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再见

Au revoir là-haut,See You Up There

主演:纳威尔·佩雷兹·毕斯卡亚特,阿尔贝·杜邦泰尔,罗兰·拉斐特,尼尔斯·阿贺斯图普,艾米莉·德奎恩,梅兰尼·蒂埃里,埃洛伊兹·巴尔斯特,菲利普·乌禅,安德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加拿大语言:法语年份:2017

《天上再见》剧照

天上再见 剧照 NO.1天上再见 剧照 NO.2天上再见 剧照 NO.3天上再见 剧照 NO.4天上再见 剧照 NO.5天上再见 剧照 NO.6天上再见 剧照 NO.13天上再见 剧照 NO.14天上再见 剧照 NO.15天上再见 剧照 NO.16天上再见 剧照 NO.17天上再见 剧照 NO.18天上再见 剧照 NO.19天上再见 剧照 NO.20

《天上再见》剧情介绍

天上再见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演而优则导的法国演技派男星亚伯杜庞蒂自导自演的《天上再见》,改编自犯罪小说大师皮耶勒梅特的同名小说,讲述两名因目睹长官犯罪而惨遭惩处的军人,没想到退役后长官飞黄腾达,自己却一贫如洗,为不让小人得志,他们决定要为自己讨回公道。影片精采刻画第一次世界大战过后法国社会,从血肉横飞的泥泞战场到纸醉金迷的华美派对,但即便面具绚丽华美,也掩盖不住背后的人生伤痛。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鬼怪万圣节天穗之咲稻姬迷恋告急杀即生蓝色太阳宫生锈你是星期几出生的深度诱惑戴安娜神奇马戏团之动物饼干青衣道师6888女子营接吻大师异世界魔王与召唤少女的奴隶魔术Ω疯狂的交易逐梦拍档灰姑娘游戏林肯律师第二季你、我和圣诞节三人行我的甜蜜奥地利假期双雄灰色之壁打工吧!魔王大人第二季美丽的笨女人老鹰五兄弟拜托了某科学的超电磁炮SOVA封神雷震子血旅怪谭天华百剑~欢迎来到铭治馆!~平凡职业造就世界最强第二季

《天上再见》长篇影评

 1 ) 38张面具下的残酷与浪漫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大家好,我是遗憾的小仙儿。

当五一档《复联4》以雷霆之势横扫国内票房的时候,一部法国电影成为了没有名字的炮灰。

烂番茄新鲜度93%,IMDB评分7.5,豆瓣评分8.0,猫眼评分9.2,在法国本土28天获得1200万欧元票房的电影在中国上映3天,票房却还不足100万人民币。

当小仙儿在离家甚远的冷门时段终于看过了电影后,不禁觉得,成为炮灰并不是这部电影的遗憾,反而是中国影迷的遗憾。

它是文艺电影,电影中每一帧都充满着浪漫的艺术气息,发人深省。

它是商业电影,节奏明快,紧张刺激,娱乐性十足。

在小仙儿看来,仅仅是电影中精致又艺术气息浓厚的38个面具,就值回票价了。

它就是《天上再见》。

《天上再见》

这部电影讲了一个新奇又残酷的故事。

爱德华在战争中失去了半张脸,他和好友艾伯特在战后过着贫困的生活,但他们无耻的长官却飞黄腾达。

战后上流社会热衷于筹款建造战争纪念碑,但战后的老兵们却流连失所,生活窘迫。

于是,爱德华决定向世界来一场翻天覆地的复仇……说起这部电影,就不得不提它的同名原著小说。

这部牛逼的小说获得了2013年龚古尔奖,这是法国最高荣誉奖。

《天上再见》作者皮耶尔·勒梅特向媒体展示龚古尔奖奖金有人声称,这是一部值得全人类阅读的史诗。

而电影,在小仙儿看来绝对没有给小说拖后腿。

影片在“欧洲奥斯卡”凯撒奖上获得了13项提名,最终获得了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等5项大奖。

爱德华这个名字总是充满着艺术气息,《简爱》、《剪刀手爱德华》的男主们都有着这样的特质。

而巧合的是他们一个失去了胳膊,一个没有双手,而今天要说的主角,失去了他的半张脸。

爱德华本来出身上流社会,但因为父亲对自己热爱绘画不理解,叛逆的他选择了参军。

在一战结束的前两天,为了搭救好友艾伯特,他被炮弹打到,失去了半张脸和声带。

具有绘画才能的爱德华为了遮住骇人的伤疤,开始为自己制作面具。

我们今天要说的,就是爱德华这38张面具。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艺术不是技艺,而是艺术家所体验的感情的传达。

