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叶集》中的洪尚秀是矛盾的。
一方面,他始终思考着死亡,透露出老迈之气;一方面,他又塑造了两对小情侣的形象,涉世未深,可爱至极。
他就像片中的女子在楼梯上徘徊,墙上歪斜的画透露出她的烦躁。
他看似最终选择了和解,却又以人散后的咖啡馆结尾,悲凉之情隐含其中。
在《草叶集》死亡始终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因为圣熙的死,女孩与男孩发生争执;崔教授行为不端的罪名选择自杀,男子醉中怪罪崔教授女友;老人想到自己的死:「年龄到了,要整理了。
」自杀未遂,向往爱却难以得到,一把年纪,还要靠后辈生活,穷困潦倒。
但他也年轻过,奋斗过。
「明明都会死,即使是死去的朋友在身边,也不会想到自己会死。
所以才活的那么端正啊。
」片中金敏喜对于幸福地活下去的人是嘲讽的态度,但她也并不知晓其他的方法,所以只能和解,一起抽烟,聊天。
和解并不是上策,而更大程度上是无奈之举:就如社会上人们屡屡选择妥协一样。
「男人大都是卑鄙的。
」这句话从镇宇的女友嘴中说出,与其说是真心,不如说是有点搞笑。
年轻的小姑娘不知为何就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还一本正经地说出来,充满了莫名的喜感。
这部电影中洪尚秀把「卑鄙」用成了一个中性甚至褒义的词汇,通过说「卑鄙」,人们拉近关系。
本来嘛,活在世上,能有几个人不有点卑鄙?
看《草叶集》,不自觉地就会联想到洪尚秀的处女作《猪堕井的那天》:男子在花盆前蹲下,抽烟,拂过草叶。
都是小说家,都谈论了死亡,但态度是不同的。
《猪堕井的那天》是激烈的,由情生仇。
而二十年后,至少在表面看来,洪尚秀温和了不少,虽然依旧说着「世上只有爱情最重要,得不到了,人们才去做其他的。
」但一杯咖啡一碗酒,也就能暂时地放下了。
洪尚秀的变化自然无需多言,前后景深的焦距变化,在对话中暂时移开摄影机,拍摄对话人的影子,一段对话中都使用过肩拍,在他之前的作品中几乎都没有出现过。
在对话时加入背景音乐,开头时的古典乐有些喧宾夺主,但小情侣和解时的那段卡农加的还是很轻盈可爱的。
没有怎么玩结构,金敏喜主要以旁观者的身份参与事件。
虽然难以评价这种变化是好还是不好,但尝试总归是不错的。
金敏喜是在洪尚秀的电影中一直是率直而敏感的形象。
如果从生活中考虑,事实上这并不是一个特别讨喜的模样。
虽然洪尚秀说他写台词是从演员本身性格出发的,但毋庸置疑,这样的女性形象是洪尚秀作品中很特别的存在:他之前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大都是缺乏独立人格,需要男性的肯定来确定自己的价值。
而金敏喜则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
洪尚秀最近的作品多采用女性视角,虽然觉得依旧没有他男性知识分子视角的作品那么自由娴熟,但与《独自在夜晚的海边》相比,《草叶集》个人觉得更加自然了一些。
偏执的人、争吵的人、压抑的人最终都选择与生活和解。
但结尾的空镜头又透露出洪尚秀对于和解态度的暧昧:即使想要与世界和解,但有的人,一辈子也只能像片中旁观时的金敏喜那样生活啊。
#ICA 内核感觉是艺术创作中的自我反思,到底是女主创作了咖啡馆内的故事还是咖啡馆内故事启发了女主?
