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开始,我被小女孩带有港台腔的普通话稚嫩的独白所吸引。
影片中间,我被余文乐那完全投入的表演所为之动容,心疼至极。
影片末尾,我被导演的巧妙安排刮目相看。
但是影片节奏没有明显的变化,情节跌宕起伏的不够大。
也许这是港片的通病吧,在警匪片里体现得尤为明显。
当小女孩出现在故事情节中的时候,我联想到了《杀手里昂》这部影片,情节很相似,最后有樊少钢出演的疯子也对花有了别样的感情。
同样在光线昏暗的地方拍摄,让观众更多地投入感情在其中。
这能说,导演很想突破以往观众对警匪片的观念,打破常规。
但是可以看出,很不成熟,模仿的一点也不到位。
不知道香港有没有地下电影的说法,应该没有,因为那里是一个民主自由的地方。
黑社会,杀人,暴力,血腥,吸毒,雏妓,富有,贫穷……卧底,警察,妓女,乞丐,黑社会大哥,打手,香港人,大陆仔,河南人,医生,律师……“我们都是为了讨口饭吃”要跟自己心爱的女人去吃东西,但不得不“理智”的看她去接客。
操着香港河南话的杀手乞丐说:“我们都是一样的……”“我们活着就像青苔。
”乞丐说她说小女孩是花,可小女孩怎么能当花?
乞丐死了,余文乐植物人了,她和表姐不还是要做鸡来维持生计吗,她依旧是青苔。
虽然片子的最后露出些许温馨,但整部电影让我感觉很压抑。
但是让我感觉很真实。
在现在的社会,很黄很暴力,见多了,可因为小女孩张殊凡,很黄很暴力被放大了。
同样,在《青苔》里,依然是小女孩,犹如一股清泉,试图在冲刷着全片渲染着的很黄很暴力的调调。
这是一种成功的和谐?
或是一种失败的尝试?
仁者见仁,答案留给各位看客。
真如同刘德华《黑蝙蝠中队》里的“命运的编剧换人做”,本片前三十分钟和后一个小时反差好大,前三分之一是成功的杜琪峰商业电影,而剩下的急剧转型为王家卫式艺术电影,我个人还是吃不消这样的电影安排。
另外,我也玩一把穿越,如题,本片像极了国产奇迹电影《疯狂的石头》,由一块貌似绿色的啤酒玻璃碎渣子贯穿了全剧,可能是我个人的艺术品味不及格,看不出这块最后被含恨丢弃进大海的“玻璃碎片”在这里隐喻了啥,为了鸟石头,流了N多的血,死了N多的人,干脆本片就叫《一块玻璃引发的血案》了吧!
不过也不能对编剧太苛刻,毕竟我没有付出本应付出的电影票费,如果能心平气和的观看全片,对里面的打打杀杀视而不见,对南洋人的极其老土的上位阴谋视而不见,权把电影看做生活在城市阴暗下的小人物悲惨生活的记录片,那也是心灵上不小的收获。
“这几天我完全嗅到他们的模样,看到他们的声音,听到那些垃圾味。
我想,我真的是感冒了……”请细细咀嚼这些颠倒错乱的独白,咽下暴力与温情混合在一起产生的化学反应,你的舌尖是否感觉到了命运的艰苦?
