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

Chacun son cinéma ou Ce petit coup au cœur quand la lumière s'éteint et que le film commence,给康城的情书(港),坎城影展60周年纪念短片集浮光掠影─每个人心中的电影院

主演:乔什·布洛林,大卫·柯南伯格,北野武,伊莎贝尔·阿佳妮,碧姬·芭铎,拉斯·冯·提尔,让娜·莫罗,威廉·达福,南尼·莫莱蒂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英语,汉语普通话,西班牙语,丹麦语,芬兰语,希伯来语,意大利语,日语,葡萄牙语,俄语,意第绪语年份:2007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剧照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 剧照 NO.1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 剧照 NO.2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 剧照 NO.3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 剧照 NO.4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 剧照 NO.5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 剧照 NO.6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 剧照 NO.13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 剧照 NO.14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 剧照 NO.15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 剧照 NO.16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 剧照 NO.17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 剧照 NO.18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 剧照 NO.19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 剧照 NO.20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剧情介绍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给你一个三分钟,你会拍出怎样的电影? 本片由35位知名导演,为庆祝戛纳电影节六十周年而拍摄的三分钟短片组成。细心的你会发现,在此短篇集中不仅有众多知名演员的参演,更有著名导演的客串演出。这短暂的三分钟光影,不仅浓缩了精妙的生活片段,更有每位导演对电影、对人生的深刻体悟。 或温情或冷峻或真实或迷幻,人生何止五味,《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如是说,你的呢?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意外杀手2:杀手假期狄仁杰之亢龙有悔翻滚吧!阿信黑枪走火火线救援第三季有猫在汉江之恋超完美男人惊天动地妈妈像花儿一样诱狼舞台掘地求生北村方向我疯狂的土耳其婚礼当哈利遇到莎迦黑夜彩虹传奇的诞生为爱叛逆黑镜第六季猫咪后院之家暗黑第三季火烧岛朱程浴血冀鲁豫暗芝居第八季神奇侠侣响舞约定妈妈!不要抛弃我扬妮克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长篇影评

 1 ) 这是一盒贵族的巧克力。

Life is like a box of choclate. You never know what you are going to get.阿甘里面的一句话。

我想这也就是为何这么多人会对这部电影感兴趣的原因。

35个小小的电影,方方正正,放在盒子里,你总会对下一个是什么充满好奇。

拨开包装,一口一个,细细咀嚼。

有的一直没有味道(比如《虫子女士》《三分钟》《电姬馆》《无需翻译》),有的会变味(比如《情色电影》《笨手笨脚》《最后一幕约会》),有的你吃了半天也不知道你吃的是不是个巧克力(比如《阿尔托:两场电影》《是梦》《礼物》等等等 )。

不过还好因为小,所以味道坏了也不会咯硬你太长时间。

偶尔会吃出的杏仁粒或者樱桃肉,能给你的惊喜总会让你觉得,这么久的尝试也是值得。

喜欢《美好的假日》。

田野,野花,脚印,夕阳。

北野武一贯美好的画面感。

电影没看好,自行车被偷。

阿Q精神的生活小品喜欢达内兄弟的《在黑暗中》。

那个在电影院哭泣的女子抓住那个小偷的手放在脸庞。

总感觉调侃中有一种让人感动的温情。

喜欢桑德罗的《安娜》。

不知道有多少人发现她是一个盲人。

她的丈夫一直在旁边描述电影的画面,后来她逃出来,我想不是因为电影剧情,而是因为自己看不见而痛苦而烦躁。

丈夫追出来,抱着她,说,没有你,里面很冷呢。

呼多让人羡慕的爱情。

喜欢老谋子的《看电影》。

很有情趣很可爱的小品呢对全村人,看电影就像是过节一样,而对于孩子尤为值得兴奋。

而他兴奋的是看电影这件新鲜事,却不是为了电影。

看着他在电影正式开始的时候累的睡着的安静脸庞,心想,老谋子还是拍农村题材的电影直指人心呵。

喜欢柯南伯格的《直播世界上最后一个犹太人在世界最后一个电影院自杀》。

细腻,很强的幽默感和讽刺感。

两个主持人在讨论是不是他选择行刑更加人性的问题,预测他是不是快开枪了。

全国人民都眼睁睁看着他自杀的过程。

没有人想到要制止。

对于人性的尖锐嘲讽。

同样喜欢波兰斯基的《情色电影》。

真Tm贫35部电影,任何一部都可以从某种角度通过某种解释成为最好的。

反正都是大师的,怎么说都不为错。

但等着那剧终字幕的出现,我却在想,电影的拍摄到底又是为了什么。

炫耀技术?

故弄玄虚?

还是为了在这三分钟内显示“大师”身份而故意弄得无厘头让人难以理解呢。

“看不懂的就是好的。

”这个标准,可笑,但确实还是在一天天的风靡着,并影响着各种艺术的创作。

说它已经成了一条现代文艺作品的潜规则,也并不未过吧。

有的艺术你看不懂,但你可以获得一种状态或者感觉。

有的艺术你看不懂,但仔细琢磨一下,能发现庞大而深刻的情感和哲理。

有的艺术你看不懂,再看还是看不懂,感叹一句,果然够艺术,然后开始运用多年积攒的艺术感和想象力对其进行各方面的诠释和标榜,以借此进行自我标榜。

然后大家一拥而上,以懂为荣不懂为耻。

而,实际上呢。

我看到的就是这样。

我是一俗人,我想大部分人也是。

我们评价一个作品的标准,除去那些需要第二反射参与的手法技巧角度的判断,作为人的第一反射,我想,只是在于,它是否能让你明白,它是否更触动你的某一个感官。

一块巧克力,好吃就好了,精心配置的不符合味觉又怎样。

而总是有些遗憾的是,这35部片子里,我能明白的就不多,而能通过这一个题材触动我的,又是那么的少。

这盒巧克力太过精良,亦太过“艺术”。

也许,不适合我这样以味道为重的平民品尝。

我一直都相信,最能打动人心的,往往都是最简单的。

比如梵高的画,比如绮贞的歌。

不需要太多外物的配置和拥堵,亦具有一种让人迷恋的魔力。

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在老老实实的写正常的字,说着自己最真实的情感,喜欢着自己直觉喜欢的东西。

不掩不藏。

不倾颓亦不想模仿和假装。

我相信的还有两点,第一,没有人会拒绝幸福与光亮,内心都是向往着的。

颓废与沉溺只是失望和退缩的反射。

第二,每个人的审美是有相通的地方的。

那是来自人之初最平凡最真实的情感。

总会有一种东西,可以打动所有的人。

世界纷繁。

我有在微微刻意的拒绝。

因我相信某种永恒值得坚守。

那是变幻世界核心处的一颗微微发热的光源。

在那里,关于巧克力的评价,我的舌头永远是老大。

 2 ) 三分钟命题作文合集让我明白什么是电影

如果有一道命题作文,问你文字文学是什么,你要怎么用语言描绘语言?

