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生造出一个“不能被定义”的新浪潮式的人物,他因为创伤丧失了全部记忆,随后他在生活中寻找自己、定义自己。
最后发现自己的现在与失忆前的过去是如此不同。
影片在剧本上对存在主义的刻意生造。
反而让存在主义没那么主义了。
观众从剧情上就接受了这样一个“没有过去的人”而并不是在接受一种“人不能被定义”的主义的输出。
这实在是新浪潮末世的一个很好的尝试。
影片语言尴尴尬尬,抱抱朴朴。
所有的人物冷冷漠漠,可可爱爱。
芬兰人疏离和亲切,残酷与温暖都平平淡淡地表达了出来。
芬兰人好像太原人
老师推荐的导演,来看了这部。
在课堂上,是因为一个学生作业,老师说那是一种简约和克制,参考的是考里斯马基的风格。
现在看来,他只尝试了一点点,本尊的作品让我非常喜欢。
不过,我很难想象这种风格如何实现,在剧作上是现实主义下的极致的想象力,加上幽默和诗意;在表演上,如何让演员们理解并达到统一;在影调上,也需要配合。
我关注了影片在一些从景物到人的剪辑方式,还有在人物对话时的处理,我觉得很有想法,手艺高明。
音乐的使用,现场乐队的实时插入,完全增色,又不会觉得多。
看了其他的评论说这是导演一贯的喜用,我觉得真好。
我相信绝大部分导演都喜欢音乐,但是怎么用好,成为你的语汇,这需要审美和手法。
故事和情怀,这很重要,对于导演来说。
乡情、时代的惆怅、人性善恶的描画、感情的离合与命运的起伏。
所有的故事都离不开这些,只是导演选择如何讲述,用什么样的方式讲述。
原来,没有过去也是可以的。
从来没有想过,一个失去记忆的人,即使再也找不回过去,也可以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
芬兰的电影有种独特的淡淡忧伤感,不激烈、不做作。
大概是北欧的气候使然,人们的性格都很内敛,表达感情的方式也刻板得有点可爱。
就像M和Irma表达感情的时候一样,虽然生硬,但却真真切切地体现了芬兰人的性格特征。
默默付出却不求回报,不强求,不强迫,Irma是个好女人。
慈善有爱心,仿佛是M生命里的守护神。
Irma组建的慈善机构,给我留下了颇为深刻的印象。
发放衣物、食物,而后又在M的提一下为那些流离失所的人提供精神食粮。
当看到他们随乐起舞,又或是聚精会神地陶醉在歌者动人的音色中,我居然产生了一种莫名的向往之情,因为在那里,即使衣不遮体、食不果腹,也仍然拥有享受音乐的权利,这其实是每个活在世界上的人都应该有的权利。
再来说M先生。
他的人生被过了两遍,不,准确地说,他拥有两个人生。
一切始于火车,飞来横祸使他险些丧了命。
也许,顽强的生命力正是他今后生活希望不灭的暗示。
上帝不仅给了他继续生活下去的权利,还赋予了他另一种生活。
所以也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还是幸福的。
虽然也有过对于过去无法确认的恐惧感,然而神奇的他还是很快走出了阴霾,开始了该有的新生活。
和警察、小狗、垃圾箱里的‘近邻’、Iram、慈善机构帮助的人们的相处,让他有了另一种对生活的感悟。
从起初地对过去的追寻,慢慢地,变成了对当下的感悟,一个人的生命力就这样得以延续。
他也许明白了,即使再也不知道自己的名字,再也不知道自己过去的一切,生活也可以被过得多姿多彩。
所以当被告知自己的过去,自己拥有一个妻子,终于找回自己的过去时,M似乎并没有想象中应有的喜悦,他有的,却是对现在生活的不舍。
他匆忙回家,了结了自己过去的一切,再次乘上同一班列车,然而不同的是,这次下了车的他,是一个全新的他。
电影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我无法精确地说出。
但我开始明白,过去对于我们来说,就像一坛陈年老酒。
酒是我们的财富,是我们喜欢时不时拿出来玩味一下,提醒自己:我曾经拥有。
然而,即使气味再怎么浓郁甘甜,充其量也只能让你醉上一宿。
没有了这坛酒,也许拥有感就当然无存,也再也没有沉溺其中的权利,但这又如何呢?
