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不爱讲话,只喜欢静静的看电影,国产片极少能给我惊喜,在此mark一下——首先是人物关系:
这里借用知乎网友冰梦竹做的图案件陈述:(那些说看到30分钟就能猜到结局的可以跳过下面文字。
)故事主要描写了两个案件“90年代陈默被杀案”与“80年代连环杀人案”(片中的船厂走私案与运输司机犯枪案不算入主案件)。
80年代的连环杀手陈默在90年代被杀,章欣根据目击者老石意外画出80年代被害人严华。
章欣根据烧了一半的日记,老刑警老李,原舞蹈演员梅莉的阐述,发现当年离开的舞蹈队首席林音嫌疑最大,章欣也一度认为林音是杀陈默的凶手。
但是无法解释林音杀陈默的动机。
后来梅莉告诉章欣说林音当初离开舞蹈团是因为髌骨坏了,无法跳舞,这与笔记里“我去了南方后继续跳舞”的描述不对,章欣才猜出是严华顶替了林音。
而严华顶替了林音跳完人生谢幕的舞蹈,用林音的身份去了南方“把人生过的辽阔些”,谁知命途多舛,她来了时代走了,然后意外烧伤,又回到了淮川。
见到了照相馆老板陈默,得知他是杀林音的凶手,然后找“做运输生意”的人买枪,约陈默去芦苇荡将其杀死为林音报仇。
两个案件也在这里完成闭环,片子逻辑线很清晰。
对几个争议最大的BUG的解释:1. 捕鱼老头老石在陈默被杀当夜,看到的应该是被毁容的严华,那他是怎么形容给章欣,章欣又是怎么画出来的?
片中捕鱼老头对章欣说自己“好像记得,又好像不记得”,说明他最多也只是看到了严华的轮廓,并没看清楚烧伤的脸,否则烧伤那么明显的特征不可能会忘记。
另外章欣给他看都是眼睛嘴巴的小本本,估计是一种唤起心理印象的手段。
而沈张问章欣要画时,章欣磨叽解释什么人脸的五官比例,是他也不确定画出的到底对不对,所以把画递给沈张时说的是:“这张是我觉得最准的。
”所以,章欣画出严华也是有运气的成分。
(而从后面严华毁容程度来看,五官比例并非已经完全融毁,还是轮廓分明的。
)导演编剧并不想在片子里说太多关于画像师的基操。
我看过有位上过《挑战不可能》的画像师林宇辉,曾根据美国警方提供的三段模糊成马赛克的视频画出了杀人凶手(B站有,自己搜)。
而章欣根据老石描述画出严华,也绝非不可能。
而导演不着重介绍画像师的能力,是为强调这是命运的巧合(引出前尘往事),是因为这个“巧合”(过程中章欣一度怀疑自己画错了)恰好证明了章欣自身的能力与价值。
所以,这是为了戏剧矛盾而埋下的伏笔,看懂的自然懂。
在此,附上“警界神笔马良”张欣同志的事迹,说剧中对画像师的描写是“胡诌八扯”的,可以看看比剧还“扯”的英模事迹:http://m.news.cctv.com/2018/10/22/ARTI4Mnwe8ChW5xVuiTpn6cq181022.shtml
2. 林音死时,警察怎么会没发现这不是严华?
首先看图,林音面孔已经严重腐败。
其次,林音的舞裙穿在了严华身上,说明严华此时想的是为了替林音“跳舞”完成人生的谢幕。
林音穿的是严华的衣服被埋的。
所以:
叙事性诡计,没看清的别说自己是推理爱好者了
这里有个细节,法医说尸体已经死了两三周了,而“严华”已经失踪(死)了一个月。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是从1987年才首次将DNA技术应用于刑侦,试想,故事发生在一个小县城,国家刚刚有的技术,县城就能普及到了?
没有用DNA鉴定死者身份,反而说明该剧尊重历史,严谨性极高。
3. 林音死了,严华为什么不报警?
这个问题我觉得有点像何不食肉糜一样。
这里的脸盆毛巾,说明严华的起居就是在服装道具仓库里
那么,提出这个问题的人希望如何?
严华报警,剧终——对吗?
现如今看个新闻都得区分是否谣言,怎么到了真正看戏的时候,反倒事实事实的要求起来了?
