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勺子》的海报风格来自中国传统的门神画,在这里,男女主人公似乎与门合为一体,成为门神画上的图案。
他们身上农村风格的强烈造型,以及站姿和墨镜阐发出来的那种抗拒的精神,是传统对现代性的一种负隅顽抗的意念,在此处,他们成为门神的象征,对抗着外来的、现代性的层层侵蚀。
然而这种对抗又是无力的,于是这张海报最终表达的意图,是他们作为旧物被裱入了历史,最终化作一种悲观主义的慨叹。
一、傻子与羔羊在西北方言中,“傻子”称作“勺子”。
《一个勺子》讲述的是关于一个西北放羊的农民拉条子(绰号)的故事:拉条子某天碰见一个傻子,傻子却跟着他回家,他拼命想甩掉这个傻子,中间却和傻子产生了感情。
拉条子印了无数张招领启事,不久之后便有人认领了傻子,接着又有傻子的“家人”陆续出现,最开始被人嫌弃的傻子竟成了香饽饽。
拉条子觉得事情有异,想办法要找回傻子,却被全村人嫌弃,成为他们眼中的“一个勺子”。
影片以一个固定镜头的全景拉开一个小镇的生活空间,陈建斌扮演的拉条子随后亮相,在他的羊皮口袋里装着一只小羊。
这是电影中的第一个符号,象征着弱者的存在方式,在随后的一场戏里,拉条子邂逅了傻子,他们一起穿过狭长的隧道,在隧道内/外、明/暗的构图方式中,拉条子第一次完成了对傻子(或者对他自己)的审视。
披头散发、满身乌黑的傻子头下脚上地躺在隧道口的雪堆上,这样黑白分明的强造型强化着傻子的存在。
拉条子的小羊构成了傻子的第一个参照物,片中的小羊被拉条子夫妇呵护备至,在炉边烤火和踱步,作为人的傻子却要被赶到室外、睡进羊圈。
拉条子对傻子的处处提防被验证为多余的,傻子其实有一颗羔羊般的心,其渐渐被拉条子夫妇接纳的过程,实际体现了一种物以类聚、弱者相依的现实。
在影片中,拉条子的儿子被判入狱六年,作为年轻人的傻子成为缺席儿子的一个情感意义上的替代物。
在原著里,拉条子的羊皮大袄是父亲留下来的,但现在人们都穿轻便的羽绒衣,羊皮袄便没了用途,傻子出现之后它便有了用途。
在这里傻子对所有旧物的接受是自然的、无条件的,没有任何社会意识、审美的左右。
拉条子给傻子剪发、洗澡,给他穿上儿子过去的衣服、鞋子,也完成了这种情感认同的可能。
电影里最重要的一个道具是拉条子儿子那个残破的塑料遮阳帽,当傻子戴上它的时刻,就有了一种滤镜式的观察社会的视野,它呈现为“傻”或者“疯癫”,成为小孩子的雪球攻击的对象。
在这里,傻子是弱者,有着羔羊般的赤子之心,也同样容易被社会践踏和宰杀。
电影里反复出现的拉条子奔上的土龙坡,其实有如亚伯拉罕的祭坛,他最终用暴力的方式杀死了那只小羊,其实等同于亚伯拉罕杀死自己儿子的举动,这是询问信仰的举动,也是现实对凡人最大限度的考验。
二、戏剧式的简约陈建斌的处女作,体现了极简主义,以及最大程度的质朴。
它处处呈现着戏剧式的简约处理,拉条子的家呈现为一个迷你的剧场,在全景的处理中,摄影采用手持的方式,带着一种呼吸感,和人物内心的烦乱有着相同的节律。
整个社会的微观模式被他呈现在这个看似简陋却又极其丰富的文本中间,体现着一种五脏俱全的结构性。
电影里出现了政府-司法-平民的社会结构,也有暴发户与贫苦人口的道德冲突。
反复出现的拉条子和傻子坐在马路牙子上的镜头,伴随着身后换来换去的名车的背景,以及身前熙来攘往的各种人物的调度,形成一种人物在时间变化中的“滞留”感。
在处理所有大全景的时候,陈建斌的构图没有美感,镜头画面的边缘呈现一种“生切”的感觉,造成画面内的压力,成为对蝼蚁化的现代人的一种观看方式。
影片中的动作基本上是戏剧式的,人物之间倾向于建构一种强烈的冲突,陈建斌、蒋勤勤都以农村化的强造型亮相,而扮演暴发户大头哥的王学兵,被处理为瘦骨嶙峋的秃顶的颠覆性形象——这都是戏剧化的造型方式。
拉条子与大头哥的对白,基本上都发生在后者运动的豪车之中,摄影机大部分时间都拍摄两人的后背,这也是戏剧化的调度方式。
在认领傻子的“家属”不断出现后,拉条子和自己的老婆发生了直接冲突,最终发展到床上的打架,陈建斌的处理是在两人缠斗都将蒋勤勤压在身下,打她的屁股。
这也是戏剧化的处理,以造型化的动作替代日常行为。
《一个勺子》的细节中处处流露的戏剧化的手法,是陈建斌常年舞台经验的无意识表述,在电影语言上,他却呈现出一种粗陋的质感。
在电影后段拉条子爬上大头哥的豪车的一场戏,镜头笨拙地对准陈建斌入画的特写,“不藏拙”正是这部电影的特点,背后是一种素朴主义的书写。
三、一颗素朴的心陈建斌多年前出演过孟京辉那部荒诞派的《像鸡毛一样飞》,像电影片头那样马雅可夫斯基画像被献血浸透的诗意处理(或者说是逼格处理),陈建斌不可能不懂。
但《一个勺子》呈现出典型的毛边现象,它近似是一个家庭作坊式的制作,夫妻好友一起上阵。
整个电影采用极小的成本、极简的资源,拍出一部极其粗糙质感的作品。
作为西北人,陈建斌令《一个勺子》显现了“山药蛋派”的文学特征,电影里出现的农村炭炉、小方桌、天蓝色椰子背景的墙纸(代表一种内陆人对蓝天大海的向往),还原着90年代城镇和农村的现实风貌,这是一种向前的“回溯”,仅仅抓住那个年代旧风物的“路标”,眺望着时代转型、经济巨变中的一种吞噬感。
这是贾樟柯为代表的第六代电影人在初登舞台时最看重的东西,在贾樟柯的《小武》、《站台》做出此类表述之后,那“糙”的风格成为一代人的标志,然而随着这些人功成名就,在技术上褪去当年的“毛边”的时候,这样的力量也相应地萎靡了下去。
于是《天注定》只能以振聋发聩的声音和频频植入的符号学元素来博取关注,这是一代人堕落的表象。
陈建斌的好处在于他拍摄这部处女作时候已到中年,在沧桑中有了阅历,决定了它对待文本的态度。
对第六代来说,年轻时候他们是偏执的先锋派,中年过渡到圆滑,至少在镜头语言的成熟趋向于一种“装潢”的时候,他们和大众土壤的亲密度已经不再如前。