其实则更倾向于前者,咖啡馆内的情节充满了女主对于其他角色的观察和互动是一个创作中的自我的呈现,她借助小说创作将生活中的各种情绪与幻想投射到故事中,这个空间更像是一个虚构空间,是她探索生活可能性和重组各种思考的舞台(记得她在咖啡厅拒绝男主的时候说“你太沉浸于自己的世界了”,感觉也是在对影片中的“自己说”),咖啡馆外与弟弟的互动则展现了她回归真实生活的样子,即真实的自我,也是因为她对于自己虚构世界的理解导致她对于现实人与人的关系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感觉电影也是在这种虚幻与现实中交织,结尾处的退到咖啡馆融入角色也是一次对于艺术创作的投入,亦或者对于现实的逃避。
视觉上,自然光和固定镜头呈现的效果有些冷漠,室内镜头也没有特别有温度,而且室内镜头的构图也没让角色间的关系更亲密,要不就是面对面也隔得很远,要不就是中景摇镜头在两个人之间不同框,每个人都似乎有着巨大的隔阂。
听觉上,这部电影的配乐实在是突出,威廉退尔序曲响起我总感觉充满了讽刺,可能本身最出名的就是在《发条橙》中的使用,《菊次郎的夏天》其实也挺反直觉的。
不分辨虚实的界限,让所有都是虚构,《草叶集》像一个作者的创作心路。
分为三段。
探索-罗列素材、人物第一场戏,偷听状态,像一个创作者接触一个新角色。
直至两人争吵,声音依旧压着,一个冷漠、甚至虚伪的创作者,对待自己的角色像陌生人一样。
紧接着一场相似的对话。
连同上一场都在调试音乐,音乐不为与对话协调变奏,二者分隔但又并进于同一条音轨中。
至此对音乐的选用是模糊、突兀的。
接下来音乐消失,环境音。
音乐再现,继续调试。
人声逐渐明晰(从偷听逐渐到聆听),但仍然是被听的状态。
创作者的所有角色出场。
跳跃-思维和创作的高峰女人快速看向她的左边,转头,又快速确认了一下(金敏喜在她的左边吗?
),然而,摄影机却转向了男人的左边:一堵墙。
从女人的眼睛换至摄影机的眼睛,转回来后逐渐将焦变到男人,男人坚固的后背俨然是一根柱子,一个半开放式的、可能望向创作者的空间竖立了。
音乐,与前面试听不同,有明显的情绪(欢快)。
人声仍有怯场。
回到咖啡店,缺少的人,时间被挖走了。
这一段既是思绪中的思绪,诞生最美妙灵感的缝隙。
又是从 「探索」结束到「跳跃」间被压缩的不得而知的辛苦。
电影中的时间不对应跨越阶段花费的时间。
随后创作者的思维到达了最高峰,直接外化成一段动作:上下楼梯。
上、下,高、低,跳跃着,运动着。
沉思。
动身,逐渐加快脚步,插入音乐,微笑。
这其实是一整个过程。
路口,简单由角色穿过建筑群拓展出空间。
同样争吵,与 「探索」第一场戏截然相反,声音走到了画面的中心,又跟着角色走出空间,创作者付出感情,进入了他的角色。
一切变得贴身。
正如豆友评论莫莱蒂:“站在角色身边”。
也是创作者-洪尚秀最真诚的状态:在你面前。
结尾,音乐在路边响起,情境生成,自然,美妙。
梳理-呈现演出即便初看「跳跃」时已确切感受到创作者渐进的热量,要到「梳理」才将前情一一清晰。
接触角色,走进角色。
将摆出的人物立起来。
剧情和他所有想说的迅速以“迟到”的姿态出现,在创作者足够熟练后。
最后的交互中,选用了最初调试的曲风,不再膈应,甚至不会意识到音乐的存在。
演出很成功。
创作完成。
《草叶集》应该是我最喜欢的洪常秀电影之一,其中某个片段能让我想起阿克曼《我的城市》。
当初看完那部短片,我尝试闭上眼睛重复去听片头的一分钟,配乐非常奇妙,我把它设置成了铃声,之后我妈就很少给我打电话了。
我能回想起这出小把戏,也许是因为《草叶集》里一出桥段有异曲同工之妙:女人被约定的对象放了鸽子,场所里回荡着的古典乐像是轻蔑的嘲弄,她在等待中逐渐抓狂但没有选择赌气离开,而是无望地往返于楼梯上。
踩踏声和古典乐展开较量,声力试图碾碎煽情,整个场面像被铺成一座擂台…整部影片里,不同人物的等待与探究同时进行,镜头的推移和变焦似乎在用刻意强化情境的方式来粉碎戏剧性:越聚焦、越存疑。
其实比起可参考的技术分析,我更愿意把它们理解为是演员们“揭开创面”的动作,通过柔和且克制的渐进的质询语调,动作揭开了创面的谜底——人际沟通中暗含的狡辩与不诚恳。
