman》让我们看到了那对男同情侣相爱的过程以及不幸结局,但在本片里,我们只看到了这场悲剧的结果: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孤独且面目全非的查理、死去的男友、憎恨他而充满怒火的女儿和前妻。
因为是根据戏剧剧本改编,本片就是发生在一个房子里,主要靠人物对白推进,因此对每个角色的演技考验很大,而且最终结果令人满意。
整部电影大部分时候都在展示人物的痛苦挣扎,真的就是靠各位的演技撑起来的。
查理面对自责选择的办法是不断吃垃圾食品并放弃治疗。
他的身躯真的是“庞然大物”,人人看到后都会吃惊,比相扑还要庞大。
而且每天狂吃很多食物,确实看着让人反胃且不忍目睹。
直接反应就是看后不想吃饭,立刻想戒掉任何垃圾食品。
周洪(Hong Chau)的角色很暖心,她是查理死去男友的妹妹,却一直甘愿继续照顾查理,仿佛这样会让她觉得有弥补失去哥哥的痛苦。
这个护工像周洪之前很多角色一样,刀子嘴豆腐心,贡献很多冷幽默。
Sadie Sink出演男主的女儿,因为愤怒而常常口出狂言。
婚姻破裂家庭常常会有类似的父女关系,不管是不是与同志有关,只要是丈夫出轨、离婚、抛弃孩子,孩子都会有很强的逆反心理,并受到影响。
这样的关系在#休杰克曼#的《困在心绪里的儿子》(The Son)里也有体现。
这两部电影其实都是讲述了出轨对年轻(特别是青春期)孩子的重大影响,看了让人非常难过。
这种影响是不可逆且无法修复的,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所以,虽然本片涉及到男同恋情,但其本质还是这段破碎的父女关系以及来自父亲的自责心理。
至于肥胖的部分只是他自暴自弃的一个手段,也许换到别人那里会在药物、酒精中挣扎。。。
最终的结局是一样的,这个家永远的被毁掉了。
不过本片因为男主的过度肥胖,增加了演出的难度,也给了Brendan Fraser机会展示演技,并借此片重回银幕。
我们这场很多人起立给他鼓掌很久,听说其他场也是。
因为在银幕上虽然很多人出演过遭遇药物、酒精和精神折磨的人,但遭遇肥胖折磨的确实很少,也是本片的独特之处。
Brendan Fraser入围奥斯卡男主是十拿九稳的,但是否能得奖目前还要与柯林·法瑞尔争夺。
影片里还有长大的Ty Simpkins.他就是之前《钢铁侠3》和《侏罗纪世界》里那个小男孩,如今已经长大成人,乍一看真的没看出来,但演技很突出。
可以肯定的是,这部电影有很强的减肥效果,几乎所有人看后都会了解过度肥胖者的艰难。
感动于父亲拼尽全力为女儿踏出的每一步、做出的每一个选择。
他享受了很棒的爱情,同时因此而悔恨,承受来自挚爱的深深的怨恨。
他那么热爱这一切,却又因这一切而痛苦到以暴饮暴食来慢性自杀。
“海盗亚哈经历了重重困难,他的一生都在围绕着杀死那头鲸鱼而展开。
我认为这很悲哀,因为鲸鱼没有任何情感,他只是一个可怜的庞然大物。
我也为亚哈感到难过,因为他觉得,只要他杀死了那头鲸鱼他的生活就会有所好转。
但现实是残酷的,这一切于事无补…作者只是想让读者从他悲惨的故事中被解救出来,得到片刻的救赎…之后它让我为我所拥有的感到庆幸。
”抵抗之人事物的另一面,或许会让人庆幸拥有。
海盗与鲸共生,父亲与女儿共生。
海盗抵抗鲸的反抗与逃离,鲸抵抗海盗带来的疼痛与死亡恐惧。
女儿抵抗父亲的叛逃、抛弃,父亲抵抗女儿的怨恨与愤怒以及自我悔恨。
当父亲内心接纳了女儿的怨怼,接纳了曾经抛妻弃子的自己;当女儿接纳了叛逃的父亲,接纳了被抛弃的自己。
他们都获得了救赎。
“没有人可以拯救他人。
”天助自助者,阿门。
查理是一个写作课的老师,也是一个失去了爱人的同性恋,同时他也是一个父亲,和一个因为过度肥胖的将死之人。
时间从周一开始拉开序幕,一个陌生人敲开了他的门要用上帝渡化他,可他并不需要。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看到了关于他的故事,最终陪伴他离开了这个世界。
说实话这是我最不知道怎么写剧情描述的一篇影评。
因为这好像不是一个故事,只是一段情感。
这些影响去记录了一个看起来很畸形的人最丰富的情感和最温柔的样子,要求学生说真话的他,鼓励叛逆的女儿自信的他,拥抱妹妹和前妻他,即使怨恨也愿意倾听传教士的他…每当他离死亡更近一步,他就一遍一遍地背诵女儿写下的论文和诗歌,那是他的爱和他最后的执念,去支撑他熬过一次又一次的窒息。
两个拥抱【这部片子必然是今年年度最佳之一】因为我看完这部片子我整个人哭了很久都停不下来。
我不知道怎么去描述我感受到的力量和温柔,那些藏在一个被大家嫌弃的外表下的男人,用尽全力去爱身边的人,给大家力量并积极的思考,可是谁能知道他一心只想撑死自己,因为他的爱人饿死了自己。
他对鸟都很温柔整个电影单一场景,所有的对白和剧情都集中在查理的家里,即使这样也并没有让人觉得无趣或者单一。
因为他行动不便,所以好像把他和观众都一同困在了这个房间里。
大量的对白,巧妙地讲述了的查理的故事和他所经历的一切,不得不说编剧也很厉害。
4:3画幅+演员顶级演技,真的太牛逼了,很难想象布兰登帅哥牺牲了多少换来了这么狠的角色和演绎啊,感谢他。
我在最后爆哭的时候一直在想女儿的作文里对鲸的描述,它只是一个可怜的巨大的动物。
是啊,他不最后就是这样了吗,巨大的,可怜的。
他那么无助,好像所有人都怪他选择了爱情,可这到底有什么错呢,他又能做什么呢?