陈建斌的经历,恰是反其道而行,先有半生哀乐的年岁,再去看这部电影的文本本身,从小小的故事和人物里窥到了那种别有洞天。
《一个勺子》没有玩弄任何形式的花活,也没有任何结构上的杂耍,它始终在有效、直接地,甚至有些笨拙地构造整个电影。
它的素朴成为它的声音,这是一种还原电影本身的态度,也是一种直观。
拍这种电影的人有一种素朴的心,在处理电影的时候,导演也在审视着自己。
这种素朴的态度,令陈建斌的《一个勺子》在没有任何野心和企图的表述中成为一部标准的“作者电影”。
四、镜像,回溯的过往陈建斌的电影仿佛回溯到贾樟柯等人的早年,但它将贾樟柯强化意义的漫天广播等元素也去掉了,这种还原更加彻底。
流行音乐作为一个渲染时代的工具,在《一个勺子》里虽然得以保留,也没有僭越它自身的尺度。
片中在这些流行音乐的伴奏中,拉条子一次一次地下车,在大头哥豪车的后视镜中回退,仿佛自身从一个时代大潮中抽身离去。
从镜像中的回退,是影片中主人公无可奈何的处境,这也让其从一个正常人,变成“一个勺子”。
这是当代价值观的一种影射,全民逐利的时代,老实人成为傻子,价值观的堕落,化作后视镜里主人公脸上的无可奈何。
在这里,胡学文原著(中篇小说《奔跑的月光》)中的社会观点,被陈建斌用一种极富象征性的影像语言表达出来。
这是民间经济、法律和伦理的失范之后,一个普通人仍然在坚持的对抗现实的力量。
“原著像一个瓶子,容纳了我多年想要表达的东西。
”电影中拉条子对待社会现实、对待经济时代的无力感,引向对人的“良知”迷失的现实表述。
羔羊象征人的良知,它又是最容易被迷失的,土龙坡杀羊的一场戏,在一种充满仪式感的叩问天地的场景中流出的羔羊的血,其实完成了对自己剜心刺骨式的审视。
影片中的另一个镜像来自梦境,拉条子穿过幽暗的羊圈,看到披着羊皮袄沉睡的“傻子”,摇醒却发现是自己,那种大惊之下对自己的“刺杀”,惊醒于自己对外部吃人社会的恐惧,也诉说着一个社会的精神问题,这是吉尔•德勒兹欲望-机器理论的核心表述:精神分裂者(傻子)才是疯狂社会里的正常人。
黄土高原的场景,电线杆构图下的全景强化了人存在的无力感。
拉条子拿没有肉的牛骨打傻子的一场戏是一种回溯式的最后的嘻戏,随后熙来攘往的家属则压垮了他,最终令他和傻子“合二为一”,或者说傻子根本没存在过,他本身就是个“傻子”。
在电影的最后,拉条子戴上傻子戴过的那个残破的遮阳帽,镜头模拟他的视点看到红色的世界——遮阳帽如滤镜般过滤了世界的表象,而呈现清晰社会的图景(这是傻子的视角才能看到的),在这个真实世界中,迎面走来一群小孩子,拿雪球丢过来,一边喊着“傻子”、“傻子”。
在这里,傻子的视点道出了托马斯•霍布斯式的社会学观念:在经济社会里,人对人是狼。
五、金马的品味《一个勺子》在金马奖获得五项提名,最终拿下最佳男主角和最佳新晋导演奖,陈建斌作为本片的导演、编剧和男主角都受到了认可。
从整部影片的质量来看,他的表现也配得上所获得的荣誉。
但我们更该佩服的是金马奖的眼力,从大浪淘沙中筛出这样的珍珠,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仅以近几年为例,就有《钢的琴》、《箭客柳白猿》、《到阜阳六百里》、《爸妈不在家》等影片得到金马的肯定,这里面很多是青年导演的作品,是他们的处女作或者第二部作品。
这种扶植幼苗的态度和善于发现的眼睛,相对于大咖分猪肉的联欢会来说,是一种更趋向于电影本身,而非产业的态度。
《一个勺子》讲述的是整个社会异化的故事,清醒者却被视为“傻子”,这就像金马奖和其他华语奖项的区别,金鸡、百花、华表、甚至金像奖都面对着意识形态的牵绊和商业侵蚀性,金马奖虽然也难逃这个经济大潮的压力,但是它至少懂得反省。
这种反省表现为任性,会经常性地给匪夷所思的结果,会把最佳剧情片颁给《可可西里》或者《神探亨特张》,但很多优秀的作品也经由它被发现、传播,而被当代观众接受。
很长时间以来,因为造势不够、星光黯淡等原因,金马奖常常被人批为“low 咖”,意思仿佛是金马奖就是“一个傻子”(如吹风机事件)。
但在这些熙熙攘攘的声音背后,金马奖仍然一如既往,坚定地扮演着如《一个勺子》海报上那 “门神”一样的角色。
【映画台湾】公众号:YINGHUATAIWANG 独家首发(敬请关注)。
作者:灰狼。
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
本片原著作者胡学文的其他小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极地彩虹》、《飞翔的女人》等等——也都被改编成电影。
不过对于陈建斌来说,《一个勺子》又有非同一般的意义。
他曾透露说,当初在《人民文学》中看到了胡学文的这篇《奔跑的月光》,发现他多年一直在创作的故事就是这个样子,“这个小说讲的是我们在跟自己的人生、自己的价值观和整个世界作斗争,它就像一个瓶子,可以容纳我这么多年想要表达的东西。
”然而命运多舛,本片原定今年5月1日上映,4月27日,电影《一个勺子》官方微博发出公告,确定影片不能在5月1日如期上映。
虽然片方没有明言,不过显然与“王学兵吸毒事件”有关。
广电这几年严厉打击劣迹艺人,如《捉妖记》这般,柯震东的主演戏份本来都基本拍完了,哪晓得突然曝光吸毒,换上井柏然,愣是把主演戏份重拍一遍。
可见陈建斌内心多么崩溃,据说当初他听到王学兵消息时,直呼“怎么可能,这怎么可能。
”片方之后发消息说,一定与大家见面,但观众都知道遥遥无期。
峰回路转,9月18日,片方又发布消息称,影片将于今年11月20日在国内公映。
代价是片中王学兵的戏份被删到只有大概15分钟,而且没有明显露正脸的镜头,不知道他演这戏的恐怕认不出,还会疑惑这个角色装啥启动呢?