太可笑了。
更何况,这里的不报警仅仅是为了故事后半段的升华与哲学反思做铺垫。
两个女孩子就此完成人生互换。
然而,报警,只是你的选择,可惜你不是严华。
一个80年代的农村姑娘偏执的热爱着舞蹈,被嘲讽欺负都不敢反抗,卑微胆小,一直自卑的活在自己的小空间里的人,看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离去时,第一反应会是理智去报警?
还是替她先做完最重要的事(林音的最后一次演出)?
反之,如果严华去报警,并不是逻辑顺畅,而是让影片丧失应有的戏剧张力与哲理性,严华与芸芸众生无异,她的人生也不再值得被审视、被反思。
不需要高级的东西,不愿意有一点点深刻,我们看看周围的邻居、同事就行了,不必在艺术中寻求可想象性。
电影,是可以带给我们想象的。
人生仅此一回,但我有想象力!
4. 到底是谁杀了林音?
注意看陈默身上背的,应该是水壶
估计导演不愿意拍出林音惨死的镜头,故此省略,但是这里已经交代得非常清楚了。
我觉得《远山淡影》是一部极其难得的电影,看片头龙标就知道这个不是网大,更何况获得夏衍文学剧本奖、入围卡布尔浪漫电影节特别展映单元,可见电影节对这部片子的定位十分准确:浪漫的、富有诗意与哲理性。
再看那一堆的出品公司,全片也没有一个出名演员,就应该知道这个是一个小成本、无宣发,经历了很多困难才能面世的作品。
无论它是悬疑片,还是文艺片,它都是细节满满,诚意满满的。
我们可以不喜欢,但是不应该连电影都没认真看,就在说这有问题,那个逻辑不对。
电影对我们来说仅仅只有娱乐性吗?
到底是我们不喜爱思考,还是我们配不上深刻的东西呢……
首先,影片完成度极高,运镜娴熟,剪辑流畅,光影与色彩的运用有着远超导演执导经历的成熟与大气,黄子轶制作的BGM非常出挑,服装、化妆及道具都可以给出好评,许多的细节都能够看出导演对于整部影片花了万分的心思去雕琢。
作为爱奇艺首映的网大,却拍出了连院线电影都不多见的质感,更为难得的是导演能够熟练地驾驭镜头语言及光影色彩为剧情服务;影片最明显的问题应该是前中期节奏较慢,部分人物动机比较苍白,一些演员演技略显稚嫩,尚不能完全算是一部非常成熟的商业化作品。
但是瑕不掩瑜,相比较近几年那一群群把观众当傻X的“电影”,《远山淡影》的整体素质足够让相当一部分院线“电影”为之汗颜。
以下是关于《远山淡影》剧情的解析,剧透警告第一层:关于解谜,一个友谊,凶杀与复仇的故事。
第二层:关于选择队长沈张,明知癌症晚期,依然选择拼杀在前,欲换一方太平,却仿若推舟于陆,徒劳一场;妓女梅莉,为了养大有先天疾病的孩子,选择了出卖自己身体。
她警惕着整个世界,却为章欣的一句“我想帮你”而动容;仓管严华,为了出路不惜牺牲自己委身主任,为了能够继续舞蹈窃取了林音的身份,却在广州沦落为酒店服务员,连容貌都被一场大火毁灭;人生有无数种选择,但就像片中多次出现的玻璃瓶里的金鱼,无论做哪个选择,命运往往一次又一次开出或残酷或无奈的玩笑,而这才是人生。
第三层:关于救赎当严华发现在她口中唯一对自己好的林音被杀害时,做出的选择竟然是换下她的衣服,成为了她。
最后整个舞蹈队回头对严华的笑,包括自己全片唯一的一次笑容,是她幻想中对自己的救赎。
本片片名《远山淡影》的原作,石黑一雄在1982年写下的小说,也是一个关于自我欺骗与救赎的故事,与影片产生了微妙的呼应。
结语:可能是这个社会节奏变得越来越快,加上疫情对票房的影响,越来越不愿动脑的观众与越来越不尊重观众的导演彼此影响着进入了恶性循环。
而电影本不该只是茶余饭后的无聊消遣,内涵的剧情,唯美的画面,迷幻的光影,精彩的演技,动听的音乐,这才是电影迷人之处。
杂揉了8090年代的混乱背景,文工团,杀人案,国产文艺片老爱用年代久远一些的案件来展现某种深刻的话题,但说实话,成功的不多,也许有一些是获过奖,但是水平也都一言难尽,更别说那些盲目跟风的,我就说一部胡歌演过的《南方车站的聚会》,剧情单薄,又放大了胡歌演技的缺陷,总体非常失败。
