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1>哪一天?
我们?
会飞?
<图片2>影片最初,讲述了一对结婚已久的倦怠夫妇的现状。
余凤芝:作为一位旅行社的文员却忙于工作,甚至已经有五年没有出去旅行过了,回到家也只有空无一人的房间和一只陪伴多年的白色鹦鹉,和丈夫通常一个上班一个下班,几乎碰不到面也说不上话彭盛华:作为地产公司的设计却忙于应付无理取闹的客人,即使下班或者休息也是接到电话随时待命的状态,和妻子的对话常常话不投机,最终身心疲惫就是这样一对陷入倦怠期的夫妇很难想象他们曾经都是彼此的初恋,学生时代也是那么的年少轻狂,充满着梦想在一次的同学聚会中,无意中被提起的苏博文这个名字,渐渐开启了那段被遗忘的美好记忆。
余凤芝、彭盛华和苏博文三人学生时代的感情还是很青涩的,好兄弟同时喜欢上了一个女生,只是一个安静面谈,另一个大胆奔放。
年少时的女孩或许更容易被热情男孩所吸引,所以这场感情胜负的天平或许一开始就倾向了另一边……<图片4>开放日的那一天,余凤芝沉醉在了手工王彭盛华为她所创造的玫瑰园的绚丽浪漫中,做出了她人生中的一次重要选择,她也并不知道她错过了哪些人哪些事……<图片6>直到多年以后,余凤芝才慢慢拼凑出了苏博文为她做的那些事,曾经那个不懂言语表达的笨拙少年,会因为她酒精过敏起红疹而对好兄弟挥拳相向; 鼓起勇气想用一架纸飞机向她表达情意;用心去做了架大型飞机想要向她传达想要一起环游世界的信念,哪怕在试飞的过程中一次又一次的摔倒;甚至最后浑身湿透看到了心碎的一幕也只默默的离开……<图片7>泪流满面的余凤芝终于知道她错过了人生中绝无仅有的一张登机牌,其实她对于苏博文也许并没有爱意,更多的应该是愧疚悔恨之心,在年少时并没有发现有个少年曾经为她做了那么多,而那个少年却在很久很久以前就消逝在了他的梦想之中……<图片8>苏博文的逝去让余凤芝和彭盛华重新回想起来很多很多:爱情、友情、梦想……想起了少时的勇气和热情,也许这也会成为他们情感修复的一个契机,但到了最后,感情已经不是整部影片最重要的部分了……我们在这社会上为了生活而拼命挣扎,很多人在前进的过程中渐渐忘记了最初的梦想,也亲自忘却了自己飞行的能力!
1不同的人在表现内心情感的时候,会有不同的方式。
有些人热烈奔放,直来直往,喜欢就追,不爱就放,大胆、直接、痛快,同时也会表现得十分积极,十分主动,热情似火。
有些人则内敛沉静,不声张,不热烈,默默关心,默默喜欢,默默付出,小心翼翼,克制隐忍,不轻易流露情感,不轻易表现悲欢。
热烈奔放者,常常能令人在言谈举止的大开大合中,感受到其心思狂潮,轻而易举地就敲开少女的懵懂心门,收获青春最美的爱情。
内敛沉静者,往往叫人在悄莫声息的默默表达中,难以察觉到感情的涟漪,即便有所感觉,也会自带怀疑,在不确定中,彼此错过,留下青春的遗憾。
但奇妙的是,当我们历经岁月洗礼,渐渐长大之后,回顾过往,那个最令自己难忘又莫名感伤的,通常是那些和自己产生过情感交流却又疏于表达的内敛沉静者。
苏博文属于后者。
<图片1>2在电影《哪一天我们会飞》里,苏博文是一个内敛沉静的男孩。
瘦瘦的,呆呆的,戴一副黑框眼镜,穿一件白衬衫校服,站在那里,仿佛能被风吹走。
他少言寡语,多数时候安静,和最好的朋友彭盛华待在一起,就像一个小跟班,默默地跟在旁边。
彭盛华则活泼开朗,时常露出一排大白牙爽朗地笑,敢于挑战老师,擅于做手工,有点子、有勇气、大胆直接,是个容易被人关注到的人。
这两人一静一动,组合在一起,倒也十分合得来。
<图片2>但当余凤芝出现在两人的青春世界里,一些改变便开始发生。
余凤芝就像一抹阳光一般出现在这对静动组合里。
她笑起来是那么爽朗,她说话的时候是那么可爱。
她关心小动物,热爱一切尝试,支持自己的好朋友,个性飞扬,是一个很容易令青春男孩们萌发爱意的女孩。
<图片3>不出意外的,两个男孩都喜欢上了余凤芝。
彭盛华的喜欢很直接,很明显,旁人一眼就能看出来,而被喜欢的人也能很快感受到。
他喊余凤芝一起玩,带着她溜飞机,和她一起看音乐会,拉着她看自己设计和制作的手工搭建的“香港”,还特意给她设计独享的灯光秀。
<图片4>苏博文的喜欢则很内敛,很沉静,鲜有人察觉得到,被喜欢的人也无法轻易感受到。
他时常带着温柔的目光关注她,常常默默地关心她,会体贴她是否开心,会注意她是否忧愁。
他最大的乐趣是造飞机,各种模型,各种道具,各种研究,都包含着他对飞机的梦想。
而他能给到余凤芝最明显的表达,便是默默地造一架滑翔机,打算带她一起飞。
<图片5>也曾勇敢过,认真地承诺:自己将来成为飞机师后,要给余凤芝一个永恒的登机卡。
但是,内敛沉静的爱的表达,终究赶不及热烈奔放的抒发。
一切细微的错过,都将造成永恒的遗憾。
写有字句的纸飞机飘到余凤芝身边时,她刚好被拉着去看彭盛华的布置。
留下苏博文受伤的膝盖以及落寞的背影。
差一点,就差一点。
当苏博文路过教室,看到彭盛华和余凤芝在一起的画面,他内心该有多难过?