电影以很文艺的倒叙开头,海水拍打着岩石上的青苔,两个忧郁的女孩在码头眺望,旁白缓慢的读着一段童话:“这里的天很蓝,比海水还蓝……”画面却是一片惨青,这种阴沉的基调贯穿了整部电影,犹如青苔生活的环境,偏僻、潮湿。
接着,随着镜头快速切换——夏日最热一天的市井小巷,拼命抽风的排气扇,破旧的水管污水直流,老鼠毒饵的投放告示,漏水的旧式空调——简洁地交代了环境——脏、颓废、不安全。
就像线人所说的:“我们这没什么多,就一楼一、马榄、毒品多。
”如此龙蛇混杂的环境,也为乞丐杀手、南亚人等边缘人物的出场做了铺垫。
故事随着斩妈儿子被杀,逼阿丈(余文乐)追查凶手逐渐展开,引伸出乞丐杀手(樊少皇)刺杀四眼堂,带走来港当性工作者的小女孩阿花和南亚人抢劫后逃避警察追捕两条主线,平行叙述,互不相干,到最后才交叉:杀手、阿丈、南亚人在荒废的仓库狭路相逢,几个卑微的小人物最后的火拼中同归于尽。
间中又穿插了阿丈和LULU(洗色丽)、杀手和小女孩阿花的两条感情线。
几条线索脉络分明,顺理成章,除此之外,电影中还有另外一条线,就是屡次出现的绿宝石,虽然对整部电影的推进没有起到什么作用,但也某些寓意。
绿宝石从被阿花无意捡到、收藏,最后被经历恐怖折磨后的阿花抛进大海,象征着向厄运的告别。
《青苔》情节构建在警匪片的框架上,重点关注小人物的命运。
刻意放大的血腥,不经意的幽默,人性化的温情,都遗传了香港警匪片独有的魅力,而这些仅仅是小人物悲惨遭遇的注脚。
《青苔》呈现出来的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在这样的黑色空间里,底层阶层总是被摆布、践踏、抛弃。
乞丐杀手受雇杀人,雇主最后要杀他灭口;阿丈单身追凶,临死之前代表正义的警察也没有出现。
两个悲情人物,都因为一段感情而看到了重新生活的希望,而最终结局却是带着遗憾的死亡。
花儿意外拾到的绿宝石,并没有给她带来财富;LULU怀上了阿丈的孩子,却永远也等不到大团圆。
由此也不难看出电影以“青苔”为题的用意——命运如青苔,虽然只要有光、有水就能生存,但也主注定不能开出娇艳的花。
余文乐早期走偶像路线,演过不少电影,但出彩的不多,此次扮演落魄小警员,颓废的形象发挥得十分到位。
其他两个主角洗色丽和樊少皇则中规中矩,客串的曾志伟、廖启智都是滚打多年的,自然游刃有余。
相比《野良犬》的不够老练,《青苔》的故事则趋向成熟。
郭子健作为一个新导演,拍警匪片无疑是很大的挑战,香港电影最多且最出色的类型电影莫过于警匪片,且经典不少,像《暗花》、《无间道》、《黑社会》等等,如果没有新意,很难满足熟悉各种各样的套路的资深影迷,一不小心就会变成模仿的习作。
《青苔》并没有纠缠在黑帮的恩怨中,而是借着黑帮仇杀的火,点人情火,把重点放在小人物的命运上。
香港电影史上小人物题材的也有不少,最出色的应该是草根导演陈果的香港三部曲,不过近年来警匪片大行其道,小人物题材往往叫好不叫座,没有了赚钱效应,已逐渐销声匿迹。
《青苔》能够取巧出击,两边讨好,也是导演的聪明之处。
刚看完 很心痛的感觉 喉咙一直很不舒服 一直在祈祷 一直期待有个人能出来拯救他们 改变这一切 让他们得到生活的机会但是……那只是合家欢的泡沫桥段吧 残忍无奈 才更现实赊来的几盘破烂盗版音乐碟原来可以来得比闪耀钻石更醉人潮湿闷热嘈杂拥挤的房间 跟深深深爱的人在一起 在一起……还要装作若无其事 将波涛掩盖好想许下去海边的诺言 离开这里 他会带她离开这里肮脏不堪神经质的男人为了你 什么都可以不顾 什么都愿意 担心你 却又不敢轻易触碰你我想 如果我是她 我也会紧紧抱住他 我想带他一起过上崭新的生活 我会努力!