回到这部片子的话,违和感倒没那么强烈,演员们实际上都说不上演技出众,但至少跟角色贴合,查了查发现这帮演员基本上都可以称得上素人,林音的演员是个有气质的话剧演员,严华的演员是个青涩的新人,画像师的演员是个沉默寡言的录音导演,所以反而跟形象很贴合,他们也只是为剧情服务而已,所以不需要他们出彩。
恐怕很多人会觉得两位女主之间有百合,但我觉得并不仅仅是所谓的暧昧那么简单,我曾经看过一部《魍魉之匣》,其实我觉得两位女主之间的关系比较像里面的加菜子和赖子,表面看来加菜子比赖子优秀得多,谁也想不通怎么会对不起眼的赖子青眼有加,可实际上人的心理就是很复杂的,表面不同的两人实际上有相似的境地,内心孤独寂寞,被孤立被排斥,就像在舞蹈团中作为首席的林音被队友嫉妒孤立,而灰扑扑的严华被大家漠视,甚至被领导欺辱,也许彼此心底的共鸣,让两人吸引在了一起,可这种吸引中,又有着隐隐的毁灭对方的冲动,赖子心中想要取代加菜子,成为一个完美无瑕的存在,严华也想要成为林音那样完美优秀的女性站上舞台。
可是德不配位,必有灾殃,严华的实力终究无法支撑她走得更远,现实的残酷让她的梦想彻底破灭,她能够忍受生活的苦,但她不能够忍受的是作为偶像的林音那样凄惨地死去,她杀掉凶手陈默,不仅仅是为林音报仇,更是为自己曾经的梦想献祭,她不能容忍有人毁掉她的梦想和救赎。
影片最后用暖色调展现了一群年轻美丽,言笑晏晏的舞蹈少女,尽管这确实是梦境。
梦境的温馨与现实的残酷形成了极强烈的反差,热爱舞蹈的林音早早地告别了舞台,又死于非命;严华站上舞台不过昙花一现,容颜尽毁,生活在社会边缘;曾经心高气傲的梅莉成了单身母亲和站街女;曾经风光一时的文工团舞蹈队烟消云散。
在时代的大势面前,每一个人都是无力的飘萍,舞蹈拯救不了任何人。
就破案而言,确实很一般,许多bug也根本解释不了,只是能把故事给讲囫囵了,已经很了不起了,我能够感动的是两位女主即便磨难重重,也依然不曾停下追寻梦想的脚步,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外面的世界真的很大,跳出去看一看,没有错。
我们不必成为任何其他人,我们之所以把目光集中在一个人身上不能自拔,只是因为我们的世界还不够辽阔。
我是被海报吸引才去看的这部影片,实在是把我惊到了。
空灵的镜头,不紧不徐的节奏,荒诞又现实的剧本,完全贴合故事的表演,深情辽远的音乐,把我拽入那个时光洪流的小镇里,再也无法抽身出来。
《远山淡影》的编剧绝对是看过石黑一雄那同名的处女作,因为电影和小说的内核惊人的相似,只不过电影的远山淡影讲故事的方式不同于小说,更像博尔赫斯的叙述风格,破碎的记忆混入在画像师的调查过程中,真相与想象藏在朦胧的回忆里,任由叙述者摆弄,氤氲缭绕。
这部电影是需要观众自己去组合构建的,这对绝大部分倚赖喂食的观影习惯的人来说,根本无法理解也没办法看懂其中美感。
毕竟现在的中国电影绝大部分已经完全沦落成只有娱乐性的消遣,不再具备对艺术的探索与追求。
回到正题,我要讲的是这部电影的视听语言,这绝对是教科书级别,比这几年任何一部国产电影都要优秀。
在网络上播放实在太委屈它了。
下面是我的拉片笔记,我把我看到的,理解的,无论是镜头还是片子细节都说出来。
如果侥幸被远山淡影剧组的老师看到,恳求不吝指点并纠正。
1. 时间远山淡影是两线叙事,一虚一实,它没有像普通的电影那样,用力的去做出明显的年代切割痕迹。
因为它并不在意时间前后的对比,而把时间碎片平行的排列起来,好像时间这个东西并不存在。
就像“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下午”。
典型的文学手法。
例如:
“严华”尸体被发现的长镜头,章欣的背影突然入画,然后镜头掠过章欣,再呈现章欣所见的荒芜(人去楼空)。
这个镜头看似用章欣作为参照物,横跨了两个时间,但是影像却又做成是一个时空下的,看似近实则远,挑逗着观众的感官。
这个镜头就是表示之前那段文工团回忆是章欣的想象。
而在这个镜头之前的那几场戏里的疑问(严华被主任潜规则后就能立马上台演出了?
