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专访导演刘浩
电影《诗人》,被称为80年代中国人自己的纯爱片,讲述了“在动荡的经济和政治变革的时代,一个充满激情、悲剧性的爱情故事。
”片中的诗人夫妻,由朱亚文、宋佳饰演。
两人一开始相濡以沫,经历了种种误会、情欲、挣扎,最后两人关系破灭,诗人死亡。
导演说,“我想通过《诗人》,来折射一个时代对一个人的影响”。
生活中,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位置,当发现自己的人生是一场无法挽回的错位时,我们还能有什么出路?
自述 刘浩 编辑 陈星
《诗人》讲的是80年代,一个青年工人李五,想要通过写诗改变命运,最终却理想破灭的故事。
李五本来是一个国营煤矿工人,每天都在露天矿里劳作,渴望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
一次偶然机会,一个著名的老诗人来矿里体验生活,李五发现老诗人走到哪都是前呼后拥的,“感觉整座城市都是他的”。
他非常憧憬,决定也要成为像老诗人那样的诗人。
下班之后他把时间都花在写诗、考文凭上,家务完全由妻子陈蕙料理。
陈蕙是一个纺织厂印染车间工人,她像老母鸡爱护自己小鸡子儿一样,照料李五的生活。
她有一句台词,“我就是他妈,他就是我儿子,我走到哪都惦记着一个大儿子”。
她还为李五亲自手抄诗集,想要送一份礼物给丈夫作为惊喜。
为了支持丈夫追求当诗人的梦想,放弃了自己上夜校的学习机会。
李五如愿成为了一个也是走到哪都前呼后拥的诗人,然而好景不长,到了90年代,诗人不吃香了。
他想举办诗歌比赛,没有人理睬他,却要四处化缘。
出名之后,他反而和妻子之间生出许多误会,他怀疑妻子出轨,两人关系最后破灭。
整个片子里面,没有一首诗我们常常说,八十年代是一个文艺复兴的、恢弘的年代。
诗歌在那个年代,是一种神圣的存在,诗人的社会地位也很高。
但是与此同时,文学、诗歌也成为了很多人谋求利益、升官发财的手段。
那个时候,在国营单位里,如果你是一个工人,工作再努力,年底也就是评个先进工作者、劳模。
但是如果你写一首诗,或一篇豆腐干文章,只要在报纸、杂志发表了,会变成一个重大的文化事件。
在整个单位一下子就会声名鹤起,单位的领导也会推荐去补文凭,快速转变身份,从此就是从办事员、科长,慢慢一级级,最终走上仕途。
李五就是一个在文字上略有才情的人,但仅此而已。
他努力把这个一技之长发扬光大,变成了他往上爬的铺路石。
等到他成了干部编制,满身光环,身份改变,也开始享受从前老诗人的那种待遇,他可能就有点迷失,以为自己真的成了文学的代言人。
等到时代变了,进入九十年代,曾经熟悉的一切都分崩离析,他回头一看,连“写给自己看的诗的能力都没有了”,仿佛才华被浮华喧闹的时代挤尽抽干。
如果诗人是一个职业的话,那他也是不合格的。
影片结尾,他走到广场上潸然泪下。
他称自己为一个诗人,这一生却没有踏踏实实写出一首诗,他感到忏悔。
所以我们这个片子里,从头到尾没有出现一首诗,它讲的是人。
这个剧本我十年前就写好了我喜欢文学,也写过诗。
片子里面很多经历,多多少少都有我自己的影子。
导演刘浩在现场小时候我在安徽芜湖城郊长大,家里是石油公司的,在长江边上。
石油公司附近都是国企,有肉联厂、工具厂、铅丝厂、印染厂、纺织厂,尽管是小地方,但是极其之热闹,有一种特殊的年代的一种气息。
电影里面有一句台词,“今天晚上去石油站跳舞”,石油站,就是我小时候生活的地方。
故事发生在80年代的一个矿区里拍这部片子,就是想回去看看,找到一个契机,想要重新回到那个时代再走一遍。
从小我向往北方,第一次出差去甘肃,西北大地那种粗砺的颗粒感令我印象深刻。
在写剧本、选景时,自然而然认为故事就该发生在西北大地。
一个风花雪月的地方出一个诗人,那是情理之中,但是如果是在80年代的一个矿区里,在一个环境极其严酷的环境里,以诗人的身份生存,就不一样了。
在新疆一个1万平米的废墟上搭景
连主席画像都是美术指导自己画的主场景是在新疆哈密一个叫三道岭的地方搭出来的。
一个1万平米的废墟上,在一个预算极其之低的前提下搭了宿舍区、旧生活区,就连主席画像都是自己画的。
