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是为了标记。
我想试试这样能不能标记哈!在刚刚我想标记这部电影,然后发现标记不了。
直接给豆瓣投诉了。
这是真他妈耽误事儿啊。
主要要从教育问题下手,男孩子从最初的小白羊变成了恶龙是理所当然的,是他变成政治化的一个流程。
因为他只有成为了欺负他的孩子,他才能活下来。
人类是愚蠢的,但凡有两个以上的人类就会划分出小团体,互相敌对。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有宗教法律的原因。
以一个完全孩童的视角,去揭露一个更深沉、更严肃的社会话题,所有的镜头对准的都是孩子,在这部电影里,大人们都要俯身低姿,带着尊重和沟通的诚意,去理解孩子们眼中的现实残酷。
校园歧视和霸凌题材的电影不算新鲜,在很多国家的影视剧里都能看到关于这类问题的故事,虽然拍摄手法有所不同,但关注的社会当下高度相似。
这部电影以欧洲现实题材电影一贯的冷冽和深邃的拍摄方式,没有过多的艺术加工和技巧展现,完全暴露出一个我们生活的日常环境,一种令人无法容忍的现实残酷性,也揭示出了在孩童眼中“胜者为王,弱肉强食”的扭曲思想,其背后隐含的社会议题值得我们去深思。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把校园霸凌问题的解决方式还给了学校,没有社会第三方的干预,因为解铃还须系铃人,问题的解决还是要靠出现问题的地方。
从成片质量来看,电影十分符合奥斯卡的审美口味,但其故事题材和去年的奥斯卡“国际影片”五强《少年的你》高度相似,这部电影能否最终入围明年年初的奥斯卡外语片提名大名单,拭目以待。
整个观看过程非常压抑、着急、愤怒… 从受害者到施暴者也就是一瞬间,但又不仅仅是一瞬间,童年尚未发育成熟的人格会成长为什么样子受到太多因素影响,而这些因素往往都是来自于外部。
回想学生时代每个班里都会有那么几个欺负和被欺负的同学,也许是你也许不是,那我做了些什么呢?
作为旁观者的小孩子能做些什么呢?
而所谓的成年人应该做些什么呢?
单说我个人的回忆,彼时我内心是非常反感欺凌这件事的,虽然我没有被欺凌过也没有欺凌过别人,我是真的有为那些弱小的受欺负者感到悲伤,我很同情他们,但我什么都没有做过,我与这两种人都保持着疏离的关系,我不知道该怎么做,与其说不知道,也有一些害怕的情绪在里面,害怕被讨厌,害怕被欺负,害怕未知的一切可能性,我选择远离和逃避,不嘲笑参与也不阻拦,到现在我都很想知道曾经那些被欺负过的同学怎么样了,那些经历有没有对他们造成实质性的负面影响,没有答案,因为我发现恰好是那部分同学消失在我的生活中了….
诺拉今天上学了,她胆怯内向,舍不得哥哥和爸爸,所有人都说她能交到新朋友。
可她似乎很难做到想象中的融入,哥哥成为了被欺负的人她无法阻止,她的不协调使她胆怯,她的爸爸和哥哥反复成为别人的谈资……逐渐的她似乎被孤立,哥哥又成为了施暴者,而这一切依然不是她想要的。
这么短的片子里包含了太多内容了。
孩子们之间无缘无故的疏远和暴力以及家长和老师尝试去解决却好像无法解决的问题,让我甚至觉得感受到了一丝窒息。
我不知道哥哥为什么从施暴者成为被施暴的,又选择再次去施暴,那就好像是一个导线或者暴力因子会传染。
男生间的暴力似乎就是只能选择打或被打,而如何能停止暴力去平息愤怒好像就像一道都是错误答案的选择题。
而女孩之间的暴力似乎更隐形,因为她学习的缓慢,她的内向,她不安下的拒绝,她的不协调,她的爸爸全职,她的哥哥被欺负…那些并不是错误的错误,在偏见和趋同性下成为了孤立和排斥的理由,语言上的嫌弃和生日会的站队成了压垮她的稻草一样。
可她究竟能改变什么呢?
