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看完这部电影。
笔者还是相信异性相吸的,对同类题材电影也接触的比较少,这个评论写的门外,所以就只谈自己感受。
单纯来看,这部电影总体还是好看的,导演带着香港式的幽默,拍摄笔触犹如剧中人一样的敏感细腻,善意的画了几个圈圈,最后揭晓谜底,有“哦”一下的感觉。
比较喜欢的是影片的角度,很有意思。
剧中每一个人,强调一下,每一个人,都对这段感情相当supportive。
换句话说,导演其实是已经把大环境给抽空了,把主角们放在一个真空的环境中相爱。
不去探讨前因后果,也无意于社会背景,单纯的写故事,讲感情。
于是这段感情倍感温馨,相识相爱,猜忌嫉妒,善意的隐瞒,误会谅解,在我们的感情生活中都可以得到共鸣。
电影另外的一个触点,就是对死亡的思考。
爱是否可以穿越死亡呢?
这是千百部电影电视小说都在一直探讨的问题。
生命走到了尽头,但爱还没有终结。
逝者如斯夫,活着的人却久久走不出去。
这是电影从片名到结尾都显得忧郁的原因。
我看完其实蛮郁闷的。
这样的感觉在电影中很好,但是这样的态度我保留意见。
笔者曾经因为一次医疗事故濒临死亡,休克了很久抢救了过来。
我告诉我爱的人,如果我走了,我只允许他悲伤一小段时间,然后moving on。
因为爱是流动的,人类既是缔造者,也应该是传承人。
当然,每个人的爱情观价值观都是不同的。
最后,一个简单的小问题,如上所述,整部电影是被抽空了大环境的,那么,是因为导演本身就看得开这些呢,还是这就是导演的理想世界呢?
BTW,个人觉得导演没有拍出来的一些发生在瑞士的故事非常有意思
说老实话,插叙讲述的故事,错综复杂,不是用心去看,真的是非常令人费解。
片子讲了两个小人物相爱的故事。
第一次的相遇,从一个打工仔被作为小偷的另一个人的盗窃开始。
起起伏伏,各自艰辛而又执着的生活着,只到某日两人相遇,惺惺相惜。
片子是导演为了纪念他逝去的男友而拍摄,所以片中的的缠绵,显得那样的梦幻和浪漫,抉择显得那样的可笑与无奈,争执显得压抑沉闷,而离别,则显得无比的忧伤。
片子总是透露出对生活的无奈,当然也算是诚实,不总是因为悲伤而遮盖了爱情原来的样子,争执和分离虽然无理而残酷,但是却也并未刻意逃避,一一诉说。
片子有着中国式的叙事感,平缓而含蓄。
吕玉来柔亮的皮肤和瘦弱的身躯,印象深刻。
但是外籍演员的表演可以说也是可圈可点。
片子对话不多,唯一一次比较长的对话发生在RICKY从北京回香港以后。
此时男友已经在外面有人,两人陌生而又熟悉,理应离开的Ricky,却无法抗拒旧爱的怀抱。
最后的结局令人印象非常深刻,浓妆艳抹的小女孩,好似患了帕金森症的那个老太太,唱着一首古旧的情歌。
我倒宁愿相信,那个男生其实并没有死,只是失忆而已。
而故事的进行,倒也可以是另一番解读。
无论如何,作为一部用来纪念曾经刻骨铭心的爱的电影,导演的忧伤总是无处不在,若隐若现。
当Ricky骑着破旧的三轮车,行驶在北京的繁华街道上,一股悲伤涌上我的心头——生活仍在继续,两个相爱的人,永不得见。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总是要等离别以后才能盖棺定论,就像历史,当局者迷!
Ricky的内心是孤独的,没人能真的了解他,生活的压力,情感的纠结,他都无处诉说,为了给母亲治病,来到陌生的地方工作,但这繁华的都市让他更加迷茫,直到在街边第二次遇见Pascal,他想了解他,于是走近他,询问他,带他回家,我对这种喜欢的感觉感同身受,也许这就是孤独者之间的相互吸引,他们相互了解着,相互习惯着,所有的磕磕绊绊都把两个人的心越拉越近,可是就在一切都在变得美好的时候,一场意外让他们天人两隔。
看了三遍之后我也问自己到底看懂了没,总结十个字---相守太艰难,相爱要趁早!
