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静边远的山区,一望无垠的田野,几十种深深浅浅的绿色随风波动,空气中似乎可以嗅见青草的芳香。
在现代文明攫取的手掌中,一个小村庄从指缝间漏了出来。
一天,这个与世隔绝的乡村沸腾了。
打破平静的是村上惟一一名医生——伊野医生——的失踪。
这个原本受到全村人感恩戴德的医生,在警察的追踪中却逐渐变得扑朔迷离。
围绕着他的秘密越来越多:他是谁,来自哪里,他究竟是不是医生,他潜伏在村中有什么目的?
更复杂的是,伊野医生的秘密中似乎还隐藏着其他村民的秘密。
随着伊野医生的秘密一步步被揭开,他的谎言也逐渐清晰:利用村中缺少医生又与外界隔离的便利,丝毫不懂医术的伊野先生阴差阳错地成为了“医术高明”的医生。
但实际上,他却从未对生病的老人们施以真正的治疗。
他的能力似乎仅限于“听胸腔”和“按压受伤部位”。
即便如此,谎言蒙蔽下的村庄却焕发出生命力和活力,充满了感激声和祥和欢乐之气。
于是谎言与真实之间的暧昧就在对现代医疗的反思和医生这个职业意义的追问中发生了。
首先,这个村庄是被现代医疗体系抛弃的一环。
这里没有完备高效的社会机器,于是环环相扣、严丝合缝的社会秩序也因此缺了一个咬合的齿轮。
但是生活依然需要顺畅地、或者至少不艰涩地运转,于是谎言就这样顺理成章地被孕育和被庇护了,充当起那颗脱落的齿轮,并且不称职地履行起相应的责任。
这个谎言毫无疑问地违背了职业道德,尤其是它冒充的这颗齿轮是可以掌控人生死的医生一职。
这是所有职业中,对于业务技能要求最高的岗位之一,而在现代医疗的评估体系中,技能的不合格就等同于丧失职业道德。
于是,作为职业道德和社会秩序的维护者,警察义不容辞地要确保所有的齿轮都货真价实。
但最初言之凿凿,已经将谎言制造者伊野医生视为罪犯而抓捕的警官,最后却陷入了是否履行职责的困扰。
造成这个困扰的原因是,这个原本需要谴责并清除的谎言,不仅是不称职地充当着齿轮的功能,甚至最终超越了齿轮,“超额”完成了它的任务。
相比于齿轮,它不是流水线上的程式化的冰冷的产物;它大象无形,却有着温暖的触感、柔和的光泽。
它不是陈列在昂贵的橱窗里、贴着合格标签、必须金钱购买的商品;它是在需要时触手可及的关切之情,它虽然无法满足消费需求、却可以回应心灵的求助。
因为这个谎言的嵌入,被现代文明遗落的小小乡村,村里一个个孤独的老人,和他们孤苦无助的心,才重新拥有了与当地美丽的自然相匹配的惬意生活。
所以,这个违背了现代意义上的职业道德的谎言,却实现了比现代文明要久远许多的对人本身的终极关怀。
面对两者的冲突,最后所有被卷入这个谎言的人,包括受骗者,包括名义的“受害者”,甚至包括坚定的追查者,都选择了违背职业道德,而维护对人性的终极关怀。
因为合格固然是保证效率和质量的要素,但人却远远不只是商业社会里的消费动物。
相对于身体上的病痛,孤独、疏离,和爱的缺乏才是人类世界里最难以治愈的疾病。
而治疗这个疾病,不需要学历,不需要资格证,也不需要专业常识。
任何人面对这个病症都可以成为救死扶伤的医生。
这部影片就是一个极端的例子:治愈的良药甚至可以是一个谎言。
谎言本不应该与真实发生暧昧。
但西川给出了一个不同的答案,而我们也被说服了。
因为在这部影片中,我们揭开真实的面纱,背后是被消费主义彻底物化的所谓医生;但我们揭开谎言的面纱,背后却是如自然孕育万物般大象无形的同情与博爱。
(原文发表于公众号《医鳞集》)一在西川美和的电影《亲爱的医生》里,瑛太饰演的一名来自某知名医学院的实习医生——相马启介去到了一个偏僻的小村子——神和田村,开始了他在那里的实习日子,就同许许多多贫穷落后的小山村一样,神和田村也是一处“遗忘之所”,年轻人都离开了那里,要去大城市闯他们的天下,而只留下些安土重迁的老人们,空守着他们安谧而冷清的大宅子与他们屋前那一爿一爿的田塍。
在这个村子里,来的人少,去的人多。
所以,相马的来到也算是件大事儿。
神和田村虽小,但也是有些人口,而村子里,给这些“遗老遗少”们看病的,在相马来之前,却只有一名医生和一名护士,而他们的全部便是一间简陋的村卫生室。
但村卫生室虽破旧,医务人员虽少,这名由笑福亭鹤瓶饰演的名叫伊野治的乡村医生却在这村子里有着好得出奇的声誉,好到什么程度?