2007年的戛纳选择了33位导演,共创一部命题作文集锦,大家一起用电影讲述什么是电影,每人三分钟。

于是我们看到了这部大合集。

每个故事讲了什么或者是当然拆开谁拍了什么,看不看得懂,感不感动这些其实很多人都发表过分析,我想每个看片的人也都会有自己的偏好,毕竟这些导演来自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背景和经历,生命正处于不同的年纪,所要表达的看法和关注的重点也皆有不同。

而对我来说这一次大合集的观影体验反而真正意义上的让我感受到了电影的魅力,也明白电影艺术对世界的意义。

我在故事里看到了各种环境下的观影,被封闭的地区,战争,老影院,新影院,露天影院…看电影对很多人来说是唯一的娱乐活动,也可能是所有人的欢庆时刻,有的是一个人的狂欢,有的是一群人的庆贺。

我看到了电影的意义,它记录了某段历史(秘鲁导演拍摄的关于殖民),展示某个地区的状况(战争,女性生态等),或者是记录了某个文化某个事件,同样它也被用于展示情感,不止一个导演展示了影院中的泪水和观影的人看向屏幕的专注。

幽默的,感人的,视觉化的,诗意的,纪实的,导演们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去完成了一次对心中电影这两个字的描述,不见得有多么细腻或者完美,但也足以见到千人千色的魅力和电影本身这个题目所包含的能量。

我不能说这是一部完美的电影,但私以为是值得大家看的。

我看到熟悉的导演尤其是对他个人背景和风格有了解的导演时,是发自内心会感动也会理解他切题的理由。

精彩的是世界上每一个不同的人眼中的电影,只是三分钟太短,合集电影对一些朋友也不友好。

 3 ) 撩人的三分钟

关于影像我一向偏爱电影,长篇剧情类的。

那些电视剧,纪录片,歌舞片,短片都不太对我的胃口,虽然也有很为Discovery着迷的时候,看了关于讲述身边细菌的一集就神经兮兮地洗床单洗被子;看了虚拟动物战场里抹香鲸与大乌贼的交锋也激动万分,但我清楚这些都是昙花一现,持久不了。

可也有例外,虽不至于突如其来,但也是不小的惊喜。

就是那个电影节,就是那部《嘎纳六十周年纪念短片》,就是那全球三十五个天才导演,就是那关于电影院的三分钟,把我对短片的淡漠态度完全改变,原来短片也可以如此撩人。

其实之前看过类似的《十分钟年华老去》,看完无甚感觉,唯一记得陈凯歌那段所谓《百花深处》里的冯远征演绎的疯子,翘着兰花指相当到位。

这次嘎纳大叔明显缩小了命题范围,时间也从十分钟缩短到了三分钟,并且很清楚地告诉你只能是电影院。

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你,三十五个三分钟,几乎分分精彩;接下来的话听着可能有些矫情,咱难得矫情一回大家也就讲究忍受一下吧。

——大师就是大师,影像一出现,任何话语都是多余,闭上嘴观看就是最好地致敬。

先说说几个亚洲导演的表现。

北野武、候孝贤、蔡明亮、王家卫、陈凯歌、张艺谋,六个人里最怀旧的是候孝贤,开场的一个电影院外的长镜头简直与《最好的时光》如出一辙,五六十年代的电影海报,小吃摊,头上系着蝴蝶结的少女,张震和舒淇彷佛直接从《青春梦》里跨了进来,身边带着两个孩子,舒淇肚里还怀着一个,进电影院前给小孩买玉米。

镜头始终远远地观望着,耐心地等待着他们进场。

进场后影像变成黑白,影院空无一人,背景老歌变得很轻,接着破旧的屏幕上出现了老电影的黑白影像,候孝贤对旧日的怀念,难得流露地这样直接。

最幽默的是北野武,彷佛《菊次郎的夏天》般的开头,夏天晴空万里的乡间午后,一个庄稼汉走进镇上的小电影院看《坏孩子的天空》,影院只有他一个人和一只狗,北野武本人扮演的电影放映员在一次次胶卷出问题中断放映后,干脆让放映间着了火,最后修好却直接跳到了电影结尾,坐在自行车后座上的男孩问前面骑车那位“我们结束了吗?

”骑车那位放肆地说“笨蛋,我们才刚刚开始!”字幕升起,久石让的音乐让我浑身起鸡皮疙瘩。

庄稼汉莫名地望着屏幕,走出影院发现自行车不见踪影,只好步行回去。

最暧昧的当然是王家卫,这兄弟除了暧昧还有什么?

不过这次他还幽默了自己一把,看到结束才知道不过是范植玮的一个白日梦而已。

最保守是我们的张大师和陈大师,前者还是其一贯热爱的农村题材,乡里来了个放电影的,一帮农村娃围而观之,不知道的还以为又是张大师一次为希望工程拍摄的短片;后者无非是个《和你在一起》的三分钟版,一帮小孩偷进电影院放电影,无趣至极。

最感人的是蔡明亮,没错,就是感人。

蔡明亮这个电影里的极简主义者,老歌的忠实粉丝,超级怀旧狂人,直到他的第七部长片才出现爱情的极端主义者,竟然用这短短的三分钟赚足了我的眼泪。

眼泪从影片左下角出现的“是梦”的标题开始,蔡明亮自己充当旁白悠悠地说着,他的声音出人意料地低,又很饱满,讲到他外婆时甚至有点哏咽,他讲了他梦里的父亲,母亲,外婆,家人聚在一起分榴莲,外婆坐在影院里吃一串梨。

李康生远远地蹲着,专注地分榴莲。

那个《青少年哪吒》里的小康也老了,他吃完榴莲很惬意地抽出一支烟点上,但仍旧沉默不语。

再来说说外国导演,有些法国导演不太熟悉,那些认识的里面印象深刻的首推波兰斯基的三分钟。

一如既往的色情加悬疑,一上来就是色情电影的片段,男人手里女人香艳的胸部占满屏幕,一对夫妻在观看,后面远远坐着一个男人不间断地发出自慰般地呻吟,妻子不堪忍受怂恿丈夫去找影院管理员,管理员进来向那个男人查票才发觉原来是疼痛的呻吟,他从楼上的座位摔了下来。

其次是那位丹麦兄弟拉斯.冯.特里尔的,他自己亲自上场,剧院里大家都全神贯注地看戏,他旁边那位却不停地与他搭话,吹嘘自己的财产,说自己有8部车,一周7天每天开不一样的车还有一部备用,最后他问拉斯是做什么的,拉斯抄出一把斧头说“我?

我是一个杀手。

”“杀手?