但是演出完怎么立刻又死了?
),不单是观众的,也是章欣的。
所以,导演巧妙的通过一个镜头,让观众与章欣建立起了共同目的,增加了悬疑,也让观众代入了章欣这个角色。
相同手法,还有章欣与梅莉回到文工团。
随着汽笛声,梅莉缓缓走向林音的海报,但是镜头没有在她身上停留,穿过了像虫洞的回廊,来到房子的另一边,严华入画。
这个与《尤里西斯的凝视》里的感觉特别的像。
这样的处理,我的理解是为了营造一种错觉,一切就如昨日一般,人没有离开,时间也没有逝去。
那这样的目的是什么呢?
其实有句台词已经把用意说了出来。
导演其实是在营造更高级的距离感。
什么才是高级的距离感?
就是有些东西明明好像在眼前,你却再也无法触及,那才令人唏嘘难受,让人无限怀念。
远山淡影整部片子都是这样的处理方式,这些处理方式却一点都不张扬,像埋藏在泥土中等待发芽一样,这控制力更难得。
2. 视角
远山淡影的镜头是特别讲究视角的,例如上一个俯视的长焦镜头,像有人在远处虎视眈眈的窥视,下个镜头就表明,刚才那个镜头是沈队的主观视角,那是沈队在居高临下看着章欣。
不用一句台词,就已经把沈队和章欣的关系表述清楚了。
当然,这组镜头只是工整,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接下来就开始玩花活了。
章欣进入照相馆。
然后开始了一条长镜头,这些都是章欣的主观视角,章欣看到的就是观众看到的,导演是让章欣带领着观众展开调查。
当镜头移到红幕前,章欣突然入画了。
镜头从刚才的章欣主观镜头变成了客观镜头,这是为了强调接下来满墙陈默女友的照片,这也是暗示陈默杀人的动机。
在章欣开始疑惑的时候,声音先入,王宝打翻了一盒胶卷。
之前缓慢的节奏被打断。
镜头继续丢给观众信息量,这其实就是陈默杀人的证据。
(我看有评论说早把胶卷拿去冲洗不就知道真相了么?
但是此时陈默是被害人, 80年代的连环凶杀案这时候沈队章欣也不知道)
随着沈队呼喊王宝,客观镜头慢慢又变成了主观镜头。
沈队正眼都不看章欣,而身边的同事也似乎没注意到章欣的存在,在进一步表明,章欣此时的处境与关系。
(后面挂满着的衣服不知道为什么让我看的时候汗毛直立)
此时镜头并没有交代箱子里的是什么,只是队员们的猜测,这是导演在卖关子,而章欣此时也无法往前靠近,只能在其他人后面看。
欲擒故纵,吊起观众胃口,也为暗示箱子里的东西是本次搜查最重要的线索做铺垫。
果然,随着众人不屑走后,章欣再次入画,镜头又从主观镜头变成客观镜头,当章欣拿起芭蕾舞鞋时,音乐突然也变了,加入了一段像八音盒似的音乐。
暗示舞鞋的重要性。
接着满箱子各式各样的女鞋中有一双芭蕾舞鞋,是那么的唐突与不和谐。
这是对应章欣的疑惑表情:如果是拍照用的话,就不太可能会有专业的芭蕾舞鞋。
这里其实是用镜头来反驳刚才其他警员的猜想,也在交代章欣与淮川刑警队粗犷的办事风格不一样。
而也是因为这样的处理,让我对箱子里的女鞋印象深刻,当剧情发展到后来陈默杀人后的习惯是拿走人家的鞋子时,回想起这一场满箱的鞋子,细思极恐。
照相馆这一场戏,导演用主观客观镜头交替的方式来控制着整体节奏,丝毫没让人注意到这是一条长镜头。
信息量一波比一波重要,不得不佩服导演对镜头得心应手的控制力。
紧接下来的一场戏,同样是相同的手法,主观变客观来承接转场。
镜头回到了陈默的命案现场,背景音乐里有着节奏重复的铃声。
章欣入画,镜头变回客观,表示章欣一人又来到现场调查。
那个铃声越来越明显,像是章欣被铃声召唤而来的感觉,引领着章欣要找些什么。
注意画右,空无一人。
此时告诉观众,这个方向是安全的。
此时,镜头摇成近景,音乐突然出现了另一个节奏更紧的铃声,是从右边发出的。
镜头往右摇过来后,刚才没有人的地方,严华突然出现了。
安全的地方实际最危险,导演用了人们的心理惯性,造成了突如其来的这个惊吓。
这只是用了最简单的摇镜头来完成,丝毫没有炫技,也完美达到了目的。
说明最简约的方法也是最高效的。
再下一场戏,原来刚才发生的,只是章欣在做梦。
看到这里时,觉得刚才的芦苇荡命案现场导演只是在营造氛围。
隔了一场戏后,又是由沈队的主观镜头开始。
我们看到泥泞的裤子和袜子,满地的泥浆,像是有人摔泥里了(这个镜头也是与后来章欣第二次在严华幕前绊了一下呼应的,营造章欣并不太敏捷,武力值并不高的印象)。
看到这里,我才反应过来,之前那场章欣在芦苇荡的戏,并不是刻意的交代氛围。
章欣是有去过命案现场的,否则哪来的泥泞。
那章欣刚才的见到严华是真是幻?