已经是近乎神明的地步了!
但是,导演西川美和在这部片子开头却是用了倒叙的手法,而倒叙而来的则是伊野医生的神秘失踪,——而同时,警察也正在搜捕他。
伊野医生究竟是神明还是罪犯?
随着剧情的展开,伊野医生的过去也在一点点地被揭开。
原来,伊野治根本就不是名合格的医生,他挂在村卫生室墙上的那张医学院毕业文凭分明是他父亲的,他白大褂口袋里插着的那只镌刻了他姓氏的象征了医生地位与尊严的钢笔也是从他患了阿尔茨海默氏症的父亲那里偷来的。
他根本就不懂多少诊疗知识。
而他那所谓的“近乎神明”的声誉则一半要归功于他的好运气,一半要归功于护士的帮助。
一次,村子里一名老人突发呼吸困难,伊野医生和相马立即赶往老人家出诊,然而来到老人床边的时候,老人却咽气了。
伊野医生半安慰似的搂过了老人,在他背上轻拍了拍,却在这时,一团寿司从他嘴巴里咳了出来,老人又活转了回来。
于是乎,村里人皆以为伊野为神明。
又一次,一名男子同样是突发呼吸困难,送到了伊野医生卫生室里,伊野却束手无策,无法给出明确的诊断。
这时还是护士提醒伊野说,他是张力性气胸,并递给他一只穿刺针,说要立即给他穿刺放气,否则会有生命危险。
然而,伊野接过穿刺针,却不知所措,因为他从没给人做过胸穿。
但在护士的坚持下,伊野只得硬着头皮,沿着肋间隙把穿刺针刺了进去。
刺入的瞬间,一股高压气体从男子的胸腔里喷出,男子总算能喘的过气来了。
这便是伊野那所谓的高超医术。
到影片后半部分,我们才知道,原来伊野只是个药代,借着他做药代期间织起的关系网疏通了各路关系,才做成了神和田村的村医。
可伊野究竟为什么要大费周折地来这么个无人问津的小村子做医生呢?
甚至还要冒着非法行医的危险。
原来,神和田村因为地处穷乡僻壤,很少会有医生愿意来这里行医。
在他来之前原本有一名村医,但后来也走了,只留下护士一人。
伊野因为做药代的关系,经常要奔走于各个诊室、各家医院,所以也知道了神和田村没有医生的情况。
最后,他下了决心说要留下来,哪怕自己没有医师执照,好歹自己也懂一些最基本的医学知识,好歹自己还认识不少医生朋友,在真的遇到紧急情况时,我也可以联系他们。
所以,在村民们——甚至连来这边实习的相马,——也都不知情的情况下,伊野做起了神和田村唯一的一名村医,但就是在伊野医生这般误打误撞的行医过程中,他和村民们却建立起了无比的信任,村民们都对他百般地尊敬与喜爱。
当然,故事的冲突并不局限于此,伊野最后事实真相暴露也不是事出无因,而是因为一起所谓的“医疗事故”。
村子里,一名由八千草薫饰演的老人因为长期上腹部疼痛而求助于伊野医生,但在伊野医生给老人诊断出胃癌后,老人却要伊野帮她隐瞒真相,因为她不想自己的女儿担心,于是伊野伪造了内镜报告,故意地给了个“假诊断”,只是对老人的女儿说是胃溃疡而已。
但最后老人的病情恶化,真相已要浮出水面。
就在这时,一天夜里,伊野医生脱去了自己的白大褂,扔在了路边的田里,趁着夜色驾着小电驴离开了村子,从此没有人知道他去了哪里。
二以前不曾想到,日本也面临如此严重的乡村医疗困境,只从去过日本实习过的同学那里听说,现在的日本医学生,即便是从京大医学院、东大医学院这样的著名医学院里毕业的学生,也有不少会选择去小城市行医,而不会留在东京这样的大都市里,但也许即便是对于这部分医学生来讲,小乡村也不会是第一选择。
后来,也慢慢了解到,其实在世界上许多国家,不管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有着类似的情况。
