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无以为继,却又执着地要带上前夫改嫁,这是一个让人失语的故事。
“你们都是混蛋”。
图雅愤怒地放弃了劝架,一个人躲进蒙古包,因常年暴露在日头下而红扑扑的脸上泪滴扑簌簌往下坠,哭着哭着,她用手掌捂住了嘴巴,继而哭的更凶,任随帐外森格的呼唤……故事就这样落下了帷幕。
其实最混蛋的是生活——无比艰辛的牧民生活,以及半身不遂的丈夫,还有未成年的一儿一女。
在这样步履维艰的生活面前,她接到了最后一根稻草——腰椎劳损,继续下去极有可能面临瘫痪。
于是离婚顺理成章,带上半身不遂的丈夫以及儿女改嫁在这样操蛋的生活的逼迫下,似乎也顺理成章。
宝力尔的出现让我觉得爱情真伟大,可是却也发觉,图雅对巴特尔之感情深。
毫无疑问,余男以及其他群众演员朴实无华的表演赋予了本片一种独特的质感美(那场图雅闯进医院,斥责自杀未遂的丈夫那场戏让我最为感动:图雅的蒙族式的强悍、坚强,丈夫的自尊感以及无助感,两个孩子的恐惧感都表现的极好!
)。
虽然很为图雅的惊人之举感动,但萦绕在我脑子里的是以下几个从影片中反映出的有点儿残酷的现实问题: 1、何时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乃至更广泛的农村地区的医疗系统才能完善?
他们如何面对各种疾病导致的生活困境?
图雅之所以会想出带着前夫找丈夫的荒唐主意,实在是因为她生活的地方太缺基本生活条件了!
2、如何既能使缺水地区人民生活便利、用上水、用好水,同时又不至于造成环境破坏?
片中几次出现打井的情节,牧民打井的原始与非科学性是否高效、环保让我担心。
3、怎样才能使少数民族孩子既能轻松看到搞笑的美国动画片,又能让他们继承本民族的文化血脉?
强势经济下的文化必然冲击、甚至撼动相对较弱的经济基础下的文化,不仅是蒙古族孩子向往美国或其他经济发达地区的文化产品,就连整个中国的孩子和大人恐怕都有这样的习惯,有的人愿意承认并能意识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继承传统精华,开放心胸与眼界、取长补短,而有的人不敢承认还虚伪地给自己贴上“爱国”的标签,扛上“正义”的大旗,动不动就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指责别人,不允许任何批评与异议——多数网路暴民就是这德性,在我看来他们就是那种没啥逻辑思维、又没好好读书,只会盲目喊口号的“文盲式愤青”。
有点儿扯得远了~ 我们真正应该想的是这个问题:怎样才能使少数民族孩子既能轻松看到搞笑的美国动画片,又能让他们继承本民族的文化血脉?
4、怎样才能提高各地宾馆服务(除了特殊服务)?
与其让暗娼寄生于宾馆、酒店,毁了餐饮服务业的固有形象,不如制定实在的特殊服务制度(例如划定“红灯区”),因为妄图消灭性工作者就如同消灭害虫一样,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5、生活中到底还有多少这样的“图雅”?
……
图雅的婚事。
让我悄悄小哭了两三次的电影。
开头与结尾是一样的镜头。
当最初的困境在结尾重现,图雅只好把自己关起来,在叫喊声之外,在明天到来以前。
许是因为我即将要去那个风沙四起的地方完成调查,马头琴的断音与嘶哑在我听来亦多了一份亲切。
所有热烈的情感都如此含蓄,少时摔遍角场无敌手的男人,头巾将面庞包成一座雕塑的女人,拿着望远镜的,想保护她的儿子,以及那些因她人品前来求婚的男人们。
一如所有的电影,关于森格英俊面庞的第一次特写,就注定其后他的反复出现。
他与图雅浅浅地调情;他与图雅坐在卡车上,说明年回来帮她运草,大漠余晖将他们的眸子与衣饰映照得如此明亮;他在井底引爆,看着下来的图雅,问她还要不要命,而后咬着嘴唇,点头,说老婆能跟他离婚,巴特尔他来养活。
井水有了,允下的婚事也推脱了,森格与图雅在大包内从倒酒,为族人一一奉上。
可是,一饮而尽的巴特尔越喝越多,与劝酒的森格生了口角,扎亚因为“两个爸爸”的奚落打起架来。
图雅把自己关在破旧的小包里,隐忍地流下泪来。
外面分明是森格的呼喊,图雅,图雅,图雅你快来啊!
在贫瘠缺水的草原上,一个女子带着残疾的丈夫改嫁,希望能够由此开始自己、前夫、孩子们的新生活。
有谁能够接纳她,她又能够接纳谁?
