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要确定小女主严重缺乏,或者说根本没有的同理心,是否能够重新生长出来。
很多人认为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白纸,然而刨除父母、学校与社会影响外,决定一个人还有自身因素,基因与基因表达。
而基因能决定的东西太多了,周所周知,一个普通孩子永远无法培养成爱因斯坦,任何人任何教育方法也不行。
同样,性格因素也影响巨大。
甚至还存在战士基因(犯罪基因)一类的东西,包括同性恋,恋童障碍,都是天生的。
生而如此,无法通过教育改变的基因到底有多少,到底有多顽固呢?
可以参考最典型同性恋。
在宗教的阴影下,无数这样的人,个体与集体,几百年来与父母与教育与全体社会抗争。
或者没有感情痛苦的度过一生,或者隐蔽而提心吊胆发展恋情。
事实就是,无法教育真正的同性恋爱上异性,如果无法理解,可以想象一个标准异性恋,被父母,被社会要求他或她爱上或至少和一个同性结婚并长久生活。
现在,很多人应该能够理解那种荒谬。
同理,无法、至少是很难教育完全没有同理心的孩子感同身受别人的痛苦。
当然,只要有一点同理心,还是能借此扩展,变成有丰富感受力的正常人。
而女主这种,对动物对人,对任何人,连养育她多年父亲的死亡都丝毫感受不到不对劲的状况,就只能当作精神疾病对待了。
那么,如果带入父亲,到底该怎么教育女主呢?
首先要确定的,本片中女主其实不可能逃脱,蜂巢遗留痕迹,保姆死亡时男主的不在场证明,男主与姑姑的通话,男主的遗言,男主体内药物残留,之前死亡的保姆,太多线索,任何一条都追查下去都能发现真相。
但是,小于12岁的女主,在法律上不具备刑责能力,连部分刑责能力也没有,此时小女主杀人则是监护人问题。
具体这方面美国法律不太了解,但基本原理一样。
当然,确诊精神疾病,监护人也没责任,所有死的都白死。
所以熊孩子们才如此作死。
像小女主这样的年龄,其实还没达到意识到自己作死的程度,所以没病就是监护人有病有责了。
女主这样的天才,教育的方式首先要进入对方的逻辑。
要坦诚,理性,客观,当作成年人对待,不能撒谎。
犯错会受惩罚,来自社会的法律的无法躲避的惩罚。
因为即便没有同理心,也能感受到自身的痛苦,为了避免自身的痛苦而不去伤害别人。
目的是打破小女主所坚持的逻辑,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第一,正常(普通)人,在看到或听到他人遭到伤害的时候会感到不适,这种不适随着关系亲密程度而递增。
你是不同的,你没有任何不适,虽然你尝试伪装。
第二,没错,死亡是每个人的最终归宿,理论上不需要别人的同情。
表面看起来为他人难过毫无道理,但人类能感受他人伤害而不适,实质上是一种学习,避免自我遭到类似伤害的过程。
第三,缺乏同理心到底是不是问题。
在大众看来,未伤害到别人不是,伤害到别人是问题,杀死他人是严重问题,杀死多人是恶魔。
在精神医生看来是病。
以自然选择的角度看待本质,具有同理心是遗传优势,同时符合群体选择理论与个体选择理论,缺乏同理心可以算作人类基因不断变异过程中对外界环境的试探,看看外界是否需要一个“冷酷的心”才能生存并遗传基因,类似地中海式贫血对抗疟疾。
在某些特别自然坏境或社会环境下,没有同理心反而会变成遗传优势。
第四,如蜜蜂一样反击确实有逻辑,有合理性,但动物世界没有法律,人类世界有,人类世界的逻辑与动物世界不同。
现代法律的法理基础就是权利与义务,只要还在社会中生存,无论什么国家,都无法逃脱。
第五,人类世界非常明确的规定了何种伤害受到何种惩罚,何种反击不需要被惩罚。
第六,完美的杀人方式确实有非常大的几率逃脱惩罚,但第二次第三次杀人会立刻引来严重关注,那时候需要对抗的就是同样天才的高水平刑侦人员。
即便能逃脱一次两次,也无法全部逃脱。
而随着技术进步,严重暴力犯罪的风险会大到任何人都无法承受。
第七,年龄优势,法律上不用负责,但不代表道德上不需要,没有良心谴责,不代表别人不对你制造生活障碍。
法律上不负责,却会重点关注,有机会就反噬,比如辛普森杀妻。
第八,无论想要达到任何目标,都有多种方式。
纵观历史,解决提出问题的人,当然最方便最有效。
然而头痛医头,治标不治本,头痛医脸,面子上好看,头痛医嘴,叫不出来就当没病。
