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失误”,满村皆亡。
电影的内容是沉重的,色调也是阴暗的,就像电影人物的内心,两个对立面都是阴暗的,只不过两个都没善果。
本片优美的田园诗原来是建立在如此血腥的基础上,通篇不是传统恐怖片的撒血浆博眼球,而是将人性的阴暗仔细描画。
老鼠不过是人心黑暗的载体,所以从来只能被驱逐,不能被消灭!
村长不让人出去,想到那部极有名的电影《地下》……为了自己之利,捆绑了村民,也不能离开……村长原来可能是投靠日本人的韩国人,所以,不能出去,出去就死……将麻风病人赶出去,然后老鼠回过头来都带了病菌,反噬全村……原来的巫婆救了他们一群人,但最后好像也是他们烧死的……为了生存的犯罪,不是犯罪。
还有这样的一套逻辑。
不过全片不太科学的,原来也有那么多的老鼠,为何不咬人。
也没人感染呢,后来魔笛吹响,带着老鼠进攻村落,开始咬人了……既然魔笛这么好使,又干嘛用烟攻呢……女主的变化也非常奇怪。
起初不承认,后来又突然附身救男主……不如,索性让女主反水,剧情冲突更激烈呢……结局太黑了。
连孩子都不留呀。
都不留呀。
全篇都是人恶之恶也……
村长 —— 从他最后掏出日本刀的行为,很容易判断出他指代的是日据时代的幽灵;村民 —— 日本的信徒、傀儡与帮凶;德仁巫女和她的村民 —— 受苦受难的传统朝鲜族,他们是最后的根,遭受日本的侵略而奄奄一息,但催生出一群老鼠,即新韩国人;客人 —— 可能有人会说他象征的是美军,但更深一层,他象征的是西方科学及其附带的意识形态,他先是镇压住老鼠,最后又解放了老鼠;老鼠 —— 被(思想)解放的但却断了根的新韩国人,他们左冲右突上串下跳,充满能量但早已迷失了方向,它们攻击传统、攻击日本、攻击西方,但就是不知道自己是谁。
客人,也可以是外来者。
外来父子是中国,跳大神的是韩国国内有识之士,日本人就是日本。
韩国历史上苦难重重,好不容易有了有识之士,结果失去信任被愚蠢的韩国人坑死。
外来父子提了点小要求,韩国人表面答应,却在度过危难后,被韩国人背叛甚至下毒手害死了小儿子,最终在大人复仇的怒火下灭亡。
这在历史上也是棒子们经常干的蠢事,在中国和棒子们的交往中,你常常能找到这样的事情印证。
日本人当然是邻居,日本也确实是韩国的邻居。
他们表面和善,目的却一直不明朗,部分韩国人甚至觉得他们是好人,直至后来这个邻居漏出魔鬼一般的獠牙杀死他们。
害,看起来荒唐可怖,可这比起历史,比起曾经死于这几个国家相交相伐的无数代人来说,远算不上沉重。
影片一开始从男主和儿子英男的相处不难看出这是个老实憨厚疼爱孩子的普通父亲。
无意中闯入林中的一个村子,村民们面对外来人一脸惊恐,仿佛是看见了吃人的怪物一般,这样夸张反应让人莫名奇妙。
只有村长没有露出恐惧和错愕,却是一脸诡异笑容,仿佛是等来一只自投罗网的猎物。
村子没有想象中的热情招待,一切显得那么的不自然。
村长从男主口中得知战争停止了的消息没有露出喜悦反而是要求男主保守秘密,或许是怕村民知道这个消息后会离开村子而自己的权力和威信将受到挑战。
明明不会英文却将英文纸条倒着看,装模作样的告诉男主这上面是写的日期。
村长不懂却仍要装懂的虚伪性格因为他是村里智者和权力者,他不允许有人对他的能力产生质疑。
村里饱受老鼠的侵害,男主主动提出帮忙治理这一难题。
村民们很高兴,村长却脸色沉沉心事重重。
最终男主将老鼠们赶出村子,加上平时对村民们的热情帮助渐渐得到村民的赞许。
这一切都被村长看在眼里,他并不在乎男主是否真的治理了老鼠,他只觉得男主的存在大大威胁了村长的地位。
于是开始挑拨离间,诬陷男主是间谍,长期封闭生活着的村民们一直以村长的话为尊愚昧而自私,最终将男主和儿子赶出村子。
