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觉得自己为海伦花钱就是爱。
她根本不明白油漆匠和裁缝之间存在的那种同性的爱。
生活不只是陪伴和你情我愿,是需要灵魂伴侣之间的爱情。
当一个姑娘脆弱的投入她的怀里时,她能说的只是不用担心雪,她会买新的帽子给姑娘。
多单纯的她。
她是那样向往爱情,又抗拒任何一个人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
她羡慕别人的调情和爱慕,身边每一对携手的眷侣,对于她都是莫大的奢望。
如果人生中有值得留恋的,就要去争取。
情的起源是——在对方身上看到自己想实现的部分。
我们爱上一个人,情感是爱上理想的自己,是为欣赏,是为另一种实现。
这份欣赏如白月光,抖尽欲念,全写进她轻轻的最初的,亦是最终的一吻。
只是这样的感情注定了单向性,谁能确保反方向同一个温度的注视。
莫不都是渴望着,奔走着,倾尽着。
落空着,耗尽着,死守着——时间的了结。
一个内心没有涟漪的人,怎么能激起千层波涛。
一个没有爱的人不配拥有一切。
越在意,便越恐惧失去。
与其说她爱上海伦不如说她爱上了想与她一起实现理想的梦想。
有时,一件小事,一个小举动,就像蝴蝶效应会改变很多。
海伦的一个拥抱,也许让某些东西变得明晰起来,一个吻都没有一个拥抱的作用大,她特爱海伦。
从何时而起?
不得而知。
也许就是从这个拥抱开始。
正是因为爱,所以她才会哭的如此伤心。
她从未找到过自我,只是盲从于别人。
只是因为不愿孤单,是因为她累了,是因为她有自己想要度过生活的方式。
也可能是她没有拥有过爱,不明白真正爱上一个人的心情。
这时的勇气,是爱。
只是爱,却要了她的命。
很多执念都消解。
很多想念会变成想起。
执念是硬的不可摧,情感是软的、流的,一个眼神心意万千。
人,一旦有了心愿,就好像蛇有七寸般。
有一种悲伤,是波澜不惊的,不管你是否认同,总有一个人、一个故事、一部电影……让你满心痛苦但却无法让你流泪,一种不能发泄的哀怨,因为不能发泄,这种忧伤的情绪会更让内心纠结。
全片没有大起大落的发展,即便在暴露性别的那一刻,也是有步骤的缓慢的流露压抑之感。
但是常常调动着流泪的味蕾,有恰到好处的禁止泪水夺眶而出,这也许是一种技巧,将情绪停留在那个边缘。
这一切让我为之震惊,导演的叙述方式和音画的配合,将我的悲伤玩弄在他的鼓掌。
我十分喜欢影片的配乐,缓慢又温柔,其实就像诺译男译女的姿态,优雅的绅士或者坚韧的女士,孤独在眉眼中,不卑不亢。
她是那样向往爱情,又抗拒任何一个人走进内心世界。
他羡慕别人的调情和爱慕,身边每一对携手的眷侣,对于他都是莫大的奢望。
长时间的性别错乱,令她自己也开始迷惑是应该迷恋男人还是向往女孩,当然他羡慕好友像男人一样建立家庭,安逸的生活。
单纯的向往少男一样的爱情和婚姻,也许他错了,但是起码她爱过一个人并且有勇气向往憧憬甚至计划家庭生活。
这本身对于他就是无尽美好的事情!
也许有的人抱怨主角离开的太脆弱,没有结果的结束让看官无法呼应影片的情绪。
但是真实的生活,本来就不是为了呼应看客而发展的!
起码在他离开前,他以一个男性的角度曾经捍卫过自己倾情的姑娘,他在离开世界的那一刻,认识到自己存在在世界的角色并给予肯定。
这本身就是一种最美好的解脱,不管结局如何,对于自己的认可是最棒的结局!
葛伦·格洛斯对于主人公的痴迷,注定了踏实主角的不二人选!