我们全当从来没有拥有过,摊开双手,抓住现在,创造未来,岂不是一种更好的态度。
最后,让我留连不已的,是片中略带有俄罗斯风情的芬兰乐曲,每一首都百转千回、馥郁芬芳。
歌声中,可以感受到这个冷冷国度中,暖暖的心。
他持枪抢劫银行将自己的钱取出来……在自己的工厂和挖土机旁边开枪了结了自己那些干活的芬兰人拿到了工资……土豆也长出来了他穿着领来的红衬衣准备给爱玛做一顿晚餐……………………………………………………………………………………………………………………………………………………………………………………………………………………………………………………………………………………………………………………………………………………………………………………………………………………………………………………………………………………………………
阿基·考里斯马基的《没有过去的男人》颇为可爱,是魔幻现实主义的童话,关于身份关于正直。
正如他的早期作品一样,剧本很古怪的,源自不动声色的、讽刺幽默的俄尼·科沃斯的回忆录。
这并不是大众普遍认为的喜剧片,却颇有味道。
故事集中在一个叫“M”的男人身上,该角色的设置类似于卡夫卡存在主义的反英雄。
M来到赫尔辛基,睡在公园的板凳上,遭遇一伙恶棍的袭击,几乎毙命,他被送到医院,仪表显示他已经死了。
突然间M起身,拔掉仪器,穿上衣服走了,下一个场景他躺在河边,一个流浪汉换走了他的鞋子。
濒死的M被两个男孩发现,在一个小家庭里疗伤,他们生活在海港边的集装箱里。
因为M的脑袋受创,他几乎丧失了所有记忆。
他开始重建自己的生活,获得了这个家庭以及其他角色的帮助,包括救世军组织的女人、一个宽宏大量的银行抢劫犯,一个软心肠的保安等等。
M面对着一个新的世界,他必须知道自己的真名,找到自己的身份。
他做出的反应,与周边人产生了诸多共鸣,他鼓励救世军的女人重新认识自己,她也帮助了M很多,给予他爱与希望,告诉他必须自控。
他开始在贫瘠的海边种土豆,这是一种坚持。
演员的表演故意的呆板,总是面无表情,这个角色在传统概念里,应是属于现实主义的范畴,可并非如此,倒是和塞缪尔·贝克特、贝尔托·布莱希特的表演接近,只是这两位老艺术家都没有认为这是种可炫耀的符号。
M表现得很谦逊很内敛,给予观众很大的空间投射自己的灵感与联想。
本片的台词间总是有很长的停顿,语言也很朴素甚至粗俗,都是带有指涉性的。
比如电工给M安电线时,M问他多少钱,他回答:“如果你看见我倒在排水沟里,把我翻过身来就好。
”剧情充满了巧合,几乎不用推断,也没有意图让观众去总结与评论。
电影看上去呈现的是一个世俗的世界,可是我们并不能适应,显得奇怪。
这部电影是关于情感、冥想的,跟行为、性格与事件几乎无关。
考里斯马基开采了身份的概念,即我们怎么建立自我意识,怎样知道自己是谁,如何收集证据,从别人那里得到自我认同。
他所用的方法是,从别人那里效仿到礼貌,建立起责任感。
银行抢劫犯,认为自己的行为并不是自私,是在做正义的事情,只不过他和法律与道德产生了裂痕。
保安做生意也不是自私,倒显得度量很大。
救世军乐队并非古板,只是出于一种自我保护,其实他们能创造出更新潮的音乐。
所有角色都有天真的一面,存在一个反“自我”的无限开放空间。
