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虎

东北虎,Manchurian Tiger

主演:章宇,马丽,张志勇,徐刚,郭月,张迅,袁利国,薛宝鹤,顾本彬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1

《东北虎》剧照

东北虎 剧照 NO.1东北虎 剧照 NO.2东北虎 剧照 NO.3东北虎 剧照 NO.4东北虎 剧照 NO.5东北虎 剧照 NO.6东北虎 剧照 NO.13东北虎 剧照 NO.14东北虎 剧照 NO.15东北虎 剧照 NO.16东北虎 剧照 NO.17东北虎 剧照 NO.18东北虎 剧照 NO.19东北虎 剧照 NO.20

《东北虎》剧情介绍

东北虎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美玲(马丽 饰)即将临盆,她的丈夫徐东(章宇 饰)只好将家中心爱的狗托朋友寄养到别处。马千里(张志勇 饰)是债务缠身的建筑商,他在穷途末路之际,偶然接收了徐东的宠物。不幸的是,这只狗的死亡让两个站在人生岔路口的失意者狭路相逢,满腔怒火的徐东在复仇的道路上屡战屡败,但却发现了马千里不为人知的一面。与此同时,美玲也意外的发现了徐东的秘密…… 不易熄灭的仇恨之火被点燃,熄灭仇恨的灭火器迟迟没有打开。东北虎在动物园里晒着太阳发呆,它似乎已经习惯了每天被饲养员扔下食物的生活。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半世界寒蝉鸣泣之时·卒谜案追凶第二季青木原树海大多头之股民的名义天煞:老乡反击战布里吉·莫汉万岁栋笃神探将军在上之芙蓉密案再见甜心寺宇之间百慕大三角小小世界第二季钢铁年代可卡因教母格丽塞尔达叠积沉睡的真相傻王闯天下强档巨骗战无不胜螳螂虎妈猫爸结婚证书雄狮2蹴鞠苍狼之特战突击五号男子宿舍盗浪淘沙诺尔曼·白求恩偏偏动了心

《东北虎》长篇影评

 1 ) 东北虎不值得

看见《东北虎》的豆瓣评分居然只有5.9,连那个独行月球的评分都比它高,感觉好感慨,这或许就是我不怎么喜欢用豆瓣的原因吧《东北虎》作为近年来拍的好的几部院线电影之一,居然只有这么低的评分,是被困在笼里的虎不值得吗?

是失意的诗人不值得吗?

是冰冻的大地之上人们麻木压抑的表情不值得吗?

我知道了,人们只爱看出轨老婆找上小三闹事的狗血戏码,没人愿意看苍茫大地的皑皑白雪和被剥皮杀掉的狗,我以为这么优秀的片子会被大肆赞扬,结果我却悲哀的发现人们在为烂俗的笑话狂欢鼓掌,我真想哭,我替这个导演觉得不值得当我们把电影当成了看完豆瓣排名前250的清单任务,当我们认为电影必须得表达点什么的时候,好电影才真的被埋没了,难怪近年来电影市场越来越低迷低智低质,哗众取宠的喜剧电影被捧上神坛,千篇一律的主旋律电影仗着情怀横冲直撞,多可悲,为什么人们不愿意去看电影了?

为什么人们看不懂电影了?

为什么电影成为了只是消遣娱乐的东西了?

唉!

 2 ) 去NM的东北韩寒,听说过考里斯马基没?

在经历了《锤子镰刀都休息》的惊喜和《轻松+愉快》的失望之后,我对《东北虎》的预期在两者之间。

但观感略高于预期。

这还是在公司开会导致买的第一张票作废,和全程有个煞笔在后排叨叨的情况下。

比之前作,耿军减少了那些幽默笑话,而加以更多的社会关怀。

摄影和美术的形式化已经做到了顶级水平,煤矿的废墟和衰败的东北老城镇,都有了独特的诗意与哀愁。

中间几度让人觉得惊叹。

考里斯马基本人也就几部能这样。

不过阿基比较鸡贼的是,每部电影都很短,让多数观众还顶得住。

而《东北虎》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及时相比《轻松+愉快》,也变得更加缓慢而无聊,非常不友好。

但剧中人们的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伤感没意思。

又怎么才能不伤感呢?

毕竟 “未来可好了,一起挺过今天,明天可有意思了 ”,真的太伤感了。

我们的明天真的能有意思吗?

 3 ) 电影《东北虎》:我们似乎生活在“死结”中!

主人公徐东坐在挖掘机上,然后来一个女孩儿,我还以为是一个小镇青年的浪漫爱情故事;然后后边的故事,还是让我有些出乎意料,没想到延申到那么深。

我做了一个假设,如果没有来北京,我会不会成为电影中的主人公?

太有可能了!

首先,我要是没来北京,或是在北京混不下去,最大的可能就是回到上大学的地方,去找一个学校,去当语文老师。

然后,就可能成为主人公徐东了。

小城,肯定很难出头。

经济发展不好,遇到各种问题,特别是纠纷,也肯定再所难免。

我怎么感觉,我的性格和徐东太像了。

会有乱七八糟的朋友,遇到乱七八糟的事情,再挣扎出一个乱七八糟的结果。

我们似乎生活在一个又一个生活的“死结”中。

债务缠身的包工头,曾经那么辉煌过,一个项目就把他从神坛上掀翻了。

看着他无奈的杀死那条狗,请帮忙讨债人吃一顿好的;到被徐东逼着下跪道歉。

还有蛮不讲理的开发商。

这个包工头究竟错在哪里了?

还有马丽饰演的美玲,深信着的丈夫出轨了。

作为一个女人,她要找出另一个女人。

找出来之后呢?

虽然她用自己的大度,或者说智慧,解决了问题。

他丈夫回来了,生活继续了。

但是,一切都解决了吗?

她每每看到自己的丈夫,会不想那个女人?

这个心魔如何解?

离婚,还是自己也出一个轨?