一想到这样一个心思细腻的默默付诸情感的人承受的难过,作为观众,难免也会鼻尖一酸。
<图片6>3多年以后,余凤芝嫁给了彭盛华。
他们都已长大,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投入到生活里。
都很忙,都要面对形形色色的人和各式各样的事。
生活消磨了他们的热情,彼此的话语不再多,彼此渐渐远离彼此。
表面上离得很近,内心里却都知道,距离在渐渐拉大。
<图片7>彭盛华在外面有了一次没有克制好的外遇,他内心陷入纠结,一方面是欲望驱使,一方面是责任拉扯。
他内心的责任和爱似乎占据上风,但欲望和眼前生活的平淡又让他无法很好地克制。
在这种纠结中,他的内心状态急需一种救赎,才能抹平外遇带来的不安。
而余凤芝在工作上的烦心事以及生活中的平淡双重夹击下,内心也急需一种安慰。
尤其是在感知到丈夫的外遇以及两人关系的逐渐疏远之后,她会陷入回忆,试图在过往的岁月中找回自我。
在同学聚会之后,她的记忆被一个熟悉但又渐渐陌生的名字所唤醒。
苏博文开始在她的记忆中不断出现,也催使她去真正地寻找青春岁月的残片记忆。
<图片8>在自己的回忆以及一些老同学提供的信息中,她逐渐认识到那段青葱的岁月里,苏博文以一种内敛沉静的方式深爱着她。
尤其是在苏博文留下的物件里,她看到了一个男孩默默爱着自己并曾做出一些付出,内心的愧疚、遗憾以及情感上的回溯,让她有了泪流满面的理由。
但苏博文在某种程度上的执着与付出,以及对飞行梦想的不懈坚持,让她也重获了人生的另一种动力。
彭盛华在得知苏博文的命运之后,也踏上了找回自我的旅程。
夫妻俩最终在帮助新一代沐浴青春的孩子们实现飞翔之梦的过程中,找回到自我,也找回到当初的爱。
<图片9>本片通过近乎小清新的手法,为我们呈现了以往很少见到的香港校园与青春。
尽管不乏透过电影引申关于政治隐喻的谈论,但于我而言,我最关心的,还是影片所描绘的情感本身。
黄修平导演在处理这样一种青春故事的过程中,没有一味地插入所谓的“青春元素”,而是近乎朴实地勾勒自己记忆中的、自己所理解的青春。
他用现在和过去穿插的方式,将青春里的爱情与遗憾、成年里的生活烦恼与婚姻关系表达出来,从而激起观众的共鸣。
人们之所以能从中找到共鸣,是因为,大多数人的青春里,都有过懵懂的情愫,也都有过或大或小的遗憾。
当你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回想自己的年轻岁月,会意识到一些未曾重视的人或事里,夹杂着遗憾。
只是,青春的爱可以像纸飞机那样轻飘飘地飞起,但青春的遗憾却再也无法着陆。
只是,它们都会留存在记忆里,被小心地珍藏起来。
PS:本文为作者原创,图片及视频均源于网络,转载请与作者联系。
首发于公众号【木易的岛】(muyidd2015),欢迎关注交流。
黄修平电影:记录又一代港人的梦与青春第52届金马奖林志玲以“林真心”的角色形象为颁奖典礼开场,这个角色出自于去年的一套大热青春电影。
我很喜欢它的英文译名——Our times——所谓青春,最好的注解。
在同一年差不多同样时间的香港,也上映了一部港产青春电影,《哪一天我们会飞》。
它的导演黄修平,在第3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上凭借长片电影处女作《狂舞派》获得了新晋导演奖的殊荣。
不知在《狂舞派》以前,能够令港片迷想到的港产青春电影会是什么呢,也许是《古惑仔》系列,也许是《烈火青春》,是《天若有情》,抑或是《心动》,是《早熟》,甚至有可能是《记得……香蕉成熟时》。
然而这些our times里的港产青春电影,要么是带着血色的浪漫,要么就是带着颜色的浪漫。