农村医院经费上难以维持,医务工作者逐渐流失,而医学院的应届毕业生们又不会选择来这些地方行医,医疗资源在城乡之间形成巨大的落差,一面是大城市里医务工作者接近饱和,一面却是原本的乡村医生后继无人。
比如在加拿大,有着超过20%的农村人口,却只有10%的医生在为他们服务[1]。
比如在美国,村医院的处境同样艰难,仅在2010-2015年这短短数年间,全美就有67家村医院倒闭,238家面临倒闭的风险[2]。
而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我们有着50%的农业人口[3],却也只有30%的医生在基层工作,而在乡镇卫生院的则只有10%[4]。
在这里,我们不会对这一问题背后的原因做过多的分析,但至少在这些原因中,有一点还是值得我们注意的,那就是医学院毕业生对前往基层医院、农村医院行医的意愿与兴趣究竟有多大。
当然,在中国,由于历史原因和体制原因,医学院校大大小小非常复杂,从一本到三本再到大中专院校,都分布有医学专业,而对于这些不同医学院校的学生,在对于基层医疗的兴趣上或多或少都会有差别。
此外,不同医学院校的培养目标也不尽相同,大中专医学院校的存在本身就更多的是考虑到基层医疗和农村医疗,其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也自然会更偏重于这方面。
然而,即便是对于这些大中专医学院校,学校的教学目标是一方面,学生的意愿和兴趣仍旧是要放在另一面去衡量的。
所以,哪怕学校的要求如此,毕业生的现实也如此,这些大中专医学院校的毕业生一旦有了机会,也难保不会选择“向上流动”,而成为基层医疗人才流失的统计数字里的一份子。
所以,能吸引医学院校毕业生前往基层行医的无非还是两点:兴趣和待遇。
这里我们就只谈兴趣这一点了。
当然,我们并没有全国范围的调查数据,更无从对不同医学院校医学生对基层医疗的兴趣程度做更深入的分析(这自然也是一个很好的课题),所以,我们也就只能就自己所在的学校做一些质性的考察,写一写自己的印象。
在国内几大医学院校里,就我们的观察而言,似乎很少会有学生愿意毕了业去三线四线城市工作的,也似乎很少有学生对基层医疗、农村医疗感兴趣的(当然,因为不曾做过自己学校的调研,这里写的只是我们的观察)。
当然了,就这些学校而言,其教学目标是为了培养在中国乃至在世界上顶级的医生,所以去三线四线城市工作似乎少了些机会,似乎是某种程度上的埋没。
然而,日本的某乡村医生在自己村子里做医生的同时,做了十多年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所以,埋不埋没和在哪里工作也不尽然是对等的。
此外,即便我们认为去基层医院工作确是埋没了学生,可兴趣却是另一方面的。
顶级的医生不光是要有顶级的技术,也同样应该有宽大的视野;而对于基层医疗、农村医疗的兴趣与关注,是否应该成为这视野中的一部分?
至少在我们看来,答案是肯定的,如果我们的医学生还不去关心这些问题,还有谁去关心呢?
自然,有兴趣者可以不必真的去做村医,他也许可以想出其他更好的方式、以更宏观的形式来推动我国农村医疗的发展,这也是值得期待的。
正如同“黑土麦田”的秦玥飞,他当然是自己先做了村官,但“黑麦”之后,他终究还是在以更宏观的方式去推动我国的乡镇建设的。
但自始至终,兴趣仍旧是第一位的;没有兴趣,我们很难想象会有什么实际的行动。
所以,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只是想提出这么个问题:在我们的培养方针里,是否应该把农村医疗与基层医疗也纳入其中?