一下子你的印象便朦胧起来,像隔了一层云雾。
这种主观客观镜头切换的方式还有一两次,不再详细例举,这里再说一个另外的视角运用。
沈队调查过程中,镜头是跟着王宝的表述去展开的。
我还在疑惑开场戏不是被埋了一个女人,怎么现在说的是被埋的是一个男人时,突然切入一个远景,像一个偷窥式的视角。
我还以为凶手还在附近,但是后来看下去又不是。
那这个视角是谁的?
还有:
当局长并不了解沈队的“没时间了”的真正含义时,沈队没有过多解释。
但是镜头好像是有人在偷窥着一样。
章欣在画室中迷茫着,之前蒙太奇全是调查林音的信息,镜头配合着日记里的旁白,从屋内望出窗外,一个人影在滂沱大雨中跑过(我觉得是严华)。
是林音的记忆,还是章欣的思绪?
这个镜头又是谁的视角?
还有章欣画出陈默后,再次回到文工团旧址,章欣就总像被人远远的盯着,注视他的一举一动。
我本来以为是梅莉的视角,但是后来发现并不是。
因为:
那片中每一个关键处几乎都有这个诡异视角到底是谁的?
我想了半天才明白。
这个视角是“时间”。
导演把“时间”给拟人化了,注视这电影里每一个人的一举一动,悲欢离合。
但是它只远观而不靠近,不带一点感情,存在与虚无交织。
我看懂这个,才知道《远山淡影》整个美学基础是以什么逻辑搭建的。
它就是安静的给我们展现了一段吉光片羽,里面有各种各样的人,他们都在努力,为了自己的价值而挣扎着。
它不把人写大,也不把人写小,看似冷静却又是另一种悲悯。
所以像这种电影的共情并不是建立在某一个人物的情感上,更不是建立在剧情的曲折上。
而是建立一种形而上学的哲思上:我们是谁?
我们的价值在哪?
我们要何去何从?
这也就是很多人看完,好像很感动,但是又不知道为什么感动的原因。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3. 细节远山淡影的细节处是在太多了。
沈队一出场,其实是在看着体检化验报告。
他脖子上还有道刚拆线的伤口。
演员有一部分的表演是根据造型来的,这种造型的人肯定是狠人。
导演一开始就给沈队的爆裂脾气做了铺垫。
另外沈队左手一直裹着纱布,到病房时才解开。
因为焦点不在沈队手上,伤口看不清楚,应该是个枪伤。
这也是给沈队的性格与经历做铺垫。
章欣在第一次会议室上,自然而然的想去拿传递中的证物“日记”,暗示了章欣潜意识里就把自己当成刑警,想参与破案;并没有把自己“当外人看”。
沈张找章欣要画时,案头上章欣看的书是“犯罪学”“犯罪现场勘察技术”。
这是刑侦书籍,和画像师的专业没有什么关系。
这说明章欣不单只是在画像,他也在调查现场,也同时证明他是一个想拼命证明价值的人。
包括他在把画交给沈队后,还在强调他的逻辑猜想:被害人与嫌疑人应该是认识的,芦苇荡那荒无人烟,天又那么冷,没人会轻易去。
当小王给章欣说画错时,描述章欣内心的并不是音乐或者音效,而是一个船的汽笛声。
(后来在梅莉回文工团处也用过一次)这声汽笛就像把我们的思绪拉上某段回溯时光的客船,简约自然,意境更高。
林音的铺垫是从她的海报开始的。
我觉得导演这样的设计是因为“这是林音唯一留下的,给人认识她的东西”。
穿过岁月,当年的首席女神,如今只剩一张海报中样子。
梅莉拾起的杯子,是当年严华给她装烟灰的。
她拿在手里,心里肯定想的是严华。
还在任职的老李。
片中他们穿的是71式警服,我查了一下,这套警服的时代是72年开始,是户籍、治安、刑事、外事、司法、铁路、航运等诸警种的警服。
而停止使用是83年。
服装老师很严谨。
“你以前不也是芭蕾舞演员吗?