我甚至能感觉到一切都可能成为暴力的理由,或者说,暴力从来都不需要理由。
她问老师,为什么你不做点什么,老师说因为我们也不知道怎么做是对的。
她怪哥哥,怪爸爸,但似乎每个人都不可能成为完美的状态。
人作为社会动物的一切蝴蝶效应和各种影响都好像鞭炮一样霹雳啪啦的轰炸了诺拉的生活,而小学是她踏入社会的第一小步。
片子的拍摄非常直接,全特写,镜头放在孩子的等高处,手持摄像,看到的都是她的世界,那些快乐不快乐,得到和失去,也因为是小演员的表演而显得更加真实和记录感,也加重了那些孩子的痛苦和窒息。
电影用最柔和的颜色和儿童的视角去展示社会和人性最年轻的恶意,这样的反差也让人记忆深刻。
也许暴力无法消除,但一个兄妹间的拥抱或许是缓解仇恨的药。
主要是为了标记。
我想试试这样能不能标记哈!在刚刚我想标记这部电影,然后发现标记不了。
直接给豆瓣投诉了。
这是真他妈耽误事儿啊。
主要要从教育问题下手,男孩子从最初的小白羊变成了恶龙是理所当然的,是他变成政治化的一个流程。
因为他只有成为了欺负他的孩子,他才能活下来。
人类是愚蠢的,但凡有两个以上的人类就会划分出小团体,互相敌对。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有宗教法律的原因。
《童一个世界》亚伯——哥哥诺拉——妹妹开头是诺拉第一天上学时候的撕心裂肺,她还有哥哥在,是她唯一的安慰。
她没有朋友,周围的一切对她来说是疯狂又动乱,她感到孤独、失望、沮丧,所有的一切都是模糊的不具象的。
慢慢地被小朋友教绑鞋带,被老师鼓励,她身边的具体人越来越多,充满欢笑。
也就是这时候她看到她哥哥遭受了校园霸凌,诺拉不断求助老师,拥抱哥哥,质问他们为什么这么做。
并问哥哥“你不会为自己出头?
”暴力升级,诺拉选择告诉爸爸,可是帮助后面临的更加强烈的暴力让诺拉充满自责。
这时候愤怒的爸爸和妹妹一起对抗暴力帮助哥哥。
可是接下来,诺拉也开始孤立哥哥,甚至不承认亚伯是她哥哥,兄妹之间充满隔阂。
亚伯独自面对嘲笑、孤立和被抛弃,这时候亚伯眼睛里没有光,还没有长大就变成稻草人。
孩童的情绪是强力的,拥有极大的破坏力,两个找不到情绪出口的孩子,转变成了主动霸凌的孩子。
得不到解释和稀释的情感和做法,孩童无法想通,会变得扭曲。
诺拉伤害亚伯,亚伯加害于其他孩子。
影片的最后是,诺拉拉住了施暴中的亚伯,拉住了他内心的恶魔,两兄妹紧紧抱在一起,和解。
在我们选择影片的时候,大多数时候我们有选择地选择了浪漫、开心,避开了苦难与沉重。
我们会忘记很多感觉和情绪,需要借由其他的东西帮助我们找回这些情绪。
真实的,不说谎的电影。
演技不说谎,剧情不说谎的电影,太难得了。
我们可以在这样的电影里找到自己,让人生更加丰满。
影片代入感太强,让我不自觉联想到自己上学的时候也是黏着姐姐,也经历过校园霸凌,不同的是,我很有“为自己出头”的野蛮和霸力。
这可能就是导演说的,接近真相和共鸣。
由于是平遥电影展的影片,得以观看到导演的采访。
得知整个影片的创作花了七年时间,其中五年在创作剧本。
“你的特写越接近真相,与外界的共鸣就越强”。
背景音乐,是现实,延展屏幕外的空间,震耳欲聋的孩子玩耍的声音,放大微小孩童世界到巨大世界。
“暴力总是产生于不被关注的地方。
伤口不能痊愈,破坏力。
解决方法采用了角色扮演,三个不同的角色,骚扰、被骚扰者、目击者,代替他人能使自己产生同理心。
暴力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与生俱来。
”“镜头的强大之处在于揭露出肉眼看不到东西”。
最开始,我们无法像个孩子一样玩耍,长大后还是无法像个孩子一样玩耍。
我们需要什么东西来治愈我们,找回自己,治愈自己能到达的世界。
手持、低机位拍摄的长片,正适于真实感、灰色氛围的营造,非同寻常。
开篇诺拉第一次面对偌大操场茫然无助的长镜头、诺拉的平衡木长镜头,堪称经典。
小学校园就是真实社会的缩影。
弱肉强食、地盘、从被欺凌到欺凌,感情的破裂及和解,管理者的温暖无奈和机械无情……打架和欺凌不难区分,难的是人心。
小女孩诺拉的幸运,是遇到了一个温柔有爱的老师。