在上海医学院那首已几乎无人传唱的老校歌里,有这么一句:“人生意义何在乎?
为人群服务。
”而这人群究竟是只限于那50%的城市人口吗?
我们的医学院校究竟是在为谁而培养医学生?
我们看到,在世界许多著名医学院校的培养方案里,都在逐步纳入对于农村医疗、基层医疗的具体而微的关注。
新西兰奥克兰大学(The Univeristy of Auckland)近年开展了“区域-农村项目”(Regional-Rural Programme),这一项目会选派部分对基层医疗感兴趣的第五年医学生前往基层合作单位进行为期数周的浸入式学习,而事实也证明,在这些学生中,有很多毕业后都回到了这些基层单位[5]。
而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也刊发文章声明:加拿大医学院校应该认识到自己对培养乡村医生的责任所在,而UBC正是其中的一股中坚力量[1]。
同时,他们为加拿大的医学教育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所有医学院校应该提高初级医疗课程(primary care teaching)的比例,在美国,那些对初级医疗及家庭医学(family medicine)予以更多关注的学校,也出产了更多的基层医疗工作者;二,医学院校应该招收更多的农村学生,研究指出,这些学生回到农村地区行医的可能要高出两到三倍;三,所有医学生应该充分暴露于农村医疗的大环境里,从而培养他们对于农村医疗的兴趣;四,那些业已存在的农村住院医生培养项目(postgraduate rural residency training programme)应该得到更大力量的扶持,因为从这些项目里出来的学生绝大多数都去了基层工作。
而在苏格兰地区,则全境推行了所谓的“苏格兰乡村医生专科培养项目”(the Scottish rural-track GP specialty training programme)。
这一项目的申请者会在苏格兰多地的基层医院进行为期四年的轮转培训。
而苏格兰的阿伯丁大学(Aberdeen University)医学院则给他们的学生提供了一个为期两年的去乡村医院实习的选择[6]。
以上这些项目或者建议也许更多的是切切实实地在为培养乡村医生、家庭医生而服务的,但由于国情的不同、医学教育体系的不同,我们想,也许我们自己不必照单全收,我们自己也未必要以培养乡村医生作为我们的培养方针中之一条,因为这毕竟在我国的医学院校建设理念中就已区分开了。
但对于我们来讲,我们的医学教育是否应该也为我国的乡村医疗尽些责任?
国家政策层面在极力推动乡村医疗的发展,私立资本也在一点点下沉,然而,没有人才,这一些努力还是容易落空。
那么,在其中,上医等我国顶尖的医学院校能起到多大的促进作用?
我们是否也应如UBC所建议的那样,多些乡村医学、全科医学、家庭医学的课程,多些学生们去基层医院、去村医院见习实习的机会,也让我们的学生“充分暴露于农村医疗的大环境里,从而引起他们对此的兴趣”?
也许,我们的学生毕了业不会去做乡村医生,我们也不必如此要求,但若是他们有对此更多的关怀与兴趣,是否会在其他舞台(如公共政策、商业领域)上,去阐发并实践他们对我国农村医疗、基层医疗的期许与理解呢?
我们想,这些问题应该是我们在这“纪念的喜乐的闲暇里”需要去认真思索的。
[1] Wilson G, Kelly A, Thommasen H. Training physicians for rural and northern British Columbia. BCMJ, 2005, 47(7): 373-376.[2] iVantage Health Analytics. 2016 Rural Relevance – Vulnerability to Value. [3] 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4] 2015年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5] The University of Auckland. New regional rural doctor training for Whakatane. 2017 Jan. https://www.auckland.ac.nz/en/about/news-events-and-notices/news/news-2017/01/new-regional-rural-doctor-training-for-whakatane.html[6] MacVicar R, Siderfin C, Williams C, Douglas J. Training the rural GPs of the future. BMJ Careers, 2012 Feb.http://careers.bmj.com/careers/advice/view-article.html?id=20006803
身体真的是我们生活的本身,而医生,当他面对病人的身体,他们的病,即众多他者的生活的本身(或者他们生活本身的走样)时,他是不是时时在痛苦中?
