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得稀碎,字面意义的“稀碎”,比《长安三万里》差好远。
虽然是拼盘电影,几个短片组合,但放在一部电影里,起码世界观、价值观、受众定位要基本一致吧?
结果呢?
两部短片低龄向,两部糖水爱情甜腻过头,剩下一部大批渣男,结论是婚姻恶心。
逻辑上,同一导演,鬼在光下到底是能不能见光,可不可以到处走?
都没个定数,大家背对背各说各话。
所有短片就是共用了兰若寺的古井和古树,甚至缺乏一些串起电影的彩蛋人物,感觉整个项目就是完全分包,也不调度汇总,最后拿着各自作品强行一组就完了,以《聊斋》之名,便算一部电影。
斗故事串主线的设计也无比敷衍,不过倒是解决了建国后不能成精和大银幕不能有鬼的问题。
都是“故事”嘛,而且聊斋是传统文化,不是封建糟粕,尺度于是上来了。
开篇的《崂山道士》和《莲花公主》,都偏低龄化,吵吵闹闹,风格夸张。
为什么用他们开场,小朋友看完赶紧回家写暑假作业?
《崂山道士》是毛毡动画,质感有新意,但整个故事四平八稳,就是语文课文配套水平。
《莲花公主》讲童真,也有大场面战斗,几乎谈不上任何主题。
这俩像小学生必读读物。
随后是主菜《聂小倩》,“兰若寺”正主儿,这些年“书生撞女鬼”故事被拍得太多,几近于泛滥。
本片里的特色是背景换到民国,其它基本上就是入寺、勾引、相爱、躲“姥姥”传统四件套。
受限于篇幅,故事基本难以展开,剧情几乎两倍速推进,爱情也是一日千里,火速就恋上了。
乱世人鬼情,尺度瞬间硬切成人向,露肩露背、前凸后翘接踵而至,但整体上讲故事就是按着传统四平八稳,除了燕赤霞掏手枪,其它全是似曾相识,光换个皮,有什么意思呢?
我唯一印象深刻的,是燕赤霞说他要去西北,彼时彼刻,加上他腰间插枪的豪爽姿态,我毫不怀疑他目的地可能就是“延安”,不愧是“赤侠”。
《画皮》是我个人认为整个系列最精彩,审美最好,也是主题最鲜明的一部。
仿国画的色调和人物形象,叙事上的留白,如一张工笔画卷徐徐摊开,气氛节奏也可圈可点。
故事当然还是那个,简单直白,主题微调了一下,简而言之“渣男恶心”。
是的,这是部关于女性觉醒的故事,也怀抱着从情绪上否定婚姻的立场。
因为主题先行,丈夫是虚伪龌龊,疯子也不吝笔墨地描绘“腌臜”,一个隐性,一个显性,构成高度凝炼的男性符号,共同换来妻子结尾斩钉截铁的一句“恶心”,创作者态度不言而喻。
而故事中的女性,当然就是隐忍、坚毅且觉醒的,甚至连害人性命的女鬼,导演也给予了足够的同情,留足戏份容她自辩。
但王大郎只能自顾自死一边,他的复活只为了更彻底地“死”。
他注定只能是扁平而恶心的,没有办法,一开始就决定了。
这份批判并不持续,电影转瞬又送上糖水爱情故事,篇幅最长的《鲁公女》。
好像只有俊男美女才能享有真爱,而中年夫妻明显不配,只该互相厌弃。
《鲁公女》和《聂小倩》同一导演,故事上其实也互有影响和延续。
《鲁公女》像是把宁采臣和小倩逃出姥姥魔掌后的故事讲完了,错过的十六年,“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阴差阳错,一再错过,确实是糖水片最爱设计的剧情。
整部短片从俊男美女设计,到美轮美奂的场景,都在营造这个感觉。
《鲁公女》确实也是所有短片里最具备长片扩展能力的一部,不过即便变成长片,除了好看的画面,也不过就是部故事平平的动画而已。
总地来讲,《聊斋·兰若寺》是部并不成功的拼盘动画电影,看似关联,其实稀碎,可以做成动画剧集,却强行攒成一部电影长片。
质量并不让人满意,两个半小时让人觉得漫长,《长安三万里》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中国文化系列的口碑品质,转瞬又被它冲垮。
难怪是井下夜谈,啰嗦这么多,也不过是井底之蛙而已。
一堆小品,忘了它们吧。
影片是以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为蓝本,将古典奇幻故事与现代叙事手法融合,呈现了一场极具视觉震撼与思想深度的盛宴。
