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寡妇联盟这个译名只是个噱头。
任何一个单身的女人,无论是否结过婚,或者离婚,或者丧偶,亦或者已经结了婚的,都会遇到工作危机,财政危机,感情背叛,渣男的戏耍。
每一个自强不息的女人都可以不依靠男人而自己去独立奋斗,最终达到自己财务自由或者别的目的。
每一个单身的女人都有奋斗而成功的权利,逆境中的他们往往迸发不可思议的能力。
每一个单身的女人可以忍受孤独,可以忍受成功路上的挫折与贫穷,但是单身的女人不能受到感情的欺骗。
如果,你就是那个渣男,你欺骗了他们的感情,那么不要意思,你死去吧。
一帮犯罪份子在行动中被警察包围车辆爆炸,留下了几个个寡妇,都面临了经济危机,老大的黑人寡妇被人追债,开婚纱店的拉美寡妇店被人收了,被家爆的美女寡妇被妈妈推出去做了包养情妇。
转折来了,黑人寡妇发现了老大留下的笔记本,记录了偷钱行动计划,既然有机会不如豁出去干一票,于是联系其他两人合作。
其中各种磨合,小灵光,还拉进来家里的保姆。
成功后又被人抢走,然后再抢回来,各种反转。
最扯的是老大其实没死,爆炸是他的计划,金蝉脱壳,和他的情妇和新儿子带着钱远走高飞,最后黑人寡妇还是反杀了老大。
还是蛮痛快的。
他们抢的是选举的人的黑钱,混点政治黑暗在里面。
还有闪回的老大和黑人老婆儿子的死亡,黑人小伙开车被警察要求停车,黑人小伙正在和老爸电话,想看一下车里的礼物盒之类的,没听警察的指挥,结果就被警察击毙了,恐怖啊。
感觉想表达的有点多了,政治黑幕,犯罪集团,家庭暴力,家庭伦理,黑人歧视等等,可能干净点更好。
蛮喜欢各种反转情节。
经典老剧重拍,大咖云集,演的认真,拍的用心,然后拍成了一部烂片,挺不容易。
黑白配、人鬼情未了、种族歧视、社区议员选举战、女人不是弱者、父亲的阴影、黑帮分子金蝉脱壳、白人警察滥用权力击毙黑孩、寡妇大劫案等等等等,每个桥段都能恍惚想起一部电影,让人不断出戏,然后又发现与故事主线关联不大,然后再努力回来,这片子确实够奇葩,很难明白导演想要表达什么东西,咱能不能专心致志的策划一场抢劫?
几个寡妇的抢劫动机很牵强,策划和组织很烂,技能手法很不给力,然后莫名其妙的就成功了,实在很无语。
还有连姆尼森,很混乱的一个人设,该死不死,该逃不逃,实在很丢黑帮老大的脸。
为何这么烂,还获得几个大奖提名?
想来想去,感觉应该是个土豪电影迷通过砸钱实现了一个自己的编剧梦想,他把自己觉得感兴趣的题材都堆砌在这个片子里了,成功的堆了一坨shi。
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名单一出,影迷调侃,真是又黑又雌啊!
种族颜色,还有女权,几乎让奥斯卡沦陷。
没有特别贬低某部影片的意思,但最佳影片阵地,几乎被颜色和性别占据,的确令人感慨万千。
难道世界上就没有其他美好的东西值得呈现了吗?
那些经典的电影母题,已经失去了魔力了吗?