影片的情感是一种不紧不慢的反应,是一种自我审视,即让事件挂在空中,进而可以我们挖掘更深层次的含义。
它反应了人类正直的可能性,正如圣经上所列的,有关于互相帮助。
M可以说是死而后生,仿佛是对我们来生的预示,正如维姆·文德斯在《柏林苍穹下》一般,考里斯马基创造了一个超自然的世俗,纯属是个想象出来的空间,来表达这种预示。
他的处理方式很微妙,也很谦逊,正如片中的角色一样。
他构筑起来的灵活框架,能让观众去想象,去寻找答案。
考里斯马基用了黑色电影的打光方式,来呈现一种超现实,布景被加亮了,具备一种异想天开的现代感。
再加上原始的特效,使之带有强烈的戏剧感,缺乏景深,有种失衡感。
影片的制作非常欧洲化,回避了现代商业片的浮华,使之具备一种荒凉感及不确定性,创造了一种“异物性”。
考里斯马基还兼用了自然光和人造光线,使阴影很明显,让我们察觉到所见皆为非现实。
场景总是带有令人沮丧的元素,拉合了电影人和观众的想象。
M在公园长凳遇袭的那个场景设置,颇具戏剧舞台感,是属于二维的空间。
建筑物内部是用煤砖和金属构成的,比较生硬,表面涂有浅褐色,很暗淡。
可是,保安的车却是很明亮,M获得的免费午餐也是丰富多彩的,看起来很美味。
音乐始终是考里斯马基作品的一个中心,它代表了一种卓绝的想象力,以及对美、愉悦、魔幻的追求。
音乐使得听众变得高贵,考里斯马基把观众带入到电影中来,激发他们的个人经验,尤其是在救世军乐队表演的时候。
狼嚎是因为孤独吗?
一个孤独的中年男人半夜提着行李在公园游荡,是因为孤独吗?
不是的。
他只不过是在北方的生活过得很不好,他想要逃离,所以他来到了南方寻找工作重新开始。
他在北方有一个妻子,可是他们感情并不和睦。
他不酗酒,但是他好赌,他输光了家里任何值钱的东西,为此和妻子大打出手直到了离婚。
感情不顺,丢了事业,他想要逃离的是人生低谷,于是他在南方的公园里被流氓殴打半死不活,最终变成了一个没有过去的男人,他失忆了。
一个单身的中年妇女半夜听着狂躁的音乐作为催眠曲,是因为孤独吗?
我想应该是的。
她从来没有恋爱过,她没有爱过谁,大概也没人爱她。
内心善良的她并不能阻挡她的性格孤僻,她热心做着公益事业,帮助着需要帮助的人,但是她始终帮不了自己内心的孤独。
树会为落叶伤心吗?
本是流浪人,再见流浪人,还会心怀热心吗?
也许会。
流浪汉夫妇给失忆的男人喂食养伤,钱财不多的老汉会大方地请失忆的男人喝啤酒,老板娘会给捉襟见肘的失忆男人剩下的饭菜吃,同是无家可归的流浪汉愿意帮失忆的男人寻找睡垫,即便是看似冷酷无情的警察也愿意租给他集中箱做房子,虽然是交易。
没有名字,会伤心,但生活依然要继续;没有金钱,会伤心,但生活依然要继续;居无定所,会伤心,但生活依然要继续。
生活给这个男人开了个玩笑,既然眼前一切不顺利,干脆让你一键清零、一无所有。
不管如何,男人终于还是接受了新生活,开始布置简陋的家,开始做着低薪的工作,开始给生活寻找音乐,开始给生活寻找爱情。
生活即便晴天霹雳,依旧要昂首挺胸向前进。
我想,影片中的失忆男人是幸运的。
前半生过得乱糟糟的,是失败的,这时候生活给了他一个机会,流氓给了他当头一棒让他忘记了一切,就像系统重装,过去一键清零。