无疑,这是一个关于女性在生存与尊严之间的抉择的故事。
巨大的生存压力能够让生命屈服吗,图雅自有自己的选择。
故事虽然感人,但并非刻意煽情。
仅有医院中的一段,让我觉得煽得过火了,有了后期张艺谋的感觉。
不过就在我觉得过火的时候,影院里和我隔了一个走道的美女很大声的抽泣起来。
该美女很神奇,在黑漆漆的影院中还戴着大墨镜。
抽泣完了以后,又掏出一只手机,打电话向别人诉说这电影好感人。
尽管这电影中有几分钟的内容在我看来过去煽情,但是《图雅的婚事》并非“感动中国”。
在图雅个人的悲欢之上,该片还有对众生命运的唏嘘。
不仅于此,在我看来,这也是一部关于衰落文明的寓言。
电影中的暗喻比比皆是。
图雅家所在的草原没有水,一片枯黄。
人与羊都只是勉强维生而已。
这很象他们那个逐渐枯竭的传统。
图雅的丈夫巴特尔也曾经试图打井,未果,还把自己弄残疾了。
这个残疾有着多重的影响。
对图雅来说,生存的重压落在了她的头上。
对巴特尔来说,他成了没有尊严的废人。
对这个家来说,他们再不会有新的后代。
最后一个影响最为含蓄,但是其象征意味尤其浓重。
水在这部电影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这个文明赖以生存的草原曾经提供给他们丰富的水,而现在却已经枯竭。
如果有了水,草原就能活过来。
他们就能保留其旧有的生活方式。
反之,他们就必须离开这个草原。
草原、水、丈夫,在这电影中有着三位一体的寓意。
当丈夫废掉以后,图雅的婚事就是一个找到新水的过程,这决定她能否留在草原。
电影中各个人物使用的交通工具颇为有趣。
有骆驼、马、摩托、拖拉机、卡车、奔驰,正是各人生活状态与传统文明游离关系的象征。
图雅一开始是骑着骆驼,最传统,也是最缓慢的交通方式。
她甚至连马都很少骑。
她的丈夫更是失去了骑马的能力。
开奔驰而来的图雅的老同学是图雅婚事的有力竞争者。
这个人已经放弃了游牧的生活方式,改为在草原上挖石油。
电影中他和图雅有段很有趣的对话,他问图雅挖井取水的事,图雅问他是否也要在这里挖石油。
这两个人对草原价值的认识已经完全不同了。
这个人已经离开了草原,虽然他哭诉自己对草原的眷恋,但是他却要把图雅带离草原,带去他的省城。
他的象征意味是非常明显的。
虽然对过去还有所依恋,但是生活方式已经完全转变了。
他对图雅很好,图雅有可能跟随他。
但是他是排他的,他必须成为图雅的主宰,而图雅却必须带上自己的过去,图雅无法把自己完全交给他。
这是这两个人之间的根本性的矛盾。
也是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在面对新兴文明时,必须处理的矛盾。
图雅的选择是留在草原。
这里还有另一个有趣的细节。
当图雅的老同学用奔驰带着图雅走公路去省城的时候,图雅的邻居却是骑着马从草原追来拦下了他们。
马真的能追上奔驰吗?
导演在这里安排下如此一个戏剧性场面,显然是为了突出他的暗喻。
等一下再来说这个邻居。
图雅的求婚者不少,重复出现的还有一个四人队伍。
他们骑着马来,依照传统的提亲手续和会客礼节。
求婚者象个影子一样躲在老人后面,他甚至没有说过几句话,只是知道他不喝酒。
而电影中已经解释过,酒是苦难生命的象征,是用来在绝望的时候喝下去的。
图雅用酒活下去,也有人用它来死去。
而这个青年却根本没有喝过酒。
他象征着躲在传统的背后,假装所有的危机都不存在,粉饰太平。
图雅在绝望时想过跟随他们,但是,他们却不能接受喝酒的图雅。
那会打破他们心中那个天下太平的幻想。
图雅的邻居象征的是草原的新一代。
他充满了变数。
他有羊,也有拖拉机;他骑着摩托车,也骑马。
他的生命在草原和城市之前摇摆不定。
他想要买一辆大卡车离开草原,但是他对图雅说的最动人的话却是,我想把你留下来。
背离和留守再次成为电影的主题。
要在草原留下来,或者说要挽救草原文明,必须要找到图雅梦寐以求的水。
水这个意象在整部电影中都隐隐若显,然而在邻居的求婚开始后,才跃上前台。
他取水的挖掘之道是非常艰难的,很快就无法靠人力而延续下去。
他以性命相博来取水,然而即使到了电影的最后,我们也不知道他们是否有了一口新井。