不过还好,剧情和剪辑还算流畅,不会因为没露脸跟不上故事节奏。
昨晚第52届金马奖颁奖晚会,陈建斌阔别一年重回金马舞台,为最佳新导演颁奖;想必作为上一届的金马最佳新导演与最佳男主角,心里多么感慨。
不过“皇上”不愧为“皇上”,他能通过演技绽放皇族气概,又能打造“晋商”光环,抛却了前面观众烂熟于心的形象之外,他自导自演的这个西北故事,带来了与众不同的感受,欢喜了金马,也刷新了观众的观感。
作为中国电影,这部电影可以给到四星。
陈建斌、蒋勤勤都舍弃了那些我们熟悉的几乎是脸谱化的自我固有形象,环境是新的,语言是新的,故事是新的。
如若观众看之前没看演员表,恐怕都不知道这些个主演都是谁。
演而优则导,主演当导演,那么这个故事肯定是献给自己的。
又是夫妻搭档,如贾樟柯夫妇一样,电影根子上一定得实在,得接地气,不然对不起这份认真。
蒋勤勤一口一个重庆话,但故事还是西北的。
西南的媳妇嫁到西北,图大家嘴里都说的男人老实。
乡下人过踏实日子,不就求个人安分么?
奈何老公拉条子在大街上捡到一个流浪汉(傻子),一刻好心把他领回了家。
不嫌麻烦?
当然嫌弃。
出于老实巴交的善良,不忍傻子冻死在外头,便安排住羊圈,也不浪费炕嘛。
平时也就赏口饭吃,还能帮忙干活儿。
还有个重要原因,这对夫妻的儿子犯了事,吃牢饭去了。
久了後,也就与傻子有了一点羁绊,养就养着吧,也没必要赶走了。
这时候,傻子家人找上来了,二话不说把傻子带走了。
两口子心里有些落空,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也算踏实了。
怎料,接着又来了两拨人,都说是傻子家人,都说前面的一拨是骗子。
这下两口子傻了,又赔礼又赔钱,白天不敢出门,晚上不敢开灯,提心吊胆过老鼠日子。
剧情没有说清楚,傻子到底怎样了?
拉条子想不通,见人就想问清楚:傻子到底怎样了?
不难猜,往开朗里说,也许第一个把傻子领走的就是他的家人,傻子回家过好日子了。
往消极里说,傻子被拉去挖黑煤窑了,被犯罪团伙打残拉去乞讨了。
这部分猜想借故事里蒋勤勤之口说出,说是电视看的——也就是来源于我们的生活。
生活有多黑暗,电影就能被编写得多黑暗。
傻子是福是祸我们不得而知。
“我这个人虐点特别奇特,不怕死不怕残不怕分手,但我怕看见诚实的人被迫说谎,正直的人被迫弯腰,直言者被迫噤声,理想主义者亲眼见到理想破碎”。
黑暗并不可怕,人类强大到能够抵御一切,但可怜的是有可怜人并不知道这股子勇气应该从何而来。
因此,本片要表达的内容,真正令人痛心。
说到底,本片与前几年王宝强主演的《hello树先生》还挺像的。
带着点黑色幽默,都是要把人逼疯逼傻。
泱泱人口大国,人民整体思想文化意识已经跟不上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没有受过知识熏陶的乡下人已经被边缘化,不作恶,也会无意识地被各种骗术、各种怪现状碾压、欺凌到无以复加。
回到开始的那个问题,傻子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去?
像“傻子”一样的,是顺其自然,因为他不知道自己傻,吃饱喝足了事,乐得逍遥。
而最后变得疯疯癫癫的拉条子,已经与社会断层,已经与世界脱轨。
欺骗别人的、欺骗自己的东西学不来,又没有掌握抵御外在危险的意识,只能逮人就问:“怎么回事啊?
到底怎么回事啊?