皆因香港电影所擅长的领域大多是关注小资或中产的集体层级视角,它的青春元素大多是点缀于家庭社会的关系冲突之内,却鲜有直接单一重点关注青春个体成长冲突的作品出现。
至此《狂舞派》的出现必然令人眼前一亮,它的女主角是一个渴望生命不止舞蹈不歇的大一新生,男主角则是改过自新潜心太极的失足青年,场景则多属校园,剧情的冲突始终围绕着舞蹈元素展开。
无论是集体比赛中如何赢得他人赞许,还是个人境遇起伏中如何战胜自己,电影中主配角色的人物设定,剧本场景的情节设置,都锁定在了“青春期”这一特定的内核之上。
就像是一部课堂上偷看过的小本漫画,《狂舞派》构架简单,展示直接,色彩斑斓,观赏完毕可以令人轻松带入,热血沸腾,直觉精彩。
导演的个人经历往往影响他的作品创作动机及其风格,黄修平拍摄短片电影出身,中学时已经开始参与创作,在新片《哪一天我们会飞》里,他本人从中客串了一位酒保,出镜几秒,蓄着胡须长发,眯眯眼笑着为少年余凤芝和彭盛华卖醉。
2013年的一派“狂舞”过后,黄修平带来的这一新作品将“青春期”又推后至中学,但依然讲述着和《狂舞派》同样却不一样的港式青春故事。
/是青春,还是“轻”春?
/有心观察则不难发现,黄修平的电影中常出现表达“轻”这一概念的意象产物,《狂舞派》中阿良借太极之力令一块手帕在空气中舞动,与阿花以红气球为媒介切磋;《哪一天我们会飞》中,余凤芝教学弟学妹们用极薄的泡沫变做纸飞机在空气中飞舞,学生们接力呼气吹动一片鹦鹉的羽毛在课堂上空飞来飞去。
自然就更不必说,在这两部作品中“舞蹈”和“飞机”这两个主要意象本身已经皆有轻盈轻快之意。
大抵关于青春,当下的记述总是轻狂的舞蹈。
而当我们成长,关于青春,回首的记忆便会变成轻快但却不知飞向哪里的纸飞机。
/青春是进行时,还是过去式?
/毫无疑问《狂舞派》是当下进行时的青春——the way we dance——阿花会做梦,会一往无前去相信一万种可能,也会今日不知明日事,需要跌倒挫败了才懂学会怎么爬得起来。
阿良可以行差踏错,却依然还有重来一次的机会。
而《哪一天我们会飞》是过去式的,彭盛华和余凤芝毕业、工作,结婚、外遇,“手工王”要拍足客户的马屁,想“环游世界”的要为客户操心安排旅行。
校歌年年在唱“结伴来来来,希望在明天”,当明天真的到来,他们的梦想却真的成为了课堂上那份规划书里的planB,被生活封存成记忆里一块越来越大,大到无从修补的缺口。
就如同这部电影的曾用名——差一点我们会飞——飞机飞得有多高多远也好,它总需要降落;青春多年轻多美都好,却也总失去莫名。
在那个被称为青春的缺口里,我们总是要差一点才会飞。
永远不会失去青春,永远十八岁的人叫苏博文,苏博文却永远不会出现在当时当下的情节里。
/梦想是被祝福,还是被诅咒?
/《哪一天我们会飞》当中的苏博文可以说是本片重要的情节线索,而人物本身也是极大完美与极大缺憾的一种融合统一。
有别于彭盛华的灵气聪明,阳光直率,苏博文自信低调,温柔细心。
他的梦想是九龙旧机场带来的儿时经历所成就的,根深蒂固;他物理突出,搞发明,他一边羞怯地想跟余凤芝告白,一边手忙脚乱摆出一个开着风机的造型;他拿奖,悄悄在奖座底下写上送给余凤芝的专属登机牌;他梦想可以做飞机师,开飞机带着余凤芝环游世界,当他发明的“凤芝号”第一次飞行成功,他想要约凤芝一起飞的时候,命运却让凤芝选择了彭盛华。
在苏博文故事的最后,他去了英国,得知自己色弱,无法成为飞机师,结果偷偷飞行出了事故。
在余凤芝关于苏博文的记忆里,他用纸飞机约过她去后山,他教她闭眼去分辨不同飞机划过天空的声音,他画出过紫色的天空,但是不是那片天空再美,似乎也注定它永远无法存在?
