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 《卢旺达酒店》,觉得毫无疑问这个是我2005 年看到的最好的一部电影,尤其是在看完了 2005 奥斯卡的几部电影后:飞行家的激情与壮美,杯酒人生的温暖与些许无奈,百万宝贝的惆怅与遗憾,还有Ray 的质朴与激励,都不如这部 2004 电影的无冕之王:Hotel wanda 。
因为,这部电影让我感受到了真正的震撼,这种震撼,我已经很久没有过了。
影片的主要内容是:1994年4月6日,一架载着卢旺达胡图族总统哈比亚利马纳和布隆迪总统的座机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上空被火箭击落,两国元首同时罹难。
4月7日,空难在卢旺达国内立即引发了胡图族与图西族两族的互相猜疑,从而爆发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武装冲突和部族大屠杀,令世界震惊的人间惨剧拉开了帷幕……被胡图族种族主义者控制的广播电台也为大屠杀的行为煽风助阵,他们叫嚣着“让一切郁积的爆发出来吧……在这样一个时刻,鲜血将滚滚而出”,失控的人群在失控的媒体号召下四处搜寻和杀死图西族人,空气中弥漫着血腥的味道。
当一个国家陷入了疯狂,世界也闭上了双眼时,有一个名叫保罗?卢斯赛伯吉纳(唐?奇德尔饰)的饭店经理却敞开了温暖的怀抱,他经营着当地一家云集着欧洲游客和军界政要的米勒?科林斯饭店,八面玲珑地运用着一切关系尽心地呵护着饭店的顾客们。
保罗是胡图族人,而他的妻子塔莎娜(索菲?奥康尼多饰)却是图西族的,对他而言,在动荡的时局中,保护他的图西族的亲戚与朋友成为了一生中面临的最大使命与挑战。
联合国维和部队的无作为和与世界媒体的隔绝使得保罗夫妇二人和在饭店中避难的1268名当地居民更加坚定了活下去的信心与勇气,“我们一定让全世界都无地自容地去采取应有的行动。
”事态越来越严重,百日之内竟有约100万人死于非命,但米勒科林斯饭店却成为了嗜血荒漠中的一片生命绿洲.......整部影片开门见山,一气呵成,没有精巧花哨的剪辑技巧,有的只是质朴之中撼动人心的——真实。
一个人,善良可以到什么地步?
在人人只求自保的时候,主人公收留了1268 名难民,天天冒着生命危险在军阀、政治家中周旋,但求多救一个人。
一个人,邪恶可以到什么地步?
种族屠杀的煽动者们,可以在广播电台上公然说道:坟墓还没有满!
号召屠杀继续。。。。。。
纵观这个电影,在高潮不断的惊悸之中,观众们总是关心着主人公一家,以及和他们在一起的众多难民们的命运,在这种牵着观众鼻子走的导演技巧中,影片非常成功的塑造了两个大高潮和几个小高潮,最终,非常自然的让观众的情感 high 到极点,可以说是老手法了,但是却非常的成功,印象极深是第一个大高潮在外国人撤离的时候,满怀希望的主人公本以为UN 是来接走难民们的,却没想到只是来接走外国人,接走白人,等待难民们的恐怕是凶多吉少,在滂沱的大雨中,主人公看着UN 的车队离开,想着上校酒后的真话:你们是黑人,非洲人,连 nigger 都不是。
这个时候,突然驶来一辆红十字的车,车上都是从孤儿院带来的孤儿,一双双纯真中带着悲伤的眼睛,不解的看着UN车队离开,同样不解的看着这个血腥的世界,此时,童声非洲民谣响起.....这个大约是影片进行到2/5的时候,就在这里,这几个镜头,这个配乐,我的眼眶湿润了,而我也就此断定,这个片子很不错,值得为其写点什么!
一部电影,拍出来要有意义,多少部电影史上的传世佳作,从感动我们开始?
这部电影,以最朴实点语言,最写实的手法,赞美了人道主义者,观众们在看到翻倒在路边的那辆熟悉的,红十字的面包车的时候,一定都阵阵揪心:那个无私无畏的志愿者呢?
她是不是也被杀害了呢?
让观众关心影片中的人物,从而从人物中告诉观众影片想要表达的理念,这种手法只有上上的电影能够做到。
看着影片中的主人公周旋在屠杀者、军阀、欧洲国家、UN 之中,用尽一切办法要保住酒店,保住这血雨腥风中的唯一生命绿洲的时候,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那个同样善良、无私的人,那个同样在疯狂的年代中保护弱势群体的人:辛德勒。
但是主人公比辛德勒更加艰辛,因为他没有丝毫地位,他只有些贿赂来的关系,他每天都一样可能被杀死。
写这篇文章,是觉得,不写点什么对不起这么好的电影,看了下,果然,【IMDB评分】8.5/10 (4,680 votes) top 250: #126 是历史上最好的 250 部电影之一,应该更高,应该更高啊。
BTW:让?雷诺 也来客串...呵呵背景资料:1、卢旺达大屠杀:1994年4月6日,一架载着卢旺达胡图族总统哈比亚利马纳和布隆迪总统的座机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上空被火箭击落,两国元首同时罹难。
1994年4月6日,由胡图族士兵组成的总统卫队杀害了卢旺达女总理和3名部长。
之后,全国范围内爆发了种族大屠杀,100万人死亡,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大杀戮。
2、事件导火索:1994年4月6日,卢旺达总统和布隆迪总统同乘的座机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上空被火箭击落,两国元首同时罹难。
4月7日,空难在卢旺达国内立即引发了胡图族与图西族两族的互相猜疑,从而爆发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武装冲突和部族大屠杀:百日之内竟有约100万人死于非命,200多万难民逃往国外,另有200多万人流离失所,酿成了令世界震惊的人间惨剧。
3、深层次原因:造成卢旺达内战和部族大屠杀的原因十分复杂。
卢旺达部族矛盾由来已久。
历史上,西方殖民主义者对卢旺达实行“间接统治”和“分而治之”:先用占人口14%的图西人统治占人口85%的胡图人,后又利用胡图人反对图西人并统治图西人,导致1959年、1963年、1967年和1973年先后发生4次大规模部族流血冲突。
一批又一批图西人被迫逃往邻国,截至1990年10月,流亡国外的难民多达50万人,其中绝大多数是图西人,使先前原本和睦相处的两部族反目成仇。
这次内战便是卢旺达部族矛盾长期蓄积的恶果。
另一方面,这次卢旺达部族仇杀也是一场争夺土地的战争。
卢旺达独立时人口仅有300万,到内战前夕已增至800万,而国土面积仅有2.6万平方公里。
作为非洲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卢旺达许多农民无地可种,难以谋生。