他开始了一个全新的人生,认识了各种各样的朋友,虽然生活依旧不易,但每一个人都尽量互帮互助的,最后还找到了爱情。
虽然演员的表情略显呆滞,虽然他们的行为举止刻板又木讷,虽然他们的台词简单却又富有深意。
有时候你可能会觉得很喜感会发出笑声,有时候你可能又会被他们前言不搭后语的台词所吸引,有时候你可能又会被他们对生活的努力追求而感动。
认真讲故事的电影,总是显得那么可爱。
电影里这个画面,色调很美。
感触很深,脑海中想起一句话,“it'll pass”,everything will pass. 这个时代的爱恋真实温暖浪漫,每个时代都会有这些爱意的瞬间,会随着当事人的消亡而消散,感谢电影帮我们记录下这样静谧心照不宣充满悸动的夜晚。
一代又一代我们不断的重复着,又经历着。
每一个爱的瞬间都真实存在过,但它的确会过去,又在另外的时代另外的人们身上上演。
我们拿什么来记住这些瞬间凭着我们自己这还存活的记忆。
在片子开头,你心事重重提着箱子走在陌生的城市中,后来我们都知道了,那是因为你的妻子。
但也许,这一切都不必记起。
那些往事、过去的沉重负担因为一次抢劫而烟消云散。
5点12分,当医生宣布你死亡时,你却平静地站了起来,镜子里的你宣告了自己的再生。
于是,新的生活开始了。
你开始进食,开始说话,开始恋爱,开始工作……唯一没有开始的是想起你究竟是谁。
在这个过程中,你碰到了形形色色的人。
让我惊讶与惊喜无比的是,你和那些人所表现出的坦然与镇静,对于习惯在日常生活和屏幕中时时看见惊讶的我们来说,同样让我们手足无措了。
那些小人物们,偷你鞋子的老头、拉手风琴的流浪汉、好心的餐馆厨师和服务员、势力的警察、慈善机构的女司事、被逼无奈去抢劫的小企业主、即将退休的银行行长、口吃不清却尽心尽责的律师……还有生活中的美好细节,几盆小花、几首曲子带给我们的平淡的温暖,总能够带给我们会心的笑容。
在他们身上,是对变化的欣然接受与迅速调整。
当一些灾祸降临时,似乎每一个人都是经验丰富的老人,着手做的都是找寻最佳的出路以使自己的生活朝更好的方向前进。
至于那些尖叫、那些惊慌,似乎是另一块土地的事,这里的人们已经学会了平和。
其实,普通的生活中还是有值得留恋的东西,关于电影,人们在日常的谈话中反复提及;关于音乐,rock & roll 和 blues,让片中的流浪汉翩翩起舞、陶醉不已;即使家只是个垃圾箱,但还会有人热情地邀请你进来喝一杯咖啡。
还有她,你的她,虽然看上去不苟颜笑、容颜老去,却喜欢在深夜听欢快的流行音乐。
她把门缝堵了起来,这是她的秘密。
当你偷走她的一个吻之后,你们一起听音乐,一起采蘑菇,你们开始分享未来。
但你却无法融入正规的一本正经的生活,去职业介绍所、到银行开户处处碰壁。
那些人是我们吗?
觉得世界到处是欺骗,对于他人缺乏信任,每天生活于惶惶之中,也因此,少了很多快乐与意外的惊喜。
生活的真相终于慢慢向你展开了,你发现自己会焊电,为了上班,你去了银行,遇上了抢劫,进了警察局,由此开始,你知道了自己是谁,也知道了,原来自己已经有家。
但是,你却感到了失落。
幸亏,在最后,你拯救了我们和你自己。
整个片子充满了生活的善意与宽容,看看其中的一朵小花: ——请问要付你多少钱?
——要是哪天,我跌进了沟里,扶我起来吧!