他就是那头鲸鱼,他的感情和他人对他的责难并不相通,但他那么努力的,只想要温柔的对待这个世界不是吗?
我发自内心的渴望每个人都能拥有温柔的力量,也能得到一些温柔的理解和对待。
奥斯卡刚刚落下帷幕。
杨紫琼主演的《瞬息全宇宙》横扫包括最佳女主角在内的7项大奖。
重磅表演奖项中,唯一旁落的就是影帝桂冠。
今年54岁的布兰登·费舍凭借增重+特效化妆,展现了一个重达272公斤男子人生中最后的一周。
脱胎换骨神演技,带来无穷无尽的震撼与感动。
今天就来说说这部——
文学教授查理在女儿8岁时出柜,并爱上自己的学生。
为了追求真爱他抛妻弃子,但幸福日子没过多久男友就去世了。
查理陷入绝望之中,同时袭来的还有曾经抛家弃子的深刻愧疚感。
心态垮塌后,查理患上了饮食失调症,自暴自弃地吃成一个“肉山大魔王”。
即便各脏器已经濒临崩溃,心脏随时可能衰竭,但查理还是无法停止疯狂进食。
在一次心脏病发后,他想起自己还有最后一个使命必须完成。
查理决定与九年未见的女儿联系,修复父女关系。
这是一个关于自暴自弃、自我认同、赎罪、弥补的故事,它深刻、动人、写实,通过肥胖症患者的心理,细数那不为人知的遗憾。
开篇观众就知道男主只剩下一周的寿命, 字幕中“星期一”、“星期二”这些再平凡不过的日期,却在此刻变成死亡倒数。
这一周内,我们看尽了他因肥胖而面临的生活不便、歧视和健康问题。
心病的折磨和生理的痛苦都让人不忍直视。
即便世界偶尔对查理释出善意,但往往下一秒就会残忍收回。
出于自闭,查理总是让披萨外卖员把食物放在门廊,天长日久外卖员开始关心起查理。
结果在目睹查理真容后,丢下一句“我的天”就落荒而逃。
虽然饱尝心碎的痛苦、肉体的磨难,但看似消极厌世的查理却带着真挚回望生命中的所有人。
在他那纯净温柔的眼睛里,似乎没有绝望只有希望。
在生命苦痛之外《鲸》讨论了人的同理心,那是不论外表、背景或信仰,人与人之间本能的羁绊与关怀。
年轻传教士尽管知道他的同志身份,也曾被查理的朋友驱离多次,却仍希望能在他最后的日子帮助他。
查理的女儿虽然满腔愤怒,却不断回到查理的公寓陪伴,即便她难以原谅父亲曾经的过错。
而已故爱人的妹妹把查理视为至亲,她理解查理的痛苦,即便不忍他暴食伤害自己,却还是带给他最喜欢的食物,静静陪他走过最后的时光。
《鲸》是一个关于救赎的故事,电影里的每个人都在等待着被救赎。
最后,影片并没有选择让一众正常人拯救查理这一位失常的病人,反而让查理打开女儿的心结,让水火不容的母女有了和解的可能。
既锐利,又兼具抚平伤痕的细腻,赋予边缘群体自述的机会。
而不是以励志的减肥主线,穿插克服障碍的狭隘叙事结构,加上取巧意淫男主的肥胖臃肿,最后满足大众对正向成长的病态执念。
拒绝妥协、讨好的态度,正是本作让人敬佩的原因。
在剧作上,《鲸》也是一部缜密的作品,堪称单一场景拍片的教科书。
原作是塞缪尔·D·亨特创作的同名舞台剧,全剧只有6个角色,所有故事都发生在一间屋子里,电影版请到原作者亲自改编剧本。
之所以用《鲸》做片名,首先是男主庞大的身躯在外观上的相似,其次是因肥胖产生的呼吸道哮喘、啰音,与鲸鱼的低鸣互相呼应。
二者看似庞然大物,但其实没什么杀伤力,通过不断回荡的旅程找寻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为了强调《白鲸记》这个关键书目,电影以奇观式的角度呈现查理硕大苍白的体态。
视觉上舍弃了常见的宽银幕画幅,全片以接近正方形的 1.33 :1画面比例拍摄。
镜头强调男主过着极度狭隘生活的同时,也刻意让他在画面中看起来更为巨大慑人。
擅长心理惊悚题材的导演达伦·阿伦诺夫斯基以近似肉体恐怖(body horro)的方式呈现查理罹患肥胖症的外形,将常人对肥胖的恐惧用病态甚至畸化的硕大身躯体现,创造不适感。
片中一幕刻意将摄影机放置于低角度,拍摄查理赤身裸体并缓步前进的画面,搭配诡谲如同怪物出场的背景音乐,达到怵目惊心的观影感受。
除了视觉上的分量,在音效上安排了数首磅礴的配乐,在查理步行、胸闷以及悲痛时插入,打造全方位的沉浸感。