这个邻居和过去的传统草原人最大的不同是,他把自己的大卡车卖掉了(那本来是用来离开草原的),换成了机械的打井车。
他希望借用现代的技术来找到新的水源,而在草原上生存下去。
开放的留守,这大概就是编导所期望的草原文明生存之道。
然而即使如此,残疾的旧人和未来的新人依然在新旧交替之际大打出手。
所有的变更都伴随着变更。
如我之前所说,开放的留守仅仅是一个希望,我们并不知道他们是否有了新的水井,也不知道他们能够真的留守下来。
当然,虽然我分析了这电影中的暗喻,然而首先,这是一部关于人性的电影,一部关于艰难人生和抉择的电影。
只有首先关怀图雅的生活,然后才能体会这部电影的思虑。
电影的摄影非常漂亮,荒芜的草原有残缺的美。
然而演员的表现上似乎略有不足。
当然或许那就是他们的原生态,只是我不了解而已。
在我看来,电影最大的不足是,虽然电影有很多的暗喻,但是先天的小格局限制了这个寓言的展开。
在剧变与抉择中,这个文明所承受的痛苦依然不够深入,对抉择的思考也有些流于肤浅。
但是小格局的限制并非必定不能跨越的,更多的是要看编导的功力。
看看《一一》,人家也是小故事,但是气魄多大。
此外,这样借由婚姻来讨论一个文化在剧变中的选择之路,沈从文老师的小说中早已经用过了。
如果你熟悉沈从文的小说而没有想到这个暗喻,那么请重新再读一次《边城》。
女人命运-《图雅的婚礼》导演:王全安主演:余男 巴特尔我很喜欢余男,这个拥有特别名字的女演员很能演。
我喜欢余男的嘴巴,很像是《迷失东京》里的斯嘉丽-约翰逊,有独特的气质。
看《图雅的婚事》最初是冲着余男去的,她在内地不太红,能在电影公映之前看到胶片版是一件很妙的事。
王全安号称最会拍当下农村的中国导演,所以片子里的一切都土得掉渣,余男扮演的图雅生活在内蒙古的草原上,图雅向所有蒙族妇女一样勤劳善良,皮肤粗糙黑黄,有一条黑粗的大辫子,性格泼辣豪气。
余男演得真好,活脱脱一个原生态蒙族女子,另一个主演巴特尔是个牧民,表演很本色。
俗套一点说,影片主线是图雅和瘫痪丈夫巴特尔的婚变,副线是森格和图雅朦胧而不敢张扬的爱情。
有点三角恋的意思。
巴特尔和图雅是大草原上的一对夫妻,他们有一对可爱的儿女,但是巴特尔因为打井而致残,从此不能正常劳作,生活的重担一下子就落在了图雅身上,不幸的是图雅乘坐森格的卡车时腰椎受伤,从此不能干重活。
瘫痪的巴特尔不想让妻子承受这么大的压力,善良的巴特尔希望图雅再嫁获取幸福的生活。
无奈之下,图雅只好同意,可是必须要让新的丈夫能容纳巴特尔与他们一起生活。
提亲的人一波接一波,图雅在家里一一接待,巴特尔看在眼里笑在脸上痛在心里,提亲的人档次越来越高,从骑牧马到自行车,再到开着小汽车的男人,络绎不绝,但总是有始无终。
图雅都拒绝了,理由是她一定要带着巴特尔一起生活。
森格的老婆跟别人跑了,这个怕老婆的蒙族男人渐渐对图雅萌生了爱意却不敢表达。
后来终于有了一个挖油井的暴发户找上门来,同意了照顾巴特尔的要求,图雅跟暴发户走了,暴发户把巴特尔安排在福利院里,巴特尔从此要跟一群老人和傻子生活,虽然已是无忧但生活变得毫无生趣。
图雅和巴特尔离别的时刻,巴特尔吹起了忧伤的蒙族笛曲,就在那天晚上丢了卡车的森格和巴特尔彻夜饮酒,巴特尔感觉到了失去妻子的绝望而自杀……巴特尔被救活之后,图雅回到了原来的家,森格此时开始狂热追求图雅,经历了东方人特有的含蓄和挣扎后,图雅接受了森格的求婚,影片的结尾让人难忘,图雅的前夫巴特尔和现在的丈夫森格同时出现在婚礼之上,互相敬酒的时候终于克制不住而大打出手。
而图雅的儿子也在蒙古包外和另外的孩子发生了争斗。
幸福来之不易之后,换来的可能是更困窘的生活状貌。
一妻二夫、两全其美的生活看来只能在心中实现,而不能在现实里尽情流淌,流淌下来的只是善良的图雅无奈的眼泪。
余男依旧展露出年轻女演员中罕见的傲然才情,还是讲述女人的命运,图雅的感情线是电影的绝对主导地位,不过讲感情的电影换到了大草原特别是汉族人已经形成了刻板印象的那个挽弓挽强的民族显得很特别。