在压力中?
所以惯性的撒谎,以纾解其自身的存在之难。
所以最真诚的医生往往也最善于制造骗局,制造治愈的骗局或者无能为力的骗局,因为无论你的生死,都将是他者的生死,他者的生活的轮回,即使这个他者是我的父亲,我也可以退却着却不逃亡。
(母亲不就是为了保护女儿,或者反过来说,不让女儿说谎而选择缄口?
)反而是这种“可爱”的医生,却不会欺骗,或者只能用欺骗自己的方法来施展一种对他者真正的关怀。
而唯一一次他不想欺骗自己了,却只能在真实的治疗中落荒而逃。
当然,最后他的出现又闭合了这个结构:他依然可爱的欺骗着。
所以,当我们回望整部电影,其他的他者竟然都是可耻的,即使他们在生病,在进展他们艰难的生活。
所以,我们也只能说,是病人在迫使医生虚伪的生活下去,这便是我们这个社会中某种人性的基层机构。
可以康复也许本身就是我们身体的一种罪恶。
一直都挺喜欢看日本关于医疗话题的电视剧或电影。
《白色巨塔》《救命病栋24时》《医龙》《Code Blue》《仁医》《顶尖医生》《白色荣光》……每一部都让我在了解到日本医疗体制的种种缺陷的同时,更感受到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
这部《亲爱的医生》也是一样。
夏日的日本乡村很美丽、很安静。
大片青翠的稻田,蜿蜒曲折的乡间小路,还有爱看热闹爱喋喋不休却淳朴的村民。
乡村医生伊野就在这个村庄里给人体检、看病:他照顾着整个村庄的健康,不仅是身体上的,还有心理上的。
看得出来,村子里的人们对伊野都万分信任和敬爱。
伊野的车经过村庄的小路,沿途的居民,不论老人还是孩子,都会跟他亲切地打招呼。
而伊野也会在车上扯着嗓子跟村民们聊上两句,叮嘱他们注意身体。
村长说,在这个一半的居民都是老年人的村庄,伊野一待就是三年半,真不容易。
是啊,有伊野的这几年,整个村庄都有了分外的健康与活力。
电影特别描写了伊野和患有严重胃病的乌贝太太的故事。
欧巴酱不懂医学,她只知道自己的身体是越来越不对劲了;欧巴酱不愿意成为子女的负担,她拜托伊野不要把自己的情况告诉在东京做医生的女儿。
伊野一一应允了。
他帮欧巴酱做最基本的【治疗】,他陪欧巴酱看电视、解说棒球规则,他把欧巴酱的病情瞒了起来连他的护士和助理实习医生也不知道。
可是他在夜深了的时候默默学习关于胃癌的知识。
后来,伊野失踪了。
村长很着急,叫来警察调查这件事。
可是他们发现,原来伊野竟然不是【医生】。
他是没有行医资格的。
这在日本,是很严重的事。
尽管伊野的助理实习医生在伊野身边的两个月里已经开始怀疑这件事,可是他也没有告发伊野。
因为事实上,伊野是个好医生。
你看,村子里的老人在伊野的照顾下健康地活着。
你看,村子里的小孩在伊野的照料下健康地成长着。
你看,因为伊野,欧巴酱依然能有着作为人的尊严。
你看,大家都好好的,不是么。
医者,医人,医心。
大家有留意影片开头特写的照片里相马的发型吗?
他的发型和片尾是一样的,也就是医生出走一段时间后。
由此推断,伊野医生最后还是回到村子里。
不知道我的推断对不对。
什么是我们真正需要的?
是证书还是治疗?
是学历还是知识?
是表情还是内心?