作者电影不等于好,而是谁拍就由谁负责,或者说,谁拍就敢冒犯谁。
对于优秀的导演来说,主题不过是创造“电影材料”的借口。
《草叶集》绝不是由一些形式贫瘠的人物对话和用旁白填充的导演视角组合而成的闹剧,它引入金敏喜作为旁观者,持续观察和记录着别人的故事,配乐也随之变得幽怨、持重,直到呜咽声淹没对话,越是高潮的戏码越遭遇被戏弄的命运,而金敏喜疏离如旧。
身为旁观者的她,保有隐秘且克制的窥伺欲,但在亲缘关系中则更显得神经质,似乎对搅乱气氛、打趣调侃甚至持续逼问乐在其中。
在混乱的声画互斥之后,洪常秀往往为一段对话的戛然而止保留空镜。
目光或越过镜头向远处发散,或跟随镜头直面更逼仄的境况:投射墙面的人影咄咄逼人、远景中的电缆哼起歌谣、灯光聋哑默不作声…幕前的人们被聚集起来互相抚慰,煽动性的配乐裹挟着与欢乐格格不入的他们,让对酌演变成人情来往的切磋,他们通过打断幕后的金敏喜的窥伺来促成自身叙事的断裂,邀请旁观者加入更像一次(由导演授意的)主动的冒犯,谁比谁更卑鄙(中性词),恰如《后窗》另一重空间的置换,本身也值得玩味。
洪常秀的电影不旨在寻求共鸣,当“创面”被揭开的瞬间,所有真相全部摊开,创口不会凝结成疤痕,只会化作演员蹲在草叶旁吞云吐雾的几缕轻烟飘逝。
草木不过从久远的过去开始注目人们,“卡农”无法使它更通人情…
洪尚秀在遇到缪斯女神金敏喜之后,创作力惊人地爆发,过去两年间每年都有两至三部作品面世,并顺利入围各大电影节。
继2017年捧出柏林影后的《独自在夜晚的海边》,以及在戛纳大放异彩的《之后》和《克莱尔的照相机》后,去年也迎来两部新作《草叶集》和《江边旅馆》。
这不仅是展示出导演创作力的丰盛,而且更体现在电影技术手法上的尝试,导演逐渐打破一如既往的单调枯燥风格,令作品焕发出别样的色彩。
这部短小精悍的作品看起来像是贾木许《咖啡与香烟》的韩国版,然而洪尚秀狡猾地引入金敏喜扮演的女作家这个视角,令咖啡馆里各色人物的叙事呈现出复杂有趣的层次感,不再局限于现实世界里自怨自艾或者彼此埋怨的常规设计。
人物对话既像是女作家偷听到的,也有可能是她笔下临时创作出的虚构内容。
这另一层语境的介入令叙事呈现出虚实相间、彼此互融的流畅感。
与《咖啡与香烟》另一不同之处在于故事并非完全发生在同一个咖啡馆,叙事借由女作家的视角不断流转,从咖啡馆转移到别处(弟弟及其女友聚会的场景),其后再次回到原来的咖啡馆。
前后两次出现相同的人物刻画与对话描写,背景却是不变的咖啡馆场景,这种呈现出微妙变化的拍摄手法在《之后》里有极为精彩的运用,而在这部作品里,或许暗中印证了女作家虚构的另一层咖啡馆的叙事语境。
尽管在摄影上出现景深变化的变焦镜头,拍摄两人对话的平移镜头以取代剪辑等手法,影片探讨的核心话题却依然如故。
导演借助女作家这个视角与其他角色的互动里诉说出对男女两性关系的看法,对婚姻制度的异议等等,而不再是直接透过人物角色的对话里展现出来,这种微妙的改变也令作品增添了一些趣味性与可看性。
咖啡馆,大概是现代社会对话发生最密集的场所。
有人大谈创业,有人闲话八卦,有人相亲,有人听着音乐织毛衣。
人们相约在此,就着咖啡,谈论工作生活、感情琐事,爱欲生死。
“是我认识的人吗?
”“不是。
”“是我不认识的人吗?
”“是。
”日常对话常常是这类无意义的一问一答,将这样的琐碎放进电影对白却显出另一种力量。
洪尚秀的新作《草叶集》,便是由这样一段又一段的咖啡馆男女对话所组成。
一杯咖啡、一台电脑,坐在窗边的金敏喜是这些对话的窃听者和记录者。
年轻女孩和男演员谈起他死去的女友,因为她的死而怪罪于他,眼泪、解释、争吵。
一个老男人谈起自杀的原因,我明明爱着女人,但是什么都做不了。
能想到的就只有死啊。
对面的女人一脸为难。
老男人锲而不舍地拜托着,想要住进她的空房间。
对话陷入彼此的难堪。
观众和金敏喜一起伴着古典音乐,偷听着他们的悲欢窘迫。
她在电脑前记录下自己的理解和困惑。
“男人会很害怕的吧。
因为承认自我将会显露出令人恐惧的东西。
”“把到嘴边的话都说出来的,这个上了年纪男人,为什么没能找到爱呢?
