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主后面逃出房间在走廊上看到房间里自己第二个朋友倒在地上向她伸手欲言又止然后就被拖进黑暗里被咀嚼,抱歉没有图片,找图片无疑是对自己的二次伤害呀。
😑但我突然有个疑虑,就算多重人格是人类的潜力,那,二十四个人格和二十四个不同的人有什么区别呢?
假如人人有二十四个人格,那人类总能力和提升至二十四倍(这里智力当然不能算二十四倍)。
#Split##分裂#这类型的故事上映的太多,本片没有什么可圈可点的地方,可惜了,帅哥#James McAvoy#的邋遢牺牲了。
精神分裂容易造成悬疑,吊足观众的胃口,这方面还算及格,只是剧情过于空洞并缺乏说服力,完全靠#詹姆斯·麦卡沃伊#单人演技支撑,还是不足于支撑全剧的完整。
在香港拍的海报前几天在香港两刷Split,终于有时间来返个repo。
以下内容涉及剧透:首先印象最深的就是詹老师演得超!
级!
棒!
之前看到影评说他一个人撑起整部电影,这个说法真的不为过。
如果没有他真实而让人完全信服的表演,这部电影毫无疑问会大失所色。
跟我同行观看的亲友不是詹粉,对他了解也不深,看完后赞不绝口。
第二天兴致勃勃地跟我二刷。
与有荣焉[手捧爱心.jpg]
CAST表詹老师戏份非常重,同时演出八个人格对他来说即是挑战也是重担。
但是看的过程中完全没感觉到他的表演有任何吃力的地方,顺畅自然又不流于平庸。
一刷还没察觉,二刷才发现甚至无需言语,他的面部肌肉微微一动,观众就能清晰地分辨出此刻处于灯光下的是哪个人格。
每个人格的本质都被他细致而彻底地挖掘出来,让人不得不为之惊叹。
詹老师的台词功底也无需赘述,不懂英文的人也能轻易地感受到不同人格间口音、语气、情绪的差别,并能将之恰到好处地与这一人格相匹配。
真正是专业演员的素养。
有图为证↓
难以想象他是如何通过细微地调整面部肌肉来呈现出每一个截然不同的人格个体的。
詹老师人格变换的微表情表现得恰到好处地诡异,成功地为片子增添了几分惊悚片气氛。
很多表情相当复杂微妙,我想他一定在镜子前做过大量的练习。
此外,个人最喜欢的镜头是最后Kevin被唤醒后,人格不断转换着与Casey对话的部分,詹老师的演绎简直绝了!
诡谲又合理,看得我目瞪口呆,兴奋到汗毛直竖,感觉这是我能想象出的同类表演的极致。
真不是粉丝滤镜,大概。
颜的话没什么好说的,以前吹太多就不多提了,反正在我从来没发现他不苏不帅的画面[摊手]Anya妹子演得很棒,颜要美哭我,受伤跑动的样子像小鹿,举枪射击动作也是帅。
医生婆婆演技也杠杠的,有被影片中临死前面部表情的微妙变化惊艳到。
影片整体个人觉得能打7-8分,当然有詹老师的演技加成,五星是脑残粉滤镜分。
氛围营造不错,不算很惊悚但有几个地方真被吓到了,有很多巧妙的细节与布置,Kevin和Casey儿时创伤的相互印照是个人认为影片最出彩的一个安排。
等之后DVD出了我应该会再多看几遍想想细节,再来这边补充一下。
一些逻辑细节bug就不提了(其实是自己也忘了,哭),最大的缺陷我觉得是很多明明可以再深入挖掘的部分都只是浅藏辄止吧,影片探讨的内容始终有些浮于表面,可惜。
我觉得大家应该看出来了,这篇影评的真正目的就是吹詹,其他都可以略过不看[哈士奇微笑.jpg]总之片子还是很棒的,值得去影院多刷几次。
不过话说回来,且不提影片本身,买张票能一次性看够八个詹老师还有精心锻炼的肉体,简直不要太值回票价啊!