影片的叙事采用 “一寺一树一井” 的独特结构,用《井下故事》巧妙串联起《崂山道士》《莲花公主》《聂小倩》《画皮》《鲁公女》这五个经典聊斋故事,打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构建出别具一格的篇章式结构。
这种叙事方式既保留了原著短小精悍的特质,又赋予电影连贯的整体性,让人置身于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奇幻世界。
在角色塑造上,对女性角色的刻画很有现代感。
聂小倩一改往日柔弱形象,化身掌控自身命运的独立女性;莲花公主兼具古典柔美与坚韧勇气,充分展现了东方女性的力量;《画皮》中的陈氏勇敢撕下婚姻面具,揭示了女性在传统关系中的压抑与反抗。
这些角色的重塑,让人看到了女性的觉醒与人性的深度探索。
在视觉表现上,影片中融合了六种截然不同的美学风格,毛毡和宋画风,让人印象尤其深刻。
《鲁公女》中的黄泉世界,更是打造出一个恢宏壮丽的东方亡者景观。
《聊斋:兰若寺》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对古典文学的创新解读,让人在奇幻故事中思考人性、爱情与命运,体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语境下的魅力。
大型献礼聊斋拼盘影视剧《我和我的兰若寺》。
个人观感:《画皮》>《鲁公女》>《莲花公主》≈《聂小倩》>《崂山道士》完全没有必要将五个故事硬接一块,转场还用蒲松龄落井与井底之蛙鬼切磋故事这样的尴尬小品来过渡,把片长拉到两个半小时太过笨重,整体来看就陷入了矛盾,碰上无聊的想快进跳过,讲到精彩的又惜时长短无法挥毫展开。
像《崂山》这样的三句话寓言生插到电影里,还放到第一篇,实在赶客;而《莲花》偏低幼,是孩子睡前读物的水平,想象力乏善可陈;《小倩》则新瓶装旧酒,把背景调到民国,但情节单薄,续写又不够亮眼,时代成了空壳;最好的是《画皮》,以古代夫妻情解构现代婚姻观,微恐带志怪,余味令人毛骨悚然,总算有点聊斋的底色;《鲁公女》无功无过,再叙人鬼恋,把人界与黄泉粘连,情感浓度最大,拿来收尾正好。
聊斋:兰若寺 (2025)6.62025 / 中国大陆 / 剧情 喜剧 动画 奇幻 / 崔月梅 刘源 谢君伟 邹靖 黄鹤宇 刘一林 / 卢力峰 林强
小时候看过很多版本的《聊斋》。
但印象最深刻的还是王祖贤饰演的聂小倩。
那是香港电影的黄金年代,现在一切都变了。
这部动画电影上映前,就蛮期待。
今天周末,就带着老婆儿子去了电影院。
买票的时候才发现电影时长两个半小时,有点担心八岁的儿子坐不住。
好在整部电影画风奇幻,充满东方色彩,很对小朋友的口味。
电影一共由五个故事组成,如果把讲故事本身看作一个故事,那么电影由六个故事组成。
前两个故事都是铺垫,抛砖引玉,为的是引出后面的故事。
个人感觉可以去掉,那样电影节奏更明快。
而且大家都是奔着兰若寺来的,不如直奔主题。
《倩女幽魂》的故事翻来覆去拍了很多个版本。
所以为了求新,电影把聂小倩和宁采臣的故事放在了民国。
聂小倩风姿绰约,很二次元;宁采臣一心为民,立志学西医救中国;燕赤霞用手枪击退夜叉姥姥后对宁采臣说,现在是乱世,去西北,有大事发生。
然而宁采臣在国看家危亡之际,还是选择了儿女情长,带着聂小倩的骨灰去了南京。
故事的结局上去很美满,但缺乏深度。
和《聂小倩》比起来,压轴的《鲁公女》剧情更抓人。
十六年的等待,苍老了张生的容颜。
兰若寺的井水焕发了张生的容光反而成了悲剧的导火索。
故事的前期铺垫很足,地府的画风阴郁而不阴森。
个人觉得五个故事里,画风最妙的就是《鲁公女》。
彼岸花多次出现,暗示了人物的命运。
然而要说深刻,还得是《画皮》。
看不穿,是你失落的魂魄;猜不透,是你瞳孔的颜色。
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五个故事,各自独立,道尽人间情与事,唯一一点关联就是都发生在兰若寺附近。
电影有拼盘的感觉。
也许主创觉得讲一个故事时长不够,而如果没有《聂小倩》和《画皮》,观众又觉得陌生。