在此情势下,流亡国外的难民要回国,而国内居民又担心危及自身生存而反对,也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4、联合国重大失误:卢旺达大屠杀留下了深刻教训,引发了人们对安理会作用、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有效性以及国际社会在预防此类屠杀事件中的责任等问题的沉重反思。
早在惨案发生之前,就有人向联合国提出关于卢旺达可能发生部族屠杀的报告,但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事发后,联合国曾与10多个国家协商出兵卢旺达事宜,也未能成功,从而丧失了防患于未然的机会。
5、卢旺达:地处非洲中部、有“千丘之国”之称的卢旺达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1992年被联合国列为世界47个最不发达国家之一。
1994年的内战和种族屠杀给卢旺达带来了巨大灾难,使这个原本贫困的国家雪上加霜,大批劳动力丧失,国家经济处于崩溃边缘。
大屠杀还使这个国家的人口结构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全国14岁以下的儿童约占总人口的40%,许多妇女成为寡妇,至今仍有大量逃亡邻国的胡图族极端主义分子渗入邻近国家,给这些国家的安定带来负面影响。
如今的卢旺达已重新成为一个和平的国家。
为防止悲剧重演,卢旺达全国拟在本月举办各种纪念活动,旨在追思过去、警示未来。
可喜的是,非洲联盟决定设置“和平与安全理事会”的预防机构,以便在成员国发生武装政变、践踏民主的情况下动用武力干预,也可在成员国之间发生交战的状态下及时派出维和部队。
卢旺达人民有理由相信,由于非洲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昔日不堪回首的大屠杀惨剧将永远成为历史。
6、安南承认在1994年卢旺达种族大屠杀上联合国的失败,并呼吁吸取既往的教训在卢旺达种族大屠杀10周年之际,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都承认,未能阻止屠杀是整个国际社会的耻辱。
今年1月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国际会议上,许多领导人都表示了阻止悲剧重演的决心。
实现这个决心,不仅需要展示出坚定的政治意志,也要发展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列举如下: 教训一:扼杀种族大屠杀于萌芽状态 卢旺达种族屠杀似乎爆发于一夜之间,但事实上早已酝酿了长达数十年之久。
在20多年的时间里,哈比亚利马纳政府一直对图西族实行种族歧视政策。
1994年之前的3 年多,政府官员、军队、警察和政党激起和指挥了对图西族的16次屠杀,每次都有数千手无寸铁的平民丧命。
政府不断纵火,怂恿支持者暴力袭击图西族人和反对党派。
国际社会只是偶尔地表示关注,从未进行有效的施压。
即便发生数千人的屠杀,换来的也至多是昙花一现的批评。
教训二迅速而有效地行动反击屠杀图谋 许多卢旺达人、在卢旺达的外交官和联合国官员都知道,卢旺达政府在招募民兵并进行训练,但即使有人告知联合国维和人员,民兵即意味着屠杀图西族平民,也没有得到积极的回应,没有进行任何有效的干预阻止民兵活动。
向平民分发武器也广为人知,也同样没有引起有效的国际反应。
教训三密切关注危机地区的媒体动向 在大屠杀前的三年里,许多报纸都把图西族人等同为国家的敌人,大力加以鞭挞,煽起胡图族人的恐惧和仇恨。
一家受到党政军多名要人支持的私人广播电台,在大屠杀前9个月,带着更深的恶意宣传同样的信息,甚至公开宣布要被消灭的人的名单,包括总理。
其效果也更为显著。
国际观察员都对动用媒体传播仇恨深感不安,但没有人干预、阻止媒体传播仇恨或宣扬宽容。
教训四谨防周边地区负面榜样的传染 1993年至末1994年初,在卢旺达邻国布隆迪,数万胡图族人和图西族人被杀,这是个与卢旺达人口结构相似的国家。
这些屠杀被卢旺达鼓动家们阴险地利用了,加剧了国内紧张气氛。
由于国际社会没有作出有效的反应,鼓励了大屠杀谋划者仿效布隆迪先例,经常引用布隆迪的例证鼓动屠杀行动。
其余教训动用包括武力干预在内的一切有效手段 对具有发生宗族屠杀危险的国家,应建立准确的情报系统,及时掌握该国发生的一切。
对发动种族屠杀的政府,在道义上应予以强烈的谴责,以表明国际社会的政治意志和决心;在行动上则取消一切国际援助,实行武器禁运,并事先准备好当事态进一步恶化时进行武力干预。
迫使支持种族屠杀政府的国家改变政策立场,卢旺达种族大屠杀由于受到了法国以及一些非洲国家的支持,大大地削弱了国际谴责对它施加的压力。
7、下场:位于坦桑尼亚阿鲁沙的联合国“卢旺达战争罪刑事法庭”,对1994年在卢旺达大屠杀中利用媒体煽动暴力的三名被告进行了审判。
这是国际社会首次认定,利用媒体“煽动种族仇杀”应负有不可推卸的罪责。
两名被判无期徒刑的男子,分别是卢旺达前政府新闻官员、卢“千丘广播电视”RTLM的负责人纳西马纳和报刊总编辑纳泽。
被判35年徒刑的男子是卢外交部原高级顾问、RTLM电台主要创办人巴拉亚维萨。
三人的罪名都是“大屠杀,策划实施大屠杀,政治煽动和直接参与大屠杀”。
53岁纳西马纳原是大学历史学教授。
1990年12月,流亡乌干达的图西族难民组织“卢旺达爱国阵线”与卢旺达胡图族政府军爆发内战后,纳西马纳被任命为官方新闻媒体的主管官员,随后于1993年参与私营RTLM广播电视公司的建立。
他在卢旺达大屠杀时还担任总统顾问。
1993年8月4日,“卢旺达爱国阵线”同卢政府在坦桑尼亚阿鲁沙签署和平协议并结束了内战,但RTLM电台却不断污蔑和平协定,对联合国和比利时蓝盔部队进行攻击。
1994年4月6日胡图族总统哈比亚利马纳死于空难后,RTLM电台开始播出煽动屠杀图西族的节目。
司法调查证明,纳西马纳对这一切负有主要责任。
控方形容他是“种族仇杀的理论家”,RTLM电台是“大屠杀的参谋部”。
卢旺达没有多少家庭有电视机,收音机是人们获取资讯的主要来源,广播的影响力可想而知。
在一百天的大屠杀中,该电台每天号召到哪里寻找和杀死图西族人和温和派胡图族人。
大屠杀使一百多万人遭杀戮。
卢旺达人称该电台为“大砍刀电台”。
另一名被判终身监禁的42岁的纳泽,是一极端主义刊物的总编。
该杂志因刊登《胡图十戒》而闻名,它将少数民族图西族称作“压迫者”,是“企图灭绝胡图人”的“蟑螂”,并用漫画极力丑化出身反对派的总理,导致后者连同保护其安全的十多名比利时蓝盔士兵惨遭屠杀。
