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读过原著的观众,失望之余不免严厉。
该片是仿佛很努力很用心还是做出了残次品的垃圾。
论故事有那么强那么适合动画发挥的底本原著,论范例红辣椒珠玉在前,却搞得原著不像原著,原创又没创出什么,连基本内在逻辑都没有,沉闷黯淡、转场极其生硬,动画真人交替毫无逻辑,书中那么多奇思居然都浪费掉,简直浪费时间。
人们喝了安瓶后进入幻想的世界,逃避现实,失去自我,这些可以理解。
但是现实世界和幻想世界之间的联系却充满了bug。
下面让我们来细说这些bug:1.电影中没有描述人们的幻想是脱离身体存在的,他们在幻想世界里不工作,不生活,不做饭,那他们在现实世界里的身体怎么维持正常的生理机能2.这些喝了致幻剂的人们,他们的幻想是可以相互关联的吗?
如果关联,那迪伦这么容易就找到了女主,女主找儿子为什么就这么难?
如果不关联,那每个人都可以改变形象,这些形象又出于个人幻想,那启不是他本人看到的自己和别人看到的是不一样的?
那迪伦又怎么找到的女主?
3.女主重回现实后,发现儿子去了幻想世界,决定重回幻想世界找儿子!
真的让人觉得可笑,难道在现实世界找一个知道相貌的人,不比在幻想世界找一个不知道相貌的人简单吗?
《未来学大会》看似通过致幻剂建构出了一个乌托邦社会,但实际是一个反乌托邦的情节。
无论是在物质社会还是幻觉的空间,每个人都需要面对自己的内心面对自己的真实感情,而一旦有情感的出现,乌托邦就是不存在的。
就像电影主人公罗宾一样,她始终惦念着她的儿子女儿。
电影中的乌托邦好似是一种丢失自我的结果。
当人们都成为行尸走肉,变得麻木不仁后。
没了情感自然也感受不到痛。
人是最有活力的因素,也是最不可控、极难捉摸的生物。
对于一个经纪公司而言,经济高效的方式,就是保存演员的电子生物特征,创造一个虚拟的人物,存在电脑的黑匣子中,它不会罢工、闹情绪,永远忠于公司,就像豢养一个美妙的电子宠物。
《未来学大会》描绘的就是这样的世界,罗宾怀特无需辛苦工作,以微小的代价,就可获取电子演员的片酬,做自己想做的事,比如照顾家人,而公司也即刻拥有了一个不会任性毁约的“著名女演员”。
电影给了一个充满悬疑的开头。
世界是如此便利,大家都给自己贴上了“懒人”的标签。
博主安利酒精棉片,100片的价格只是区区几块钱,就可以综合一整瓶酒精喷雾和一块需要永葆洁净的眼镜布的优势。
塑料饭盒远比瓷碗轻便,特别是装上米饭和菜之后,还省去了后续沾着洗洁精、洗洗刷刷,作为社恐在水池旁与同事尴尬寒暄的烦恼。
出席一次舞蹈课,需要换上灰色运动裤、速干衣,提早吃晚饭,坐公交再走路,站在不熟的人群中,忍受着互相打量的目光,回到家要洗澡、洗头发,许久不运动的肌肉会酸痛一周,还不如窝在沙发上,安安稳稳地做个“土豆”。
在网页上浏览豆瓣,在小程序里点开微博,手指的刷新乐趣骤降,草草翻看,合上,与此同时关闭的还有不断追寻新奇、“上瘾”的大脑体验区。
现代人类的终极追问,不再是远古的:“我是谁?
”,而是“如何更便捷?
更有趣?