主人公徐东为啥出轨,我没有看懂。

总之,他的结是妥妥的死结,一个也解不开。

无法面对妻子,愧疚自己的情人,看着无能为力的朋友,还有这个望不到尽头,又似乎一眼可以看穿的生活。

除了像鸵鸟一样把头扎进地里,还能怎样?

是小城的经济不够发达吗?

生活在一线城市的我们,又好到哪里了?

似乎跟在哪里没有什么关系,这就是生活本身。

最后能够救赎我们的,还有什么?

 4 ) 伤感没意思,《东北虎》却有点意思

近日,青年导演耿军的电影《东北虎》登陆院线上映。

一年半以前,本片就曾在上海国际电影节展映,时至今日才得以上映。

一部电影走上银幕本身就是场跋涉,导演耿军在他的电影表达里跋涉数十年,终于等到了这部院线处女作的公映。

但对于很多影迷来说,耿军导演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

他的“寒带”电影有着怎样的特点?

近年来东北文艺复兴的叙事一次次把东北拉回到公众讨论当中,但耿军聚焦的“东北宇宙”又有些不一样的黑色幽默色彩。

与很多院线片一样,本片上映后也引发了口碑的两极分化。

喜欢的人夸赞它带劲儿,是东北“考里斯马基”;讨厌的人则认为它沉默而破碎,没有重点。

但无论如何,本片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风格鲜明的东北叙事,也看到了一个青年导演难得的坚持与成长。

片中人物的台词“伤感没意思”戳中了不少影迷的自嘲神经,面对被悄无声息吞噬的平庸生活,也许最有力量的回应并非“躺平”,而是一种混不吝式的黑色幽默。

撰文|走走小姐01鹤岗节奏与“寒带电影”到了冬天,东北是所有人类的乡愁。

想在冰天雪地里停下来,回归炕头享受温暖。

独特的节奏和熟悉的叙事场域,构成了耿军东北故事的基底:幽默又悲凉、日常且诗意。

在异常平缓的2个小时里,每个人都如笼中猛兽,伴随着察觉或无知在生活中成为“被围观者”。

这几年“东北文艺复兴”的迹象越发丰富,双雪涛、班宇、郑执等东北籍作家的小说成为了影视改编市场炙手可热的文学文本。

而实际上,对于中国人来说无论你是否去过那里,都对东北有种极强的亲切感——可能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电视小品打下了过于夯实的基础,东北的语言和幽默在互联网世界之前就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一种基因记忆存在在我们的童年中。

到了近几年,这些东北作家的故事又提供了“新的东北”,在更新着我们熟悉又陌生的东北。

也有幽默荒诞的根基,但不论是双雪涛还是班宇,他们的故事里常有上个世纪的隽永的情感,不论故事技巧多娴熟,那都不是最重要的。

耿军导演的电影里也如此,会让你在时光里恍惚,它是现在的故事吗?

它是真实的故事吗?

它是梦境和现实走到了一起的,他们的东北故事。

上一次鹤岗出现在大众视野,是因为超低的房价,让那个地方收留了许多新移民。

他们不论从哪个城市漂流,最终来到了“房价的尽头”——鹤岗。

这个和北欧维度接近的城市,在肃穆茫茫的冬日人烟稀少,东北本土的氛围又被笼罩上了一层北欧式的寂静。

于是很多人在耿军短片的时代就说是在模仿阿基·考里斯马基,也说他是东北罗伊·安德森。

这也是我在耿军的作品里,感到最奇妙的观影体验。

那些人情来往的底子明明是中国人情社会里衍生的,但在观感上所有的冷调却不是常规的本土东北。

而片中的故事发生地,是这样一个远离北上广一线、话语中心的边缘城市,隔壁是佳木斯,和俄罗斯相近。

人类被放逐此地,天然携带着一种强烈的末世感。

所以在电影中,你能看到人在这种时光里平缓地、百无聊赖地活着。

所以在影像上有了北欧气质也不足为奇了。

《东北虎》电影剧照。

简单地介绍《东北虎》,这是一个双重复仇的故事。

第一重复仇是男主人公章宇饰演的徐东为狗复仇;第二重是家庭情感出现了裂痕,马丽饰演的角色美玲像侦探一样,去寻找破坏她家庭平静的人。

一个为狗,是社会性的;一个为情,是家庭性的。

听起来像激烈的故事,但被裹在了鹤岗冬日的茫茫雪天。

导演耿军曾经概括这样地区的电影为“寒带电影”,它的环境和气候就是电影里的一个主角,这决定着它的叙事方式和故事的气质、节奏。

第一次观影《东北虎》对整部电影惜字如金的台词风格印象深刻,联系起鹤岗的气候,在零下三十度的寒冷冬日,人们为了保存热量所以尽量少说话,也就形成了东北凝练的语言景观,也给了电影观众切肤的“在地感”。

不得不说,在耿军的电影出现以前,笔者并没有强烈地对于电影地理环境的敏感察觉,也没有意识到我们对“东北的印象”需要更新了。

但影像是直接的,它令我们感受到那些小品式的基因记忆走到今天,东北更像是笑完以后的“干咳”。

它幽默吗?

仍旧是有令人捧腹智慧的幽默地域,但贯穿始终的忧伤像持续响起的背景乐。

直到这部电影两遍看完,人好像被“冻麻了”,脑子和舌头的反应都慢了半拍。

沉浸在荒凉又层层热浪的情感中,不知如何概括表达。

在耿军的电影里,叙事的节奏总是异常缓慢。

在这部《东北虎》中,可以充分地感受到介乎环境和剧作之中的真实时间感。

我把它称作“鹤岗节奏”,它的作者性在于并没有调动观众情绪往下走的意愿,故事都跟随着人物内在和根植于剧作内部的节奏进行叙事。

《东北虎》电影剧照。

但故事讲完,你又觉得波涛汹涌。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那些澎湃的情感从冰缝中炸裂是静悄悄的,但你分明能感受到那种炸裂和灰烬般的悲壮。

这就又是东北了,这个有过黄金时代的地方。

我们一直认为好的台词是什么?