小时候好像还挺懂,活着活着就分不清了。
我们生活在这个让人不安的社会丛林中,有资格的人我们未必对每一个都深信不疑。
但是,当把有资格的和没资格的放在一起时,大家铁定还是选那有资格的。
我们不得已必须生活得小心翼翼,所以宁愿把自己各个方面甚至生命,都交给别人的证书与资格。
没人愿意面对着老师或医生时,一直去想他们真的有教师证和行医资格吗,他们的证儿到底是怎么来的呀。
就算知道都不愿意相信那是真的。
我去过那么多豆腐渣工地现场,现在还不是住在楼房里么。
我们常常欺骗着自己,蒙住自己的眼睛去生活。
所以,我们有时是村民,有时又是三塞。
可我们不得不为了保障自己权益去做出选择呀对么。
资格,有时候确实代表着一种权利,但也代表着一种责任。
当我们身处弱势时,我们只希望去面对那些比自己更有责任的人,来袒露自己。
怎么能证明他们更有责任呀,你得有证儿,你得是专家。
“专家?
现在有多少专家是真的?
”前两天一个专家跟我说:“专家现在已经是骂人的话了,哪儿那么多专家?!
”当我们一次又一次与传说中的权威与专家促膝而谈时,又有多少人能不令我们失望?
“你的警徵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
”是的,一个谎言被识破,通常给我们带来的不是信任,而是更大的怀疑与失望。
可当我们正在怀疑一个家伙是不是大灰狼时,旁边突然站起一百只真正的大灰狼都拍着胸脯保证他就是,还全部对他俯首称臣时,我们一定刹那间都坚定了,还一劲儿埋怨自己眼拙。
你想啊,连那么多真正的专家都崇拜他,那么他一定还是是专家中的专家!
可是那些所谓的真正的专家呢,突然有一天对我们说连他们自己也不见得是什么专家时,我们又被颠覆了。
于是,我们暴躁地跳起脚来,指着他们的鼻子大骂:“谁叫你们有证儿呢?!
你有证儿就是专家!
我们还非说你就是个大专家不可啦!
没有专家我们以后听谁的去呀?!
”然后七簇八拥地给抬了上座。
于是,一个个专家就这样诞生了!
是的,三塞虽然没证儿,却也被人抬到了那个位置下不来,不管从事实上还是心理需要上都是。
当三塞实在无法再欺骗下去时,他选择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当他被这些纯朴的人们爱戴信任着,高度地实现着自我价值的时候,我想他本也是打算一生都在这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来着,哪怕永远背着谎言。
让他最终无法面对的,只是自己。
“爸爸,你的小手电,被我弄丢了。
”当BLUES口琴的声音再次响起的时候,我慢慢从故事里被剥离出来。
天色已黑,我来抒个情。
如果同样是死去,我选择在美丽的山村,不是都市的半个病房。
可只要有证儿,那么死在哪里又有什么关系呢。
只要有证儿,也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是一部发人深思的电影。
片中的医生原先仅是一个江湖术士,想在小乡村捞点钱,却为乡村的现状所吸引,坠入难以摆脱的人心的藤蔓,在为村里人治疗的过程中逐渐成为一个真正的医生,尽管没有行医执照,但他是个真正的医生,具有医心。
剧中的人物如警察的不停追逐,助手的逐渐仰慕,村民对他的喜爱,包括那个医疗器械销售者也对他的行为认可,或许医生对村民就如医疗器械销售者所言是一种“下意识的关心”吧。
这使我联想到了我最近看的《菊与刀》,其中对义的描写,义在日本是一种不能不执行的责任。
这部电影引起了我对“医生”这一个词的反思,什么是医生呢?
医疗器械+治疗者=医生吗?
恐怕还要+心吧?
最后他那样出现在医院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觉得很帅很浪漫。
即使带着口罩还是觉得他依然笑得很可爱。
于是就安心了。
当我离去,化为尘埃我会让花儿展开笑颜如果你依然还是你我相信你一定知道我依然还是我回头望 我知道我曾经走有几段路没有地图,只有眼神扫过一定还有很多事情没有解开但是我想那就是你所说的生活漫漫征途,要记得沿途停留每一处停留的地方,都有一朵鲜花盛开愚蠢的绝望之下,我随风游荡违背自己的意愿,只是随风游荡
在西川美和这里,即使是一般的人也不仅仅是“要求主体”,而是“欲望主体”。
要求(效果)是可以解决的吧?