”章欣说完,外面的车灯掠过梅莉脸上。
这段岁月,对她来讲,就是这一道光吧。
严华墓碑。
81年去世,84年立碑。
我开始不太明白这个时间差是什么意思。
后来查资料,才知道湖北汉口周边土葬风俗是三年后才能立碑。
好严谨,细节都扣到这份上了。
淮川是湖北的。
严华的文化程度是小学,这个也是在暗示着严华最好的出路是跳舞,林音教她的才有社会价值。
老李家墙上是当年案件的调查资料,还有严华的照片。
说明老李退休那么多年一直都心系此案。
对应章欣在严华墓地里安慰老李:如果她知道你为她追凶17年,她会安慰的。
就连片名,细节处的镜像反转,也是暗示了严华林音互为镜像的人生。
如此细节还有很多,不胜枚举。
这才是做电影的态度。
我太喜欢这部电影了。
还是那句话,这部电影是洗尽铅华的美学之作,没有任何浮夸,它把自己藏进碎片的朦胧回忆里,等待每个有缘人来解开其密码。
一旦解开,风月无边,一梦十年。
PS.以上皆是个人理解,不代表电影创作者的本身意图。
如有错误,恳请创作者们原谅。
在没有摄像头的年代,这些模拟画像师一直都是破案的重要技术支持,片尾的一句甘肃有任务,我猜想应该说的是白银连环杀人案!
说起白银连环杀人案的模拟画像就不得不提刑侦界“神笔马良”张欣,上海铁路公安局刑事技术高级工程师,公安部首批八大特邀刑侦专家,我国首席模拟画像专家。
从警30多年,他潜心研究模拟画像技术,通过模拟画像和分析推理协助各地警方破获各类重大刑事案件700余起。
片中映射的原型应该就是已故的张大师!
克制的对白,写意的剧情,很多地方都在做减法,最后民警问,你怎么还在画像,主角说走吧,我想那一刻他是释怀了,不再追求世人的价值,阳光已经破开了他的黑暗,说走吧,再没别的言语,因为不需要解释,不需要说教,自我的价值实现,应该由自己去判断,而不是说给别人听,也不必非博得别人认可。
虽然,剧情简单了,对白减少了,但是内核和张力却一点也不弱。
———⚠️涉及大量剧透———1 林音参加了最后的演出,但是没参加谢幕环节,因为她没来得及,就被照相馆的陈默叫出去给嘎了。
2、陈默嘎人的动机是——心理变态扭曲。
之前他女友家里嫌弃他,抛弃他去了大城市,他心里有恨,所以他对任何想要离开这里的女人,都要嘎掉。
(影片中间他想嘎陌生女孩已经交代清楚了)3、陈默知道林音要走的消息,是在他给剧团拍合照时。
那会儿他就选定目标了。
4、林音被陈默叫出去嘎了,当然没法参加最后的谢幕环节。
领导着急,让林音的好闺蜜严华出去找人,严华找到林音时,发现她已经被嘎掉了。
严华很伤心,但是这时她也动了一些别的心思,所以没有立即报警,而是和林音换了衣服,相当于和林音换了身份,并把她浅浅埋了。
原因: 一,时间太紧来不及报警,且谢幕演出救急,所以浅浅埋了,这和影片开头警察说女孩尸体一个月后被野狗叼了出来,可以对的上,埋的浅嘛。
二,她也有个主角的梦,这时正好可以代替林音上场,完成谢幕演出。
5、舞团里大家视角,认为林音没谢幕就跑掉去广州了,让严华去找,但是很快又看到“林音”回来,就没多想了。
其实,她们看到的回来的人是严华。
因为蒙着纱巾看不出来。
此处,有严华舞台上的想象情节,影片中大家虽然提到是林音,那是从大家视角误认为的。
这个事,只有舞台上的另个女孩,后来出去从事那啥工作的,她通过鞋子,看出来了一些端倪。
镜头有给特写暗示。
6、严华顶替林音谢幕,然后就消失了,其实是代替林音去了广州。
这里,剧团人的视角是,林音回来谢幕完去了广州,而严华为了出去找她消失了,一个月后被发现,他们认为那就是严华,时间和对换的衣服对的上。