他被指控利用刊物“煽动仇恨和大屠杀。
”萨现年53岁。
他同纳泽一样也是胡图族极端主义政党成员。
他同上述两人都于1996年前后在喀麦隆被捕。
巴拉亚维萨一直称自己是“政治犯”,受现当政的图西人迫害,拒绝出庭。
他原也被缺席判决无期徒刑,后减为35年监禁。
2000年6月,比利时记者乔治?鲁久曾因“煽动大屠杀及反人类罪”被“卢旺达战争罪国际刑事法庭”判处12年徒刑,由于他承认指控并表示悔恨,才被 “从轻发落”。
对此次判决,“卢旺达战争罪国际刑事法庭”大法官布巴卡指出,它“开创了一个国际先例,即那些利用媒体煽动种族仇杀的人,必将面临正义的审判。
” 人们注意到,目前在一些非洲国家,一些媒体正煽动种族仇恨,或发表仇视外国记者的文章。
此间舆论认为,这次审判具有一定的警示意义,它呼唤新闻工作者尽量保持客观,维护正义,慎用手中的工具,遵守职业准则和行为规范。
8、片中人物下场:片中的将军和民兵领导都是真实人物,在片尾有交待,收审,判刑......9、克林顿:责任难逃!据英国媒体3月31日报道,最近解密的美国政府秘密文件披露了一个尘封10年的惊人秘密:克林顿政府对卢旺达发生的种族灭绝悲剧了如指掌,但是为了其国家利益,却一直对这个消息进行了严密封锁。
对内情了如指掌 解密的政府文件表明,在大屠杀刚刚开始的时候,美国情报部门就向克林顿总统提供了一份报告,详细论述了卢旺达胡图族希望对图西族进行种族灭绝的政策。
中央情报局的《每日情报简报》是一份提供给克林顿总统和其余几位政府高官的情报汇报,几乎每天都提到卢旺达发生的大屠杀情况。
为自身利益决定不干预 为了美国的自身利益,克林顿决定对此事采取不作为态度,假装不知道问题的严重性。
克林顿认为,卢旺达这个非洲小国地理位置偏僻,没有什么战略价值,而且美国在卢旺达又没有什么利益需要保护;再者,美军在索马里遭遇的惨败让美国政府心有余悸,他们再也不敢把美军士兵送到卢旺达这个烽火连天的战场上去冒险。
于是,美国政府官员始终不在公开场合提及“种族灭绝”一词,同时也严密控制了新闻媒体的报道。
假惺惺地道歉 据悉,当持续三个月之久的种族灭绝大屠杀结束之后,80万死亡的消息震惊了国际社会,美国国内也纷纷对克林顿政府的不作为政策提出了批评。
于是,克林顿总统公开就此事进行了道歉,声称美国政府没有得到足够的情报,对卢旺达发生的情况不了解,也不知道事件会很快恶化。
欢迎来我的BLOG看看http://blog.sina.com.cn/u/1196778850
《卢旺达饭店》买了几个星期了,一直都没看,不是不舍得看,而是不敢看,因为知道这是一场人间惨剧,不知道电影会怎么来表达,面对每天繁忙的工作,不敢让自己的心情过于沉重,坚持到昨天晚上,才下决心看了。
看着电影,好几次,我禁不住都笑了,当然电影不是搞笑剧,而且这里处理得没有过多的血腥镜头,只是这里面的好多次入微的动作细节和语言,让我不由得想大声嘲笑现在这个世界,这个所谓的世界秩序和格局。
这是一个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一个卢旺达的高档酒店经理,保罗,胡图族人,在1994年种族冲突中救了1000多位难民的生命。
当年比利时殖民者硬生生地把当地的土著人按照皮肤的深浅和鼻梁的高低分为胡图族和图西族,并在他们离开的时候把政权交给了图西族,从此也就造成了两族世世代代的恩怨。
终于掌握了政权的胡图族人要向图西族人报复,纵容着民兵组织的仇视情绪,终于在一个总统被刺身亡的节点爆发了,“砍倒高高的树”,“胡图力量”,种族大屠杀开始了。
保罗所在的那家酒店是比利时老板高级休闲度假酒店,利用酒店经理的职位,他与那些军方上层人士,白人,联合国官员周旋着,啤酒,威士忌,香烟,紧张地巴结着,对于西方的强大和维护世界秩序世界和平的信念已经渗透到了他的每个血管里。
他一直都相信着依靠那些以美国西欧国家为主导的联合国可以在卢旺达实现和平,至少那些白人朋友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帮助他。
但在战争爆发后的一系列事件,所有的希望都成了泡影,多年的经营只能换来一个生命的延续而已,最后也被迫背井离乡。
这中间一系列努力在电影里看来只能是对现实的巨大嘲讽。
镜头一:战争爆发,屠杀开始,可怜的几个比利时籍联合国维和士兵只能顾上仅有的几个酒店和难民营,甚至有11个维和士兵被杀,虽然有枪,却不能开枪,维和将军的电话求救,数天的等待,随后等到的只是一个小队的维和官兵,在酒店避难的上千人欢呼雀跃,以为是和平的力量,生存的机会,可他们带来的却只是帮助所有联合国官员和所有外国人撤离的命令。
维和将军告诉保罗,因为你们这些黑人,而且是非洲的黑人没有价值,不值得他们的政治角逐中的选票,所以没人会来真正关心他们的死活。
哼哼,看到这里,我不禁点头,那些所谓维护和平的漂亮宣言在这里多么苍白无力啊!
美国大兵们,在越南,在韩国,在伊拉克,在索马里到处出现,扮演着世界宪兵的角色,为什么,因为那里有他们的战略和经济利益,可怜的卢旺达,连这点仅有的利益都没办法实现,所以,他们自己的问题只能自己办。
镜头二:一个欧洲摄影记者,很正义的人,拼死在外面拍到了种族屠杀的画面,只是男人的花心总是没办法抑制的,在酒店搭上了一个当地图西族女孩。
在撤离的时候,图西族女孩哭喊着希望他可以救她,而他可以做的却只是把钱(已经没用了的货币)给保罗希望他可以帮助,而保罗一直都是相信西方人可以救他们的啊。
撤离的那天下着大雨,摄影记者走向大巴士的时候,酒店的侍者还在后面给他打着伞,他连声说着不要侍者却坚持,因为即使在那时,他们都还坚持着自己的专业—高级酒店的星级服务,记者无以自容,只能说羞愧两字。
西方人给当地人洗脑,告诉他们什么叫品位,什么叫服务,却没有告诉当地人怎么振兴自己的民族,他们只是用这些来挣钱而已,在生死相关的时候这些东西就显得非常得无聊了。
镜头三:保罗对西方的信任无以复加,以至于很多次他救人竟然用非常可笑的一些借口,而事实是,这些借口竟然都帮他实现了救人的目的。
在酒店里他一直在巴结一个胡图政府军队的将军,战乱当中要求将军的帮助除了贿赂,当然还需要一些威胁:一次保罗说美国人一直用卫星在监视,事后妻子问他是不是真有其事,他笑笑说他怎么可能知道,总不能说美国人躲在树上偷窥着,两人大笑,我也大笑;另一次他威胁将军说如果不去阻止屠杀,如果到时候美国人来抓战犯,他将不会替他辩护作证。
真真可笑,可那个将军确实相信了,他希望如果真得有那个时候,还是多一个人替他说话的好,而且还是一个在白人圈子里混得还不错的人。
一场屠杀避免了,不过不知道布什看到这里是为美国骄傲呢还是像那个摄影记者一样感到羞愧呢?
这部电影今年金球奖金熊奖都拿到了提名。
这场人类的浩劫今天终于有部电影可以来记录了,只是不知道这些西方人看到这部电影后会怎么想?