真正的问题是:欲望。
众多个欲望主体的祈求,产生出了“愿意欺骗别人的人”(对应着亲爱的医生)。
太多真正珍贵的东西被归属到“爱”的总称之下。
爱包含着一些我们已知或已体验过的行动,但爱仍然是有待补充的。
因此,我们同意他人的骗局,自己主动(我想这里是包含着痛苦,既被动)走入一个又一个谎言。
事实或者说所谓的真相并不在于,我们被骗了我们揭露或者醒悟过来这又是一场谎言,我们总是已知谎言的前提下走入其中,而关键在于有可能出现的惊喜并且把其归入到象征中,我们为了这样的体验并标记它,同意了被骗。
恰巧的是,每个经验者的经验不同,因此“惊喜”总是在经验者自己的一连串符号中被锚定,所以没有一套话语是谎言。
据说老年人更经常提及跟思考死亡,所以他们比年轻人更能面对死亡,并不惧怕。
这当然只是一种说法,然而我不由地想起了外婆。
当时医生有说,十二指肠手术可以让她多撑五年。
只是手术以后,外婆再也走不了远路更爬不了山。
经过那次变故,还是小孩子的我也意识到外婆似乎老了,后来我才知道这期间她私下就把遗照和灵位牌都准备好了,最后走得也不算太痛苦。
《亲爱的医生》表面上讲的是追查假行医的骗子,说的是无医村问题和老龄化社会的病症。
就跟上面谈到的,这片子让我想起不少往事。
先前家里做了十几年药品药材生意,不过并没有任何许可证,上头一再追查、力度加大,终于再也做不下去了。
小时候有什么感冒风寒头晕肚痛,父母都直接给我派西药,从未出过问题。
这种耳濡目染的影响导致我今天还有点刻意远离着医院,先父亦是如此,最后吃了亏。
而就我所知道的乡村医疗卫生服务,未必就好过电影里东奔西走的老先生。
有位小学同学的父亲成了庸医误诊的事故受害者,一针下去,一命呜呼。
影片里的伊野先生倒会现学现用,几次盲打误撞更被乡民奉为救死扶伤的好医师,前来实习的后生更是钦佩有加,类似的黑色幽默回头来看更是讽刺。
常能看到这样的电影人物设置:世间黑暗,无人主持公道,唯有侠客果敢出手;同情弱者,坏人反倒不再是脸谱化的坏人,担当了责任。
《亲爱的医生》说的真假医生其实也差不多,能否水落石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形势依然严峻,问题依然存在。
老太太不愿女儿获知自己病情,即便后来答应到城里就医,然而她们的关系依然存有隔阂。
病魔无情人有情,可导演并没有打算用母女情或夕阳情来化解尴尬的矛盾,那个偏远而美丽的小山村,它该何去何从。
2005年,日本人口开始出现负增长,作为近邻同时又是一发达国家,停滞状态的日本遇到了不少社会问题。
今时今日不再有《楢山节栲》里的弃老,却出现了被动型的“弃老”,正如在我们身边也能发现的空村、无人村和老年村。
年轻人涌向都市,老年人固守乡村,东方的传统孝道难以维持。
没有足够医疗保障的现实不仅危害了老年人,也伤害到年轻一代。
老年人不希望成为子女的拖累负担,迫于现实压力,子女们和父母聚少离多,对隐瞒实情也毫无办法。
是枝裕和在去年《步履不停》里探讨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人生遗憾,而《亲爱的医生》不带太多的私人感情,多了一层批判色彩但也说不上发出大声控诉。
救人与谋财,谎言与真相。
说的是医疗,打动人的反而是情感。
如果仔细体味伊野先生这角色,我们能发现他身上的无奈未尝就不是过去人生的投影。
这等作品充其量还是西川美和的个人思考,她找到一个合适的当代文本与谎言主题,实现了制作意图,引发一定的积极反响。
至于如何消除老无所依的困难局面,做到老有所终,恐怕这不是导演的分内之事。
珍视人生的渺小和卑微的情感,这才是日本电影的一向所长。
【理财一周-东方早报-上海杂志】
这个...不知道怎么给星星了,随便给一个 - -+