看下来,并没有太大的惊喜,一美演技真是棒棒的!
整部片子略显压抑,到最后并不觉得恐怖或惊悚,倒是觉得有些悲凉。
片子最后留白很多,最后女主会怎么样,成为可以想象的部分。
加芬从小受尽虐待,于是诞生了丹尼斯应对妈妈过于苛刻的要求,慢慢他身上出现了23种人格,每一种人格都不相同,但目的都只有一个,保护加芬,而怪兽的诞生则是因为以丹尼斯为部落的三个人相信怪兽可以将所有人格保护,保护加芬。
加芬的人格分为两派,一派是以设计师为首偏于合作、理性的人格,而另外一边则是以丹尼斯为主趋于反抗的人格,这些人格都不分善恶。
在未被两个少女戏弄前,趋于反抗的人格是不见光的。
在此以后,人格混乱,那些偏于理性合作的人格看来似乎无法保护加芬,所以这时候趋于反抗的人格出现了,他们听过怪兽的故事,他们需要怪兽来将自己保护。
最后怪兽诞生,将少女啃食。
未经玷污的纯洁的少女,她们从小受尽关爱,不知世上的无尽苦难和悲伤,当怪兽看到拿着枪的女主身上的伤时,知道女主和加芬一样有着不堪的童年和记忆,他说你和她们不一样,你的心是纯洁的。
看到这里的时候觉得悲哀,大概在怪兽的心里只有受之苦之人,才能感之心之痛,在怪兽心里,那些纯洁的少女是残忍的,因为无知的玩笑成为了让人格们受伤,混乱而不安,他大概相信因为女主所遭受的一切,会让她变得对痛苦更为感知,更能去理解相同处境之人,怪兽走了,怪兽的诞生是为了保护加芬,所以他不会伤害和加芬有着相同遭遇的人,他厌恶的是伤害她的无知的少女,所以他只是杀了给予他帮助但会阻碍他的医生奶奶。
当加芬告诉女主可以用猎枪杀死他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善良,正直,勇敢的加芬,可是在反抗人格们看来就是这样一个加芬从小受尽虐待,是可怜的,软弱的,脆弱的,一重一重人格建立就是为了保护纯洁,善良的自己。
依稀穿插的回忆,我们知道女主从小就非常不幸,父亲的过失,让伯伯更加肆无忌惮。
她冷静,孤僻,希望逃离人群,在三个女生之中她是最具有观察能力,最聪明的女孩子,而给予她这些品质的代价很多都是源于她自身的不幸,她告诉黑发女孩尿脏自己(因为发现屋里的一层不染)保护自己,她发现了加芬的多重人格求助于小孩的人格,在朋友(也许只是同学)需要她时她也能够挺身而出,她在遇见危险时仍能保持冷静,但她和加芬一样,不被世人所接受,背负着不幸。
老奶奶所做的一切,希望世人接受多重人格的存在,接受加芬以及他的人格。
而女孩子则是因为自己不幸而导致的孤僻,而被当做奇怪的存在。
到最后,我在想,女主和是不是和加芬一样,已经有了重重防御的人格.,做好转换去面对伯伯............