西北地区最大的露天矿
矿区的选景则是在西北地区最大的露天矿,现在这样的矿已经很少有了。
听当地老矿工说曾经80年代的那种气势恢弘,上千号人在那里,30多趟蒸汽机火车跑上跑下,到现在基本上已经很萧条了。
偶有一辆趟运煤车也将过往记忆悉数带走。
剧本里面,其实我很痴迷陈蕙这个角色。
我7岁时从安徽回到上海,住弄堂里,家里斜对面有个大姐姐,在纺织厂工作,非常漂亮。
有一天,从大姐姐家传来邓丽君的歌,大姐姐和家人进进出出,好不热闹,似过节,那画面太美,至今难忘,之后听奶奶和小姐妹闲聊,大姐姐有男朋友,很快要结婚了。
三年后,我们这片全拆了,大姐姐结婚了,但她和那个年代的气息犹在我脑海里飘荡,挥之不去。
我家里也有很多女人,每周我都要去姨妈家玩,我年龄最小,姨妈、表姐、表嫂,都很宠我。
我基本就是把这些印象都凑在一起,变成了一个陈蕙。
片子里,陈蕙对李五可以说是万般柔情。
她有一句台词,“我爱你,我总有一天连你的影子和你身上的气味我都要带走。
”她后来用行动来实践这句话。
她可能自己都不一定意识到她是一个诗人。
可以说她是仅剩的为数不多的一个诗人。
"我总有一天连你的影子和你身上的气味我都要带走。
” 北漂22年,一直坚持拍文艺电影《诗人》是我自编、自导的第5部电影。
进入电影圈之前,我在媒体工作。
那时特别迷恋话剧,业余时间整天混迹上海安福路、华山路一带,给人跑龙套,搬道具,写话剧剧本。
从话剧转而关注电影,其实也是个自然的过程。
那时候国家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第五代导演崛起了。
当时上海有“平安”、“胜利”两家艺术电影院,我没事就骑车去看电影。
慢慢地,我的魂被电影勾走了。
我就开始自己学着写剧本。
但是,那个年代你要入行,必须有电影学院这张门票,所以1996年,我考学来到了北京,一切从零开始,到现在“北漂”22年了。
我在电影学院的时候,拍了我的第一部作品《陈默和美婷》。
我之前工作有点积蓄,想拍16毫米,钱不够,就再问朋友借了14万,就自己干了。
《陈默与美婷》没想到运气很好,在第52届柏林电影节拿奖了,我也算是正式入了行。
之后我写的剧本《好大一对羊》、《老衲》、《向北方》都拍成了电影。
有的是改编小说的,有的就是我日常生活真实写照。
可能和我以前做媒体有关,我会对社会话题性的题材比较关注。
《好大一对羊》、《老衲》、《向北方》这些片子都是文艺电影。
一直觉得自己很幸运,能拍自己想拍的电影。
《诗人》很快就在大银幕上和观众见面了,我也很高兴。
一部电影,只有走进了电影院,和观众交流、分享,才是真正的完成了。
感谢资方和我的伙计这些年于我最大的创作自由和任性。
《诗人》入围东京电影节《诗人》里面,有我想表达的文化诉求。
我知道现在还有诗人存在,他们还在努力写诗,但是在这个大时代下,对文学的追求整体上已经丢失掉了。
文学曾经是我们这一代人精神寄养的东西,塑造一个民族整体气质的一样东西。
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论怎么发展,生命很短,诗歌很长。
我觉得文学是不能丢掉的,其中诗歌更不能丢掉。
图片来自刘浩、安乐影业
《诗人》无疑是一部很割裂的作品。
我其实挺喜欢《诗人》的一些有趣的点,同时我也很不理解《诗人》对另一些点的处理方式。
所以在这里浅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喜欢的点:1.张目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角色。
李五从一开始就表现出对张目地位的向往,梦想有一天也可以成为张目,一脸假惺惺的去做着报告。
而张目确实给了李五机会,甚至说一手将李五捧到了自己的位置。
当意识到自己已经失去继续写诗的能力,张目关上了那扇门,用“毛线裤”彻底激怒李五,同时也带走了李五的灵感来源-陈蕙。
不能不说张目是一个眼光毒辣的人,一眼就看中了命脉所在。
李五也确实活成了下一个张目,一样的作报告,出诗集。
最后,也和张目一样,失去灵感走向死亡。
两代诗人的命运都是一样的。
