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女性精神分析——生命中男性的缺位《茉莉花开》很大的一个特点是男性角色的缺失与虚化。
女性的生活是影片关注的主体,观众不能认同影片中男主人公的眼光。
于是劳拉穆尔维的“女角色的双重被看”就不成立了,男人的行动也被削弱到最小程度。
这种情节的设定也造成了三代女性生命中男性的缺位。
首先是父亲的形象是残缺的。
茉的父亲根本没有出现;莉是私生女;花的父亲卧轨自杀。
影片没有表现在恋父情结无法满足的情况下女主人公们心理有何异变,而母女之间的矛盾和代沟是一直凸显的。
其次是情人的形象。
孟先生是个讳莫如深的人物;邹杰似乎无时不刻透射出一种同志的友谊而非爱情;而寡言少语而又木讷的小杜甚至淡化为一个符号了。
男性的缺位给女性的精神带来了什么影响不是影片本身所阐述的重点,这也是为了表达女性必须独立于男性的需要而做出的艺术处理。
二 女性的形象——被看者的成长影片讲述了一家三代三个女性的婚恋故事,故事的结构和主题都带有某种程度的同一性。
然而影片的三个部分并不仅仅是单纯的重复、循环,在情节的不断升华中表现的是一代女性成长的过程。
因而也可以理解为整部电影表现的是一个女性的成长历程。
茉代表了纯真的少女时代;莉是形成自我意识的成长阶段;而花则代表成熟的成年阶段。
而影片中的这三个角色都是由同一个演员出演,模糊了女性个体的边界,而呈现出一种广义的女性身份,昭明了成长的线索。
对于茉,爱情就是等同于命运的。
她对于电影的痴迷在于电影演员高占非的帅气潇洒,在她的意识里,电影、孟先生和高占非的意义是等同的。
因此孟先生一出场的时候,茉就激动的问“拍电影的?
那你一定认识高占非啦?
”当孟先生占有茉以后,莫就将他作为高占非的替代品,作为理想爱情的替代品。
她的人生是完全依靠在男人身上的。
因此当茉被抛弃以后,她的整个生命就停止了,对于命运的期待变成了对男性的猜疑,这也是后来她反复担心莉和花的爱情的原因。
茉是完全没有从她的错误认识中醒悟过来的,对于她来说生命的希望就在于不断地假想一个可以依靠的男人。
她没有要独立的意识,只是单纯地认为如果当时打掉了孩子,孟先生以及他所代表的那个梦想就不会抛弃她。
《良友》的海报和花露水的瓶子被她珍藏了一辈子,她的梦也做了一辈子。
作为茉的女儿,莉反省母亲的一生因为失去男人而失去家庭和幸福,“变成了一个总活在过去某个时刻的行尸走肉”。
莉意识到她要过一种和母亲完全不同的生活,却仍然没有分清爱情和命运。
她害怕失去爱情,先后通过结婚和孩子想要捆住邹杰,捆住幸福。
然而婚姻和孩子都无法消弭莉心中的恐惧和猜疑,误把爱情当成占有造成了她发疯的悲剧。
花是一个心理完全成熟的女性。
这一部分也是改编最大的一部分。
她在经历了婚变后,清楚的认识到爱情和命运的距离。
自莎士比亚说出“女人你的名字是弱者”后,一代又一代的女性都想要把自己的命运托付给男人。
而花意识到爱情和自我的关系,保留自我地去爱。
影片并没有一来就将花塑造成一个完全成熟的女性。
她也经历了一个由迷惘到清醒,由依靠到自立的过程。
从她不舍昼夜工作挣钱支持小杜上学,到想要用煤气毒死小杜以求报复,再到独立完成生产。
这是一个蜕变的过程,观众也能感受到花的成长。
影片中三代人都经历了一个等待他们的情人的情景,有趣的是结果却不尽相同。
茉在公寓里等待孟先生在一次敲门,等来的却是孟先生从此的消失。
莉在和邹杰产生矛盾后回到自己家等待邹杰的出现,终于十天后在大雨中邹杰抱着棉被狼狈而至。
花对于小杜的等待更长,然而相比于莉的等待,花有的更多是从容和自在,因为“她有属于自己的生活,心里非常平静”。
爱情、婚姻,似乎是所有女性命运的主题。