带着面具的爱德华,反倒比没带面具的普通人更加真诚直接。

面具,成了他表达情绪的方式。

在38张面具中,爱德华有一个非常简单的面具,而这个面具最大的特点就是,它可以在笑脸和哭脸自由切换。

戴着面具的爱德华反正做到了我们很多正常人做不到的事情,开心时笑,难过时哭。

这也是小姑娘路易丝能够听懂爱德华声带受损声音的原因。

因为他们不像大多数成年人那样虚伪,善于隐藏,而是都有着很多人已经失去的童真。

顺便一提,《天上再见》在凯撒奖上获得了最佳服装、最佳美术这两项奖项。

这也让爱德华的面具更有看头。

如果想要看懂这些面具,我们先要了解当时的历史。

20世纪初期,法国掀起了装饰主义运动,以奢华,精美的艺术作品闻名,但被战争打断。

1918年,持续了4年的一战终于结束。

战争开始得稀里糊涂,结束得莫名其妙。

装饰主义运动在战后卷土重来。

这体现在了爱德华的第一张面具之上。

当半张脸被毁,无法说话,依赖吗啡忍受疼痛,进食也要通过一根橡皮管,爱德华活着,却更像死了。

艾伯特为他准备了各种绘画工具,他却看都不看一眼。

但一个懵懂的小女孩的闯入,给他带来了救赎。

看到艾伯特被毁的恐怖的脸,小女孩没有害怕没有尖叫,她只是轻柔地抚摸曾经英俊男人脸上的恐怖伤疤。

这,带给了爱德华活下去的希望。

第一张面具拥有着靛蓝的底色,点缀着白色的勾线,左侧面具上蔓延出去的枝丫象征着生的渴望。

整个面具精致、华丽,却并不实用。

毕竟,那些蔓延开的枝丫并不利于主人的行动,这在不久之后就得到了验证,这里就不做剧透。

在一战中,数百万的人丧生,而欧洲也因为战争被打烂,逐渐开始走了下坡路。

战争对人们在物质和精神上都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于是,一种达达艺术开始盛行,即破坏理性,崇尚偶然、抽象和心理,旨在破坏中产阶级价值观和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

杜尚,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这位法国小伙从商店买来一个小便池,起名《泉》送到了美国独立艺术家协会举办的展览上。

他只在上面签了一个名,却要求作为艺术品展出。

谁也没想到,在之后《泉》竟然成了现代艺术史上的里程碑。

《泉》而爱德华的一个面具就是模仿的杜尚的《泉》。

爱德华临摹的不仅是杜尚这位同时代的老乡,还有来自未来的毕加索。

毕加索为杰奎琳创作的《梳头发的女人》。

《梳头发的女人》而爱德华有一个十分类似的面具。

不过,爱德华称面具是两个接吻的人,而毕加索画的是一个人。

在爱德华精心策划和艾伯特与露易丝全力协助下,他们的复仇大计获得了巨大进展。

爱德华戴上了佐罗的面具,但是这个佐罗,面部表情却不像人们印象中的那样正直无畏,反而透着一种诡异和嘲讽。

这正是爱德华对战后法国和上流社会的嘲弄。

战后老兵饥寒交迫无人关心,富人们却募钱打算建造纪念碑。

这场复仇,爱德华自比佐罗的正义举动,但整个计划又实在谈不上十分光彩,由来这里就不剧透了。

相比佐罗的举动,这更像是一个孩子的恶作剧。

所以,这得意洋洋的笑脸除了表达对国家的失望和嘲讽,也带着对自己的嘲讽和自得。

而当他们获得了大量金钱之后,爱德华直接用钞票做了一个雄狮的面具。

爱德华带着这个面具载歌载舞,大概是战后他最开心的时刻。

对金钱的蔑视,从爱德华自母亲去世后,父亲只顾着给他钞票却拒绝给他一个拥抱就开始了。

对金钱的蔑视,代表着爱德华对父权的蔑视,而任意糟蹋钞票让他内心获得了满足,让他感觉自己就如同雄狮一般。

这时候,我们就要说到爱德华最后一个面具。

它也是一个动物,一只蓝色的夜枭。

这也是整个影片中,最华丽的面具。

据闻,这款面具的羽毛来自十余种鸟类,经过后期染色加工,配上相应颜色的宝石,这款面具耗时16天全手工完成。

我们回忆爱德华第一个面具,金属质感的面具尽管华丽,却处处透着冷冰冰。

而爱德华最后这个面具,和第一个面具同样都是蓝色的,但用鸟类的羽毛做成的面具,华丽中带着一股温暖的气息。

蓝色的面具遮住了爱德华的整个面部,只露出了他的眼睛。

在这华丽的面具旁边,放着爱德华无法离身的吗啡。

面具越是华丽,爱德华的痛苦越加深重。

带着夜枭的面具,就能像鸟儿一样获得自由吗?

《天上再见》被定义为商业片,但是,没人能否认他的艺术性。

如果原著小说是全人类都值得看的史诗,那么电影我希望所有热爱电影的人都可以看一看。

在法国影院非首映场全体起立鼓掌的电影,在中国不该受到如此冷遇。

-FIN -公众号:小鲜电影(xiaoxianmovie)

 2 ) 带刺的幽默,无泪的悲剧|以间离手法浅析《天上再见》

“写东西的时候,开头最难”,便以此开头吧。

偶然得知《天上再见》在国内院线上映了。

它在法国凯撒电影奖中12提5中,烂番茄指数高达93%。

可以说,《天上再见》是4月最后一部佳片,也是5月第一部杰作。

电影以一战为题,却重点着墨于战后;明明是悲剧,但让人时时捧腹。

不过笑中带血镜头追随送信的警犬,回到1918年的113高地。

德法士兵都无心恋战,但中尉普拉代勒在暗地引发双方交火。

在这场师出无名的战役中,艾伯特险些身亡,爱德华失去了下巴。

战后,为了维持生计,艾伯特在巴黎做最下等的工作,他的未婚妻却另抱琵琶;

爱德华虽出生于显赫世家,但由于家庭矛盾,他不愿面对父亲,在军事档案中偷换身份,戴上面具、与艾伯特一同生活。

他俩穷困潦倒,普拉代勒却靠死人发了财。

似乎,永远是普通人背负战争的代价。

爱德华想报复社会的不公,“复仇”的欲望被被满足后,他又全然陷入空虚。

最后,他被父亲找到,陈年积怨在自白中消散。

爱德华,被莫大的虚无推向死亡;艾伯特,选择了另一条路。

这部电影很反常,以创伤为题,却充满戏谑,但那幽默,又带刺。

爱德华对社会不满,为何普通人只能是战场的炮灰,借战争“牟利”的人却生活惬意?