是把台词日常化、生活化、变得不像台词。

但是耿军是个反着来的导演,在他的电影里,所有的日常都可以变成诗歌。

片中年轻情人对这对晚婚夫妇说“伤感没意思”,当它反复在你的脑海当中萦绕的时候,就不仅是这个人物的台词,而是片中所有人一起发声,他们都说“伤感没意思”。

由一个个体到一个局部、再到整个东北,裂变式的传递和回声,这样“积极地伤感”也仿佛与整个东北静静地完成了互动。

02寓言式的人物,装载黑色幽默的生活耿军擅长讲述小人物(甚至边缘人)的故事,早年拍摄的短片《烧烤》、《青年》、《锤子镰刀都休息》到长片《轻松+愉快》里各式各样的小人物悉数登场。

有骗子、坏蛋、假和尚、基督徒、护林员、欠债者……他们不是社会的主流,但在耿军的电影世界这些人构成了他观察世界的一整个切面。

《东北虎》围绕着主人公徐东(章宇饰)的生活和社会关系展开讲述。

他的妻子怀孕了,要把狗送走,他一心想给狗找个好人家,狗却被马经理杀了请人帮忙讨债;同时他有一个情人小薇(郭月饰);以及一个诗人朋友罗尔克。

这构成了徐东的全部生活。

他想保住狗的命,他帮写诗的朋友卖自费出版的诗集,他为小薇受欺负出头,他和妻子之间看似也平静和睦。

但狗死了,在集市上卖诗集也像动物园的老虎一样像个景观,小薇在妻子的追问之下无法掩藏,孩子眼看着就要降生了。

你看,他的生活里并没有天灾人祸,但听起来你总觉得心在不停往下沉。

耿军常观察自己家乡的那些朋友,过年相聚,当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人们心里的所有防备全都放弃。

“每个人的脸上既能看到之前的这个人的影子,又能看到这么多年他脸上露出来的那些受辱的,或者是那些不如意的,叹息的那种神态。

《东北虎》电影剧照。

徐东这个人物的原型就是他的朋友徐刚,一个他熟悉的少年伙伴,中年朋友。

徐东这个人物处在他重要的人生阶段,他制造了问题,也遇到了问题,他能用他的能力解决这些问题吗?

他一方面照顾怀孕的妻子,所以白天做完小学老师,夜里也去开挖掘机;另一方面还有让他无法放下的女孩小薇;同时,他也要为家庭的另外一个成员,就是那只狗去复仇。

情人小薇这个角色有点像一个女学生,她和徐东之间的情感,因为禁忌而产生巨大的活力。

她莽撞大胆热烈,所以中年徐东又被吸引又感到无措,在家庭之外两个人的情感甚至没有“不洁感”。

小薇告别的戏,是和徐东夫妻俩面对面坐着,被隐藏的感情藏无可藏,她梗着脖子和对方喝了杯告别酒。

对比起来,徐东是最无力的男主人公。

这是一个行动力无法抑扬顿挫的男主角,他被拽进了生活的泥潭,越用力越下沉。

这样一个人物,虽然是男主却像是一个“哑鼓”,鼓芯不响,边鼓(其他人物)却震耳欲聋。

而耿军的故事好看的地方就在于,它综合的讲述能力让这些无关的人物产生戏剧性:一个文人,去找社会人马千里复仇。

他的愤怒就显得极其悲壮,在这样的算计中又开始一步一步认识马千里。

《东北虎》电影剧照。

这个失败又潦倒的中年男人,因为工程款无果而躲在破败的房子里,终日面对亲人的拷问。

刻画马千里的悲惨相当极致,在这种悲惨里衍生出来的戏剧就成了“黑色幽默”。

但一个切面的悲惨不是生活也不是戏剧,在这个故事里还有一个非常独特的角色小二。

看到这里,会深谙耿军电影的魅力。

因为在这场戏里,不仅出现了一个天使小二,同时也在说明着马千里这个人物他不是一个一无是处的人,他不是一个概念上的坏人,或者概念上的失败者。

他可能在曾经顺遂的时候,也是一个正常人,也能让人去记着他的好,小二的出现有这样一个叙事的功能在。

同时小二的台词也非常准确,朴素真实得令人感动,他言语不清地说“你是忙人”。

再无更多两个人之间的交代,但这几个字准确地表达着两个人之间的联系。

马千里可能不记得他了,但是他被一个这么弱小的、贫穷的、完全边缘的,活在角落里地这么一个人,伸手搭救:带来风筝,带来钱,带来食物。

耿军让一个寓言式的人物装载在了生活里,也或许是他在生活里找到了寓言。

03被“平庸”吞噬是无声的观看作品的趣味就在于,每一个角色和叙事,都在其中看到作者的影子。

小二这个角色大概就是整部电影的点题人物,他的存在是耿军故事的魂魄和核心。

“我可能就是在这个时代里边语无伦次的人,说不清楚的人。

这个时代这么喧嚣,杂音那么多,但我什么也听不到。

其实我知道,我的表达在这个时代来说,可能特别微弱,但我要表达。

”影迷把他和他电影中的人物徐刚、张志勇、薛宝鹤称为“鹤岗宇宙”。

薛宝鹤16年前认识耿军,他还在当地电视台做记者。

从北京回去的耿军和张献民当时在拍短片,设备不够求助到薛宝鹤那里。

他带着强烈地好奇,加入了没有轨道、没有灯光、没有摇臂,摄影机是高清DV的剧组。

耿军在剧组。

和发小徐刚、张志勇不同,薛宝鹤属于直接进入到“鹤岗宇宙”的成员,他把耿军称作“一个奇特的朋友”。

“就这个人好奇怪,你知道吗?

你能理解吗?