电影想要传达的就是怎样将独立和爱情结合起来,而不是将自己的命运完全托付或依靠某个男性。
只有独立才能打破女性悲剧的宿命,才能摆脱永远处于被男性目光注视的地位。
三 一部由男人创作的女性电影电影改编自苏童的小说《妇女生活》,编剧张峰、导演侯咏、以及对影片作出指导和建议的田壮壮、张艺谋等等无一不是赤果果的男性。
在今天,关怀女性并以女性为主题的电影业已成为一种流行趋势,同年推出的阿莫多瓦的回归夺得戛纳大奖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
而男性编导的女性电影和普遍意义上的女性电影的区别是不言而喻的。
同样是以关怀女性生存的角度,但透过的仍然是男性的目光。
相比于激进的女权主义电影,《茉莉花开》这样的电影以一种更为公平,更为柔和的态度取代了充满咄咄逼人的挑衅和破坏观影快感的行为,转而展现一种女性的美。
这种美不同于传统好莱坞电影里性感美女或贤妻良母式的美,而是在女性充分独立自主的身份中表达出的一种美,是反类型的美。
在《茉莉花开》里最强烈的体现是花在街头独自生产的场景。
通过大量的近景和特写镜头,瓢泼的大雨、被血染红的白布、铁盒子里的纱布和剪子、女人痛苦的表情等元素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听冲击和心灵震撼,同时这一部分也是整部片子的高潮所在。
孩子出生时的哭喊也即是花这样的女性独立的宣言。
《茉莉花开》之所以能获得成功,不仅仅在于商业上的成功运作,不仅仅是大牌演员的感召,而是导演成功地为女人创造了“一个自立生存的空间,而不是与男人的简单对抗”,成功地营造了一个非现实的生活环境。
所以在对小说进行改编的时候,原作里那种男女之间激烈的对抗被缓和了,男性卑劣的形象被改善了,女性悲剧的宿命被扭转了,取而代之的是充满希望和温馨的结局。
小说里惯于玩弄女性的孟先生变成为了茉而在雨地里等待的痴情汉子;邹杰对养女小花的猥亵由未遂变成了误会;而出演小杜的刘烨也长久地在脸上写满负疚的情绪。
男性的形象被虚化成家庭中的过客了,其作为行动者的角色也大大削弱了。
小说的末尾以“这是1987年的深秋。
这一年许多青年妇女在打离婚,萧只是其中的一个”来暗示女性悲剧宿命的轮回,而电影却以新生命和感人的家庭画面作为结束,象征新女性的崛起。
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满足观众的需求和对审查制度的妥协,但我们相信并愿意相信更多的是导演的人文情怀和对影片整体美感塑造的结果,是一次成功的改编。
诚如戴锦华老师所说,在今天的文艺界女性主义已经成为人文教养的基本组成部分,而男权主义已成为一种粗野的行为。
《茉莉花开》的成功应该能给部分男性导演和女性导演带来新的启示。
2016年就标记为“想看”的电影,2022年的今日终于看完了。
整个色调非常“墨绿感”的电影,也许因为绿色旗袍,也许因为花露水,也许因为绿色毛线球。
从“茉”到“莉”再到“花”,在想象着“花”的女儿的未来的同时,不仅也好奇“茉”的母亲是否也是轮回中的一环。
明线上,“茉”的人生轨迹偏航始于意外怀孕并生下了女儿,她应该是不想生的,当时不想(只是因为害怕而未进行打胎手术),即便过了很多年,回望往事时也仍对孙女“花”说着“如果没有你妈,我会过着多么好的日子”。
而其女“莉”却是无比想要一个孩子却因为输卵管不通而无法孕育,成为母亲。
即便仅观此母女二人际遇,也不由叹道,命运竟如此捉弄人。
昨晚和一个朋友去看了这片。
片子看到第三部,刘烨演的那个男的要离开的时候,我都还觉得没有看懂片子到底有什么意思。
难道导演编剧想告诉人们的是,女性为了追求爱情是一种悲剧这样一个主题?
