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版的《四世同堂》拍的还挺好,没想到是黄磊主演的。
第一幕场景是在嘈杂的市场里,吆喝声几乎盖住了演员说话的声音,我还以为这是80年代拍的呢。
越到后来越被演员们的演技折服,黄磊饰演的祁瑞宣,是一个有思想有骨气的读书人的形象,他虽没有足够的力量能去跟日本人抗衡,但一直抱有一颗为抗日贡献的赤胆忠心。
陈昊饰演的祁瑞丰,把一个没心没肺,自私自利的汉奸刻画的淋漓尽致。
还有就是赵宝刚饰演的冠晓荷,代表了那个时代,一些人只贪图荣华富贵,连祖宗都可以不认,趁火打劫不管其他人的死活,身为中国人竟然还帮着日本人一起欺负中国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宁可出卖自己的女儿和小妾,可谓不忠不孝不仁不义。
冠家与善良的街坊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电视剧中也通过许多镜头进行对比,比如祁大爷寒酸的与街坊四邻们过着生日,冠家张灯结彩大鱼大肉的伺候着日本人。
这些镜头的对比让我强烈的感到十分的不平,好人就过得那么凄凉,坏人竟然还这么逍遥。
但是善恶到头终有报,冠家做了那么多坏事,最后也都一个个死的很惨,总算出了一口恶气。
从另一个角度看,日本国民也是这场战争的受害者,冠家对面的一家日本家庭。
日本老妇人的两个儿子死在了中国战场,儿媳妇又被调遣去劳军,反映了日本军国主义对日本人民的伤害,以及日本侵略战争不得人心必败的结局。
这部电视剧也让我想到不光在那个时代有一些中国人为了一己之利而卖国求荣,就算在现代看似和平之下的中国,同样还是存在。
虽然没有到卖国那么严重,但是也是变相的在支持别国欺负中国。
比如说苹果公司、三星公司,近几年“孟晚舟事件”、“三星爆炸门”中国被禁止召回问题手机,都很明显的赤裸裸地欺负中国,但是每到苹果出新的产品还是有人争相吹捧和购买,这在战争年代就相当于捐铁给日本让日本造打中国的子弹。
日本人一直在强调侵略中国是为了帮助中国建立一个美好的大东亚秩序,美国何尝不是在用这些糖衣炮弹迷惑我们。
所以在当今这个时代也要保持警惕,铭记国耻。
本科时在图书馆看到《四世同堂》这本书,光是这个名字就特别吸引我,但没时间读。
后来偶然听到骆玉笙先生的京韵大鼓《重整河山待后生》,又知道这是电视剧四世同堂的主题曲,再次勾起我读《四世同堂》的兴趣。
寒假在家把书读完,又找了几集电视剧看,演员选的不错,太爷爷有范。
但没有把剧全刷下来,所以也不作过多点评。
当你知道你正在读的小说被拍成影视作品,你又去搜了剧中人物造型时,便很容易带入书中角色,这会特别影响你对书中人物形象的理解。
比如,我就觉得瑞宣就应该是黄磊那个书生样子,留着分头,一身长袍。
但同时这也能说明演员选的合适,比如我觉得钱默吟应该再瘦一些,这便是有我自己的理解了。
书中每个人物形象鲜明,各有特色。
喜欢北平,呆了三年的地方,我很快就要离开了。
ps:刚才打着字,地震了,跑到外面避了一下。
老版新版我都看过,老版的瑞宣接近于平和+阴郁,新版的是平和+沉郁,两种区别还是挺大的。
《四世同堂》原著我也看过,瑞宣这个人物内心矛盾非常大,但表面给的感觉却是很平稳,有一种知识积淀而来的淡然处世风度,原著里写,整个胡同的人都尊重他,信任他,演成老版那个阴郁的样子,很难让人有接近的欲望。