”而观众也应该有着自己的想象,女孩、男演员、死去的女友,三人之间有过怎样的情感纠缠?
一个老男人为何至此的原因?
窗边的金敏喜又有什么故事?
这是洪尚秀跟观众对话的方式,导演、演员、观众,通过无序的对话和自发的想象而产生联结。
好的电影能让观众将电影情节与他自身的悲伤和激情联系起来,对话碎片自动在脑中串成一场戏。
窗户的另一端,一个男编剧跟女作家讲着自己的写作瓶颈和怀疑,邀请她到别墅里一起生活十天共同写作。
被拒绝,女孩离开后,他转头便走进咖啡馆,和金敏喜搭话,向她抛出同一个邀请。
知识分子一生热爱泡女孩,洪尚秀总是很擅长于制造这种男女间的尴尬美学。
也正是这种来自知识分子的凶狠反省,让他过往电影里的男主常常被指认为渣男形象。
但我想,洪尚秀二十年如一日地拍一些相似的男男女女,并非是要树立爱情的评价标准。
因为他似乎从来就不相信爱情,他只是反复地拍一些幻觉,并希望尽可能地接近生活真相。
毕竟,只有认清自己的欲望,才能更好地在世俗里挣扎。
拒绝了男人的邀请后,金敏喜出门到小饭馆,和弟弟、弟弟的女友一起吃饭。
隔壁桌的男女,也在进行着感情问责的戏码。
越过男人的肩膀女人的脸,镜头推拉变焦,来回往复。
感情里,从来都是一个错误叠加另一个错误,怎么会有办法去精准的责任划分?
最后,女人告解般地说了一句:“我们没有错,只是彼此相爱而已。
”结合起银幕之外的洪尚秀与金敏喜的八卦私情,这样的台词倒显得别有用心了。
另一边,金敏喜、弟弟和女友三人间也因为结婚的话题,而产生了争论。
洪尚秀接着金敏喜之口,直接喊出了自己的内心独白:想清楚了再结婚,不然结了婚也不会幸福的。
再回到咖啡馆,老男人与年轻后辈、男编剧和女作家,坐到一起组了个烧酒局。
此前的不悦都被暂时搁置,每个人脸上洋溢着“在刮着秋风的晚上喝一杯烧酒”的快乐。
另一边的男女看着他们,也惦记起烧酒的滋味。
放下芥蒂,说一些体谅对方的话,珍惜起眼下的幸福。
窗边的金敏喜继续敲打着键盘,写一些像是日记又不像日记的东西。
无聊的是埋头度日,记录下日常才有诗句。
“明明什么也不是/明明都会死去/就算死去的朋友在身边/也不会想自己会死去/所以才那么端正啊/美丽又端正的 玩下去吧。
”洪尚秀2017年的作品《克莱儿的相机》里,有这么一段对话:“你为什么要拍照呢?