2.每一个人都想成为诗人,但是诗人却向往其他。
李莉从一开始对李五的轻视,到后来的崇拜献身,要体验一把做诗人老婆的感觉。
李五的同事李冰,后来成了大老板,开了公司,赚了不少钱。
但他最向往的却是下辈子也能成为李五这样的诗人,被全厂崇拜,众星捧月,每个人都想沾点诗人气。
宣传科的科长,李五刚发表诗之后,极为器重调到科室工作。
新诗被拒,消沉的李五被科长赶回了工地。
在夺得诗歌第一名之后,科长又一次大吹特吹李五。
这种反复的态度带点讽刺的意味。
3.不经意间的时间推移。
电影一直在默默的进行时间推移,虽然导演没有让主角的形象出现本质变化,但是周边事物是事实在在的改变了。
小汽车的牌照,大哥大的出现,改革开放的标语。
每一次转场都能发现一些曾经历史的标志。
4.毛线裤。
李五扯毛线裤确实是很有趣的,他的灵感都来自于对老婆陈蕙的爱与性。
要是李莉不是穿牛仔裤而是穿一条毛线裤,结果又会是如何。
5.电影的场景构图很不错,有些镜头设计还是很值得学习的。
光影的处理,对称的画面,堪称教科书一样的镜头设计。
不喜欢的点:1.不好好说话。
本片的故事充满了一种不好好说话的感觉。
虽然讲了一个很接地气的故事,但是人物却都没有接地气。
李五第一次因为陈蕙坐着张义的摩托车回来发火时,陈蕙的反应居然是走出门外冷静冷静。
我朋友当时就问我,她为什么不解释呢?
对啊,陈蕙为什么不解释呢?
每一次出现冲突都不解释?
是啊,如果解释了,这也就没有后续的故事了。
本片剧情有点刻意了,刻意到已经不好好说话的地步了。
2.朱亚文、宋佳的表演并不能令人感到满意。
朱亚文前期还是挺可以的,还是那句话撕毛线裤很有趣。
但是后面就很松松垮垮了。
我感觉是剧本的问题,导致主演也没有太多发挥的余地。
演不出那种失去灵感的痛苦。
宋佳演什么都是宋佳,万年不变的表情。
而且这个角色的问题太多了,后半部分基本隐身成了众人口述的存在,只在最结尾的时候冒出来。
这样一个核心人物应该有更多的后续表述才对。
3.堪称教科书一样的镜头设计。
就像我之前说的我很喜欢这个点,但同样我也很讨厌这种设计的太过完美的东西。
把教科书上的东西搬到电影里,是会失去很多灵魂的。
人物必须要出现在画面正中央,必须要在从远到近或是从近到远。
太刻意了,设计的味道太重了。
韦斯安德森也喜欢搞这种设计感很重的镜头,但是他也把自己味道加到了画面中,因此看起来并不那么突兀。
4.不知所云的小人物。
电影也没有给每一个小人物结局,为了符合时代背景,电影加入了不少这些小人物。
但是包括李莉这样的剧中有不少戏份的角色。
在处理其结尾的时候,都不太能令人信服。
感觉草草的就处理掉这条线。
5.莫名其妙的结尾。
我觉得导演想讲很多东西,但结果却是哪一样都没有讲好,这就是为什么我觉得结尾很莫名其妙。
如果故事的核心是陈蕙,那么在陈蕙说出“连你的气味和影子我都喜欢”的时候,电影就可以结束了。
如果故事的核心是一个时代,一类人的缩影。
那么陈蕙走向远方,挖掘机推倒矿区的小平房,电影也可以结束了。
为何要有跟着陈蕙走的部分,这一段的镜头有什么意义吗。
如果镜头跟随陈蕙的目光环视一下小镇也行,但是就是毫无意义的跟随。
不知道导演想要表达什么。
《诗人》这部作品有点意思,我看着津津乐道的。
不过旁边其他人觉得有点看不懂。
这就是不好好说话,搞的文艺气息极重的毛病。
端着讲了一个底层百姓的故事,双脚就没着地,又怎么接地气。
电影讲述了导演如何用一条毛线裤杀死了那个文艺青年。
我觉得本片结尾,真的应该让陈蕙再穿一次毛线裤。
一曲时代悲歌,是以记录的形式,温情的故事,温暖的态度,温度的情怀来呈现的,让我们回望8、90年代的光阴变迁,岁月更迭,思考当下,温柔的面对余生。
熟悉的旋律,熟悉的语言,导演真诚传达着情感,那灰暗色调里宋佳的一抹红,诗意的传递着苦涩生活中的远方,有一定时间积累的观者更会产生共鸣,太喜欢宋佳朱亚文的表演了,满足了对彼时有生活有理想的青春年华的情感期待。
大时代背景下一些青年人如何对待人生的起承转合,每个人都是那个时代的诗人,爱恨悲欢求索交织挣扎,让故事更有质感,表达有张力,生活往往会更加真实而残酷。
当理想实现了,爱的人走了,心里空了,不知不觉把自己弄丢了,灵魂无处安放了。
记得在阿尔卑斯山下,有一个牌子,提醒游客,慢点走啊,欣赏啊!