事实整好相反,所有的突出颜色和性别的电影,依然在好莱坞经典叙事法则的安全区域中,保护着商业性复制的最低阈值,同时证明自己的政治正确。
最近,一部“四不像”的影片可谓目前好莱坞为了“政治正确”最为极端化的集中呈现。
《寡妇联盟》 (Widows),看似赞美女权和少数族裔,但表征的方式太过敷衍和幼稚,给人用力过猛的感觉,反而令人反感。
看似赞美女权和少数族裔,但表征的方式太过敷衍和幼稚,给人用力过猛的感觉,反而令人反感。
早先,女版“十一罗汉”《瞒天过海:美人计》已经玩过了女性大盗的戏码。
靠着全明星整容和娱乐性十足的剧情,获得了不错的票房和口碑。
《瞒天过海:美人计》是好莱坞经典叙事模式和明星演员魅力,1+1大于2的成功套膜。
它没有刻意女权化,以时尚化吸引了眼球,打了政治正确的插边球。
这种不露声色,娱乐化意识形态的呈现,至少不会引人反感,足够聪明。
但《寡妇联盟》一脸的苦大仇深,刻意挖掘,则显得有点愚蠢。
故事是不错的,但细节处理上有太多值得商榷。
故事第一幕:做局,触底。
女主角们的丈夫们在集体执行一场偷窃行动时被全歼。
男人突然离去,让三位女主的生活从天堂掉入地狱。
Veronica作为老大的女人,虽然住着豪宅,有司机接送,但一切都没有写在她的名下。
由于丈夫(连姆·尼森饰)的任务失败,导致她欠下巨额的“赃款”,帮派一方要求她在一个月内偿还所有的欠款。
养尊处优的Veronica拿到丈夫记录行动的笔记本后,决定找其他成员们的妻子,完成丈夫们没有能完成的抢劫任务。
Linda的丈夫是个赌徒,因为任务的失败,她的服装店即将被帮派抵押,一家人即将失去唯一的依靠;
Alice因为丈夫的死去,也失去了生活来源,只能靠当应召女郎过活;
生活步步紧逼,三人只能放手一搏。
首先,影片中的男人要么渣、要么蠢、要么坏、要么政治不正确;反正,没一个是正面人物。
再来看三位女主, 维奥拉·戴维斯和连姆·尼森“黑白配”,组成大盗夫妻。
影片里多次流露出妻子对于亡夫的追忆和不舍,但为了悬疑和转折,结局居然是白人丈夫的背叛和出卖......这一点,勉强能忍。
在来看第二位女主角,美国墨西哥移民,少数族裔,对行动根本不上心,只是为了养家糊口而已,整部电影下来,人物几乎没有成长;第三位女主角最有意思,波兰移民,少数族裔,身高颜值俱佳,以为能和美国中产男精英有一次为了爱情的偶遇,结果发现不过又是一次交易。
Veronica作为形式上的老大,多次提醒她,管住自己的两腿之间,要靠自己,多动脑,少献身。
对于心动,她也是心猿意马,完全是剧情和编剧强行把她推向了最终行动,到了片尾,也很难发现她的成长。
三位女主角的身份设置高度政治正确,她们与男性的敌对始终扩大化,粗暴的一分为二,简单的正邪对立,与影片营造的严肃氛围严重割裂,非常出戏。
影片野心不小,文本从个人还走向了社会。
表面是个体少数族裔女性对于生活迎难而上,内里下面还有美国政治选举等宏达背景。
芝加哥白人家族希望继续连任当地议员,
家里从老到少,都是白人至上主义者;而另一方是不断洗白,企图从帮派走向政体的黑人群体,
他们即将赢下这次选举,打破白人为政的垄断现状。
3位女主角因为各自丈夫偷盗了他们的钱,而成为两方对阵势力旋涡的牺牲品。
剧情这样描述,白人偷走了黑人的钱,女人偷走了男人们的钱,剧终。
最后,为了偷盗的合法性,剧组强行让角色搞募捐、做慈善。
但漏洞是,白人政权依然存在,黑人帮派还在活跃,她们凭什么能全身而退。
《寡妇联盟》失败的原因在于“什么都想要”。