于是他心血来潮,谋划了一起犯罪,虚构了公司和人名,仅凭纪念碑的图纸,竟然还真的骗来各地预订的款项,日进斗金。

但对爱德华来说,这是恶作剧,钱不重要。

他又让人戴上法国将军和英王的面具,宣布将他们处决——刑具是香槟和馅饼。

角色性格中的对立和喜剧化的表达,中和了爱德华的悲剧色彩。

他并非抱有人性永恒的悲哀;他的痛苦,是特定社会矛盾与战争的产物。

电影采用这种间离手段,不过分渲染爱德华的情绪,让人更冷静地直视悲剧的成因。

影片中极富象征性的面具,是另一种间离手法。

由于面具的限制,爱德华的更依赖肢体语言,这种戏剧化的表演,强化了他的“被观看感”。

拉开观众和角色心理上的距离。

这些面具,也构成爱德华命运的成分。

受到战争和家庭的双重伤害的他,无法面对残缺的自己。

与路易斯嬉闹时,他是风花雪月;报复普拉代勒时,他是心机深沉的女子;大梦将醒时,他是活在幻想中的孔雀。

面具赋予爱德华一种陌生感,让他与自我产生了距离。

戴上面具,他可以是任何人,唯独不是他自己。

除了面具,电影中的间离也在于爱德华与艾伯特之间。

电影的主人公是爱德华,组织故事的视角,却是艾伯特。

艾伯特切身经历了这一切,作为情节的推动力,他的旁白平行于事件的进展:但他也是旁观者,与被注视者。

这种叙事方式,以一种微妙的疏离感,让人清醒意识到,这只是个故事。

讲述这一切时,艾伯特所处的情景——被宪兵队审问——对电影与观众的关系进行再度确认。

“你们,不过是观众罢了”。

即使对爱德华的自杀,电影也不作煽情,而是快速转场。

因为这部电影期待的,是反思,为了感动而挤出的眼泪,毫无意义。

就像布莱希特在《街景》中借助路人描述一起车祸。

为的是引起围观者的关注、做出有关改善交通的判断。

而非让观众移情于司机与受伤者。

而这部电影的“缺点”,大概在于内涵太过广泛。

战争、家庭、法律、制度等都被提及;艾伯特作为电影的一个能动元素,也叙说了游离于主线之外的种种情节,比如他与玻琳娜的相爱。

所以,刚看完电影时,可能会有“我到底看了什么”的茫然感。

但是,电影不必就一个主题展开,而是基于某种原因、为了产生某种意义而对该主题的特定诠释,经由这个过程,新的意义也诞生了。

借用《时时刻刻》中的一段对白结尾:“为什么有人必须死呢?

”“必须有人死了,其他人才能意识到生命可贵,这是对比。

”“谁会死呢?

”“诗人会死,那个先知。

”还有心怀梦想的人。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如是三七在公众号回复“再见”,即可获得影片资源

 3 ) 有一种艺术性贯穿始终

有一种艺术性贯穿始终。

1.脸谱化,如中尉出场就是黑暗中的一张脸谱。

用的烂的看不下去,用的好的出神入化。

2.镜头美,从一只狗的长镜头开始,镜头语言就很美。

3.戏剧化,把巧合上升到让观众愿意相信的程度,确实是一门学问。

4.与人生和解,爱德华接受自己的面容,哪怕是开始犯罪也是接受;他爹开始接受他追求艺术;艾伯特开始参与犯罪,而不是怨天尤人,哈哈哈。

5.最关键的来了,就是艺术化,全片深深带着一股艺术的气息,是爱德华的作品赋予的,是布景赋予的,是导演安排的镜头语言赋予的。

 4 ) 你能帮我挑一套西装吗?

“你能帮我挑一套西装吗?

”我愿和你一起远赴非洲,共度余生劫难,是因为在那物欲横飞,人性消散的年代,我在你表面的罪恶下,看到你那颗为友情流泪,为感恩奔波的热情滚滚的心,是因为你第一次上门来我在你眼中瞥见的那抹局促不安中对爱情的渴望,是因为那天晴朗的午后,我知道你站在对街踌躇许久最后你鼓起勇气上前来和我打招呼,还因为我记得你那天说话窘迫的样子,你特意穿了一套不合身的黄西装。

21世纪的无脸之眼,8.2分。

这是独属于法国人的浪漫,战争生活的残酷,前途命运的无着,人性情感的颠沛中,还能这么出色讲述一个故事,浪漫到骨子里的童话。

1,我退还给你我们的订婚戒,是因为那惨淡的四年,青春的枯萎已经不允许我继续消耗等待,请原谅我只能在电梯的短暂相逢中,在上帝为我们关上门窗的最后,望着镜中的你的眼神与过去的我们默默告别。

2,我知道你在我背后流泪,我能触摸到你心中流淌的鲜血,就像刚刚我用手触碰到你脸上的伤痕,不,我一点不怕,别看我只是个孩子啊,因为我懂得那不是只有你才经历的肉体的毁灭,那是时刻提醒我们不能忘记的,那丑陋战争卷走我们身边的一切爱与深情。

我是孤儿,所以我理解慈悲。

3,儿子,当今夜这盏孤灯照亮我床前的一摊过往,我才发现我永远无法忘怀你童年陪伴我的那些岁月,我起身坐到桌前,打开那些逝去的相片,那感觉就像揭开我无法原谅自己的伤疤。

儿子啊,如果父亲此时和你说一声道歉,说一声我知道自己错了,你在天国的那边,能听到父亲的悔恨么?