观景如此,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当李五仰面哭泣,结束生命那一刻,泪目,他释放了情绪,终于解脱了!
爱还在,人没了,当宋佳趴在地上,诗意地表达着她的爱,不禁让人悲从中来,爱而不能得…
《诗人》和《不老奇事》有一样的问题,导演都抓住了片中所述时代的一条脉搏,可惜没把劲儿好好地打在那条脉搏上,而是试图在那条脉搏上画个彩画儿,看起来有点东西,但是不够有力量。
论好看度,《不老奇事》的纯爱叙事还算动人,虽然前后两位女主的戏份割裂了整部影片,让它从一部颇有怀旧感的年代片变成了一部医疗科研片,同时也让“不老”彻底沦为了一个噱头【即便观众一开始就不相信“不老”这事儿,可王朔的存在多少会把观众的好奇心调动起来,因而当噱头最终被展现为噱头,观众自然会想骂人】。
《诗人》虽然也讲爱情,但这爱情一点儿也不纯粹,而是夹杂着情欲、牺牲,甚至诗性,不过它的优势并不在此,而在于诗、诗人和中国社会的关系。
影片确实触及到了这一点:开放前夕,诗人的社会地位被拔高,成为昔日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仰望的对象,因而成为一个工人家庭向上移动的目标与动力,一首一首的诗变成了一级一级的台阶,诗人的肉体一步步往上走,灵魂却一路下坠。
市场经济到来,商人一跃而上,诗人的肉身连同他的桂冠一起被抛弃。
多棒的立意啊,可是故弄玄虚的视听语言和流水线的段落性叙事,都没把观众的情绪调动起来,估计谁都不在意男主最后到底会怎样,女主的命运可能更能吸引人,但后面基本没她啥事儿,所以,人物塑造也是失败的。
罢了,还是来推荐更好看的电影吧:《帕特森》,五星,我入坑高个儿司机的佳作。
有一说一,《不老奇事》里的地道京片儿有王朔的功劳;王珞丹和王传君演技也是有的。
宋佳和朱亚文在《诗人》里的表现就很一般了。
人生的实,就像坚硬的石!
作为一个农民,好不容易能够成为矿工,那么就喜欢转正,希望摆脱农民的身份,成为一名工人,一名市民;作为一名矿工,煤黑子,虽然是个正式的工人,但是却希望成为诗人,准确地说是脱离工人身份,成为一个宣传员,甚至一个作协主席……当然,现实如坚硬的石,以至于当了农民成了矿工,最终却死在了矿上;矿工成为了作协主席,却失去了爱情,失去了创作,选择了自杀。
另外还有那个,自主辞职去闯荡的矿工,最终成为了企业家,也沦为了负债累累的可怜虫,更讽刺的是,他说如果重来一次,他想当诗人……还有,那个默默为诗人付出的妻子,她就像在守护着“圣灵”一样,守护着他的诗歌,还有他……还有,那个上任的作协主席,那个诗人,他也感叹:我老了,魂也散了,写不动了,就连写给别人看的诗都没有了,一个诗人,这一生,要用心写好一首诗,一行诗,那就够了。
即使最后,没有一首诗,一行诗,为我自己送行,走的时候,我也要离我的诗近一点。
甚至诗人妻子的好友,居然也突然说想要诗人为她写一首诗,感受一下当诗人的女人……其实,故事就是“妙笔生花,江郎才尽”。
诗歌看起来是属于人的,是关于激情与欲望的,但其实又是超越现实,非常神圣的存在,诗人其实只是一个躯壳!