观众仿佛是在浪涛中前行,随着剧情发展左摆右晃,再加上顺畅的场面调度,让环绕于狭小平房的故事充满着张力。
由于本片的场景非常之少,在没有任何大场面、华丽特效的情况下,故事的重心完全压在男主布兰登·费舍的演技上。
为了饰演查理,布兰登每天得花六小时化妆,穿上重达300斤的人造皮装,光脱下这套妆造就得花上整整一小时。
这套特殊服装让布兰登在拍摄过程中吃尽苦头。
由于这套装备完全不透气,道具师只能在皮套下加装类似赛车手的冷却冰衣,冰衣上布满管线,可以让凉水在里面循环流动进而降温。
布兰登说他每天都要融掉七、八大袋冰块。
在着装完毕后,从化妆室走到影棚大约70多步的距离,得靠一名壮汉用推车移动他。
因为每场戏拍摄的内容不同,布兰登身上需装备50到300斤不等的额外重量,所以身旁必须四、五人随时待命,协助他站立、坐下、补充水分、更换他背后的冰袋和管线。
片中查理的健康每况愈下,特化团队准备了几组肤色渐变的手臂、腿部和身体部位,以反映角色的躯体状态。
而脸部的人造皮无法重复使用,在拍摄期间特化团队必须每天准备新的人造皮。
为了显得更加自然,布兰登面部的人造皮和毛发都是一根根手工贴上,之后再进行人工修剪。
层层重压下,片场表演的布兰登几乎等同于受刑。
每天收工时将脱下皮衣后会感到头晕目眩,片中饰演女儿的萨迪·辛克(《怪奇物语》中的Max)说两人在拍摄期间几乎没有聊天,“他的特殊服装太热了,所以在拍戏空档,布兰登总是被迅速带到有空调的帐棚内,避免中暑晕倒”。
所幸,一切努力没有白费。
布兰登凭借“毁容级的演出”勇夺奥斯卡影帝,本片在威尼斯影展首映后,全场观众起立鼓掌长达6分钟。
而布兰登这次带给人们的感慨,其实不只是电影本身,还包括他真实的经历。
他几乎与片中男主一样,充满了纠结的选择跟自我悔恨,最终仍想奋力一搏,在黑暗处找到光,用爱救赎。
《木乃伊》系列中的布兰登堪称up的童年男神。
演艺生涯本该顺风顺水,结果却惨遭好莱坞外国记者协会前主席菲利普·博克性骚扰,拒绝潜规则遭到业界封杀,加上母亲过世、离婚等众多打击,演艺事业开始走下坡,他的外貌、身材和健康状况也跟着恶化。
有近7年的时间,布兰登经常进出医院进行脊椎、膝盖、声带等多处大大小小的手术,以治疗他在拍摄《木乃伊》系列造成的损伤。
女主蕾切尔·薇兹曾透露,当年他甚至在片场停止了呼吸,最后靠CPR捡回一条命。
之后只能在小成本电影中混口饭吃。
导演为了把《鲸》搬上银幕筹备了近十年,最大的困难就是不知该找谁出演。
试镜的明星情绪都不对,找来的肥胖症素人专业性不行……直到某天,他看到一部巴西独立电影的预告片,布兰登在里面演了一个小角色,才想到邀请他。
沉寂多年后,布兰登挺过了恶意中伤的评论,终于重返大众视野。
本片之所以能打动人心,除了那些能量丰沛的角色诠释、张力戏码,在穿透奇观外皮的凝视、建构深刻之外,更投入足够深邃的人文关怀。
除此之外,《鲸》更照亮了许多深陷同样处境的人,包括布兰登自己。
正如他在赢得美国影评人票选最佳男主角奖时,说的那样——“我想让你知道,如果你也可以站起来,往光明前进的话,好事会发生的。
”那些感觉正在黑暗漩涡中挣扎的人,任何时候,请别放弃自己。
仅仅是一个人的记录-记录当时但,思想是会变的不为以后保证--一个结婚的家庭的男人,与一个男人相爱了。
这就是故事,开始,也是结束。
已婚后,不论你爱上的是同性还是异性,对婚姻中的家庭来说都是一个打击---看的时候总认为,查理是爱上一个男人,这个家才散的,但并不是--对于与查理相爱的男人,他是怎样死的呢?
因为不同意被安排的婚姻,被父亲赶出教会,让这个从小接受的过太深的教会教育,也一直在教会文化中生活的人来说,他“自由”了。
-如果退出是自由的,那世界就没有什么组织了。
-对于女儿艾丽,正如查理对他前妻所说的,这是他一生做对的事。
对在那呢?
--她打开了那扇门,那门有光
和前妻离婚半年了,从来没跟父亲认真的说过原因那天我很鸡贼的找我爸要我幼年的照片“怎么突然想起要这个了?
” 等的就是这一句“耍朋友了”“长啥样?
” 我答非所问“男生” 他明知故问“你和男生?