这一切,都会有严重不良后果,甚至带来毁灭。
习惯解决提出问题的人,自我调整能力会下降,社会适应能力会严重下降。
第九,同样是获奖,看看提名奥斯卡影后获奖失败后是怎么保持风度的,那些女人比你更邪恶……第十,进军好莱坞吧,亲爱的。
(已经在了)经过以上教育,只要小女主还有正常智商,就会明白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对自己才是最有利的,就会明白女权拉皮条不是骚操作而是正常操作,就会明白虚伪的伟大意义。
而当她明白此点后,如此天才的小女主,哪怕内在没有道德也会成为一个社会意义上成功甚至伟大的人,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刚开始在看见道德经这句话的时候还很不理解,如果不尚贤,社会怎么进步。
看完坏种之后忽然有所感悟,可能老子就是害怕这种情况的发生吧。
严格来说,世界上的所有不必要的纷争,都在于所有人都认为自己是对的。
如果能够容忍不同的价值观存在,世界上的斗争会不会少一点。
故事的开头,有一个关于黄蜂的细节,小女孩说只有黄蜂在收到威胁的时候,才会攻击人。
个人觉得这也是导演试图让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这部电影的一个切入点。
仔细看所有小女孩伤害的人,几乎都是在某种意义上对小女孩有所伤害的人。
只不过在小女孩的眼里,炫耀,威胁,心理伤害与伤害等同于一个意义。
这就引申出了一个主题,人和人天生是不一样的,包括对于道德的遵守和认同。
处于道德的制高点的人,他们往往对于道德体系适应的更好,他们貌似理直气壮的行为,对于那些天生无法适应道德的别人是不是一种伤害?
从这个意义上讲,精神病是一个极为傲慢的词语,它意味着所有与“正常人”不一样的人,都是“不正常的”,是“不正确的”,是“有病的”,是“需要救助的”,这个词语的诞生意味着抹去了人与人之间的天生的不同。
而将所有几乎不一样的人归为了一类,“精神病”。
这也是为什么小女孩在电影中唯一一个情绪激烈到需要把自己手心掐出血的镜头是她父亲让她去看精神病医生的时候。
因为在她看来,这是一种背叛。
她最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关系最亲密的父亲终于不拿她当正常人看了,而所有人一旦知道了她做的事情,毫无疑问的会孤立她,这是对她的一种重大威胁,所以她最后还是出手了。
还有一个台词,偷窥。
父亲说她在偷窥,而她说父亲在偷窥。
在她看来,父亲毫无疑问是在偷窥她的内心。
之所以是偷窥是因为她的内心不能被别人看到,因为大部分人不会理解她,只会将她认为是精神病。
所以她只能伪装,试问,如果人们对于和自己不同的人多一些包容,那么她还需要伪装吗?
说不定在她的视角看来,全世界都是精神病,只有她一个人是正常人,她不得不伪装。
伪装导致了她的内心开始野蛮生长,野蛮生长导致她不得不进一步的伪装自己,变成了恶性循环。
到了最后一发不可收拾,而所有人都认为她的坏是天生的,她是“坏种”,进而认为人性本恶。
这不是一种愚蠢的逻辑吗?
就像电影当中小女孩的父亲一样,看起来是为了所有人的安全而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不得不选择将自己和女儿一块送上绝路。
在他看来,这很道德。
问题是杀一人而保护全世界是应该的吗?
生命的价值是可以用数量衡量的吗?
而且,他这么做的理由是女儿会伤害别人。
而伤害自己的女儿,他又跟自己的女儿有什么区别?
不,他比自己的女儿还要恐怖。
电影应该是以黄蜂来比喻小女孩,用父亲来比喻大部分正常人。
大部分人在社会道德的熏陶下遵守规则,有着正常的生活。
但规则如方,人性若圆。
总有一些人如同黄蜂一样没有受到人性的侵染。
在正常人没有能力的时候会恐惧他们,就像电影里的那些小同学一样惊惧的后退。
只有小女孩知道黄蜂并不会无缘无故的伤害他们,相反,他们会伤害黄蜂。
于是最后成功将黄蜂送走了。
而当正常人有能力的时候,就像电影中的父亲一样,会在看见的第一时间直接将黄蜂打死。
原因仅仅是因为不确定黄蜂是否会伤害他。
在这里有一个很有趣的细节,就是保姆被吓到了。
她在害怕什么?