就是生活中他可以攒很多钱,比如十几二十万去拍电影,但是自己舍不得花20块钱吃顿饭。

”但这样一个抠搜的东北导演,带着强大的凝聚力组成了“鹤岗宇宙”。

看完《东北虎》,观众借着电影,对东北这片土地、鹤岗这个地方的人,有了浅表的了解。

在空寂之地,回声都要隔着几秒才能传回来。

时间和时间的体感是不一样的,人在寂寥度日中,太容易在生活的惯性里失去心里的“不甘”了。

鹤岗到任何一个一线城市的距离都是可数的,但我们坐在影厅里观影觉得“小二”这样的角色犹如天使降临。

艺术作品和真实生活的距离被打通了,你知道生活里很难有寓言般的人物出现,但是最纯真的信仰般的诚挚会打动你。

将你从嘈杂的生活中拎出来,仿佛灵魂出游一般陷入某种思考:被平庸吞噬这件事是润物细无声的,常在人们毫无察觉的时候就已然将至。

这种不甘既是创作者本身的,也是电影中的角色所呈现的。

马丽饰演的妻子不甘于失去自己的家庭,徐东不甘于自己甚至没有能力保护一条狗,诗人从精神病院出来不甘心诗集仍无人问津,曾经春风得意过的马千里不甘于如此结束一生。

那个到了40岁的东北导演,始终相信“文化有力量”,以拍电影的方式在塑造每个普通人另外的人生。

这两年的青年导演似乎都在作品中有对“生活惯性”的思考,比如三入戛纳的90后导演魏书钧。

在《永安镇故事集》中充满对生活观察的思辩,几乎以警醒的方式在提醒自己:切勿浑浑噩噩进入生活的洪流之中。

但许多时候,生活的涟漪也像是投置在水中的石子,荡漾起的水纹总会随之消失,直至水面恢复如常,就像你的反抗从未发生。

《东北虎》的思考也具有这样的时代特性,大抵我们生活在一个过于嘈杂的世界,信息的碎片每天充斥在我们的生活里、头脑里、片刻不息。

如何在声音之中辨识真正的声音和如何在声音之中倾听自己的声音是这一代的青年导演们不可避免的创作命题。

他们在观察世界的时候,要成为一个“清醒的人”,时刻警醒着的人,甚至憎恨平庸之恶的人。

《东北虎》电影剧照。

《东北虎》不是一个强情节的故事,自然我们等不来一个明朗的结局。

就像平凡的生活,没有起承转合,而要继续前行。

片尾有段徐东的独白,诗性的语言仍然平缓讲述。

他提起自己的母亲,还有未曾去到的南方。

那些人类深处藏匿的温暖之地,常常是你无法到达的地方。

失去、远离、向往,所有的遗憾都带着一种暖意的悲伤。

它被人理解,却无法言说。

片中不讲老虎,片名却叫《东北虎》。

这个带着强烈地域符号的猛兽,在现代生活中逐渐被遗忘了,也因为动物园的存在让它失去了神秘感,成为了一种意象,一个文学化的载体。

这种动物在耿军的电影里,更成为一种“状态”,像人们活着的另一面镜像和倒影。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

撰文:走走小姐;编辑:走走;校对:陈荻雁。

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5 ) 中年的失败的男人从来都不是东北虎

看了烂电影就像吃了苍蝇一样恶心,本来只是短评了一🌟,缓了一晚上还是想写出来那些不适。

*杀狗吃狗的情节不是第一次在电影情节里出现,表现方式就可以看出来主创的态度。

多次表现狗与人的亲密紧接着就直白的展现狗肉和吃狗肉(也可能拍摄时是别的肉,这已经无所谓了),完全是对观众的冒犯,再说一次,【展现盘中的肉和吃肉】和虐待动物视频没有区别,别说每个人感受和承受度不同,也有人看虐猫视频不觉得有问题的,不表示不变态。

正常的表现方法难道不是侧面的,暗示的,哪怕只给一个狗皮的镜头不就够了吗?

*妻子抓小三抓到最后还不是原谅他?

只要他对自己好还能回到家庭,就还是接纳原谅。

自己的孩子哪里能没有爸爸,不然的话不就是当年19岁的男主角,自己都120斤大小伙子了还要瘦弱的妈妈背着,爸爸哪里去了?

至于小三那都是自愿倒贴的,男的都是半推半就,不主动不拒绝,怪不了他。

最后哪怕没撕破脸留着点尊严,小三最后还不是得滚蛋?

主创真的是自信满满啊。

19岁的东北虎好歹还威风过,失败的中年男人只能在yy中活着。

只能送给他们两个词,恬不知耻,道貌岸然。

 6 ) 今年最后一声咆哮,来自东北虎!