阿尔伯特是一个静态潜伏的人,她前期的悲惨波折经历,她生理女性的身体却不得不在旧时代伪装成男性走上一条艰苦但遥遥可期的不归路,使得她必然是一个谨慎内敛的观察者,而她的这份小心谨慎安分守己也预示着之后与之相反的不可控的发展和变数。
阿尔伯特最大的恐惧就是秘密被发现,而当揭秘者竟和自己是同样情况时,这份突如其来的夹杂着惊吓、喜悦、认同的感情盖过了恐惧,同时也给她的行为、思想乃至人生规划带来了改变。
她通过看见别人(和自己一样情况的假扮者)而回望自己——对同是女扮男装但更潇洒外向且和女子结婚的page“先生”的好奇欣赏羡慕惊讶,对哪怕看似是“一男一女搭伙过日子”标准模式的接近意像式的向往执着,将这种期待与自己的未来店铺生意结合也是她从看到自我到实现更高自我的过程。
而同时,阿尔伯特也是能在上一幕刚和回绝了共同开店提议的page“先生”穿上裙装在海边释放女性自我大步奔跑时,下一幕就以男性身份对女仆海伦说“我们将会有个梦幻般的婚礼”的人。
她对page“先生”说“同甘共苦,相濡以沫”到底有几种含义?她以虽然相对瘦弱但猛烈反击伤害女仆的孩子父亲时到底是以何种本能情绪在主导?
而她被击中头部后冷静缓慢远离嘈杂躺到自己房间时又是以何种心境面对这随时可能的终结?
无数议题无数解读,而我认为,阿尔伯特自始至终都只是一个寂寞孤独而渴望情感陪伴和安稳生活的人。
长久的男性伪装是对自己女性的压抑,即使她的男性能做到十成里的九成,她仍然没有那一成的男性欲望,而这两点分别对应page先生和女仆海伦的两次拒绝——page的家庭女女情不止阿尔伯特想象的搭伙生活而是真的有情有爱,而她也给不了女仆海伦男对女的“真正的爱情之吻”。
阿尔伯特的女扮男装,使TA同时是最压抑深沉的女人和最单薄纯净的男人。
TA到底是同性恋,还是女扮男装的看重性缘的顺性别,或是扮演太久而真追求一夫一妻的“精神男性”……我想这些问题的答案早已不重要,阿尔伯特这样多面复杂又悲情美丽的人物,无论TA是以何种视角何种身份想象过着何种生活,我愿意相信哪怕只有一刹,阿尔伯特最后逝去的笑是真实感到幸福温暖的。
希望不论往生轮回,TA可以开成自己的小店。
12年5月底的时候,从苏黎世飞北京,没什么可做的就看电影,这部之前还看了一部忘了名字,情节设计就是让人心酸让人哭笑最后众望所归结局圆满的,也是很不错的片子,本来觉得很感动,可是看了Albert Nobbs 之后才觉得之前看的片子真的太过于美好了。
看了一知半解的介绍以为是一部女性励志片,想象着最后她会经历种种挫折和努力以胜利的姿态重回女儿身之类的,完全想错了。
从很开头的时候起,就不知不觉地被主人公吸引进入他的世界里,无法进入他的内心或者他自己的世界,但是一直在他生活的空间里,跟着他一起谨慎行事,一起小心的保守着那些可怜的秘密,一起怀有不确定但是又坚信的愿望。。。
有一幕,是他出去看自己心仪的那间屋子,坐马车回来的途中不自禁的露出喜悦的表情,那表情很情不自禁,但是有看的人觉得他非常的小心翼翼,因为作为观众的我都觉得,千万别出什么岔子啊,没有到最后一步就还不能笑得太早,有种不敢奢望的感觉。
自从认识pigue之后他的生活变得稍有明快的感觉,经常外出,经常露出笑容,但是这些就和他本人总是时刻收敛着自己一样,我看的也是秉神凝气的,总觉得命本卑微,明媚的希望是一种非分之想,最后的结局啊实在是太悲伤了,我哭了好久都停不下来。
无法接受,他如此努力的人生,他毫无过错,他应该得到幸福,起码的应该给他那间喜欢的屋子,至少完成他的一个心愿都不行么,至少不要让他那样死去啊。
我从来没有写过影评根本不懂得评论和欣赏一部片子,可是我想作为大多数,我喜欢它的原因就是它打动了我,我为它哭了那么多。
好多评论都从各种专业的视角,说电影被拍的平庸了,说结局不够力度,说起伏不够,说沉闷,说各种。。。
也许因为坐飞机的原因,我完全没有觉得沉闷而看不下去,早那种被局限,隐忍的氛围里每一个喜悦,哀伤都非常的敏感,有种在孤独恐惧的海上航行,尽管小心翼翼,尽管暂时风平浪静,可是始终不能踏实,期许着就这样稳稳的靠岸,却最终发现水手的命运就是海上漂泊,遥望岸上华彩时却没有发现已经湿了裤脚。
一部电影一定要表现点什么主义,主张,什么特定的观点才可以么?