看来卢旺达人民应该好好学学中国人的近代史,靠别人是靠不住的,民族只有自立才能自强。
本片完全依据真实事件改编。
卢旺达这个非洲国家有两个主要民族,胡图族和图西族。
在1962年独立以前,这里是比利时的殖民地。
灾难的根源正是来自这些殖民者。
图西族人皮肤较白,五官较接近西方人,比利时人竟以这个理由让占总人口15%的图西族人管理占总人口85%的胡图族人。
然而卢旺达独立之时,比利时人又让胡图族人接管了权力。
两个民族的矛盾爆发了。
图西族武装撤退到邻国乌干达,时刻准备反攻夺权。
而卢旺达当局的胡图族政府也通过广播在不断煽动民族仇恨,在军队之外滋生了许多更为激进的民兵组织。
双方的矛盾不断加深,在1994年的这个危机四伏的紧要关头,卢旺达胡图族总统的座机被不明飞弹击落。
胡图族激进分子一口咬定是图西反政府武装所为,于是屠杀爆发了。
保护图西族女总理的比利时维和士兵连同女总理一起被暴徒杀害,美国刚刚经历了在索马里美军士兵遭虐尸事件,决定不干预卢旺达事务,国际社会普遍持相同态度。
联合国维和部队大部分撤离,法国派兵将西方人全部撤离卢旺达,随后也就离开了,留下了这一片完全无秩序的人间地狱。
这时候,卢旺达首都基加利的一座比利时人开的酒店经理,胡图族人保罗·卢斯赛伯吉纳担负起了辛德勒的责任。
在这个人间地狱中,他历经艰险保护了1000多名图西族人,而他自己险些遭到视其为叛徒的民兵的杀害。
在卢旺达饭店,一幕又一幕惊心动魄或感人至深的场景上演。
整整一百天过去,直到图西族武装和乌干达军队攻入基加利,屠杀才告一段落。
然而惨剧并没有结束,200万胡图族人害怕遭到报复,纷纷逃往邻国,尽管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没有参与屠杀。
无数的人在路上和难民营中死于霍乱和疟疾。
直到这时候,全世界仍然默不作声。
正如影片中一位西方记者所说:“我把这些画面送到全世界,他们会叫到‘Oh my God, it's horrible!'然后他们将继续吃晚饭。
”酒店经理保罗,平常对在酒店潇洒的国际政要唯唯诺诺,不断周旋,希望能在危机爆发的那一天得到一点帮助。
然而,人间地狱降临的那一刻,这些白皮肤的人拍拍屁股,一去不返。
即便是那位勇敢的拍下屠杀画面的记者。
当然,我们不能责怪他,他已经尽到了责任,然而他临走时留给他的卢旺达情人的只有一堆废弃的钞票。
维和部队的长官对保罗说:“你善良、礼貌、聪明,可惜你是黑人!
在西方人眼中,100万个你不如一张选票!
”可笑的是,保罗却利用了西方大国的“正义威信”震慑住了屠杀者:“美国间谍卫星一直在监视!
他们会审判战犯!
”影片导演特里·乔治和当事人保罗· 卢斯赛伯吉纳一起在幸存者敬仰的目光中走过,一起在4000具干尸边走过,他将他的所见所感真切地反映到了影片中。
民族的斗争 ——《卢旺达饭店》观后一夜之间,你的同学,老师,邻居,朋友,甚至是偶遇的路人,突然向你举起了屠刀。
他们砍死了你的家人,强暴了你的姐妹,掠夺了你的财物,最后烧了你的房子,连你自己也难逃幸免。
如果这一切都是真的,那该是怎样的人间惨剧!
但是,如果这一切不单只发生在一个人,一个家庭的身上,而是数十,数百,甚至数万的家庭身上,那已经不能被称为人间的惨剧,那是也许只有在地狱才会发生的事情。
1994年的4月,卢旺达就变成了这座人间的炼狱场。
占全国人口百分之84%的胡图族人向占15%的图西族人举起了灭族的砍刀。
在紧接着的100天内,超过80-100万的无辜平民遭到屠杀,20万以上的妇女遭到强暴,整个卢旺达失去了八分之一的人口。
整个世界在那时仿佛丢掉了魂魄,只能任由恶魔之火在人世间燃烧。
《卢旺达饭店》就是以这次大屠杀为背景拍摄的一部电影。
保罗.路斯沙巴吉纳,米科林饭店的经理,在这次屠杀中拯救了1268名图西族难民。
影片中对于屠杀的描写是无比震撼的,狂热的胡图族人对人类生命肆意的践踏和遍布的尸体让人不忍卒睹。
但实际上,保罗在一次演讲中却仍然说,影片所表现的屠杀仍是轻微和侧面的。
他说:你不能(残酷的)邀请人们去看那些真实(所发生的)事情(屠杀)。
无疑,保罗是勇敢的。
他的勇敢在于,他敢于用物质来衡量生命的价值,用他所有的可获得的金钱,美酒和雪茄来收买掌握他人性命的屠杀首领。
他也敢于在可以选择逃离的时候放弃生的希望,将自己对生命的渴望放诸于他所庇护的所有难民身上。
对于保罗的人性之美,是怎样赞誉也不过分的。
可是,这种人性之美却更是因为有着人性之最丑恶的对比才显得如此宝贵。
这让人不禁要问,是什么原因让卢旺达胡图族人对图西族人抱有这样的深仇大恨?
一切都归于殖民主义的罪恶。
自19世纪中叶以来,卢旺达相继沦为英,德,比的殖民地,二战结束后,卢旺达成为联合国托管地,但仍然由比利时统治。
自殖民统治以来,占15%的图西族人便被殖民者刻意树立成管理者,而胡图族人则成为被统治者,挣扎在生存线上。
两族的贫富分化在1959年酿成了两族之间的大冲突,胡图族农民奋起反抗,将当时的卢旺达政府赶下了台。
1990年,侨居在乌干达的图西族难民组织与胡图族政府军发生内战,在周边国家的压力之下,两国在1994年签订了和平协定。
但就在4月6日,卢旺达总统的座机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附近被击落,从而拉开了长达100天的人类灾难的帷幕。
屠杀开始后,美国由于在索马里“黑鹰坠落”计划的受挫而选择置身事外,比利时宣称为了保护自己维和士兵的安全,撤出了全部的部队,联合国也仅仅保留了二百余名士兵负责调停。
直到屠杀的事实在西方形成了巨大的政治压力的数月以后,联合国才重新增加了维和士兵,但此时的卢旺达已经哀鸿遍野,惨不忍睹。
为什么殖民政府选择了图西族作为统治的阶级?
又为什么在卢旺达发生了灾难时置诸不理?