——《青苔》观后 余文乐和樊少皇两个人,身受重创还是不停地打呀打,怎么也死不了,那时候已是凌晨,看得人疲惫而腻烦。
可是最后樊乞丐真的流干最后一滴血,余警察也轰然倒地,仰面朝天,气若游丝,用心里的声音对他的女人说,“没事了,你不是想去海滩吗,我们去海滩……”那个植物人女人躺在病床上,眼角缓缓滑下一滴泪。
看到这里终于很难过。
很俗套很港式的一个结局,但这最后一刻终于让我入戏。
谁能来拯救他们,黑暗中,潮湿的,青苔一样卑微的人生。
只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压抑。
和深入骨髓的绝望。
电影的插曲是第一次听到,歌词却很熟捻,那竟是徐志摩的诗啊,“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这交汇时互放的光亮……”混混警察从地摊淘来盗版碟,放给那个对他有情的妓女听,而她被打成植物人躺在床上,怀着他的孩子。
如果一切风浪已都过去,他和她也许会有一个温暖的开始,但电影显然不愿意让结局圆满,更血腥的杀戮和践踏只刚刚开始,小人物的悲哀,就在于像飘零的叶子一样,被纷争的旋涡裹胁,不知要被卷向何处,粉身碎骨还是身首异处。
樊少皇一口刻意的河南音其实很让人出戏,他的妈妈为何离去,他是恋母情结还是精神异常,他和小女孩是惺惺相惜的友情还是说不清道不明的爱情,这些都让人疑惑,剧本没有交代清楚。
总之这是个亦正亦邪的角色,对施舍过他一口饭的小女孩拼了命去护佑,以及被黑帮利用做杀人工具然后被灭口,都是让人唏嘘的,但他发疯一样暴打露露,那个同样花朵一样灿烂,又青苔一样凄惨的女人,让人一阵心寒,憎恶。
小女孩的角色本可以更出彩,但是不够冷漠有力,也许总是有意无意拿她和《这个杀手不太冷》的吗帝莲相比,其实她可以将冷漠玩到底,用漠然又童稚的眼神,睥睨这个肮脏的充满杀戮和欺骗的成人社会。
可惜导演没能很好地控制她,让她的表演时常游离在剧情之外。
就算她对樊乞丐说,自己就是要做妓女挣钱,不过之前的情绪没有铺垫好,所以此处台词无法让人有一点震撼,只有莫名其妙。
就连她恐惧的哭骂也是那么正常,正常得没有任何冲击力。
男人们互相杀戮的时候,如果她不要哭,就那样安静地看着,甚至脸上溅满救她的男人的血,还漠然地笑着,那才是真正让人害怕的,那样影片的效果更好(我真是变态,挖哈哈)。
再回到结尾的海滩吧。
活下来的两个女人在海边缅怀,肚子里的孩子给压抑的影片留下唯一一抹亮色。
顺便说句,其实很喜欢冼色丽,从《一米阳光》里那个清纯的民族女孩开始,就记住了她,她的纯美气质也许和妓女的角色毫不搭调,但也正是这样的反差,才更让人难过吧。
那首歌很让人动容,仿佛是蔡琴的声音,“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而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也无须欢欣,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那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一群低等烂命的人,像城市边缘的青苔,在无人注视的黑暗角落里独自开谢,卑贱地生活。
这该死的生活。
我理解的青苔,是那种在阴冷潮湿的角落.不引人注到的地方,但它们生生不息。
这片子我可能看的不透撤,除了那暗淡的光线挺附和青苔的生存环境的,其余的我一点没看出什么,像说什么呢?
港产片太耐无出现过如此令人感动嘅戏了。
通过一个都市童话嘅形式来绘画、润饰司徒锦源一贯的黑暗暴力故事,功不可没嘅喺近年小露头角嘅郭子健。
虽然作品不多,之前只有一部《野·良犬》,但係功力同诚意确实不可小觑。
片中不可不提嘅亮点,除了饰演“花”嘅新人史雪怡,我细佬超钟意嘅阿冼同终于放弃做靓仔打星嘅樊少皇之外,还有当年邵氏嘅一代艳星邵音音,以及不时穿插片中,由张清芳版徐志摩词嘅《偶然》。
当然,今时今日的余文乐,也终于可以确立自己的定位和地位,不再怕“柠檬”和“爱迪生”的威胁和竞争了。
善哉!
善哉!
至于邵音音,我只能说“有时整容失败,也未必是件坏事”:P尽管戏中某些情节或场景会令人不禁想起《旺角黑夜》《狗咬狗》《这个杀手不太冷》等片,但整部戏看下来,不难发现它的感染力和意境远远超越其他同类型的影片。
片中所描述的世界是压抑、黑暗、凌乱,片外所面对的世界是票房惨淡。。。
而我,也只能借用这里一个小小的角落,来向这部近年来最好看嘅港产片之一晒嗰lum啦!