电影里有一类特别的电影,叫做“烧脑电影”。
观看此类片往往能在近乎“自虐”的观影体验之后,获得一丝智商上的优越感,因此也被众多电影达人视为“装X神器”“烧脑”电影像一道道难解的数学题,虽然题干不尽相同,题目背后用到的梗却相对固定。
有梦境梗,如《穆赫兰道》、《盗梦空间》有叙事方式梗,如《记忆碎片》、《低俗小说》有结局反转梗,如《灵异第六感》、《小岛惊魂》有时间梗,如《恐怖游轮》、《蝴蝶效应》、《十二猴子》还有精分梗,如《禁闭岛》、《暴疯语》有杀人游戏梗,如《八面埋伏》、《死神来了》而今天番茄君推荐的这部《致命ID》,则同时囊括了“精分梗”、“结局反转梗”和“杀人游戏梗”,是一部典型的烧脑电影。
豆瓣8.6分也不能完全说明它在烧脑片中的地位。
网上随便搜一些榜单。
诸如“十大高智商烧脑电影排行榜”、“猜不中结局的25部电影”之类,《致命ID》几乎都能占据一席之地,只因为它太经典了。
最近,新出了一部低配版《致命ID》,名字叫《分裂》。
豆瓣评分7.2,烂番茄新鲜度79%,不俗的分数。
该片导演是M·奈特·沙马兰,曾执导过《灵异第六感》,属于“出道即巅峰”可惜这哥们儿高开低走,看看他之后的履历,简直惨不忍睹。
《DVD导刊》曾这样评价这位导演。
M·奈特·沙马兰的电影向来以效果取胜,同时也蕴涵着深刻的哲理,但更吸引人的是他影片的结尾,几乎他的所有影片都会给人一个出乎意料的结局。
结局强行反转成了该导演惯用的套路,以至于观众都有些腻歪了,本片他能否给出一个充满新意的结局呢,还是蛮领头人期待的。
除了导演,本片男一号是詹姆斯·麦卡沃伊,《X战警》中的X教授,曾因被英国票选为欧洲第一美男,得一绰号“一美”。
女主角是安雅·泰勒-乔伊,95后最具潜力女演员。
总之本片还是颇具看点颇多的。
然而将近2小时观影结束后,番茄君唯一的感受就是:上当!
说它是低配版《致命ID》都是对《致命ID》侮辱。
本片最大的硬伤是剧情,就像它的片名一样,直白裸露到番茄君完全懒得剧透,内心一万头草泥马飘过,这也配叫“烧脑片”,完全是侮辱智商。
剧情平庸,结局也平庸,导演大概用惯了“结局反转”的套路,本片在结尾确实憋了一个大招,精分男主直接变成了猛兽,也宣告着这部悬疑片变成了一部不伦不类的怪兽片,最后更是在一则新闻报道中匆匆结束。
失望!
失望!
失望!
一句话概括本片就是:这是一部‘一美’教授的个人演技大赏“一美”饰演一个24种人格于一身的精分患者,时而是偏执的宗教狂,时而是乖戾的口吃男,时而是碎碎念的话痨,最后还是爆裂的肌肉怪兽。
用一句话来说:B都让他一个人装了。
豆瓣的7.2分恐怕至少有一半给了他,本片唯一的推荐观众恐怕也就是“一美”众多迷妹了。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我们还是看看原版的《致命ID》到底经典在哪里?
第一,《致命ID》首先有一个好故事。
电影不论什么类型,集结了多牛叉的演员,讲好一个故事首先是它的第一要义。
《分裂》虽然号称24种人格,真正出场的人格却不多,这些人格之间没什么剧情冲突,全都集中在“一美”的一张脸上。
看这样的电影,就像看陈佩斯的小品《吃面条》,精彩是精彩,但格局太小。
《致命ID》有11种人格,这11种人格在影片前20分钟全部集结完毕,每个人的出场方式都不突兀,彼此之间环环相扣。
这20分钟讲了一件什么事?
雨天妓女开车丢掉了高跟鞋,高跟鞋扎破了一家三口的车胎,三人下车换胎。
母亲被疾驰的汽车撞倒,车里坐着男司机和女演员。
男司机着急去救人遇到妓女,两人雨天被困,求助开车路过的青年情侣,最后大家全部被困,进了路边旅馆,这时候,一位警察带着犯人入住,犯人成了搅和这场局的那条鲶鱼。
妓女,三口之家,司机,演员,小情侣,旅馆老板,警察,犯人。
11个人物粉墨登场,性格各异,戏剧充满张力。
之后影片进入了“杀人游戏”阶段。
11个角色相继死去,每个死去的人身旁都放着一个带数字的钥匙牌。
10号牌,9号牌,8号牌……11个人,10个要死,活下来的那个就是凶手!