在宫崎骏电影《起风了》中,男主角梦想能够设计发明流线至美的飞机,而飞机却被而后的战争利用为武器。
宫崎骏说,梦想是要被诅咒的。
在《哪一天我们会飞》的最后,彭盛华将苏博文笔记中的飞机设计图变成了真正会飞的飞机模型。
他令苏博文的墓前从今往后只要有风,就会有飞机起飞的声音。
曾经的《差一点我们会飞》变成了如今的《哪一天我们会飞》。
我想,对于黄修平来说,也许没有答案便是在寄予一种祝福。
/选彭盛华,还是选苏博文?
/《狂舞派》中启迪阿花,帮助她实现梦想的人是阿良。
来到《哪一天我们会飞》,余凤芝似乎比阿变得更加有的选,彭盛华热情,为她亮起一整座手工城的灯,苏博文细腻,知道她酒精敏感,更愿带她飞带她全世界旅行。
谁亦都不输给谁的同时,命运也让余凤芝没得选,最终是没有来得及展开苏博文的纸飞机,而是被拉去了彭盛华的玫瑰园。
但假如重新再来选一次,最终陪余凤芝第一次带团去深圳的人是苏博文,出轨外遇的人是苏博文,而消失在往后生活里的那个人变做是昔日的“手工王”彭盛华。
同样受累于工作压力无时间沟通的生活感情双重困境之下,苏博文和余凤芝的关系是不是就不会渐行渐远,他们故事的就会有所不同?
/是尾声,还是开端?
/有人在《哪一天我们会飞》这部电影中找到了大量的“隐喻”,诸如彭盛华外遇的是内地妹,彭盛华的齐刘海客户粤语有口音,客户设计需求的point是东方色彩,毕业是出国还是留在香港,“香港不是一个给人做梦的地方”等等,以此意指导演意图。
个人而言那些更好像是至始至终很多香港导演如今都必须要做的一些思考:城市或者电影要发展,如今是尾声还是开端,是机遇还是困境?
我想正如余凤芝问师妹,“如果让你们自己搞画报,有什么idea?
自己没有idea,就不能怪阿sir的桥闷咯。
”《哪一天我们会飞》的开篇和结尾都用了大量的航拍去俯视香港这座城市,镜头里有层层叠起的高楼,有盘绕的立交,有赤腊角的新机场,是它取代了曾经为苏博文造梦的九龙旧机场,却也好像是当初彭盛华的那座手工城市就在它那里变成了真的一样。
一座城市发展进行的同时交换的确实是一代人回不去了的青春记忆,然而也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记忆造就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城市未来。
就像脚受了伤无法跳舞的阿花选择用手指投映出舞蹈,走入生活迷途的彭盛华也终于再次做回了“手工王”放飞大大小小的飞机。
从《狂舞派》到《哪一天我们飞会》,从对青春一时一刻的讲述,到对青春曾经过往的追述,从有挫败,有缺憾,到要起舞,要起飞,黄修平电影记录了又一代港人的梦与青春。
這是我認為2015年最好看的香港電影,他給了我當年大一時看香港電影充滿的希望與想像(當年大概有<人間喜劇>,<為你鍾情>,<東風破>,<得閒炒飯>,<打擂台>等等)那一年的這些片給了我無限的希望,令我更確定了我想走拍電影的這條路。
看了3部黃修平的電影,都深深被他的情感所打動。