文:廖梓 公众号:抛开书本 腊月十二,腊八过后第四天。

在年味儿刚刚热起来的当口儿,一部从上海衔着金爵奖而归的电影《东北虎》跃上了国内的银幕。

这是导演耿军的作品第一次登上大银幕接受观众们的考验,此次上映显得意义非凡。

一位从未进入过院线的导演拍了一部叙事手法独特、节奏缓慢的猛片叫《东北虎》。

即使金爵奖加身,还有章宇和马丽两位明星坐镇护航,却依然放弃了众多影片都趋之若鹜的贺岁档,选择了国内电影市场偏冷的一月上映。

在这样反主流、避市场的选择中,我们也能够从中看出它定有不同于其他普通院线片的地方,愿闻其详。

于我而言,电影《东北虎》的意味颇为繁复。

导演耿军将目光重返于中国的东北【鹤岗】,一个足够冷冽的酷寒之境。

在这个边域小城中,导演用一个似乎始终重负的男性徐东去追索一份“失意的诗意”。

在“沉重且缄默”的矩阵中,既是生命的闭锁,亦是生命的舒展。

壹 叙事就其整个电影文本而言,叙事是断裂、有拼凑感的。

一个兼具人民教师与卡车工人的丈夫徐东,在妻子美玲即将分娩前夕,遭遇了生活危机。

一边是情感外遇,一边是动容的情义讨伐,以及一份贯穿始终的自我与他人或社会的阻隔与矛盾。

于是,稍作结构划分可以发现三组叙事组合段:徐东、美玲、郭月的情感之迷;徐东、马千里的价值破产;与徐东、小罗的意义缝合。

而徐东构成了这三组人物的核心与转折。

1.情感之谜必须得说,在整部影片中,情感层的叙事比较功能化。

徐东的“情感外遇”作为家庭价值的缺口所存在。

家庭美满作为一个核心价值序列,在其中滑落一层暗淡的灰霾。

这不仅在开篇与妻子美玲即将分娩产生了一种内在戏剧张力,还为美玲奠定了主要的戏剧动机,即“侦破”“黄发女人”的事件,同时也构成了徐东在电影中无所不在的困境。

2.价值破产第二层的叙事占据了电影最大的叙事部分。

在徐东/马千里的人物关系中,存在着一份共同的结构维度,便是某种崩毁废墟之上的“破产者”形象。

无论是马千里被大资本所欺骗,或是被文化所戏谑后的价值死亡,试图用暴力去回应那句轻蔑与赖账。

亦是徐东始终面临的价值困窘的内心窄门或浮桥,那份看似要溢出来的凝滞、行动无力与断裂。

都在互为对应的勾勒那个在特定的文化中所携带的,无处躲藏的,人之囚束、颓靡与封锁之势。

必须陈述的是,很有意识的一个设置在于,导演在给徐东与马千里两者中,分别组合了一个“特殊形象”,徐东和诗人小罗、以及马千里和口吃工人小二。

两人既是身体性的“疾病”,也是象征意义上的“患者”。

这两个人物共同贯穿一个背景:都在社会大结构失业的浪潮中,暴露自身身份,呈现自己的症候。

延伸之意则是两者都是社会、文化矛盾与裂隙的直接产物,某种创伤的亲历者。

恰恰这刻意的设置,也带出了叙事中的微妙与眩晕之处。

3.意义缝合第三层叙事聚焦于徐东、小罗的以及口吃工人的组合之中。

小罗是一个介于精神病与非精神病的分裂形象。

一个最游离于叙事之外的“文化者”,一个超越叙事的微弱救赎者。

在电影中只为了写作“诗歌”而存在。

在经济凋敝中,三两商贩与徐东拿着小罗写好的“诗歌”喊卖却无人前往的文化落魄,是一种时代围困的自然逻辑,也是以“诗歌”所象征的文化灿烂及真理所作的微弱抵抗。

包括口吃工人小二在巷子口叫卖“梯子”时的标语“登的更高,望的更远”,虽然生硬突兀,但也意味着真理并没有彻底消弭。

也许用“呐喊”的方式更是猛烈与迫切,去召唤出那个时代之境中的真理显现。

影片结尾,徐东、马千里、小罗围坐小酌,小罗以一种似睡非睡的姿态呈现,徐东告诉马千里不要去打扰他,因为小罗正在以一种方式替其“报仇”。

这种迷醉与赋予激情的“梦境”状态是“文人”创作的佳境。

小罗正在不断创作绵绵不断的“美好诗行”,以此来消解那个巨大且冷冽的现实秩序,去跨越阻隔的沟壑,获得一份意义的确认与命名的“虚拟时刻”。

也许正因为叙事的多重维度,其意义的表达上也显得繁复与暧昧。

贰 形象至于“婚外情”的失败,导演却以一种讥讽且相对高级的处理,将出轨的徐东、怀孕的美玲、郭月几人,通过“全家福”的形式,含而不露地表达了集体的“喜剧般的荒诞幽默”。

也以家庭中“局外人”郭月“对杯空敬酒”的举动,做出嘲讽的自指。

而马千里和徐东,从最开始的“敌对者”转变成了时代捉弄之下的“小丑”,完成了由对抗到近乎统一的意义弥合。

对于那个呐喊真理的口吃工人小二、那个马千里还欠五百块钱的“狂人”,到最后都没有归还他那五百块钱,没有实现马千里对他的诺言。

同时,那个由有精神病史的小罗写出的诗集,除了徐东自己购买了两本之外,还有其他人购买吗?

这一切在电影结尾中,不再具有一个明确的指代,不再被赋予一个清晰的意义路径。

一边是被历史文化所蒙难的创伤形象;一边是一种时代“神谕”或指代救赎之力的“文化形象”,在电影的意义结尾中,更显得像是一个无为的历史时刻,等待一份回应。

叁 结尾电影的结尾,在我看来,是一个经典的精神分析式的结构。

在一切闹剧落定之余,徐东回忆起了自己孩童时刻那个记忆中的“母亲”。

那个带有鲜活与治愈的“大地母亲”的形象似乎是必须被召唤而出的。

她是徐东等人在面临“沉默之父”的分裂与精神忧郁后所寻找的归属。

拒绝进入满是裂隙的象征秩序,而是试图在短暂的美好记忆中,走进那个孕育抚慰的想象秩序。

有趣的是,最后美玲是以一种即将分娩的姿态,等待一个新生的降临。

肆 东北虎返归电影,名叫《东北虎》。

电影中,印象最深的出现东北虎还是在“爷孙”两人的对话中。

镜头拍摄了那头被栅栏围隔、供人观赏的“东北虎”,却始终没有看到一次“东北虎”作为猛兽的野性嘶吼。

而是以一副乖戾、驯服、游荡与观望的形象,回望“观赏者”们。

在无数个温良中,凝视与被凝视。

添加微信号paokaishubenxbb加入书本影迷群

 7 ) 心有东北虎?

如何面对困境?

如何将愤怒化为宽容?

如何走出麻木迎来新生?

《东北虎》也许能给你个答案。

未看片前,习惯性将片子看作是章宇和马丽饰演的一对夫妻间的对峙戏码,看完才知那只是一个引子,对峙之前的心理描摹更耐人寻味。

是打破坚冰,品尝冻柿子的甘美?

还是抛软桔子,肆意玩弄?