其实我觉得嘛,不如好好讲讲《鲁公女》,电影就叫《聊斋之鲁公女》,时长一个半小时左右,妥妥。
论情,尤其封建神鬼时代,男性看起来是主导,女性背负的实则更多,这方面或明或暗的表达倒是挺多的,也是我心里不同故事之间唯一的共同点。
《崂山道士》——担心。
X画面上,毛毡的质感和道士法术这样虚无缥缈的故事背景还挺契合。
说情与事,但王承这段镜花水月的求仙之旅,好像没什么感情。
直到最后,妻子说信他,阻止他撞墙伤害自己,在大家嘲笑不停时,着急叫人救他出井,从最开始担心他不学无术,到最后担心他的性命,让我看到了妻子的情。
起初道士变梨,梨没有变多,只是转移,王承能不管不顾地求仙问道,不过是因为有一个人在照顾他担心他罢了。
可这故事的表现上,好像是含蓄到没把这点当做重点吧,所以我也没法因为自己的无中生有,喜欢这个故事。
《莲花公主》——动心。
√动变者心也。
窦旭动心了,所以脑海里的公主能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情窦初开也好,想象力也罢,都体现着这个年纪该有的自由和不羁。
他想仗剑走天涯,转眼便有机会成为挥剑斩蛇的英雄,像是个简单的英雄救美的故事, 但莲花不只是个公主,也是背负家族和王国安危的战士。
《聂小倩》——痛心。
XX和《崂山道士》只言片语的情感相反,短时间内想制造感动,只能刻意转折,含蓄留白太少,给得太多。
改换故事到民国,宁采臣痛心时局动荡,想学医救天下人,好像有点区别,但是意义不大,毕竟核心还是奇幻爱情。
二人算是互相帮助,毕竟燕赤霞才是真打鬼的。
痛心人鬼殊途无法相守,必然是身为鬼的小倩,内心的痛苦更多。
最后沾了人气成人了,嗯,换我痛心了。
还有夜叉破墙而入还要强调一下,是想联动一下楼上的王承?
《画皮》——恶心。
√√负心薄幸,害人害妖。
人身上搓下的污泥,吃下后吐出来,就能重塑王生的心。
那不就说明,这心本就是如此污秽不堪的嘛,那当初相信这颗心的自己,不就早就是现在这个,吞下污泥的自己了吗。
这个深度,实在厉害。
《 鲁公女 》——交心。
√√√ 画面一直都很美,但是这种互相付出,共同经历,跨越记忆和生死,最后得以长相厮守的爱情,对我来说美过画面。
就是曼珠沙华彼岸花,君生我已老的设计,多少有点年纪感了哈哈哈。
开头是鱼蛋的付出更多,帮鲁瑛转世投胎,但之后十六年,鱼蛋中举有自己的功名和事业,但鲁瑛只能带着这份记忆苦等,所以鲁瑛自杀对我来说很合理,不是一时的冲动,是十六年期许的落空。
没法给高分。
短篇故事合集,主题和表达的大相径庭,给我大起大落的感觉太明显,不同故事之间唯一的关联 《井下故事》 ,就是在电影院里看蒲松龄看电影(更像短剧),还要看他发实时弹幕和评论,而且,在他讲完《鲁公女》之后,不就更显得他之前那些好评,是刀架在脖子上,不得不夸的废话了吗?
都很好,最喜欢的当属《画皮》,整个篇章带给你的那种微妙的心理恐惧感和不停回味互相摩擦,忍不住想来聊几句。
首先必须要大夸特夸视听,事实上一些动画大师作品会有明显真人电影的视听思维(比如今敏)。
《画皮》篇章最惊喜的一点,它的视听非常有“电影感”,画面完全向中国画的留白和透视关系看齐,大全景全是国画的透视关系,个别镜头颇有胡金铨的风格。
经典电影中关于“镜子”的意象在本篇章里也是被玩明白了。
再说画风,这一篇章更有古画质感,俯瞰过去,陈氏的院子,与小叔子家一墙之隔,人物关系就这样被巧妙的铺开来了。
还有画皮妖与王郎在书斋的对话,倾斜的画面构图,隔着纱,亦如看到王郎此刻歪倒的心,让人身临其境般的好像参与了陈氏与王大郎的故事,窥见了她们人性中的所求所欲所失。
讲述视角上,此版更多的给予到了陈氏关注。
比起王大郎的心猿意马到心虚、复活后的后怕,我先看到了陈氏的坚韧和反抗。
陈氏慈眉善目,眼中满含悲悯。
她听着王大郎的开脱,并没有给予原谅。
画皮妖入侵时的勇敢,奋力向前试图守卫住这个家。
画皮妖灰飞烟灭之际,她眼中并没有痛快,而是痛苦,这是两位需要庇护的人之间的惺惺相惜。
可怖如画皮妖,也是求个一瓦遮身的残魂,隐忍如陈氏,也是留住一个家好避开人言可畏,谁有真正能由得了自己?