而这,也就是为什么退休老警官说,严华的死和系列杀人案不太一样。
其实是一样的。
死的是林音,被误解是严华了(尸体毁容)。
有人觉得这里逻辑奇怪,我的理解: 一,严华发现林音嘎了,就决定要替她报仇,所以,在这里她和林音换了衣服,换了身份。
制造自己已经嘎了的假象,以后她去报仇,大家也不会怀疑她。
因为在大家那里,林音早走了,而严华也死了。
二,她已经实现了主角演出梦,没有遗憾了。
接下来,她要替林音出去看看更广阔的世界,这里不排除她私心也想出去。
三,严华冒名代替林音去广州舞团,也有自己的私心。
因为她知道林音去了也跳不了,身体早出问题了,那还不如严华自己去呢。
结果谁知道,去了,发现也没进去剧团,还只能在外面奔波,最后遇到大火把自己毁容了。
7、毁容了,好像给回来报仇提供了很好的掩护。
所以她回来了。
并且机缘巧合,在照相馆里通过她送给林音的鞋子,发现凶手原来是陈默。
她把陈默约出来开枪嘎掉。
这里的情节,就是开头目击者老头看到的一幕,他坚信凶手是女人。
8、画像师一开始画出的凶手就是严华,没有出错。
不仅带出了陈年旧案,开启了故事,也在影片最后被证明,正面体现了章欣的技术高超。
另外,大家对他的误解,也带出了他和队长从对立到和解的故事。
这里的画像技术开挂了,但作为有原型人物的故事片,为树立典型,也能理解。
好的地方是服化道,年代感把握的很好,摄影和后期调色用心了,远山淡影的水墨意境有了。
但是情节设计上纰漏太多,队长与章欣的对立情绪铺垫不够,上来就怼,一个库管,怎么敢当着那么多人的面直接进练功房找团长,改成等团长训完话出来,跟在后面说不好吗,而且那个年代芭蕾舞团还没那么多吧,不如改成革命舞蹈或者健美操之类的,红色娘子军也说得过去啊。
闹市里开枪,端了半天枪,周围都没人有反应,警察纪律都忘光了?
蹲守在墓碑旁,也不能一群人趴在草边上吧。
不过总体上还是网大里的优秀毕业生。
补充一点,同样的杯子太多,呵呵。
去年十月老师提到了这个片子有意思,最近发现爱奇艺可以看。
刚刚看完,说实话这个摄影真的很棒,那个光影让我想起了《阳光灿烂的日子》,对于时空的转换个人认为处理的不错,无论是再现旧时空,男主的想象,梦境,都让人觉得没有违和感。
跟摄影比起来差一点的就是剧情上,文艺片和悬疑片结合起来文艺色彩过于浓重,画面的光影已经够有氛围,再加上独白完全掩盖了侦破案件的本质,两个案子讲的有些不清楚,为了悬疑而悬疑的感觉,有些拖沓,尤其舞台跳舞的片段重现了三回,有两回的镜头是重复使用的。
一些人物动机和逻辑设计上也有问题,首先是没有看出来老刑警的办案能力,性格上倒是有描摹,年轻刑警感觉是个工具人没有起到老少配的作用。
两个女主人公尤其牵扯到对于自身我的探索,有个视角的转换,描述的太赘余,所以最后的反转其实一开始就猜到了。
总体而已我还是挺喜欢这部片子的光影运镜,作为一个网大它真的合格了。
以至于我为了看摄影师是谁看完了片尾,突然发现,好家伙在我的家乡十堰丹江口水库那拍的,又是惊喜。
看到朴素的演员名单,不报期望地开始了这场观影。
没想到朴素的电影却给了我不一样的体验。
雨夜老大爷在仓皇失措中看到一张脸,于是有了速写师画出的“女鬼”。
由“女鬼”的日记及死后仍在跳舞的经历,一步步推演出一个热爱舞蹈的库管员和首席之间的友情故事。
首席为了给库管员报仇杀了凶手,这一切看起来顺理成章。
可是那双绣花鞋和根据大爷描述绘出的画像却成为无法解释的通的疑点。
绣花鞋明明是严华送给林音的礼物,怎么却成了凶手从严华身上扒下来的?