我愿意用我所有的财产,来换回你和我共度的那无比平常的一天。

可是,这样小小的愿望,我这失败的人生还配得到一点祝福么?

4,爸爸,我知道自己错了,错就错在我让你辛苦地寻找了我这么久,错就错在我以为已经将你和我可恶的姓氏埋葬在墓穴深处,可我还是在生死一线的时刻,回想起童年的那段时光,尽管那是我记忆中多么可怖可恨无情的父亲啊,可是我到底错了,所以我希望在你往后的岁月中,你记忆中的儿子仍然是那个不可一世,不听劝告,但又追逐自己梦想,拥有一副完整英俊脸庞的儿子,所以我要和你说再见了,尽管那蹦的一声会让我痛苦,可没有什么能比和你拥抱亲口和你说感谢更让我幸福的再见了。

 5 ) 天上再见

最后,他们的画册大卖,爱德华的父亲终于通过画作上儿子的自画像标志找到了他,父亲终于懂得,从他的画中他第一次真正理解了自己儿子的内心。

(父子相认那里我的眼泪啪嗒啪嗒地掉。

“Merci.” 爱德华上前轻轻抱住了自己的父亲,你终于理解了,这么多年我希望的不过如此。

爱德华转身踏上台阶纵身一跃,戴着他那绚丽的孔雀面具展翅飞向了天空。

天上再见了....

 6 ) 鸟

我真的好想同别人讲一个人。

他很善良,在人间炼狱中救下朋友。

他很聪明,战后的哀鸿中还能瞧见商机。

他是上帝的宠儿,一双能绘尽浮华苍凉的手,一双闪烁智慧天真的眼,他都有了。

他很脆弱,他画了戴不完的各式各样的面具。

他很勇敢,在无尽的虚妄和黑暗中,他还能拉起同伴的手摇曳。

有时他在舞蹈,有时他伏在孩童肩上哭泣,有时他明晃晃地摇曳身姿,面具下的牙齿也许早已紧紧咬住,也许牙齿也不咬了,去疯吧。

有时他笑的很开心,纯真的像个孩子,突然撕下面具,害怕的像个孩子。

最后他拥抱了父亲,冰释了曾今的伤痛,却纵然飞走了。

对,他好像一只鸟,那只曾经很多人都听过的鸟,他此生不能再落地了。

 7 ) 艾伯特只能逃亡,爱德华只能死去

被炸飞的士兵,被沙土活埋的士兵,被炸成碎片的士兵……而这些士兵在几分钟前都在讨论战争快结束了,对面的敌人也不愿意开火了。

他们有的在给战友画画,有的在给爱人写信,大家都在梦想战争结束后的好生活。

这时同伴死了,战争打响了,杀红眼了,顷刻,很多人成了炮灰。

炸弹到处飞,尸体,残肢,鲜血到处飞,导演用真实至于惊悚的镜头,把难得的平静打破,把士兵的梦想撕碎。

从开头看,复仇的对象就是中尉普拉代尔,是他的利欲熏心造成很多人白白牺牲。

故事越往后面,复仇的对象越模糊,越庞大,“手握匕首的人终被匕首所伤”,最终复仇者也被淹没。

爱德华失去了半张脸,活得像个幽灵,他吗啡成瘾,思念母亲温柔的爱,可是爱他,欣赏他的母亲已经去世了。

父亲冷漠,无言,不懂他,待他像个独裁者,他反抗父亲去参军,最终失去半张脸,只能活在面具下面,父亲于他不是一个温暖的所在。

支撑爱德华活下去的是他疯狂的复仇计划,复仇给了他旺盛的创造力,那三十八具精美绝伦的面具,就是爱德华美的挽歌。

爱德华要复仇,他不在乎了,他也去发战争财,去赚死去同伴的钱。

但是他又清楚的知道是哪些人反动了战争,同时那些人又在发着死人财、战争财。

爱德华在俱乐部狂欢的那场荒诞的戏把法国的权贵讽刺了个够。

复仇有两条线,一条是对中尉的复仇,一条是对整个社会,对上层社会的复仇。

艾伯特说他本来杀不了中尉的,他当时还试图去救他,讽刺的是当时救了艾伯特的马,没有救得了中尉。

艾伯特因为杀中尉被捕,那些把他送上战场的人又把他送上了审判席。

如果没有精心设计的那个巧合,艾伯特是走不了的,他连逃亡的机会都没有。

导演也是希望多一点温情的,他让小女孩和女仆来到境外找艾伯特,让艾伯特被放逐的生活看起来有了希望。

艾伯特和爱德华复仇成功了吗?