当你觉得它是一部严肃的政治隐喻时,它开始凸显娱乐化的一面,可始终显得半推半就,摇摆不定;当你觉得它在表现女性和少数族裔觉醒时,却一面又极力展现他们暴力贪婪和愚蠢的一面;主题走到最后,变得模糊不清,观众看得一头雾水,不明究里。
《寡妇联盟》下了盘大棋,但最后实在是下砸了。
对比女性化的《瞒天过海:美人计》,它不够娱乐性和可看性;对比提名奥斯卡最佳影片之一的《黑色党徒》,它又显得过于儿戏和敷衍,夹在中间,《寡妇联盟》就成了鸡肋,弃之不可惜,食之不够味。
胖哥很难相信这是史蒂夫·麦奎因的作品。
它失去了《饥饿》里面的政治思考与人性碰撞;它没有《羞耻》中男女之间对于性的不同看法和碰撞;它没有《为奴十二年》对于“颜色”的多面性立体展现;
《寡妇联盟》似乎只有狭隘和偏激,令人大跌眼镜。
原以为是寡妇噱头的《瞒天过海:美人计》;没想到内核充满了现实主义的自嘲和笃定:不是每个寡妇都是为亡夫复仇的穆桂英,她们看不透自己的人生,习惯了在轻飘飘的甜言蜜语后充当提款机和保姆的角色,自以为活在爱情里,黄粱迷梦尚未沉浸就被扇醒为老公收尸,背负上世俗强加的债务和委屈。
现实的残酷还在于没有一个绝对的好人。
影片戏谑的政治梗太多了;枪支贿选黑帮,过激执法种族歧视色情交易,这些现实绑架了所有可能善良的人,把他们变成一个个看似自私的“婊子”。
你可能再也见不到一个意志如此不齐的侠盗团,她们各自困扰,彼此怀疑,甚至都不会因为共同的悲恸产生共情!
她们是为自己而活,虽然看似狼狈苟且———但这个立意太棒了!
所有人的动机不是脸谱化地流水线展示,而是在复杂的人物关系中徐徐展开的,甚至慢到影片过了3/4才猜到一个女人诡谲的心态历程,这种不紧不慢的渲染用来分别刻画群像太高级了;即便消减了庸俗的观众习以为常的“大片”感。
分镜设计和结尾处理都精致干练。
场景选择也利落而富有典型性。
真心喜欢!
人类未来的终极战争是性别的战争,女人终将赢得胜利。
以寡敌众这部电影印证了我的判断。
四个男人在一场抢劫中被警察干掉,四个女人成了寡妇,女主的丈夫给她留下的遗产是一份抢劫计划,迫于生活,女主纠集寡妇们合谋完成这次持枪抢劫计划。
一番波折总算成功抢到五百万美刀,女主发现丈夫没死,这一切都是他的阴谋,想要强占这些钱,女主杀死了丈夫,跟其他寡妇分了钱从此过上了幸福生活。
女人像男人一样的以暴力方式犯罪的设定很有趣,白男黑女的家庭关系设定很有趣,四个主犯代表了四种类型四种阶层的典型已婚女性,有受过良好教育拥有体面工作的精英,有事业型的独立女性,有习惯依靠男人的傻白甜,有为生计奔波的底层,当她们带着这些特点去完成一场犯罪,整个过程变的很有趣。
高妹儿演的是个傻白甜,虽然是女三,但挡住无限魅力。
推荐所有女生看这部电影,相信我你们会被爽到。
希望你们加油,世界终将是你们的,以武力统一全球,然后奴役我们。
即使现在,芝加哥某些社区的孩子早上走出门去,习惯性地都是揣着一把枪,因为只有揣着一把枪就还有晚上归来的可能。
芝加哥大概是美国枪击案发案率最高的城市,因枪击死亡人数也应该是最高的。
根据统计,从2001年到2016年,有4504名美国人死于伊拉克战场,有2348名美国人战死于阿富汗战场,而令人不解的是,总共有7916人战死在了美国的芝加哥战场上。
芝加哥的这些事情,并不是空穴来风,学者们的唠叨总是非常及时,言明这背后的原因就是种族隔离和贫富不均。
这些研究做的一次比一次好,西北大学、芝加哥大学的社会学院的统计调查不可谓不精密,不可谓不科学,但是这些都无法改变芝加哥令人忧心忡忡的现状。