”对方显然不解,拉斯点了点头便站起来将斧头对着那位兄弟劈了下去,一连劈了数刀后坐下继续看戏。

三十五部短片里看着最过瘾的就是这位丹麦兄弟的。

安哲罗普洛斯的那部异常深情,他重新构建了安东尼奥尼《夜》中的场景——马切罗光着脚坐在舞台边,不发一语,让娜•莫罗泪流满面对着他说出了安东尼奥尼《夜》中一段动人的对白。

两人同样都是《夜》的主角,同样的台词,只是时空发生了变化。

这是一位大师对另一位大师的一次完美致敬。

看完上网试图找出让娜.莫罗的那段对白,没有找到,准备回家对着影片记下来。

文德斯是唯一将视角放到非洲的导演,不愧为人文关怀的代表。

冈萨雷斯的那段倒是普通了点,讲述盲人安娜看电影她的爱人在旁边为她讲解画面上的内容,末了她走出影院两人拥抱在一起。

巴西导演那段很有趣,两个巴西人在正在上映四百下的电影院前上演了一段类似东北二人转的说唱,地方色彩浓郁。

Claude Lelouch那段讲述了自己父母的爱情故事,穿插了《Top Hat》里Fred Astaire唱着“Heaven I’m in heaven”与女主角跳舞的那段,第一次发觉美国歌舞片的动人之处。

最后那段是某个英国导演,一对父子去影院看电影,对着一堆苞米花式的电影儿子很是不屑,最后儿子提议去看球赛,父亲立即附和,很有英式幽默的一段。

 4 ) 笔记和随感

北野武 生活不顺的底层工人 ,票房惨淡的北野武工作室出品的电影。

有时我们会觉得生活就要坚持不下去,就像影片放映一次次中断。

已经结束了吗?

不,一切都还没开始呢!

抱着勇气和希望走向未来的路吧,不论是电影人还是观众。

安哲 长镜头,伫立的人和伞是舞台化装置布景,也是超现实,是回忆和幻觉。

《夜》的那段经典台词永远是大杀器。

让娜莫罗和马斯楚安尼在费里尼的《夜》中合作演夫妻,多年后又在安哲的《鹳鸟踟蹰》中再续前缘,之前马塞洛还演过安哲的《养蜂人》。

相比同代女演员们,马塞洛去世得太早,而且伴随着太多痛苦,作为一个卡塞诺瓦式的男人,他并非自由快乐。

无论如何,他扮演的那么多经典角色却永远值得影迷的敬意和怀念,永远的意大利男士的代表。

康查洛夫斯基 电影院是影迷的圣殿,不是小情侣亲热的旅馆;小情侣亲热完就走人了,影迷却一直在坚守,以及沉迷,哪怕只有一个人。

南尼莫莱蒂 好实诚好可爱就像隔壁老王(喂)《仪式》 《 燃情岁月》 特吕弗《婚姻生活》《 安娜斯塔西娅》 《 上错天堂投错胎》 《 危机四伏》 《洛基6》 《黑客帝国2》侯孝贤 《瑟堡的雨伞》 《养鸭人家》 《 爱染桂》。

影院外的长镜头,大人带小孩看电影的昔日情景,影院门帘前叠化溶变到如今的影院门前,进入,一片破旧荒凉,投影仪像幽灵一样正在放映《穆谢特》中开碰碰车那段,同样是童年的主题。

扎心了。

达内兄弟 《驴子巴特萨》 配乐真的绝了,还有驴子脖子上铃铃作响的铃铛,不停劳作,跋涉,受苦受难。

这个短片内容也很布列松,扒手与不计较罪恶、用爱和宽恕去对待罪人的女人。

《罗塞塔》就是新《穆谢特》。

亚历山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 《蔑视》啊啊啊扎心了(。

)我恨你,因为你无法再打动我了。

女主如此绝望因为她从片中看到了爱情的末路是什么样的,她拥抱男友想逃避这可怕的真相,而男友远没有女人那么敏感,还一边看一边解说,完全当做情色影片在看。

她完全被影片的感情力量抓住,以至于连影片是黑白还是彩色都没有注意到。

巨大的移情作用。

张艺谋 紧赶慢赶的流水账,剪得太快,韵味就没了,只干巴巴地叙事,却没达到侯孝贤的那种百感交集的回忆的感觉。

根本问题是心不诚,同理陈凯歌。

简坎皮恩 这应该是个奇幻女权片吧,不过捧铁叔踩东木不知是个什么意思?

铁叔总演苦情受虐角色,总被小猫的利爪挠,你就高兴了?

东木怎么pussy了,东木明明很有幽默感很会讽刺,而且《百万美元宝贝》是最好的女权片之一。

或许是想表达,女性所剩的只有这婊里婊气地讽刺的权利了,到头来还是会被男权当成虫子一样踩死?

阿托娒依戈杨 一对情侣在不同地点观影,两边都有片中片。

《随心所欲》中卡里娜在看《圣女贞德蒙难记》(里面有阿尔托),导演的《售后服务》中女主在看一个情色片,还偷偷录影。

四者之间再进行文本交互,还是通过手机这一与时俱进的科技手段。

时代变了,但有一些东西没有变,比如救赎的主题。

阿基 依旧冷峻的左派味道(和爱森斯坦是两个极端)。

炼钢厂的枯燥辛劳的工作之余,工人们一起看卢米埃尔的《工厂大门,这帮工人在电影中看到了另一个时代的自己的身影。

配乐用摇滚激励工人阶级罢工闹革命,大家一脸严肃,若有所思,是啊,如今是时候去改变一些什么了。

尤瑟夫夏因 很真诚,拍出了很多导演的心路历程吧。

自己呕心沥血地拍摄并抱以厚望的电影,被舆论弃之如敝履,那份气愤,不甘心,委屈,迷茫,真的是很能令人感同身受。

熬了几十年终获得应得的荣誉,这一路走来真的不容易,致敬电影人们。

疯蹄儿不仅是要砍死看电影时说话的人,更要用艺术砍死商业(这种天真不切实际的想法还真的挺适合cult片的)。

片中片在讲奴隶制,“艺术也再不愿意被商业奴役了!

”举着斧子的疯蹄儿婊示。

蔡明亮 梦中不同时空的亲人们聚在一起,幼时的我、壮年的爸爸和老年的妈妈一起吃榴莲,青年时代的我和年轻时候的奶奶一起看电影吃梨,幼时的我、壮年的爸爸、老年的妈妈和奶奶的黑白遗照一起看电影。

生命是流动的,可你对某个人的印象和回忆却停留在那一年那一时那一刻的ta,这些幻影在梦中一起出现,搅乱了现实时序,但这就是一个生命个体独有的体验,回忆,感觉。

拉鲁乌兹 印第安人原始部落从把放映机和录音机当做物质平分和破坏,到重建二者,崇拜电影之神。

电影是视听艺术,男主人公失明之后再也无法感知电影之神,所以变成无神论者?

黑白影像中的彩色蝴蝶。

对这片的意思拿不太准,不过觉得很有神性。

勒鲁什《礼帽》《大幻影》《雁南飞》都是心头肉啊啊啊融合个人的成长历程看哭了, 暖心, 浪漫。

cheek to cheek宇宙第一美。

格斯范桑特 创意不新鲜但执行得很好,平凡的电影放映员少年通过打光的过渡“进入”大银幕,变得像古希腊的少年一样熠熠生光,银幕上的海和少女,色调那么虚幻,清透得不真实。

少年的初吻梦在银幕上得以实现。

电影是梦,银幕是镜。

波兰斯基淫者见淫。

呻吟声是快乐还是痛苦?