這次大概是他野心最大的一部,結合情懷與夢想,更重要是對香港的情感,從當年與今天的世界對比,當年的希望與今天的絕望,看的當下一直想到底可以怎樣面對,最後卻真的有種被打通了的感覺,有種啊…原來這樣就可以的感覺,其實他也沒有確實的告訴我們應該怎麼辦,可是重要的是他沒有告訴我們不能怎樣,沒有告訴我們香港沒救了,沒有告訴我們其實一切終是夢,原來我們還可以有夢,只要有夢,世界就一定還有可能變得更好,不是嗎?這也可能正正是我為什麼會這麼喜歡黃修平的原因吧,因為他可能就是個做夢者,他就只會做夢,可是人類雖然不需要靠夢生存,可是必須要靠夢來活著,就像周星馳所說的對白:人沒有夢想,同條鹹魚有咩分別?我聽人說黃修平很懶,所以都很久才會出一部電影,我也是不知道究竟是真是假,可是在看電影的過程卻一直感受到他們(不光只是導演而是整個劇組)的各種細節上的努力,努力的為我們搭建一個充滿著夢想的年代,一個美好的香港,無論故事技巧美術攝影演員燈光飛行等各方面都出色,是我看過他的電影中表現得最成熟的一次。
故事以現在的香港與過去一直互相穿插而行,過去二男一女美好友誼與現在的老夫老妻對照,除了青春與現在,夢想與現實外,既然是2015的香港電影,既然是打著香港的旗號去拍,既然是其中一個男主角是遊學修(曾於網路群體學舌鳥的幾部短片裡演出與創作。
),那我很難不會去聯想到政治,雖然整部電影幾乎隻字不提政治,什至連政權的轉換幾乎都沒提過,可是卻還是處處令人感受到當中的借喻,三人關係比喻港英與中港關係,蘇博文的”香港不是個給人作夢的地方”然後到英國追夢與彭盛華的留在香港跟現實較勁,鸚鵡無家可歸的比喻,彭盛華中年忘記當年的自己,蘇博文到英國追夢卻墮落,我信香港人看了一定百般滋味在心頭,而我們的心情則伴隨余鳳芝,從當年的有夢想變成現今的看不到未來,也對過去充滿悔恨,前面的故事除了在訴說三人的青春往事外還訴說了大部分香港人的心路歷程。
而最後,雖然還是得彭盛華肯回望過去才能結局,也正如我前面所說的是一個夢想,不過其實絕望無補於事,不如努力放眼未來,有夢就有希望,那一天我們會飛,哪一天我們也定必會飛。
看电影前没有看剧情简介,所以不知道这个“那一天我们会飞”到底是什么意思,不过开篇看到色调和音乐瞬间就有期待了,这个感觉让人觉得很舒服!
杨千桦不是那个大笑姑婆,看着有种贤淑宁静的美。
同学会,一个看着就引出无限联想的 词,还没毕业的我一下就有了泪意,所以阿芝想起了学生时期。
从学生时代恋爱到结婚,这样的感情让人艳羡。
但是同学会上,总觉得她的笑有些勉强。
回家路上,到底是多年夫妻,默契总是有的,然而开口说出的话让人气闷。
我在想,这就是我以后的生活吗?
工作工作工作···,争论,说软话,争论,说软化···看,即使是这样长久的感情也不过如此吧。
戴眼镜的苏博文挺帅嘛!!
开始会想女主小时候更喜欢丈夫还是苏博文,后来想想自己挺可笑的。
虽然很想去探讨那么大的三个孩子不可能没有这方面的想法,女主沉浸在两个男生的呵护中究竟想什么,又一想重点不在这里好吗,再说大家小时候不都这样,毕竟我们还小,友谊更合适,说爱太沉重。
年少时的快乐时光,苏博文独有的气息,我想,女主是喜欢的。
男女主人到中年越活越压抑,丈夫有了外遇,妻子在这个时候想起了一起成长的另一个少年。
看的时候总有种妻子精神出轨的感觉,而不那么讨厌丈夫。
妻子多少有那么一点任性,丈夫好言好语那就先受着,干嘛破坏心意。
然后呢,妻子去找那个少年,找到了,然后呢?
不过那个少年死了,因为梦想碎了。
要开着飞机带她环游世界的那个人真的已经不再这个世界上了,她的设想到此为止,再无半分可能。
男主说苏博文永远无敌十八岁,想到了致青春,郑微说只有阮莞的青春是不朽的。
之后两人和好,试着找回以前的爱和激情。
是苏博文的死让两人学会珍惜吗?
整个电影一直在说未来计划,也有提到香港回归前,说香港没有未来。
可是男女主都做着他们当初计划着的事,这难道不是幸运?