最近医院枪击案牺牲的警员就在前不久,医院枪击案,一名警员牺牲,警察在芝加哥似乎属于弱势群体,大部分的枪击案都不能如期破解,而被广为诟病。
实际上,芝加哥的重大问题就是浅显的现象学可以解释的。
▲芝加哥帮派分布地图,主要集中在西部和南部一是黑帮。
芝加哥的黑帮那简直是闻名遐迩,不知道阿尔·卡彭的可以先自行百度之,芝加哥黑帮势力至今没有实现统一,江湖分裂严重,最猖獗的时期就是卡彭先生指挥手下冒充警察与对方火拼,公然街头行凶追杀警察。
而最终将卡彭送进监狱的却不是公检法,因为找不到实际确凿的证据,最终将卡彭送进监狱的是美国国税局,罪名是经济犯罪。
等到现在,芝加哥黑帮依然存在,不同地方仍然存在类似于地方割据,前一段北美的新闻,好像是说一个退伍的老兵用二十发子弹打伤了十几名警察,似乎还有当场殒命的,而将其团团围住的警察却束手无策。
所以,在芝加哥,江湖大哥实在多,这些枪击案中大多数是黑帮之间发生的。
二是种族。
芝加哥建设有公屋,专门的社区提供给低收入者。
而这些社区的随后演变,变成了复杂的社会贫穷代际循环的问题,加上层出不穷的社会负面新闻和舆情渲染,对抗意识变得更加强烈,循着一如既往的个人主义道路,策马狂奔不可收拾,生命变得冷漠和成为火拼中的无谓牺牲。
三是政治。
类似于电影里表现的选举情节,芝加哥政治生态在二十世纪便有着糟糕透顶的历史,黑帮把因“禁酒令”而起获的资金送给候选人,而操纵选举的进行,并不是没有过的。
最后澄清一下,芝加哥对枪管制很严格,发生枪击案的枪大多数是从其他州送过来的,毕竟有些州管理十分松散,芝加哥在限枪方面已经很努力了。
另外,芝加哥的天并不是乌烟瘴气,和其他地方一样,罪恶都在暗处,并不是说不寒而栗,望而却步,芝加哥大学、西北大学也常常仍旧是留学申请人满为患。
芝加哥风光 摄影 by mmeyers76芝加哥黑帮一贯作风里是不会放过反水手下的妻女子媳,这一点,电影中有相关情节,所以说这部电影的最大故事叙述就是女人抵抗这一切,对忍受芝加哥风气已久的人来说,可以算是解气了,特别是被白人丈夫抛弃的黑人妻子,这简直就是一部私人定制的电影。
7.0/10芝加哥真是一个奇怪的城市。
它不在该暴力的地方,但是这块土地的暴力,混乱和歧视可以在全球赫赫有名。
本片的逻辑非常简单,反转设计的也不太需要思考。
大概就是一次盗窃案中四人死在火中,盗窃的就是黑人领袖的钱。
他对其中主谋黑人女主的逼迫迫使黑人女主联合其他寡妇进行盗窃行动,。
中途得知自己老公是跟第四个寡妇发生了关系,乘机把她的丈夫炸死,主要让自己合法消失可以逃的无影无踪。
中途加入了一位能开车的寡妇,四人成功在白人领袖家中盗取500万美元,在最后黑人女主将跟自己要钱的老公一枪爆头的故事。
女性担任大主角的电影肯定是女权。
里面包含独立女权,反依靠女权,觉醒女权等不同的女权独立状态。
虽然好多人嚎这里的女性性格表现的很不明显,但如果想稍微了解一下人物性格状态,我认为最直观一场戏是在各自丈夫的葬礼上,的每一种状态下的女性的性格基本在葬礼的时候有所表现,包括其家庭氛围和周边环境所带来的性格养成。
但是即便是导演给每一个女性人物匹配上不同的性格,在片中女性的地位都很糟糕。
即使是表面上开店的独立自主脾气火爆的大姐,也是依靠在男权之下赋予的女权下生存。
所以这不是女性自身不努力,就是社会和历史的悲哀。
我们女性看片的时候完全可以喊口号:女权有时候真不关女性什么事情。
比如女权的主权在片中,大多数需要通过男性获得。
比如在竞选中以帮助女权为手段拉拢选票,同样坚强的女性只能作为助力,或者被上任爹地一句“美丽而无用”来形容,指责儿子马上换人。