”“嗯”“咋又整回去了”“内耗积累太久了,想真诚的面对自己了”“和妹妹(前妻)离婚其实也多半因为这个”我前妻算是一位知情的“同妻”。
十六前她正是因为觉得我是娘娘腔而对我产生兴趣,我们第一次约会她问的第一句话就是”你是不是gay。
” 总之属于是典型的女性化男同形象。
对于深受腐文化荼毒的她来说,是“梦想中的对象”是我追的她,因为对于当时的我,这是 “ 更简单的选择 ” 我们性生活没问题,甚至我想要的时候多一些起初的几年应该不能算是爱,但我把“爱你”挂在嘴边,给她起各样的昵称,或者同一个昵称用替代声母的方式衍生出好多不同的版本。
每个版本一般持续3个月左右。
直到某天冒出新的昵称。
我还喜欢乱编各样没法重复演绎的土味情歌在洗澡的时候唱。
“你每天这样唱,是在给自己洗脑吗?
”她这样问过我,振聋发聩。
16-19年夏天,新冠来临以前,我们渐入佳境,每年去旅行几次,“一起出来旅行的时候你对我都特别好”她每次都这样说我不止一次的跟她说过,这几年是我人生至今最幸福的时光甚至会有一种“这搞不好就是我这一生中最幸福时光的了吧 ”的感觉。
17年,我们在恋爱的第十年结婚了,尽管整个筹备过程我都非常不积极,为此吵过几次。
但婚后我们的感情又更亲密了。
那是最美好的时光,我确信我很爱她,我们享受着爱,也享受做爱做爱就像理疗按摩,自慰就像日常挠痒我经常挠痒,挠痒的时候总是想着男人19年和疫情一起来的,还有双向情感障碍的第一次严重郁期发作“ 其实这么多年我一直没敢跟你说,你基本上每年都会有几个月让我感到不想回家 ”我确诊的当天她告诉我。
躁期的我像太阳,热烈到灼人。
郁期的我像阴沟里的烂泥,谁沾上都会傍臭“你是结了婚的,一定要珍惜,我的很多老病人后来一直都一个人”我的医生说对伴侣来说,这是艰难的课题她小心翼翼的陪伴我在躁期捧着我,表现得像狂热的粉丝。
在郁期安慰我,我头疼睡不着,她会起来给我按摩,直到我入梦。
后来她也抑郁症了,因为我逼迫她坚持一份“自己的事业”“我希望你有一份独立的事业”后半句我没有说——以后一个人也能照顾好自己。
2022年初,我面试了一个男生,一眼gay。
过去十多年,我刻意避开任何与gay圈产生交集的可能刻意像“钢铁直男”一样对待自己,不护肤,不修边幅,不考虑衣服的搭配。
她会给我买一些看起来比较“gay”的衣服,我倔强的表示不喜欢,坚决不穿,她会为此伤心但我还是招了那个男生“我部门来了一个 gay 同事”我看似很随意的告诉她后来我和那个男生一起出差,一起回酒店的路上,聊了很多我十几年没有触碰过的话题这些话题后来延续到日常的微信当中在家时,我开始刻意把手机翻过去放“ 跟这个男生聊一聊藏起来的那个我,感觉挺释放的 ”“最近我也觉得你状态好了很多,我觉得这样蛮好的 ” “我想看看你和那个男生的聊天记录”她从床上坐起来,叹了口气,打开灯,无比卑微的说。
“看了会伤心,何必还要看呢”其实如果当时给她看聊天记录的话,并没有什么严格意义上越界的话但我觉得,痒一直在,现在下决心剜掉,好过再过几年挠到无法收拾她哭了好痛离婚了没过多久,我开始追一个无论从任何维度都不应该是我会喜欢的男主播有鉴于我是从事这个行业的,我朋友说“你是电诈从业人员深陷电诈陷阱”我明确的知道,他根本不喜欢我我明确的知道,三观根本就不合我明确的知道自己每天都在做错误的事无节制的打赏,给他买这买那参加我从来不喜欢的夜场烂酒局拒绝正视自己的经济情况3个月,破产了该!
我站在自己身边嘲笑自己,笑得很爽然后,认识了现在的男朋友,虽然差着十几岁但无论是三观,兴趣,甚至隐秘的XP都完全匹配,不可思议“这几年你儿子过得好累,希望你能“真正的”理解并支持我” 之所以说“真正的”,是因为十几岁时我就跟我爸出过一次柜,他小心翼翼的做了一晚上“正确发言”。
但最后他说:“从明天起,这个家再也不要提这件事”“想听实话 ?