把他们直接送上最后一场战争的中尉是死了,然而把他们几千几万个同伴送上战场的,碾为炮灰的上层社会还在继续运转,依旧灯红酒绿,依旧人来人往。

所以艾伯特只能逃亡,爱德华只能死去。

 8 ) 若人间实难留恋,那我们天上再见

2019年4月15日傍晚,一簇火苗静静地在巴黎圣母院酝酿,那时来往匆匆的路人不会想到,它将会变成火红的炼狱,攀上“远离尘世,接近天堂的钟楼塔顶”,将塔尖生生掰断在世人面前。

昨夜,巴黎市民在火光中彻夜祈祷,吟唱着《圣母颂》;今夜,夜色将与无眠一同来到人间,我们不得不接受这一可怕的悲剧。

尽管法国总理第一时间发表电视讲话,表示会共同重建巴黎圣母院,但不可否认的是,巴黎圣母院已经不可能完全复原。

二战时期,戴高乐率军队解放巴黎,双方士兵在巴黎圣母院前展开激战,但他们被要求不得损坏建筑。

而让所有人无法接受的是,屹立800年的巴黎圣母院躲过了历次战火,却在和平年代,在这样一个暖暖春日,因为不明所以的原因轰然倒塌。

无论你是否亲眼目睹过它庄重的模样,它已然以最悲怆的模样,在火光中与我们告别。

这一场和平年代冲天的大火,就像一个巨大的创伤隐喻,重重地扣向我们——有些东西,永远无法重建。

今天春宵要说的电影,也是关于这样一个隐喻。

电影的主人公,同样挺过了无情战火,却在战争结束后牺牲——《天上再见》。

这部电影,一举斩获了第43届法国凯撒电影奖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摄影、最佳服装、最佳布景五项大奖。

并且闯入豆瓣年度十大冷门佳片行列。

《天上再见》改编自法国文学至高荣誉龚古尔奖获奖者皮耶尔·勒迈特的同名小说,作者用荒诞而热烈笔触书写了这样一部字字泣血的残酷史诗。

值得注意的是,影片获得了多项技术类大奖,这足以表明它在视觉呈现上的成功。

影片导演、编剧兼主演之一是法国著名演员阿尔贝·杜邦泰尔,他曾因为在电影艺术领域的杰出贡献,被法国文化部授予了艺术和文学勋章。

而男主由法国新生代演员纳威尔·佩雷兹·毕斯卡亚特担任,在《每分钟120击》中,他展现了无与伦比的演技,该片获得了第70届戛纳主竞赛单元评审团大奖。

天然的鬼魅悲剧气质和戏剧感十足的大眼睛,让他成为炙手可热的天才演员。

这一次,纳维尔将出演一位我们在大银幕上从未看见过的形象——这张脸上有最极致的美和泛着恶臭的丑陋,他将用自己的身体展现这样怪诞的混合。

这也是我们不曾看过的法国,更是我们无法看见的法国,它是浮华的面具之下,巨大、恐怖如深渊一般的伤口。

提示:以下部分涉及影片部分内容,但不涉及关键剧情剧透

主人公爱德华是一名一战老兵,他蜗居在战友租下的破阁楼里混日子。

他本是一名天赋异禀的画家,出身名门望族,锦衣玉食地长大。

但幼年丧母的他在父亲的霸权下仓皇长大,画笔成了他对抗家庭的武器,战争爆发,他拿起了真正的武器,继续着他的反叛。

他本是战争中的幸运儿,4年的战争没能伤到他分毫,他在战壕中挥动着画笔记录下这些和他一样年轻的士兵。

终于,他等到了停战指令来临,可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渴望和平。

军官亨利就不这么想,在两军都心照不宣地停止对抗时,他命令军中最老和最年轻的士兵去前线侦察。

他要为这场战争续最后一口气,为自己的军功章上贴上最后一片金箔。

于是他偷偷从背后射杀了自己的士兵。

枪声响起,法德双方都以为是对方所为,战火再次燃烧。

爱德华就是在这一场无畏的战斗中被炸毁了半张脸。

他的整个下巴被炸掉,鼻子以下是一个巨大的裸露的伤口——一个鲜红蠕动的深渊。

爱德华无法接受自己如此恐怖的模样,他不能这样回家,更不能这样活下去。

战争让他变成了丑陋的怪物,却让军官亨利变成了暴发户。

正如战时他踩着战友尸体获得军衔一样,战后他一样能将尸体摞成高山,攀上财富巅峰。

亨利大发战争横财,做起了棺材生意,承包了公共墓地。

为了节省成本,他聘用不识字的劳工,将士兵随意埋葬,反正来吊唁的家属也不会挖出来查看。

不仅如此,还用最劣质的木材做尺寸根本无法塞进一个人的棺木。

放不下完整的遗体,就把战士的尸骨打断,毕竟枪火无眼,伤亡难免。

战后的巴黎恢复了繁华,丝袜和手表重新成为时尚男女的热衷之物。

只有街头流浪的老兵、伤兵提醒着这个国家不久前曾经遭受过战争。

他们为了国家奔赴战场,带着一身伤痛回家,但迎接他们的是微薄的补助,难以根治的创伤和无法延续的生活。

而形成更大的反讽是,国庆即将来临,为了纪念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了纪念为战争牺牲的士兵,各地都在新修纪念碑,而爱德华所在的城市更是要斥巨资建立一座巨大的丰碑,刻下每一个英雄的名字。

死去的英雄,被投机分子榨干了最后的油水;活着的战士,游走在城市边缘无人问津。

所以,这究竟是谁的丰碑?