她甚至承认大人有时候也不知道该怎么做,与诺拉建立共情。
她给诺拉的每一个拥抱都是在给孩子的心灵健康续命。
当然还有诺拉那个善良的、一直在帮她的小伙伴。
成人教育片。
孩子的社会那真是每一寸空气中都透露着残酷,社会性对大人的影响远没有对在学校里的孩子重要,孩子的世界里只有他人,大人无法插手也无法简单的给予帮助。
作为最无法掌控本质的孩子阶段,人类本性里真实的残酷真实的良心真实的爱与憎恶需要什么孤岛(对说的就是蝇王),一个学校加霸凌就能展现的淋漓尽致。
孩子的社会因为没有人为硬性规则与道德的打磨,每一寸伤害都像是天寒地冻中形成的冰针扎向新陈代谢最快时期的幼年心脏,每一个直角和锐角都会扎破组织,这是属于人类的动物性伤害,远比成人社会更加难以掌控、令人恐惧。
导演也太了解孩子了吧,那个评论说兄妹感情再细腻一点的人怕是没有兄弟姐妹,小时候兄妹的感情那是共用过子宫的情感牵扯,它是浮在潜意识里巨大的爱,随时召唤随时在,只不过需要外在刺激。
nora第一个班主任也太太太温柔了,小演员演技也太好了吧。
孩子呀,学校是你们的社会,大人很难插手呀,这是天地间的幽玄。
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好好被爱
以一个完全孩童的视角,去揭露一个更深沉、更严肃的社会话题,所有的镜头对准的都是孩子,在这部电影里,大人们都要俯身低姿,带着尊重和沟通的诚意,去理解孩子们眼中的现实残酷。
校园歧视和霸凌题材的电影不算新鲜,在很多国家的影视剧里都能看到关于这类问题的故事,虽然拍摄手法有所不同,但关注的社会当下高度相似。
这部电影以欧洲现实题材电影一贯的冷冽和深邃的拍摄方式,没有过多的艺术加工和技巧展现,完全暴露出一个我们生活的日常环境,一种令人无法容忍的现实残酷性,也揭示出了在孩童眼中“胜者为王,弱肉强食”的扭曲思想,其背后隐含的社会议题值得我们去深思。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把校园霸凌问题的解决方式还给了学校,没有社会第三方的干预,因为解铃还须系铃人,问题的解决还是要靠出现问题的地方。
从成片质量来看,电影十分符合奥斯卡的审美口味,但其故事题材和去年的奥斯卡“国际影片”五强《少年的你》高度相似,这部电影能否最终入围明年年初的奥斯卡外语片提名大名单,拭目以待。
人生来就具有虚荣心和妒忌心,这两点在涉世未深的孩子身上体现得更是淋漓尽致。
大人之间也具有虚荣心和妒忌心,只不过大人学会了不动声色的掩饰和压制。
任何不懂得驾驭自己的虚荣心和妒忌心的成年人,都是因为他心理上依旧是个孩子。
欺凌这件事,贯穿古今和老幼,只不过成年人之间的欺凌不像孩子之间那么赤裸裸地诉诸武力,成年人之间的欺凌是无形的社会阶层划分和财产剥削。
爸爸出手帮哥哥恐吓几个小混蛋,不过是用强权镇压另一个强权,得到的结果也一定是暴力,所以哥哥被变本加厉地报复回来。
校园欺凌归结到底不过是社会认同问题。
哥哥为什么不寻求爸爸的帮助,因为成人的插手对于孩子之间的事并无多大的帮助,哥哥自己也说了爸爸如果插手,会让事情变的更糟糕。
哥哥的个子比较矮,妹妹像个小男孩,而哥哥的同龄人都很高,妹妹的同龄人都很女性化,所以兄妹两个人在这波人里面显得格格不入。
从选角上来说,导演形象化的语言做的很好。
哥哥被欺凌,但是哥哥不找外援,因为找了外援,他就会彻底失去欺负他的人的接纳和认可,哥哥不能冒险。
而在事情激化之后,哥哥彻底被抛弃,也不被欺负了,他很孤单,为了寻求畸形的认同,他开始像当初欺负他的人学习,开始霸凌其他的人。
这是一件多么可笑的人,霸凌别人的人其实以前是被霸凌的受害者,受害者反过来帮助霸凌者欺负弱者。
这是社会中的规则,我们是底层人民,我们竭尽全力向上爬,其实不过就是帮着有钱的那群人欺负新的底层人,可是爬上去的人会可怜弱者么,不,他们会变本加厉,因为他们明白,这就是社会的规则。
这种规则发生在小孩子之间,我们觉得触目惊心,那成人之间为何默不作声,那是因为我们习以为常。
妹妹一开始哭哭啼啼地来上学,他很依赖哥哥,可是哥哥被欺负让她在小朋友很丢人,所以妹妹开始排斥哥哥,甚至十分无理取闹地不让哥哥参加朋友的生日宴会。
为什么呢?