:)
一切在那个下午的五点十二分才开始。
比任何一年的任何一个下午都没有什么特殊之处。
芬兰的初春,夜幕早降,一个表情空洞、寂寞萧索的旅人,在陌生的城市,遭遇突然而狂烈的袭击,五点十二分,被科学宣布死亡。
于是,这个平常无奇的五点十二分变得意义非凡,像一道神秘闪电,将一段生命分成两截。
当他从病床上站起来的时候,他是个没有过去的男人。
最近看了许多关于失忆的电影,但在这一部里,失忆不是为了营造悬疑和神秘,甚至不是为了藉此探究理性在场时深深隐藏的人性,它是忏悔,更是新生,一次伤害,打开了一扇门,黑暗中,眼睛经历暂时性的失明后,看见生命重新来过的奇幻而黑色的历程,重新发现城市与人,民族与国家。
导演把他的系列电影命名为“芬兰三部曲”,一个人,隐喻一个国家,真是有史诗的悲情。
对那些流离失所的灵魂,导演的情怀若可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慈悲”。
男子的记忆里,只有光线明灭的火车车厢,之前就是一片黑暗。
而之后经历的人和事,不消说以诺基亚闻名的芬兰人,纵是我们,在有最多人口或许也有最多流浪者的国度,恐怕也从未曾理会和想象过。
他伤痕累累,跌在早春的河边,嗜酒的夜更人雅克和妻子救了他。
雅克一家四口挤在逼仄的货柜屋里,发薪水后来几杯啤酒就能让雅克满足得像个君王。
他住进河边废弃的集装箱里,虽然这里边冬天刚刚冻死了一个流浪者,虽然这样的地方也有警察来收房租,可是用水清洗过,穷朋友帮他装上电灯,修理好从垃圾场拣来的电唱机,在春寒料峭的夜里,里面也传出了温暖的灯光和轻柔的歌声。
他认识了埃尔玛,一个为慈善机构工作,主日给流浪者施舍热汤的女人。
她不漂亮,可他感觉到她看他的目光是平等而慈悲的。
她添给他一勺汤,说:重新学着生活吧。
埃尔玛帮他找了份像样的工作,他交了房租,第一次去银行开户,却撞上抢劫,作为一个不能说出真实姓名的当事人,陷入了和庞大警察机构的纠纷里。
当他再次面对那个抢劫犯,却毫无怨恨,甘愿为这个向死的老人把他抢来的钱送给那些因为他破产而失业的工人。
他徘徊在店外,等埃尔玛关了灯从店里出来,鼓起勇气请求送她回家。
他用挣来的第一份薪水,为埃尔玛做了一顿美味的青豆,和她一起郊游,采春天的第一丛蘑菇。
那一夜,埃尔玛回吻了他。
他的身份被确认。
爱情刚来,他就要离开。
埃尔玛默默送他上火车,回到妻子身边。
陌生的家,妻子有了另一个男人,他才知道自己曾今给妻子多么大的伤害。
找回记忆,对别人也许是幸福,对于他,却是痛苦。
既是痛苦,也是幸福。
北半球明亮干净的天空下,有意无意的微微仰拍,特写和近景,极少的肢体动作,呆板的表情,沉默的语言,喑哑的歌声,令人哑然失笑的黑色情节,遗忘与梦游的气质,共同传递着一种奇妙而温柔的诗意。
那些沉默背后的心灵,那隔着河岸、远离霓虹的人群,打动我的,不是他们经受的苦难,而是沉默的表情,黑夜中的微光,在苦难里静默的细节:躺在河边的失忆者,夜里不开灯的女人,在街角相拥取暖的老夫妻,垃圾场里酣眠的残疾人,铁屋里的灯光和歌声,总是小心翼翼装在身上的用过的茶叶袋,洗得干干净净的唯一一件衬衫,那条不会对穷人吠咬的叫“汉尼拔”的狗,回家的路上有人做伴了,春天种下的土豆发芽了,潦倒的流浪汉又开始跳舞了,唱诗班的女人唱着《小小的心儿》:人的心儿很小,却是无限宽广啊,它藏起伟大的梦想,爱与恨的天地,宝贵的欢乐和巨大的悲伤,幸福的爱和阴暗的痛苦……年轻人问:这合适吗?
老人说:只有主知道。
不过他们在跳舞呢。
那时候,如果细心聆听,一定会听见天使从空中飞过,翅膀扑啦啦地响。
原来,一切秘密都藏在最初的那个镜头里,与其说是失忆,勿宁说是死亡。
死是失去也是新生,忘记是宽恕也是拯救,男人带着祝福告别此岸,重新回到爱人身边,他的奇幻乐土,他的永远思恋(顺便说一下,电影里的歌,是我近期看的盗版DVD中最好的中文翻译,碟商在封套上说,“空洞萧索的心灵在主的天穹中游荡”)——我忆起那美丽的花园和我奇幻的乐土我在梦境中徜徉在童话国的树丛中央那些绝美的吊桥那些挂着满月的迷人夜晚我在花园中看到这一切我的乐土啊
随便下的电影,看完才知道是考里斯马基的作品。
感觉是我看过最纯粹的浪漫的电影了。
一点都不矫情,一切都是那么的直白而真诚。
电影里底层人民的生活也充满了欢乐。
对白总是显得那么有哲理。
配乐每一首都完全打动了我。
不能再喜欢了,就是看得过程是断断续续的。
好喜欢那段手风琴配乐,和教堂的乐队。
福利社的女人和流浪汉的爱情才是最浪漫的!