殖民国在其殖民地“以夷制夷”,是为了:统治的便利;政治上的节约:以及经验的总结。
塔尔科特.帕森斯在《社会发展的普遍特征》中写到:农业社会转向现代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社会分层。
社会分层将社会的利益更多的分配给统治阶层,而领导责任也随之被承担起来;而亲族之间的联系让这种社会分层有了内在的持续性从而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社会的进步。
而18世纪南北美洲之所以迅速的独立,华盛顿、又或者是玻利瓦尔和圣马丁,这些土生土长的白人移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领导作用。
毫无疑问的,如果此种社会分层能够形成独立自主的内循环从而与外部进行正常的交往,在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向中的确可以带来进步,但作为附庸国,或者沃勒斯坦笔下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依附国”,就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实现真正的进步和发展。
这种依附国不断地向核心资本主义国家输出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料,再输回产品,这种不平等的交换只会不断地加剧依附国的贫富分化,而真正的利润则大部分都流入了核心资本主义国家。
也正是因为这种经济上的不独立和困境,让卢旺达的动乱有了现实的基础。
实际上,几乎任何的现代革命和暴乱,例如一战后的德国,又或者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苏联,都是起源于经济上的强烈的衰败。
而在卢旺达大屠杀爆发之后,众多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选择了沉默和视而不见。
这种让人愤怒的冷漠被片中的西方记者一语道破了天机:这些屠杀的镜头会让西方人说,真是可怕,然后继续吃他们的晚饭。
一切都与他们的生活无关。
而政客们更是不会关心根本不影响他们选举的“闲事”。
这还不是问题的全部,也并不足以完整的审判殖民主义的罪恶。
胡图族与图西族并非是天生的仇人。
16世纪,卢旺达的图西族建立了封建王朝,直至殖民主义之前,图西族与胡图族始终保持着最大程度上的相安无事,他们混居于一起,讲同样的语言,信仰同样的宗教,两族之间通婚频繁。
而资本主义帝国在打破了卢旺达的封建统治的同时,也带来了全新的民族问题。
事实上,在建立殖民统治之前,胡图和图西甚至不能够被称为现代意义上的民族。
那么,什么是民族,民族是否与生俱来,民族之间的紧张和冲突是如何而来便成了值得讨论的问题。
现代民族主义核心理论家盖尔纳认为:民族主义创造了民族,而不是相反。
而民族主义起源于当代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和工业化。
他认为在工业时代以前的农业社会不存在形成民族的可能,因为民族是一个需要若干共同特征的群体,而由于农业社会中个体的独立教育使个体之间的差异不足以形成共通;并且因为识字率的普遍低下,以及缺乏统一的语言使个体之间的交往和沟通充满了困难。
所以完整的族群概念难以形成。
而另一位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本迪克.安德森在他最出名的专著《想象的共同体》中也写到:民族是由于资本主义对利益的追逐,印刷术的广泛发展和语言的巩固之间偶然的相撞而产生于人们之间的在内心中想象而来的共同体。
英国新左派思想家霍布斯鲍姆也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了民族与民族主义,排除了通过语言,文化,宗教,地域来划分民族,并且将工业化之前的族群定义为“民族主义的原型”(proto-nationalism)。
归根结底,当代民族最重要的特征,也是与前现代族群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便是:它是一个被建构的,要求具有自决权的政治单位,并且在诞生以后就孜孜不倦的追逐着自己的政治屋顶。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民族问题在殖民主义者将现代化,工业化,以及现代的组织形式带入卢旺达以后会变的陡然严峻和充满对立起来。
事实上,由于几百年的互相的通婚,图西和胡图族人已经难以被清晰的分辨出来。
而殖民者采用的方式便是根据长相加以区别,相对来说更高,肤色更淡,甚至如电影中所说,鼻子更大的卢旺达人便被定义为图西族,从而享有各种统治的权力,而其他的卢旺达人则被确定为胡图族人。
并且将族裔的区分以户籍的形式确定下来。
这种政治上的划分最终造成了整个人类史上最大的灾难。
如今距离这场灾难已经过去十数年,但是对卢旺达造成的伤害却至今仍难以弥补。
事实上,资本主义的演进如同其他制度一样,伴随着无数的流血和牺牲。
不过我却无意责难资本主义。
尽管资本主义的每一个铜钱上都沾满着鲜血,但又有哪一个“主义”不是呢?
资本主义始终仍然是最不坏的制度。
对这样的一场人道灾难,就如同雅斯贝尔斯在谈论世人对纳粹行为的责任时说的一样,我们每一个人都至少背负着形而上的罪恶。
我们的沉默,漠不关心就是罪恶;我们所消费的产品上莫不沾染着在卢旺达大屠杀中丧生者的鲜血。
我们要做的不是谴责,而是忏悔,忏悔为什么这种罪恶会发生在人世间,认清这种罪的来由从而避免再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不过就如同雅斯贝尔斯的世界主义终究是乌托邦的幻想一样,期望人类不要犯同样的错误又何尝不是?
电影是心情的产物,也是心情的消费品。
昨晚风雨交加的,完全没有心思继续备课,200多部电影,突然就想起了卢旺达。
有时候心会很需要什么东西安慰一下,哪怕是如此悲壮的电影。
心底最柔软的部分许久不碰会麻木,责任感和上进心也一样。
一直讨厌成功学的课程,却抗拒不了好的电影带给灵魂的震撼。
仿佛自己什么都不用做,就完成了一次心灵上的救赎。
还是流泪了。
终究不够坚强。
躺在床上反复问自己如果遇到这样的事情,我会怎么做。
答案有些模糊,似乎没有处在那样的境地想什么都是多余。
片中一记者说,你以为他们看了报道会怎样,他们会说太残忍了,然后继续低头吃饭。
我想起自己坐在家里看四川地震时,就是这个样子。
无地自容。
Paul和辛德勒的故事一样真实而有力。
因为这些人身上的善良都流露于无意间,没有丝毫的做作。
就像事先准备好的善良,自己强迫自己去做的善良,都不是真正的善良。
真实的故事总是带给人更多的震撼,非洲是要去的。
有时,绝望旁边站着的就是希望。
片尾曲至今不知道歌名,显然是黑人风格,歌词写得让人心疼至极。
还有last lines的两句:Pat Archer: They said that there wasn't any room. Paul: There's always room.————————————————————————————————这是一年前写下的,今天不知道为什么就是非要找出这首片尾曲,因为总是想起,因为总是觉得心里难以平静。
良知是看不见的东西,但当它渐渐消失的时候,心里会觉得被掏空的感觉,很痛。
They said: "The man is judged according to his worksso tell me Africa, what is your worth? There is no money, no diamonds, no fortuneson this planet that can replace Rwanda?2009 11 14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http://qfmeng.blogbus.com/logs/149869685.htmlHotel Rwanda (2004)本片在IMDB250里算很新的一部电影了,2004年上映。
以前一直想看,但总是错过,借着IMDB250系列,把它看完。
电影的故事来自于真实事件,讲述卢旺达大屠杀中一人拯救百人的故事。
图西族与胡图族在卢旺达势不两立,在1994年爆发冲突。
在比利时饭店工作的男主角将家里人及邻居们带到了饭店里,由联合国维和部队保护。
战乱升级,外国老板将饭店交给男主角管理,自己离开了卢旺达。
而在外面,大屠杀开始了,男主角陆续又接收了很多难民。
大家都以为欧美国家会来干涉冲突以及屠杀,可是等到的只有接走外国人的飞机,他们被遗弃了。
他们在各种危急的情况下,饭店里的人只好向国外的亲友们求助。
几天后,终于得到了离开的机会,可是却因为卢旺达胡图族的阻扰而没有成功。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男主角依靠各种手段维护了饭店的安全,终于等到机会带领大家离开了饭店。
并在维和部队的帮助下来到安全的难民营。
在难民营,男主角的老婆也终于找到了自己亲戚的孩子,他们一同前往安全的地方。
根据网上资料,男主角一家人现生活在比利时。
电影记录了一段历史,反映了卢旺达冲突中人们所遭受的各种苦难。
并通过影片,将冲突产生的原因,以及那个时期不同派别、不同种族、不同人的表现一一展现了出来。
通过这部电影,可以让一个从来不知道“卢旺达屠杀”的人完全了解到事情的起末。
这样的人,肯定有很多,我算一个。
在非洲庞大的版图上,有着那么多的国家,有些我都根本记不全名字,何况是这些国家的政治冲突和种族矛盾呢?
如果不是看了这部电影,我真不知道曾经发生过这样触目惊心的事件。
其实,我们中国人同那些欧美国家的人又有何不同呢,谁会真正关心非洲人的生活,谁又会关心他们的生死呢?
这些对于我们来说太遥远了。
这部电影的目的,就是让世人了解这件事情,它做到了。
做到了这一点,这部电影也就成功了。
除了向世人展示这个人间炼狱之外,电影还将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冷漠表现了出来。
这些我都不用细说了,网上的文章及那些数据,电影里的画面,都让人看得很寒心。
当然,我前面也说过,卢旺达的事情与自己并没有利害关系,谁会愿意陷进去呢?