既然是林音复仇,那么大爷的描述,出来的怎么却是严华的画像?
凶手每次从不出错,必然是调查+确认才会下手,怎么就会错杀严华?
这些疑点,静下心想想画像不会出错,答案也就昭然若揭了。
速写师有些哽咽的觉得自己的作品不是艺术品,不值得珍藏,却在最后关头起到一锤定音的效果,这又何尝不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艺术?
就叫它是“永不消逝的真相”吧。
上半场对脸盲患者极不友好。硬伤肯定有,别往文艺上靠,别煽情,但拍得比较努力,还是支持!
构图布景包括转场都值得给四颗星加。影片开头就有点惊艳,尽管是凶杀。
一部比想象当中会更好一点的电影,虽然片中没有任何一个知名演员,但片中的年代感、纠结17年的剧情,以及全员在线的演技,使得本片在如今浮躁的市场中,亦显得超尘脱俗🤗影片采用了很多倒叙和插叙的手法,从如今的一起杀人案入手,反追十七年前凶杀案,于是,林音和严华浮上了章欣的目光……对于林音,对于严华,对于沈张,甚至对于章欣,这是一个关于友情的故事,这也是一个复仇和救赎的故事;当然,对于观众,这也是一个需要静心观看,并深入情绪的电影😏PS:影片3.5星最是恰当,但作为一部网大片,现在打4星以资鼓励😏
服化道还是比较有年代感,演员们全是陌生脸,但是演得也很好。BGM声音太大,有点盖住了片子本身演员的声音。从画师的角度去揣摩案子的情节,有点意思,还是值得鼓励的。
这不是悬疑片,而是文艺片。拖沓冗长,多一星给摄影。一早就猜到是身份互换的梗
不爱说话只负责奶笑 👅❤️🔥 some sort of nostalgia for this situation n me now. i need a strong male figure to lift me up. not gna deny. this is way more fun than i thought it was appeared to be... smy face hurt. i couldnt stop smiling. so happy. ill k1ll for his sassy smile
因为题目而看,结果无关,但也还不错,2倍速播放毫无影响,也不会过分在意纰漏和细节。
比大多数电影差一些,但也比大多数中国电影好太多。
漏洞较多,可惜了,本来能成为一部国产经典悬疑片的
慢是最大的优点,故事叙述脱胎自罗生门,罗生门是真的经典,即使只是模仿,也可一观。严华要代替林音而活是经不起任何推敲的,但是蓦然发现凶手的画面还是有张力的,此外警察队长的塑造有点强行用力。总体三星半。
淡淡的景色,淡淡的忧伤,又是芭蕾舞题材的,还有baling与侵害,以及女主失去了自己做了别人的人生。警察画师立大功
高开低走
文艺片可以,悬疑片够不上,bug 太多
文艺气质的犯罪悬疑片。除了文艺氛围营造的不错,让影片始终笼罩在艺术化的哀愁忧伤的氛围情绪里。作为悬疑推理片太失败,随处可见的bug和逻辑硬伤。而且三位主要女性角色的容貌造型都太相似了,几乎脸盲。难道舞蹈演员都瘦成一模一样的模板了吗?
氛围还行,台词比较文艺腔,不够生活化,关键没太明白严华发现林音遇害,为啥不报警?报警也不影响她待在舞蹈队啊
烂。三四流的网文剧本+台词,半死不活的节奏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叙事视点跟分配的问题,糟糕的道具与布景,有的地方连做旧都懒得做,镜头这方面用得也差,那些长焦真的难看哭了我的妈。
导演以为穿上哪个时代的衣服,找几个旧宅,就能拍出好故事,配乐太突兀。
开了1.25倍速看的,还是看的我快睡着了。
不错哎其实,拍出了一些感觉,叙事完整,逻辑也还行
【5/10】氛围、摄影都对了,可惜实在太多bug了,既然是一部悬疑、刑侦片,实在无法忽视。大半夜,嫌疑人面目全非,竟然可以根据目击证人的证词画出精准画像,真的不科学;走私枪支的案件的插入,过于工具化,就是为了推进剧情而突然插入;还有严华发现林音尸体立即掩埋而不报警,也说不过去。不过,至少路线对了,如果能够好好打磨剧作,会是一部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