老波波看似搞笑了一把,骨子里仍是SM的那一套东西啧啧。

迈克尔西米诺影像的力量是蒙太奇的力量,而蒙太奇的韵律与音乐的魅力是同质的。

说迈克尔西米诺像戈达尔 于是给来了一段癫痫剪辑(误)。

西米诺说法语厉害了。

烟雾拍得够迷幻。

王家卫 一看就是张叔平。

私密的影院邂逅和爱欲,欲拒还迎。

《阿尔法城》, 橘子, 大无。

男主在影院陷入对那段爱恋的回忆,仿佛重临和重新上演当时的情景。

结尾打板,出戏,戏外的演员也陷入了沉思和回想,他是否也有相似的经历呢。

阿巴斯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结尾,捕捉女性观众的表情反应 ,大多数人都流泪了,移情作用,你可以想象她们为什么哭,她们各自有怎样的感情生活。

最后一个阿姨是以前阿巴斯电影中的演员,她也为眼前的电影流泪。

从头到尾没拍过银幕,只拍影院观众。

看有人说,这片表达了“演员也是观众,观众也是演员”,深以为然。

阿巴斯总是四两拨千斤地打破关于电影的那些界限。

比利奥古斯特 通天塔系列。

开头歧视穆斯林的三个男人反而最后对女主友好,并给她翻译正确的字幕,还原事实真相,而自以为友好的男主其实只是想泡女主,他歪曲电影原意,制造浪漫虚假的爱情泡泡,而且还边看片边说话打扰观众, 三个男人则带着女主在放映机那里解说和观看,没打扰观众。

骗人的表象:有些人没有看上去的那么好,而有些人没有看上去的那么坏。

有点小道德剧的意思,导演对这个世界总体上是乐观的。

苏雷曼 尴尬的首映礼,有点像冷笑话,但银幕上的人能那么准确地对行走的观众做出反应而且导演本人也莫名其妙地上了银幕这些内容个人不是很明白用意,与笨手笨脚主题有点脱节?

曼努埃尔 仿黑白默片,米歇尔皮寇利演的赫鲁晓夫啊啊啊(。

) 赫鲁晓夫和教皇的共同点:叫别人干啥别人就干啥,以及啤酒肚哈哈哈。

“ 怎么不是同志,斯大林让我们跳舞我们也跳了啊” 配乐好像是德彪西?

沃特塞勒斯 贫穷动乱的巴西小镇的不法之徒也痴迷于电影以及戛纳电影节呢。

俩哥们说学逗唱起来了,巴西相声哈哈哈文德斯 卡巴罗100年来的第一个和平年,《黑鹰坠落》的剧情与当地人受殖民和专政压迫的现实之间的互文本。

感觉社会意义大于艺术价值。

陈凯歌 小孩子们偷放电影,骑车发电与电影中卓别林在转盘上的滑稽桥段彼此照应,有点意思,但还非要设置一个盲人看电影的情节,未免太装了吧……和张艺谋相似,填鸭式创作,虚假的诚恳。

 5 ) Chacun son cinema,眾導演電影觀的浮光掠影

  這部片是為了坎城影展六十週年而拍,請來三十五位導演,以「電影院」、「電影」為主題,各交出三分鐘的短片。

其中Dardenne兄弟與柯恩兄弟皆兩人為一組交作品,所以最後是三十三部作品。

  有許多主題是重複地被談到的,像是:  一、看電影時專注忘我流淚嘴開開的臉。

  二、對電影/電影院的沒落的哀嘆。

  三、對好萊塢式電影語法對世界強烈洗腦的不滿。

  四、墮入導演的個人回憶。

  五、在戲院的銀幕上引用經典電影。

  六、電影院裡偷情的情侶  七、戲院裡的扒手。

  八、看電影被其他人聲干擾的不滿。

  九、導演在短片中軋一角。

每位導演都在他的片子裡傳達了自己以往作品觀注的及慣用的電影語言,但實在太多東西重複,又太多片短片,所以印象深的並不多。

  我最喜歡的是拉斯.馮.提爾的短片<Occupations>。

片中拉斯.馮.提爾正在看電影,一旁的觀眾顯然對電影的內容不感興趣,閒得無聊於是找拉斯.馮.提爾聊天,拉斯.馮.提爾不想理他,他卻完全不在乎地自我介紹起來,炫耀自己很有錢。

他還白目地一直問拉斯.馮.提爾是做什麼的。

拉斯.馮.提爾終於忍不住回話了:「你想知道我的工作?

我的工作是殺人。

」拉斯.馮.提爾站起身,拿出鐵槌砰砰砰把那人的頭槌個稀巴爛。

  就在拉斯.馮.提爾砰地槌下第一槌,全場觀眾幾乎同時倒抽一口氣,我卻忍不住哈哈哈大笑起來,整場都是我的笑聲!

我身邊的觀眾還狠狠瞪了我一眼。

  不過,當拉斯.馮.提爾澈底槌爆那人的頭,拍掉身上的頭殼碎片與頭髮,重新坐好專心看電影時,所有觀眾也都笑了,甚至有人拍手叫好。

短短三分鐘就在無限歡樂的氣氛中結束。

  老實說,我不明白其他觀眾嚇到什麼,殺掉那個白目的人應該是每個導演或是看電影的人都想做的事吧!

難道你不曾想過一槍轟掉在電影放映中講手機的白目或是一直卿卿我我的情侶嗎?

  好吧,我還滿想的。

雖然我很孬,頂多只敢瞪他們或踢他們的椅背,沒有真正扁過任何一個人。

  除了拉斯.馮.提爾的作品,我還喜歡北野武、侯孝賢、張藝謀、Roman Polanski、Walter Salles的作品。

  就談及電影院的荒頹,我最喜歡侯導的作品<電姬館>。

一開始,就只是我們父母小時候的年代,電影院前熱熱鬧鬧,大家盛裝來看電影,像是赴一場重要的宴會。

當我們隨著張震、舒琪一家人穿過大紅布幔,好奇著他們準備看什麼片子,卻看見殘破的電影院,黑白電影在破洞的牆面上演。

  那一穿越,真是。

  真是。

  張藝謀的短片<看電影>不會讓人覺得那是很久以前的事,而會覺得那是中國某個鄉下。

有人來村裡放電影,全村的人停下工作,尤其是小孩們各個開心得像大過年,又叫又跳,早早搬好椅子占好位置。

從白天等到黑夜,終於開演了,孩子卻累了,睡了,沒看到電影。

  是部讓人覺得甜美開心短片。

在三十三部中顯得特別。

  Roman Polanski的<Cinéma Erotique>也是部喜劇。

在一個色情電影院裡,某一位老先生喊得好大聲,干擾其他人看電影的情緒,但大家實在不好意思打擾他的「興致」,都不想親自去提醒他小聲點,不斷的推托別人。

終於,戲院經理鼓起勇氣上前,企圖以查票的方式打斷他的「興致」,才發現那不是「興致」,而是他看電影看得太專心,從二樓掉下一樓,在喊疼呢!