当陈氏救活丈夫,对这段婚姻、和她的处境,她受过的侮辱,不对等的关系、他人的流言忖度,她呆滞了,她将万般情绪呕了出来,化为一句——恶心。
看得我立马头皮发麻,鸡皮疙瘩直起。
也让一直以来总被被盯着美颜女妖和有妇之夫之间艳情纠葛的故事,上升到振聋发聩的现实议题。
再夸夸编剧,千言万语只用两个字概括,妙啊。
在平行时空中,我不清楚陈氏是否会勇敢出走,但我想有一些东西毅然在她心中发生改变,这就够了。
聊斋:兰若寺影评,推荐,虽然本质上不算一部完整的电影,反而是崂山道士、莲花公主、聂小倩、画皮、鲁公女5个故事由兰若寺井下串起来的单元剧。
五个故事完全独立,除了画皮恐怖氛围拉满感觉不太适合孩子看,其他都挺合家欢。
这五个故事按我的喜好度排序的话是画皮>鲁公女>莲花公主>崂山道士>聂小倩。
其中崂山道士是由毛毡做的,比起小时候木偶版的那个“要学神仙,驾鹤飞天”,显得角色可爱许多,故事也比较轻松诙谐,小时候只觉得他心术不正、好逸恶劳,当了这么多年牛马才知道,我也没好到哪去,怎么说呢,今早朋友还跟我分享了一句话,人生就像一盒瑞士卷,有人分到瑞士,有人分到卷。
莲花公主,是对原著改编最大的故事,但是改成小孩真的好搭,尤其那种少年侠气,看着确实感人。
聂小倩,背景改到了民国,从简单的个体爱想引点大义之爱,但是讲的太浅了,整个故事其实跟时代背景关联度不大,所以是我最不喜欢的故事,但是旗袍小倩还是挺好看的。
画皮,我最喜欢的故事,堪称完美,除了画风是宋画尽显古风之美以外,节奏氛围都很不错,基本是原著重现,但着重的对陈氏的刻画,尤其结尾最后那两个字,这不比背景改到现代还现代吗。
这一集,主要探讨的不再是出轨或者美色诱惑,而是聚焦在画的那层皮上,那层套在身上以适应社会的皮。
鲁公女,真正的纯爱片,呜呜呜,跨越时空生死也要在一起的爱恋,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
视觉效果很好,很追光。
其实时空和生死的距离并不远,真正远的是主观臆断产生的隔阂。
引人深思。
总的来说,还是很不错的,故事常看常新。
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追光在《长安三万里》之后意犹未尽,继续让诗词给作品点睛。
这番祭出我们家李冶的《八至》来,于鲁迅先生语“《聊斋志异》独于详尽之外,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而又偶见鹘突,知复非人”——更近鬼蜮人心。
技术层面已经好到无以复加,不愧为国产动画天花板。
选取的故事也力求老树新枝。
晋、唐、宋、明、清、民国……重要的不是故事讲述的时代,而是讲述故事的时代。
晋的《崂山道士》,在上美版珠玉在前外,用毛毡风拔擢了专业技术高度。
月中嫦娥起舞弄清影,足尖在玉壶上起范儿,便想到魏晋风流《盘鼓舞》。
追光一向细节控,赞的。
唐的《莲花公主》,亦浓墨重彩渲染了窦旭和莲花的历险之谊。
蝶破庄周梦,蜂坐莲花窝。
今夕何夕,江月何年初照人。
童真的仗义任侠,却是比原著南柯一梦更可贵。
借宿兰若寺的秀才蒲松龄被灵蟾上人和玄龟子拉入古井(兰若寺/修道院),以讲故事决出胜负(聊斋/十日谈),暂避开外部灾祸(兵燹之祸/瘟疫)。
清的《井下故事》作为串场,没有太多展开,欲说还休。
蒲松龄脱离了八十年代那部同名剧中的苦逼秀才之相,只为了动人故事孜孜以求踌躇满志。
蟾龟二者像《白蛇·浮生》里的话唠仙鹤,期间之调侃,颇多追光自嘲:“就是因为故事不行,所以才整那么多花活”——红泥小火炉啥都懂。
断没想到民国背景的《聂小倩》放到第三个故事。
但自此追光终于回到舒适区,如《新神榜哪吒重生》的蒸汽朋克民国,在神怪志异中埋下革命种子,于乱世飘零中探寻正道微芒,将凄艳人鬼情赋予了全新的高度。
学西医欲救国的浙人宁采臣怎么不是朝花夕拾的浙人迅哥呢?