”已经没有了生活下去的勇气。
他既不能理解“世界”,“世界”也便不让他理解。
文/猫头微博:@是喵头
勺子,西北方言里傻子的意思。
"一个傻子",没头没脑的,这样的一个片名让我从一开始有了一种商业无厘头幽默的感觉。
然而电影开场,给人的感觉却截然相反。
粗粝,市井,一点生活的无奈。
晃动的摄像机,街道上的实景拍摄,演员们黝黑的脸,西北旷野里荒凉的窑洞,这一切都带着独立影像的风格,以及与主角们身份相符的草根视角。
影片借由发生在主人公拉条子身上的事件,讨论了两个主题。
一是权力寻租与制度完善,二是善良被利用,社会性的道德沦丧的问题。
两者看似独立,又相互联系。
正是由于法制不完善,权力腐败,社会资源向权势者高度集中,所以底层人民只能靠依附、巴结权势者生存。
钱与权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
逼仄的生存空间下,人们靠欺负比自己更弱势的人来建立起生存的尊严。
在讨论这两个问题上,影片的后半段比前半段是明显变弱的,拉条子面对人心险恶的手足无措成了一个尴尬的笑点,他的处境也更多地像是因为他智商不在线而造成的,而不是普遍的道德困境。
这里几个道具的使用象征性地揭露出了权力结构的残酷:羊。
影片开场,陈建斌饰演的拉条子来到城里,找兽医给小羊看病。
妻子问拉条子医生咋说,拉条子说没啥大问题,歇两天就好了。
两人小心翼翼给小羊穿上衣服。
之后小羊反复出现,直到拉条子放弃了生活希望,宰掉羊羔和小卖部老板一起吃肉,而小卖部老板战战兢兢认为拉条子一定是有求于他。
在拉条子求村长帮忙写信,介绍无家可归的傻子去福利院时,也出现过相似的一幕。
村长贪婪地啃着牛骨头,嫌弃"谁家养的牛,一点肉都没有"。
巴结小卖部老板,巴结村长,巴结大头哥,拉条子的生活里有巴结不完的人,所以只有到他放弃一切让生活变好的希望,放弃巴结所有人之后,他才终于想到留点肉给自己。
车。
车在电影里就是权力、地位、阶层隔离的象征。
拉条子第一次见到大头哥时,跪在他的车前为他洗车。
结果大头哥也许是没看到,也许是假装没看到,一脚油门差点压过拉条子的身体。
另一个固定机位重复镜头的使用也加强了隔离的印象。
每一次大头哥"接见"拉条子都是在自己的车里。
事情讲完了,随便车开到哪里,大头哥一句"下车",拉条子就得赶紧滚。
后视镜里,拉条子绝望地站在马路边,看车子越开越远。
这也是权力寻租的本质:我可以带你开一段,但也可以随时把你踢下车。
很心酸的一幕是,为了感谢大头哥帮忙找到傻子的家人,拉条子追在大头哥的车后,想要当面感谢他。
车不停,拉条子只好从后备箱扒拉上车顶,然后倒挂在挡风玻璃上,以生命作要挟。
这样的姿态在国产电影里屡屡出现,比如《我不是潘金莲》。
《一个勺子》里,拉条子最后带上傻子的红色遮阳帽,红色的视野里,对面人影幢幢,他逆向而行,走向一切牛鬼蛇神。
石子不断地打在他的遮阳帽上,但是他好像不怕了。
拉条子最终拿回了他的五万块钱,只是这样的胜利来得太侥幸,太卑微。
其实这些都不是重点,主要是想说说这部片子对幽默的掌控。
海报上大大地印着"喜剧"两字,但在我看来,它和任何一种幽默都不沾边。
无论是合家欢幽默,黑色幽默,无厘头幽默,统统不沾边。
喜剧成了一个保证票房的卖点,但影响了整部电影的基调,整个后半部分为了制造一些笑点,让人物反复提到傻子,反复装傻,使剧情变得肤浅,也偏离了原来的走向。
电影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拉条子和老婆一起坐在炕上,儿子关在监狱里,五万块拿不回来,还突然被一个傻子缠上,要给他管吃管住,怕他出去冻死挨饿。
两个人感叹:人为什么要活着呢?
把地球都白白浪费了。
到这里是有荒诞的幽默气氛的,看到这里我们也不禁大笑一下,哈哈哈哈哈,是啊活着真遭罪,干嘛要活着呢,一点意义都没有。
然后后半段,幽默没有了,这种丢失是因为主人公突然执着上了,他真的开始装疯卖傻,希望别人告诉他为什么世道这么坏,为什么大家都要抢一个没用的傻子,还要怀疑是他利用傻子来赚钱。
这样的姿态实在是不好看。
引用一下周国平对幽默的理解:"幽默是-种轻松的深刻。
面对严肃的肤浅,深刻露出了玩世不恭的微笑""讽刺与幽默不同。
讽刺是社会性的,幽默是哲学性的。
讽刺人世,与被讽刺对象站在同一水准上,挥戈相向,以击伤对手为乐。
幽默却源于精神上的巨大优势,居高临下,无意伤人,仅以内在的优越感自娱。
讽刺针对具体的人和事,幽默则是对人性本身必不可免的弱点发出宽容的也是悲哀的微笑。
"所以我还是更喜欢刘健的犀利,罗伊安德森的冷峻。
这样的幽默,是现实主义的轻盈一跃。
同样是小人物和草根视角,却站得更高距离更远。
带着点自嘲,反正知道一切早晚都药丸。
傻子为什么要赖上拉条子呢?
因为拉条子也是个“傻子”,不然,他怎么会给一个傻子吃的住的,还狠不下心赶他走?
从“招领启事”到“寻人启事”,好多聪明人围着一个傻子转,但那么多聪明人也没有回答出拉条子的问题“为啥他们都要一个傻子,为啥他们要为了一个傻子来骗我?
”到底为啥呢?
因为“人生就是这样”,他们都太聪明了。
大头哥比这波聪明人更高一筹,他是精明人,可他遇上了拉条子这个“傻子”,那么精明的人,骗到手的五万块,竟然还是被这个“傻子”要回去了,他太倒霉了。
金枝子也和她老公一样“傻”,以为嫁个老实人就好了。
可当他们被骗、有家不敢回、回家怕开灯,还被拉条子打屁股时才明白“都说你是个老实人,嫁给你不受罪,这还不受罪?