男人为情自杀的情节很俗套,可是换做一个蒙族刚毅男人巴特尔,在图雅面前总是温和而坚强,却在妻子离去的夜晚听着电视里的赛马音乐割腕自杀,殷殷献血里你能感觉到一个男人丧失了劳动能力后决定对妻子放手的坦然很辛酸,在面对真正的分离的时候内心轰然崩塌的感觉幻化成了对生命的绝望。
而图雅赶到了医院在病床前怒斥巴特尔的懦弱,带着孩子们狠狠地刺激他,然后一家人失声痛哭的场面很感人,图雅大喊着你死啊你死啊实质上是对生命脆弱的挽留。
影片关注的是人性,“人性本善,人性本真”为主题的电影在中国拍的人越来越少,大家都喜欢古代宫廷戏和都市边缘情感剧,而这样颇为宁静而人物积极的片子显得很可贵,殊不知宁静是智慧最可靠的标志,玩深沉是智慧的死敌。
王全安的镜头语言一点也不华丽,没有任何特殊的处理,看似朴拙的手法,却更加写实,缓慢而颇为心酸地弹奏出一曲生命之歌。
图雅作为母亲和妻子操劳家业,不畏艰苦;森格在荒凉的高原上为了爱情每天冒着生命危险点炮挖井;巴特尔在家当起了主妇为女儿吃饭,看到妻子一天天爱上森格而丝毫不动生色;懂事的孩子在漫漫的暴风雪天迷失在戈壁上,却舍不得家里的羊儿赖在原地不走……王全安是体制内导演,一直很安分。
我很感动的地方有两处,森格每天都在点炮,用生命去帮图雅打井,图雅表面上不屑一顾私下却非常担忧,屡次听到炮响声就心神不宁,森格用自己的生命去撼动了图雅已经冰封的内心,终于有一天图雅在迸发的爱情的驱使下,忍不住下井里看望了森格,两人终于在影片进行了一个多小时后挑明了互相爱慕的关系,缓慢而不张扬的叙事方式很珍贵,就是不好莱坞,就是不在开头上床。
不用任何浮华和色情的东西去吸引观众,你自然而然相信并且珍惜图雅和森格这份难得的爱情。
另一个镜头是影片里唯一一个长镜头图雅误会森格只是玩弄她的感情,在森格下落不明后独自一人提着为森格熬煮的奶茶往家里走,余男一步一步朝镜头走过来,你能看见她对爱情绝望的失落在脸上慢慢地慢慢地逐渐显露出来,然后镜头随着她往前走,看到图雅萧索而强壮的蒙族妇女的背影你会觉得心里很疼,你会发现其实女人都是一样的,动了情以后不论怎么样的结局都是感伤。
而最后森格回来了,像带来一座飞机一样带来了打井的机械工具,而此时的图雅心里又兴奋又感伤,两人扭打作一团,感情随着厮打而释放在大草原上……而最后所有人千辛万苦盼来的婚事却显得那么不完美,两个男人的厮打似乎昭示着未来情感生活仍然曲折和坎坷,一直坚强的图雅躲在蒙古包里偷偷哭了,女人的命运最终逃不过爱情的宿命。
片子里蒙古人的风土人情很特别,我第一次发觉蒙古民歌这么动人,有一点点荒凉,还有一点点坚韧,大草原的风光被王全安拍得很大气,很舒服,而蒙族人脸上过分苍老的样貌神态流露着古老文化生存艰难的现状令人惋惜。
《图雅的婚礼》07年要去柏林参与竞争捕熊了,我觉得电影局派出这一部电影的做法就已经显示了官方对《图雅》的欣赏和重视,图雅本身没有任何政治丑化和阶级立场也是近几年来第六代以后导演少有的。
我觉得《图雅的婚礼》总的来说还不错,当然故事还显得有点仓促,结尾我总觉得还应该在渲染一下可能会比较好,有点前重后轻。
余男演得真好,看得出来拍摄条件很辛苦,希望她能拿个影后。
看着那张海报,主体对比下的骆驼显得如此巨大,而与之相比女儿似乎有些孱弱,在她的眼睛里我们没有看到应有的幸福,反而充满了对未来生活的许多个未知的问号,接下来的路,也许会走得更加艰辛吧......+ + + + + + + + + + + + 《图雅的婚事》简介:导演:王全安 主演:余男 剧情: 内蒙日渐干旱的草原上,丈夫巴特尔为了掘水井而双腿残疾,妻子图雅一个人挑起了家庭的重担。
长期的劳碌让她的腰椎病变,甚而也有下肢瘫痪的危险。
为了不再耽误图雅,巴特尔决意离婚,在现实面前,图雅也只能同意。
但她坚持提出自己再婚的条件:新丈夫必须和自己一起供养巴特尔。
由此,图雅的艰难择夫历程开始了……+ + + + + + + + + + + + + + + + + 女人作为一个类别群体存在着,并被打上了许许多多的印记,美丽、窈窕、温柔、娴熟、贤惠、孱弱等等。
“强悍”这个词似乎一直以来都离女性很远很远,成为了男性的专属用词。
由于性别的不同,在群体的共性区别上,我们看到了诸如此类的专属词语的存在,然而,我们不能否认温柔的男士和强悍的女人的存在!