”“因为改变事物的唯一办法就是再仔仔细细地看一次。
” 所谓“再看一次”,大概便是观看洪尚秀电影作品最大的乐趣和意义。
先写结论; 我爱洪尚秀。
哈哈哈哈。
下面是过程: 妈呀,草叶集真的第一次看了大概十分钟看不下去,有金敏喜也看不下去。
后来一段时间里面都是主动跳过他。
今天金敏喜生日,想想就看完吧。
我这种其实对音乐不是很敏感的人,感觉已经被前面的古典音乐bgm给骚扰了。
看了一半已经两星预定好了,心里也是难受“之后”我可是看过4遍的人啊。。。
怎么这部这么难看。
看到中间一段喜气洋洋的配乐时第一次笑,李宥英演的角色在哭,配乐却是欢快的。
真的有点好笑,但是还是两星。
因为基本上剧情还是没看进去的。
事实上我是真的放弃了,边刷微博边听的状态了。
想想当初还嫌弃这部怎么只有66分钟呢。
现在可是66分钟都觉得长。
可是来到50分钟的4人餐桌,突然好搞笑啊。。。
那个味道就出来了。
来到56分钟,我居然入戏看进去并忍不住表白了。
现在看完之后,感觉后面的那些配乐很有趣非常的应景。
我也不知道这个故事想表达什么,但是就是get到了它的幽默与讽刺。
四星我是不会给的,三星但还继续爱着这个老头的电影。
虽然我也说不清我怎么会喜欢, 蜜汁符合我的取向。。。。。
有一种时空错序的定位在其中,一桌人絮叨着男女情感与生计问题,女作家是主体,这些人都是她笔下的人物,性情各异,镜头一转,把女作家带入话题时,时空产生了扭曲,他们全都成了有血肉的真人。
然而我却什么都没看进去,太过琐碎与日常,没有任何吸引人的特质,黑白复古的镜头下演员依然演绎着现代感极强的小资一套,喝着咖啡,闲聊些有的没的,也始终没有点明各桌上的话题,是没有所谓结局的开放式问题。
像一篇篇短文一样,记录下了一个片段,没头没尾,没有中心,更没有剧情。
文艺范儿也好像没有拿捏,只是一群在我看来游手好闲,满脑子想法却没有办法落地的人聚在一起,结果显而易见,这是部有些失败的电影,都很难称得上一般。
如果把它当成女主的个人特写也有失偏颇,因为黑白镜头下,也看不出多少细节,更无法使她有所增色。
说她漂亮吧,我是说不出口的,没有长在我的审美点上,也不知道这脸动过多少刀。
我个人不推荐看此片,如若必要,非接触。
但本片中对于男女情感的极致阴郁倒是解读甚妙,把原本就是黑白的画面进行统一,起到了形神兼备的作用。
老演员没有了市场,还和同事闹翻,失意自不必多说,混到身无分文,还没了工作的地步,这实在是一言难尽。
又有多少中年人与他惺惺相惜呢?
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艰难求生确实绝非易事。
随着全世界范围内对新冠疫情的放开,我持悲观态度,会有多少人挺不过这个寒冬呢?
又会有多少人选择看穿?
其实这些都不重要,人们需要有一个美好的预期,如果没有盼头,也就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
“人们遇到彼此,彼此产生感情,感情化为动力,毫无关系的生活开始纠缠不清,从此人们也站在,为什么偷偷喝的烧酒看起来会那么好喝,我也想像那样偷偷喝烧酒,但是我有那样的时候吗?
”一个胡同深处的咖啡厅,一个经常坐在窗前写东西的神秘女子,她面对进出咖啡厅的男男女女,聆听他们的谈话,猜测他们的故事。
咖啡厅门前的花盆里种着刚发芽不久不知名的草,迎风摆动,五对男女看似不相识,没有交集,但又有细微的联系。
黑白画面,咖啡烧酒,平淡的对话,请求与拒绝……在金敏喜饰演的神秘女子眼中,这些是生活的碎片,是她日记中的角色。
终于曲终人散,咖啡厅恢复了宁静,桌椅却在回味当天的人,每天都在发生的故事。
犹如盆中的草叶吧,很多,没必要知道他们的名字,但是又都有他们的喜怒哀愁。
如果说李沧东的电影像一首首诗,那么洪尚秀的电影就像一个个极致的生活小品,前者感受到的是生活残酷背后的诗意,后者在小品中读懂生活的味道。
❦看洪尚秀的【Grass】,看金敏喜,真的很喜欢他俩,洪尚秀导演,金敏喜演绎,这对恋人的作品,我每部都看,直到看到这部最新的【Grass】——充满了古典人文关怀,金敏喜这个(女)人太美了,不仅活得通透,还能在此生遇见像洪尚秀这样的爱人,她真是一位被光恩宠的可人儿啊❦❉爱情和婚姻真的是两回事。
爱情,简单多了,像小孩子一样,也必须像小孩子一样。
她,活到了不大不小的岁数,经历了不多不少的事件,她可以清楚地知道,她和她男朋友之间是有爱情的,但她再不会天真地认为她和她男朋友之间【因为有爱情,所以会婚姻】——这样的逻辑,不成立的。
不清楚对方,不了解对方绝不能随随便便地结婚,就算结了,也是失败的婚姻,只会遍体鳞伤。
这不是说教,而是有高度的古典人文关怀❉❦人与人之间的连结,从来都不是易事,如果她就是能知道她的人生里必须与她的男朋友建立连结,那她就得专注地细心地耐心地去完成这上天赋予她的关于这次连结的所有种种。
天赋的东西,难道不是神圣的吗?