这两种哪一种更有趣味?

漏斗车里的狗欢欣雀跃,以为自己又要去什么新奇地方,却没想到自己将要把这一生交代。

每个角色都是如此,无常本是常态,如何应对呢?

或许最接近神性的是男主那位精神病朋友:“说不出口就写在日记,形容词慎用。

”太多人生况味只能品味,不能宣之于口,更不能对其下定义。

“尊重文化的地方,必有光芒。

”敬畏生命的人相信人生也是光明一片。

正如家中只有现。

jin的小二,他像是神迹,出现在人生中最困顿的时刻,抚慰人心。

“有时候坚强约等于狠”,但有些人如春风化雨,轻轻拂去你的泪。

片中的角色都有自己的困局,但好在他们都还有个能说话的人,他们都比动物园里“没同伴就不叫了”的东北虎要幸运。

 8 ) Dongbei image:高纬度地区的流动性幽默

电影海报截图耿军围绕着东北小城所建立的“鹤岗宇宙”,终于凭借《东北虎》斩获上海电影节金爵奖。

之前看过耿军导演的《镰刀锤子都休息》和《轻松+愉快》,对耿导印象深刻。

有人从他的电影中读出了苏联体下的东德忧愁,一种前社会主义的怀旧、无奈与乡恋。

有人认为它契合了一种考里斯马基的影像基调,凝练的台词与点到为止的冷幽默感。

当然我们也能从中看出罗伊·安德森电影的缓慢疏离、弱化叙事的整体风格,以及贝拉·塔尔电影,尤其是《撒旦探戈》里那种破败的东欧社会主义农场的绝望气息。

在一个人口负增长,房价白菜价的东北小城,如何用影像泛起一阵诗意?

我是觉得高纬度地区拍摄的以寒冷地带为背景的电影,大都趋向于一种固态影像(表面意思),属于那种哈气立马结冰的固态感(比如《白日焰火》比如说《铁西区》),当然个中原因也包括工业颓废经济衰退人口流失的无奈。

这时候用什么幽默去化解这种生活的凝滞感很重要,让生活在厚重中泛起涟漪,进而变得液态起来,我觉得耿军的电影属于这种不沉重的流动性幽默。

作为一个因工业转型而被经济高速运的社会转所抛弃的极寒之地,东北这个老工业重镇在大多数电影中它都是沉重的,像《铁西区》里的那些工业废墟,作为一个曾被许诺、却再也不会到来的未来的见证,或者像《白日焰火》一样,它是灯光暗淡的、藏污纳垢的,人性会被一件皮草异化的犯罪场所。

寒冷与经济衰退成为“东北电影”(如果有西部片,为什么不能有一个东北片呢?

)重要的标签。

在此,耿军又为“东北电影”加上了另一个标签,一种冷幽默的诗意。

电影里的“东北母体”背后的通性在于它是一种固态影像,它是凝滞的、不流通的。

我们倾向于从先验与经验两个维度来理解作为固态影像的东北意象(Dongbei image)。

一方面,东北意象作为一种高纬度空间的存在物,它不单以寒冷为环境特征,更是各种寒冷意象的汇集:飘雪、烟囱、厚厚的棉袄、残破透风的工业厂房、被冰冻的广袤农田…而这些寒冷地区的常见意象都趋向于一种固态感,为了抵抗寒冷而具有的厚重感与无法轻易的移动。

另一方面,东北意象在先验层面,它总是与距离感相联系:它远离中原的文化中心,也使得人与人之间保持一定距离。

德勒兹认为固态影像属于一种人类感知的,重视编剧的影像。

我觉得《白日焰火》属于典型的东北固态影像,编剧的严密性让原本压抑的故事密不透风,唯一喘息/诗性的地方就是最后在房顶绽放的烟花了。

耿军的电影总是想让这些东北意象流动起来。

电影开篇,章宇饰演的徐东在挖掘机里用手敲开冻柿子,并用吸管吮吸。

冻柿子属于固态影像,而吮吸则是最好的流动性。

将这一个日常行为电影开篇,似乎暗示了电影的全部意涵,那就是在固态的生活中找到流动性。

难道这不也暗示了生命的真谛:生活是稳固的,只有靠我们自己让之流动起来?

如果从这个角度再去重新看待这部电影,会发现《东北虎》是一部极力逃脱固态走向液态流动性的电影。

正如电影的片名,“东北虎”在这里暗指了一种被圈养的无法移动的稳固性的忧愁。

那么,导演在电影中呈现了许多与稳定的固态感相对立的流动性意象。

比如电影的叙事线索之一就是徐东出轨问题,一般我们总是认为婚姻/家庭是稳定的,虽然诚如徐东在电影中调侃自己处在一个“看似稳定的家庭”中,那么出轨则是对稳固家庭最大的冲击。

相比于前两部电影,这部电影加重了感情戏份,叙事线索也更加收束,徐东与美玲(马丽饰)的婚姻问题成为电影的两条主线之一。

成问题的婚姻便是松动固态生活的重要意象,虽然最后镜头留给了产房的美玲,徐东似乎又回归了稳定的家庭,但对于这部电影来说,出轨奠定了这部电影的基本感情基调。

除此之外,电影中也充斥着大量的其它流动性/液态意象,比如徐东拉着美玲在冰面滑行,带着风筝奔跑,甚至于徐东与马千里的梦想都是“临死前去看大海”,这些显然都是流动性最好的表征。

除此之外,整部电影的所有困顿的起点,源于追债与讨债。

徐东讨要自己卖狗的钱,马千里讨要欠的工程款,而他的亲戚则讨要自己投资给马千里的钱,甚至于徐东帮自己的好友卖诗集、小二给马千里送去500块钱,这些都与钱这一流通性意象相关。