两周没有看过电影了。周末下雨,睡到二点起来,在小房间看完。结束后一直播放《Paha Vaanii》,真的是在电影中看到了别人的人生。电影真好
4/10
没什么野心,很简单,很让人喜欢。觉得几处对话出奇的好笑,关于一个可以尽享未来的男人。医生宣布他“死亡”的时候,他却拥抱了新生。“火柴厂女工”成了他的曙光,过去的的日子他输得一败涂地,但有恶就也有不经意的善,这次她和其他平凡好心人救了他
阿基个人化的荒诞特色喜剧,让木讷的角色身处严峻的形式之中,使之产生绝妙反差的喜剧效果。失去记忆的男人在异乡收获了意外的幸运,严峻环境中的冷酷表演和荒诞的场景,阿基的人物总是能够直面这样惨淡的人生,并使之迸发出丝丝的暖意。阿基的“冷”总是和“暖”相伴。
原来芬兰也有坏银,哼!!
阿基·考里斯马基是这个月的主题和新欢
资料馆重温。生活疲惫的人被一棍敲碎记忆与烦恼,不亚于一种精神领域的休克疗法。没有过去意味着身份丢失,以无名的状态贯彻新生活的意志。焊电面罩,精彩的隐喻,直视电火花令人短暂失明,面罩过滤掉强光,只有最强烈的记忆才能穿透面罩。当他娴熟地焊接时,如此动容。记忆可以捆绑身体,却无法捆绑情感,他可以平静地面对前妻(多么残酷),似乎关于他者的情感只是记忆而已,一种过去而已。阿基的群戏和配角总是精打细磨,富含意味,而主角却漫不经心,粗糙而大体,就像篆刻中的阴文,边缘勾勒细腻,拓印后才会显得主字劲道分明。深沉如阿基,不仅在于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更重要的是把创作者身份摆在何等的视角中。再就业福利机构的官僚主义和民间自治自救的博爱与温情,阿基的立场不言自明,就像阿基电影里无处不在的摇滚乐,重申着平等和反抗。
到底是哪个年代的故事啊列车上居然有寿司和昭和歌谣哈哈哈太迷了 故事很单纯男主真是阳光坚定啊感觉很难得 音乐也是首首好听
集装箱点唱机摇滚启蒙,汉尼拔汪汪能驱狼,银行已被朝鲜收买,霰弹枪也要拿遣散费,所有人开口都是诗,“能说句人话吗?”,道别无他能及一个拥抱,好冷好甜好开心
7分,一看就是冷地区风格。
如果我遇到危险,我会像电影里的这个芬兰人一样能挣扎着活下去吗,或者说幸运的活下去。所以,一个民办的旨在救济民众的公益机构,就是必须存在的。无论在什么时候,一个法律顾问都是必要的配置。
#腾讯视频# 4.7 分。第一部阿基,原来 CC 关于小津的短片里阿基可爱的味道原来就是它电影的味道!荒诞又可爱、通透又真诚,最近准备大规模补阿基了。几个配角和男主的表演都很好,全片在很对的味道里。
阿基电影的开头和结尾总是很有味道,但在大的剧情转折上处理得都不太好,要么是用更加的荒诞来遮盖角色自身的荒诞,要么是把角色削薄后硬转,不太在乎现实逻辑,你也只能接受。
居然多了垃圾背景音乐 你不再是癯无赘肉的鲜肉阿基了 失望弃
这中字真是一言难尽,且台词多得都有点非典型阿基了,略失望。
演员从头到尾一个表情...
不懂
不喜欢闷的人看闷片,选择这片是我的错~~
传递穷人之间真善美给人以正能量的电影。如果每个不快乐的人都能失去记忆后重新开始,那也忒幸运了吧。
纪念卡夫卡·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