等看到花在雨夜挺着个大肚子在街上奔跑的时候,我在想,这下子,祖孙三代的悲剧总算结束了。
我猜测,花会在街上难产而死,所有的再也不会延续了吧。
结局让我稍微有点意外。
她竟然坚强地自己一个人生下了小孩,并抚养她。
看起来她似乎在走她的外婆、她母亲的老路,但其实却不然。
她的外婆,一个上海滩的女明星,在怀孕剩下莉后,一直到老,还活在对过去的回忆中,电影画报、香水、旗袍、老式的阁楼、老式的床......她的母亲,似乎想摆脱她外婆的过去,成为一个新时代女性。
但是,最终,她没能摆脱对小资生活的依恋,跑回了家。
对于她的死,我总觉得只是导演的一个处理。
她与生活的冲突结局,大可以把她处理成疯了或者其他的。
花最后似乎把她外婆、母亲对爱情和婚姻的依恋、对过去的回忆完全摆脱了。
她成了一个自立的女人。
她不要男人的钱,不用人照顾自己生养女儿。
最后,她换了房子。
注意,这里有很多细节,让你看到花和茉、莉的区别。
再往深里思考,片子里虽然有三个不同时代的女主角,其实却只有一个人。
或者说,是一个女性如何从依赖到尝试改变,再最终达到内心的自强、独立的过程。
告诉我们,一个女人该如何对待爱情,该如何看待新生命,该如何面对生活的波折,如何站起来。
关于演员的演技我不懂。
对于章子怡我也一向不感冒。
同去的朋友似乎对章子怡比较喜欢,据说看过她所有的片子。
回来的路上这朋友说了一句话:“我很奇怪章子怡怎么接这部片,侯勇又不是什么大导演?
”按我的看法,她这部片接的不错。
第一,有陈冲,以及姜武、陆毅、刘烨这么多大明星给她配戏。
第二,她在这部片子里,一人饰演三个角色,而且三个角色刚好跨越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解放后和改革开放三个重要的时代,行为、心态都反差很大,是很不容易的角色。
此外,还有一个饰演怀孕的大肚婆的机会。
这样的演出,为什么要放弃呢?
三个倔强的女人,三个不肯听妈妈话的女儿,三个没有男人爱的女人。
还好,一个比一个坚强,一个比一个独立。
似乎,是一个人用了三世才学会了这些。
茉是天真的,因为一场电影就爱上一个男人,因为这个男人,之后在她看来所有男人都和这个男人相似,都是是“小高”。
莉是偏执的,曾经她离幸福那么近,可惜,性格决定命运。
花是坚强的,固执地坚持自己的爱,固执地延续自己的爱。
在雨中,靠着消防栓生孩子那段真够吓人的,模拟叫车去医院那段其实就足够了。
人,有时候不该太坚持些什么吧,不然,用三世也学不会放弃。
说到茉莉花开,正在看的时候,佐正窜上来要我推荐片子给他看,我就说茉莉花开了,他说,最好是那种不要动什么脑子的,我说这个就是的,他说名字不像,我说这个片子真的不要动什么脑子的。
不过看完了之后需要洗洗脑子。
后来去K歌的时候,小恶的爸爸:你说你爱了不该爱的人 你的心中满是伤痕 唐大野:伤痕!
小恶的爸爸:你说你犯了不该犯的错 心中满是悔恨 唐大野:没有!!
小恶的爸爸:你说你尝尽了生活的苦 找不到可以相信的人 唐大野:对的!!!
小恶的爸爸:你说你感到万分沮丧 甚至开始怀疑人生唐大野:去TMD人生!!!!
小恶的爸爸是闭着眼睛投入吼唱的,唐大野是微笑着大声叫嚷的。
《茉莉花开》描述的是上海的故事,影片基调有点压抑,但真实的东西大都不会太欢快。
多多少少是反映三个时代的变迁,而三代人身为女子却不约而同地在爱情上的盲目痴傻执著,但似乎越来越坚强和隐忍了。
也就是说,大环境再如何变化,人性内在的东西很难改变的。
每当看到“我家有女初长成”女孩子情窦初开爱上了男人后,却和自己母亲有了冲突,失去理性要走自己的路,每当长辈奉劝她要按照自己的意见去做,她只是坚持自己的所选,即便到最后吃了男人的亏,还是说,不后悔自己的选择,也许当初不那么选择,也许现在的日子会更糟糕。
有点骄傲又有点宿命的味道。
女孩子还是要独立一点,坚强一点,把爱情或者男人当作生活的所有重点,似乎容易失去自己。
看到“花”被丈夫抛弃,一个人在雨夜路边生产那段戏,我心理油然而生的不是悲痛,而是对母亲的敬意。
不过片中女子三代都是单身带大孩子,没有父亲这个角色的出现,(或者有父亲,也是在孩子年幼的时候就选择了自杀这种极端的方式离开了人世,)这也造就三位女主角性格的悲剧,对待异性没有足够的理性认识,也没有相处的模式可参考,遇见心仪的异性,很容易就失去判断。