作为人,一个独立的共同体来说,“专属”的概念似乎应该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就比如“强悍”,如果之于男性它是显性特征,那么之于女性它便是隐性的......女人的强悍表达式,在看完了《图雅的婚事》以后也许便会知晓!
“嫁夫养夫”这个词,是对这个故事抽象的概括,也是所有相关评论中用得最多的一个词儿。
“嫁夫养夫”对于图雅来说是一种责任,这种责任仅仅来自于“他是我男人”,什么也不图,如果婚姻是一种承诺,那么图雅的责任便是在坚定的以一种近乎于强硬的态度实践着那个曾经对婚姻的承诺。
用一个女儿撑起半边天的力量去撑起整个天空,能力所不能及的尽力而为,即便已无力承担,也要坚毅的选择另一种方式——改嫁,继续履行自己的责任。
一个女人因为一种极度的责任感而变得坚毅,一个坚毅的女人是强悍的。
答应养活巴特尔——作为图雅再婚的条件。
这样的婚姻关系更多的不是在寻找个人幸福,更仿佛是在拿自己的婚姻当作一种交易实现一种目的,即便这目的是如此的单纯和善良。
当得到一样东西的时候,必然会放弃或者失去另一些东西。
就像图雅的再婚条件,求婚者络绎不绝,这些人图雅素不相识,结婚对她来说仅仅只是为了寻求另一种养活巴特尔和两个孩子的方式。
嫁给一个陌生人,也许是傻子,也许是个老头子,也许......对于一个心里仅存唯一信念的女人来说似乎也并不那么重要了。
然而,真的要放弃自己的幸福吗?
电影里图雅问巴特尔“他是给他爸爸说媒的,他爸爸六十多岁是个退休教师,在城里有大房子,还答应会给宝娆他们辅导学习,将来可以上大学。
你说我嫁给他不?
”巴特尔回答说“不嫁。
”图雅笑了。
“你说我嫁给他不”表面上是图雅在询问巴特尔的意见,实则是图雅在问自己,而导演是有意借巴特尔之口说出图雅心里的答案。
我们依然能感觉到图雅作为一个女人对属于自己喜欢的幸福的向往......一个女人用伟大的付出来换取一种生活,一种生活的压力让心里的天平左右摇摆,依然坚毅的选择内心寄予的女人是强悍的。
儿子迷失在大暴雪中,图雅穿着厚重的皮袄骑着骆驼在大雪中找寻,找寻着的是儿子,也许更是一种希望......终于,儿子找到了:“为什么不走?
”“有狼!
”“不怕,狼来了,妈妈吃掉它!
羊不要了,妈妈带你回家!
”......这段对话是整部电影里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也是我最喜欢的。
我不知道一个怎样的女人在说这样的话的时候,会有这样的气魄。
这又是一个多么强势的妈妈,有这样的妈妈在,孩子还会怕狼吗?