或者说被这里蕴藏的道理吓到的是导演还是保姆仅仅是被视觉效果吓到了?
不尚贤,就不会有统一的价值观,就不会有因为价值观不同被排挤的人。
就不会有偏执的人因为一块奖牌就非要杀人不可。
当然了,小女孩杀人不仅仅是因为世界存在的恶意,她自己也有很大的问题。
但她就算是天生的坏种,也只是一个孩子。
我们是不是应该在遇到事情的时候多反思问题出在哪儿了。
而不是想着解决出现问题的人,毕竟死亡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生活的问题,就应该交给生活解决。
最后那个精神病医生就是以前的坏种,不是活的好好的?
坏种跟正常人就一定无法和平共处吗?
他们只是缺乏引导而已。
杀人当然不对,小女孩当然应该被制裁。
但关进监狱之后呢?
还是会有这样的人出现。
正所谓不治已病治未病,防止出现小女孩这样的人,比单纯的关了她要更有意义。
从头看到尾,我一直想的都是,这个孩子太惨了。
她活得太痛苦了。
她是一个天才,毫无疑问。
但天才只能说明他某一方面的能力很强,大脑的某一块区域很发达。
但同时她大脑负责情感的区域,就有很大的问题,看到一个评论说她是太理性。
大概就是这样。
为什么说她惨呢,因为她从来没有获得过温暖。
他甚至连想听故事都难以得到。
这更让她形成了反社会人格。
刚开头大概5分钟的地方,提到说黄蜂只有在受到威胁的时候才会攻击,这是它们的本能,人也是如此,艾玛从头至尾几乎就是遵循了这一条做事。
她长期都只感受到他人的威胁,感受着他人的冷漠,所以没有形成正常人拥有的情感,于是她只靠所谓的“本能”行事。
什么样的家庭 教育方式、环境 以及社会环境,就会造就什么样的人。
不能怪艾玛,也不能怪任何人,虽然他的父亲也有做的不足的地方(我认为那个保姆是最糟糕的)。
只能说,她运气不好,她命不好,她除了聪明的头脑以外什么也没得到。
她太难了
女主好漂亮 刚生下来那一刻,人的脑子已经无法改变了,唯一能让人有所不同的的也只有后天环境了。
坏小孩这个恐怖电影的分支我个人是非常喜欢的,小小年纪一脸纯真却聪明邪恶,将大人的世界玩弄于鼓掌之中——真是恐怖又刺激!
《第三十九号案件》《尤伦卡》《寂静岭》都是我喜欢的恐怖片,今天抽空又看了几部,先看了《约书亚》《危险小天使》,然后看到了这个《坏种》,这部应该是今天看过的三部里——不,是坏小孩题材里最糟糕的一部了。
女主长得倒是非常美丽,但是她的坏小孩和别人的不同,虽然同样是变态杀人狂,但是她更像是小的绿茶心机婊,同学的手表被夸奖她就过去撞开同学偷走人家手表, 同桌拿到了她想要的奖牌就把人推下悬崖还要偷走人家奖牌——这也太low了!
你看别的坏小孩费尽心机的杀人陷害人想要的是什么,想要爱,想要独一无二的爱,想要父母的关注,想要自己为自己创造一个好的环境或者人生,甚至只是天生疯狂,享受杀戮,而女主只是想要小朋友的奖牌和手表……感觉就是一个小版的国产剧恶毒女二啊,想要男主想要嫁给有钱的男人就疯狂害女主或者阻碍她的任何人,不在乎杀人什么的,实际上非常多的国产玛丽苏烂剧恶毒女二就是人前端庄纯洁优秀人后疯狂害女主甚至谋杀,这个小女孩长大后也就这德行了。
还有,女主所谓的“高智商犯罪”是建立在几乎所有人都是傻子的情况下啊!!
犯罪手法和动机一样低级!
一开始把同桌推下悬崖,就被三个同学目击到了她和同桌一起离开……而且还偷走了人家的奖牌,不留点证据是不行滴;第二次杀老师直接摘下自己家的蜂巢放到老师的车里,生怕别人联想不到她似得;第三次把保姆关在车库里从外面浇上汽油,警察调查的结论却是保姆自己抽烟起火的……保姆抽不抽烟且不说,那么多汽油的痕迹警察都没调查出来,导演真是拿警察到白痴啊!