说是青春片,却让我感受到中年的那份压抑,差点让我联想到大陆的狗血家庭剧···所幸女主跟苏博文的故事戛然而止,变成他们三个的故事,活着的人怀念逝者,回忆以往,希望回到过去那样的灿烂。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movie432,文末有二维码噢青春是时间之殇。
香港亦是。
如果去掉与香港有关的细节元素,从狮子山到玫瑰园,从校园摇滚歌曲表演里的郭富城,到生于 9 月 12 号、死于 2003 年 4 月 1 号的飞行员。
《哪一天我们会飞》跟去年台湾青春片《五月一号》(内地改名为《 17 岁》)大同小异,结尾都闪回出现了一次追忆似水年华般的美丽遗憾。
但要在局促樊笼般的香港,拍出自由无限的青春片,难度其实更高(不仅仅是《王家欣》存在的穿帮风险)。
再有,香港本地制作注重商业类型片,抑制了文艺抒情青春片的可能。
要知道,这是一个催促所有人尽快成年,逃脱不了资本制衡,被越削越尖的金字塔社会。
除却青春片自带的感伤无奈,《哪一天我们会飞》不断扣回到了“时间”——这个迷人且在持续发酵的本地话题。
毕竟香港的命运,本身就有一个虚无缥缈的时间承诺。
我约大家九七那天,回港相见。
回到过去不久,电影第一次出现了 1997 ,电影重点提及了启德机场和移民潮。
如果熟悉香港的地理位置便能知道,这个地方不存在偷渡、下南洋和边境风云之类的词汇。
一个带有双重含义的“飞”字,说的就是离开。
离开香港,远行他方。
开头和结尾,《哪一天我们会飞》都出现了俯瞰这座城市的航拍镜头。
高楼林立,看上去还是那颗美丽的东方之珠。
然而,如果回到作为影片时间背景的 1992 年到 1993 年,罗卓瑶拍过一部电影,叫《秋月》。
它讲述移民潮之后的香港,有如一座空城,社会上弥漫着前所未有的焦虑和挫败情绪,主人公是一个困惑的青春期女孩,还有一个迷茫的异乡人。
正因如此,无论纸飞机还是墓冢,它们背后的意象都极端悲凉。
承认梦想破灭,却还要所有人坚信梦想的离歌哀曲,远远超乎了一部青春片所能承受的重量。
《哪一天我们会飞》也有平易近人的楔子。
无论香港还是大陆,一场总该到来的同学会,它们引发了差不多的人生涟漪。
同学会的桥段,几乎也是中国青春片的必备桥段。
两男一女三位主人公登场后,电影正文不断在现实和过去中游动。
一只手是青春爱恋,一只手是梦想计划。
现在时部分有无法掩饰的疲惫感,还有其他电影讲了千百次的中年危机,一年比一年痒。
貌合神离的夫妻,他们上一次旅行,已经是五年前了。
但这个家庭背景,没有用来制造“现实很惨淡,过去很美好”的老套桥段。
相反,《哪一天我们会飞》讲的是梦想计划实现了,那又如何。
这个梦想,真是当年的梦想吗?
梦想以后,这一代香港人,还应该做点什么?
毕竟,他们住着一套宽敞的房子,各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却产生了无以为继的失落痛苦。
狮子山下的一万架纸飞机,那就真的是一个梦吧。
在记忆中的英仁中学,校园角落充斥着过曝的光线,发黄的视觉氛围。
学生们打打闹闹,唱唱跳跳,主人公还能有一个秘密基地,肆意进行着与飞行有关的畅想。
除了梦想与未来,在今昔对比中,电影还出现了《龙珠》,《大时代》,长者的话,公民教育等等,堪称一篇关于香港青春的议论文。
黄修平也对自己的电影导演职业进行了调侃。
但说实话,与其借电影说香港电影,过早地暴露打情怀这张牌,影片不如把那些扁平乏味的对手戏先做做好。
《哪一天我们会飞》像《狂舞派》那样,一口气推出了好几个年轻演员: 苏丽珊、游学修和吴肇轩。
虽然颜卓灵和蔡瀚亿在这两年接演的都是小配角,黄修平一直用给自己造血的方式延续香港电影的血脉。
不过在指导演员进入角色和现场调度时,黄修平还可以做得更好。
以彭盛华带余凤芝出去跳舞喝酒为例,前后衔接有问题不说,酒吧发生的一切,实在缺乏神采。
与之相反,围绕打火机,黄色还是白色,一只猫还是一只鸟等明显有经过巧妙设计的编剧桥段,戏剧效果显然强出不少。
看台湾青春片,我们总能知道,那边的年轻人,大概是怎样。
看大陆青春片,我们不免要惊呼,清一色的堕胎青春,比堕落青春还可怕。
唯有香港,缺少青春片,要么是老港片里头,周星驰们重新穿上校服回去溜达,要么就是陈果电影里无所事事的底层少年。