在这个女人身上,我们能够感受到一种强大的内在力量,这种力量驱使着她充满希望的踏过一切艰难险阻,像守护神一般的,守护着她的家人,她的幸福,她的希望。
一个拥有把狼吃掉勇气和力量的女人一定是强悍的。
最终图雅嫁给了桑格,一个自己真正喜欢的结婚对象,一个真正愿意和她一起养活巴特尔的人,很美好的实现了自己的心愿。
然而,在婚宴上巴特尔和桑格打起来了,儿子和伙伴打起来了,维护着作为独立个体人的尊严。
接下来的日子,似乎并不会那么美好,对于图雅来说,还有更多更多的困难在等待着她,她哭了,作为一个女人,她终于哭了。
一个敢于对生活发泄的女人是强悍的。
即便是哭着去面对未知的将来,一个如此强悍的女人,最终依然会用她内心的强悍去战胜种种,因为希望总是好好的活着......http://sys2.blogcn.com/control/trackback?diaryId=4781986
引用俄国人叶甫盖尼·古西亚金斯基对美国电影《杯酒人生》的评论,关于电影《图雅的婚事》,我们也许可以这样说——“王全安的边缘不是中心的对位或对立,而是它的一部分,是它的直接延续或者说表皮:只要剖入的够深,你会发现里面绝非空洞无物,而是中国式的旧景观。
”但有别于那些讲述中国边缘生活的孱弱无力的版本,王全安并没有刻意伪装什么独立姿态,更何况影片除了在叙事建构上引人注目,还意外得到了来自海外权威机构的认可(获得57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不过,虽然这一追加的荣誉令影片获得了进入院线的许可,但大家对票房的期待仍然普遍缺乏热情。
在编剧芦苇“秘密地图”的指引下,王全安得以将一个属于典型前张艺谋时代的伦理故事的内核重新打磨抛光,他不但摒弃了《秋菊打官司》(一部题材极为类似的电影)里张艺谋所刻意营造的影像浪漫主义,也没有让女主人公图雅像同样围着头巾穿着臃肿的秋菊那样,负担过重的社会与文化隐喻。
图雅得以以一个“人”的立场存在于这部电影所营造的独特社会空间里,这也许是影片最大的进步所在。
余男的表演值得举双手肯定。
她扮演的蒙古女人图雅,和王全安前作《惊蛰》里的女主角关二妹有着极为相似的境遇,她们都被成打的男人和生存压力团团围住,她们都企图通过婚姻途径来摆脱这种现实窘境。
但相比关二妹,图雅对自己的生存及其肩负的整个家庭的生存显然富有更严峻的责任感,恰恰因为这种责任,在面对一连串的抉择时她也显得更具主动性,态度更坚决与强硬。
然而整个故事的悲怆感,恰出现在这种艰难的人生决定之后——王全安自己也认为,影片的结尾恰恰意味着图雅更为艰难生活的一个开始,“嫁夫养夫”这个注定的伦理悲剧将从一个不和睦的婚礼开始,步入另一程度的尴尬境地。
“嫁夫养夫”本身是一个妥协的产物,它不大可能获得多方的满足,而无论戏里戏外,巴特尔、森格、图雅又都必须保持自己作为人的尊严,这种尊严有时甚至大过生命。
因此,王全安实际上是在这部电影里将边缘人的自尊(也包括对别人尊严的尊重)放在了一个显要位置,这有别于早期第五代导演将个体经验抽象化、概念化、传奇化的创作习惯,也有别于部分第六代电影对边缘人的草率处理,有别于《安阳婴儿》,更有别于贾樟柯居高临下视角的那些电影。
王全安将一个原本发生在西安近郊的真实故事,置换到文化生态自成体系的内蒙境内,让主人公成为几个极有魅力的蒙古人,据说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显然,他也担心人们会将他的这部新作纳入80年代黄土高原故事语境当中。
此外,他未对蒙古生活场景作出取悦观众的诗意变形,似乎也属有意为之。
《图雅的婚事》镜头罕见夸张的色彩,情节也没有过度渲染悲情,相反,在煽情场面到达情绪释放的临界点时往往及时中断,比如巴特尔自杀未遂后图雅带着两个孩子也以自杀“要挟”他彻底打消轻生念头时,观众的眼泪就只在眼眶中打转,却始终无法大滴落下。
这种极度克制,最终使影片压抑的悲剧性和适当的幽默感相得益彰,两不突兀。
而且如此一来,此类题材很容易出现的关于牺牲精神的庸俗说教倾向,也被成功阻止了。
不过,在现阶段的中国,图雅的个人困境仍然具有某种社会学的典型意义。
“嫁夫养夫”意味着图雅向生存和道义的两难发起了“进攻”,她企图寻找一条折中的道路,既不抛弃残疾的丈夫又有可能获得个人的幸福,她想达到这种平衡,但事实证明,“牺牲”是被允许和鼓励的,但二者兼得则依然是条死胡同。
有部分观点认为,王全安最终将图雅面临的这个无法解决的矛盾遗留给观众,是缺乏探讨相关社会问题的勇气,我个人则认为,王全安缺乏的不是和任何人对话的勇气,而是他多年来一直徘徊在边缘的创作经历,让他失去了和主流进行对话的热情。