  滿惡搞的,但很好笑!

  Walter Salles的<A 8944 km de Cannes>也很有趣。

事實上Walter Salles並沒有得過坎城的獎項,於是它以巴西街頭藝人的表演開經典電影一個玩笑,開坎城影展一個玩笑,也笑自己距離坎城還很遠,遠達九千公里。

  北野武的作品<One Fine Day>有北野武作品必有的冷笑。

一個人一大早來看電影,結果放映師技術很差,一下子失焦,一下子片子燒掉,而且還把好幾齣不相干的片子接著放渾然不覺。

一直到銀幕出現結束的畫面,那人還是不知道自己看了什麼,氣得不得了,但太陽就要下山了,他必須回家了。

  片子除了好笑,北野武還問了很多問題:為什麼觀眾不再看電影了?

他也給了答案:因為片子拍得不好,因為放映技術不好,因為戲院的品質不好。

而在戲中,放映的是北野武自己的片子,而戲院老闆與放映師也由北野武演出,他冷冷地取笑自己作了許多可怕的事,讓觀眾不再走入戲院。

  說到片中給了特別的觀點,還有大衛.柯能堡、伊格言及溫斯德。

  大衛.柯能堡,也在短片<At the Suicide of the Last Jew in the World in the Last Cinema in the World>中談到了電影為什麼沒落,但他給的答案和北野武不同,他控訴的是電視的普及,尤其是即時報導。

  伊格言在則在作品<Artaud Double Bill>談到手機錄像與即時視訊對電影的影響。

  至於溫斯德,他的短片叫<War in Peace>,他挑了剛果一處剛剛停戰一年享受和平的小鎮,拍他們在戲院裡看戰爭片。

那真是荒繆又諷刺......他們才終於沒有戰爭,為什麼要看爭戰片?

而原來我們之所以看戰爭片,是因為我們在沒有戰爭的地方,戰爭離我們很遠。

他們終於沒有戰爭,終於開始過戰爭只出現在電影裡不在生活中的日子。

    另外,有件事讓我很感興趣Alejandro Gonzalez Inarritu的<Anna>與陳凱歌的<瞎朱也愛看電影>同時談到盲人看電影這件事。

有什麼經典的片子談及盲人看電影嗎?

為什麼他們同時以無法看見的盲人來談對看電影這件事的迷戀與執著呢?

  好吧,我看的電影不多,實在無法回答這個問題。

 6 ) 我喜歡的(片子都這麽短就不劇透了)

DANS L'OBSCURITE (在黑暗中)Jean-Pierre et Luc Dardenne這是我最喜歡的一段。

RECRUDESCENCE (復燃)olivier assayas最後一幕最耐人尋味。

OCCUPATIONS (職業)Lars Von Trier哈。

很搞。

這是其中唯一一段諷刺電影院裏的話嘮(可是這現象又非常貼近現實)。

那些只會想到盲人和露天電影的思維衰竭之導演可以借鑑一下。

CINEMA DE BOULEVARD (林蔭道電影)Claude Lelouch開頭papa伴隨著1935年的電影<禮帽>插曲"cheek to cheek"給mama唱歌很浪漫,片尾papa不在了,mama和兒子來到電影院重溫<禮帽>,再次放那段插曲的情節,小感動。

最後想說,給出一個關於電影的命題,導演們,唔該你哋唔好只識得捻“盲人”呢個主題all rite?

十年前這是創意,至今仲未用夠?

 7 ) 短片名称

1.夏日影院2.美好的假日3.三分钟4.黑暗之中5.电影迷日记6.电子公主电影院7.在黑暗中8.安娜9.看电影10.海法电影院11.虫子女士12.两场电影13.铸造厂14.复燃15.47年后16.是梦17.职业18.礼物19.林荫道电影20.初吻21.情色电影22.无需翻译23.直播世界上最后一个犹太人在世界最后一个电影院里自杀24.我有过9000公里把它给你25.我的罗密欧在哪儿26.最后一幕约会27.笨手笨脚28.唯一一次会面29.距戛纳8944公里30.战后的和平31.朱家庄32.幸福结局33.尾声

 8 ) 从《朱辛庄》看陈凯歌的视角

《朱辛庄》看百态陈凯歌 在《朱辛庄》中 沉浸了太多关于中国电影的历程 本片中以小孩子观看电影这一事件为线索串联整部影片 其中陈凯歌完成了对小孩子的驾驭从而表达了自己所想要表达的情感 影片中的叙事链条于小孩子通过骑自行车来发电从而观看电影进入了正轨 其中有一点十分的有趣 所有的孩子都登上了自行车 此时有几个低机位的脚步特写 紧接着切一个大远景 通过蹬动自行车 电影放映机得以放映同时交代了后景 这几个镜头其实蕴含了多重意味 第一重意味在于整个电影的后景中 可以发现后面的草垛大体形状为一个鞋子状 这提供了两种思路 草鞋代表了一种极其不稳定的现状 而是暗示了在草鞋背景下坐着的小男孩存在着某种不健全 这一个暗示又是双层面的 可能是小男孩的生理残疾(失去了双足)也可能是小男孩的经济问题 (并没有鞋子 导致无法用自己的力量使电影继续放映)这时又牵引出了一个问题 小男孩并没有能力去使得电影继续放映 但是他是最痴迷 最认真去观看电影的人 (从陈凯歌在这部影片中的频频使用的“分割线”可以看出 诸如 失明的小男孩坐在台阶的下方 其他的小孩玩闹在上方 两拨孩子之间哪到由台阶构成的“分割线” 又例如 低机位 平视 侧面去拍失明小男孩 放映机又在他和其他孩子之间划出了一道“分割线”这部《朱辛庄》视听语言并不炫技 但是陈凯歌的高光就在于利用了环境中自带的因素 造成了深深的分裂感(例如霸王别姬)陈凯歌导演总是利用环境去表达人物的感情 利用客观表达主观的感受 也是 第五代导演的共性。