一個人究竟需要多長的時間才能真正接受愛人離開的事實?
清醒的時候能明確地瞭解這個事實,卻在潛意識裏希望在某個瞬間和他們保持著聯繫。
總有那麼一些電影裏的人,他們已經死了,卻不知道自己死了。
對我自己來說,如果我很難過的話,我就會盡力不去想那件讓我難過的事,並且,做得到。
其實不去想,或許並不代表忘記吧。
多年之後RICKEY去了瑞士,P的故鄉,遇到了一個很像P的男孩U。
但他不是他。
U的父母去世了,但他無法接受這個事實,他把父母的遺物放在店裏賣,U的姐姐不能理解他。
正如RICKEY一樣,他亦無法接受P離開的事實。
直到找到了P五年前留在瑞士的那個背包,他抱著那背包泣不成聲的時候,是認同了吧?
回國之後RICKEY把病入膏肓的母親接回家中。
U去北京找RICKEY,見到了RICKEY的母親。
兩人語言不通,卻不妨礙互相交流。
突然奄奄一息的母親變得異常神采飛揚,和U一起唱歌。
午後的陽光溫暖,U靠在床邊睡去,風鈴聲將他驚醒,他看到RICKEY的母親扶牆出去,消失在陽光裏,回過頭,卻看到她仍然在床上。
那一刻,他好像也已經接受了自己雙親死去的事實。
影片的剪裁相當文藝與意識流。
把幾個不同時空發生的事情穿插在一起。
劇情平淡無奇,但敘事的手法是一大亮點。
電影的導演曾經在同一年之內失去了三個對他影響很大的瑞士人。
電影有意在模糊種族與性別的界限。
愛,那就是愛。
當我看到RICKEY將P的襯衣小心熨平,我知道我已經從情感上認同了這部電影。
愛都在細節處。
當年影片在香港上映的時候曾經被業內人士批判尺度太保守,表現力不夠。
而在我看來,最能體現愛的應該是吻吧。
不然就可能只是友誼的情緒,或者只是肉欲的糾纏。
所以,按照這部電影的基調來說,這樣就足夠了。
雖然算不上驚艷,卻也是一部可圈可點的作品。
Pascal和Ueli是同一个人,出车祸没死,失忆了。
这样讲是说得通的。
面对失忆的Ueli,千里寻夫的健桑很文艺地选择了沉默,在瑞士磨磨唧唧地耗了一阵子,知情识趣地闪人了。
然后,Ueli先生修好了录音机,听到之前的录音,想起了点儿啥,觉得自己和健童鞋好像有过滴乜嘢,就屁颠屁颠地跑北京追梦去了。
谁知道,丫一进门就把伯母给克死了,风铃也不响了,over了。
我觉着这样讲更符合作者前半部分作到死的腔调,反正这个片子本来就是东抄抄、西学学,无所不用其极。
于是我们看到了李安、看到了范桑特、看到了陈果、看到了关锦鹏、看到了蔡明亮、最后还蹦出了姜文、王小帅和早期冯小刚的混合体。
放在这种文艺片大拼盘的形式里,本文这种解读最合适不过了,怎么发展都说得通。
至于所谓的人死掉变成小鸟和虫子也可以理解为带着对健桑的爱的记忆的Pascal死掉了,他们的爱情死掉了,所以那个“他”变成了鸟。
而什么都不记得的Ueli身上并没有他们之前的爱,所以鸟儿飞走了,那只不知道是蝴蝶还是蛾子的昆虫死在窗户缝里了,风铃又无声了,电影over了。
我觉得这样想更感人,起码比直观上的那种结局感觉舒服多了。
蠻喜歡這一部電影,感覺是一小顆埋在地下的光芒。
當普遍同志電影都極盡表現主角的自卑、社會的抗拒和兩者的矛盾衝突,《無》卻表現如一個簡單的愛情故事,只是男女主角變成男男的。
於我來說,這樣去演繹這樣的題材,是較容易接受。
敘述手法也特別,過去現在不斷穿插,開首片段看像賣弄取巧,原來是全片最重要的一個畫面。
或許穿插得有追不上的時候,怪自己太慢是了。
拍攝也討好,若果把《無》一格格去看,會得出很多張好照片。
喜歡歸喜歡,不能因同志題材或藝術風格而忽略不太好的地方。
支撐故事發展的情節有點力薄,除了同是困於香港的異鄉同志人,我看不見兩位主角的愛情建基於哪裡,故事缺乏交代,除非想帶出同志的愛情都是easy come。
(希望不是)Pascal與Ueli的相同外表可以沒有原因,但不能沒有用意。