瑞宣唯一一次在旁人跟前失态在他父亲去世的时候:一见父亲尸体就吐了血。
老版是这么拍的,新版不知道为什么改成痛哭了。
不过黄磊也演得很好,二弟靠着他的肩头哭,他自己即使悲痛欲绝也坚持站立着。
老舍这个书,写瑞宣的父亲天佑并不多,只有他哄着老父亲的戏份以及最后被逼得自沉的戏份比较详细,瑞宣和他的感情深厚,都出现在瑞宣得知他的死讯,在巨大的悲恸中回忆儿时的情景里, 不知道为什么老版新版,这部分回忆都没有拍,我挺遗憾的。
这样让天佑的形象单薄了些,也让演瑞宣的演员不好把握哭父亲那场戏的尺度。
黄磊演的并不懦弱,原版书里,瑞宣骂瑞丰,出口最重的话是一个滚字,其余只在心里而且无奈与自责多于愤怒,新版里,钱太太撞棺材去世,瑞丰惦记着她家的书画,想趁机卖了,瑞宣直接骂他畜 生, 我很喜欢看这段,非常解恨,如果完全按书里拍,瑞宣只是一味的敷衍,表面没有什么激烈的情感爆发。
在现在的时代才会显得瑞宣这个哥哥懦弱。
瑞宣在老三回来的时候,书里写他把老三当成希望,当成带来光明的人物,老三见了他的面,没有提瑞宣照顾家的辛苦,瑞宣心里还稍微委屈着,但很快释然,(惨然一笑貌似),想老三心里的“大家”当然比“小家”重得多。
黄磊演这版没有把瑞宣见过弟弟之后,有点委屈的样子演出来,而是单纯的欢喜,甚至有点仰视弟弟的意思,我想这就是楼主说黄磊没有哥哥样子的地方, 抗战8年,末尾的时候,瑞全回家,简直是久旱甘霖一样的存在,这种仰视的态度,完全能够理解的。
原著里,没有写瑞宣和富善先生正面的语言碰撞,(通常大家得知中国吃了败仗,都是“瑞宣不敢看富善先生的眼睛。。。。
”) 黄磊这版,多出了瑞宣和富善先生讨论战争和侵略的情节,一方面,瑞宣的气节体现出来一些,另一方面,富善先生只是一个亲中的英国人而不是真正中国国民这个立场也体现出来。
黄磊这版,瑞宣抚摸中国地图一组镜头,真是太到位了,就切在新版电视剧的片头里,此时无声胜有声。
蒋勤勤的表演,黄磊的表演,几位老演员的表演,让观众感觉到一个家是多么重要。
老舍原著里写,日本人只为6岁以上60岁以下的中国人提供杂合面,是让中国人“绝户”,“没有了老年人和儿童,中年人又活着做什么呢?
” 看了新版《四世同堂》,有了几位非常棒的演员营造出的家的氛围,演绎出的传统中国式扶老携幼,原著这段话才有体现。
看完原著,觉得瑞宣是坚强而有理想的,但被家绊住了,看了这版电视剧,会明白家不仅仅是责任,更是血浓于水的亲情。
瑞宣也是很值得敬佩的。
老版看过后,祈家老太爷和打赤包比较有“戏”,原著里写过祈家人特别是瑞宣有让一些人“敬而远之”的能力。
我看老板的瑞宣,觉得他那个阴郁的样子,会让所有人怕而远之。
新版,黄磊会笑,八一三,他笑得非常温暖,像看见雨后彩虹一样的笑容,他对妻子儿女的爱也不仅仅体现在给生活费上,(也托编剧的福,加了很多表现情感的细节戏)。
他会和妻子一起为了节省开支吃最差的粮食,会在儿女吃五毒饼的时候,把笑容含在眉眼间,会在好不容易从监狱里逃出来,被小小的女儿搂住脖子的时候,要求女儿亲她一下。
瑞宣是沉郁的,因为战争,因为他的责任,可瑞宣也有他活着的快乐,他为之付出一切的家, 新版黄磊能够支撑得起这部戏,不像老版让配角夺了主角的光辉。
另外,一点跑题的话这个电视剧,联想到韩寒砸老舍文笔不好。
(不是砸巴金么,还是老舍?