本以为电影名字的客人就是指的男主和英男,却发现现在在村子生活的人才是入侵别人领地的可怕“客人”,所以女巫才会说这个村子都是犯下了罪的人。
男主的善良没有抵过村民的愚昧,这群恶人在村长的带领下又一次恩将仇报。
英男因为吃下村长送的饭团而死去,这是压垮父亲的最后一击。
一个曾经幽默开朗善良的男主变成表情麻木的复仇者,他将老鼠引回村子,村子里的大人都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天亮了,孩子们找不到大人,只听见扮成小丑模样的男主吹着笛子悠扬轻快,最后被领进了老鼠洞里。
最后这里男主的小丑装扮很诡异,小丑形象通常是孩子们喜欢的伙伴却变成引诱他们走向了死亡。
大人们犯下的错孩子们也逃不过这一劫。
有些人说洞里没有老鼠了男主可能是在救孩子们不要再回村里但是我不太认同。
因为男主不仅用石头堵住了洞口还用小石头来固定,大概就是要把孩子们困在洞中自生自灭。
电影中村长是个贪恋权力,不容许有人挑战自己权威且虚伪的形象,村民们愚昧且懦弱,所以整个村子都在村长的牢牢掌握之中。
男主的出现则打破了这样的格局,微微削弱了村长的绝对话语权,甚至村民们可以抽和他一样的美国佬的香烟。
男主的热情好客,平等看待每个人的做法在这个村子里这就显得格格不入,最终被迫害也无法理解自己做了什么才招致如此横祸。
很久没有看到这种题材的电影。
惊悚恐怖悬疑又新奇震撼!
有的时候,要相信自己的直觉,多观察,多细心一些。
人善是好事,可是,不能总以为别人也如自己一般。
这个世界上,很不幸地总有一些我们无法想象的恶。
作为成人,是一群恶人,可是看似天真无辜的孩子就真的无辜吗?
在这样教育影响下的孩子只是大人的缩小版而已。
当他们惩罚客人的时候,那么小的孩子就像看表演一样地看着。
这是人命,不是一场演出,然而他们早已没有了辨别能力,习以为常。
最后,也许好多人幻想孩子活着,抱歉,真羡慕你这么天真。
他们最终人鼠一窝。
电影有很强的宿命论意味,整个故事都在验证巫女的预言。
开头男主也就是那位父亲为给得了肺结核的儿子看病带着儿子去首尔,孰不知他手中外国人给的医院地址就是一句脏话kiss my ass,所以一切也注定了是一场悲剧,只不过在悲剧来临之前无人知晓。
故事整体还可以,表达了导演想表达的,揭露了人性的卑劣与丑陋,只不过最后男主将全村孩子引进石屋封死的桥段显的多余刻意,因为既然老鼠全部回来,不可能只吃大人不吃小孩,所以最后的这个桥段就显的多余,但是导演大概是想充分表现男主的报复心,或者导演本身太激愤不这样不足以表现自己对人性的失望,所以来了这么一段。
整个电影许多地方安排的很严谨,故事很完整,没什么漏洞,只不过看了一遍,关于村长为什么不让其他人出去这点没看懂,我看评论有人说村长是韩奸,可是看那套军装也不知道是不是韩奸服,况且即使是韩奸出去就一定会清算他吗,也不一定吧,所以也不追究了,整体不错就行吧。
改编虽然免去了创造的过程,却需要在不偏离原作的轴心之上做到创新并非易事,见识过无数经典被翻拍成渣,我想对于这一点大家都是有共识的。
本片很好的将传说与现实融合,设定了一个恰当的年代背景,将父子俩与村民一片祥和的相处作为铺垫,跟之后村民的忘恩负义形成反差,由此引发愤慨情绪,是恰到好处;从截指之痛再到丧子之仇,将乐师的悲痛层层递进,最终酿成诅咒如期而至的悲剧,一切更是顺理成章。
关于结局,可能有人要说孩子是无辜的,乐师是否太过残忍?
然而此处正是点题的关键。
顺应传说中魔笛手用笛声拐走了孩子的报复方式,以乐师将孩子们引入山洞作为结尾,即便不直接呈现如同大人们所遭遇的那般血腥场面,观众也能猜想到他们将面临怎样恐怖的经历。
可是村民们对乐师背信之时,又可曾对乐师儿子有过怜悯之心?