2024/7/20 emmm 迟到了10分钟 中后段还有点瞌睡 怎么说呢 把5星的剧本苗子拍得过于温吞平淡 想双线叙事 但是叙事又比较弱 甚至看得有些枯燥
很不错的故事
法律与道义的较量
@2024-06-04 09:11:32
一般般
医生的初始动机始终是钱,所以那些为他辩解只是想照顾村子的话实在是不入耳,警察感叹没人愿意听医生的话才导致事件走向的话在我听来也略为不适,虽然导致他不得不留在这里的原因里也许有一大部分是出于放不下村民,由衷的责任感,但谎言终究是谎言,如果没有护士也许急救病人就会遗憾离世,如果没有这一冒名顶替会在不久后出现真正的医生,太多侥幸导致了医生存在本身带来的安心感,一旦有一个点溃烂,这种安心感就是虚谈,但也许正是因为没经历过乡村医疗的贫瘠,我才能说出这些话,对物质匮乏施以精神之力离我很远
其实我没看完,就看了一半,不知道是太累了没状态,还是片子实在是不对味。看片子的时候,突然想起两年前看过的另一部日本片《摇摆》,一样看不下去,一样被日本的《电影旬报》评为年度十佳,一样在豆瓣上很多人捧场。后来才发现,两部原来是同个导演——西川美和= =
西川美和真不行。节奏慢不是问题。慢得虚假、慢不到点子上是问题。
细腻、精致,那些感动触及到你神每一个神经末梢~~
1. 如此复杂的事情,却是这样波澜不惊的表达,这就是东方跟西方的不同,这要是拿到好莱坞绝对是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表达。2. 将错就错,也是在进行自我的某种修行,而且也并未带来不可挽救的后果,甚至建立起一种新的平衡。没有行医执照,这在日本这种严丝合缝,人人都是螺丝钉,有既定位置,
看这部电影容易让人想到是小提琴版的入殓师,同样关于生命的永恒话题,有趣的情节又有地方感人肺腑,09日本最佳电影,当之无愧
西川美和的电影没有离开过“谎言与信任”,选题是凌厉的,从来不乏好细节,也喜欢玩点黑色幽默,可我总觉得她的取舍很含糊。她的电影虽然舒缓,却留有大面积的滞意,她实在缺乏是枝裕和那种大化无形的细腻和“形散神不散”的定力。相比之下,我还是觉得《蛇草莓》的控制感要更好些,《摇摆》则更摇摆
瑛太补全计划倒数几部之一。如果不是冲着瑛太,我应该早就弃了,故事讲的不好,让人昏昏欲睡
在谎言的河流中,不同位置的人们心照不宣地依靠着那脆弱的纽带连接彼此不被淹没。小到影片中这样一个衰老的村落,大到一座城市,一个官僚体系,一个想象的共同体,我们恐怕很难认为人类社会的无数系统大多是在百分之百真与善的基础之上在运行吧。相反,那些我们选择性去忽略的谎言,才始终是使这些结构运作起来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这并不是批判,谁让我们就是如此不完美的生物呢?《亲爱的医生》既不缺少个人在真实与谎言间的摇摆,也成功将这样的摇摆投射到了规模更大的系统里,完全没有顾此失彼的感觉。年轻的实习医生为了逃离城市医院的官僚系统而真正的医治人的灵魂来到乡村,在所有谎言被拆穿后才发觉,乡村有自成一体在运作着的系统,他的选择只不过基于一种对这个系统的“田园”式的想象。至于相比起官僚系统两者孰优孰劣?是一个永恒的问题。
农村题材的感动日本大片被西川老师拍出了公民凯恩的质感,医生失踪后的群像刻画有现实意义,香川照之更像是个隐藏的摄影机视角。
3.5 不是因为爱,只是做不到袖手旁观。但或许这就是爱的发源吧。
瑛太啊瑛太 / 结尾很喜欢 总有一些东西改变你的初衷 无论这初衷是好是坏
如果沒有那個“視力障礙人士專享”的旁白我想這部電影在我心裡的地位會很重的……
这片太闷了,分了5次才看完,瑛太就是一跑龙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