) 有的小说看文笔,华丽的视觉,精雕细琢。
有的小说看情节,老舍很多小说都有纪实文学的味道,比如《四世同堂》比如《骆驼祥子》比如《茶馆》 写小说是需要文笔的,可是这类小说,强调文笔反倒显得多余。
瑞宣:“老二,你别以为天永远黑的,人越wuchi越有饭吃,不是这样的。
” 老舍的小说,老舍的结局。
嘘唏。
<四世同堂>的导演说,他们翻拍这部剧不是为了怀旧的。
但总归是有点一厢情愿的想法,安安稳稳座在沙发上看这部剧的,多数是怀旧。
于是,难免拿来新旧对照一下,于是,板砖和口水也就开始比翼齐飞了。
——也不是没有好处的,只不过,观众总是喜欢把批评先放大,那一点好处,就搁在心里独自欢喜吧。
当年课本中的〈四世同堂〉的印象,到现在已经渐渐稀薄。
只余下那些灰白的片断晃晃荡荡。
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背景。
可是偏偏新版《四世同堂》的初衷便不是留下这些灰暗,而是尽可能地让调子明亮起来。
但有了小说与旧版电视剧的先入为主,新版的《四世同堂》被很多人认为缺少沧桑,缺少味道。
而作为北平为地标的代表小说,这部电视剧里面的京味又少了一些。
也是,在范围涉及言情、偶像、军旅等众多题材领域的一口京瓷,在最该出现的地方反而来得不浓烈,也难怪被批。
但绕过这些“欲加之罪”,(人家导演说本来与旧版就是完全不同的两部剧嘛。
那些罪状也可称为创新。
)新版的〈四世同堂〉并不难看。
之前担忧这是一版偶像剧,不过在蒋勤勤有点脏兮兮的装扮上就看出了这些靓男俊女们不想用脸蛋来演戏的诚意。
说起蒋勤勤,总是给人美艳刁蛮的感觉,可这里的韵梅荆钗布衣,贤良淑德,一生都是为了家庭、为了丈夫而活着的。
蒋勤勤经历了结婚生子,这部剧里把妖治的光芒收拾得干干净净。
而黄磊,演这种戏倒是最驾轻就熟的,他本人就有一种文人的气质,而瑞宣是典型的知识份子的代表,即使力量微弱,也做着在那个背景之下该做的反抗,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也不为日寇做事,而与妻子韵梅一起艰难地维持生计。
他也有他的弱点——彷徨、软弱、犹豫不决。
《四世同堂》中描写的祁家人,浓缩着那个时代下的中国人。
或抗争、或苟且偷生,或被逼得无路可走,发疯……韵梅在丈夫瑞宣被抓后,一心想要求救却无奈家门被特务走狗把守,情急之下的她,开始用凿子去凿那面爷爷亲手垒起来的结实的墙。
天寒地冻,她穿着单薄的棉布旗袍,先是用凿子,最后赤手挖墙。
头发散乱,脸上泪水和泥土混和着……心开始痛了,那是一个女人的情深似海。
从不曾说——在那个难以安身立命的年代,岂敢奢言爱。
韵梅和瑞宣的情份是朴素的、温柔的、沉默的。
可那一刻终于崩发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里面写,“春天好似不管人间有什么悲痛,又带着它的温暖与香色来到北平。
”日子也一样,爱总是能带来一些暖色和希望。
我看的几天的努力之后,《四世同堂》终于进入了30大观,这部剧让我看的一发不可收拾,昨夜又是一个不眠夜,可能这就是所谓“经典”的力量。
看这部剧的时候还穿插看了《南京!
南京!
》同样是表现国恨家仇的,侧面描写对我的冲击力似乎更大一些!
这几天的国恨家仇被升华到一个境界,心中充满了愤怒,对日本人的感情也不知道如何安置。
相比《南京!
南京!