天赋的连结——婚姻,难道不是神圣的吗?
❦
[2]
7.5/10 狭小空间中的小品作品,谈话,金敏喜,爱情婚姻死亡人生,洪尚秀还是这样,但是同景深的前后推拉首次运用。演员,被反复提及的人物身份,究竟是辛酸的嘲讽,还是无奈的妥协。
“爱情是最好的,其他事都是因为情路不顺才做的。”
对话尬,音乐也用得尬,这次真的不好
敲键盘声不断在暗示整个片子的情境都是虚构的,因而那场过肩的戏特别重要,是对“虚”的一种确认,直到破坏性极强的结尾扯散界限,在局部多义性的基础上,又在整体上新生成一层多义性。
没有酒精,没有朦胧色调的小酒馆,只是情绪突兀地宣泄。电影比难喝的黑咖啡还干涩。
洪尚秀看了十几部,再闷我都看得下去。可,这部是个什么?最擅长的“尴尬”不见了,又没有置入哪怕一点点新的东西。导演,确定有话再说话,别没话找话。
[2.5/5.0] 洪尚秀真的爛,不過反正也很短,邊看邊罵就當放鬆也不錯。金敏喜歪頭在旁邊偷聽人講話的感想比《慾望城市》Sarah Jessica Parker 角色的專欄還鳥。
洪尚秀的大多数作品,摄像机像一个披了隐身衣的偷窥者,坐在谈话的男女旁边,默默观察他们的表情,偷听他们聊天,揣测他们背后的故事。在《草叶集》中,金敏喜充当了这个偷窥者,并与他们产生交集。咖啡馆这个空间很是微妙,看似随机出现的几对客人,在特定空间中碰撞,发生化学反应,最后成为一个松散又完整的整体。秋夜的烧酒最美味了,真的很想尝一尝啊。
在咖啡馆偷听的人。为什么要用这个名字。好笑,洪尚秀的电影开始谈责任了,是国内舆论太过了吗?和古典不搭。金玺碧演戏好自然!
故事以及交融方式。转场,上一个故事的“余韵”声音如何被下一个故事发生的情景听见。背景音乐的看似“随机性”似乎仍能产生情感的波动。小饭馆男女那段恍惚回到老电影。
偷听一点别人的对话就猜测别人的平生,这种事我也挺喜欢做的。
洪尚秀真是越老越任性,越老越容易懂。以前在他的电影里,人物的相联与事物的对应结合在一起,传递出来的感悟是具体的,有小说性,层次和节奏兼具。而他这部电影则是宽松地讨论情感可能性的开敞和同一,压缩在六十分钟里,让人难以有所触动。或许洪尚秀的人生观念没变,但他的电影行为变得取巧懒散了。
坐在咖啡店一角旁听别人的故事敲自己的电脑续一杯杯的咖啡是多少文艺青年的理想生活。三组对话中分别涉及到了自杀,其中只有一则未遂。结尾弟弟与女友穿汉服拍照和几组空景让我觉得像在看鬼片。划重点:漏金敏喜这一身穿搭我太爱了!
哈哈哈哈哈老洪的vlog吧
重看。像是经历一次岁月的洗礼,起初总是纠结过去和质问未来,为自己的敏感焦虑,苦恼因何而落寞,却不知拥抱当下便是释然。感受被尼古丁放慢的时间,抬头看见街口正在拍照的情侣笑得如此美丽,幸福便是这样简单。
最喜欢的一瞬是镜头从金敏喜离去后独自抽烟的正峰哥身上移开,巷子那边,穿着韩服弟弟和女友欢乐地在拍照。我们并不时时都身在其中,我们时常无关紧要,我们时常只是一个陌生人。
最後一場戲,以老人之姿回望照相的年輕小情侶,總有種時不與我的感傷。沒想到,洪尚秀的作品里也開始出現定格的照片,是因為時候到了嗎......「秋天喝燒酒也很好啊」
真的找不到投资了。
借口引领着盲目,死引领着哭,我坐在角落偷听,而幽默是孤独的。另:金敏喜太美!太有意志!又另:洪尚秀也在角落,处于第四方的视角,目光追踪着目光,镜头后还有镜头。他无限地夸赞、追随永恒之女性/金敏喜!以至于快到庸俗的地步。不过,至少在《在水中》,他认真考虑了这一可能性:不再追寻/塑造缪斯,而是去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