俗话说得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世界人民都懂得,所以,造成了罕见的大屠杀。
网上的各种屠杀数据惊人,不过对于我们来说,这些数据只是数字而已。
真正苦的,只有卢旺达自己国家的人。
抛开电影的现实意义以及表现的主题之外,这部电影其实很难看。
故事平铺直叙,没有强烈的矛盾冲突,没有一波三折的悬念,看起来很沉闷。
这部电影有的只是那种刻意凝造的恐怖氛围,比如躲在浴室的一家人,藏在房顶门后的一群人等。
这些手段完全是那种低劣的二流恐怖片所采用的模式——自己吓自己。
这样的方式用起来,使得影片看起来很廉价。
此外,男主角在整部影片中都在强调“家”的概念,家庭是第一位。
整部电影对于人物的塑造,也是围绕着“家”的概念展开。
老婆要寻找自己亲戚的孩子,男主角与老婆的依依不舍,他们对于孩子的关心,以及夫妻间种种的对白,都是在渲染这个主题。
不过这是美国人的家庭观吧,在生活环境、家庭背景、文化氛围都不同的非洲国家,竟然有着同美国人一样的家庭观,让我很费解。
我不是说非洲人不爱家,只是这种极端的爱家表现,太假了。
况且,在卢旺达可以出现大屠杀,可以出现种族灭绝,可见他们的想法与美国人迥异,即使爱家也不能表现得如同美国人一般吧?
另外,电影对于男主角的塑造,并不成功。
他是一个英雄式人物,不过从它的身份看不出任何英雄的潜质。
最开始在家里贪生怕死,到了饭店就如同另外一个人一样,又给员工训话,又接受难民,又要维护比利时财产,还要同维和部队交涉等等。
搞不清楚他的转变从何而来,电影应该表现出一个转变过程。
可能编导太着急了,急于表现饭店内外的险境,所以在陡然之间将一个贪生怕死的饭店小经理塑造成了一个如同上帝一样的角色。
这些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判若两人!
演员方面给我的感觉一般。
首先,用美国人演非洲人就不是那么回事,美国人骨子里的东西是改变不了的,在男主角Don Cheadle身上体现的最明显。
他举手投足都是一个美国人的架势,怎么看都不像是非洲人。
Don Cheadle对于人物的塑造,也因为剧本所限很平庸,没有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不冤。
女主角Sophie Okonedo给人感觉更是一般,典型的美国家庭妇女形象,实在不像是一个非洲人。
举个例子,别的非洲女人都裹着头巾而且很瘦削,她却身体健康还一副富家人的打扮,看起来就是来卢旺达渡假的外国人。
总之,除了这部电影记录了一段历史有些积极意义之外,本片的其他方面很糟糕。
这是欧美人诠释的卢旺达大屠杀,如果真的想还原历史,还要卢旺达自己国家的人来拍摄。
不过,这可能要等上好久好久了。
序列:0463TLF.IMDB.Top110.卢旺达饭店.Hotel.Rwanda.2004.BD.MiniSD-TLF2011-07-22
本來沒想過在電影節看這套,因為選擇太多,而這片子太大路(畢竟是奧斯卡提名作品),大概錯過了正場也會再上映。
但友人少有地大力推介,最終買了票子一人進場,盧旺達大酒店(Hotel Rwanda)成為我個人的國際電影節開幕電影。
題材很老,就是一家人在喪失理智的戰爭下如何掙扎求存。
衝擊很新,就是這樣,人性的狹窄和無理,每一次都能讓我震撼、震動、震驚。
胡圖族人(hutu)和圖西族人(tusi),外表有些外族人怎也分辨出來的不同,但不也是一直生活在同一個國家的同一群人麼?
為什麼要因為白人的所謂「分類」,而互相敵視、排擠、仇恨、殘殺?
人為什麼總要著眼於一些微不足道的愚蠢分別?
自古以來多少血因這些分化而白流?
盲目的民族主義太可怕,它使我們為煽情有餘、理據不足的聲音所鼓動,我們再看不見真理,再看不見道理,再看不見別人,只看得見自己。
我終於明白奧斯卡頒獎禮上看到片段的來龍去脈,為什麼主角說,寧願付錢讓人殺掉自己的妻兒?
想起數個世紀以前,白人「發現」新大陸,自以為的優越、先進、文明,帶來的是怎樣的滅絕。
因著你們的「宗教」是唯一的,我們信的就活該被打成「邪教」;因著你們的「優越」,我們就活該成為你們的「奴隸」;因著你們語言的「高貴」,我們的語言就活該消失;因著你們的領土主義,我們連生活的土地也活該失去。
盧旺達的內戰,是當時的白人有份一手種下的惡果。
我沒打算歸咎於什麼人,只是想說,有很多悲劇是原應能避免的。
人類的智慧,何嘗不是煩惱的泉源?
看著只十多年前的圖西族人,我想起六十年前的猶太人。
希望這種極端盲目的民族主義,永遠不要再抬頭。
最深刻的一句對白出自一位攝影師口中:「你以為拍下的東西就會有人看,如此就有人關心這兒的情況?
我想不,他們會邊看電視邊說:『天哪,那真恐怖!
』然後繼續吃晚飯。
」這個不是我們大部分人坐在電視機前的反應嗎?
說真的,我之前沒有選擇看這套片子的其中一個原因,也是因為覺得盧旺達十多年前發生的歷史,距離我太近也太遠。
同樣是人命,只因我們看不見,就好像不那麼緊要了。
因此,在盧旺達人們費盡心機只為保命時,西方國家的人正在為是否應該用「種族滅絕」一詞而爭論不休。
我們誰都不願承認,但這確然是我們自己以行動來印證的事實。
盧旺達大酒店對於某些人來說非看不可;但看電影只為一笑的人大可不看,因為這套電影能令你笑的時候實在不多。
陪爸妈重温这部片子 上次看应该是在大学 其实我一直不喜欢这种类型的片子 过于沉重 过于压抑 宁愿看些口水片子博一笑 不愿多想年少无知不知天高地厚之时 虽不曾游行抗议或打砸日本大使馆 却曾说 攻打日本我愿倾己之力 抛头颅洒热血绝不惜力 也曾洋洋洒洒豪气万丈的写上数千字的议论文 论及中日关系、爱国情怀和中日军备实力对比 贴于公告栏之上妄图唤醒人们的热血但如今 我却淡淡的看着身边一些热血骚年重复的做着与我年少时一样的举动 而并不参与也不阻止 只是想问问他们 你们知道什么是战争 而如果发起了战争 你们、你们的家人 将会怎么样我生于1989年5月 那个敏感的年月 我生于北京 住地只和长安街一街之隔 六四时我只有一个月大 听父母讲 那时大街上都是坦克 荷枪实弹的军队 每晚都能听到枪响 整座北京城风声鹤唳 我妈曾说 她抱着一个月大的我 从没有像那样无助和恐慌 如果打仗了还在襁褓中的我 必死无疑 所以那时她每天醒来都感谢上天 我们都还活着 我太姥姥生于解放前 经历过日军侵略的年月 现如今年岁大了 提及侵华战争 我太姥总不愿说太多但她每每从梦中惊醒后 拉着我姑姥说 日本鬼子来了 快藏起来 快跑 然后四处找包袱 任凭人们怎样安慰都没有用骚年们 我们没经历过战火 没经历过那些担惊受怕的年月 你有什么资格大言不惭的鼓励战争 你们眼中的战争不过是那些电视上报道遥远的非洲亦或是中东国家才有的事 电影里的记者说I think if people see this footage......they will say,"Oh,my god,that is horrible,"and then go on eating their dinners. 你们认为战争 杀戮不过是那些无关痛痒的事情 不过是高级科技产物的对垒 你们天真的以为 你们不会受到连累么权利政治战争 最先牺牲的往往都是庶民 你冷漠歧视的无非都是与你相同命运的人 你感慨图西族的悲惨 你不知如果战火肆意时 你的命运与他们没有区别 所以不要轻言战争 你没有资格 对生命的尊重 才是真正的成长
昨晚在公车上和一个读土木的坦桑尼亚女孩聊了一路,她给我看非洲的草房子,我们一样在海边出生,她说海边的非洲没广州热,狮子被网大片地围起来,有一个建在海底的酒店,可以看见玻璃外的鱼。
🐟 她是我见过最自信可爱的非洲人。
晚上回来没有理由地打开卢旺达饭店。
坦桑尼亚的隔壁。
我没办法把二十年前的灾民和如今那么自如的一个女孩联系起来,即使他们有着一样的面孔。
和平真好。
(芷宁写于2007年12月4日)闻听有个老朋友打算去非洲做生意,便冲口而出很没礼貌地问:“不会是像某些国家那样把电子垃圾运到非洲填埋?