今晚南京後窗放映看的可惜因為路途遙遠趕地鐵,沒能留下參與詩人黃梵和導演劉浩的對談交流整個看下來,很有文藝片那味兒了,整個過程打了三次哈欠,結尾卻因為那“太陽的味兒”和“留住你的影子”的實踐表演,流下了淚水。
大概這就是文藝片的魅力吧。
我覺得作為青年導演,劉浩這片子,無論是構圖還是劇情架構都有成熟的市場導向了,這之前看過一些青年導演的習作,就是很青澀,甚至在自說自話,進院線還差那麽點氣。
但劉浩顯然成熟多了。
說說這片子,作為一個低層的小文青,想講的都能看懂。
略感不適的都瑕不掩瑜,在此一筆帶過。
比如台詞有些生硬,包括一些照應,略顯刻意。
但倆主演真心棒,朱亞文加宋佳,文藝青年過大年。
下面講講一些膚淺的感受。
大致在表現時代巨浪更迭下的詩人狀態,“只寫一行詩”與其說是年老詩人在權名和繁瑣政務磨蝕下對青年詩人的警告,倒不如說是一種對當下人抽象的廣泛意義,也就是懂得知足,一生只做一件事。
在這種詩人或者說詩的工匠情懷之下,我們說,那富有犧牲感的女人,卻完整地撐起整個詩的世界。
就算她下海经商賺了大錢,卻始終記掛這那一身太陽味的詩人。
這種從一始終,對心中所愛近乎於母愛的奉獻,正幻化成了詩人心中應有的對詩歌的熱愛和初心。
而擁有明確身份的詩人李五,卻在時代巨浪中,在功名利祿與詩歌熱愛中,浮沉不定,重演了老詩人張目的隕落悲劇。
我想說這影片的真正的詩人,應該是詩人李五的妻子。
影片表達了時代脈搏與個人理想的衝突和對應,在這種分化之下人們的價值觀也不由自主地發生改變。
而某天午後,你突然記起初心之時,恍如做了一場大夢,夢醒來,故鄉水泥牆上卻赫然亮著紅色的一個大字“拆”。
悔不當初,要的太多。
我們總說女人傻,願意為愛情赴湯蹈火去傻的的確多數是女人,而當女人自願成為詩人的光,她就撐起了真正詩意的世界。
我不太贊同有人說李五有點媽寶,對妻子有種女性的依賴,而妻子也很願意為他付出一切。
從現代的眼光來看,這段感情負擔重重,不平等甚至有些畸形,女人也不該為男人付出一切,成為他的附庸,為他犧牲一切。
但我更願意認為,這是對女人的讚歌,如今世人的眼光愈發追求自由,也註定了這樣的愛情越來越受阻,甚至被鄙視。
詩人越來越少,這樣的女人越來越少,詩意越來越少,因而我們要記住這樣一部影片,為了紀念正在死去的,一個女人和一支筆構築起來的一個詩人的世界。
出品:艺术清渠作者:terri声明:原创作品,如需转载请后台回复。
“只要是你的东西,哪怕是你的影子和味道,我都要留着。
”当诗人李五沮丧的将自己埋在她的怀里,他的爱人陈蕙拿着他的退信,缓缓地说道。
一语成谶。
故事的结尾,一个落寞的背影,一种弥留的味道,伴随着赫然的“拆”字,不远处翻滚的尘烟久久未曾散去。
埋葬的是一份思念,更是一个时代的记忆。
01当人们望向诗人,而他却希望等一等灵魂1陈蕙成就了诗人“我也喜欢你的味道,那是阳光的味道。
”李五搂着陈蕙,仿佛就是在拥抱着太阳女神。
陈蕙对李五的照顾可谓无微不至,她认为李五离不开他,需要他的照顾,她把他当成了大儿子。
为他做饭,给他送吃的,为他放弃夜大学习的机会,为他将诗集编辑成册,为他争取获奖的机会……所有的牺牲,她都甘之如饴。
与其说她生活在诗人的身边,不如说她沉浸在自我构造的诗意里。
面对两次误会,她选择了沉默。
哪怕是最后的离开,她也一直在远远的观望着,“守护着”。
实际上,她是离诗意最近的女人。
这一走,她把诗人的灵感也一并带走了。
2李莉想做诗人的女人作为陈蕙的闺蜜李莉,既埋怨陈蕙为李五付出太多,又羡慕陈蕙是诗人的女人。
因为幸福的感觉,是无处躲藏的,显现在陈蕙含笑的眼眸中。
后来,在陈蕙与李五分开之后,李莉终于有机会给李五做菜时,她用高压锅煲的汤。
而李五喃喃着,如果是砂锅炖就更好了。
陈蕙曾经就是用砂锅给他炖汤,她就像是慢火炖出的滋味,醇厚而细腻。
这是李莉身上所匮乏的,所以她只能甘为拥趸,仰慕着李五,而不能成为诗人的女人。
3张义因陈蕙想成为诗人张义是一个有些玩世不恭的男人,他是李莉的男朋友,他的父亲张目也是一位诗人。
这并没有带给他太多的影响,反而是因为陈蕙而有所触动。
看到陈惠为李五默默的付出,把他的诗集用油印编辑成册的时候,张义也感叹着我也想做个诗人了。
“一张纸,一支笔,一个女人,一个世界。