但这很可能,恰是边缘相对中心的魅力所在。
http://blog.sina.com.cn/u/4b658a99010009lh
昨天下午又看了一遍图雅的婚事,图雅领着子女和巴特尔站在福利院窗前道别时,忍不住的掉下了眼泪。
还有一场戏,割腕后的巴特尔躺在病床上和图雅、孩子见面那场戏,电影里的人都哭了,看电影的人也跟着他们哭了。
这两场戏的哭点有两个元素,一个是埋在人物平淡的表情下深刻的感情,一个是它原生态的演绎。
不管是服装、道具还是演员的表演,你会觉得,里面的每个人物就是你经常在小镇的街上走着会随处遇到的路人,而这种朴实的表述却能深深的打动人心。
不管观众离他们的生活是近是远,是陌生还是熟悉,我觉得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这部电影深厚的剧作功底。
往往朴实无华看似平淡的电影情节,若要打动观众,它的剧作功力远要比情节跌拓人物热闹的电影要困难的许多。
下面我来对分析图雅的婚事的剧作进行一下分析。
影片一开始,是图雅穿着结婚的红衣服躲在蒙古包里哭泣,编剧把电影的结尾首先在片头重复,作用有两点,第一点是突出悬念扣紧主题,影片一开始,就看到图雅穿着婚服在哭泣,对这个故事产生里好奇心和留有悬念。
穿着婚服躲在蒙古包哭泣,这个场景本身就很有戏剧性,所以平淡并不表示没有戏,不管你做什么类型的电影,最要紧的一定要记住,你设置的场景一定要有戏剧性。
第二点就是和结尾呼应,隐晦的传达编剧所要表达的主题,图雅生活中的困顿并没有因为她婚事的完结而结束,也不可能结束。
这一点是艺术片和好莱坞商业片最大的区别,商业片为观众造梦,而艺术片揭开真实的生活,让我们去直面它。
所以,编剧用开头这一场戏深化了这部电影的主题,等人们看完结尾再翻回来想到她的开头,体会到图雅的人生也是我们自己的人生,影片结束并不代表所有人能获得一个满意或失望的结局,我们的生活和图雅的生活还要继续,而那些困境,却是始终要伴随着我们的。
我们生活在这困境中,也同时体会着直抵人心的情感和依赖。
影片的前十分钟,交代了图雅的生活和她遇到的困境,丈夫两年前因为打井瘫痪,家里只有图雅一个干活的人,水井离他们的家太远,每天需要走上六十里路,图雅又被诊断为脊椎病再干重活就有瘫痪的危险。
家里需要一个能干活的男人,图雅和丈夫只好选择离婚,但图雅不愿意把丈夫送到姐姐家,她要带着前夫再婚。
影片到这时,全片最大的戏剧点一点点出现了,带着前夫结婚,这个极富戏剧性的情节贯穿了整部影片也是整个片子向前发展的推动力。
在几次失败的提亲后,图雅和巴特尔的中学同学出现了,中学同学多年爱慕图雅,现如今物质生活富足,他能给图雅和孩子好的生活,也愿意承担养活巴特尔的责任,但有一点,巴特尔要住在福利院,不能和他们一起同住。
按照常理来看,这个结局对图雅和巴特尔似乎都是最合适的结局了。
一家人在福利院窗前告别那一场戏虽然导演处理的很平淡但是正因为这样给隐没的情感一定的张力,一家四口无奈分开,只是为了能够继续生活下去。
全片最高的一个情节点就是巴特尔自杀那一场戏,把整个故事带到了高潮,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也推到了极致,图雅和巴特尔的,图雅和宝利儿的,图雅和森格的。
图雅和巴特尔无法分开,宝利尔为了自己选择无视巴特尔的生命,森格的帮助又使他和图雅的情感浮现。
这个情节点最重要的一场戏就是巴特尔一家在病房那场,一家四口的开始哭泣,图雅和巴特尔压抑很久的情感爆发出来,这场戏无疑是全片的灵魂,非常爱这场戏。
这个情节点过后,故事走向结局部分,图雅和巴特尔又回到草原的家里,森格为他们在门口打井,并向图雅求婚。
正当图雅决定嫁给森格时,森格又消失了。
结局这部分编剧也设置了一个小悬念,人们都传言森格又去找他跑掉的老婆去了,图雅对森格失望同意了别人的提亲,在他们要搬离草原那一刻,森格开着大卡车回来了,说他和老婆离婚了,要去图雅。
两人在草原上打滚那场戏又把结局这部分的情绪推向了高潮。
影片的结尾,又回到了影片的开头,一群牧民相聚在图雅家的蒙古包唱着蒙古族结婚的长调民歌庆祝,喝多了的巴特尔和森格扭打了起来,图雅跑出蒙古包躲在另一个蒙古包哭了起来,影片结束。
我觉得这部片子出色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个是它虽然看似平淡但是有一个极具戏剧性的核,就是带着前夫结婚。
另一方面,它在拍摄手法上尽量做到恢复生活原貌,没有一丝表演和做作的痕迹,这种十分生活化的拍摄手法拉近了观影距离,容易使观众产生心理认同感,还有一点就是导演对民族元素的运用很好的烘托了整个故事,产生一种间离感和神秘感,让这个故事既熟悉又遥远。