Ueli除了讓ricky憶起故人,還有什麼作用?可以是聲線一樣的陳大文,又可以是Pascal一樣懂雜耍的黃小明,為何要是與Pascal外表一樣的Ueli?在沒有更多的情節延續,感覺有點刻意突兀。
還有,於對同志沒有認知的人來看,《無》像要帶出一個訊息:「同志都只穿內褲睡覺」。
《無聲風鈴》的瑞士如詩如畫,但跟龍應台描述又多少有點出入。
讀萬卷書真不如行萬里路。
那晚在金鐘看這部電影之前,毫不覺察這是一部香港電影。
只因為它的上映比《再生號》還要冷門。
儘管宣傳這部男同志題材電影是容易的,就好像當初,《無野之城》的上映一樣,弄來一張具有“裸男意識”的海報往大街上一貼,自然有人開始叫囂、好奇。
可是《無聲風鈴》沒有這麼做。
當然了,導演洪荣杰只是為了用電影懷念自己因癌症去世的瑞士男友。
對於他們來說,甚麼身份政治,甚麼同性之愛,甚麼有關普通人對“痛苦的肌肉”的窺探想法,都不足以左右他對表達愛情的執著。
愛情這回事,在天底下最稀疏平常,卻也是蕓蕓眾生所能經歷驚心動魄之一了。
------------《無聲風鈴》是一部毫無野心的電影,其唯一的落腳點在於愛情。
因為愛情而生出的苦,包含著此生唯一的甜蜜命定,所以這部從自己的回憶出發完成的愛情電影,可以模糊兩位男主角的性別取向,可以放下對身份政治問題的執著探討,而一心體會在那些悄無聲息的風鈴之間,撞擊著感情血線的回憶風聲。
從北京到香港打工的茶餐廳外賣仔Ricky遇見了生活與感情都窘迫無出路的瑞士人Pascal,伸出了援手,並帶他回家。
這兩個文化迥然不同的男人影響了彼此的人生軌跡。
青澀少年Ricky在異鄉找到了家的感覺,而潦倒的Pascal也在Ricky細心照料下,找到工作,漸漸融入香港本土生活,不再做扒手。
可是,有強烈家庭責任感傳統的Ricky,與生性好自由、不熱衷固定生活模式的Pascal,彼此均體會到了個性不同在愛情中培育的芒刺。
等到Ricky從北京探訪得癌症的母親回家,Pascal表明對愛侶的難捨與依賴,這對情侶迎來了美好但短暫的清晨寧靜……
爱一个人,究竟可以爱到多深?
于是,来到你的城市,走过你走过的路,寻找你存在的气息,找到了一个和你相似的人。
缘起,只是因为你的那一句未说出口的“我爱你”处于爱情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卑微的。
因为每个人对爱的理解都不尽相同,所以不存在卑微一说。
或许是由于文化的差异,所以健说出“我只是不想你欠我”这句话时,会感觉到莫名的心痛。
在社会的最底层,有着不为人知的痛苦。
当一切变成顺其自然时,突然来一句“去你妈的,我受够了这苦日子”在原有的平静生活中瞬间惊起惊涛骇浪。
健和帕斯卡是性格互补的两个人,火化的碰撞自然有,但是这并不是懦弱。
影片以一种较文艺的表现手法表现。
就像是在吃一块巧克力,平滑中自含有自己的韵味。
但是爱它的人觉得它平淡了,不爱它的人又觉得它浓稠了。
如若遇到一份情,请珍惜,爱情真的得来不易。
注:本文算不上一篇正统的影评,只是看过之后想写点东西,所以非常松散,拉扯了一些其他的有的没有,还有点长,慎看。
《无声风铃》不是我看过的同性电影里最精致,最深刻的一部,但却是最特殊,最难忘的一部。
一度只喜欢欧美的同性电影,除了亚洲同性电影数量太少之外,更多的是作为电影这种表现形式,欧美大多同性电影都会满足观众的一切切实际的,不切实际的幻想,帅气的主角,一定尺度上的裸露,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这个片种的特色。
也许是因为同性电影在目前始终得不到太多的认可,导致其发展出现了一定的畸形,有很多花痴小女生和小钙男们似乎已经将主角是否张的帅作为观看一部同性电影的首要条件。