”4李冰下辈子想做诗人曾经是矿上的组长李冰,他曾经对李五说“这是一个需要时刻走动的社会。
”他鼓励李五多走动,也能顾及到诗人的情绪。
他说面子上的事得做,即使安排了工作,但是他对李五说可以找个地方发呆。
在面对宣传科科长来矿上,李五只是一个“嗯”字回应,李冰则回复感谢领导的支持,他们的反应截然相反。
懂得人情世故的李冰,后来选择了下海经商,顺理成章成为了大老板。
在一次聊天中,李冰谈及下辈子想像李五那样,当回诗人。
实际上他可能只是向往被人拥着的感觉罢了。
02追逐“诗人”的位置,还是“诗意”的人生?
对于人心所向的“诗人”位置,李五也深深的在乎过。
曾经他也艳羡老一辈诗人张目被人前呼后拥尊着的状态。
在张目第一次读到李五的诗时,读出了极力想摆脱现状的情绪。
也正是因为对现状的不满,李五不断渴求往上发展。
张目说过他的诗分为能发表的,还有写给自己的。
可是到最后,他连写给自己诗的能力都没有了,涌现出苍茫的无力感。
当李五如愿以偿,做上褐家山文联主席,也坐上了张目的位置之时。
他最终也是感慨着:“下辈子,我希望等等自己的灵魂,用一生去写一首好诗。
”“诗人”是一个被物化的形象,在那个时代,代表着某种权利与地位,人们趋之若鹜。
在改革开放之后,翻涌着市场经济的浪潮,这时候谁还看诗呢?
“诗人”的位置也随之没落了。
“诗人”,被一个时代所推崇,又被另一个时代所抛弃。
而真正离诗意最近的,实际上就是陈蕙,那是拥有阳光味道的女人。
03一步错步步错,错过之后的另一种人生影片里着墨不多的洪大姐,这条故事线也耐人寻味。
她与陈蕙相反,和一个非心仪的男人过日子。
她是车间主任,受厂里工人的拥护与爱戴。
但是她的女儿选择了一个矿上的男人,洪大姐苦口婆心的说道“一步错步步错”。
反被她的女儿指责,说她选择不喜欢的男人过一辈子。
结果在她退休之后,她女儿没了工作,女婿又下岗了。
她只好开饭店经营,填补家用。
如果她的女儿之前听了她的话……如果一切都可以重新开始,那么到底什么选择是正确的呢?
假如在李五怀疑陈蕙的时候,她能够解释。
假如在李五说“滚”的时候,她没有离开。
假如后来他们没有擦肩而过……“人生诸事皆有命,到头来又是一场空。
”这是影片里矿上工人的感叹,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叹。
在时代滚滚向前的车轮下,所有人全都是渺小的一粒尘埃。
人生没有那么多假如,错过之后便是另一种人生。
04她的毛裤,是最迷人的一道风景人的一生看似很长,暮然回首,能真正留下的、记住的,或许并不多。
曾经是门卫的杨师傅,后来脑梗了。
他说,一辈子真正记住一个地、一个人就可以了。
张目生前也说过:“一个诗人,这一生,要用心写好一首诗,一行诗,那就够了。
即使最后,不能有一首诗,一行诗,为我自己送行。
走的时候,我也要离诗意近一点。
”
毛裤,是陈蕙最独特的存在,也是诗人心中最迷人的一道风景。
扯毛裤,扯下的是过去的生活情趣,扯不断的是他们彼此的回忆。
爱,是相濡以沫。
爱,也是横亘在你我之间的缄默。
影片里的镜头拍得很唯美,火车的鸣笛声穿越在矿山之中,温暖的桔光在屋里点亮。
李五在物是人非的故地中,抬头望向天空,阳光洒在他的脸庞,他的身上。
他曾经离“阳光”如此之近,如今他唯有默默流着眼泪。
祭奠他死去的灵感,他的灵魂早已迷失。
结尾让人痛心,却又是最好的安排。
【艺术清渠】WXID :yishuqingqu
片名《诗人》挺耐人寻味的,导演似乎没想也没能力表达诗意。
由此观感上出现了一种很奇特的讽刺效果:“诗歌”和“诗人”提供的都只是干瘪的叙事环境设定,整个故事几乎没有关于诗歌精神的深度讨论,但又处处在强调——写诗、写诗…… 非常造作。
写诗的人不懂诗意,真正的诗意诞生于完全不写诗歌的人——陈蕙在完成对李五的极致热烈的爱中同时完成了自己命运的诗意,即使这诗意是大梦式的悲怆。
然而在导演的叙事逻辑里,她被降格到是完美妻子形象、是诗人的背景板,她只是太爱他…… 一个本可以挖掘得更有深度的角色,就这样草草被标签化为大多数男人都渴望的圣母般伟大爱情的化身……至于李五,一个背叛诗歌信仰的人,一个拿诗歌作为阶层跃升工具的人,怎么会懂真正的诗意呢?