奇情可有盼,弃绝亦无踪。
宋风的《画皮》把影视化烂俗到撞南墙的故事拉回了最本原的叙事。
妻陈氏人淡如菊,正对应不知何年的画皮鬼。
《哪吒重生》里孙大圣说取得真经又怎么样呢。
画皮鬼但求片瓦遮身,陈氏夫王生更有别院攻读,然而无瓦伶仃真鬼,有舍对坐假言。
旧时女总没有出路,所以那是吃人的时节。
因此上,《画皮》无论古今的演绎,总是最少儿不宜的。
不能过早把人事看透。
明初《鲁公女》,风姿娟秀,着锦貂裘,跨小骊驹,翩然若画。
张于旦大喜,遂共欢好,自此无虚夜。
可新文化自有国情在此。
追光再擅长成人向也不能明着涩涩,只得把诵《金刚经》改成多救性命换投胎。
投胎的卢家女还是不是鲁公女?
只剩大脑的草雉少佐还是不是草雉素子?
白娘子报恩的许仙还是不是许宣?
情定今生缘定三世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谁……纵然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
无论是《长安三万里》九重天庭还是《新神榜杨戬》瀛洲仙界还是《聊斋兰若寺》幽冥地府,追光都给出了最绚烂的色彩最传统的意象最高级的审美。
反正不靠明明是技术不够渲染不力细节缺失搞得白刷刷一片丧葬风却腆着脸营销什么隐喻白宫的弱智伎俩。
如果《聊斋》有第二部,记得做全本的《席方平》。
席方平建模该参考沙溢。
最重要的是定要把自家二郎神杨戬请回来,空降的天庭巡视组大员,整饬地府贪腐风,包你票房口碑双高。
追光动画的《聊斋·兰若寺》,将五则的志怪故事锚定于“兰若寺”这一意象之中,使散点的灵异、情色与人情,被一处“中阴之地”收束,既非尘世,亦非彼岸。
更准确地说,这座寺庙是一个空间,即是结尾处的上联,而“井”将人世的苦与欲、情与业,一一沉入“太虚幻境”之中。
片中设定一蟾一龟对话于井底,仿若《红楼梦》癞头和尚与跛足道人般的设局之眼。
他们既是“出世”的象征(尤其龟的形象隐含着济公之影),又以辩难之姿“入世”,与凡人蒲松龄相对。
他们非全然超脱,亦非沉溺,始终以一种旁观又牵引的视角,观照人间悲欢。
影中诸事,最终归于他们的争执,也将复归空无。
或在提醒观众,人世间的繁华与痛苦皆为虚妄,最终都将归于幻灭。
本作所选取的五个故事《崂山道士》《莲花公主》《聂小倩》《画皮》以及《鲁公女》皆为旧文新讲,尤以女性角色的丰富形象最为引人。
在蒲松龄借“花妖狐魅”之形,喻“人间百态”之情中,更增加了女性的底色。
我喜欢《崂山道士》中王生最后掬水的眼神,它不同于原著中对道士的怒骂,而更像是一种更像是一种勘破世事的凄然,认知“道法”不过是一场幻梦,人与仙之间如同这镜花水月;借由“梦”便走进了梦境成真的《莲花公主》,电影将原著中人物幼化,并附以童真,其蜂巢之中的景色,让人有《CoCo》的感觉,而花朝节的欢腾又带有东方女性的神性之美。
莲花公主特别像《王者荣耀》里蔡文姬的风格,而对抗黑蛇的蜂群之战,也极力展现了蜂王的勇猛精进。
如果说前两则故事是从“梦”出发,那么后几则故事则由“梦”入“情”。
”将《聊斋志异》中的“人鬼殊途”,融入当下更深刻的社会思索之中,就像作品中所述“过去、现在和未来,尽在这镜花水月之中”。
聂小倩的故事出乎意料地置于民国时期,在保留作品原先情节脉络的基础上,突出了“乱世夜叉”这个政治隐喻,同时通过燕赤霞之口,让宁采臣与聂小倩放弃前往北平,似有将“人鬼殊途”转译为“新旧社会”之别的寓意。
在结尾与夜叉的斗争中,身为“鬼”的聂小倩借由“情”转化为“人”,是一种基于情感与历史的再诠释,也是借由“情”字得以重生(人变鬼、鬼变人亦是新旧社会的宣传点)。
而《画皮》是我最为偏爱的篇章。
动画风格精致而压抑,陈氏的形象挣脱了原著中的扁平形象,将贤淑、猜忌、隐忍乃至最后结局的憎恶,展示得更具主体性与悲剧感。
特别是将画皮鬼的哀戚与陈氏的沉默置于同一画面中,显影了“画皮”的真正含义,这人与鬼的形象,不过是欲望与身份的隐喻。
鬼求一个家,陈氏也求一个位置,她从鬼的口中听见了自己的心声,让她也明白而今种种不过也是与王生有一个“家”罢了。
这种人鬼共情是站在女性的视角中,明了无论人鬼内心的底层诉求,同时对于”安全“的向往。
虽说是画皮,最终却是落脚于陈氏,当她忍辱向乞丐求药,这里并不像是原著中一心只求丈夫复活的形象,而是一种被“点化”后无可奈何的选择。
陈氏将自己立场代入的“画皮”形象,即是,披着“人皮”的鬼消失了,披着“夫人”身份的人还要活着;因为活着,所以需要救;因为要救,所以要忍受屈辱。
呕心吐秽之刻,陈氏面对丈夫的忏悔,用“真恶心”三字道出人世之荒凉:对丈夫的、对自己的,也对世人的。
所谓“人皮”,不过是社会性构造下的伪装,人鬼同困于此。
这里的神情塑造特别抓人,没有原著的大悲大喜,只有心力耗尽的虚无。
所求不过是偏安一隅的苟且,所谓善恶,不过是“天道好还”四字。
“愚哉世人!