人好有啥子用,人好净受欺负,人好都没得好报的。
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
做不得好人啊!
”唉,说这么多也不知道我到底要说啥?
想起电影里两个点:一个是傻子在他家安住下来后帮拉条子搓绳子,镜头从拉条子手上顺着绳子一直移到傻子手上,好像他们两个从此就被这根绳牵到了一块。
结果,晚上傻子就被别人(骗子)领走了,连那件毛皮大衣都没来得及穿。
另一个是结尾处,拉条子戴上了傻子没带走的的那顶遮阳帽,被一群小孩追赶嘲笑着,就如以前他们嘲笑那个赖上他的傻子一样。
那一刻,他是不是真的以为自己成了傻子?
而我,也有点看傻了。
现实里,我是一个傻子吗?
你呢?
但有一点我还是明白的,就算再有一部《甄嬛传》,陈建斌也不要去演什么皇帝了,他做个导演挺好的。
我只看到了愚民的愚钝,他是傻,不是老实,人情世故,欺瞒诈骗,我都懂,他一个四十岁的人吃的盐比我吃的饭都多,他不懂?
那只能说他是没见过多少世面的落后地区的愚民。
也许真的有这样的人吧,只是我离他们太远,我难以想象。
也许这部影片描写的是真实的一个世界,但我还是无法信服,也许是我阅历太浅,也许是这部电影缺乏感染力。
憋着一肚子怨气看完了整部电影,不过令我欣慰的是最后拉条子有了所谓“好报”。
哦,还想吐槽一下场景,车,家,街上,一个半小时的电影就这几个地方来回折腾,这成本低到可以。
从话剧演员到影视剧演员,再到编剧、导演,是陈建斌的“跨界”,也是他的“变形”。
电影《一个勺子》历经撤档、删减、补拍重重劫难,也有所“变形”,但幸在保证了完整的叙事和清晰的表达,尽管传递的是存在主义的彷徨和荒诞的呐喊。
作为编剧、导演、主演的陈建斌,可以说是这部电影的作者,他也将《一个勺子》看做他的“精神自传”。
他生活中是个像拉条子一样的“笨人”,不懂得变通,也会“犯傻”,他不知道是否还要坚持下去,所以在电影中寻找答案,而是否有答案,又是什么,每个观者都能在11月20日上映的电影中看到。
从《人民文学》上读到《奔跑的月光》,联系到众多的人与他人碰触后的新闻,陈建斌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要不要去帮助别人?
过去,我们可能是毫不犹豫的,但今天我们却会想这个想那个,当我们对于乐于助人的尝试产生怀疑,当好和坏的标准变得模糊,我觉得这个故事就很有意思。
我只是对我们竟然开始思考、算计、衡量原本天经地义的事而感到遗憾。
”这是胡学文的中篇小说《奔跑的月光》给陈建斌的感受,也是《一个勺子》的来源,电影中没有“甲壳虫”,只有“傻子”,那个傻子没有一句台词,只有单音节字“妈”,像是韩少功1985年创作的小说《爸爸爸》一样的寓言和隐喻。
创作电影《一个勺子》或许也是陈建斌“积压已久的一些本能的反应”,他说“生活中,我跟大家一样也会遇到迷茫、委屈的时候,有些坚持的东西也会发生动摇和反思,我因为受到挫折而改变,到最后我认定,对的东西还是要坚持。
”而通过《一个勺子》,我们知道,他的坚持是对的。
(原载于《南都周刊》,未经允许,请勿转载)《一个勺子》是近年国产电影的异数,不管从影像风格上还是表达内容上,你都无法对这部影片有一个准确定位。
它有着独立电影不加抛光的生猛,却一点没忘调动起类型电影的技法;它让你看完电影有话想说,但又逼着你往深一步琢磨不沉溺于流俗的话题。
它绝不是双眼紧盯观众钱包的院线大路货,可又生怕你没看明白,掏心掏肺地对着你声嘶力竭。
影片开场直接入题——当一个普通农民莫名被一个傻子死缠烂打地尾行,会发生什么事?
这段戏拍得很有欺骗性:无配乐,大段抖动强烈的长镜和生活化场景,镜头间的剪切点也似乎很随意,怎么看都像是又一部独立电影大师的实验作品。
但不同于艺术片常见的叙事碎片化或者干脆去叙事,这段戏的故事又很明确,甚至连类型片中让观众热热身适应黑暗环境的时间都不给,像个绑匪似的硬把你架上车。
等你慢慢回味过来时,故事的第一幕已经快结束了。
陈建斌为了让观众感同身受主角拉条子的无奈,甚至直接上来一个远景定机位长镜头,逼着观众目睹跟踪与被跟踪的两人慢腾腾地出画入画。
这种煎熬的体验,可比什么5D影院要来得真切多了。
如果再多来几段这种风格的戏,保不齐傻子还没送走,观众就先走光了。
好在陈建斌收敛了,硬砸出了开场,后面的故事反倒可以静下心娓娓道来。
拉条子赶不走傻子,又怕傻子出事,只能一边养着他一边找他家人。
此时,故事的另外一条线带出来了:拉条子托城里的人精大头哥给坐牢的儿子减刑,刑没减成钱砸进去了,拉条子想把钱要回来。
这条副线不仅跟主线形成了两组追和被追关系的对照,而且在风格化上耍了小聪明。
王学兵演的大头哥基本只有侧后方的镜头,他与拉条子的对话也全部都是在车上完成,不管是删了戏还是开始就这么打算,反正几组上车下车的重复对照下来,嘲讽的意味倒比老老实实正面对话更强烈了。
从这部戏之前反复调档的波折来看,也算是因祸得福吧。
好不容易,大头哥带来了傻子的“家人”,拉条子送走了傻子,却又连续来了好几拨人找拉条子要傻子,拉条子为应付他们的敲诈而疲于奔命。
这时大家都看明白了,这是有人借傻子设骗局讹他,可偏偏他自己执迷不悟。