它的结局和故事都不会是我喜欢看到的,可是这有什么关系呢?
故事打动了我,足矣。
我没有想到什么女同,女权的,我在想,那只是一个注定悲剧的身份设定,就像水手一样,其他人的命运也一样,生而卑贱,祈求主流形式的幸福就是非分之想,我们有多少人都在不甘自己今生投胎的失误,奋力和命运抗争,坚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那么多人不喜欢这部电影,也或许就是因为电影展示的是我们最不愿看到的一面,它太不讨喜了,如果人生如此向上终于还是敌不过命运,那还有什么未来的期许了呢?
那些备受亲睐和推崇的故事往往都是大多数中的异类或者奇迹。
电影现在回想起来,最明显的感觉就是素手无策,就是无限的深深的悲伤。
为什么把这部电影单独拉出来写个影评?
在我心里实在觉得它无法和另一系列的电影《指环王》相提并论,然而,这部电影,我认为很烂的电影,在某种意义上却犀利的触及并刺痛了我的内心,敏感而自卑的内心,一如主角,终日小心翼翼,却躲不过宿命的玩弄。
在家看了《雌雄莫辩》,这是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最佳影片、最佳化妆等多项提名的影片。
剧情简单,情感细腻,没有激烈或者暧昧的部分来吸引观众,讲述的是一个女子,在长期男装生活的压力和影响下,如何从内心改变了自己性取向和“我是女人”的观念。
这部电影一如奥斯卡评委一贯的眼光和标准,很有让人抓狂的想法,因为10分钟能说完的事情,用了足足90分钟。
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只有一个情节让我印象深刻:主角(实在不知道该说是女主还是男主)和另一个彻彻底底的女扮男装的朋友(因为他/她,我们才看出来 ,主角是个女人,后来他们一直维持着友谊),穿上了朋友妻子(是个做裁缝的女人,在伤寒中过世)做的女裙。
两个习惯了男人装束的女子穿着漂亮的衣裙,束手束脚的站在大门口,低眉顺眼,不敢用女人的眼睛看这个世界,更不敢看自己,两人像是受惊的兔子,一副随时想要逃回去的样子。
就在这时,英国绅士出现了,别担心,他是打酱油的,不是高帅富,向两位lady点头致意。
木然而僵硬的回礼在两人怔楞了一两秒后才回给人家。
这个镜头转瞬即逝,似乎没什么好提的,然而,就是这一个貌不起眼小情节,却让我的心被刺痛:忘记自己是多么悲哀的一件事!
人们常说,做自己,不要在意他人的眼光。
这毕竟是一个可笑的谬论:人都是生活在他人的眼光里面的,否则,女人也不会购置使自己变漂亮的衣服,男人也不会彰显自己的气概。
更可怕的事情是,这种心理一旦成为惯性,就再也回不到正轨上了。
影片的另一条线是albert不断的在自己的小本子上记账,600多英镑,够一个女子很好的生活了,也足够她变回女装,结婚生子。
可是此时的albert已经完完全全的变成一个不男不女的人:说是男人,却没有绅士的优雅自持,也没有市井小民的粗鲁豪放;说是女子,她不承认,并且在性取向上,已经是个男人了。
也许albert知道这是什么情况,可是她不想改变,也无力控制自己,只有在别人诧异目光和窃窃私语中,无奈的挣扎着度过每一天。
是的,挣扎,每一天都是一场煎熬。
有人说,活着就是一场修行,电影中不涉及清谈,只是用一场接一场令人无奈的镜头,让你感觉到煎熬。
看电影是一场煎熬,投入到主人公情绪中是一场煎熬,而醒过来,仔细想想,自己的人生又何尝不是一场彻头彻尾永不谢幕的煎熬?
我又回想起两个女子穿着女装,却像是提线木偶一般,僵硬地站在大门口。
page(另一个女扮男装的人,albert的朋友、启发者)鼓励她赢得自己的人生,寻找自己的凯瑟琳(page的妻子,一个女裁缝,在伤寒中过世,去世前为她们做了女装)。
albert似有所触动,两人来到海边漫步——这是albert的梦想:在海边买栋小房子,和喜爱的女子helen居住于此。
恢复了女装的她,开心的在海滩上奔跑,page在后面跟着,可是,没跑几步,albert就被裙摆绊倒,摔得很惨。
这一摔,让她好不容易鼓起的勇气和决心消失的无影无踪,还是回到以前的生活吧!