当然这也怪不了他们,在依然是小成本当道的同性电影路上,电影制作人为了收回成本,纯粹的博噱头吸引眼球的做法虽也着实让人生厌,但作为观众来说,与其花一个半小时来纯浪费,至少看一个半小时的帅哥多少也值回了那些被浪费掉的时间,个人意见,勿较真。
没人能否认《断背山》存在的意义,我也是,但说实话,《断背山》对我来说,更像是一个只可以被束之高阁的观赏品,我知道他的经典,他的内涵,但我甚至连第一遍都无法完整的看完,因为《断背山》的故事对我来说过于遥远,整个观看的过程中我始终无法跳脱这是一部电影的暗示,无法将自己顺理成章的融入影片要表达的那些含蓄的情感之中,吉伦哈尔和希斯莱杰的表演确实无可挑剔,但潜意识里我始终知道他们在表演。
就像看到很多同性肥皂剧,银幕上被感动的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时候,再看幕后看到在电视剧里相亲相爱的两位主角没了火花之后,总是会影响到以后对他们剧情的投入度,因为看过幕后再看前台,你就无法说法自己把他们在银幕上的一举一动当做那么自然的感情流露进行YY,而是在心里某个层面上告诉自己他们在表演。
不要嘲笑会YY的人,因为我相信看电视电影不YY的人,还没有出生。
当然,这些都只是我的个人观点,因为个人年龄,阅历的关系,我无法对准成年人的世界做一揣摩然后找到情感共鸣,我想可能是因为我还太年轻,甚至还没有谈过一场恋爱,所以我才依然会去看又臭又长的肥皂剧。
好像扯远了,不好意思。
《无声风铃》最打动我的恐怕就是那种真实感,真实到我可以任意设想影片里发生的故事可以发生在我的身边而不会觉得有任何的荒谬。
我喜欢ricky,他代表了我们生活中很多的同龄人,安静,善良,温顺,没有伤害力,孝顺,有骨气,长相平平常常,却有一颗纯洁的心。
也许是我张悦然小说看多了,总是会不自觉的就会装B文艺起来,ricky就像我心里时常会幻想出的一位天使,单薄的身躯,沉默的表面,却藏着一个小小的自我世界,他仿佛无欲无求,不会被外界的是是非非打扰到。
他在自己窄小的空间里快乐着,成长着,他干净纯洁,容易被别人打动,而且一旦被打动就矢志不渝的坚持。
他安静乖巧,喜欢用自己细小到无法被注意到的行动来表达自己的爱。
他表面看来不去追求爱,但内心渴望爱,他想用自己微不足道的呵护来滋润一份爱。
当然,他的爱最终也总是以被伤害而收场。
我说他真实,是因为ricky的形象是我们身边最主流的一个形象,这在欧美同性电影里绝对是属于很少见的角色设定。
我喜欢ricky因为他不是个风流浪荡的花花公子,不是个拈花惹草的肌肉男,而只是一个乖巧可爱的小男生,他对人的爱,简单的,傻傻的,却是那么真实。
pascal也同样不是个典型意义上的帅老外,剧情前期交代了他也是个被人伤害的社会底层人员(他漂洋过海过来混的也真够呛的),比起他的老外男友,pascal的本性并不坏,他更多的也是被男友欺压才做出偷窃之类的行径,他和ricky的相遇相知相交,说明他的内心和ricky一样也是在追求一份温暖的感情。
可以说pascal和ricky是有相同的性格基础,即单纯,善良,这在老外里面应该很少见,但仍然有许多的不同,ricky是个乖孩子,弱水三千,他舀了哪勺就认准了哪勺,而pascal则带有一部分玩乐性质的人的恶习,拈花惹草,收不了自己的心,于是受伤的就总是在背后默默关心他的那个人。
《无声风铃》的故事真的一点都不新鲜,有些情节也很老套,但我依然被影片里弥漫的那股初恋般惨痛的味道所吸引,ricky对pascal的爱充满了一个单纯的小男生对初恋的窃喜,迷茫和心痛,pascal虽然有种种不是,但比起酒吧里那些欢场寻欢作乐的男人们,他对ricky依然有着强烈的心理依恋和爱意,只是比起ricky,他做的还太少。
这部电影就像两个单纯的小男生,一个一心一意不离不弃,一个爱在心里却又对花花世界蠢蠢欲动,他们的关系的牵绊更多的寄托在精神层面上。