整部电影虽然延续了耿军导演前两部电影的风格,但在情感输出上要比之前的作品更加“感性化”,比如徐东背着狗皮回家上楼梯时的落泪,比如美玲与徐东提前庆祝自己生日并向丈夫坦露自己已经知道他出轨时的情感爆发,这部电影里最大的流动性则是感情的波动,眼泪贡献了炙热的、晶莹的液态流动性。

而这在耿军前两部电影中是没有的。

另外,有些人认为这部电影叙事过于琐碎,而断裂恰恰是能让电影流动起来最便捷的手法。

一部叙事环环相扣全程无尿点的电影是好“看”的,是工业体系生产出来的“电影梦”,它让你沉浸让你忘却让你短暂的逃离现实。

而正如布莱希特所说的“间离”,叙事的断裂就是让你从叙事的绵密的状态中撕开一条裂隙。

《东北虎》的台词是非常有意思的,演员总是几个字几个字往外蹦,这种说话方式也是在践行一种断裂的风格。

总之,如果你没有看过耿军导演的作品,《东北虎》绝对是一部令人惊讶制作,这类风格在院线电影中上映,我们的确应该抱有最大的善意,至少它给千篇一律的商业电影带来一点不一样的感受,它冷冽、粗粝、幽默中却又异常尖锐。

好话说了这么多,我还是更喜欢《轻松+愉快》,原因在此省去了。

最后,另附一个之前剪辑的片段:你看过撒旦探戈吗?

耿军x贝拉·塔尔

《轻松+愉快》海报与L.S.Lowry画笔下的工业曼彻斯特

 9 ) 献给故乡

我能理解现实的生存困境,却无法理解共情他们的精神困境。

无论是轻松➕愉快还是东北虎,诈骗,好勇斗狠,非法集资都是谋生的手段,衰落的东北经济是全国人民的共识,所以各种的歪门邪道都是可以被接受甚至共情的,毕竟,活下去,比活得正确活的体面,更重要。

在这个层面上,导演向我们展示了五花八门不得已的生存下去的手段和方式。

不谈其正当性,也不谈其必要性。

我只是知道或者偶然见过,这个世界上,是有人这样讨生活的。

我没有立场批判他们,当然我也没有立场赞扬他们。

东北人的精神困境到底在哪里呢?

现实的表达是男女苟且的自由。

浪漫的表达是小二的风筝和精神病的诗集。

我认为精神困境是基于现实的经济基础的,因为谋生的艰难,才生发出精神上的囚笼。

我没见过及其富足的东北人有所谓的精神困境,三亚温暖的海风会治愈他们的。

现实中出不去的人留不下的人回不去的人,才拥有困境。

其实,小二和精神病是没有困境的,那是我们居高临下施舍的同情罢了,男主那点下半身的困境,我作为一个女性这辈子恐怕是无法共情,我也想不通19岁的他和19岁的东北虎除了年龄外的任何共同点。

远去的工业时代给予我们的创伤,也许钢的琴和漫长的季节给了我们更好的一张答卷,期待导演下一部作品呈现得更好。

虽然我算不上喜欢这部电影,可是这部电影的存在,仍然让我充满感动和敬重。

 10 ) 每个人都是被困的东北虎

我是黑龙江鹤岗人,十九岁的时候有个电影梦,我尝试着写剧本,慢慢地做了导演。

大家都知道东北影视作品里主要以喜剧和小品居多,我想用自己的视角来拍摄东北,想要大家从我的电影里看到另一个角度,另一种审美趣味的东北电影,也叫寒带电影(鹤岗的纬度跟北欧接近,12月份一月份,下午三点半就天黑了)。

《东北虎》故事的主角原型是我的朋友徐刚,契机是有一年过年的时候我在车站遇到他,大家都在拜访亲友,而他在为了他的狗复仇。

他的穿的皮夹克很久没打油没维护了,毛领都有点起球了,头上脸上身上都落着碎雪,他站在车站等着中巴车,中巴去新华镇的那40分钟的路程就是他跟仇恨的距离。

一个文人去找一个社会人复仇,这样的情境非常有张力,让我充满叙述的渴望。

这一个特别好的人物,特别好的故事开端,我想用电影的方式呈现给大家。

还想跟大家聊聊《东北虎》,动物园里的东北虎,在铁栏里(或虎园——大深坑)偶尔看一看人群,很漠然的样子,很难想象它们原本凶猛的样子。

我会觉得它和我的主人公是一样的,他们都被困在这儿,想过挣扎吗?。

如果真的离开了,它们还能回到凶猛的样子吗?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会有很多困境,有些困境是周围环境带来的,有的是生活遭遇,或是中年危机,家庭情感危机。

我们每一个人都像东北虎,是独一无二且珍贵的,每个人都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每个人的内心也有凶猛的那一部分,也不想被生活这块巨大的抹布给擦去,去挣扎,试着勇敢一点儿,可能结果是满脸灰,一身骚,但还得挣扎着要活成个人样儿...这是我要表达的。

电影上映了,大家来看看东北虎,我也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分享各自心中凶猛的那个部分。

《东北虎》短评

像被关在笼子里的东北虎,人习惯沐浴在穿过笼子的阳光。

5分钟前
  • RicharZ
  • 力荐

每个冬天,东北都要被“文艺复兴”一次,你看或不看,东北一直都在寒风里。

7分钟前
  • Mia
  • 推荐

远的不说,同类型比上不足,远没有黄信尧轻盈,比下有余,比起韩寒确实还挺克制的。本质上还是“东北文艺复兴”叙事,经济衰退,中年危机,抛几句金句耍耍贫嘴,似是而非就过去了。马千里那条线挺好看,但确实也没啥新东西,马丽那条线就太垮了,剪半个钟头不过分