忙活了半天,观众和拉条子都明白了:在这个人人精明利己的世上,拉条子才是这个勺子(傻子)。
故事讲到这份上,开场预设的写实风已经被大量快速剪切、虚实结合的交叉蒙太奇以及意味深长的主观镜头给打破了。
原本以为看到的是批判现实主义的大西北原生态,看到最后发现是披着张陈年老皮袄的小剧场话剧。
其实,陈建斌想表达的主题绝不是类似《盲山》《天狗》这样依托于现实的强烈批判,而是试图将人性从具体的社会环境中更加抽离出来,来讲述一个有社会实验性质的寓言,其实更类似卡尔维诺的《黑羊》。
实在不是他的预想,荒诞才是真的目的。
单看戏的话,这个目标毫无疑问已经达成:拉条子就像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天真汉,背负着极端的个性,又被推进到极端的情境中,他恍若一面镜子,把周围人精得冒烟的复杂心态照了个透。
而在每一幕的节点,又时不时让一个角色以莎剧丑角的姿态登台,拿一句跟西北农村极度违和的“这就是人生”作为区隔,真是活学活用,把舞台元素耍了个透。
在最后的高潮中,最傻的拉条子一番执着的追问无意中把最精明的大头哥给蒙了,大头哥竟然主动把吞下去的钱吐了出来。
最傻和最精明的两人无形中易了位置,荒诞和讽刺在这一场戏被推到顶点。
然而,这个故事能立得住,做出抽离感是很要紧的,因为哪怕故事按现实逻辑有再多的不合理,只要能进入其自身场域,逻辑自洽就没有问题。
在这个关口,开场铺垫的自然主义风格就会出来捣乱了,每当你为后面的跳脱而入戏时,前面的影像却总在提醒你“这似乎是写实的”。
一旦你被这冒头的打岔勾走,在主题的理解上就始终会被诸如“傻子为什么要跟着他走”、“带走傻子的到底是不是他家人”这些琐屑纠缠。
最要命的是,一旦现实逻辑介入了这极端情境,连最后大头哥还钱这幕高潮的合理性都会遭到很大质疑。
这方面,其实可以借鉴荷兰导演亚历斯•冯•华麦丹的作品,同样是高度荒诞与寓言化的故事,尽可能把背景模糊,不要让观众琢磨“为什么”、“怎么会”,而是直截了当地把故事摆在面前,愿者上钩,爱咋咋地。
不过,处女作就能交出这份成绩,而且又切切实实地说了个颇有意味的主题,陈建斌的导演事业还是颇为可期。
这部在内容上抽离、影像却偏写实的割裂之作,等到陈建斌的导演风格成熟后再回头看,或许就像是让蔡尚君翻拍了《放大》,请王兵重导了《鬼子来了》一样,诸种文本嵌套后反倒更有趣味。
拉条子两口子日子过得可不安生,儿子进监狱了,他们俩索性自暴自弃,把家里造的邋里邋遢,连灯泡都得狠狠的拽绳才能出亮光。
全院儿最有生机的是一头腿疾的小羊。
拉条子托关系给了吴老三的亲戚---大头哥五万块钱,求人家帮忙给儿子减减刑,结果到头来一个时辰也没减。
钱是朝乡亲们借的,拉条子想着要回来点儿,前前后后去大头哥那儿好多次,两只脚走过去,被大头哥开车拉回来再轰下车,后视镜里是拉条子一张渐行渐远的高原红老脸,满脸写着“怎么就那么难呢。
”直到他捡了个傻子。
这个故事发生在西北,故事的原名叫做《奔跑的月光》作者是胡学文,陈建斌编剧,拍了出来。
我刚刚和你交代了开头。
开头里说的那些人物角色:大头哥,王学兵来演,人瘦,发际线高,说新疆普通话,4S店老板,手上戴串,车上挂链。
拉条子,陈建斌来演,大红毛衣黑马甲,嘴周围长了一大圈胡子,老实胆小的西北庄稼汉。
拉条子的媳妇儿金枝子,蒋勤勤来演,是个操着重庆话的一根筋妇女。
被拉条子捡回来的傻子,全剧就两句台词“呜哇呜哇”“妈!
”不洗干净看不出来是金世佳演的。
就这么几个人,外加一个喜欢把“人生就是这样。
”挂在嘴边的三哥,就凑成了一个故事,适合喝酒的时候讲出来给大伙儿助助兴。
你要说这故事发人深省,不会,傻子怎么能成警钟。
不过这小故事,从头到尾,生物链活活的调了个个儿。
故事前七十分钟的生物链是:大头哥---大头哥媳妇儿---村长---吴老三---小羊金枝子(拉条子妻子)---拉条子---傻子儿子后二十分钟就是:儿子拉条子---傻子拉条子媳妇儿---小羊吴老三村长---大头哥折腾着这帮人的,一个是傻子,一个是钱。
为傻子和钱丧了命的,只有跟拉条子穿同款红毛衣的小羊。
和躺在羊圈中被拉条子用刀狠捅的拉条子,但是那出现在拉条子的梦里。
我们说说捡了傻子之后的事儿,简短点儿说。
捡了傻子之后,拉条子两口子对傻子产生了感情。
这个感情一直持续到,傻子被认领走后的很长一段时间,这段时间也陆陆续续有人过来说自己是傻子的亲戚,两口子彻底被这群人搞糊涂了。
这群人缠着他俩,拉条子就出去缠上村长,缠上警察,缠上吴老三,缠上大头哥。
他想弄出个所以然来,之前给大头哥的五万块钱也不要了,就是想知道为啥这么多人反反复复的要傻子。
一个傻子,不能做扫帚扫院子,也不能做饭吃,怎么那么招人抬爱呢。
直到后来,这群人不来闹了,两口子还是迷糊,见天的拿对方撒气。
再后来,一切就暗中调了个个儿,生物链儿里的角色一个个的都错了位,或者,回到了本来的位置上。
这个电影的背景音乐极少,唯一一个激烈的音乐是大头哥车里放的《忐忑》其他的背景音要么是乡村大舞台上主持人说的“我们欢迎本镇唯一一个参加过《非常六加一》的歌手,为我们献歌!”要不就是路边摊大喇叭放的“正宗怀柔土特产!
