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火将至
O que arde,风火临山(港),烈火将袭(台),A Sun That Never Sets,La part du feu,Fire Will Come
导演:奥利维尔·拉克谢
主演:Amador Arias,贝内迪克达·桑切斯,Alvaro de Bazal,Elena Mar Fernández,Inazio Abrao,Luis Manuel Guerrero Sánchez,Rubén Gómez Coelho,David de Peso,Nando Vázquez,Nuria Sotelo,Ivan Yañez
类型:电影地区:西班牙,法国,卢森堡语言:加利西亚语,西班牙语年份:2019
简介:被指控纵火的阿莫多出狱了,却没有人等着他。他回到家乡,一个位于加利西亚深山、全欧洲森林大火发生最为频繁的村庄,与八十三岁的老母亲和三头乳牛一起生活。跨过湿冷阴郁的冬季,阿莫多循着自然的节奏缓慢生活,曾经干枯的生命在春日微风和盛夏阳光里逐渐舒展,直到森林的滥垦越来越近,漫山的烈火再度袭卷而来……。 导演奥利佛勒赛回..详细 >
磨磨唧唧讲个球
痛苦的桉树,只能烧一次的山火。海南节这个字幕翻译,逼迫我一次次打开了「听歌识曲」
出狱归来,母亲还在,没有什么比这更让人温暖的了,纵是大火熊熊又如何。
怒火攻心 let it burn
心被框住了,生活就被框住了。
有点蛇尾,3.5+。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和以往涌现的自然主义电影相比,拍摄方式多少增强了剧情浓度,环境声也不尽然(忽而被音乐盖过),但观看的舒适也正有赖于二者间的平衡。
纯作者表达的小众电影。如果你是个因纵火犯入狱,出狱后即使有多深的家乡情结,面对那些干涩的就要枯竭的得了“癌症”鹤立鸡群的树中树的桉树们,与突然降至的山火共舞,你还能清净吗?
欧洲电影真的是越来越剑走偏锋了,就不能稍微的考虑一下观众观影体验嘛,整个影院的人感觉都快睡着了,然后戛然而止的结尾,我们一脸茫然,都不知道这到底是梦醒了还是睡醒了。留白太多,缺乏力道,拍电影还是得稍微有点表达的欲望啊。画面空灵,加一分。
越来越喜欢看这种人守着自然的电影,大概也不需要什么剧情,默默的在哪里,慢慢地朝前走就好了。
我明白导演就是想用这种极慢的节奏去逼近生活的真实,发掘人物无助的内心世界。但是对不起,这真的不是我的菜。
有些电影是,你看到的是什么就是什么,相信你自己的眼睛,这部就是。(另外,制片团队太厉害了,能够拍到这样的大火,然后电影的结局略小气了,或者那个直升飞机是用来播撒种子的。但对着它拍也还是太小气了。)
前面拖沓的叙事,被后面一场火,一次性的点燃
剧情沉闷,一半儿田园生活,一半儿森林大火,衔接感觉十分突兀,看完了也没整明白整部影片的来龙去脉,也许是我水平不高,欣赏不了,毕竟艺术有时是十分抽象的。
没看懂,虽然是零娱乐,但是不知为何,并没有找到头绪。。除了无边的森林风光和大火浓烟震撼外,人物的日常也只是记录直序而已。。
开头插入一段挖机伐木的场景,这台推倒山林的蛮力机械与黑暗深处瘢痕累累的巨树构成了一种目光的对峙,一方熄灭了灯光,一方镜头不断缓缓上升,形成一种由作为客体的植物朝着某种缄默不语的神性存在的升格(镜头甚至未能到达顶端即被迫中止了),Amador在雨季出狱获得新生,又在火灾之后再度被无端指控,每一次自然更迭并非恢复原样,连马儿也会几近失明留下伤疤(就像来自那棵巨树的某种回应),总有什么东西在这种更迭中永久地失却了。
“他们”说他犯了错,之后他也很难再融入“他们”;即使尝试着努力,一旦发生了不好的事情,“他们”便会将矛头指向他,因为“坏蛋永远是坏蛋”。所有的沮丧的、愤怒的情绪与满目疮痍的山火惨境,最后终于在他身上找到了宣泄的出口。心火燃烧,大火已至,烟火迷障,全员扑街。原汁原味坐标西班牙横跨四季的宿命之诗,风景美好,几乎全素人上镜,叙事风格质朴雅致,留白不错,但对于主角的塑造还不够丰满--大家都看的出他很压抑,但也仅仅如此。所谓人性,就如同片中受困于河流而受伤的牛与被山火熏瞎了一只眼的马,“他们”都是“残障人士”,无一幸免。那么,第一次的山火究竟是不是被关了两年后假释返乡的“纵火犯”他所为......各种电影节最喜欢这种片子,先给你来个软糯飘逸岁月静好,然后便是在迷雾中若隐若现的深渊凝视。
看似简单,需要细品。被隐去的故事蕴含多种可能。痛苦存于万事万物之中,而辨明痛苦的根源是精细的事。
我觉得影像很保守哎,剪辑频率显然过快,还有点漫不经心的,缺少“凝视”折射出的深邃(除了开头),这就已经和简介提到的两位大师完全不同了,明显是偏自然主义的拍法,大体上的观感是drama和documentary之间的失衡。
原始自然的冲击力,喜欢这种影像质感,缺乏具体内容,非常表面,有点那个味道~
?这是什么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