真是漏洞百出的犯罪……就这女主还没被抓进少教所,呵呵。
而且爸爸察觉女主是杀人狂之后,不报警不劝她自首,或者送进少管所,而是想要杀死女主(???
),给女主放了安眠药的巧克力,把给自己的和给女儿的热巧克力都放在女儿面前,然后转头走了,等到女儿掉包两杯之后再来……啊啊啊啊这都什么剧情啊!
我也是服了。
以往坏小孩设定的电影几乎都不会开场就把设定扔到脸上,而是随着剧情推进慢慢展露坏小孩恐怖的一面,就像《三十九号案件》女主出场是个受到疯狂父母虐待甚至谋杀的无辜萝莉,《尤伦卡》出场是个活泼可爱人缘又好的聪明萝莉,《约书亚》出场则是个沉静理智的乖男孩等等……而这部电影则是一开始就把坏小孩的设定扔到了观众脸上:“看到没有,这个漂亮女孩是个高智商聪明心机的腹黑萝莉,她马上就要大杀四方了,成年人都奈何不得,她太可怕太厉害了!
”好肤浅……
《坏种》,美国惊悚片。
惊悚或者恐怖片里的一种类型就是反差恐惧,如果一个天使般面孔的小女孩,背地里却是坏事做绝的一个恶人,确实能给人脊背发凉之感。
这就是这样一部电影。
故事主角只是一个九岁的小女孩,成绩优异,长相甜美。
她和单身父亲住在一起,妈妈很早去世了,但爸爸还是很爱她的。
但是,小女孩有着极度的嫉妒和自私的心理,她把男同学推下悬崖,只是因为男同学获得了她梦寐以求的奖牌;她纵火杀了保姆,只是因为保姆偷窥到了她的秘密。
故事的结局依然是坏人胜利,这也是这种类型的套路了。
不过,小女孩如何杀人却没有留下破绽,或者破绽没有被人发现,使得这类电影的逻辑性还是差了一些,故事有些为了圆而圆。
这种片不必追究剧情是否合理,但合理的剧情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而且这样的片看多了,对剧情怎么发展全都猜得到,略感无趣,如果和小保姆的对手戏多几个回合就好了。
小女孩颜值妥妥的,演技也逆天,不知道长大了会怎么样。
小保姆其实长得也好,和小女孩对手戏丝毫不落下风,没怎么火可惜了。
题目没取好,既然叫坏种,种子总有来源,没看出父亲有多坏啊,难道来自母亲?
看完觉得很有感触,内心无法平静。
就想着翻一翻大家的影评。
结果为什么这么多失了智的言论,还在这分析什么小女孩过于理性,冷静,大家对她的评价过于极端,周围的人反应过激才导致悲剧。
竟然还有一堆人附和说终于看到一篇三观正的评论?
Hello?
导演要是知道你们这么理解这个反社会人格可能觉得自己的电影也白拍了。
反社会人格没有同情心和同理心,这跟理智冷静没有关系,他们不会通过自己受伤疼痛就联想到不能让别人受伤因为别人也会疼。
甚至很多反社会人格对自己身上的疼痛都没有反应。
比如小女孩会为了阻止谈话扑倒在碎玻璃上,她自己完全没有对生理上疼痛的恐惧,自然也无法推己及人体会别人身上的疼痛。
所以看见别人溺水毫无感觉不是因为不懂,而是听到别人惨叫内心也毫无波澜,因为她根本联想不到自己,别人的痛苦与自己无关。
没有同理心没有同情心,遇到问题诉诸暴力,缺乏耐心等等等等,这些东西先天存在靠爱是弥补不了的,最好的结果是通过社会经验学习到不要这样做,但是内心也领悟不了真正不能这样做的原因,只是一些习得性经验,而更多的都是在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悲剧后自己的人生也戛然而止了。
真的遇到这样的情况还是求助专业人员,影片中父亲的问题就在于真的太极端了,不一定需要在精神病院度过一生的,你作为父亲,或者你作为一个人也没有权利随便剥夺别人的生命的权利,就算她是你女儿,别打着爱的名义行残暴的事情,你不是她自己,不要决定她自己的命运。
心理问题也分程度,没有那么严重合理治疗和帮助也可以在正常社会过普通生活的。
总之一句话,有问题找专业人士,感情泛滥或者麻木冷漠都不是明智的决定。
别老去分析心理缺陷的人冷静不冷静了,有那时间分析分析自己吧,我看那些非要把正常人的情绪强加在心理缺失的人的身上的人也应该看看大夫。