”哦,还有《粉红色的回忆》和《荷塘月色》有几句台词我特喜欢。
傻子吃饭的时候,拉条子要打他,金枝子说“雷不打吃饭人!
”两口子讨论傻子的时候说“活着浪费地球。
”让我想起来之前看《我爱我家》里头有一句“开除你地球球籍!
”韩国电影《隐秘而伟大》里面的北朝鲜间谍潜伏到南朝鲜,一个高智商的人,装成一个傻子,目的是完成组织上交代的任务。
电影中途我也产生幻觉,这个傻子不会是特务吧?
可是看完后,想了下,还是不把整个故事上升到社会角色层面上去啦,也不幻想了,那样就没意思了。
整个电影,就是一个实心眼的人,拍了一群傻子。
金枝子,她说的是重庆话,嫁到这么个地方,俨然一个被拉条子捡来的傻子。
村长,是喜欢说“我是为你好”这种车轱辘话的傻子。
警察,一脸淡漠的做好本职工作的傻子。
大头哥,大傻子,嫌麻烦怕唠叨有家不回,成天在外头累的都秃顶了的傻子。
胡老三,除了“人生就是这样”,屁话说不出来的傻子。
这帮活在固定模式里一步不愿意踏进他人生活中的都是傻子。
拉条子是傻子么,人如其名,任人揉捻拉扯,善良但是愚蠢。
不过他是唯一一个走进别人生活的人。
整个过程看上去悲悲戚戚,但是其实倒是落了个功德圆满。
补充说几点吧:1.片尾出现字幕,小羊的扮演者小羊。
真是可爱。
2.傻子的扮演者金世佳在拍摄现场,因为造型太真实,被一个西北大姐当成拾荒者,还给了他一桶爆米花。
3.蒋勤勤有段戏演的很好,但是陈建斌被小羊打动了,于是剪掉了,让她失去了本来能获得金马奖最佳女主角的机会。
4.本片删减了10分钟左右,均为王学兵的戏份。
5.勺子为甘肃方言。
意思为傻子。
6.首映会现场他们请来了一个魔术师,专门把勺子变弯。
很是有趣。
7.本来大头哥的角色是李亚鹏来演的,但是后来档期原因错开了。
首映会李亚鹏作为陈建斌的同学来到了现场,表示将包100场电影,给新疆的勺子们看,勺子们支持陈建斌这个勺子。
之前的题目是:只有和拉条子穿同款红毛衣的小羊死了。
后来想想还是用原著里的这句话做题目比较合适。
邢早早 11/17
从影名这个西北方言就已经铺好了我国大西北的背景,英文翻名直截了当——a fool 从一开始勺子伸手要食物,背景响着乡村舞台剧的声音的时候,我就发现,这是在现代背景下讲一个关于好人的故事。
然后内心默默希望好人能有好报,但又觉得太恶俗,希望不是个好结局,又不忍心。
然后就内心纠结着等待答案。
拉条子作为一个最淳朴的西北牧羊人,他是公认的好人或说大家眼中的勺子,李大哥骗他钱,三哥衍他,连街口卖瓜子的大婶都在他发脾气之后说他是勺子。
我觉得,能好人到这种程度的,始终是少数人。
他会担心跟着他的勺子被冻坏,让他睡羊圈,他会在各种纠结后还是把勺子领回家。
他有个和他一样好人的老婆,这是第一个让我温暖的点,他们一起纠结,一起照顾勺子,一起分享苦难。
李大哥第一次和拉条子在车上的对话,在旁边的人都乐呵着的时候,我哭了,单纯地觉得太真实了,一个老实人被这样诓骗,感觉时时刻刻都在上演,陈建斌那无助的眼神,让我感受到了底层人民面对社会各种靠关系现象的无助和茫然,他除了妥协,貌似对这厚颜无耻别无选择。
我喜欢后视镜里他的身影渐行渐远的镜头处理,一点点消失那种绝望,然后眼神还是紧紧盯着不愿离开。
顺带一说,在车里播的音乐可以算作是本片难得的bug吗,这紧跟广场舞的节奏把当代这个时间背景交代的妥妥的,也把现在这个社会,反映的妥妥的。
然后,神曲得ending真的恰到好处。
让我第二次哭的是拉条子被村长衍之后,痛打勺子。
连好人都要欺负勺子,那作为别人眼中是勺子的好人,被欺负是不是理所当然的了。
我不喜欢这个事实。
但又真实到让我无法反驳。
后来,拉条子老婆叫嚷着好人没好报,拉条子也在梦里,把勺子的自己杀了。
可是,结局却开始峰回路转了,儿子莫名被减刑,五万也莫名地失而复得,最后的最后,他也寻得了自己一直在纠结的答案。
按李大哥的说法,你想知道,那就成为勺子。
好吧我不记得台词原来的样子了。
然后他带上了勺子的帽子,被熊孩子当成勺子扔雪球,视线逐渐模糊,他也的答案,也应该愈显清晰吧。
拉条子最开始的祈求得到了回应,这算是个happy ending吗。
可是,他不停地询问,并没有得到他想要的答案。
质问这个社会怎么了,好人或说勺子到底怎么回事。
片尾曲冉冉响起,我可以说和我的心情很像吗。
喜欢真实的故事。
这电影让我想起《狩猎》。
黑色幽默很戳我心
《一個勺子》好看極了,難以想像這才是陳建斌第一次的掌鏡。
我最喜歡的故事類型,便是那一種不需要太多細節的渲染,只消把故事平順的用嘴說一遍,便能感受到其中意旨與尖銳的寓言型故事。
黃春明的小說與姜文的電影都有這種特質,而《一個勺子》雖然在細節還不夠成熟,結尾的暴力也顯得刻意了些,但劇本已有了一股親近生活,高於生活的草根性之張力。
《一個勺子》這電影標題的意思是:「ㄧ個傻子」。
根據電影介紹,在新疆方言中,傻子音同「勺子」。
不過,華人觀眾其實只要聽男主角陳建斌片中對著一個智障成日喊「ㄕㄠˊ子~」「ㄕㄠˊ子~」的大舌捲音,應該也能猜到這層意思吧。
我爺爺也是這麼喊的(他山東人),國語念久了,傻子勺子還真的偶爾會念錯呢.....在中國的西北小村,一個靠放羊維生的老好人被一個小傻子纏上,怎樣都甩不開,又熬不住良心,只得照料起傻子的生活作息。
老好人的生活並不寬裕,他與妻正為籌錢,替入獄的兒子辦理賄賂減刑,偏偏中介人愛理不理的態度,讓此事遙遙無期。
人人都勸好人想辦法丟包小傻子,偏偏傻子怎樣也丟不了:警局?