因为妹妹本来拥有同龄人的认可,可是因为哥哥,她在一点点失去小朋友的喜爱,甚至成为众嘲的对象,妹妹意识到自己被抛弃,所以她以拒绝哥哥的方式来讨好他的小伙伴。
妹妹害怕孤单,孤单令她变得喜怒无常,难以亲近,所以妹妹不肯换座位,因为她心里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最能作证我开篇的那段话的是父亲这个形象。
父亲眼角有一块红色的东西,不知道是胎记还是伤口,总之他跟别人不一样。
而且他还不工作,是一个家庭煮夫。
在社会偏见对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还是惯性思维的时候,这个父亲就是社会的异类,是丢人的。
所以在孩子面前,父亲开始一点点失去孩子的信赖和亲近,妹妹一开始要主动抱抱父亲,可是后来却对父亲的拥抱不情不愿。
无论是哥哥妹妹也好,父亲也好,未成年也好,成年人也罢,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不分年龄性别。
可是为了寻求集体的认可,我们总是会干一些蠢事。
哪怕是艺术家,也是如此。
人类真是可悲。
小孩子爱恨分明,因为他们还未被社会驯化,所以他们的恨都带有原始的锋利的威胁,校园欺凌才会如此残忍。
党同伐异排斥异己都是万年不变的主题了,校园欺凌就在这个范畴之内。
人类害怕被排斥,因为人类害怕孤单,哪怕坐在众人之间哭泣,也不要独自一人微笑。
片中截取一段妹妹和老师的对话:老师:如果我们能阻止这一切的发生,我们会的。
妹妹:你为什么什么都不做。
老师:因为有时候,我们不知道该做什么。
全片以诺拉的视角拍摄,无论是拍摄方式,角度(集中孩童视角,鲜少出现大人的脸,之前skam也是这种方式),还是剧情。非常容易让观众沉浸于诺拉的所见所想。剧情上着实没有想到是这样的展开,才是小孩人性就已经如此复杂了。这样的剧情和小孩子自然的演技让我感觉在看的是一部纪录片,难以探究原因,难以分清对错,客观展现现实世界,把评判交给观众。
限定的视角,操场的隐喻,从家庭到学校,个体在这一过程中接受社会化的规训,进而消解那一由陌生空间所带来的焦虑与不安而开始。而随后的展开,既从陌生到熟悉到被朋友拒斥再到对哥哥的恨,其也具体的体现了,操场作为这一社会的微缩化空间之象征,个体将在其中遭受与面对的命运之隐喻的展开。
中近景镜头之下提供了某种达内式的受限视角,在Nora的周围发生虚化。杂多的声音无法辨认,还原为一种具身认知,令观看者回到某种童年恐惧。片名英文Playground,法语名Un Monde,操场成为一个关于欧洲,甚至是世界的隐喻,在影片中充满某种现实的潜能,指向当下炙手可热的议题,例如种族主义,以及Nora,Abel父亲的失业等等。而暴行总是发生在画面之外,观看者无法观看,一如孩子们无法真正理解究竟为什么发生。
摄影机镜头降低半米,看到的竟是同一个世界,而且是大人们时常不以为意的世界。在这个充满无力感的故事里,诺拉像个斗士一般,用她自己的方式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她小小的身体始终穿着一件黄色的上衣,好像试图发出警示讯号:我们处在童一个世界。我蛮喜欢这个译名的。不知道是不是被这个译名“骗了”,散场时看到前排连坐着一家三口,年轻的爸爸妈妈一左一右把头靠向中间的小女儿,好像在解释些什么,远远看就像一把大伞撑在小女孩的头顶。
聚焦儿童视角下的校园暴力。拥抱可以暂停时间,可是什么也改变不了。
(豆瓣真空期补标9月末-12月)很稚嫩。作为对比,不知为何,我想起了莫里斯·皮亚拉,当他来处理这样的题材,其冷酷,其残忍度会直线飙升吧。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鸡和蛋的混沌循环。导演没有为了形式牺牲内容:虽然始终在孩子的视角,但每次成年人或主动或被动地与我们视线平行时,他们也成了有血有肉的角色,成长的切片因此变得更丰富,女娃在微缩社会的挣扎也更加传神动人。又一部异常精彩的处女长片,相信讲孩子的法语片没错的。
相当电影节口味的一部,也能明白叫好的点在哪里。剧作亮眼之处于“沙坑”的隐喻不亚于红黄蓝事件的那个“望远镜”,都是通俗易懂却又让人毛骨悚然的、易于传播的文本。而摄影反而稍微有点拖剪辑后腿,其实也能理解或许是不想过度炫技做出的平实,但形式没有做到最尽,视角就还是会有点暧昧不清。3.5归4。
小孩的世界也有极残酷的一面,不是人人都是天使。哥哥受欺凌而不愿意大人介入,妹妹帮助了哥哥,却自责是做错,庆幸没有发生更大的悲剧,却不能不疑惑学校、老师不能做些什么吗?