有关电影本身,《无声风铃》做的还是相当不错,从影片取景,画面构图,对交叉线索的综合把握,以及影片中两出歌剧的创意都相当的不错,只是老奶奶那段歌舞显然导演是想挖掘有关生命的意义,但歌唱完了之后就没下文了。
如果这是导演第一次执导筒,我觉得他非常的有潜力成为一个出色的导演。
除此以外,本片的音乐,景色都非常的美。
唯一的问题就是在这个多线索交叉叙述的故事里,剧本没有很好的将这些线索分辨出来,使得观众不容易搞得清楚故事的本来面目。
《无声风铃》有那么一丝文艺的范儿,却又文艺的恰到好处,萦绕在影片始终的淡淡的伤感陪伴着ricky走过香港拥挤的小屋,瑞士空旷的马路,北京喧闹的市场。
虽然我不太相信以ricky贫寒的家身可以到的了香港和瑞士,但当ricky和pascal挤在拥挤的简陋的屋子里相拥而眠,ulie千里迢迢在 ricky贫寒的家里陪ricky的妈妈度过最后一段时光的时候,沧桑的ricky开着电摩托拉活儿,ulie在小屋里守着ricky妈妈的时候,我一直在想,难道爱情不应该就是这样,永远都只是关乎两颗心的跳动,不管你是否有钱,是否张的帅气,当你努力的生活的时候,总是有个人在惦记着你。
王子和王子故事终归是童话,真正能寻得爱情的,也许就是两个小矮人而已,不是吗。
有关ulie我觉的这是导演为pascal死后找到的一个精神寄托,当pascal决定要好好的珍惜生活和爱人的时候,上天夺取了他的生命,但在导演的故事或者心里,pascal依然活在世界的某个地方,他换了名字换了记忆,但他依然是那个Pascal,他会和ricky相遇,然后接替pascal做他还没来得及做的事情<这是我的YY。
除此以外,我对影片印象深刻的还有那种无所不在的孤独感。
虽然影片没有刻意去描述,但就像有些影评里写道的,在香港,在每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每个人都在努力的寻找那种身份认同以驱赶围绕自己的孤独感。
每次说道孤独我都会很装B的想到麦卡勒斯的小说《心是孤独的猎手》,除了这是我读过的唯一一本与孤独有关的小说,还因为这本小说里有一对同性爱侣。
其实这个世上每个人都是孤独的,只是每个人表现出来的方式不一样。
ricky是个天使,他在现实里也许孤独,但在他内心的花园里,他很快乐,精神的愉悦层次更重要。
而pascal雨池肉林的猎艳能让他肉体愉悦,但终归还是会被内心的孤独打败,抱在pascal里的怀里哭泣。
ricky从瑞士回来之后照顾自己的母亲,扛起养家糊口的重担,他已经不是当初那个纤细敏感的小男生,而是成长为一个男人。
当你年轻的时候你会把感情挂的脸上,为了它茶不思饭不想,当你成长之后,你才知道,真正的感情是深埋在心里的。
在我看来,《无声风铃》在一次缅怀爱情的旅程中,更像是在告诉我们,要如何去真实的相爱,有关我们的恋爱观,有关我们的那些不堪一击的爱情。
最后,吐下槽。
前几天看到《单身男子》的某个影评上有句话叫“虽然是同性恋电影,但本片可谓‘有爱无性’”,看到这句的时候顿时觉得莫名其妙,同性电影和有没有的性的有多少钱的关系,难道拍同性电影就一定要有性,那异性电影就没性了?
所以说,目前的同性电影发展有点畸形,类型太少,而《无声风铃》是个不错的尝试,他抛开了一些同性电影有点没的无病呻吟,只是单纯的讲述一个有关初恋的故事,至于是同性还是异性之间的,这一点都不重要。
所以TOM FORD说他的《单身男子》不是一部同性恋电影,而是一部有关爱的电影,因为“同性恋电影”这几个字貌似已经离艺术越来越远了,所以我更喜欢用“同性电影”。
还有非常讨厌有些称呼里在“同性恋”后面加个“者”字,以及很多同性电影把GAY翻译成“基”,这个称呼据说是用来骂人的,难道翻译者就那么懂得自嘲的艺术?