他说陈蕙是他的太阳,他贪恋的却只是那束源源不断的温暖罢了,他永远不懂太阳为何发光。
(全员人物都塑造得那么贫瘠刻板,最鲜活文艺的大概是混混张义。
要看时代巨轮下小人物的命运,还是去看《地久天长》吧。
)另外推荐陈年喜的《炸裂志》,这才是诗人,这才是真正的(矿工)文学。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诗歌行业是顶流,相当于现在的娱乐圈,诗刊杂志是最畅销的杂志,上一次诗刊相当于上一次热搜,还是一上上一个月的那种。
这是一部反映时代变迁下的个体群像,是一部中国诗人的兴衰史,也是西北工业工厂的兴衰史,重点聚焦在片中的几个有诗意的角色。
从集体主义到改革开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个体随着时代的变迁产生变化,而诗意渐失。
李五是个矿工诗人,对诗歌并不纯粹,只是想通过诗歌改变命运,最后活成了他讨厌的那种人。
随着诗歌的没落,女人的离去,工厂的没落,要钱不得,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最后表面上死于意外,其实自杀,这是诗人最后的诗意,下辈子可以用一生来写好一行诗吗?
张目表面上是道貌岸然的大诗人,其实是时代造就了两面性,见到人不说人话。
他写给自己的诗那才叫诗。
注意到有一篇好像叫《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分裂中》,显然如果发表这种诗歌,对仕途没好处✨ 喜欢的角色陈惠是真正的诗人,纯粹,诗意。
为老公放弃读书名额给小姐妹,被误会不解释,被侮辱说有本事来喝我的奶啊。
她虽然不写诗,但她就是诗人的阳光,她用一辈子记住了一个人,用生活写出了一首好诗。
片子的镜头运用和调度,也有不少值得玩味的地方,比如朱亚文工厂讲话,用了门外的宋佳视角,其实宋佳只是单纯的爱,并没有觉得多么牛逼。
还有张目办公室多次用了门外视角,结合他他拉窗帘的动作,增加了魔幻色彩。
刘浩把中国社会八九十年代文化被资本入侵,然后在阵痛中转型的叙事落脚在了‘’诗人之死‘’的这样一个寓言中。
整个社会发生了从人人桌子上摆着一本顾城诗集到削尖了头下海经商的转变。
朱亚文的诗人形象就是这个庞大的复杂环境的隐喻,一方面他是官本位下的叛逆者,但又无法摆脱文化附庸政治的状况。
一方面他又无法接受这个新时代。
说白了就是虽然他不是纯正的知识分子,但也无法做到随浪潮投机倒把。
于是我们看见,影片中随处可见框架式的构图,隔着各式各样的门窗的各式各样的束缚。
你可能写诗获奖被人诋毁是妻子卖色,也可能因为跟人贴面跳舞而被枪毙。
宋佳的角色则完全是一种中年导演意淫下的产物,一个完全附着于男性,人死了都要抓住他最后一把灰的完美情人。
她只是承载了抚慰诗人/导演本人(男性)郁郁不得志的功能,你甚至可以说她都不是一个人,但矛盾的是其实她才是这个故事里那个真正的诗人。
而在宋佳隐身之后,整个故事连焦点都模糊了。
本片完全就是一部精致的但无法落地的中国特色现实主义电影,充满了意淫和过度自我的表达。
你能想象朱亚文用鼻孔对着镜头一脸高潮的说我要用灵魂写一行诗吗?