再或者就是以帮助之名,拿非洲人做临床药品试验?
”他一愣:“你不会是中了电影的毒了?
我怎么可能那样做?
”的确,近年来有关非洲伤痕主题的影片层出不群,不论《卢旺达饭店》、《不朽的园丁》、《血钻》还是《末代独裁》,但本人很确信没有中电影的毒,很多历史著名事件都表明——某些强盛的发展常常是以牺牲弱小的利益为代价的。
自十六、十七世纪始,非洲就陷入伤痛,强大的欧洲人在这里贩卖黑奴,划分势力范围,侵占丰饶资源,并不断制造矛盾和事端,把一些民族和地区分隔开来,致使许多国家长期为了边界、种族、宗教等问题而战乱不休。
即便在非洲各国相继独立的时候,欧洲人临了还不忘埋下日后争斗的祸根,例如在卢旺达,当初比利时人选择利用相对高大、肤色较浅的图西人来对付人口占多数的胡图人,临走时,他们又把政权交给了长期受压迫的胡图族。
于是,一些心怀叵测的阴谋家们便蓄意利用这一经年累月的恩怨,等待时机,策划了一场空前的种族大清洗——1994年4月6日,当卢旺达的胡图族总统因飞机失事而丧命后,阴谋者就以图西族暗杀了总统为由,煽动胡图族人“砍倒高大的树”,鼓吹“胡图力量”,于是,一场二战结束以来最为血腥的种族大屠杀开始了。
看过《卢旺达饭店》已两年了,可对片中那首不时回响的童声伴唱至今难以释怀。
在影片残酷悲恸的氛围中,这首童音可爱,节奏清晰,曲调浑厚,又带着挥之不去惆怅忧郁情绪,充盈着浓郁非洲音乐特点的歌曲,仿佛在血雨腥风中渗出一丝丝对人性光辉的渴求,又似在对惨绝人寰往事的回述中祈祷希冀一般,特别是在影片特定剧情进行时的适时发声,令观众有欲哭无泪的悲悯感和盼求和平降临的使命感。
在卢旺达已沦为种族屠宰场的时候,西方人在干嘛——驻卢的外籍人员和各国记者已获准纷纷撤离。
离开的那天天空下着雨,那首童声伴唱无邪而纯真的响起,颇有反衬、酸楚的意味。
曾在现场冒死拍过屠杀场面的电视新闻摄像杰克(杰昆·菲尼克斯饰演)在饭店服务生为他打伞时,连声说着不要,黑人服务生却坚持,因为这所隶属于欧洲人的酒店还在注重着品质和星级服务,然而撤离的杰克却惭愧难当,只能匆匆丢下一句“羞愧”,登上大巴。
神父和修女带着孤儿们赶来,气喘吁吁地感谢外国军队的支援,然而他们被告知:这些军人只是来护送他们去机场的,孩子们和白人修女的手被迫分开了,神父无奈地坐上了巴士。
作为个人,他们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留下来的当地人遭受厄运的来临,任他们自生自灭。
当镜头依次晃过坐在巴士窗边的人们时,有位白人女士怀抱着她的宠物狗,她的狗也有离开的权力,而卢旺达的黑人没有!
片中,杰克还说过一句大实话,当酒店经理、胡图黑人保罗(唐·钱德尔饰演)向拍了屠杀现场的杰克表示感谢时,酒醉的杰克那红红的眼睛盯着怀抱幻想的保罗,心情复杂地说:“你以为,拍下来的东西就有人看,就会有人关心这里的情况?
我想不会,他们会边看电视边说‘天啊,可真恐怖!
’然后继续吃晚饭。
”上面命令维和部队只留300人驻守这个疯狂的地方,留给这家属于比利时航空星级酒店的守卫名额只有4个,他们虽有武器却不被允许射击,只能示警,“维持和平,而不能创造和平”。
而饭店里有100多名工作人员、800多难民,街上到处是手持武器的失控暴徒,之前,杀红了眼的他们已经杀死了11名维和部队成员。
维和部队的Oliver上校(尼克·诺尔蒂饰演)十分愤慨西方各国对卢旺达的遗弃,他悲愤地告诉保罗:你们被遗忘了,卢旺达于他们的仕途无足轻重,而你是个黑人,非洲黑人,甚至不是美国黑人,你没有投票权……你被他们耍了,他们觉得你们很脏……为人机智聪明的保罗素与来往酒店的各位要人保持着良好关系,以为有朝一日,会需要这些人来帮助他的家人。
起先,他一直对西方各国持有幻想,希望他们能出面干预卢旺达的局势,然而,外籍白人的撤离让他认清了一个事实——他们只能靠自己。
当他有机会离开饭店时,他毅然选择了留下,以保护那些无辜的人们,虽然他能力有限,但仍勉力维系着,利用和胡图军方高层以及民兵领导的私交,保罗冒险为大家运输粮食,想方设法救助他们。
保罗是胡图人,其妻是图西人,在这个被遗弃的赤道小国里,他并不是天生的英雄,只是一名平凡的职场男,有着胆小自私、息事宁人的一面,但为了保护家人亲人朋友邻居以及更多的人,他这位好丈夫好父亲好胡图男人,不得不拼命张开他那并不丰满的羽翼,来保护他所能保护的,并逐渐拥有了越来越博大的人道主义情怀。
影片伊始,看到他在各要人面前左右逢源,又极讲究生活品质,便很好奇以后的他是如何撑起“诺亚方舟”的,而演员唐·钱德尔给了观众一个可信的人性与磨难的碰撞历程。
当胡图军人搜查保罗家时,他家里躲着二十几位图西族邻居,保罗拿出法郎赎回他的家人,妻子请求他救这些邻居,保罗顿了顿,看着这些熟悉的面孔上写满了惊惧,他掏出了更多的钱,并请求军人跟他到饭店去拿美金。
其中有个老者那干涸皱褶的脸上流着泪,当保罗能将他们接进饭店时,老人颤抖不已,保罗拥抱并亲吻老人的额头。
此时的保罗依旧惊恐胆怯,但善良的他明白,这是他必须做的。
在那场屠杀中,保罗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一共收容救助了1268个人,在该片的新闻发布会上,保罗的原型、真正的保罗·卢斯赛伯吉随同演员一同来到现场,他赢得了记者们长达1分钟的掌声。
保罗说:“常常有人问我为什么要这么做,我回答,因为这是我的责任和义务。
”当然在彼时生灵涂炭的卢旺达,也有没离开的白人,红十字会的亚契女士,她和她那辆小货车穿梭在枪林弹雨中,不时地运送孤儿和药品到饭店。
她痉挛般地告诉保罗,胡图民兵强迫她目睹了他们是怎样杀掉那些她还没来得及救助的图西孤儿的,“……那个姐姐背着妹妹,求助地看着我,最后她哭了,说别杀她,她以后绝不再当图西人了……”听到此处,很多观众抑制不住痛哭失声。
片尾,亚契女士将逃出屠杀圈的保罗一行人带到保罗妻弟的遗孤身边,两个劫后余生的可爱小女孩正在和难民营里无数的孤儿们一起转圈跳舞唱歌,那首童声伴唱再次响起,合着泪水也合着祈祷,并伴以字幕:在1994年4月至7月的这次种族冲突中,共有近百万人遭到残杀。
血腥暴力的屠杀场面并不是该片的重头戏,虽然这是很多人对该片的不满之处,但这种做法恰恰是导演特瑞·乔治的用意所在——有侧重点的深度解读、大篇幅的冲突酝酿和细腻的人物内心刻画,突出了这场劫难中人性的部分,保罗的所见所闻所为和心理感受从一个侧面揭露了种族屠杀的残酷性灭绝性,而真实再现的西方各国对屠杀事件的“壁上观”反应,则既有惊心的力度,也有可贵的警醒作用和深思价值。
这场大屠杀后的若干年来,世界各地的政客隔三岔五地前往卢旺达祈求幸存者的宽恕,对彼时没有伸出援手表示忏悔,并对未来信誓旦旦,然而,在非洲其他地方,像野草一样不被重视的生命和肆意的杀戮却接连发生,血腥的画面并不都能换来沉痛的教训,该何去何从,似乎是对掌权者良心的拷问,如果他们还有心的话!