学过心理学才会知道,反社会人格是前额叶做出的决定,随婴儿本体一同降生到这个世界上,并不是后天轻易可以逆转的(当然不确定是否真的是本来只有一点点倾向,后来因为缺少关怀发展到可怕的地步)。
这种孩子,虽然耗费了妈妈9个月的辛苦,但在苦苦劝解后仍“以他人的死亡作为自己的胜利”,不值得这个世界的供养。
我实在不能苟同长评中的“缺少关怀”论,除非她以前只是小打小闹伤到别人,但被大人当做儿戏后感受不到胜利感,就逐渐做大(当然这里绝没有否定她爸爸的确是疏于关怀,心思粗大,过于直男不把孩子太当回事儿)。
我可不相信她爸爸没有教导过他“不要随便伤害别人”,孩子想要得到东西,凭自己的努力得不到,正常的就可能“偷”,“抢”,而她却非要置人于死地,说这是病态想必无可厚非。
或者如果有一个妈妈在她身边天天灌输“与人为善”、“没什么大不了的,优秀是给自己看的,不需要一块奖牌来认证”,会有一些效果。
当然结尾,也许姑妈的女性细腻,会为Emma带来不一样的转变,之前的罪行全部可以用无辜又帅一脸的爸爸来扛下,但是你真的以为这个孩子不会在尝到甜头后“故技重施”吗?
姑妈发现了以后,又会怎么办?
以这个世界对孩子的认知水平,你相信警局会相信姑妈还是Emma?
(当然这里虽然觉得爸爸好憨,还是挺能理解爸爸即使孩子要杀他,也没有轻易舍弃的精神,虽然最后那个方式实在是有些em.........) 但,瞒得了一时,瞒不过一世。
她是不会良心发现的。
(超越现有平均水平的智商,总是可以利用制度的空缺,为自己谋利不是吗?
在这里,就是人们隐型制度里认可的“小孩子不会说谎”,“小孩子不会伤人”,“小孩子都是无心的”,“未成年无法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 请世界多多关注孩子的发展,不要不把孩子当回事儿,觉得一个孩子展露一点点天赋没什么的。
跟你说,很多时候你觉得自己比孩子厉害就只是因为孩子还没有长大而已。
越看越不喜欢艾玛,但是最后那个镜头真的一瞬间打消我对她的不喜了……怎么说呢,如果之前我觉得她只是一个没有道德观的坏小孩的话,最后那一幕真的,给人一种“人外”感。
一旦一个人表现的太不像人类,对ta的道德要求就会降低……之所以给4分是因为她的作案手法不是很高明(或许是因为她真的觉得自己没错,只是在“惩罚”那些人吧),总有一天肯定会被抓住的,感觉姑姑也逃不掉父亲的命运啊……补充,看了一遍影评,觉得很不解。
艾玛就是天生的反社会人格啊?
从一开始就暗示了。
还有人说父亲不负责的,哪里不负责了?我全程的心理活动都是“这个男人好惨啊”……最明显的明示就是艾玛父亲搜索反社会儿童的那里,说这些人最开始会从动物下手(影片开头溺死的猫),自恋(可以看出来,她自始至终不觉得自己有错)等等,艾玛都完美符合。
至于说父亲粗心的,因为国外对恋童癖很敏感,所以身为异性,父亲不可能对艾玛过于亲近。
而且艾玛自理能力很强,不需要父亲来给她收拾什么。
最重要的是,艾玛的犯罪是从九岁(即影片开始)开始的,在这之前她只是超乎寻常地冷漠和自恋而已(而且还会撒谎演戏,把自己演的像普通人)这样你让父亲如何去怀疑自己的亲生女儿是变态呢?
女孩杀手,这部电影和孤儿怨很像,二者女主都是心理变态,其犯罪行为无可宽恕。
但区别是,本篇女主不是伪装成小孩的成年精神病累犯,而确实是连监狱里有什么都不知道,会在家人面前松懈伪装的小孩子。
孩子的错误和成长环境更加脱不开联系。
这让我想起了以前网传的案子,说是一个上中学的女孩为恋爱减肥,过度节食暴瘦几十斤,然后患厌食症去世。
网友都在说她恋爱脑,减脂不当什么的,但少有人关心她成长环境的异常。
什么样的家长会放任孩子几十天不吃饭活活饿死?
人饿三天脸色就发白,为什么她节食至死的几十天里没有同学关注她过分憔悴的身体状态?
没有老师制止她自我折磨?