也许,自由的奔跑不适合自己,只有压抑的煎熬,才是自己应该过的生活。
当一个人在一个环境呆久了,即使让她回到心里构建的乌托邦,那也会是地狱。
人是奇怪的动物,一方面意淫着完美却并不存在的乌托邦,一方面却离不开地狱。
更奇怪的是,人有一种特殊的本领,即能在任何时候,把任何一种乌托邦变成人间地狱,自我煎熬。
这就是困局,人生而有的困局。
人心不足蛇吞象,就是这个道理,也是这个原因。
人们常常探讨人性之善,人性之恶,实际上,人性来源于自己潜意识中最本能的寻找安全感。
要知道,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从树上来到地下,是需要多大的勇气?
因为,在地上,用两肢行动,远比在树上,用四肢活动危险的多。
也是由于此,人才会对自己周围一切事物感到敏感,才会依赖而又不信赖他人,团队合作的同时又相互攻讦。
这就是我们,人类,卑微而可怜,永恒的在寻找安全感。
观众也许会疑问:albert到底是男是女?
好吧,在影片最后,albert的宿命被揭示出来:为了心爱的女人helen,她和helen的男友打了起来,终于成了一回男人,不过,生理决定的力量体现出差别:在争斗中,她被一把甩开,头撞到了墙,结果休克致死。
一个故事悄然结束,另一段故事悄然展开。
可是,无论故事怎么变,怎么不一样,人性的悲剧是始终存在的。
奥斯卡的最近化妆还是没给这部电影,而是给了梅姨的《铁娘子》。
我觉得愤愤不平,因为不知情的人在导演故意隐瞒的情况下,是看不出性别的,其中,化妆最好的不是主角,而是配角page。
不过,还是一如标题所言:雌雄易辩,困局难出。
既然出不了自己给自己、人类给人类定下的永恒困局,辨别出雌雄,又有什么意义呢?
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和出处,本文原作者非我心也,盗用必究。
我一般看影视只关注电影本身,不太会关注到制作者,除了一些特别特别出名的,或者是令我特别特别感兴趣的。
比如说,看《实习医生格雷》,让我关注到了吴珊卓,看了《杀死伊芙》,那看了《杀死伊芙》,我就不知怎么的,想了解导演还会有什么作品,然后就通过叫菲比·沃勒-布里奇的制作者,找到的这部电影。
然后,就算此刻,一想起这部电影就心里特别难受,更别说第一次看的时候了。
记得看到一大半还是一半多的时候,怎么描述那种心情呢,就是希望这个女主能有一个好的结局,但是又预感到她不会有好结局,害怕期望落空,强烈到无法承受按部就班地,看着她一点点悲惨下去,于是,我就直接跳到最后,看了看结局,哦,她死了,然后,再回去接着看。
狠毒的编剧还是超出了我的想象,其实最开始,我对编剧产生的情绪是怜悯,我那时候查了一下,她是一位贵族小姐,我想她到底受过什么样的创伤,能创作出这么悲惨的人物,再然后再然后,太喜欢思考就是麻烦,再然后我就产生了愤怒的情绪,我想她但凡有悲悯之心,就不应该让她创作的人物如此悲惨。
我当然有理由说她,她虚拟出来个人物,自己又干别的事去了,也许早就把人忘到了脑后,然后让我去替她虚拟出来的人物伤悲,我真的好生气,我可不可以说,此处省略多少多少字。
本来想写好多字的。
给她100分,她没有悲悯之心,我悲悯悲悯她。
她字为虚拟,我其实也不清楚是谁。
盗用必究。
1,全篇一次次铺垫,在每一次已为主角,可以改变她的命运的时候,把人打下谷底。
2,绿茶婊配人渣很合适啊!
为什么要残害好人?
3,油漆匠和裁缝的故事多么正能啊,这才是真正该拍的电影。
结果全城就死了三百人的伤寒大爆发,生生拆散这幸福的一对,看不得别人幸福?
4,为什么主角死了,一生的血汗钱还要被黑心老板娘偷走啊?
你随便编个都行,被谁拿走不行,给人渣绿茶婊去美国也行啊,唉,简直要看到人吐血啊。。。
5,导演你说你到底想说什么?