”一瓶充满魔力的安瓿,开启幻想世界。
掰碎瓶盖,在鼻底一嗅,眨眼就转换成任何想成为的人物、生物,以前的体验是单一维度的五感,现在是整个身体的革新,达到王阳明“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的境界。
这也是虚拟穿戴设备的终极目标。
而这些场景在《未来学大会》的描述中,不再需要负载厚重的头盔、身体设备,一瓶化学药剂就可以搞定。
信息流在头脑中开飞船,横冲直撞,每一刻都有新的欲望和想法在实验室中诞生,微电流驮着快乐和悲伤,努力拉动面部肌肉。
身体真像个累赘,随着年纪增大,法令纹沟壑纵横,手部肌肤浮起老年斑,耳朵塞进“棉花”,脆弱的血管塌缩,安装支架,死亡的底色迫近。
所以电影最后,罗宾怀特从动画封锁区逃出来,回到现实世界里,看到的人,尺寸都不对吧。
如果按照现在的状况延伸,人可能会变成有趣的样子,头脑硕大,像个即将爆炸的菠萝蜜,眼睛突起,活像新鲜刚取的鱼泡,手指拉长,数量变多,操纵起打碟机不在话下,腿部肌肉萎缩,走起路来摇摇晃晃,像是垂髫小儿刚刚学步。
因为一切都在大脑皮层得到满足和刺激,巴甫洛夫的狗,反射性地快乐。
拥有了极致的享乐之后,该怎么去适应戒断,面对被困在原地的现实。
一旦接受了夏季必须有空调的设定,炎热的沙漠,踩在粗粝的沙子,脚底板发烫,口干舌燥,就是在受苦。
罗宾永远不会抛弃惨淡的现实世界,走向步步生花的虚拟,是因为无论放多高,她都是红色的箱型风筝,会被儿子亚伦的病拉回来。
就像《盗梦空间》柯布手中握着的陀螺,有了它,才可以分辨幻境和真实。
结尾处她为了再次见到亚伦,投身幻境,成为他,以他所想到达他所在之地,心心念念所见到的,是真实的儿子,抑或是水中捞月,碎掉一地波光。
也许当人类有一天蜕掉壳般的身体,以思想穿越茫茫太空时,失去了锚点,是穿行在嵌套的模拟器中,还是勇攀太空高峰,也就不再重要。
混乱变成唯一真实。
我宁可跟你上床 也不想变成你电脑里一块该死的芯片妈 你得承认这项技术不错 别这么吹毛求疵 技术当然是永远不会有人性的你一直以来都是他们的傀儡 所以 那该死的自由选择 到底有什么大不了的?
他们要剥夺我自由选择的权利 我不想别人替我决定 我该在什么时候扮演什么角色 我想自己决定 那是我的选择这是你通往自由的关键对我来说 你太完美了 如天使般美好 但却有着作为一名演员不该有的致命缺点:恐惧 你是那么恐惧 发自内心的恐惧 恐惧让你在追求渴望的路上裹足不前 每次重要的试镜前你总会感到恐惧 每当有机会扮演有影响力的角色时 恐惧总会让你错失良机 而我 总会在这种时候伸出援手 我就是依赖你的恐惧和弱点 来赚取生计的心魔 归根结底 万物皆为真实 万物皆为我们脑中的想象 很快 现在的整个体系就会不复存在 小小的一瓶安瓿药剂就创造出这样的奇迹 犹如上帝再一次创造了世间万物 我只想告诉你们 你们这么做 终将会舍弃自己的良知 而你们的良知将会把你们吞噬 你们将会死于愧疚 看看我 我已经预知了你们的末日我们制造的那个你才是象征 你在台上的那番讲话无异于自杀 你让我们没得选择 你想怎么个死法?
对称与艺术相互矛盾时间成了一种主观的概念 你可以自己在心中设定 黎明何时来临 月亮何时消失不见 过一段时间以后 估计我们连曾经用的日历 都不在需要 每个人都可以变成他们想要变成的那个人 当他们服下全新人格的药剂后 全身都会散发出信息激素 刺激他人经由大脑转换为图像 我无法想象亚伦在这个世界里的模样 罗宾啊 一切都没有真正改变 对吗 过去 我们使用抗抑郁药 和其他药物 来撒谎 来掩盖真相 如今 我们重新定义真相 其实并没有多大区别 药物确实比以前强大了许多 没有别的选择了吗?
唯一的选择就是 要么留在这边 再不堪的现实中等死 要么就是留在另一边 终日活在幻觉中 或许待在那边做梦会更好一些 ps:所以在哪边又有什么区别呢?
人们会选择自己想要的。
电影版的主人公不再是原作中英雄式的男冒险家,而是女演员罗宾怀特。
- -位女演员以真名出现在银幕中的平行时空里,本身或许就是一种「虚拟J的暗示。
故事开始时的她面临一-个艰难的抉择:是否要将容貌扫描复制入电脑,让永远青春的数码图像取代自己的演员身份。
福尔曼在这段占全片1/3长度的原创剧情中抒发了自身对于电影业的复杂情感:对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演员的爱慕;对如今完全物质娱乐化的电影圈的愤慨;对一切被计算机取代的未来的忧虑。
当罗宾怀特的表情随着经纪人对往昔回忆的叙述慢慢完成由喜到悲的过渡时,扫描仪的闪光灯发出的声音也渐渐如海浪般平息下来,让人感觉进入了一个时间被压缩的超现实空间。
根据斯坦尼斯拉夫·莱姆的短篇小说改编。
这部电影我是第二次打开,第一次看着慢吞吞的开头没看下去。
总的来说,电影分为两部分:真人与动画,虚幻与现实。
第一部分:电影开始是过气知名女演员罗宾面临与麦拉蒙签订合同,将自己的形象扫描入电脑,代替自己的演员身份。
整整三分之一的镜头来演绎,表现对未来数据代替电影演员,一切被计算机取代的一种忧虑。
同时,罗宾的儿子和女儿和她一起住在废弃的飞机场的仓库里。
儿子亚伦患有严重的视力疾病,喜爱放风筝,最后罗宾签订了为期20年的合同。
在未来大数据的时代,一切是否被计算机取代,人的价值体现需要吗?