这到底是谁的狂欢?

伤兵们领不到止痛的吗啡,毫发无伤的人却开始了精神麻醉。

战争真的结束了吗?

对于某些人来说战争从未开始,它不过是一次政治博弈,一次改换名头的商业交易,一段被命名的历史,一个新闻主题,一句谈资……但对于有些人来说,战争并未结束于最后一声枪响。

从他们踏上战场的开始,战争的余震就会伴随他们的一生。

正如原著中所写:老人们的战争,年轻人来牺牲。

我们主人公,只剩半张脸的爱德华,将带上华美的面具与这场虚假而盛大的光景开战。

他要打碎所谓的和平年代的面具,揭开这巨大而恐怖的真相。

他将用破碎的脸庞嘲笑这虚伪的人间。

因为他的脸就是一面镜子,赤裸裸血淋淋地照向战争。

春宵曾经以为,这部影片绝对不可能在内地上映,但很快被打脸了,这种惊讶无异于在CCTV6看到《V字仇杀队》。

而两部影片的主人公的确存在相似性,他们同样决绝,反叛、充满魅力,而且都带着面具。

但《天上再见》更加荒诞,也因此更加绝望。

因为丰碑会永存,真相会被遗忘。

不信,你们去看看,当你们走出影院,第一个想起的是片中一张张夺目面具还是那个讳莫如深的伤口。

抱歉,这就是世界的真相。

若是人间实难留恋。

那我们天上再见。

4月27日—4月29日,电影《天上再见》将在大象进行超前点映,期待大家走进影院,走进面具之下的世界。

戳链接发起点映/参与购票。

温馨提示:影片没有直接呈现血淋淋的伤口的镜头,世人虚伪,爱德华很美。

 9 ) 38张华丽假面,盖不住毁容的半边脸

看死君:最初得知《天上再见》这部电影,是因为第43届法国凯撒电影奖;本片荣获了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摄影、最佳服装、最佳布景等五项大奖。

后来在主演名单里看到“大眼萌”纳威尔·佩雷兹·毕斯卡亚特的名字,又是心头一惊;去年最火爆的LGBT电影之一《每分钟120击》的主演便是他。

电影《每分钟120击》中的“大眼萌”而在这部《天上再见》中,他饰演的在战争中被炸掉下巴的画家爱德华,同样是个悲情的角色。

为了遮掩被炸毁的半边脸,他为自己打造了38张华丽面具,然而内心的创伤却终究难以弥合。

毁容前的爱德华

失去半张脸的爱德华死亡不等于遗忘,让我们天上再见作者| 妳的世界几点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如果我们无法对抗世界的邪恶,那就各自死去,天上再见。

”——阿尔贝·杜邦泰尔《天上再见》带着蓝色鸟形面具的爱德华,转过身去拥抱阔别多年的父亲,眼睛里闪着泪光,往事释然,暮然回首的姿态,欲语泪先流的样子,不免让人感到心碎。

影像的魅力在于将文字的残酷一一肢解,摊开,可晾晒,可冷藏。

电影将原著最后儿子死在父亲车轮下这一悲惨的结局做了改变,避免了过分悲情,而是更多去迎合观众的泪点。

皮耶尔·勒迈特笔下的“悲欢离合”,在阿尔贝·杜邦泰尔的镜头下“总是情”。

相比较于小说叙事结构的正序表达,电影则是对其整体格局进行一个巧妙地编排——虚构出原著里所没有的阿尔伯特被审问的情节,用他的第一人称口吻来对整个故事进行一遍梳理,甚至到最后还引出了一个反转小高潮。

这样的改动让整部电影蒙上一丝怀旧的气质,带着冷淡的哀愁,又不失人性的温暖;惆怅,宿命,悬念,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的。

这也就不奇怪为什么它能拿下今年法国凯撒奖最佳改编剧本了。

演而优则导的阿尔贝·杜邦泰尔将法国龚古尔文学大奖作品搬上银幕,不可谓不勇敢。

原著里情感纠葛,情节曲折的特质被电影所吸收,这是先天的绝佳条件。

导演不仅把其充分地放大,而且尝试着将重点放在“如何去讲述一个故事”,而不仅仅是故事本身而已。

导演阿尔贝·杜邦泰尔电影中几处挥洒的长镜头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炫技成分退而其次,重要在于让观众更好的沉浸在剧情之中。