人生无意义吗?
那你拍毛电影啊。。
人性?
整个电影里看不到一点人性光辉啊,难道你就想说人活着就是为了活着。
女权?
没有看到一点进步的可能啊,最后结局还扔下个孩子步他们的后尘,简直丧病啊,还可以再丧病点,生的是个女娃不就更好!!!
6,莫名其妙的结尾,绿茶婊还要继续残害人的节奏啊。。。
7,主角这一生简直了,惟一一次反抗,就被活活摔死了,说导演不是报复社会谁信啊?
8,生硬的爱情,我相信导演是不相信爱的,都是为了生活,什么爱不爱的,那是有钱人的玩意。
这些人不是在找爱啊,是在找死啊,一次次恶性循环啊,最后的孩子的命运是什么呢,我觉得让教堂抱走估计还好点。
9,化妆简直了,像我们对于欧洲人脸辨识度不高的亚洲人,一眼就能看出来是女的啊,生活了这么多年竟然一个发现的都么有?
10,整个故事全部就在旅馆里拍,两三次外景,还三五分钟都没有,经费不够还是怎么的吗?
11,全篇无高潮也就算了,一次次刷新谷底啊,女扮男,私生子,被遗弃,被强暴,被欺骗,被利用,得伤寒,被抛弃,被打死,攒了一辈子的钱被偷走,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没有最惨,只有更惨。
看的人简直心里阴影啊。。。
12,配角没有存在感啊,就那么几个人物,刻画的苍白无力。
剧情拖沓,好多没用的段落,该讲的却没讲。
13,还有导演是多痛恨喝酒,酒鬼爸爸,酒鬼老公,酒鬼渣男,酒鬼管家,酒鬼医生。。。。。。
搞得好像一切都是喝酒造成的一样。
Lay your head downSinead O'ConnorSing to me softly your tales of woeI'll cradle you closely, I won't let goI'll speak to you gently of what I knowDon't you cry...Lay your head down darlingThe moon is sailing byThe stars are softly shiningThe tide is full and highWe'll fly to the edge, not as distant as it seemsAnd maybe we'll find there the key to your dreamsSo you just lay your head down darlingSleep now la la la la la ...Winds blow, rains fallBut its warm by the fire's lightHush don't you see, you're here with meand there's dark at the end of the night...Lay your head down darlingThe moon is sailing byThe stars are softly shiningThe tide is full and highWe'll fly to the edge not as distant as it seemsAnd maybe we'll find there the key to your dreamsSo you just lay your head down darlingSleep now la la la la la ...Lay your head downLay your head down...片尾曲如此重要。
一下子就催泪了,联想到主人公那个miserable的生活。
就象前年的true grid的片尾曲一样
阿尔伯特,一个为生活所迫女扮男装的侍者,一个有着不幸经历的私生子,一个渴望家庭温暖的“普通人”。
她的梦想是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烟草店。
阿尔伯特,一直很孤单,认为没有人跟她一样。
直到佩吉的出现,佩吉跟她一样也是一个女扮男装的人。
不同的是,佩吉拥有一个家,有一个妻子。
佩吉的生活给了阿尔伯特一个模板,一个更容易为世人接受的生活方式,自己依旧作为一个男人,有一个店,一个家,一个妻子。
其实,此前的阿尔伯特从来没想过要有一个妻子,最初梦想中的烟草店的女主人就是自己。
有了这个模板,这个生活的蓝图之后,艾尔伯特开始追求海伦……一场可笑的追求,此时的阿尔伯特根本不爱海伦,她只是需要一个妻子,就像壁炉上需要一个钟表。
一场伤寒袭来,镇上有上百人因此丧命,阿尔伯特逃过一劫,可佩吉的妻子却不幸离世了。
阿尔伯特来看望佩吉,得知佩吉妻子离世的消息,提出可以来代替她的位置和佩吉一起生活,却被佩吉拒绝的。
与阿尔伯特不同,佩吉内心接受自己是一名男性,她爱自己的妻子,她是一个真正意义的同性恋。
佩吉找出了两套女装,为阿尔伯特和自己换上。
身着女装的阿尔伯特,伸开双臂在海边奔跑,她压抑的多年的天性终于释放了,全片没有一次阿尔伯特如此开心过,她是个女人,从身到心都是,并且一直都是。
可是短暂的快乐过后,阿尔伯特陷入了沉默。
正如佩吉所说“你就是你,没必要做别人。
”自此,阿尔伯特明白,自己必须做出选择。
如果没有听到店主和海伦的争吵,如果没有听说海伦和孩子会被抛弃,阿尔伯特还会继续约会海伦吗?