”他用废话来铺垫“那肯定是想听实话啊”“我不可能接受得了”“那确实没办法”“你的确改变不了,我也干涉不了,但带回来吃饭这些就算了,你耍你的就是了”“嗯,跟你说了,我就释然了”终于不会再痒了虽然心里会一直有个痛不过,比起痒,我一直都更善于耐受痛
走不出去的,在绝对的痛苦面前,救赎就显得那么的无用___后记___wc,真的后劲好大...同性恋、肥胖、 “出轨” 、传教士、家庭关系等等好多因素堆叠起来指向了一个虚无缥缈的“救赎”。
在所有悲惨之间其实还是觉得liz是最可怜的。
Charlie最终获得了他所渴望的目的,Ellie缓和了父女关系,Thomas得到了谅解等等,似乎人们都已各种方式得到了拯救...而liz依旧在人世间依于痛苦而活着....死亡不是最终的毁灭,亦并非最终的归宿,而是在所有记忆消散被遗忘时,人们才获得最终的ending...不要尝试去拯救一个人,那是无用的,心里顽固确定的那个事情,再如何努力也是无法改变的...I don’t believe anyone can save anyone
从去年年底想看到现在,终于抢着抢着在工作日的晚上给看了。
nm, 无语凝噎,这人物写得太好了,表演诠释得太好了。
我多少年没在院线看见这么好的片子了,上一部应该是19年F来我们一起看的Dark Water. 说到F,这片子他说不定会喜欢,主线思路很像单身男子,一个救赎与被救赎的故事,I don’t believe anyone can save anyone. And I don’t believe people are not incapable of caring. 散场回来的路上和朋友一起讨论,朋友说这个人物其实是十分自私的:背着照料自己的养女给女儿攒钱,为了后出场的爱人抛弃妻女。
我认同,不过这并不与我要实名给本片打上“实至名归五星”的记号冲突。
我现在越来越喜欢这种关于“不完美的人”的故事,原因同我喜欢悲剧一脉相承:不完美,以及事与愿违,才是生活的常态。
人物有瑕疵是戏剧性的必然,everyone is imperfect, just in differeny ways. 关键要看你怎么诠释:他/她经历了什么才塑造了当下的行为模式,这个行为模式是否在逻辑上连续,以及对如本片男主角一样敏感的人物的诠释,在表演时是否采取了比歇斯底里更高明的处理办法。
本片全部做到了。
反复重复着的I’m sorry, 是对不辞而别的道歉、是对让你痛苦的道歉、是no one would want me to be part of their life的道歉、是I haven’t done anything right in life but I was in love的道歉。
I’m evil, but I just want you to feel better in this sad story.话剧一样的置景和空间转换,考验调度、考验摄影、考验表演。
前几场戏过后我还担心空间调度会缺少变换,没想到通过访客造访加入了门外的空间,一下子在心理上放大了空间面积。
后期加入的Alan生前用过的卧室,更是在心理层面把空间打开,不可谓不精巧。
除此之外本片摄影也很不错,大量的主观镜头在诠释了角色的心理活动之余,还通过摇移展现了物理空间内容,让局促的室内空间不显单调。
剧作方面,生命中的最后一周,用授课做为线索,120分钟的叙事颇有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遗风,阿伦诺夫功力深厚。
好久没写过这么高的评价了,不过细究之下,于我而言副线有些地方可以处理得更好:比如最后一幕Charlie克服生命不可承受之重站起来走向女儿完成自我救赎,是否有些刻板地煽情?
当然首尾呼应的模式没有问题,尤其开篇大雨中上帝的代理人不期而遇地敲开你的门为你诵读,这种救赎远不比人世间通过爱的救赎与自救来得有力。
概念可以。
其余可以完善之处比如一些线索没有交代完:Charlie质问Thomas, you think Alan killed himself because he wanted to be with me? 如果不是的话,是为什么呢?
因为宗教与父权强权的倾轧?
因为得不到认可而煎熬?
可以深挖,不过仅到这里也够了,完全起到了为主线做前传的服务作用。
瑕不掩瑜。
文中Ellie写读书笔记的那本书让我很感兴趣,很想找出来读一读。
我一直以为那篇散文是Alan当年课上的习作,没想到是女儿上学写的。
一如我一直以为结尾的海滩是Alan尸体被冲上的海滩,直到散场后朋友给我补上我中间因为去洗手间而错过的片段才知道,原来是当年和女儿一起度假的地方。
You are the best thing I’ve ever done. 我和朋友开玩笑说,什么真爱什么先来后到,在闺女儿子面前都不值一提。
其实我是认真说的。
这是我发现的道理。
人真是及其复杂的生物,喜怒哀乐,喜怒无常,有时被性欲驱动,有事因为懒惰,甚至没有为什么,就是现在突然不想,半佛老师有句话说的特别好:“成年人的世界不改变,只筛选”感觉人这个物种就是孤独而浪漫的,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活法,世俗很多偏见,反而显得辛辣讽刺我个人感觉,能看出来剧中男主有过几次求生,窗外的鸟也是象征着希望之花,送去食粮,然后被女儿砸坏,一个8岁被父亲抛弃的孩子对这个世界能有多大善意呢?
“感谢你让我8岁就明白了世界的真理,所有人都是bullshit,大多数人明白的很晚”女护士演的也是真好,她最后和鲸亲吻告别,每次都给他递去食物,人真的是太复杂了,“我到底在干什么”,被养父母抛弃(因为接受不了宗教,这点反而是最大的性格独特),失去哥哥,而又失去哥哥的爱人,他们俩互相依靠,一起看电视剧的那段感染力极其强大,常人总说世界上哪有真正的感同身受,可是那一刻,他们俩灵魂有个交流。
哪怕最后得知这个男的有12w美元留给自己的那个混蛋女儿也只是说“查理,我们本来有更好的机会”,这何尝不是只是一种自我安慰呢?
真的想救他吗?
真是在救他吗?
那一次一次的麻木的递上去和吃进去的汉堡算什么呢?
晚上夜班我回不了的叮嘱和侧靠用手肘打出噎住的食物又算什么呢?
人真的是太复杂了,生还是死?
见还不是不见?
救还是不救?
高中毕不毕业?
接不接受抚养金?
愿不愿意承认自己做错了?
没有答案,只能麻木的做下去,该去上夜班了,而又靠着本能呛出来的食物反而让人痛恨和清醒求生的本能。
女护士很苦,但不会选择直接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某种程度上来说我是更欣赏的,但是,未经他人苦,何劝他人活呢,换做是我,我也会选择活下去吧,经历的所有事情,所有苦难都是人生的一部分,活着就是为了活着,但死又何尝不是一种解脱呢?