为什么除了心上人她没有其他的情感依赖对象?
孩子死了,旁人才想起来责怪她,把责任都推到她头上,那还要学校做什么?
要监护人做什么?
为什么要保护未成年人?
为什么普及义务教育?
因为出生晚的金贵吗?
当然不是啊!
因为对社会而言,孩子的三观确实不完整啊!
不加以看护孩子自己确实长不直啊!
所以才把教育定为义务啊!
忽视教育的义务,独以成年人的阅历高高在上,对孩子的错误指指点点,很有成就感吗?
成年人犯罪尚有“迫不得已”,一个孩子的异常就和环境毫无关系吗?
电影里的坏种是个极端的例子,但她的成功犯罪同样建立在监护缺失的基础上,家人忙于工作忽视异常,老师有所察觉但没有教导,保姆也不是好人,她的成长环境本就不正常,何必期望她长成圣女呢。
凑巧,她还有点精神疾病,所以犯的错不是逃课网瘾,而是杀人了。
罪行无可宽恕,但仍发人深省。
没前因,没后果。不探讨什么,只是娱乐大众而已,2.5星。
可抄
没来由的黑天使,既不是探讨阴暗人性,亦不想关注儿童心理,只是借由一个粗暴的设定来娱乐大众,就像很多恐怖电影所做的那样。
2024.5.10 22:45 6.8 男主终于不是傻逼了,可是剧情杀还是让人有点失望。
小女孩的恶意让人心头一凉。看评论说旧版《坏种》更好看,哪天找来看看。
???无论是故事还是表演都太小儿科了吧你们都快去看《孤儿怨》好吗!不过小演员Mckenna Grace的气质还不错,就是今年演《鬼入侵》童年时期的Theo那个。另外老版《坏种》的女儿也来客串并且说“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也做过同样的事”......也算是个彩蛋了。
长长的眼睫毛眨啊眨,眨一下没一条命。小女孩真的爆炸可爱,演的也是很棒。据说老版的主角在这里饰演了心理医生,有点意思。虽然不值得推敲,但是这类老派的惊悚片还是很喜欢。
小朋友演技可以拿奥斯卡了要是能苟到后期智商也发展成熟了可了不得
全程都想吐槽父亲演技好烂,结果这个演员居然就是导演本人……怪不得整个片子都不太好看
看过孤儿怨之后觉得这小女孩也就还好了,再作也翻不起多大的浪,关键是她真的只有九岁,就算是天才,再成熟再聪明,能力也有限,比不得孤儿怨,经历了几十年,各种经验都纯属,那才细思极恐,这个感觉有点小儿科。虽然也害死了人,可是也太笨了,放蜂窝不用怎么查就能查到,还有纵火,应该让保姆自己失手点火啊,再加上小孩,都看到最后她和小孩一起了,我还以为保姆早就该死了,结果忍了那么久,也不是多厉害嘛。一开始我还以为她恋父呢,结果后面爸爸也杀,毫不手软。她最厉害的一点是会演戏会伪装,其他的都不足为惧,只要戳穿她的面具,其实就一点也不害怕了。不过爸爸虽说没多帅,确实有点型。天才少女的演员真的好美!
没有惊喜
萝莉演技牛逼,长大了了不得。而且很piu亮,小👸一样
整體一般,反社會人格兒童已經拍過不少了,像這位少女這麼蠢這麼快暴露自己的也是第一次見,老闆少女客串心理醫生並說出雙關台詞算是一個很不錯的暗點了,其他就比較麻麻了,小女孩長得蠻好看的
好倒霉的爹,好会找死的nanny,结尾的笑是败笔。It's no Orphan but it's aight
儿童节献礼
小女主演得挺好的,就是整体不够带感,比起当年的孤儿怨还是差太多,现在对那个女主都有阴影……
真的很无聊
我是持人性本恶论的,人们在成长中渐渐区分开来,一种通过学习校正恶念和动物性,主动接触和学习善念善行,主动学好,一种通过学习和受法律、道德约束克制恶念恶行,被动学好,一种则通过学习学会了掩饰恶念,学会掩护自己实施恶行,一种干脆学不会放弃了堕落了,成为彻底但愚蠢的坏料。显然小女孩属于第三种,带智商犯罪,长大了不得了。可以紧接着看一部《机动杀人》,看看成人高智商变态杀手多可怕。
从垃圾堆里找保姆和心理医生,男主的妹妹才是最大坏种。
我以为他爸爸会是他最后的触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