回顾伤痕累累的过去,不论是权贵还是生意人,请以坦诚之心帮助苦难的非洲,而不是利用它,它不并是地球上一块布满钻石黄金翡翠和石油的大蛋糕,也不该是钞票和选票。
(若听片中童声主题歌,可去http://nicolew.blog.hexun.com/15313060_d.html)
没想到这么好的影视作品,时隔十多年,原型竟然翻车了,真的是颠覆三观了,果然美好只存在于艺术中,现实总是残酷的!鲁塞萨巴吉纳,呵呵,成了个笑话。
《辛德勒的名单》先入为主的原因,使本来很出色的《卢旺达饭店》在宏观面上显得相对狭隘,减一星。
故事能给9分,但是故事和真实情况截然相反,只能打负分。事实上保护酒店的主要靠维和部队,勒索酒店的是男主原型,那个远程提供帮助的比利时人是分裂图西族和胡图族的罪魁祸首,整部电影就是对历史颠倒黑白
7.5之后,更显出此片意义啊~
题材其实很好,但是叙述很平庸,好莱坞讲故事的方法,完全不能和辛德勒的名单比。太好莱坞傻子电影的宣传手段了,这类电影top250太多,看多了很反胃。且这部没拍好!更别说因为这部电影,去做的历史资料对比,显得更苍白。最后拯救自己的方式,是给白人打电话,挺可悲。愿世界和平,这部早晚掉出top250。我说的
两星半。浪费题材优势。编导技术表现漏洞多多,衰竭周期过短,后半程悬念低,凑段子感强。此外,白人视角(即使针对双重种族主义进行了政治正确的自嘲)下的故事呈现隔靴搔痒,支撑作品的仍是美国中产阶级家庭价值观。人道主义格局惨遭做小,摊手。// p.s. 历史不可遗忘,然更不可被好莱坞化演绎。
我们观赏着他人身上不断发生的悲剧 不断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感慨地发出廉价的同情之声 然后继续吃自己的饭 睡自己的觉
在生与死的面前,人性的光辉与丑恶顿显无疑。于是深感,在罪恶的大屠杀面前,任何国家和民族都应该为制止这种罪行而做出不懈的努力,即使他们贫穷和遥远。愿逝者安息,生者坚强。
對於一些影片來說 比藝術價值更為緊要的是 力圖還原真實歷史的努力 進而令那個世界原先安放在時尚 娛樂和泡沫的目光 去注視那些雖然遙遠卻真實存在的悲劇。沒有一個人是一座孤島 可以自全。仇恨的種子播下 足以纏繞一個國家 毀滅無數代人維持的淳樸善良 前一晚各自的鄰居 醒過來就在彼此的戰場 悲哀…
其实我很欣赏这部片的视角,是从难民本身去看待战争,也展现屠杀的残忍与种族战争的无理;但非常遗憾的也是它选择用剧情片的拍法展现战争,合理的节奏编排(何时来民兵何时来枪战)和人物设计其实都算一种“肤浅的”战争,它放弃了谈战争本身或人物本身,这样使得主角的人物形象变得非常轻浮和符号。
尽管确是陈词滥调但是我也无法无动于衷,不过就像里面的台词说的那样“如果别人看过之后不会来帮助我们,还要拍这些吗”,“他们会看完然后走开,去吃晚餐“,我还是吃着午饭看的。人类最终只有两个归宿,要么就是全世界人民共产主义万岁,要么就是叶文洁,我猜还是后者更现实吧。片尾曲确实很好听。
看了最新的影评,你们是都不看新闻的吗?
如辛德勒的名单,拉贝日记这种,政治灾难片,拍的很含蓄,未有亮眼之处。
既然不想武力镇压,又想做出自己人道关怀的样子。还不如让他们自己去杀个痛快呢。
有种好题材被烂团队拍毁了的感觉……了解全貌后让我觉得旁观了一场彻头彻尾的谎言。就算没有颠倒是非,影片本身拍摄效果也只值三星。电影让卢旺达大屠杀广为世界所知,也让原型成为西方媒体眼中的非洲“人权斗士”“人道主义英雄”,2005年获得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为他颁发总统自由勋章。实际现已被判刑,其实当时胡图族政府是将饭店的幸存者作为和卢旺达爱国阵线讨价还价的人质,住在卢旺达饭店的大屠杀幸存者指认,原型并非如影片主角那样无私助人、不求回报,而是有过向逃难者高价出售国际援助食品、从难民那里勒索钱财甚至将不付钱的房客举报给胡图族军人等行为,免遭屠杀也只因有联合国🇺🇳并无他因。根本没有这个英雄,每一个人质都是总统用战俘换回来的。
民族是由于资本主义对利益的追逐,印刷术的广泛发展和语言的巩固之间偶然的相撞而产生于人们之间的在内心中想象而来的共同体。
“因为你们是black,连nigga都不是”
经历过20年的疫情的不要脸甩锅,21年初的外交大变局,再看白皮的电影,就会带着冷眼旁观的心态。一手搅起了民族(种族)矛盾。电影技巧方面,没啥吸引力,平淡的很,看了15分钟,就直接拖动到了结尾。
你会再次感叹我们还有幸生活在中国大陆,即使是毒奶沟油。这是一部会让我们内心受到强烈震颤的电影,那种普通人在灭绝人性的灾难中所散发出的光辉尤为可贵。
这电影里的原形人物是假的,欧美国家捏造的‘政治英雄’B站视频BV15S4y1c7hL有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