所以我们看到电影一开头,俯拍的战场下,一只往前奔跑的狗像是观众目光里投射出的一道线,这条线指引着我们走向银幕深处。

于是,我们看到了破败的战壕,看到了疲倦的士兵,也看到了狗身上的那卷情报。

紧接着,人性的丑恶和温暖进而在我们眼前交替出现。

残酷的战争剥夺了人的生命,同时也摧毁了人们的希望。

相比二战,一战在影史的露脸次数还不及二战的零头,这反倒给电影以无限想象空间。

老式的武器,落伍的战术,粗暴的大炮,野蛮的机枪,蓝灰色颜料刷上去的战场,尖叫,死亡,恐怖,绝望,在法国人的镜头下徒增一丝陈旧诗意。

不同于好莱坞战争场面的蛮横无理,电影不以血浆去渲染其残酷性,而是用极为舞台化的布景和烟雾效果去烘托战场上的气氛,制造地狱般的意境,然后突出个体的无助。

精神家园的倒塌,让战后的人们麻木沉沦。

爱德华就是这样,一个投机大商人家的儿子,自幼和父亲感情不合,出走当兵,却不料这是他悲惨命运的开始。

战争摧毁了他的容颜,让他失去了下巴,终日以喉咙中的导管进食。

这在那个极其重视外表的法国时期简直是毁灭性的打击,吗啡让他解脱,也让他迷失。

他不愿以这样的残败面貌去面对家人,他选择“假死”,用死人的身份来达到自己的重生。

于是,他看见去世的母亲,欢快的姐姐,傲慢的父亲。

就像是普鲁斯特的幻灯一样,过往的回忆在他脑海里一一闪现。

而为了遮掩被炸毁的半张脸,他为自己打造了38张华美的面具,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不同材质,让我们无法不惊叹于爱德华的精湛技艺。

然而,再绚烂的面具,似乎也终究弥合不了他内心的创伤与痛楚。

而俗话常说,上帝关上了门,还会再为你打开一扇窗。

尽管身心受到了无法愈合的重创,但在制作面具这件事上,爱德华发挥出了惊人的才华。

在原著小说里,虽然叙事是正序的方式,但经常会出现人物对往事的回忆和内心的独白,作者在后记里也提到了普鲁斯特对他的影响,而这一影响也弥漫在影片的气质当中。

全片第一人称的口吻将时间拉长,变形,糅杂着会心的法式幽默,搅拌着法国人自古以来的柔情浪漫,有一种“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的伤感。

电影深得法国文艺片的精髓底蕴,喃喃自语的旁白配搭着光怪陆离的场景,填充的尽是随手皆拾的商业元素。

怪诞深情甚至卡通化的音乐似乎把电影传送到了100多年前卢米埃兄弟的放映机里,复古精致又逗趣。

我们仿佛从中看见普鲁斯特蘸着茶汤吃着马德莱娜蛋糕的绵长柔意,看见雨果立在巴黎圣母院面前的悲悯哀伤,看见马尔克斯悬浮在冰块之上的荒谬魔幻。

原著里琐粹的枝节都被简化,留下了大枝干。

突显出“善”与“恶”的二元对立,阿尔伯特虽然盗用银行的钱,但本质是善良的。

中尉普拉代勒相较于原著的形象则更为脸谱化的丑恶;因为他在战场上的自私专断,让无数的人赔上了性命,也让爱德华和阿尔伯特赔上了自己的人生。

于是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来对他进行报复,或者说对当时整个纸醉金迷的法国上流社会进行鞭挞。

虽然从本质上来讲,它是一个关于复仇的故事,但实际上复仇的这条线被刻意的冲淡,转而是对华丽的上流社会进行全景式的再现。

这一点在电影的后半段展现得尤为淋漓尽致,五光十色的宴会,欢笑,灯光,红唇,西装,似乎是在对应着电影一开场战争的惨烈状况。

人们在这里买醉,在这里疯狂,也在这里失去。

它就像一头巨型的怪兽,人们在它的胃中,不断地被透析,消化。

爱德华沉沦在这里。

他戴上面具,画上彩妆,执手杖,着华衣。

神韵像极了陀氏笔下的宗教大法官。

他将那些发动战争不问人民疾苦的权贵们做成了恶搞的面具,人们在酒会上用蛋糕,香槟塞对他们击打,审问。

权贵们被爱德华通通判了死刑,这是他个人对那个伪善卑鄙的金钱世界的一次蔑视,也是一场无比绝情的讽刺。

他对这个世界嬉笑怒骂,其本身也沦陷在这个世界中不拔。

五花八门的面具填充着他空虚的心,这也使得电影越往后越有一种古怪诡异的调调。

喉咙发出混沌的声调,夸张的肢体动作,怪异的面具,还有那些极为抽象的画作。

它们建构出爱德华,忧郁又癫狂,敏感又多情,在“大眼萌”纳威尔极其卖力的演绎下,显得更为立体传神。

一个好的演员在于让观众能够全身心的感受到他的炙热情感,更何况纳威尔全程几乎都只带着面具。

用面具去抗拒这该死的人生,是爱德华内心的坚定信条。

他无法审视过去,始终在战争的阴影和虚无的华丽中彷徨无措,内心的巨大煎熬像一锅煮沸的水,不停地洒出来。

直到父亲的突然出现,水即将烧干。

而他只是上前拥抱,深情的眼神将过去与父亲的纠葛往事冲散。

他回不去了,已经彻底回不去了。

亲手制造的纪念像骗局让他达到了精神的高潮,高潮之后,是一片空白。

他无法也没有脸面再面对父亲,或者说他也已经恨透且看透了这个乌烟瘴气的世道,已经没办法存活于世。

所以我们看到他冲下天台,纵身一跃,像一个坠落人间的天使,跌入到灯红酒绿的世界之中。

“噢,我亲爱的朋友,让我们天上再见”。

恩,天上再见。

作者| 妳的世界几点;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合作投稿 |[email protected];微信 | kdykds

 10 ) 天上再见

《天上再见》227讲了一个匪夷所思的故事,他讲的是在一战中,法国和德国,双军对垒,当时上方下命令准备停止战争,法国有一个上蔚是个战争狂,他不希望战争停下来,所以派出两个侦查员去侦查德军,为了引爆战争,他自己从后面枪杀了两个侦察兵,然后攻击德军,战争中死了很多的士兵。