明明妖也,而以为美。
迷哉愚人!
明明忠也,而以为妄。
然爱人之色而渔之,妻亦将食人之唾而甘之矣。
”而最后的鲁公女,同样是女性为主角,扩写了原著的内容,柔化了二者之情。
扩写后的叙事将男女之爱从原著中的肉欲延伸为灵魂伴侣,纵使生死流转,亦不弃不离。
因而莲花复生的故事,多是增加了二人的经历,再由经历产生怜悯。
这里我的观感和原书相似,且不论技术手段与画面表现,本篇确实值得一个最后的完满结局,但剧情为了曲折而繁复(篇末再生的卢公女认不出张于旦,虽为故事的曲折所需,但略显枝蔓),又因过于削减卢公逼迫之“恶”的因素,以至于死亡来得太过轻佻。
虽有最后二人共同逃离黄泉,此间种种回应为善之举,从而想起前世,但这其中却也失去了影片的节奏,着实可惜。
顺带说一声,这里的孟婆应该是以后土娘娘的形象出现,非常之好,黑白无常也很有力。
梦幻泡影,转瞬即空。
蒲松龄在此间以”狂生“的形象,确实放浪形骸与我潜意识中的形象大相径庭,可是“行走于世间,人人不都是披着各种‘人皮’的枯骨?
”,又何须纠结于形,而生诸多妄念。
原来生离死别,不过是一番自作多情。
书中人物,仍会旷久长存,孳息于自己描绘的大千世界。
无论是否广传,无论遭至何般苛责,《聊斋》仍为他们的承载。
我是被微博上一个数码博主“肉呆大魔王”骗来看这部电影的。
因为他吐槽过很多烂片,但是对这部片子大夸特夸,所以我信了。
于是这部电影成为我观影生涯少数几部中场离开的电影。
太难看了!!!!
太难看了!!!
这特么是电影啊????
没有一丁点儿看点!!!!
看电影之前我就知道这是一部拼盘电影,但我想着拼盘电影也不是没有质量好的,《我和我的祖国》系列一次性拼七个故事,不也有讲得特别好的故事吗?
何况这部只拼6个?
(好像实际是5个,但我第四个就离开了)。
第一个故事,是语文课本上学过的《崂山道士》。
坦白讲,崂山道士作为中小学课文上的寓言小故事,来告诫孩子们不要哗众取宠,要戒骄戒躁之类的话还算可以,但放在电影里用“白描”的手法,拍十几分钟,就真的很无聊。
不搞笑、不奇幻、没有充满想象力的视觉效果、也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完全没有看点的一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结尾的时候我甚至在想,“这就完了?
不可能吧,一定还有后续,前面白描这么久,不可能只是让我看一个男人哗众取宠然后穿墙失败的寓言小故事吧,也不可能就是为了让我看动画毛毡的效果吧?
毕竟效果也不是真的毛毡,后面一定还有呼应!!!
”于是在第二个故事的开头,我看到故事地点还是兰若寺的时候,我一下子就激动了!
我心想,“果然,这几个故事都发生在兰若寺,后面一定会汇总成一条主线,就像《无名之辈》《疯狂的石头》那种,多线叙事。
搞不好这个电影的结局就是几个小故事的主角一起用自己的本事打黑山老妖。
比如第一个故事的主角幡然醒悟后重新领悟了穿墙术,成为了主角团一份子,在关键时刻用穿墙术改变战场局势的剧情!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开始接着看第二个莲花公主的故事,但看完之后我绝望了。
如果第一个故事让我觉得几十分钟后还有反转的可能的话,第二个故事就完全失去了这种可能。
莲花公主比崂山道士好,好在他完完整整、明明白白的告诉你这是一个小孩子幻想成为英雄的故事,额外还有一点童趣。
但也很让人绝望,绝望在于他完完整整地结束了,不可能存在我之前猜想的几个主角一起打boss的剧情了。
于是我又回头在想,崂山道士到底在拍个什么蛋啊?