第二部分,20年后罗宾受邀请来到了未来学大会,她的电影获得极大的成功,很多人模仿罗宾的形象。
这里是动画的世界,人们服用麦拉蒙公司的药品。
享受娱乐,在麦拉蒙公司再一次续订罗宾的合同并研制出来可以让人变成任意人的化学药品。
在发表大会上,罗宾痛斥人们安于享乐,失去自我,沉迷于虚假的美好。
反叛军发动了袭击,罗宾因为吸入过量致幻剂,无法救治,被冷冻。
多年后,罗宾醒来,狄兰成了她的引导者,给她爱与关怀,并从他那里拿到回到现实的药品,因为她始终放不下自己的儿子亚伦。
第三部分:现实中,人们衣衫褴褛,浑浑噩噩,疾病,破旧不堪的建筑,与虚拟世界的美好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只有飞艇上的一群人保持了清醒,穿着制服,象征着掌权者。
新的世界在形成,久的世界将要被抛弃,这些最后的人是在抗拒什么呢?
害怕失去权力、自我还是不确定的未来?
电影的最后,罗宾来到了医生身边,得知儿子等了他19年,在快要死去的时候去了新世界。
罗宾一重活一遍亚纶的人生重新回到了新世界找到儿子。
在整个故事中,罗宾一直执着于找到儿子。
这不仅是亲情,也是罗宾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回到现实世界的执念。
当这根风筝线断了,罗宾也就迷失在了虚拟世界。
虚假的美好与现实的残酷,该怎么选择?
是你,你会怎么做呢?
如其中的一幕:被所迷恋的拖着前行,头脑浑浑噩噩,脚下的冰面留下血痕却不觉,然而这血痕竟也未存在许久,便只是混着碎裂的冰面一道了无痕迹罢了。
//我觉得虽然robin wright虽然好,但是女主的设定难道不是美国甜心型的么?!
这种政治脸怎么称得上是经纪人所说的”天使之颜“?!
//本片在探讨乌托邦与反乌托邦的另一种可能性的同时,最可贵的是将女性的个人史提升至与形而上同样的地位来探讨,这便改变了反乌托邦情节由来已久的一种冷冰冰的”反人性观“,亦即未来世界仅在意人的生殖而对情感进行封存不用,每每都在提示人自身的动物性与无可奈何的生殖。
即使是设定了”可以不通过性生殖便可繁衍“的某种技术,但也因其存在的必要性令人无法不产生莫名的厌恶感。
仿佛不能引起读者的这种厌恶,那么情节对于乌托邦的思考与讽刺便不能成立一样。
但片中的女主角女性未来生活,并不与今天形成天壤之别。
或许我们可以认为,影片并不希望化学药品会改变人之伦理,或言,影片希望在伦理被科学损毁得一干二净之时,亲情与人伦会依然存在并依然是可贵的,是人类幸福的来源。
将真实演员的形象扫描重组,进而进行电脑演绎,演绎各种现实生活中,被“人”拒绝选择和饰演的内容,从而颠覆人类电影未来的体系和走向。
这个着实令观者惊叹的奇幻想象,居然又出自于莱姆的同名短篇《未来学大会》。
与《索拉里斯星》由无法预测的胶状海洋制造出的“类人”物不同的是,这一次,克隆人由人类本身所尼酿就。
前四十分钟尚未转变为动画时,娓娓道来的剧情节奏,再一次带来关于科技进步所带来的究竟是乌托邦,还是反乌托邦的哲学拷问。
未来世界,诸多不可思议的离谱,当前看来,又是那么容易诠释。
虚拟世界的话题,在后疫情时代,被再一次唤醒。
人类脑洞中匪夷所思的灵感和幻觉,本就是模拟另一种智慧生命的母体,而科幻读物抑或科幻影像所带来的开拓性和好奇心,早已超越娱乐的的维度,能够自圆其说上升至哲学层面,探究宇宙及意识的谜团,不得不说,莱姆的伟大,引领科幻话题的讨论,持续了半个世纪之久。
而改编的这部电影,融合了剧情演绎及二维动画为一体,不得不说,这般扭曲诙谐,亦真亦幻的糅合,本就是人类主动沉浸于科技技术所带来的虚幻想象的一种现实呈现。