第二重意味则在于 几位不同的小男孩 在本片中不仅仅代表着小孩子的身份 众所周知 这是献给戛纳的三分钟短片 陈凯歌在《朱辛庄》中 赋予了小孩子更深层次的含义 由孩子蹬动自行车这一行为导致了电影放映机的运作 在故事背景1977年的暧昧时间条件下 其实就在影射第五代导演自身 三十年的变迁充满了自我致敬 小孩子象征着中国电影业的发展萌芽期 同时小孩子也象征着第五代导演在1977年同样也处于一种“孩童般”的探索期 电影这一综合艺术 由政治 经济 艺术 科技这四架马车共同拉动的 但凡这四点彼此之间的牵制有所失衡 电影的发展就会是不完美的(李栋宁《电影的历程---电影生命周期研究》失明的小孩子第一重意味象征着 在失明状态下继续的对电影保持着高度的热爱 这是陈凯歌所想要表达出的态度 二是 在经历过政治高压的时间段 观众们对发现电影是一门艺术是有所蒙蔽的 不完全的 第三重意味 自行车作为当时(1977)的主要交通工具 陈凯歌在这部短片中也将其完成了符号化 这里面的自行车 不仅仅是单纯的交通工具 自行车在现实世界中承担了“路程”这一作用 而在观众的精神世界里 自行车也完成了将观众送往另一个世界的功能 (从 小孩子将放映机的线连到车轮上 车轮的转动 透过光 像极了放映机)同时陈凯歌通过老式自行车向全世界观众展现了中国电影以及中国社会的整个历程。

电影中的画外音也承载着陈凯歌的野心 《朱辛庄》整篇充斥着卓别林电影的画外音 并且在孩子们蹬动自行车是 有正反打镜头交代影片和孩子们的状态 放映中的影片与观看的孩子们形成了一种同步与契合 影片的情节变成了孩子们心理状态的外化(同时 电影的声音也是失明孩子唯一能感受到的 代表了中国电影观众在当时的领略能力的欠缺)在影片放映过程中 一幕 卓别林进戏院表演 屏幕里的观众发笑 屏幕外的孩子同样发笑 电影对与受众的收获从单方面的 变成了双方的 陈凯歌对于电影的表达再上一个台阶这部影片前面都是肤浅的 表达手法并不能算真正的大师 但最后的结尾十分出彩 男青年拿着手电筒赶走孩子们 现场只剩下失明小男孩一人 台词:叔叔 能不能让我看完这场电影再走 “影片在此处的意义直接完成了质变 其他孩子的离去代表着失去了电 电的消失帷幕就会变黑 小男孩是知道这一点的 但是他的请求让这一画面变得有趣起来 电影放映的中断(带入中国电影发展史) 究竟是电力(代表着客观的硬件条件的失利 还是 人为的操作导致)陈凯歌总是喜欢发现问题 并不解释 将问题抛给观众 从而获得观众发自内心的思考 影片最后 一位盲人出现在现代化的电影院里 使得整部电影直接被分割 有种宣扬 有种无奈 既然是《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哪就停滞在黑白吧 这部《朱辛庄》是陈凯歌精心布置过的三分钟的镜头没有多余 但设置的过于粗浅 解度性变得多样在一定意义上又杀死了解度的角度 弊大于利 r

 9 ) To Each His Own Cinema

2007年正值嘎纳电影节60周年,于是组委会邀请了30名世界著名导演以“电影院”为主题,拍摄一部三分钟的短篇,于电影节展映。

说实话,我个人最爱这种命题式短篇集了,可以看看不同导演对同一题材的理解,更喜欢根据影像风格去猜测这部到底是谁的作品。

其实这类型的合拍片已经非常多了,上次陈凯歌的《百花深处》就给了我很大的惊喜,尽管其间有《无极》倒人胃口,现在还是对他有些许期待。

由于本人观影范围狭小,多数为国语和好莱坞大片,稍微涉猎一些欧洲电影,所以这部合辑里其他大师的作品我就不敢妄加猜测了,免得自信心被打击,还是来好好看看我熟悉的华人导演有些什么成绩。

我记得谁说过,导演一生其实就只导过一部电影。

这大概是在说影片的内容。

似乎每次导演宣传新片都要强调自我突破,寻求新的感觉,其实都是新瓶装旧酒罢了。

导演的影像风格也莫不如是,不论再如何求新求变,烙印就是烙印,一眼还是能看出来的。

下面我按出场顺序介绍一下。

侯孝贤 《The Electric Princess House》如何在第一眼判断这是侯孝贤的作品?

我不大会从内涵去剖析,就说一下比较外在的东西。

侯孝贤特征之一:张震和舒淇。

如果这两个演员同时出现,那么这部片子就极有可能是侯导的作品(《天堂口》除外),其实我也觉得这两人实在是非常适合做荧幕情侣,两人的面相都有那么一点怀旧的味道。

同样,这部《电姬影院》也启用了这两名演员。

故事其实很简单,就是张震带着怀孕的舒淇以及他们的两个小女儿一块去电影院看电影。

我记得有一期《看电影》采访过侯孝贤,他说这样拍,只是想把他儿时的影院在现代的荧幕上复活而已,所以本片的看点在于细节,看他时如何考究那些年代久远的东西的。

但是很遗憾,我对台湾实在不了解,所以至于到底复原了多少,我也看不出来。

不过导演用一个蒙太奇的手法,将这一家子进电影院后的场景直接切换到了现在一幅破败的景象,看得出导演心中还是存有些许惆怅的。

侯孝贤特征之二:泛黄绿色的影片基本色调。

与杨德昌爱剖析现代生活不同,侯导基本上沉浸在过去之中,所以他的作品无一例外的都透出浓浓的怀旧气息,自然影片的色调也要有那么一点怀旧的质感。

其实王家卫也喜欢用黄绿色的色调,比如《花样年华》和《2046》,不过侯孝贤没有王家卫那么夸张,那么张扬,侯孝贤比较克制,所以色调趋于温和。

张艺谋 《Movie Night》张艺谋心中的电影院是什么样的?

农村长大的人,他们的电影院肯定不会豪华,甚至无法做到标准,那么就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农村临时露天电影场了。

我也有这样的观影经历,小时候没到元宵,村里都会安排几场皮影戏,后来皮影戏没人唱了,便改换成了电影。

就那么在村口找个空地,扯一块荧幕,架起放映机就可以开始放映了。

这种场合看电影,小孩大人都有不同的兴奋点,大人爱看荧幕上的打打杀杀,小孩就爱凑到后台去看看到底是什么东西在发出亮光,甚至喜欢躲到后台去反着看电影,总之就是折腾。

张导也是这么安排的,一伙人下乡放电影,小屁孩开心无比,大人也乐和,其中还穿插了一点村姑(李曼饰)和放映员的暧昧感情,最后小孩闹腾够了,等电影开始时也累得睡着了。

比较贴切生活。

但怎么说呢,张艺谋的美学意识确实浓厚,但我总感觉他是在用他的农村视角在仰望城市。

这可能跟他出生贫寒有关。

小时候家里穷了,就总是想象城市里有什么样的生活,富人过着何等奢华的日子。

但这种没有根据的想象最终只能流于表面,这就是为什么张艺谋每每大片都极尽奢华之能事,但总觉得有点过于意淫的感觉,《满城尽带黄金甲》便是最好的例证,那都是什么皇宫生活啊。

真正富足的人,不大喜欢在作品里去表现一些形式化的财富。

大概张导也知道自己的局限性,所以他申明他绝不拍都市题材片(尽管他后来还是拍了《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可当张艺谋回归他的农村题材是,还是不忘刻意去表现一些“美丽”的东西。

所以每次看他的作品,都感觉有点太注重形式而少了一份农村应有的粗糙。

相信看了下面这幅截图,大家对此片应该就有了个直观的印象了。

广角镜头下美丽的古镇,这色调(青铜色是几乎所有城市宣传片的色调),这场景,俨然一幅广告宣传片,其后儿童的一些特写,都无不体现这极强的表现欲望。

奥运会请张艺谋做导演,实在是明智之选。

蔡明亮 《It’s a Dream》说实在的,这部片子,蔡明亮的风格倒是有点打折扣,因为居然有那么多旁白!