不可否认,这种“杀人游戏”不免俗套,1个半小时的电影要死10个人,许多“死法”设计得也略显拥挤,但至少这是一个好看的故事,刺激的游戏。
《致命ID》在用一个匠人的精神用心讲故事,而非故弄玄虚。
以上为其一。
第二,影片处处有悬疑悬疑片最重要的是悬疑,《分裂》没做到,《致命ID》做到了。
在讲好一个故事的前提下,《致命ID》在每一处都设置了悬疑。
电影在设谜解谜中不断推进。
谁是凶手?
贯穿全片的悬疑刚开始最大的嫌疑是出逃的犯人。
10号女演员被害,9号小情侣男被害,矛头都指向了犯人,此为悬疑一。
然而犯人被抓后,同样被害,死亡代号8犯人被旅馆老板的棒球棒插入身体,棒球棒的主人是旅馆老板,老板在众人审讯中交代自己曾“狸猫换太子”,并非真正的旅店老板,旅店老板已死,这个冒牌老板成了最大悬疑人,此为悬疑二。
随后三口之家的父亲被撞死,代号7,母亲断气,代号6。
小男孩和小情侣女开车出逃被炸死,这次没有发现数字钥匙牌了,这也为最后的结局买下了伏笔。
4人人似乎都死于意外,旅馆老板的嫌疑接触,嫌疑人又成了看不见的“鬼怪”,此为悬疑三。
接着几人发现彼此的共同点竟然是生日相同,再接着司机雨中一个恍惚,场景从封闭的旅馆变换到之前一直短暂出现的法院办公室。
原来这场“金牛座大逃杀”不过是一个精分患者服用药物后杀死邪恶人格的一个治疗手段。
唯有留下善良人格,犯下重罪的病人才能免罪。
此为悬疑四,亦是本片最大悬疑。
旅馆里活着的只有司机,妓女,警察,旅馆老板。
坏蛋应该就是四选一了吧。
再后来,妓女发现警察身份有假,警察的嫌疑陡增,他会是凶手吗?
此为悬疑五。
在最后的搏斗中,旅馆老板,男司机,警察相继死去。
妓女成了唯一的幸存者,她真的就是白莲花吗?
这是悬疑六。
最后当妓女从泥土中挖出1号钥匙牌,已经死去的小男孩冒了出来,影片在结尾处迎来大反转,此为悬疑七。
看吧,一部电影至少7个悬疑,或许谈不上天衣无缝,或许看上去匠气十足,但这样的匠人精神,让人看得大呼过瘾。
说它全程无尿点一点也不夸张。
第三,本片精分梗用的恰到好处提到这一点,番茄君不得不再轮一遍国产恐怖片了,国产恐怖片因为不能出现“鬼”,最后的解谜阶段大部分都是主角有精神病,这种牵强附会的解释让人看得尴尬癌都犯了。
本片则是精分梗用的最经典的一个例子。
细细想来,如果没有精分梗,本片也能讲的通,只不过片名可以改叫《十一面埋伏》,比那部豆瓣评分7.5的《八面埋伏》还多了三面,精彩倒也精彩,但沦为普通的“杀人游戏”类型片了。
“杀人游戏”电影,前期杀人酣畅淋漓,到了后期人物越来越少,编剧也面临最大的考验:必须给观众一个“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解释。
当本片11人“杀”得只剩4人后,编剧另辟蹊径,跳脱了“密室幽闭”的桎梏,从心理层面入手,用人格分裂将这场杀戮游戏轻松解释清楚,不再需要福尔摩斯式的逻辑缜密,也巧妙规避了“杀人手段”设计不高明的bug,这是四两拨千斤,妙妙妙!
这方面能和本片媲美的也只有莱昂纳多的《禁闭岛》了,我们有理由相信,那部小说的作者有“偷师”本片的创意。
最后,番茄君用一句话概括《致命ID》的经典之处:《致命ID》一出,之后打着“精神分裂”旗号的电影都将不可避免的在炒冷饭过程中被碾压成渣渣!