真的太复杂了,一直憋着也不是事,所以才会见到传教士的时候失控。
她对查理,查理对她,她们俩更显得那么契合,那么苦难,那么浪漫。
男主读的书那么多也不能参透生和死,也不能决断什么是自己想要的,但愿最后的结局是他相明白了吧。
写的很乱,有感而发,轻喷。
北京时间3月13日,在第95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布兰登·弗舍凭借电影《鲸》中的精彩演出,拿下了最佳男主角奖。
在影片中,布兰登·弗舍饰演一位英语老师查理,早年为了恋人离开家人,但后来伴侣不幸去世,他因为痛苦和内疚而暴饮暴食,体重暴增到272公斤。
在生命最后时刻,他尝试跟女儿修复关系。
电影《鲸》改编自编剧塞缪尔·D·亨特(Samuel D. Hunter)的半自传同名戏剧,最初是一部舞台剧,2012年在百老汇首演时,曾执导过《梦之安魂曲》《黑天鹅》的导演达伦·阿伦诺夫斯基是其中一位观众,他深深被该剧打动,决定将其改编成电影。
萨缪尔·D·亨特(Samuel D. Hunter)是一位戏剧作家,近期成功转型为电影编剧,在戏剧改编的电影《鲸》(The Whale)和最近重新编排上演的戏剧《明亮的新博伊西》(A Bright New Boise)中都揭露了一个令人心酸的生活真相,而这个真相成为他成功转型的一个重要契机。
几年前,在塞缪尔·D·亨特乘坐新泽西州公交(NJ Transit)回家时,他突然想到一个令人心酸的生活真相——“我想我需要认清事实,接受我的生活可能不会很精彩”。
那一天,他正在罗格斯大学教授一门写作课,并要求他的学生写出具有真实性的作品。
这个令人心酸的真相便是其中一位学生写下的。
这句话一直萦绕在他的脑海里,后来出现在他的第六部剧作《鲸》(The Whale)中,并于十年后被搬上大银幕,成为达伦·阿罗诺夫斯基(Darren Aronofsky)执导的同名电影,让布兰登·弗舍(Brendan Faser)成就了一段精彩的表演,同时让也他成为第95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
萨缪尔·D·亨特(Samuel D. Hunter)亨特17岁时曾经在沃尔玛工作,他将这段经历与角色相结合,创作出了许多刻画生动、妙趣横生的剧作。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他的剧本中那些尖酸刻薄的话语和粗俗的对话如此真实生动。
“我的剧本里充满了自传式元素,”亨特坦言,“虽然我从未直接写过自传,但每一部作品中都渗透着很个人的情感。
”《鲸》或许是他最具自我启示性的作品。
这部剧本源于他所教学生那种“平淡无奇”的生活。
他说:“最初,这部剧本唯一与我有关的是,我当时在教授解释性写作,却难以与自己的学生建立联系。
于是,我开始写一个名叫查理(Charlie)的写作老师,但我发现他并不像我想象中的那样。
我在写一个比我年长十到十五年的人物,却在把他想成比我年轻十到十五年的人。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一次自我调节的经历。
”“作为一名同性恋者,我的生活并不容易,如果是在十年前或十五年前,我的处境会更加困难。
我曾经怀疑过自己是否能够摆脱酗酒和抑郁症,如果没有这种机会,那么我就会像自己小说中的角色一样。
”在改编电影《鲸》时,亨特将查理变成一个孤僻、极度肥胖的老师,通过网上教学,他在视频课堂上通过关闭摄像头隐藏了自己肥胖的形象。
这反映了亨特在30多岁之前一直与体重问题斗争的情况。
布兰登饰演的主角查理“在我上高中的时候,” 亨特回忆道,“我在一个基督教家庭学校学了四年多,直到我的同性恋身份被曝光,我才转去了公立学校。
但这段经历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一直对神圣的东西充满好奇,也有着对上帝的坚定信仰。
然而,这段经历也让我深刻认识到,那种信仰是以像我和查理这样的人为代价的,这是一种残酷的现实。
“很有意思的是,2010年《鲸》是一部挑衅性的舞台剧,而如今在2023年,它又成为了一部挑衅性的电影,”他接着说道,“现代社会中,宗教的运作方式通常是摆脱它、逃离它或者打开眼界去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虽然这确实有时会发生,但我相信还有成千上万的人选择留在宗教中,他们与其矛盾共存,因为宗教对他们的生活具有基础性的组织作用。
我们越不回避这些故事,越能够理解我们当下的状况和整个文化。
《鲸》海报02导演达伦·阿诺夫斯基对《鲸》并不感到丝毫畏惧。
2012年,当他第一次看到这个剧本时,就感觉看到了一部电影。
“那时我们开始谈论拍摄一部电影,已经是十年前的事了,”亨特回忆道。
“他从未考虑过请其他编剧加入,也从未考虑过偏离原剧本的核心框架结构。
很少有导演像他这样做。
也许他是唯一一个。
”然而,导演阿诺夫斯基最终剪辑的时候还是让他的编剧亨特感到分外惊讶。