不过写不出诗的确是一种阳痿。
影片試圖以一名逐漸成長為投機主義者的拙劣廠礦詩人的歷時故事,來突顯市場化改革前後中國文化與社會境况之變。作者似乎希望通過塑造一個高度反逆當代社會接受條件的,類似母親、包容涵納一切的“聖母”角色,觸及社會主義制度下特殊的性別關係和女性權力問題,但怎麼看怎麼像是對(男性)文人崇高地位(作為另一種權力關係)的想像(意淫)和懷戀。片中類似這樣的意圖彰顯文學性的設計,例如詩人被時代(在生理上和詩藝上雙重)“去勢”、最終被碾壓在“歷史的車輪下”,因較為陳舊而顯得頗為直露。綜上,影片的直觀觀感堪稱惡劣。2021年6月7日20:30於魔影金源9號廳。
矫情。
一个痴迷于拆毛线裤的诗人之死前半场是诗人的味道,后半场跑了,结尾诗人莫名奇妙被轧死,尤其臭。
怎么做到里边的男的都这么傻逼的。摄影很好,配乐很好,录音很好,声音的配合做得很好,有的镜头调色过头了,宋佳刚刚好,朱亚文还得再糙一点儿,甘肃矿场下矿的工人,大冬天的,你细皮嫩肉白头白脸的寒碜谁呢。还有台词,啊确实很年代,但是有的也太像念课文了吧
一言以蔽之,有诗意,无诗性。被现实主义高度美化过的现实溃塌背后,是男人的孤芳自赏与女人的顾影自怜,男人是被爱浇灌也被爱娇惯更被爱摧毁的诗人,而女人是诗本身。滋生情欲和无边理想的旧屋住上了被生活淘尽热情的新人,关上木门年老诗意衰的退休艺术家为自己留下一串红杏蔷薇长歌当哭。寒风里仰起脸念想起她身上太阳的味道,沙砾中侧着身臆想他野蛮固执的孩子脾气,这部电影根本与诗人和诗歌无关,它只是被口号和时代粉饰之下一潭死水的糟心生活。
啥玩儿啊这是
7/10.女主是如此深爱着男主,以至于不惜献身文联主席以帮助丈夫上位,但那是帮他还是害他呢,时间会证明。遥想当年,诗人居然是个职业,当然,现在这个职业因为跟不上时代的脚步,已经被滚滚向前的时代车轮碾碎,抛弃了,本片就是用来怀念那个诗意的时代的。宋佳在一半的时候就不出场了,然后影片就不好看了。完全没认出周里京,出演这部电影的时候他都已经65岁了,早没了《新星》时的锐气了。
宋佳表演开头结尾摄影美术满分,工厂氛围和细节完全是路内的少年巴比伦的感觉,只不过剧本有点差,台词真的太弱,呼应时代的那些伟光正的台词太多,连讽刺的意味都体会不到的无聊感。几个人物没有画龙点睛之笔,同样的内核,隔壁科长的简直才华横溢
没美感,没实感。
【我说过,只要是你的,哪怕是你的影子和你的味,我都留着。】
暂时就不说什么了。
你为谁而活,谁就为你而活。
看得出来有很明显的寓言感,书中内容穿插的过于刻意,但导演可能最想呈现出矿区挽歌的主题。电影观感让人很容易抽离,中段有硬邦邦的莫名其妙之感。个别场景有记忆点。宋佳演技完全盖过朱亚文。咳咳~两星半
“等等自己的灵魂 用一生,写一行好诗。”导演绝妙之处在于片子叫诗人,却未程式化的让诗歌遍布,丈夫是诗人,妻子却把对行丈夫的爱过成了诗,是用一生谱写的浪漫诗意
女人何苦这样卑微!
鲜儿和传武好不容易能打上炮了还不能好好在一起,爱情太难了,cp党的心碎。
太矫揉造作了,又是为了文艺而文艺
和诗无关,其实名字应该叫《毛裤》,千千万万个中国风爱情故事之一,没啥大毛病,没啥大惊喜。
导演对远景和门框取景到底是有多固执才能让电影全片都这个样……
没了蕙姐,李五还不如普男,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毛裤的意象很贴合时代,布景妆造也是符合我婴孩记忆的,但就是表达得很模糊,另,大陆版3分钟删了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