而且如果几个故事互相之间没有剧情上的强关联的话,有什么必要把几个故事地点都放在兰若寺旁边?
就硬放啊?
就像第三个故事硬改故事背景一样硬。
看完莲花公主的时候,我已经想起身离开了,但第三个故事标题是小倩!!!
正宗的兰若寺故事线。
于是我想着,就算是纯拼盘电影,应该有那么一两部好的吧,小倩这么经典,应该不会太难看,于是我忍住了离开的冲动。
然后开头又把我骗了一下,居然把时代背景改民国了,哇~难道有意想不到的创新?
看到主角学医的时候,我又在想,哇~好像还结合鲁迅的“学医救不了中国人”的观点?
好像有点意思?
然后十几分钟后(也许是二十几分钟,没看时间),我又无语问苍天了。
创新在哪儿了?
合着您就改了个时代背景是吧?
这个故事放在民国和放在古代有什么区别呢?
是想表现旧时代把人变成鬼、新时代把鬼变成人吗?
那新时代的作用你也没体现出来啊?
这一点,万合天宜的喜剧片《人民的贞子》都比你拍得好。
人家的主要目的还只是搞笑,不是说教,吊打你的立意啊!!
因为人家是真的有写新时代的百姓(军人)掏心掏肺地对贞子好,于是改变了贞子的想法的剧情。
但你这个故事不还是善良的书生在侠客的帮助下打败了老妖怪救出漂亮女鬼那一套吗?
和时代有半毛钱的关系吗?
和学不学医有半毛钱的关系吗?
看完小倩的时候我已经麻了,第四个故事还能让我坐一会儿,纯粹是因为第四个故事《画皮》这个和小倩相提并论的ip以及我那有点心疼的票价,让我在走和留之间犹豫不决,于是在犹豫中又看了一会儿。
但我终究还是没能忍下去,什么旧镜子坏了就买个新的,做菜试试新的口味,这种很直白但导演可能觉得很有寓意的台词,看得我意识脱离躯体神游太空了。
我已经很多年没有中途离开电影院过了。
虽然舍不得票价,但我转念一想,我的金钱已经浪费了,我不能再浪费我的生命了。
想到这里,我豁然开朗,离开了电影院。
普普通通,平平淡淡。清朝的青蛙说了一个民国时期的故事,有点子搞笑。
六种美学风格拼盘,却难掩文本的单薄。《井下故事》串联功用勉强维持结构完整。《崂山道士》毛毡渲染技术工业的标杆,可惜王生的投机被简化成卡通式丑角。《莲花公主》蜂巢设计瑰丽,但童趣外壳的阶级隐喻被甜腻画风消解。《聂小倩》民国改编最大胆,与蒸汽火车的碰撞拿出新意,可情感根基摇摇欲坠,换汤不换药。最爱《画皮》,以宋画工笔为底,晕染出一场诡艳的婚姻寓言。隐忍与妖冶对照,背叛是无声的溃烂,撕开传统婚姻的温情假面。暗沉色调与戏曲写意的肢体语言相融,单帧渲染的黄泉幻境,让压抑美学有了呼吸的裂隙,一场披着古典外衣的现代性审判。稍有余韵的《鲁公女》,投世场景的想象力颇具奇观,但囿于叙事空间的局限,没拿出足够的情感重量。追光再次证明其对东方奇幻现实主义的野心,终究败给了碎片化的叙事操弄,美则美矣,但魂灵未至。
后三个故事都是跟爱情有关的,不得不说追光拍爱情动画还是可以的。美术在线,故事有改编,不如直接做成剧集更好。
鲁公女这一篇,拍的也太好了吧。
永远喜欢不起来追光
追光实在不会运营IP,从《聂小倩》开始的3个短篇一体三面的写作方向是正确的,不仅题材是追光的舒适区,还能用截然不同的风格去包装,明明都适合单开做独立电影,最终以兰若寺为舞台汇集成一个系列电影大背景。《崂山道士》、《莲花公主》空有想法但执行力不行,如此寡淡的开篇在观感上非常赶客。拼盘电影坏就坏在不喜欢的章节虽然不会折磨太久,但遇上喜欢的篇章还在意犹未尽就被拽到下一个可能风格、情绪完全相反的故事里,求求你们别再做拼盘电影了好吗?