》一个个悲壮的大场面,老舍先生这部剧的细水流长倒把我的心刮的更痛!
日本人,疯狂的侵略者让我觉得已经谈不上人,更可恨的是那些欺负同胞的中国人。
在这部剧中有太多这样无耻的人。
大赤包是一个,这个女人凶狠毒辣到一定境界,看他发飙的时候总觉得这个人是疯了。
为了到达目的不择手段,看她的眼神只能说是凶残。
但无论如何如,在某些时刻,她还能说的上是个女人,到家里男人是个窝囊废,还是个要脸的窝囊废,她的家里人怎能不累?
冠晓荷,就是那个要脸的窝囊废。
越看到最后越是来气,赵宝刚演的也是进入一个境界,让我看到冠晓荷这个人的时候都想直接跳过,倒是看到他被活埋的时候心里才解恨了一些,这样的人活着只能祸害别人,死了到更干净!
他为了做官,宁愿自己的女人去做军妓;为了活着,她让自己的女儿去卖;为了巴结,他出卖了自己的邻居,甚至自己所谓的兄弟。
在他那里,真理永远掌握在权位之人手中,日本人是他的一切,他的忠日指数达到98,连日本人都不感相信,这样一个人能干出点邪恶的事情,干出点狠点的事情也还能说的过去。
但是他偏偏什么都不是,他的能耐就是百个七八桌,来点情调,吹吹牛,仗着自己的亲人当处吹嘘。
真到老婆有危险的时候,他倒像个大屁虫,什么都不冒一下!
越说越来气,像大赤包那样的人是恶,但起码还是有自己,在某些时刻是不低头的,最可恶的就是这样的墙头草!
完全没有自己的立场!
不说这个人了,真的超级生气!
祁瑞丰,你能在窝囊点吗?
死了干净!
又是一个可怜可恨的人!
胖菊子,……………………
看的是老舍笔下《四世同堂》的话剧,由田沁鑫导演,切换场景的方式让我印象深刻。
2017年10月来到乌镇,参加乌镇戏剧节,亲眼目睹田沁鑫老师,黄磊老师,濮存昕老师,为人低调亲和。
辛柏青是国家话剧院继濮存昕老师之后又一英俊小生,想起《幸福像花儿一样》,两个性格完全不同的人物👏(殷桃的戏就略微弱一点,都是一个性格,但饰演是最适合自己的角色☘️)最喜欢的人物是大赤包——秦海璐表演太棒了,加上声带音色修饰,鲜活人物形象完全树立在舞台,被她吸引。
记忆犹新的是第二幕喝醉酒的状态,人性的反应,丑而嘴脸,精确到每一个表情,眼神,语气,动作,幽默,节奏。
尤其七力四感中的四感表现的特别到位。
看懂了战争中人性,把人性却表演得淋漓尽致。
瑞宣 文雅略带忧郁,包含正义之气瑞全 血气方刚钱默吟 满腹经纶,投身革命白巡长 狡猾却正直瑞丰 实打实的汉奸等等。。。。。。。。
机缘巧合下,今年我买到了一本新版老舍作品集,四世同堂之惶惑。
在被老舍的行文撼动之下,我下载了一部老版的连续剧看了起来,刚看一点,央视的新版也开播了。
新版中背景音乐老是循环不断的陪着人物对话,非常不搭调;剧中的老北平人的口音听起来都是河北以外的感觉,很不爽,因为后期还出现了天津话等方言,所以还是要配上道地点的老北京话才妥啊。
祁老二的表演也有点用力过度了。
第三就是在谈到淞沪会战的时候,应该是镇守四行仓库,不是洋行,这个倒也问题不大,在谈到胡阿毛的时候,剧中编错了对白,说是胡阿毛冒死把青天白日旗送到了洋行里。
这个是错误的。
历史上冒死送国旗的是童子军少女杨惠敏,而胡阿毛是开车把一车鬼子送进黄浦江里同归于尽的。
老舍书中没写,可能在当时是人尽皆知的。
而书中钱家二少也是开车和鬼子同归于尽,显然是用钱二少在影射胡阿毛。
我认为编剧不该出这样的错误。
槽点实在太多,其中离谱的有:最初,瑞宣的学生竟然全是洋人,并且他跟学生说我们亡国……仲石杀死一车鬼子被实名公告出来,还用得着冠晓荷去举报?