3.5 长片处女作,72分钟。摄影机放低,浅焦,手持,跟拍,儿童视角。当校园暴力不再试图充当原生家庭或其他社会问题的背景板,导演把笔触都放在介绍“校园暴力”本身的游戏规则、运转机制与竞争关系,铺陈暴力游戏各个环节中的角色,日复一日的微妙变化就这样蔓延开来——失控的余音。喜欢妹妹读诗、游泳、吃午饭的闲笔,兄妹的关系还是应该再细腻一些,结尾的拥抱才能更足。
没太看懂
同样是儿童电影,还都来自比利时,只有把它和"亲密"比较才能看出后者有多特别。面对儿童世界的残酷,如何编织一张温柔的网,网住那些已经蒙尘的细小灵魂,甚至连他们犯的错也一并原谅?这很重要。仅仅展示残酷----那是大人的视角。
全程手持近景跟拍无配乐,包括题材在内都挺像达内的。校园是唯一场景,不允许家长进入的规定除了调解介入的一场戏外形成几乎完全的儿童社会,操场如同丛林,某种层面上是比成人世界更残酷的法则与暴力。浅浅泳池已足以引发恐惧,孩童心中埋葬女孩的沙地之下有如海深,那“海有多深?”,比泳池深“大概400倍”。以一个拥抱裹缠起渐露的利刃,终究还是选择了相信柔软。
是不是蹲著拍的我不知道但我是蹲著看的。作為處女作合格了但是被吹過頭了。全片無配樂,環境音是一群小屁孩的嘰嘰喳喳,吵死了,壓抑又疲憊,現在很流行敘事無框架又單薄又沒頭沒尾的電影嗎?同桌的守護者也是這樣… 弟弟支支吾吾要說出哥哥被打經過的時候老師打斷他說‘這不是你的錯’!?我tm??倒是讓他說啊!!弟弟很想救哥哥啊!!!無語🙄哥哥最後變成這樣大人也有責任。
飞机上看的“默片”。全片大多都是儿童视角,很少看到成年人,除非对方俯身。小女孩融入新环境后,和哥哥、同学老师以及自己的关系都有微妙的变化。依赖 听从 委屈 无奈 觉醒 抵触 反抗 独立…… 这是很多人要在一生里慢慢经历的,而“费解”的学校生活使小女主早早启蒙。不确定是哪个瞬间使其发生质变,但没有一次无助不是背负的稻草。儿童的世界和视角,和我们真的不是同一个,就算不能做到完全换位,也要尽力倾听和理解。
没有坏的庄稼,没有坏的人,只有坏的庄稼人。《悲惨世界》
孩子的世界里,也是充满了斗争。
也许这种议题很难拍精彩,看得很沉闷和难受
3.5 一开始以为是女版达内,但是到后面越来越给我一种不舒服的感觉。镜头设计,声音设计可以说用了心,但是没有为片子做到加彩的任何作用,刚进入学校,不会系鞋带,看见哥哥打,这些需要不同处理的重要心理桥段全部都用如出一辙的渐强来处理。在剧本上,我个人认为略显矫情,这是一个小学,不是光明会,孩子有孩子的规则,孩子们在学校里展现出来的问题我没有觉得深到大人无法杜绝,受虐者为了生存变成施虐者,再的亲人也无法拯救,这是社会矛盾的一个小缩影,但是落实在故事上更像是一个寓言故事,而不是一个现实主义题材,失真。除此之外,小女孩的演技很不错。
“有时候当你帮助别人的时候,事情反而会更糟。”“我们不能一直以人们想要的方式去帮助他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位置。”“海有多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