知恩不报是不一定要付出如此惨痛的代价,但对于忘恩负义,就该知道会有罪有因得的一天。
所以是村民们将自己和孩子推向了悲剧,而乐师只是恰好成为了诅咒中那位外来的“客人”。
本片还有不得不提到的那就是那动听的笛声配乐,以欢快的节奏衬托融洽氛围的乐,以清脆的声调烘托复仇时的痛,以悠长的旋律表达结局的悲,贯穿始终。
我唯一觉得缺憾的即是对村庄之前所隐藏的秘密感到有些困惑,解释似乎并不是特别清晰。
改编童话也好,恩将仇报因果循环也好,都不新鲜,最可怕的是结局屠村后以为儿童能有一个新的开端,继而一个村的儿童都活活困死来血债血还,而且还给了哭泣的婴儿一个特写就让人心痛难忍。
即便是恐怖片,也很少有拿婴儿下手的,最起码总是留出一线希望,或者说是救赎,特别是对复仇者。
为了躲避战争而自我封闭,为了生活对病人赶尽杀绝,怯懦的人们组成乌合之众拥护贪欲熏心的恶人为王,却难免为这个可怜的婴儿道一声无辜:大人作恶他被老鼠咬,大人造孽他被丢进洞里,可以想象饥饿之下他是第一个受害者。
这已经超出复仇的概念了,这就是屠杀。
这个结尾,值得影史留名,供后人反复探讨。
影片将宗教的报应理论结合吹笛人的神秘技能,将这个充满罪恶的村庄之人绳之以天理,带着恶有恶报的痛快节奏。
巫女服从政权时有吃有穿,不服从政权时饿个半死再被烧死。
弃神之人还妄图得到庇佑,真是可悲可笑。
即便没有吹笛人的烟雾,这个村子里的人早就被村长父子二人迷糊的团团转,白日梦游般既无思想又无原则,醒如行尸走肉,何惧末日即将到来。
英男死时被父亲抓住脚的片段感染力超强,神佣的背叛也是让人绝望的一笔。
战争在外虽然暂时平息,而人们心底的恐惧和疯狂却从未止步。
受害者终于成为他憎恨的刽子手,那副小丑的模样还能拿得下来吗。
客人是外来者,客人的到来意味着改变,就像早期欧洲殖民者做客美洲,客人不仅是一个新的身份,更是代表着一种全新的价值观。
第一个客人吹笛人带着儿子去首尔治疗肺结核,因为一个美国人曾经对他许诺会治好他儿子的病,还给了他一个英文地址。
对于吹笛人来说,美国人是客人,而且这个客人是带着善意而来,美国人帮助韩国扭转战争局面,帮助韩国结束战争,所以吹笛人是相信美国人的。
对于那个能够治疗好儿子病的美国人留下的地址,吹笛人不惜跋山涉水穿越丛林。
然而,这个客人实际上只对他开了一个玩笑,所谓的英文地址并不存在,那句话只是一句英语中的脏话——kiss my ass,monkey。
正如朝鲜战争,外来国家如美国的干预,才是造成朝鲜分裂的重要原因,然而韩国人却将美国客人视为救星。
美国人在此代表恶的起源。
然而,就是这一句话,却让吹笛人带着儿子闯入丛林,成为了另一个客人。
第二个客人吹笛人就是第二个客人。
他的闯入,为这个地图上找不到的村子带来了希望,他懂一些医术,还能用笛子吹出神奇的音乐,正是凭借这一点,他帮助全村清除了鼠害。
然而,对于村长来说,他的医术,他的笛声,他从外面世界带来的战争结束的消息,都使他成为了一个不受欢迎的客人。
独裁者往往用恐惧统治人们,老鼠和战争是村长的两大统治法宝,一旦失去,村长的地位也就不复存在,这个村子也将消失。
所以,这个客人尽管带来的都是宝贝,对于村长来说却是十足的祸害。
所以他注定被排挤清除。
最终吹笛人奋起报复,毁掉全村。
吹笛人代表的是由善变恶。
第三个客人村长和为虎作伥的愚昧村民。
这群人当初离开村子,抛弃了一群患有“麻风病(好像是,不确定)”的村民和巫女,后来外面战乱,这群人又重新回到村子,成为村子的客人。