想看动漫却发现是科幻片,现实和动画的交错,界限模糊,关于科技的想象,自我被消磨,人的意识被放大,转变成虚拟世界的图像,一切太真实又太美好,让人们可以逃避现实社会的一切窘境做个美梦,你所看到的反映的是你的思想。
从虚拟人物刚开始实验期间,是一个演员的没落,在被贬低被告知你没得选择的时候,她的确因为儿子的病情恶化而同意成为实验品,成为一种商品,别人可以用她的样貌随意构造她的举止,当他的经纪人在巨大仪器上方静静讲述他的故事和他对她的认知和态度的时候,她的表情越来越悲伤,人生充满了许多选择,经纪人是会利用她的恐惧来控制她赚钱,但是他也爱着她,并不是把她作为商品。
技术越来越成熟,开始大规模的体验,一个区域被划分为动画区,进入后现实场景都变成动画,五彩缤纷,充满了各色各样的人,光怪陆离,从她接触了食物水开始,她有了深层意识控制的幻觉,多重梦境交叠,一个不清楚真实面貌的陌生人帮助了她,他自称是做她虚拟形象影片的动画师,但是他莫名其妙的消失,让人感觉他也是她的幻觉意象,神奇的是她在醒来被医生诊断为致幻剂后遗症,反叛队伍出现了她的女儿,而她生病的儿子不知去向,经过二十年的冰封沉睡后醒来,那个陌生人等了她20年,她们亲密过,他把唯一的恢复药片送给了她。
她一直想寻找儿子,在多重幻境中看见,在抛弃梦幻世界后寻找,她看到过真相,每个人真实的样子,衣衫褴褛,风尘仆仆,沉默着,眼神里都是绝望和空洞,没有灵魂的样子。
但是从医生那得知儿子为了找她也进入了动画世界,每个人都不能找到自己想找到的人,因为样子变了,可以自己定义,而且也减少了沟通。
从现实世界的那个风筝开始,到动画世界的风筝结束,一切看似重复发生,这是她选择的精神世界,也是当代人无奈的逃避表现。
如果是我,我看到真实世界或者无望的场面,我也会选择逃避吧,用了试剂,把自己幻想的样子变成属于自己的世界和乐园,不必在意真假,也不必找寻自我追求,因为这样很轻松,甚至不需要思考,我的想法就是一切的主宰,我沉浸在独属于自己的世界,等待慢慢变老。
这样捷径虚假又美好,让人觉得即使是陷阱也想掉下去尝试。
世界可以允许多种多样的存在,却不应该剥夺那些想要看见真实的眼睛。
分了三天才看完,和和巴什尔跳华尔兹风格都类似,充满了哲思与自嘲口吻,迷幻又虚无的幻想,向动画转场那一幕真的很震撼,很智慧很烧脑潜质的一部片子,今天实在没什么心思深究下去,待重阅吧
动画很酷炫,突然意识到动画里可以重新定义物理运动规则,物体形态和颜色也可以随自己的想法来决定,比如这个里边的海浪,就很酷炫
一直变幻的主题使电影变成一场意识流,绝妙的想象力和寓言式表达将电影、科技、医学、伦理和人生的各个方面的加以囊括。你可以不喜欢这部电影,但不得不佩服导演或者原著作者的思想的宽泛。有点遗憾的是这部电影的真人部分略弱。
多动症与软绵绵的三渲二动画,美术和大量熟悉的路人形象救不回来。
太喜欢这个故事。简单可以看做诗意化的matrix再现。但它呈现的是一个比“AI用人类发电”可能性更高的未来。莱姆的原著据说是用恶毒的幽默感揣测人类的黑暗处境,于是电影里这场“由自我消亡的人类共筑的公众花园”(所谓集体梦境)绵里藏针,越绚烂越倾圮、越温柔越不安。所以在更多相同主题(赛朋)的演绎中相比较,第一次,动画成为了比CGI更适合的表达方式。(当虚拟比以往更抽象时,反而让现实的想象空间变得更大)以及故事飞呀飞、飞到云端但最终依然落回地面——即使“过去不复存在”但罗宾在梦中书写了自己的结局。这让我愈加喜欢了。
从片名开始就让人感觉无厘头……只能在宏观下看待主线剧情,不明白导演在动画部分想表达什么
挺不错的,很有想法