不舍弃——图雅对丈夫的爱离婚——巴特尔对妻子的爱学打架——扎亚对妈妈的爱打井——森格对图雅的爱……生活的压力沉重的压着每一个人。
爱,是人活下去的理由。
“爱她,就让她幸福”一句电影里老的掉牙的台词,在巴特尔毫不夸张的表演中显露出来,他选择离婚,选择让森格打井,他希望改善图雅的生活,让她有个健康的男人可以依靠。
这部电影洗去了浮华,留下的只有淳朴。
图雅的“嫁夫养夫”更是如此。
她是个坚强的女人,从不愿欠别人什么,但即便是她也不得不在生活面前低头。
死,不难,难的是坚强的活着。
爱,不图回报,有的只是奉献。
由王全安执导的《图雅的婚事》 是继《红高梁》(张艺谋,1988年)和《香魂女》(谢飞,1992年)之后第三部获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的中国影片,其缓慢而诗意的节奏,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强烈现实感的纪录片式摄影,塑造了一个坚韧而淳朴的女性形象,呈现出深刻的人文内涵,简单聊聊。
诗意与现实。
王全安在采访中说:“一个电影首先重要的是好不好看,其次才是讲深奥的道理。
”这句话虽有待商榷,但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那就是电影首先要好看,“好看”不单单是画面的美感,还包括了叙事的流畅、人物的层次和主题的深度等等。
以诗的意境展现平凡和苦难,让这个陌生而遥远的故事显得不那么悲苦,反而透射出生命的沉思。
印象深刻的桥段,一个穿着皮袄的女人迎着越下越大的暴风雪,穿行在空旷的草原上(很有“万径人踪灭”的意境),女人的寻子心切与坐骑的不紧不慢呈现出的反差,让人不自觉神经绷紧,象征着人生无常与艰辛的天灾,凸显出图雅的坚强,展现出深厚的人文底蕴。
视角与象征。
以客观的平视视角,记录了多重身份于一体的图雅——妻子、母亲、女人、家里的劳动力——事无巨细的日常劳作,以此映照出丈夫丧失劳动力、丧失尊严的悲哀和无奈,比如巴特尔自杀、婚礼上打架,都成为他召唤尊严的象征。
通过巧妙的情节设置,外化了图雅的内心,构筑象征。
比如打水与打井的变化,因为丈夫打井出了意外而瘫痪,图雅家吃水很艰难,直到遇见了森格,他们家又开始打井。
在昏天暗地的荒原之上,一铲下去,种下了生活希望,也播种了爱情,是希望的象征。
爱情与婚姻。
尽管电影从服装、置景到配乐都展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但故事内核却探讨着放之四海皆准的爱情与婚姻观,比如相亲,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目的和打算,一听说图雅带夫嫁人,都打了退堂鼓。
继续保持联系的人,要么想把她丈夫送进养老院,要么是想娶小娇妻的老男人……,这也成就了本片的高级之处,通过不同人的不同面挖掘人性,探讨爱情与婚姻。
当然,导演是理想主义的现实主义者,他让两个相爱的人修成正果,也适时拯救了图雅(这一度为本片制造了悬念,有点最后一分钟营救的意思),很理想主义;只是重新走入婚姻的图雅又将面临新的纠葛,而以哭泣的图雅做尾非常耐人寻味(与开篇形成互文,仿佛在暗示“婚姻不同,本质相同”)。
挣扎的人生,光辉的人性
人生多艰,喁喁前行。
死缠与赖活,嗷
导演也是个人吧!?至少应该知道,人是有尊严的啊!
“我老婆又跟人跑了”。。。
真心看不出来是余男。很担心余男被导演睡过,毕竟王全安是可以连续三晚折腾好几个东北妇女的大佬。
余男穿上棉大衣,披上头巾之后还真像个乡间大婶
bah.........
其实,我觉得老外更喜欢
结局处理得不错,“娜拉该怎么办”的意思。当时就没想过余男的时尚装是什么样。
大地之下,苟延残喘也比轰轰烈烈强
什么奇奇怪怪的事件。
余男是个好演员。
看这种片真闹心。
两个世界
粗糙是一种质感,但这个电影只能算是粗制滥造。余男的演技好评如潮真让人汗颜,新疆话尼玛是那么说吗!!!!!蛋疼死的电影,打着文艺片的招牌,招摇撞骗,跟妓女的口红有什么区别?!
这两个男人打起来显得有点突然,预示着图雅的未来依旧是人性重担下的生活。
中规中矩,演员真是业余,要么错台词要么忘台词,就连女主都有台词停顿的时候,多处NG,如果电影不能行云流水,那么肯定会造成出戏的情况,真可惜~
看不太爽。太长太慢。土话和内蒙版普通话参半,听着难受。还不如全来土话,估计跟陕北话也差不了太远,那才顺遂。彪悍重情的女人,大爱。
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