还有通过颜值获得男性包养,能够一定程度上金钱独立,虽然这很不女权,但是金钱独立确实是独立最基础而最重要的一步了……这让我感觉妓女其实挺女权的,拿钱干活,不附属于任何人。
确实在19世纪的英国,妓女应该是一份比较好的工作了。
这电影的男人估计是导演凑的一部渣男集锦直男吧,就像毫不相同的女性性格一般,这片里的男的也是渣的各不相同,各有特色。
懦弱,家暴,忽略,逃避,或者干脆不存在,各有各的渣渣出新高度,而且还有组合连环渣,反转渣,看完感觉不是暴力就是伪君子,连给本本的黑人老公居然看上兄弟女人一举而渣之算计了一个局中局,最后还敢回来要钱,真是怕女主一把枪七个弹射杀的不清净。
还有一开始表面绅士的包养哥,最后还是自大而懦弱,没把这种人清理干净也是蛮细思恐极的。
对不起我又想起遥远的大英帝国所谓“女寡妇”公认最幸福的人的梗了。
另一些部分如芝加哥的歧视枪杀案,黑帮,政权,教会的历史都有比较好的描述。
本片如果稍微提一下街头和毒品的话,对芝加哥的整理描述会觉得更细致一点,这样整体背景会更丰富,也不用怕太杂,反正这个片已经够杂的了,干脆把现实新闻放进去当做找彩蛋出现也不是不可以。
比如这个芝加哥警察随意杀人,就着重描写了芝加哥黑人歧视。
而美丽女孩随意拿到枪支,也表现了芝加哥对于枪支的控管宛若一张白纸,是个人估计都能拿到枪。
电影里类似的描写很多,我觉得算是好玩的彩蛋。
政客在里面的描写很有意思。
台上演讲家,下台就直接mmp然后女助理居然也直接mmp顶回去。
这个场景全用画外音在一辆行驶的车中展示,也是本片point。
很有意思。
钱面前真的不想谈感情,真的很符合个人主义价值观了。
而且这里话都没说就开打是真的非常爽。
我承认犯罪戏部分真的没有技术含量,但是影后演技真的没话说啊,用眼神硬生生提高了片的质量。
所以多一颗给女性吧。
寡妇们成为了寡妇,大概是一件非常悲伤的事情。
但是去他妈的,只有死了男人才知道老娘可以活的那么快乐。
偷窃不是低头,偷窃是因为尊严和钱我他妈都要!
这部片子是女权吗?
或者是种族平等?
可在这里面,女性毫无地位可言,只能出卖肉体或者走向犯罪生涯。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生活极度依赖她们的丈夫,是男性的附属品。
黑人呢,在这里是披着政客外表的罪犯,是唯利是图的牧师,是同族相残的暴徒。
可是这个片子的主人公还是黑人和妇女,难道这部片子还是那种,只要能做男人做的事情,就是女权,就是独立吗?
Xswl,我抽烟,我纹身,我喝酒,可我还是好姑娘。
这让我想起了一些女性把抽烟,性开放当作是性别解放的标志,并且以做这些男人做的事情为荣。
真正的女权,是妇女能当半边天,是在劳动上与男人被一视同仁,而不是仇视男性,或者毫无选择的做那些男人做的事情,当然了,现在国内的女权圈简直就是扛着红旗反红旗,欧美这也真畸形,我觉得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于女权的探究比较好。
故事而言也是毫无逻辑,她丈夫的这个角色毫无任何存在感,行为举止莫名其妙,全部莫名其妙,我都不知道他丈夫为什么要背叛他的小弟,为什么要和那个白人候选人蝇营狗苟,为什么要被她老婆打死,太奇怪了。
女性作为片子的主人公,可真是集齐各个政治正确人种,拉美裔,黑人,白人失足妇女,有趣的是,黑人女性的老公竟然又找了个白人女性生了个白人小孩???