在蔡明亮电影里听到人说话的声音,简直就想看鬼片一样,令人惊悚。

影片继承了蔡明亮一贯的拍摄手法,近距离俯拍,以窥探的姿态探讨人物的生活。

而且影片还是一贯的诡异,比如旁白的爸爸是一中年人,妈妈却是一老太太,姑姑又是浓妆艳抹,跟座位后面的男人暧昧不清。

这部短片开始时,是三个人:我,爸爸,妈妈在一起吃榴莲。

当时我想,陈果没被邀请拍片吧,怎么有榴莲?

蔡明亮就是喜欢弄些水果到荧幕上来,上次他居然用了我最喜欢吃的西瓜,实在把我恶心的,好长时间不想去碰西瓜。

直到后来,影片一个特写,李康生!

哦,原来是蔡明亮的作品。

其实我应该在一开始就猜出是蔡明亮的作品的,因为片名《是梦》就是以一个歪歪扭扭的手写体出现的,想想他的《不见》《不散》,不都是这种字体?

蔡明亮喜欢讨论时间,所以《不散》(还是《不见》?

我不记得了)的海报上就是主角抱着一部挂钟,看看这个镜头,姥姥的画像放在最边上,然后是我,然后是爸爸,接着是妈妈,从我开始起,一个比一个老,可最老的却在我的右边,莫非他想说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轮回?

王家卫 《I Traveled 9,000 Km to Give It to You》王家卫,多么熟悉的名字,多么熟悉的影像。

他是唯一一个不怕人说他一成不变的人,所以才会放肆地将《花样年华》直接延续到《2046》。

王家卫爱讲欲望,总是在说,从《东邪西毒》里的桃花到现在这部片子(中文片名未知)里影院中偷惺的女人,以及旁边猥琐偷窥的青年。

而且王家卫觉得大家对欲望反应迟钝,所以在影片上还大大地标注了出来,如下图:王家卫的一切都那么张扬,张扬的红色,张扬的黄绿色,张扬的大字体。

王家卫的镜头是那么重复,永远昏暗的场景,永远的人物局部特写。

影片中女人被男子摸来摸去的那段戏,原型可以直接追溯到《东邪西毒》里东邪要嫂嫂跟他走的那场纠缠戏。

对于王家卫的作品,我的理解能力向来有限,以至于这样一个片名我都不懂跟影片有什么联系。

陈凯歌 《Zhanxiou Village》谁是人文大师?

不是张艺谋,不是冯小刚,是陈凯歌。

尽管陈凯歌近几年的作品不招人待见,但他的人文功力还是无人能及的,每一格镜头都似乎蕴含这无限的文化气息。

之前我说张艺谋是农村来的,所以拍片子只能形式上的华丽,真正有钱人不这样拍,陈凯歌就是张艺谋的反面。

出身知识分子家庭的陈凯歌,身上总有那么一点文人的傲骨和严肃。

他从不刻意地去注重一些形式的东西,而是将镜头尽量放在该表现的地方(《无极》例外),尽量含蓄,却张力十足。

这是我喜欢陈凯歌的一点原因。

大概是出生在北方,所以陈凯歌的影像总是难得通透,即便是《霸王别姬》里娇贵的金鱼,也只能游弋在浑浊的水中。

空气中的颗粒总是给影片一种雾蒙蒙的景象,一种挣脱不了的厚重感。

本片讲的是一群小孩夜里偷偷地在放卓别林的电影,其中有一个小孩一直安静地不动,即便是放映机没电断映后,他也是没有什么特别强烈的反应,只是迷惑地扭头望了望,后来才知道,他原来是瞎子。

不过他对电影的热爱却一个健全的人难以自比的,当小孩都落荒逃散时,只有他不动,对追来的管理员说:“叔叔,能让我看完电影吗?

”看到上面这幅图,大家能够感受到陈凯歌的影子了吧?

迎面的强光使得人物面部有了很强了纵深立体感,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到《和你在一起》里面哪个小孩在车站的镜头,同这有这相同的感觉。

不过文人也是有酸臭味的,陈凯歌就特别自恋,总是沉浸在被自己感动的自豪中,也处处体现出一种高处不胜寒的顾影自怜。

这是影片最后的一个镜头,盲人小孩长大后,一个人来到电影院,幕布徐徐拉开,一下让我回到了《霸王别姬》开场的哪个剧院,只不过这个镜头没有包含那么多的深意,只是一幅自恋的景象。

结束语:中国的导演终究还是中国的导演,我只能说看着很亲切。

 10 ) 来自9000里以外的你

浅析王家卫短片《我走过9000公里把它给你》 在那个春光乍泄的2046年,我松开爱神之手,穿过无数个蓝莓之夜,最后又去了旺角买凤梨罐头,不过这次,我没有再找金毛玲。

————随手编王家卫体 王家卫,一位自带标签的导演,“导演论”放在他身上再适合不过,他的作品有着不同的故事,却有着相同的风格和情绪,这是他的独特之处。

也是“导演论”的魅力所在。

抛开个人对王家卫的喜爱,我们这次从“导演论”着手。

顾名思义,“导演论”有一个十分明确的条件:在一批电影中体现出导演个性和个人风格特征,把个人的东西带入题材,导演不是一个执行者。

那么这篇影评,将我个人所看过的王家卫的影片与这部糅合并提炼出他的个人风格。

·拍摄风格 中高饱和度。

这样的画面可以说是几乎贯穿他的几部电影,像是《重庆森林》《2046》《花样年华》,中高饱和度的色彩会带有一种复古的意味,同时画面上也会笼着一种,暧昧的暖色调,同样,在本片中,短短的三分钟,红色的靠椅和男主角军绿的衣服,以及女主角红色的高跟鞋和烟紫色的丝袜,一同营造出那种暧昧不清的情感。

光影的运用。

在王家卫的所有作品中,我们都能看到光影的运用,无论是《花样年华》中苏丽珍的等候,或是《东邪西毒》中张曼玉饰演的大嫂(真的就叫大嫂)在蜡烛前的热泪,同样的演员,却用光影将其赋予不同的性格。