其中有一个会画画的士兵特里奥救了他的朋友,但瞬间被炮弹炸掉了下巴,朋友费尽辛苦把他救活,但他看了镜子,只想死,于是朋友加塞让他进入死亡名单。

他们回到巴黎,特里奥画画,制造各种假面具来掩饰自己的悲伤。

城里要建战士英雄纪念馆,他画了许多宣传画,让人们捐款来建,结果发了一笔巨财,特里奥父亲的公司就是负责此工程,只可惜当初战争狂人上蔚娶了特里奥的妹妹,他弄虚作假,偷鸡摸狗,大发模财,特里奥和朋友写了一封举报信到政府,被政府监督写报告,把实情和贿赂一起公开,这样做害公司,特里奥父亲要求找出宣传画作者因为他已隐约发现这是他儿子画的。

最后坏蛋上蔚被自己造的坑活埋了,特里奥父子见面,含泪相拥,父亲让他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儿子一跃而下死去了,他的朋友逃往国外。

我最喜欢的特里奥的非凡创造力,各种栩栩如生的面具,有马,歪嘴的老人,小丑,最美的孔雀,还有纪念画,讽刺意味强烈。

电影里说是抽象主义,这个故事真的很精彩,让你停不下来,只想一口气看完。

《天上再见》短评

一般吧

6分钟前
  • ❦ζั͡₯㎕ζั͡✾ 尨♚尊
  • 较差

达达,达达

8分钟前
  • 蓝 田
  • 还行

3.5 中规中矩的改编作品,在故事节奏上有待加强。戏谑怪诞的风格定位与独树一帜的画面风格好评。摄影极佳,几个定场镜头结合特效与复杂的机位移动,实现了让人惊叹的效果。

12分钟前
  • Ludovic 刘
  • 还行

非常法國風格電影,華麗夢幻但亦帶殘酷的反戰電影,開初一段非常強烈,亂世之中的各種社會的荒謬,亦帶出戰爭的殘酷及人類的不仁.挺流暢而吸引,就是ending有點刻意,整體還可以

17分钟前
  • iamface
  • 还行

反战片,批判力度很大,主角愤怒到为他憎恨的好战之徒(政府高层、军队统帅)设计了处刑仪式,他也无法走出战争带来的伤害……细节耐人寻味,压抑之中也有小小的幽默,还有对爱和美的追寻。去影院看了两遍。

20分钟前
  • 小山生桂枝
  • 推荐

通过此片,要对法国顶礼膜拜,包括哲学、思想、美术、音乐、文学。就是高级。

23分钟前
  • 宋小夔
  • 力荐

一出荒诞剧,却没足够的内核,一切形式便是在愚弄观众。

27分钟前
  • 食色行野丶
  • 较差

故事完全看不进去

31分钟前
  • 地球流浪者
  • 较差

(2023.4.17)这种比较传奇类的我get不太到……但这部也不至于讨厌就是。

36分钟前
  • 地铁姑娘札姬
  • 还行

爱德华两次想结束自己的生命,第一次带着痛苦,第二次却已经完全释然,可能这是最好的结局吧。

40分钟前
  • 弓谷所長
  • 还行

整部电影的形式其实就像男主的面具,有着华丽、轻快的外表,但却难掩内核之处的伤痛。运镜极为顺畅细腻。最动人的一幕便是父子相见,恐怕他选择了一个最好的结局。导演的风格确有过人之处,用这么华丽的形式讲述一个悲怆的故事,但或许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影片的力量,还是显得有些轻飘飘。

45分钟前
  • oDD-O-o
  • 推荐

故事一般,包装精致而已。再带点自作聪明的骄傲。

47分钟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还行

开头的战争戏不错,可后来故事太满,情感张力不足。

51分钟前
  • 烈日千阳
  • 较差

剧情过于简单 但是我居然看哭了 我就是不喜欢黑色幽默 哥特唯美 如果这是法式浪漫 我还是喜欢社会主义的朴素唯物style

56分钟前
  • 栗子么Chestnut
  • 较差

想讲的东西过多,主线矛盾也不突出,有自嗨嫌疑

59分钟前
  • 路遥知马力
  • 很差

面具制作得非常精美,面具下的剧情慌里慌张,一具空壳跑到了重点,情节和细节都丢在半道了。看完比较有兴趣看原作。

1小时前
  • 煮蓝
  • 还行

相当一般,非常传统的传奇故事模板,而且还讲崩了。这片真正精彩的是各种美术造型和服装设计,在还原时代的基础上极富创造力,且一一契合当时的艺术潮流,别看故事了,多留意下这些吧。

1小时前
  • SydneyCarton
  • 还行

故事情节温吞如水,人物塑造流于表面,主题表达毫无深度,一次非常平庸的小说改编,看这部电影能看到泣不成声的真心建议去看心理医生。

1小时前
  • 小李嘛批
  • 较差

故事讲得太满,好像一点旁枝细节都不愿错过,反而是削弱了主线脆弱之美。

1小时前
  • vivi
  • 还行

普拉代勒这个人渣射杀同胞让战事重燃,徒然增添士兵伤亡,包括让爱德华没了下巴,更别提战后发死人财贿赂乱搞,编剧让他被意外活埋着实解气,亚马尔好人做到底,逢凶化吉,爱德华与父和解,纵身一跃,法国人的报应与报偿,完美无缺。

1小时前
  • 醉梦·聊生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