阿尔伯特的一个选择也许可以挽救一个弃妇和私生子的命运。
我始终觉得,如果没有听到争吵,阿尔伯特会回到从前,攒钱开店变回女人。
————————————分割线——————————————有时,一件小事,一个小举动,就像蝴蝶效应会改变很多。
海伦的一个拥抱,也许让某些东西变得明晰起来(一个吻都没有一个拥抱的作用大),阿尔伯特爱海伦。
从何时而起?
不得而知。
也许就是从这个拥抱开始的吧。
正是因为爱,所以阿尔伯特才会哭的如此伤心吧。
影片的高潮却也是结尾,阿尔伯特为了海伦和乔发生了的正面冲突……,受伤的阿尔伯特躺回床上。
从未如此平静安详,她又看到了自己梦想了千百遍的会客厅,暖暖的阳光,壁炉上的钟表,没有任何人打扰……就像卖火柴的小女孩,在火柴燃烧产生的梦境中,死去了。
海伦诞下一子,取名为阿尔伯特,但他却会有与阿尔伯特不同的人生……自此,突然发现,阿尔伯特到底是不是同性恋,根本就不算是什么事儿了。
你觉得呢?
【PS:女同胞们选择男人请慎重,脚踏实地的永远比那些整天侃理想吹牛逼的渣男靠谱。
】
谢天谢地又看到了一部佳作。
忧伤而压抑的调子,在那个年代,存在着这么一群人,“TA”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由于社会的不公与愚昧,“TA”们备受压迫,甚至不能成为真正的自我……这是一部带有批判色彩的作品,遗憾的是至今才欣赏到,庆幸的没有错过。
影片带着淡淡的忧伤,一抹灰色,为我们讲诉了一个可怜女人的生活,从来没有按照自己的心愿生活着,每天小心翼翼的工作,节俭之极,就是为了能有一个美好的将来——一家属于自己的烟草店,她是那么的天真,让人怜惜。
影片一开始就是主人公数零钱的情节,让人好奇why,一步一步为我们解开谜题,苍白坚毅且不苟言笑的面孔,相比隐藏了太多的难言之隐,演员演出大胆(不惜露点),情节层层递进,没有一丝多余之处,注定悲剧的故事,结尾的意外让人大感唏嘘,世事无常。
可以说影片中,人物言语不多,更多的是对内心的刻画,细腻、深刻,长镜头的表现,复古的气氛,饱满的人物,一切都恰到好处。
A sad story,没见神马女权觉醒⋯⋯
莫名其妙 看得憋得慌 妈的智障
不过瘾啊 后半段戛然而止了
英伦范的管家生活。
we are both disguised as ourselves/ life without decency is unbearable/太压抑了
结局过于草率使之前的细心安排的情节都化为乌有。无法理解的一厢情愿,虽然确实苦但是也确实傻。
莫名其妙
真溫吞一部悲劇. Glenn Close個人秀~
女权主义+苦逼人生。两个表演奖提名实至名归,不过导演的掌控还差点火候。ps:小乔打酱油,米娅小妮子前途无量
故事讲得很平庸,又是一部演技大于影片本身的戏,格伦·克洛斯和珍妮·麦克蒂尔双双提名奥斯卡最佳女主和女配,虽然获奖机会不大,但她们在片中的表现无疑是完美的。
直女不喜欢女扮男装的弱鸡假男人
★★★☆
我被感动了。一个女人在如此残酷而且阶级分明的时代扮作男人活了那么多年,攒下了很多的钱。我不知道为什么要给helen一个好结局,而albert却死了,攒下的钱被一个傻逼用来粉刷旅馆。男人是靠不住的,要想活的有尊严,就要靠自己。
有点沉闷,是我浮躁。
平平淡淡,但是看了心里总归不大舒服
影视作品里人们其实都是故意不拆穿那些易装的主角,因为这样剧情才能继续
完美。
那个高大女人扒开上衣的那一瞬间,俺瞬间石化了
阿尔伯特是无性的,纤细而无法令人信服的。珍妮特麦克蒂尔的角色更引人注目。
世界让女性境遇多么悲惨!本以为会是喜剧结局,但不是,停止用幻想麻痹满足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