我真的已经很久很久很久没看过这么作的片了。每一分钟都在期待它结束,又想看看它装逼是不是又能装出啥新花样,结果就是硬生生浪费了我2小时日你吗。这些角色的反应可以再不自然一点,台词可以再傻逼些,作得想一巴掌打飞这堆假人。动画做的也没啥可说的,风格一般。不过是一个早就没啥新鲜的主题,到底有啥可宝贝的,玄玄乎乎,屁都没讲清楚。垃圾
这这这,大家真的有把这部电影当作电影在打分吗?除去动画师的努力,我想给这个电影负分。2013年的时候不需要花这么长时间去向观众解释背景概念吧?铺垫乏味冗长。刚切到动画部分的时候,根本不知道谁在说话,看得我莫名其妙的。真的好不容易才坚持下去,把电影看完了。小说是小说,电影是电影。
影片与斯坦尼斯拉夫·莱姆原著的风格迥然不同,导演无意于用形象消费盛行的景观社会来讽刺唯心主义者设想的乌托邦社会,而是紧扣母子关系,用一针一线缝制起娱乐工业的改革和人类文明的异变。从某种角度上说,看似割离的后半段其实也是关于未来娱乐——尤其是电影的“超量”发展,即实现从制作虚拟化到影像精神化,我们不知道40年后电影会变成什么样子,会像影片中那样在每个人的脑中上演吗?通过迷幻药真正而直接的实现欲望的投射?自由选择的同时会失去“自我”吗?《未来学大会》通过另类的方式探究未来世界的娱乐方式,通过诡谲的动画展示反乌托邦社会的存在形式,令人向往又恐惧万分。结尾,母亲通过自由选择经历了二十年不曾谋面的孩子的一生,在人类即将消亡的精神居所内证明了“自我”的意义。
这是一个娱乐至死的年代, 娱乐只能作为调剂,而不能代替生活本身。
比想像得差好多,也不知我看到的内容里有多少源自小说而非电影。实名出场但角色并未延续,后半如同化身一般沦为概念而不具实体,很难不成为一种自恋;幻觉部分几乎成为一种奇观,仅为叙述概念而存在,没有沉溺和迷乱,最后戳破的也不是真实而是类型的必然。
半真人,半动画是噱头,故事其实真的很一般,但是搞得好像很梦幻,很高端。
在科幻这个类型上,我更期待宏大的情感,不太希望看到女主角为了儿子放弃梦想,再为了儿子直面惨淡的世界,更不愿意看到为了儿子堕入虚妄的世界。
看到最后意识到这是一部恐怖片吧,真实与幻境已经完全分不清楚呢。
这个片名好别扭,未来学 大会?什么意思啊,而且开头女主那个脸真的丑到我了,剧情就是真人部分看着昏昏入睡,动画部分勉强能看,就是人类变成数据以后,可以自定义自己的角色人生?
[想看2014-01-02] 2013戛纳双周。女主角用本名出演且cue本人的职业生涯这件事还是蛮厉害的,有点想看看莱姆的原作。对未来反乌托邦的描述也太套路了点(反乌托邦故事里,看到抵抗军就想笑),加上对影视行业特别套路且说教的自反……当然真人进入动画的那个时刻实在是美妙,动画与真人的对比也相当棒,但是其实缺少一层两重世界穿透性的互动(就是动画空间里发生的事情,在现实空间里怎么对应),这一点上[盗梦空间]和[头号玩家]都做到了。虽然确实是好片但实在打不出五星。
“你什么都不是,你制造的图像才是你”,“你肯定会签约的,没有人会为你脑袋中的想象支付版权费”,有意思,角色的荧幕形象脱离了演员本体的参与,策马狂奔的影视作品不再需要演员在现实世界的体验,进而开始探讨人类的存在形式,动画封锁区就是致幻剂的试验田,高度依赖药物补偿激素水平造成的一切需求,但被消费的罗宾得到了什么?她只能在浮华的冰山下深潜内省,找到在虚幻中摆脱疾病的儿子获得慰藉
演员被CGI化,未来被数字取代,用一部反乌托邦设定下的半动画来探讨哲学与未来非常有野心,也很烧脑得去看看原著。
太烧脑了!!没看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