而黄修平一心一意在做的,就是填补上香港青春片的空白,无论是挫败了继续打气的《狂舞派》,还是落地了又重新放飞希望的《哪一天我们会飞》,他都用一种少见的理想主义情怀,坚持着固守本地的电影制作。
截图扫码,关注:MOViE木卫(movie432)
<图片1>忽然对港片充满了信心谢谢师弟的推荐音乐、场景、画面真的好温馨节奏紧凑地一口气就看完了<图片2><图片4><图片5>青年演员和杨千嬅、林海峰在里面恰到好处的表演 很暖心千嬅好漂亮,憔悴的时候很憔悴,干净的时候好舒心,一直走搞笑路线的海峰也是成熟了很多,本色出演吗((*^__^*) 嘻嘻……)画面打满分,偷偷截图了很多准备做桌面,这么纯洁这么美的青春电影--勾起了好多回忆呢作为老师的我也觉得还是要做个不惹人讨厌的老师比较好哈哈哈哈赞
其实我很喜欢青春电影,然而内地的青春片总是让我屡屡失望,好像总有早恋,堕胎,打群架。
不是说感情的萌动,无法挽回的代价,兄弟间的义气不重要。
而是觉得可以截取更加贴近我们生活更加细小具体的日常。
要知道,观众大多都是喜新厌旧的,白血病这样的绝症第一次出现在屏幕上的时候,每个人都被男女主角无法相守而遗憾而感动,可是出现了十次以后,就只能被贴上狗血老套的标签。
如果说台湾的青春片很清新,那么香港的青春片总给人一种情怀。
台湾电影里一辆单车少年扬起的衣角女孩在后座略带羞涩的笑就是很有画面感,随身听同学录偶像的海报甚至是人形立牌都可以成为青春的载体;香港电影则不仅仅把故事都围绕在情窦初开的恋情上,夹杂着一些雄心壮志的小梦想,或是对未来的小憧憬,在紧凑的学习生活之外发现更有意思的小兴趣小热爱。
两个男生同时喜欢上一个女生的故事我们应该看到过很多次,同时喜欢上一个漂亮女生的机率应该更加眼熟。
再加上这个漂亮女生性格好也不端着就更加讨喜了。
如果一个男生低调认真,动手能力强 ,做的东西虽然不漂亮,但是一定保证质量;另一个男生热情开朗,会写好听的歌词带你去你不曾去的地方,做的东西外观漂亮非常善于social,你会选哪一个?
你相信爱情里有先来后到吗?
在我看来,“你是我的梦想”并不是多美的情话,最美的情话应该是我的梦想里也有你的梦想。
我们都舒服自在地做自己,都各自为梦想努力拼搏。
毕竟梦想就是“停止呼吸之前想到的事情”不是吗。
我的梦想是可以做出自己的飞机,你的梦想是环游世界的话,那我就创造一架以你命名的飞机,带着你环游世界好啦。
在那之前我希望写上心意折起来的纸飞机都希望可以飞到你的心里。
其实比起《哪一天我们会飞》,我更喜欢这部电影的英文名字,She remembers he forgets。
是不是有一天曾加相爱的两人会忘了彼此最初的样子,变成除了“我爱你”无话可说的人。
杨千嬅近几年的电影单身男女2可爱的你还有这部都挺喜欢的。
这部有青春有梦想有爱情有友情的电影推荐给你们。
看完之后的第一句话,我和朋友说,这根本就不是一部青春片。
太习惯国产或者日系批量贩卖的青春。
要么堕胎、撕逼、夸张放大的矛盾和冲突,要么烟火大会,日剧跑,耳边告白的最喜欢你。
可是这一步都不是,有点漫长到乏味的铺垫。
中年人的疲惫不堪,疏于沟通的夫妇,在饭局及工作上强颜欢笑的应酬。
不是梦想,不是以在一起为结束的故事,而是之后面对生活的真实和日复一日的生活。
我不喜欢这部片子,却认为这片子极动人的缘故,都在于他太有现实的哀伤和无奈感,比起很多青春片的明快直爽,这种片子始终有种哀而不伤的克制,缓缓的铺垫流淌,非常,非常的动人。
最喜欢的二幕,可能是余凤芝在学校翻出苏博文当年的奖杯,看到下面那行小字,全是那个少年当年没有机会说出的情愫。
在电影院真是一秒哭成狗,想到情书里面,博子最后一幕翻开书签的瞬间。
感情来得又漫长又急促,所以动人得不得了,又或者他们都是亡者当年未说出口的寄托,多年之后再发现,连屏幕外的我,都觉得难过得不得了。
还有一幕,就是苏博文,在落日的霞光中,慢慢的飞起。
全程我都偏爱这个男孩子。
而这一幕,更是美丽的让人心醉。
少年,梦想,夕阳,可能因为这些都是易碎的事物,所以才格外让人觉得美丽而感伤。
最近和朋友在聊中年危机,其实奇怪我还勉强算得上是少年人的尾巴,不够年轻,但是也离中年危机尚有距离。
但是一旦离开学校,就开始以不可抗拒的速度快速老去。
不是在脸上,是在眼睛。
工作的压力,绩效考核,抱怨多,笑容少。