马后炮:1) 我睇好嘅郭子健同郑思杰今时今日已经凭《打擂台》获提名2010年嘅金像奖最佳导演及影片。
2)余文乐亦凭《第一诫》获2008年第12届韩国富川国际电影节殊荣3)冼色丽似乎一直都有参与不同电影及电视嘅演出,好似仲唱埋歌添,再次买佢。
延续了去年“野·良犬”的风格,小人物的挣扎,像极了“旺角黑夜”,只是,这一次做到了极致,让人窒息。
在繁华都市的另一边,在阳光照不到的潮湿阴暗角落里,一群人像青苔一样活着。
他们每个人都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却都有苟且偷生的理由。
北妹,印度阿三,中东流寇,卧底,混混,这些人构成了一个独特的生态环境。
青苔们没有阳光,依然顽强的生存,有的为了爱情,有的为了钱,有的为了孩子,有的为了母亲。
一场风暴过后,洗刷了一些老去的生命,但是谁又会在乎那些低贱的青苔呢?
生命遵循着自然规律,一代一代的繁衍,青苔也不例外。
虽然没有阳光,但依然有希望。
樊少皇为什么要说方言?
太刻意了。
这部片子第一遍没有看下去。
以为不过又是俗套的警匪剧。
第二次,耐下性子看,发现开头还有女童的独白声,缓缓道来一个童话。
暗绿色调的场景,混乱不堪的生活,卑微底下的人生。
然而仍然生出了纯白的梦:她说,如果有一天,我们会去海边互相袒露心事。
他说,让我们一起坐飞机,离开这里,然后有吃有穿。
一切都是肮脏的,连那个女童也是一半浸染在这墨色里。
然而,他们仍然有爱。
爱着女人,爱着母亲,爱着做梦。
比较出彩的台词大概是乞丐的那段独白:我妈妈說,我壮得像头牛 我说以后我长大了 要像树一样高,一样壮 要帶她到树顶去看风光 可是我妈妈說,当树不好 树长大了会被人砍掉的 还不如当 河边石头上的青苔 只要有水,有光,就能生存 女孩说,你和我还不是一样的吗? 乞丐说, 不一样 你不是青苔 你是花 算是让人眼睛一亮的地方。
最后见到怀孕的女人和女孩,本来以为她们会落泪,然而干净的脸上甚至有些微微笑容。
淡漠的可怕,但也是必然如此。
因为,能够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生物一定是有足够的冷酷与遗忘的能力。
如此才能继续生存。
内地人,kuso
色调拍得很好,几个角度我也觉得很有风格,乞丐真的普通话很普通,但是力量惊人,生命力惊人,绿宝石是个怎么样的存在?信仰吗?最后胖子没死是导演为了不烂尾加的彩蛋吗?青苔真的很卑微吗?为什么女的不好好找份工作,要通过卖淫为生,还带着那么小的表妹,无语,醒醒吧!人生长着,做点有意义的事。
这瞎扯淡的结局加上余文乐让我想到了花花刑警
树长大了会被人砍掉的,还不如当..合编石头上的青苔,只要有水,有光,就能生存
话说余文乐还行
這是我近年來看過最好看的電影,好久沒看到這麼好看的電影了
非常混乱的叙事,角色也毫无性格可言,难道导演只为弄这么一出儿现代版的“勇者斗恶龙 ”不成?
粘湿,无用
男主角一直来都喜欢,女1号也给我眼前一亮的感觉
一个石头引发的血案...
真难看
晕倒,什么乱七八糟的啊
这是一部典型的香港电影啊!剧本就稀里糊涂敷衍了事,视听语言就丰富多彩赚人眼球!另外又够暴力重口,又表现那些个乌七八糟的香港,绝对够本土!所以形式的功课是拍电影必须要修的,否则就会像九把刀那样手握好故事结果拍成偶像剧和MV。郭子建有这样的积累才能去拍打擂台。三星半。咳咳。
什么是善,恶在哪里。其他的都可以忽略
这片sense好足,余文乐sense好足,郭子健真是被北上商业片磨平棱角的导演,还是司徒锦源靠谱。
黑暗 暴力 儿童不宜 纯粹娱乐
河边石头上的青苔,只要有水、有光,就能生存。。。。
青苔
青苔就是生活在底层,顽强的生命力,原来除了警察和混混,还有介于中间的一种人啊
和野-良犬的调子类同。。我喜欢,,歌曲真好听,余文乐演痞痞的角色太合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