警察不能抓犯人以外的公民。
親戚?
一聽是麻煩事就跑光了。
精神收容所?
別傻了,好多聰明人搶著進去吃白飯呢,哪輪到真正的傻子呢。
那麼,放生傻子的方法,變成了唯一一條路。
然而好人終究下不了手,只得放任這種不上不下的狀態持續下去.....《一個勺子》建構意象的方式極其直接,在臉譜化的村民嘴臉與行動中,再再透露訊息:比起腦部殘疾的身障,因為良心而不得不負起身障者責任的好人,才是社會大眾眼中真正的「傻子」啊!
牧羊人傻得一逼,才會落著處處委屈,錢財盡失,他成日跟著監獄關係人跑的貓鼠遊戲,沒有比傻子跟著他要飯的舉動差上多少。
而追根究柢,自掃門前雪的冷漠,以及人善被人欺的無情,是傻子永遠搞不懂,所以終究在人群中吃盡苦楚的道理。
人情,就像西北村外的荒原,如斯冷酷,如此無奈。
《一個勺子》這則傻人沒傻福的社會寓言,其諷刺之意,不需太多的自我意會,便早盡在不言之中。
一部让人坐立难安的电影
豆瓣观影第1000部,按理说颇具纪念意义,但是彼时在电影院里胃难受得翻江倒海,哪还有心思解读电影中的隐喻?也许回不来的傻子就像等不到的戈多吧,生活永远都是在荒诞中接近真实。
穷山恶水刁民,一个善良的人被欺负,强剧情(但还是觉得这么写有点偷懒?)下视觉居然做得有模有样,比如门铃里的陈建斌,车窗里的陈建斌和皮卡后箱框上的陈建斌,都是无法融入这个社会的陈建斌。最后,陈建斌戴上破了的红面罩,镜头透过红面罩看到的是鱼贯而行的秧歌队,讲得很清楚了,演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小羊可爱,“大头哥”余音绕梁,王学兵戏份被删太可惜了,片尾连演职员表都没上。
莫名其妙无疾而终
求放过中国农村。
我已经受够了国产讽刺喜剧这种耍猴戏一样的做作夸张流于表面的表演方式。ps,金马评委们一定是甄嬛粉不然我无法理解这个奖。
看到一小时过后实在有点,没劲了。三波贼上门可以更黑色幽默一点吧,拉条子虽然憨厚,到后面感觉还是有点过头让人生厌了。蒋勤勤收拾儿子房间的时候挺感人的,可惜这边接下来就断了。
恶才是探索世界出口的钥匙,不是善。勺子的亲人到底是哪个已经不重要了,警官到底有没有和诈骗的人串通也不重要了。这个世界终究是对好人敞开了大门。
这种好人不得好报的黑色结局在国内真心少见,王学兵太可惜了。很喜欢啦……精致的剧本可能是我个人对电影的第一要求?确实打磨得很用心,而且不自恋,比好多老导演的作品都有诚意太多。
噗
如果把跟写作文似的使劲扣题的疑问句删几遍,我愿意把欠那半颗星补上。王学兵的侧脸后脑勺巨有感觉,戏这么好的人沾什么毒阿西吧。海报真烂。
没能看完全片。故事本身不差,但讲故事的方式差了。镜头语言不够成熟,画面和剪辑不能很好地辅助叙事。从情节来看,本来是个挺简单的故事,前面的推进极其缓慢,到了大概50分钟却突然加速。演而优则导的陈建斌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人物刻画的很出彩
喜欢两人躲在屋里时,金枝子大笑,拉条子看着她时宠溺的眼神;等金枝子笑完了,她也用一样的眼神看着拉条子,问“你饿不饿”?陈建斌和蒋勤勤大概是娱乐圈最恩爱的夫妻之一吧,没有爱是演不出这样子的戏的。
作為一部處女作,我認為非常精緻。對白具寓意。劇中人物看似巧,卻都傻。互相拖累,相互糾纏。乍看之下真正的傻子反而是得利最多之人。有點黑色寓言的小品,說不定會是本屆金馬獎黑馬
一部黑暗系的纪实类的电影,逼着自己看完的,不知道为啥那么高分,也许仅仅是不一样吧。电影每个角色都很到位,具体而真实,只是电影的主旨,要宣扬的东西没有价值,只是为了说明真实的勺子是男主?在这个时代,老实的人就是傻子?还是又一次超字了,看影评吧。。
闷
陈建斌厉害,幽默的语感合格,但再也不想看这样的喜剧了,感觉是看了篇用独立元素写的命题作文。
没期望的好 王学兵惊喜 过审不容易 处女作点赞
实在没有看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