中国精怪故事,至情至性,大悲大喜,谁能想到看完最后一个篇章鲁公女哭的和蟾蜍精乌龟精一样😭追光动画真的牛👍🏻
这次追光真的可以扬眉吐气抬头挺胸做人了,保留了优点改掉了缺点。优点缺点是什么反正大家都知道。代表个人宣布这是迄今为止追光最完美的作品!当然,要说:谢谢蒲三爷!追光是站在巨人的肩膀头儿上才交出这样的答卷的!
目前为止最喜欢的一部追光动画,《画皮》一段满分。画风是宋画留白,符号遍布全片,分镜是心理叠影。尤其画皮勾引王生一段,每一个镜头都带着充足的情绪,优雅、香艳,同时也透露隐隐不安。主视角被放到妻子陈氏身上,那种压抑、看透、悲悯的复杂情绪一点点涌上来。她不是控诉,也绝不谅解,她只是静静看着自己婚姻中那道裂缝被一个“画皮”这面扭曲的镜子照得分毫毕现。《聂小倩》让人惊喜,一个被改编无数次的IP,换了时代背景,把宁采臣和小倩放进了乱世民国。枪声一响,人鬼之情就落进了实实在在的泥土里,浪漫被压缩得离我们更近了,愈加动人。姥姥的封建余孽造型,燕赤霞口中的“回西北”,手里的驳壳枪,游击队式的穿搭,都让我想起“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我觉得这一定是创作者的有意为之,是一种内藏的表达
追光目前看过的最难看的一部据说是几个导演分别做的篇章,是想看看谁比较能扛大旗吗我的建议是把前三个故事的导演编剧都辞了,第四第五个留下来做美术,导演真得另找看着我“想看”里写的捧追光《兰若寺》踩光线《小倩》的短评,真的百感交集,当然,《小倩》依然比这部烂
《崂山道士》的毛毡质感,和《画皮》的重新叙事,都很有意思。感觉导演可能找了颜怡颜悦作内容审核,政治特正确。可是关于性别议题的真正思考,是不可能与对旧中国的审美化相兼容的。
星光 画风仍然出彩,只是拼盘有点不太协调,剧情有所拖沓。
给鲁公女两⭐,画皮的画风很好,其他不配
毛毡动画、水墨画风、民国奇幻、院体山水,美学风格多样,尤其喜欢鲁公女黄泉那段、毛毡风格、院体山水审美和小蜜蜂,有动画的穷奇想象,可以当做“情”的短片集
画皮就值8分了
我猜追光其实因为《画皮》和《鲁公女》两个故事不够长,而且不吸引人。才加了几个小品凑数,并借用《倩女幽魂》里兰若寺的名气来宣传而已。最好的是画皮,夫人对女鬼产生了同命相连的怜悯,最后一句恶心,是她的觉醒,并点到为止。
只有画皮值得看
6.8.《鲁公女》>《画皮》>>《聂小倩》>《莲花公主》>《崂山道士》,前两名可以给到四星,后三个最多三星吧,观感排序和拼盘顺序正好相反,算是追光做对的一点,知道把大招藏最后。技术虽然依旧没啥可挑剔的,放在IMAX上也不露怯,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场面却不够多,主要集中于《鲁公女》。说教味道比较浓厚,但辅以具象化的视效,倒是颇得蒲松龄原著的神韵。至于段落之间联系不足这种拼盘电影通病倒不算啥,文本创作上的无趣和庸常才是原罪。片尾有《三国第一部:争洛阳》彩蛋,后面还有《水浒》系列,希望能比《聊斋》有意思。
追光动画在暑期档的惊艳之作,品质上乘、视效震撼,好看又过瘾。整部影片六段志怪故事风格各异,视觉形式大胆多变,完成度极高,堪称一场中式奇幻的视听盛宴。主线以“井下故事”为引,串联起《崂山道士》《莲花公主》《聂小倩》《画皮》《鲁公女》等经典篇章,契合原著短篇结构的同时,叙事节奏清晰,情绪递进自然,观影体验饱满充实。影片整体氛围充满东方惊悚意蕴,用恐怖包装情感,用怪谈映照人心。《鲁公女》最打动人心,不靠特效堆砌,而是以极致节制的情绪铺陈描绘生死之重,悲而不戚,静水深流。作为《长安三万里》同系列新作,这部不仅再现聊斋魅力,也让我们在银幕上见证中华文化的传承与新生。
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东方神话,追光将蒲松龄笔下光怪陆离却至情至性的世界一一呈现,尤其《鲁家女》更是以颠覆人间与幽冥的情感轮回撼动人心,让人再度相信爱情。其中针对《聂小倩》与《画皮》这类家喻户晓的故事做出了现代性的解读,《崂山道士》篇章则采用了制作工艺更加复杂的毛团定格动画,期待聊斋系列可以有后续更多的篇章,呈现更多蒲松龄笔下鬼怪妖狐感天动地的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