好,我们回归正题,对于这些社会底层,或者说堕落到社会底层的妇女来说,影片非要给他们创造一个不得不犯罪的情景,然后犯了罪还出现了一些很奇怪的事情,为啥要把老头打死,为啥警察没有对这一个受枪伤的女性进一步调查,明明出现了杀人案,而且她们的家人还有犯罪历史。
总之,我觉得这个片子全程都很迷,我不知道他在讲些啥,也不知道他想表达什么,烂片无误。
很久之前看的《为奴十二年》,不算是很好的观影体验,当时基本是一种“奥斯卡瞻仰”心态。
这种心态大概是从《拆弹部队》开始的,因为那时刚开始接触电影,奥斯卡基本就是圣殿。
后来知道,某些概念里他只是一个TV秀。
但竞赛与获奖,仍是人性里很难拒绝的心理。
去年陀螺获奖后的那些照片可以印证。
这几年也有很多观感介于《为奴十二年》的片子,《Moonlight》,《Get Out》这些,其实看的时候都不是太懂,片子里面的情绪,人物的想法,行为这些。
真的存在实打实的距离,这些片子拍的既不是我家后院,也不是大漠孤烟的旅游景点。
其实我想说是其实存在个学习成本(过程),之后看多了或许能好点儿😂所以,其实当《Widows》还有《绿皮书》,《假如比尔街能说话》,还有一部《Us》这些片子聚在一起的时候,我发现我基本分不清他们和之前这些片子导演的对应关系。
后来花时间仔细看看,原来 《假如比尔街能说话》对应《Moonlight》;《Us》对应《Get Out》,《Widows》对应《为奴十二年》。
哈哈,这就有意思了😂,因为看预告《Widows》是蛮类型的。
以上是看之前的感想。
看完之后,内心就是卧槽,伊丽莎白真美(白人高个女孩)。
往那一站就是超模级的存在,在四人组里挺扎眼的。
然后是几场戏的调度,好厉害,镜头运动上基本是藏着摄影机在拍。
这里的概念是相对于,比如《谍影重重》,很能感觉摄影机的存在,毕竟一个人没事不会天天看东西都这么晃;再比如一些长镜头多的片子,对我来说,镜头停留一长,我就会不自觉的脑补出很多镜头外的录音,摄影,助理,灯位出来😂,当然,这也是看功力的。
“藏着摄影机”说明,片子节奏也还是不错的。
总体观感上还有一点,就是感觉有点儿分裂。
丹尼尔,就是那个拿小刀戳残疾人的那位,每次一出现我就有种港片即视感。
香港黑帮的那种残忍,包括有些地方的节奏,人物表演,都有点像港片里的黑帮。
但港片里的三派(两个黑帮加政府)在这里没有成立,丹尼尔的对手,Veronica(寡妇一号)这边显然没有残忍的戏份,另一个对手,科林法瑞尔这边也没有。
想想最后老Tom(科林法瑞尔他爹)死的时候😂所以,其实片子的整体氛围不像香港、韩国片那种让人感觉进入另一个次元(随便杀人,折磨人),而是仍在文明社会。
大家仍在文明社会里,开着大林肯,养没有咬人能力的小型犬,进行着民主选举,头头们烦恼着选票,政绩,辩论会。
这个大氛围下,人们的行为就有些分裂,比如丹尼尔的残忍,警察的缺失,还有结局的美好。
片子里好几处安排戏展现Veronica的悲伤,其实有点刻意。
一场行动创造了4个寡妇,结果感觉就Veronica的悲伤最大。
片子后面发展的时候前面的这几场悲伤戏有些破坏了团队感。
片中狗也用了太多次了,狗的嗅觉这个梗...从Veronica第一次进仓库开始还比较正常,后面就感觉狗很道具性。
说到道具,其实很不喜欢仓库的布景,太刻意了,像是走量的片子里的布景,灯光布置很随意。
很难想象一伙抢劫犯的仓库里有这么多的光源,这要是紧急事件了,怎么一下全关掉。。。
还有还有,整场抢劫戏感觉好随意,感觉买辆车买几把枪搞个保险柜密码就可以在芝加哥这么抢了...看的时候我不住的在想《Hell or High Water》,其实这就是一个氛围很好的片子,片中几处抢劫的戏都是西部的,丛林法则。