极左或极右,渴望占有全部,或者热烈的爱着无私付出着或仇恨着痛苦着渴望共同毁灭,这些或多或少都缘自从小对父爱的渴望,却又是缺失。
似乎导演的视角有点偏向女性,讴歌了女性的坚韧,却把男人拍的自私软弱有点不负责,毫无可圈可点之处。
这点我不太能苟同。
为了凸显女主角的坚强和蜕变也不必要把男配角拍的没有立体感吧,似乎三个男人只有一种性格和样子,没有人性的挣扎,没有多面性,也缺少任何铺垫,牺牲配角成就主角的戏,确实太过单薄,缺乏了表现力和说服力呢。
上导演课上,老师给我们看了这部电影,开始看到名字,我会以为是一部挺浪漫,唯美的片子,实际上却虐得人难受😖,茉生下了莉,莉收养了花,4个母亲,不同时代,同样的悲剧,全篇分为3个部分,三个人的命运也是紧紧相连,全篇看下去,好想莉是最幸运的,有爱他的高杰,花是最坚强的,茉等了一生,也没等来那个人,孩子让她改变了好多,章子怡真的演的很好
拍得不比去年的《云水谣》差,有近代妇女生活史诗的味道。
毕竟电影的背后站着苏童。
这个片子也是章子怡演技的一次集中展示。
章子怡除一开始竭力装嫩,演悍妇、妒妇、怨妇都有一套,尤其最后演孕妇和在雨中生育的产妇,让人赞叹。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今日芬芳满天涯。
吃晚饭的时候在想看部电影,在视频网站随便点开了一个穿着旗袍的封面,电影叫做《茉莉花开》,是2004年上映的,看到主演是章子怡陈冲就觉得应该不错,没想到是一个“女性恐怖片”。
它是2004年的电影,讲的又是上个世纪的故事,20年后的今天来看仍然具有警示意义。
《茉莉花开》通过1930年代的茉、1960年代的莉以及1990年代的花这三个角色的故事,讲述了三代女性在中国近半个世纪的社会变迁中的脆弱漂浮的命运。
原著是苏童在1990年创作的短篇小说《妇女生活》,我也看完了原小说,小说里对电影未表现的一些细节做了更具体的描述。
这三代女人都继承了祖宅,并且原本不至于遭受如此多的苦难,但她们仍然像是“流离失所”一般,好像很多时候是没苦硬吃,但是细想下来也是有原因的。
就从第一代的茉说起,1930年代的茉是一个爱电影,爱表演也爱幻想的女孩,由于被电影公司的老板看上,捧她当上了所谓的女明星演一些小角色,同时也就“顺理成章”地做了老板的情人。
电影和小说里表现得很充分,那个年代行业里就是这些男老板说了算,所以免不了一些有明星梦的女孩儿去当老板的情人。
不算意外的怀孕之后,老板带着她去了熟人的私人医院,这里的描写相当恐怖,原文如下:(小说中茉的名字是娴)
茉一直后悔当初应该更顺从一些,更听话一些,说不定就能在战争时逃到香港,说不定还能继续做明星。
但实际上这个梦早晚会破碎的。
原因是这些都是富有的老板玩的“烧仓房”的游戏,仓房很多,烧完了只剩下灰烬。
不过看完这一段故事我想,茉也不过是有点懒,有点虚荣,又很单纯罢了。
如果她是男人,在这个对男人格外包容的社会看来,这些都算不上什么很大的缺点,甚至要说他真诚,说他至死是少年呢。
但作为一个女人,却要非常努力地向上走,才不至于滑落深渊。
实在有太多深渊等着她们滑落了。
1960年代的莉的苦难不是来自于烧仓房的有钱情人,而是一个寻常的大男子主义的丈夫,这种苦难容易遭遇的几率至少是百分之八十。
莉的丈夫邹杰,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伪君子,就是市面上大部分总爱自称“好男人”的那一类。
他看起来作风正派,并且不断强调自己的正派。
但却没有与妻子深度交流的耐心,自然,对他的妻子也没有试图理解和倾听过。
莉因为不孕以及童年的阴影,患上了抑郁症轻生,作为一个“好男人”,他送她去医院,去找一束康乃馨送给她,作为一个“好男人”领养了一个女儿满足妻子的愿望。
莉曾经和邹杰说希望领养一个男孩,邹杰嘴上说着自己有着先进的性别观念,甚至批判对方重男轻女。
去到了孤儿院却也只有很多很多被遗弃的女童,男孩,自然是不会被遗弃的。
他们领养了一个女儿叫做花,度过了短暂愉快的家庭时光,然而花到了15岁的时候,他邹杰却试图侵犯花:(小说中花的名字为箫)
被当场抓到后,作为一个演了一辈子的“好男人”他选择了卧轨zs。
莉仅仅是不孕而已,就因为世间的主流观念和丈夫的漠视以及丈夫的犯罪,一步步把自己逼成了精神失常。
像邹杰这样的“好男人”难道不多吗?