12分钟前
  • 牛奶很忙
  • 还行

幸好没有看过耿军导演之前的作品,没有带有以往的观点,也没有抱有很高的期待,最后就小小惊喜了!稍微觉得有点不足的,就是情节和主题有点散,既不是一个大男主角戏,也不是俩男主角戏,也不是夫妻间的戏,也不是多主角的群戏。所以就是这个定位不清晰,戏份分配不明确。还有就是没人说东北话,让人小遗憾。其他都是优点了!台词不是人话,不接地气,这是特点和优点!绝不是缺点!整个节奏和氛围被导演拿捏很好、很细致,这个很难!惨兮兮的还能让你笑出来,这个很难!故事和人物的后面,还有一些深层一点的趣味和思考。当然我也理解不喜欢这种电影的人,非常正常。(我顺手就把打1星的好友取关了。)

13分钟前
  • Chris 一切由无聊开始
  • 推荐

SIFF见面会场。本片形式上的表现大于内容了,节奏也有些缓慢,可能会有些沉闷。电影讲述的故事有些江湖习气,将东北的日常生活进行了一些镜像化的表达,冷幽默味十足。观影有些门槛。

14分钟前
  • L君
  • 推荐

有的地方黑色幽默能笑出来,但是大多数都太僵硬像在故意逗你笑。有几处台词太过于文人的酸臭以至于整个片段都很虚假(比如一群人抢黄金的前一幕,比如男主说“妈妈”),真的很割裂,整个电影都很割裂,甚至我无法判断我是喜欢还是讨厌…章宇太帅了,好想和他do…他真的一直是我出轨清单上的名字之一…视听不错调度不错,很多画面和拍摄手法很巧妙很享受,反正看起来很舒服,但是故事具体讲了什么我真的不知道…有点片段化,每个支线讲述都有点碎,太点到为止了,看到最后都不太理解究竟想着重讲的究竟是什么…大抵是想讲中年男性的困境?被婚姻家庭和经济束缚,所以只能做动物医院里不会吼叫的老虎?那还真够矫情的…很喜欢短评里一个人说“未来真好,好就好在一地鸡毛,诗人在大雪纷飞的时候卖诗集,结巴在高墙边卖梯子。”

19分钟前
  • 废话小猫
  • 还行

“你们文人是弱势群体”

24分钟前
  • La Notte
  • 推荐

表达没出来,净是抖机灵和自作聪明,愿称之为鹤岗韩寒。

27分钟前
  • Lobgran
  • 还行

看睡着,没意思。

29分钟前
  • 潦倒鱼丸
  • 较差

8.0/10很好看,对它的喜爱胜过先前任何一部耿军作品。听制片映后说徐冬妻子的戏份原先并没有这么吃重,全因马丽的突然加盟才添了很多戏。不过效果是不错的,照初稿的三起三落那样整太没意思了,现在反而淡化了设计感,很生活。

33分钟前
  • 眼睛瞪得像铜铃
  • 力荐

6/10。动物园被囚禁的东北虎指向了丧失经济活力的老工业区底层人物的生命状态:徐东漫游在寒气逼人、参差排列的居民楼、烟囱和街道,他被建筑物围困,正如他失败地游困于婚姻和出轨二者之间,卷入讨债纠纷的马千里则处于困顿的家庭空间,纷纷到家质询的亲友和一块块砸碎窗户的砖头,将他昔日老虎般的雄心碾压殆尽,傻子赠送的风筝、炸鱼和五百块钱也挽救不回他的幸福,唯有美玲挣脱出了生活牢笼,她挺着大肚子享受着丈夫徐东为她买水果、滑雪橇的童话世界,却也有能力成为一头隐忍后爆发的老虎,生日晚餐时以死相逼,迫使丈夫供出自己的小情人,以劝酒解除丈夫这段不正当的关系,结尾美玲、丈夫及其情人的合影,看似一笑泯恩仇,背景为红色的大窗框却暧昧地指出危机的解除,不过是迎接失意人生的自我和解,徐东燃烧着爱狗被剥下来的皮,沉默地面对失意。

38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三个字总结:不好看。导演更像是摄影,只会摆造型。造型背后的故事一塌糊涂。

41分钟前
  • Jeremy
  • 较差

生猛的但又变得细腻的东北碴子味儿幽默,想看耿军拍班宇的小说

42分钟前
  • 二娃盖饭
  • 推荐

“你的狗值多少钱?”“你的命值多少钱?” with Hanni at陆家嘴中心 2021上海电影节

43分钟前
  • 冻冻kirakira
  • 推荐

想要表达什么,却又含混不清。想要迎合观众,却又放不下身段。文艺片导演拍商业片,大都逃不出这个桎梏。

47分钟前
  • 咖啡只喝速溶
  • 还行

无聊而拖沓,如鲠在喉如芒在背如坐针毡。 耳光@英皇

50分钟前
  • 小牛魔王
  • 较差

【上海电影节展映】世界首映/2022年1月公映后二刷。一刷时很意外,章宇和张志勇的角色故事线最完整,而马丽的故事线似乎被大幅删减般成为副线,她的表演也突破商业喜剧夸张套路,融入了充满黑色冷幽默的“鹤岗宇宙”。二刷观感好很多,诗人、小薇和小二等配角也是鲜活而自成一体的,有很多故事可以挖掘扩展,甚至比主线剧情更出彩。徐刚饰演的诗人状态特别对,极有感染力,回味无穷。我甚至在观影后产生了“诗人后遗症”。如果说“鹤岗宇宙”存在,其中的灵魂人物一定是“小二”,这个角色的率真善良贯穿数部电影,是这个充满寒冷、心机、狡诈世界里令人动容的一丝温暖,这很珍贵。导演巧妙地在部分戏份中让角色对着镜头/观众说话甚至做出评价,耐人寻味。相比耿军以往作品,幽默还在,但没那股狠劲了,就像那只东北虎,困兽失去了锐气。三星半

54分钟前
  • 汪金卫
  • 还行

当地诗人个人诗集。剪辑有待精简,时常让我陷入漫长的等待,乃至煎熬。冷,不幽默。

55分钟前
  • [未注销]
  • 还行

对狗都比自己媳妇深情

59分钟前
  • 朋克大帝
  • 还行

“你比较复杂那你先来!” 配乐惊喜到了~

1小时前
  • 非魚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