《Widows》里的社会感让后面的抢劫缺乏真实。
这个画面很漂亮但是,其实我是很喜欢结尾处Veronica的微笑的,还有伊丽莎白整个片子的表演。
这片后来让我想到了《末路狂花》,怎么说呢,可能我更喜欢遗憾的命运吧。
群像多线到杂碎,政治正确到无趣,对肤色演员的运用无语,一星主要是为伊丽莎白·德比茨基
导演延续了《为奴十二年》以来直接、冷静的暴力场面呈现,用大量笔墨展示了芝加哥的环境(例如抢眼的车外长镜头),性别、种族、阶级、竞选制度一把抓,试图描绘一副芝加哥乃至整个美国社会的全景。但不像导演亲自将类型外壳撕得粉碎的《阴风阵阵》,这个剧本本身还是很需要类型元素撑腰的……尽管娱乐性很强,但作为一部长达两个小时的heist片,头尾两场抢劫戏加起来也只有不到十分钟,实在有点令人难以想象。保姆、政客、恶徒三条支线并没有完成好“补充”的任务,和抢劫主线严重脱节,卡通、平面化的反派、配角塑造和结尾过于简单的抢劫与脱罪也让它跟“现实”划清了界限,最后呈现出的主题是政治、性别两边不靠的。
All I remember is the stone cold blank killer played by Daniel. He gave me chills.
补标。最近几年若干部女性群像的动作/警匪片里质量最好的一部。虽然豆瓣评分和前后的几部《瞒天过海美人计》、《舞女大盗》、《新霹雳娇娃》、《猛禽小队》相差无几,却是唯一一部偏现实主义题材的,全片色调冷静,女人们在复仇时依然要顾及着年幼的孩子、自己的工作、难觅的枪支、厚重的难穿的装备,而她们复仇的原因和对象、造成一切苦难的,都是她们的男人。Elizabeth Debicki像一枝乱入荆棘丛的白玫瑰。060518/020019
我最近都看了多少傻逼烂片,沙雕啊救救孩子
看完发现ost是大神做的,emmmm,好没存在感啊,难道是因为电影太难看?liam大叔真的演不了**汉啊……
导演没毛病,I blame Gillian Flynn。
还是没有逃过豪华卡司必出烂片的定律,旁枝末节太多核心人物塑造欠缺说服力,爽片和艺术片两头都不着。
开头剪辑太棒了。但是后面转折太多,线太多,所有人都是个cardboard-like类型,哪个故事都没讲透。
7-这部可看性还挺强的,人物较多,关系稍微复杂些。节奏是比较慢的,慢慢叙述,期间有些出彩的段落,也有剧情铺垫反转,最后15分钟精彩收尾。
很可惜,男导演拍女性角色,基本上都是平面的人形立牌,没有任何细节来丰满人物,无法理解婚礼上都不落泪的坚强妈妈角色突然什么都做不了,以及哭哭啼啼的花瓶角色突然技能满分还能跟约炮对象保持稳定关系。
可惜了一众好卡司
2.5
弱
偏于平淡,阴谋扯得有点虚,戏份分配奇怪,女主选人失败,女配更出彩,本身应该是笑话百出狼狈不堪的东西,被弄得平淡无奇。哦,尼森这次营救的是自己,失败了
比凯特和桑爪那部《美人计》还无聊。而且这抢劫也太简单了吧!
听起来陈词滥调的主题倾向难得一见的在本片中拥有了坚实的戏剧张力,在保持类型片流畅程度的同时,在很努力的建立人物。这得益于麦奎因娴熟的镜头表现技法,演员们的表现也确实加分。限于时长,故事开头铺衬的大格局规模在简单完成交汇之后未能深入表现,否则很可能成为《盗火线》般的类型经典。
预告片还能看,正片十分无聊!唯一亮点就是最漂亮的那个露点!
10.5 Egyptian
片名Widows其实在拍科林法瑞尔就是个废材哈哈哈,比Ocean's 8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