在那个年代,是像故事里写的一样,高喊一些正义宏大的口号,一边掩饰恶心的想法,做些龌龊的勾当。
换到这个时代只是换了一种形式罢了。
他们并不会把丑恶写在脸上,甚至无法承受面具被撕下的羞辱。
大男子主义只是一种伪装,本质上是懦弱且无能的。
很多“寻常的大男子主义丈夫”,即使不像邹杰那样做到这样犯罪的程度,也是无法真正地和女性产生沟通和心灵的连接的。
这也是我看这部电影再次感到痛苦的一个部分——女人用自己丰沛的情感和想象力补足了对异性的幻想,但那个真正的男人一开口试图讲话,你就会彻底地失望。
去除掉性别,首先作为人类的那种联接,是否只有母亲和孩子之间才有呢?
但那又是另一种情感和身份的关系。
而我在这样的两性关系叙事里,无论是小说、电影还是现实,在一代又一代的轮回里,着实看不到什么希望。
虽然电影最后给了一个明亮的结尾,单亲妈妈带着女儿搬到新的住所开始新生活。
这当然是很好的,但仍然是一种被迫和无奈的选择。
我想,新生命就代表希望吗?
过于年轻的人们不断地造出脆弱的生命来,用相似的面孔一遍遍地体验相似的苦难,这又是为了什么呢?
最后,我还是很喜欢这部电影,也很推荐大家一看。
虽然是用相似的面孔一遍遍地体验相似苦难的故事,但是章子怡和陈冲的表演非常动人。
也可以说女人们即使在苦难当中,依然是鲜活和灵动的。
茉莉花这首歌贯穿整部电影,听出了相当苦涩的滋味。
女人们的美丽,不应该被践踏,也不是被采摘的。
我想,今天是时候开始由女性来重新唱一唱,写一写和1990年不一样的“茉莉花”了。
表达是有价值的
2024年08月12日<文章严禁任何形式的演绎、复制及转载>
生育的权力在女性手中,要掌握这种权力的前提是有足够的知识,这种知识必然要从更丰富的社会身份和女性意识觉醒的过程中获得。
年轻时阿茉,她的能力、手腕和尴尬的演技,其实远够不上能驾驭她的美貌带来的“星运”。
然而她却把与成功的失之交臂都归咎在“生孩子(女儿)”身上。
茉既没有决定生育的认知水平,也没有心理能力去承担生育的结果,而是持续生活在“渴望以各种方式展现性魅力->性魅力因生育和变老而减少->脆弱地想持续维持魅力”的逻辑里,以至于接受了母亲情夫的示爱,并挑衅母亲:谁才是贱货啊?
这种颇具雌竞意味的相处模式,也给下一代女性莉莉的心里种下了扭曲的种子。
以至于在得知自己无法生育后,对领养的女儿和一辈子梦着“年轻”的母亲都产生了一种神经质般的恐惧。
在一个对性极度压抑和可以用道德杀人的年代,最终逼死了自己和丈夫。
一次错误的生育(不应苛责,更应该说是一次没有被正确对待的生育)是对女性跨越代际的、一次漫长的惩罚。
这种对生育和性扭曲的认知,终于因莉的自杀而在下一代女性身上终止。
花有工作、有更加丰富的生活经验,当然也有姥姥茉的教导。
时代也在进步,镜头不经意地停留在妇产科医院的墙上,张贴着“避孕的xxx方式建议”。
花最终不打胎,既不是怕疼,也不是因为害怕被丈夫抛弃,而是为了自己而生育。
她处理和陆之间关系时展现的明确思路,以及在雨中独自生产的一场戏很明确地表现了这一点。
(又是女儿!
)最终花在独自带着女儿搬迁到新公寓的时候,女儿问她:我有自己的房间吗?