村长为了使曾经被遗弃的村民接受他们,不惜以孩子为切入口,村民们动了恻隐之心,收留这群客人。
然而,这群客人,转眼变卦,反客为主,将患病村民和巫女关进洞内隔离,使他们葬身疾病,身体都为老鼠所啃食,并最终将尚存气息的巫女关进洞中烧死。
这群客人本身代表了纯粹的恶。
第四个客人第四个客人是天亮后回家的孩子(之前去哪儿了我也忘记了)。
吹笛人释放老鼠,干掉了全村的成人,成为了这个村子暂时的主人,等孩子回家,他们变成了一夜之间变成了新的客人。
这群客人本身并无善恶之分,然而,吹笛人已经不在乎善恶,对这个世界已经绝望,将孩子们诱骗至当年的山洞,然后用巨石封住了山洞的门。
这群孩子,可以理解为恶人的后代,或是未来之恶,也可以理解为吹笛人为了免去他们长大沾染恶的世界从而下手。
总之这部电影极度暗黑、悲观,集恐怖和悬疑为一体,揭示人性丑恶,反应了新旧观念间的巨大隔阂及其所带来的强烈刺痛。
表现手法不足,不够极致,整体观感一般。
标记:演村长的演员浑身弥漫着一股阴暗气息让人不寒而栗。
根据童话花衣魔笛手改编,比起童话中魔笛手因为村民反悔报酬而诱走孩子,这部现实版黑童话改编得更合乎情理,吹笛大叔为村民清除了鼠疫,而村长却恩将仇报害死了他的孩子,在村民被老鼠啃噬之后,吹笛大叔也用笛声让村民们的孩子走向死亡。吹笛人代表着客人。是会驱鼠会吹笛会制药能糊房顶会拐走妹纸的新势力,是封闭村庄闯入者,也是陈旧黑暗势力的终结者。【创意不错】
2.5
人性非善即恶的,看着不过瘾
韩国狗镇:以鼠之名。我们每个人都有罪。犯着不同的罪,我能决定谁对。谁又该要沉睡,争论不能解决。在永无止境的夜,关掉你的嘴。
这才叫以直报怨,杀光恶人一个不留。
两次约定,一次和人,一次和鼠,多甜蜜的复仇,原样奉还的灾劫。花衣吹笛人的传说移植得还不错,神秘村似的故事背景和指涉政治格局却没好好用上,不清不楚的地方很多,恐怖效果也一般
不错的片子
人物单薄了一定,但是这种深山孤村的背景设定大爱~
故事不错,细节太差。妹子的自杀太过生硬和刻意。孩子长相不讨喜,偷铅笔,关键时刻无视重伤的爸爸偷吃毒饭团,最重要的是毫无病态,无法烘托出爸爸迫切拿钱治病的心理。爸爸整天忙着泡妹子,和孩子互动很少,最后连带杀掉全村小孩简直毫无理由,小丑的红鼻子也很跳戏。漫山烟雾遮了日月的设定很亮。
前面铺垫这么长,人物矛盾却还是不痛不痒不到极致
是个狠人……结局满分
不喜欢的别bb,搞得自己多吊一样。
对恐怖片不能太苛刻,而况还有一个真正毛骨悚然的结局
前面的铺垫后面全毁
善良被欺骗后便是痛彻心扉,不是罪恶而是后悔当初的善良。
严重消磨观众耐心的电影,从剧本到表演都乏善可陈,几乎没有剧情衔接,恐怖惊悚片不代表充斥着让观众生理厌恶的画面就完成任务了,男主角被砍断手指那里让我对他的表演稳定性表示质疑,甚至全片里他瘸的都不是同一只脚,豆瓣有时对韩影过分宽容了
黑色疯狂的怪诞童话。
客人这部电影,完美反映了什么是专制下的人性泯灭。这种绝对不能用贪生怕死或者自私自利来解释。而是人类在集体生活当中追求集体利益,灭绝个体个性,放弃是非观道德观。但是换句话,也可以看到统治者的洗脑是如何做到的。---------这是即苔藓之后,我看过又一部非常奇怪,但是又觉得其实好看的电影。
拍的啥啊……
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