电影的最后几分钟是一个回忆场景,展现了一家人在海滩上的快乐时光。
“并不是达伦隐瞒了这个结局,我想他可能只是忘记告诉我。
我非常喜欢这个结局。
对我来说,这个回忆场景展示了一家人在一起的时刻,同时也是查理准备做出重大决定的时刻,那时,他正在凝望着大海。
”去年夏天,《鲸》在威尼斯电影节全球首映时,影片和弗舍受到了10分钟的起立鼓掌,之后亨特和主创团队还参加了一个完全由欧洲记者组成的国际圆桌讨论。
当一位来自波兰的女记者表示“所有的评论都声称你的电影非常具有基督教色彩”,阿罗诺夫斯基听到后感到十分意外,惊呼“什么”。
可亨特却表示认可:“没错,我认为这个故事的核心价值在于种族、救赎、宽恕和人的尊严,这些都是我一直以来关注的核心主题。
”作者自白
萨缪尔·D·亨特:只有当我忘记别人的期望时,我才成为真正的作家我并非刻意要写一部电影,一开始我甚至不确定自己是在写一部戏剧。
也许我只是需要为自己写一些东西,一种安静的内心净化,我会将其保存在笔记本电脑中,永远不会公开。
也许将其保密可以让我敞开心扉地写一些个人经历,这些以前我因为害怕或尴尬而无法在自己的戏剧中探索的经历。
这些经历让我觉得自己不配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纽约剧作家。
所有这些关于在爱达荷州成为同性恋、在基督教校园度过校园时光、与抑郁症做斗争以及在自己20多岁时用食物作为自我调节手段的经历,我都深藏于心底。
也许我应该写些真实的东西。
这是13年前的事。
当时我和我的男友(现在的丈夫)住非法租赁公寓,在新泽西的一所公立大学,教授数十名对课业不满的大一新生写作课。
我教的写作方式与我作为一名剧作家的工作几乎背道而驰——我要求学生在他们的写作中去个人化,淡化任何情感或个性的痕迹,用更冷静而客观笔调写文章。
但这比上班打工要好。
至少这离似乎不可能的目标——在纽约市成为一名剧作家更接近。
有一天晚上,在乘坐新泽西州公车回家的路上,我读到了一个学生令人心碎的真相,这句话在演出和剧本中经历了无数次修改和润色,最终成为了关键之一:“我想我需要认清事实,接受我的生活可能不会很精彩。
”这句话成为了我艺术生涯的一个转折点。
因为在我读到它的那一刻,我产生了这样一个想法:“我要写一部关于一个讲解写作的写作老师正在恳求他的学生写出真实感受的戏剧吗?
有人会愿意看吗?
更让我感到害怕的是,这部戏剧是不是这个我刚刚给学生布置的练习的一个版本?
”我用了大约六个星期写完了第一稿,每个星期日我都会从检查新生论文的工作中休息一下,写出约20页初稿。
早期,我意识到,这个角色不仅在试图与他的学生建立联系,而且还在利用这些教学时间来试图与他疏远的女儿建立联系。
这部戏剧和我之前写的作品完全不同。
它既更容易写,又更难,熟悉又让人感到害怕的脆弱。
经过数周的修改,我决定把剧本交给我的经纪人。
几个月后,丹佛表演艺术中心对它进行了一次阅读,接下来的一年,他们制作了一场完整的演出。
随后,更令人惊讶的转折是——达伦·阿伦诺夫斯基看了这部剧,并想与我会面。
电影改编历时十年才得以实现。
在这十年中,我一直在不断地修改剧本,角色和故事得到了更深入和明确的发展。
主人公托马斯最初是个摩门教传教士(或许是为了掩盖自己的过去),现在改成了一个类似于我年少时所涉及的基督教派的信徒。
更重要的是,我和我的丈夫现在是一位五岁女孩的父母。
因此,父亲和女儿之间的故事变得更加真实和具体。
在这十年中,我写了十多部剧本,每一部都关注《鲸》所强调的主题——孤独的悲剧和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在很多方面,《鲸》是我整个作品的核心。
十三年过去了,我很高兴自己决定把这个故事从电脑硬盘中拿出来。
虽然我现在已经离开了它,但在某些方面,它仍然像我第一次写它时一样脆弱和私密。
但更重要的是,它不断地提醒我:只有当我忘记别人的期望,只是写下真实的东西时,我才成为了一名真正的作家。
(原文首发在深港书评,版权归深港书评所有)
自甘墮落,將把自己吃死的查理卻要人們誠實面對自己⋯⋯還以為這次Darren收斂了,看到最後,果然還是熟悉的他嘛。
一个腐烂的抛妻弃女的胖子的一生。通过暴食来舒缓心里本就对自己不负责,吊着别人免费照顾他,强迫被被抛弃的女儿原谅他,自以为感动存钱并用负罪感把这个孩子压垮。最后粗暴结束与学生们的课堂关系。真生是烂人,死是烂人,根本没有同情的必要。
不加掩饰的虚假和达伦最糟糕的猎奇趣味即《黑天鹅》后再合谋。多颗星给前半段。
@ mk2 bibliothèque
他这么胖都不吃披萨饼边
全程心疼利兹,亚裔,被收养,因为信仰被养父抛弃,哥哥被抑郁症折磨她照顾直至哥哥自杀,哥哥的爱人查理因为哥哥的去世暴食肥胖生病无法出门她照顾,她学的护理仿佛是为了他俩而学。然而查理只为他的女儿存钱,利兹心疼查理无钱看病她的车出了问题不去修一人提着查理的日用品在雪地里艰难行走,她承受着哥哥离世的痛苦,承担着哥哥爱人的护理重任,并即将承受查理的死亡。然而她还是心软放不下查理,最后赶来看他,甚至为他带了赛百味。查理有她这个朋友真的一生所幸。