花说,有的,你有很大的房间。
回头她看到小时候的自己在和双亲嬉闹的温馨场面,那是她未能实现的一切:被稳定地爱和教育的权力,作为一个女性被父亲爱、被母亲爱、拥有自我空间(而不必一直和母亲\母亲的情夫\婆家相处)、也因此拥有正确的对女性身份的认识的权力。
不错的片子,我喜欢陈冲,也爱听她的上海话。子怡演的几个角色都好像一个人,性格差距不够。“在中国真正站在女性主义立场上的影片并不多,特别是反映近代中国的影片里大多数城市女性被描摹成交际花和妖媚的野鸡,《茉莉花开》的意义在于它第一次在79年代后为中国上海近代女子的真正形象树碑立传,这样的用心值得我们赞许。”--卡夫卡·陆(KavkaLu)
苏童两部讲女人的作品都改成了好本子,如果说《大红灯笼高高挂》是一个鲜艳、深入而惨烈的视角,那么这部《茉莉花开》就是一个更具推广价值的宽口径传记。将近五代人血淋淋的爱恨纠葛被滚滚历史大潮推着向前,“不要靠近烂男人会带来不幸”的主题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反复互文,强化了中国女性长久以来作为被剥削者的地位。演员方面,章子怡刻苦,以75分以上的表现拿下这个极度困难的项目;陈冲老练,几场戏接得浑然天成,绝对称得上黄金绿叶;剩下几个男性角色各有各的可恶,最有色彩和记忆点的还是姜文。
尼玛这是怎样蛋疼的情怀啊。。为了看姜小军把所有可能发生的狗血情节都看了一遍,结果戏份这么少!
王朔:“《茉莉花开》特别伤她。导演问题,不能让她这么干演,不能让她搁在镜头面前,一个戏哭就10多分钟。电影是好多综合手段帮你演的东西,你让她干演一定给演白了。大家都把她当一个明星来用,有点竭泽而渔,有点把人小姑娘彻底给暴露了,她的能力就这么多,你让她超能力发挥肯定不行。而且片子本身不过硬。”
章子怡演那种倔强坚毅外柔内刚的女人很好,我怀疑她自己就是如此性格。众人吹捧的雨夜产女我很不喜欢,过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深爱一个人而不失去理智是多么可贵,特别对于女人来说。也许正因为她们内心坚毅,才胆敢如此疯狂不留后路地爱人。
一切都是导演的安排,然而我还是迷倒了
得先说一句再写,女性真伟大,母亲真伟大。现在开始写。1.看了简介觉得有意思,一看就是小说改编的,于是看看电影,没想到很喜欢。2.陈冲和章子怡演得都很好,一人分饰三角的章子怡更有发挥的空间,不喜欢章的人这么多,说这句话我可是担风险的。3.这个电影让我想起了《百年物语》,但比较起来更鲜活。4.中国女性太坚韧了,这几个男的太丢人了。5.空有花开在枝头,可恨无人能相依。
为啥女主演就章子怡一个男主演却一代代换?我觉得这是本片的关键。茉莉花这歌竟然没被打成走资派。
觉得章子怡演的还是不错的呀 就是故事都太曲折了,最喜欢的还是第一段吧,至少有美梦一场…
毁了苏童那么好的原著,里面的内容也改得太浪漫了!看苏童的原著是会毛骨悚然,这部电影简直糟糕到不成模样!
章子怡确实得到了很大的进步。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要慎重选择婚姻对象,一个好的对象会是你的良师益友,同时一个坏的对象也会毁了你。章子怡的演技太精湛了,她撑起了整部电影
指望一个男性小说家讲出女人的故事?做梦吧
全家妖艳间或基因强大,离了男人活不好。时代洪流的背景几乎没起到任何作用,几代女人不一样的故事一样的内核,毫无深刻可言,可以看作霸王别姬的东施效颦版。最诡异的是,这悲催基因强大到领养的女儿也是一样的德行,基因空气传播结合了。可惜了一群大咖,一起炖一锅翔,导演和编剧难辞其咎!
其实感情就如同人 一代一代的传承 有一天我们都老了 感情的印记开始变的模糊起来 但有一种爱会始终温暖.
我就说这绝对是个男导演拍的,女人生孩子跟从袋子里掏东西一样……
演员各个是角,故事是根据苏童的小说改编,一看这部片子就不一般。讲述的是茉莉花祖孙三代有着共同的命运的故事。
三代女性和男人的故事女性成长的血泪史从依附于男人到和男人婚姻绑定孩子绑定到孩子是自己的,没有男人还有自己孩子终于可以在爱中长大
挺史诗的,就是真不励志。
茉莉花祖孙三代的命运,国际章的演技还是让人服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