本片的光影看似十分普通,实际上这种“看不清”“昏暗”,将两人的关系暗示给观众。

偷拍。

王家卫十分喜爱从一些特别的角度来表现角色,一来是满足偷窥欲的心理,另一方面,偷拍总会给人一种特殊的感觉,被偷拍的可能是有所隐藏的。

·无限放大的恋物癖 实际上这个是王家卫最为人知晓的特点,而将“恋物”发挥到极致的就是《重庆森林》。

阿武所执着于的凤梨罐头,女杀手摘不下的假发墨镜和那件雨衣,633犹豫不定的厨师沙拉跟炸鱼薯条,和他失恋的时候对着整个房间里的物品自言自语,将人物所有的孤独都具象化到物体身上,那么物体就成了孤独的代名词,将影片中几个都市人的不安跟动荡用一种特别的方法表现出来。

而后的作品不再有这样夸张的恋物,但这种特点总是若有若无的出现在他的作品中,例如恋足情节。

本片中也有对于恋物的描写,如女主角手中的橘子,一个暗喻。

如果说少女是樱桃,饱满红润,酸甜。

那么少妇就是桃子,丰满,带有肉欲和香甜,而本片的女主角更像是已经结婚许久的已婚女士,如同橘子,年华随有些黯然失色,却有着香气,剥开外皮,里面依旧多汁可口。

当然也有对于恋足的描写啦,不过多分析,更觉得是体现出女性魅力的镜头。

·台词王家卫的台词风格也叫作王家卫体,如同我开头模仿的那样,语言其实没有太多的复杂性,像是辞藻的堆砌和语序的颠倒,有一种“情绪”的感觉,这种出现在所有影片中的台词风格,让所有观众都能解读出自己的看法。

·细节在所有影片中,都多多少少有些小细节和暗喻,在这里不一一举例,而本片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主角手的互动,同样,在王家卫05年合作的一部电影中的《爱神之手》让人同样印象深刻,手的意义是交流和交往,带着婚戒的女人和男主角和接触,碰撞,从一种看似含蓄的表达两人的偷情,实际上所呈现的映像比起裸露镜头更富有情欲和想象,禁断的情感也就变得更加浓烈。

·音乐王家卫以往总会搭对的配音是梅林茂先生,但这次用了巴赫的大提琴组,一种恢弘的音乐和这样的禁断恋情相碰撞,妙不可言。

王家卫所带给观众的究竟是什么?

不清楚,不明白,但如若你要问,哪位导演的作品带给你的感受最多?

我想,只有王家卫了。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短评

有趣的电影大家庭式合集。猜谁拍的也很好玩。开头的献给费里尼令人感动。结尾坏孩子的天空:才刚刚开始呢!铺上久石让的音乐叫人起鸡皮疙瘩。马切罗!沉重感人的独白,特别是特写那张老去的脸。安哲的致敬,得去补安东尼奥尼的夜。那只手,啊!布列松!两部电影的戏中戏过于眼花缭乱,无论如何不要屏摄吧。还是扑克脸死鱼眼的考里斯马基,猜到了波兰斯基的结尾,淡淡的侯孝贤,李康生?的旁白,传统而隽永的阿巴斯,出人意料的暴力的拉斯冯,王家卫的巴赫以及闪回到张国荣,苏雷曼那时候还是黑发… 陈凯歌和张艺谋是…商量好的吗…可能童年的电影记忆过于相似了。看到了今年影展看的雁南飞,想起今年上影节回到阔别已久的影院,看的第一部甜蜜的生活,今年真是看了不少好电影啊,也看到不少哭成片中那样的观众

5分钟前
  • 吴邪
  • 推荐

均分;蔡明亮最佳,坎皮恩、侯孝贤次之。

6分钟前
  • 莱可鹅杰德
  • 较差

Chacun son cinema

9分钟前
  • OscarTsai
  • 较差

北野武太自戀!侯孝賢那個好啊!張藝謀那個太糟糕了吧!!!!!!!!當然最苦大仇深在於文德斯!!!

10分钟前
  • 领导
  • 力荐

终于看了这个系列。大家的风格都很明显,是那种让人能够重新爱上电影的电影。三分钟也能发挥出不小的创意。张艺谋的三分钟后来又在《一秒钟》中重现。

14分钟前
  • 余小岛
  • 力荐

时至今日,电影已经成为我生活中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购票方式和观看方式更多元化,影院更加便捷的走进我们的生活,我们依然热爱大屏幕下的电影。

19分钟前
  • 私房歌
  • 还行

《happy endings》、北野武、南尼莫莱蒂、伊格扬、尤瑟夫夏因、陈凯歌的都喜欢。最喜欢的是南尼莫莱蒂的《影迷日记》。

23分钟前
  • 小东邪
  • 推荐

33选五:侯孝贤长镜头、北野武电影院、文德斯战后刚果、戏院砍人的冯大锤以及从二楼摔下来的那位波兰斯基。

28分钟前
  • 国产凌凌期
  • 还行

有点小闷,JUST SO SO...

29分钟前
  • アホ
  • 较差

最爱侯孝贤的 幕布一掀开 时间过了几十年 人去楼空 只有电影还在放映 太牛逼了 其他人里拉斯冯提尔真是爽啊 看电影的时候瞎BB的人就是该死

34分钟前
  • 刹那。
  • 推荐

Roman Polanski,David Cronenberg,Lars Von Trier,Bille August,Ken Loach,Atom Egoyan,Olivier Assayas

35分钟前
  • S.Dummy
  • 还行

罗曼·波兰斯基 Roman Polanski 拍的好看

40分钟前
  • Andy
  • 还行

还是比较喜欢中国导演拍的

45分钟前
  • Monden_Z
  • 还行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E54y1U757

47分钟前
  • 江湖子黑
  • 较差

什么糟糕的东西,偶有亮点,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48分钟前
  • 较差

每部时间太短 更像广告片

52分钟前
  • Baiiihe
  • 较差

大部分看不懂,不欣赏,最惊喜的是北野武。

54分钟前
  • 玄月见草
  • 还行

阿萨亚斯,维姆文德斯和比尔奥古斯特的短片印象比较深刻

55分钟前
  • 事儿姐
  • 推荐

陈凯歌的和张艺谋的片断都还好.外国导演的 尤其是东欧导演的 大多不知所云...

56分钟前
  • 能嘛
  • 还行

最大的乐趣大概是猜导演吧,真的很好猜,看过作品的基本全中。07年,即便号称跨越了五大洲囊括二十几个国家,36个导演里也只有Jane Campion一位女性,名副其实的“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女性在哪里?在银幕上星光闪耀、在银幕前以泪洗面、在座位里和男人乱搞——这是欧洲中心和男性主导的电影史在这个anthology里的诸多表征之一。好在,这三个现象中女性的经验和力量其实也经过了不少书写,女性在这段影史的边缘地位并不说明女性在影院里是隐形的。或许应该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电影院”,导演们竭力在这个空间里做文章,几乎无一不带着对胶片放映的怀旧气味,而那些来自东方、伊斯兰、非洲和原住民的景观所呈现的tokenism,在最近举办的Youtube线上电影节里也没什么太大的“进步”就是了。

60分钟前
  • 烤芬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