今天又想了一下,重新评价一下。完成度是可以的,全片几乎只有一个场景,就是屋内,能拍到不让人感觉无聊,配乐、表演、都是很不错的。但是对于剧本,有几个让我不满意的。第一是多少觉得对胖子不那么友善;第二是对男主角的这个“困境”不是很买账,觉得不至于此。女儿已经出现了,却只想在死前猛夸女儿一顿,然后留给女儿一笔巨款?明明可以再做些什么,为什么不?只能按照男主已经有很深的抑郁症了实在无力自救(但电影里又说他很positive thinking);还有一些旁支剧情没有妥善解决就没下文了,比如对Liz的亏欠、前期说女儿很evil等。
家庭关系的撕扯只让我看到离迈克李的差距
overly melodramatic
谁会同情白男? 还是骗婚gay呕。
室内剧,男主和女配的演技完美,但故事本身还是让人很难接受:女性都是照顾者、奉献者、牺牲者,男性则是免费照顾的获得者,只负责自我感动。一个一心暴食求死的人,又怎么会有这么完整的精神世界,胖纯粹成了一种奇观。
7/10。影片将一些表意碎片凝缩为了生命与自由的隐喻,肉身日渐臃肿的查理像一头房间里搁浅的鲸鱼,他在孤独中把自己囚禁起来,外界鄙夷的目光注视(真诚沟通的外卖员看到他的真身后流露出不屑),又极大刺激了他的贪食症,殊不知精神状态和他一样的同类越来越多,包括有毒瘾和偷窃癖的青年传教士、对世间充满恨意的女儿、圈养他的护工和苦闷的妻子。现实时空中查理所处的环境(冷色布光)与服装都有着忧郁氛围,身体几乎不移动、病态地瘫在房间的角落,不时看向窗外啄食苹果的鸟,鸟在圣经中象征生命,而喂鸟的盘子碎裂是一次死亡预告。查理的想象世界出现了蓝色和海滩,一如女儿的作文写道,亚哈对鲸鱼莫比迪克的胜利是徒劳的,作为亚哈本体的查理不需要战胜自我,属于他的胜利是得到希望,结尾拖着沉重的躯壳走向女儿和敞开的门,心灵达到了某种超逸。
看了这部电影我深刻意识到看电影绝对不要参考什么获奖、电影节这些,期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又是一部自我感动式的电影,就因为男主增肥+同性标签就能拿奖?这含金量快赶上国内某些文青导演的作品一堆人了,最讨厌伤害了一堆人之后谈什么救赎,你就不能自己安安静静地找个没人的地方自我了断吗?非得拖别人下水是吧
3.5 男主角表演非常出色。故事个人不是很喜欢。人物设定接受无能。主角是一个为了同性恋人出轨,抛妻弃子的人。接着情人去世,主角开始自暴自弃,然后知道要死了,就开始了临终忏悔,找上了十几年没管过的女儿和被伤害的妻子。有点想说你早干啥了,就临终给孩子留点遗产么。然后因为要死了,所有人就要救赎他,原谅他
男的真的活得好轻松!骗婚、为爱抛妻弃子,最后一蹶不振又渴望亲情了?除了无语还能说什么呢? gay骗婚为什么还要生孩子?还什么“对不起我当时陷入爱里了”这是你抛弃女儿的原因?太可笑了!男的都令人作呕
人真的因为有人需要才会有存在的意义吗?希望影帝颁给科林法瑞尔,断了只有自残才能拿影帝的邪路。
一个乐观主义者决定杀死那头鲸,身体里如影随形的那头鲸,生活里无处不在的那头鲸。“因为他觉得,只要他杀死了那头鲸鱼。他的生活就会有所好转。但是现实是残酷的,这一切于事无补。这本书我让感到悲哀。我对这些角色都深有感触。当我读到这些,只描写鲸鱼的无聊篇章时,我感到最悲伤。因为我知道,作者只是想将我们从他自己的悲惨故事中解救出来,得到片刻的救赎。”
这电影之所以被注目,是因为它建立于一种“奇观”之上,一种极端的肌体奇观,这奇观本身使得悲剧与困境显性和外化,但如果剔除这种人造的奇观,这个故事本身并不那么饱满,至少绝不新鲜。它从初始的动机和行为的结果的角度讨论了善与恶,讨论了伤害与拯救,讨论了这世界值得去爱还是应该去恨。即便自我戕害,查理仍然有不甘不舍,他愿意让女儿和学生们成为幸福的人,真诚的人,愿意说服他们相信世界的美好。从这个角度上展开出去,最后就堕于煽情过度。故事展开的方向,进展和结尾大多数时候都可以猜中。表演比故事本身要好出许多。
1.虽没有达伦·阿伦诺夫斯基往日大多作品中的炫目飞扬,但本片依旧关注着边缘人群与处在边界上的极端生活。2.自我放逐的男主角查理实在可恨又可怜,既因难以挽回的错失过往而自厌自弃自我惩罚慢性自尽,又在生命最后时日中渴求与家人达成和解,虽不信宗教却又追寻救赎。而周边人对他的情感态度也不无矛盾,本片也由此获得足够戏剧张力。3.学院派画幅比不仅突出了查理所处环境的逼仄窒息,又强化了他给人的庞然大物之感;阴沉暗淡的布光亦反衬出拯救时刻的耀眼明亮;配乐则适时地阴郁悚然或充满激情。4.布兰登·费舍的影帝桂冠及化妆造型团队的小金人实至名归。5.“鲸”成了身体、心理与精神回忆三重意义上的象喻:巨大体型,徒劳无益的执念(一如[白鲸]中的亚哈船长),重返那片海滩。6.尽管“人人都是混蛋”,但人也会关心,也能拯救他人。(8.0/10)
独幕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