反正我要么不翻译,现在这年代还会有人不知道GAY的意思吗,要翻译也是钙。
第一次写同性电影的东西,请容许我发发牢骚。
还有,演ricky的演员居然是82年的,长的好嫩啊。
行了就这点吧,我的电脑屏幕上恐怕都是我的吐沫星子。
对了补充点个人对这片子一些线索的理解,影片同时进行两条线索,一条是ricky和pascal的相爱过程,一条是ricky在瑞士去找寻pascal 的过程,分辨的依据就是,平头的是pascal,留了头发的是ulie。
ricky和pascal的故事发生地在香港,环境嘈杂拥挤;ricky去瑞士的则是安静温暖。
结尾呼应开头将pascal出车祸的事情接了下去,然后ulie从瑞士来到北京寻找ricky,最后ricky的母亲去世,Ulie在屋子里等待ricky,ricky在街上开着小摩托挣生活。
至于ricky和pascal因为什么吵架,分手之类的,恋人之间,总是有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微妙的小摩擦,看自己怎么理解了,导演有很多事情没交代清楚,还有ulie和他姐姐之间的矛盾之类的,但并不影响对影片主题的理解(谁让他姐不是影片的主角。。。。
)。
本文时光,OAC均有转发。
不知道为了什么,忧愁它围绕着我。
在这个寂寞的时代,人人内心都幻想着爱。
有人一天到晚吵着没人爱没人爱。
可你能不能问自己一句,你自己到底有没有爱人的能力?
就是说,你爱的人站在你面前,接下来你们能不能很好的相处,过彼此都满意的生活。
而不是到后来像人们总结的那样,你们之间还是彼此错过,生活的困苦远多于安乐。
没有抓住幸福,而后再去追寻啊,找回啊,都是很浪费时间伤脑经的事。
虽然当务之急在于那个能和你在一起的人还根本没有出现。
但是这个问题依旧还是值得让人想想的。
好混乱~人种太多了吗?!
感觉很糟糕~~
失败的抒情。
其实真的不知道他们俩算不算相爱,淡淡的,还是相爱就是要互相伤害呢?
故事还可以,就是有点拖沓。吕玉来看着蛮顺眼~~什么时候能不悲伤呢。。。
作为一个非主流影片,花40块港币看下来,还算是值得的吧。
在一起的时候不能好好相爱,偏要出轨偏要作,最后把自己作死了。讲什么故事说什么文艺?男人都是渣!
ricky为了寻找pascal,他只身一人去pascal的故乡瑞士,其中的艰辛,执着,有多少人能坚持?
比较喜欢叙事方式…虽然这样会让有的人觉得混乱。不过剧情太虐……肝疼。讨厌结尾。念念不忘…等你告别PS:主角一笑起来真美好
也许值1.5分吧,习惯少给,如果平时我会给两星或三星也许。无论是导演还是编剧都把这部电影搞得很稚嫩,又竭力想要拍出深刻的含义,前半段剧情简单(这倒也正常),后半段表现得莫名其妙,情节混乱,如果我没数错这是四角恋吗?这复杂的人际关系乍一看真能唬到不知世事的人,但经不起推敲,传达的含义搞不懂,如果是纯爱片的话,后半段应该算是全剧的高潮了吧,可是每一个镜头都被导演跟编剧浪费了。最后总是要发生车祸?你前面铺垫得好,这悲惨结局倒是也能打动人心,但你镜头切来切去,剧情表现还一般,为何还要故作高深?
剧作结构混乱、桥段抄袭严重。浓浓一股命题作文拼贴感
【D】
Love is soundless.
有几个镜头简直业余,其他也没什么原创感,故事更是无感了。
迷迷糊糊,没看懂
或者是导演太过自溺而语无伦次,或者是装逼失败的雷片
看完以后读了简介才恍然大悟,算是悲剧中的happy ending吧。It&#39;s a movie that makes you think a lot afterwards.
很喜欢这样的拍摄手法。就如同一部长篇的MV。影片很感人,今天下午一个人自己看完的。而电影的配乐很不错,而在电影到五十三分钟的时间,那段插曲也很动听。而中间一段的老人的舞蹈,和最后小女孩的歌唱完全颠覆我的想象。喜欢。特别推荐。
一点都不俗,所以没市场
挺浪漫的东方人与西方人的恋爱,还是东方式的浪漫矜持更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