在学校时我们都曾有冲天志,可是长大后,总有一天,会发现大部分人都是齿轮。
就算知 岁月已经归不去仍迈步前往 向大世界出去仍然要相信 这里会有想象求时间变慢 不想迫于成长未了愿 我替你 朝浪涛吶喊听听有没有被回响
青春恋,友谊变,三角恋。
编剧水平有限,有一些做作的桥段,俗套甚至狗血的梗(出轨、死人、死者女友的身份、一直维护的博客,被反复耽误的表白、表白的过分宏大的形式和过分的含蓄隐忍的反差构成了明显的脱离生活的虚假感、刻意叛逆得像是被教唆被拼凑的当年中学生们);励志、怀旧、中年危机、初恋、伤逝的杂烩,形成浅层的煽情效果。
最后的合唱却感动到我,因为那一张张青春稚嫩的脸,憧憬着未来的眼,就是曾经的自己啊。
【青春怎会零创伤】【梦想主题剧】少年的梦想和爱情死在了那年夏天,不屈的他带着它们去了天堂。苏博文是因为无法成为飞行员痛苦?还是因为无法带凤芝环游世界而绝望呢?港人的青春梦想与不依不饶的不放弃精神,但愿一代又一代传承。ps.剧情太拖沓,尿点太多。
@BC MOMA 黄修平的香港寄语,仍然要相信,这里会有想象。当然有瑕疵,却也能被情绪轻易推开,看那些航拍的镜头,作为港片迷很难不为此触动。偶像杜sir曾经说过,你永远都会回顾最困难的时候,快乐的浪漫不会比痛苦的浪漫更重要。希望这一批香港导演能像电影里的主人公一样,记得初衷。
横道世之介,港囧,少女时代,一国两制?叶念琛二号。
香港现在已经很少这种又有情怀又有意境的电影了,支持一下吧
情绪倒是挺不错的..为什么情节这么狗血
老掉牙的青春题材,故事双线行进,追忆过往,缅怀青春,困顿现实,含泪挣扎。除女主角余凤芝外,所有人物的塑造都太过碎片化,回忆和现实交叉,又削弱完整度。而怀疑老公出轨,就惦记起当年的初恋印象,精神上也变相出轨,只能说这种狗血剧情的处理导演太过任性,还好有“梦想”做内核,不至于太平庸。
不知所以然的一种怀念感
這個劇情簡介寫得比電影本身好十倍,完全不能入戲,因為太像教育電視⋯⋯全劇最喜歡的角色是那隻櫻武,真是演得太好了
比大部分“伞后电影”好,没有东拼西凑隐喻或致敬符号炒埋一锅就算,有俾心机度剧情铺线索谂对白,对手戏基本做到有来有往并且说人话还不剥削演员,得了得了足够K.O.同行了。至于嗰啲咩双面情人NPC千里传音讯又狮子山下我哋大家,算啦算啦港产片啫要求咁高把鬼,唔抄袭发下梦有咁嘅成品算係咁上下喇。
我們在擁抱那些我們虛構的過去。其實我不相信蘇博文真的會存在,不相信憶起二十年前的某人時會痛哭,不相信九十年代的香港是如此美好。其實我們很清楚身邊沒有蘇博文,初戀也不是余鳳芝,自己極其量只是成熟的彭盛華,也其實沒有飛過。但我們需要虛構的過去來撫平現在的傷痕。
太好看了o(╥﹏╥)o,为香港能够拍出这么细腻温暖的青春校园剧而开心。人到中年,彼此以为对方都被现实打磨得只剩下欺骗与背叛,其实双方都暗暗保护着心里那块自留地,以不同的方式寄托着那份情怀、怀念着过去的人,终有一天,这份情怀还是会随着往事乘风起飞。大家一定不要被最初的剧情套路了,请耐心地看到最后。
鼓起这勇气,跨出这距离,差一点我们也会飞。你笑容,早应已逝去,当初的冲天志,有没有践踏碎。是哪些,不能言传的梦,才令我闯荡在未知里。就算知,岁月已经归不去,仍迈步向前,向大世界出去。仍然要相信,这里会有想象,求时间变慢,不想迫于成长。未了愿,我替你,向浪涛呐喊。
香港人也会玩儿小清新!15年最佳青春片
有青春奏好巴闭!手工王 你老咗啊(系飞一般爱情故事里边你都好后生) 清新系的港片都唔错。都希望可以返回二十岁 嘻嘻 zoutou
拒绝成长,意淫一个可能从来就没有存在过的天真美好旧世界,只愿糊涂幼稚到底,此心态是目前港台电影非常恶劣的一精神顽疾,想必是中国崛起带来的巨大精神压力造成的
偶有亮点,但是整体无趣,两个时空的故事都太过平庸。
真係俾千嬅面
情节拖沓 狗血 校园剧无感
抛开那些政治隐喻不说,优秀的细节处理和细腻独到的情感确实在近年港片中少见。只是没想到这些曾经“满怀理想”的年轻人现在统统变成了废q……
单薄。过去时太无聊,细碎,缺乏真实的生活体验,核心人物苏博文都不是塑造失败了,是完全没有塑造,戏的崩塌也就理所当然了。另外特别烦香港电影人在电影里面没事黑两句大陆,还是特别低级的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