瑞全和王排长一起以送殡之名逃出北平城,竟然各自背着个大包袱,难道不怕搜出来惹嫌疑?
瑞全就算了,王排长是败兵,竟然也有行李??
瑞宣教一群洋人学生读英语单词……很多时间线混乱……如果没看过原著可能觉得很紧凑。
钱默吟的角色定位是本剧最差的,无论从行为表现还是语言,都看不出有鲜明的反日热情和仇恨。
严重削弱了小顺儿、妞子、李四奶奶和白巡长等人的影响。
刘棚匠离开北平前,把妻子托付给瑞宣,结果刘太太沦落到当了日妓两年,这改编……是陷瑞宣于不义。
日本老太太起初出场时说普通话,结果最后宣布日本投降却说起英语,目的是通过瑞宣的口公告这个信息,这里存在严重的逻辑弊病。
随着日本投降的消息到来,钱默吟及其小孙子,还有富善先生获得释放,被戴上黑头套弃置在野外,然后鬼子离开了。
目的是为了不让他们认出监禁的地方,这真的有必要吗?
都战败了,还做这些多余的功夫。
剧终,北平放烟花庆祝,小羊圈里大排筵席,嗯??
不是都穷得叮当响,正闹饥荒吗?
一些感情戏处理得比旧版要好,如:胖菊子和蓝东阳如何勾搭一起;长顺和寡妇如何暗生情愫(原著长顺并不情愿);桐芳如何准备炸药密谋诛杀鬼子;瑞全和高弟同志反日的情感升温等,都是值得肯定的,这也进一步丰满了原著省略的部分。
总体评价:7分!
昨天看《四世同堂》时,桐芳炸死了日本军官,小文夫妇也被打死,随后日本人去搜小文的家,贴封条,封条上写着民国(多少年没看清),但民国是绝对没错的,怎么会这样?
看过 那时还是跟奶奶一块看的呢
看困了
喜欢老版
四世同堂
黄磊还是适合这种戏路的,年轻的时候也是相貌堂堂啊
演员选的都不错,挺怀旧的片子,可以细细品。
不知道是不是都有黄磊的原因,我分不清楚瑞宣和觉新。
蒋勤勤已经从实力派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了,这个韵梅从装扮到气质我都要给满分。最精彩的一出戏莫过于女儿饿死的时候,她爆发出来自于一个母亲身上歇斯底里的悲痛。有了孩子的蒋勤勤对表演的领悟又更深一层了。只是,粗布麻衣依然遮不住她的天生丽质,很多人说这个韵梅过于漂亮了一些,可人演技过硬啊。
为什么我觉得一般
导演自己也演剧的。
好像是有点旧的片子,有宋佳
不知道为什么,老版片子一翻拍就不如以前好看,感觉这部剧的京味儿少了不少,黄磊和蒋勤勤演的不错。
还是看看老剧比较养眼!
那些人那些事,很喜欢主演们
一个小故事:当年赵宝刚和汪俊定了个约,分别来对方导演的电视剧里客串角色,于是汪俊饰演了赵宝刚导演的《我的青春谁做主》中的刑律师,而赵宝刚参演了汪俊执导的这部《四世同堂》。
电视剧的《四世同堂》没有了原著的味道,比起老版的电视剧《四世同堂》少了精气神,只剩下一副空架子,只有赵宝刚的冠晓荷才能看出原著的一丝神韵
没看过原著和经典的旧版,这版拍得还不错。就是经常看得气愤难当
反正我心中的瑞宣不是黄磊老师……
北京,老舍,声光影像中的抗战。
看过小说,有几个选角不好,比如蒋勤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