看到后来很气,两星全给完美精分的一美。
感觉导演对节奏的把握比较差,对观众非常不友好。
一开始两个女生自我感觉良好的对话,想从侧面说明女主个性,可惜语速太快,说实话我没那个耐心听你逼逼。
后面女主被救出来,工作人员扶着她走出去,放了一段非常舒缓的音乐,身旁有很多动物,说实话空无一人的动物园让我我压根就没有感受到被救的感觉,甚至觉得那个工作人员想占她便宜,因为前面一个镜头就是她叔叔长期幼奸她的回忆,这里的衔接把握就很糟糕了。
这个片就没有让人看的舒心的地方,忍不住快进,女主角的表情永远是睁大眼惊悚状,遇到事情也是踮起脚尖慢慢凑近了看,这样的斯德哥尔摩人物性格也一直延续到最后。
在笼子里还是野兽放过了她,最后的反抗也是这样无力。
至少最后也要站稳脚跟眼神坚定吧。
人物个性没有形成反转,我觉得是塑造的挺失败的。
导演充满了对人格分裂症的恶意,除了杀人放火似乎就没做过什么好事。
医生也死了,好感全无。
M·奈特·沙马兰凭新作心理恐怖电影《分裂》回归,该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詹姆斯·麦卡沃伊表演强势,深入探究了骇人听闻的"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留下了一个让人回味无穷、讨论不休的结局。
(关于是否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这一点,感谢评论“sean”的回复:“不是真事,多重人格被电影夸大其词,事实上美国最早的一例多重人格的案例都已经被证明是假的了,当事人都承认自己是在演。
参见:https://www.npr.org/2011/10/20/141514464/real-sybil-admits-multiple-personalities-were-fake”) M·奈特·沙马兰导演凭着1999年的《灵异第六感》闯入了人们视野,这是他的第三部作品,也是第一部院线发行的大片儿。
这一部让人忧郁的神秘心理电影,由布鲁斯·威利斯和年轻的海利·乔·奥斯蒙主演,全球票房取得了6.73亿美元的成绩,其中超过55%的收入来自于海外市场。
时年,不到30岁的沙马兰执导了一系列的惊悚片,其中大部分电影都是结尾来个大逆转。
曾经有一段时间,影评人和影迷好像都厌倦了沙马兰的套路,不管说得对不对,他们反正开始把沙马兰的电影看做是费时费力、强行反转的花招之作。
对于很多圈子来说,嘲笑他的天赋甚至变成了一种时尚。
史皇威尔·史密斯携子主演、沙马兰导演的2013年科幻电影《重返地球》,以1.3亿美元的预算口碑票房双扑街后,沙马兰开始重塑自己,和低成本恐怖电影大师杰森·布朗姆合作,布朗姆的公司Blumhouse Productions此前曾凭概念简单、预算低廉的恐怖片频频获得成功。
《探访惊魂》是沙马兰在布朗姆的公司旗下导演的第一部电影,这部低调、以角色为重的恐怖片采用了不同寻常的情节走向,和伪纪录片一样的画质。
沙马兰在《分裂》片场 沙马兰最新的电影《分裂》是一部让人不安的惊悚电影,肯定会在观众中引起反响。
这是兼导演与编剧于一身的沙马兰近年来最自信、也是最优秀的作品,它立马重新竖起了沙马兰作为“风格导演”的大旗。
本片可能会让观众得到有些分裂的观影体验,被影片大胆的设想惊艳到;也可能会因为同样的原因受到其他人的诋毁,觉得影片拍得“太过了”。
影片以在一家餐厅中举办的年轻人生日party开场,受到排挤的高中生Casey(安雅·泰勒-乔伊饰演)出于怜悯,被邀请来了。
散场后没人来接她,留下了两个女孩Claire(海莉·路·理查森饰)和Marcia(杰西卡·苏拉饰),其中一人的父亲提议要送Casey回家。
光天化日之下的停车场中,这三个女孩被Kevin Crumb(“一美”詹姆斯·麦卡沃伊饰)绑架弄昏,而Kevin则患有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DID,以往被称为多重人格障碍)。
前方也许有剧透 醒来时,姑娘们被锁在一个密闭的房间内。
Kevin正在接受临床心理学家Karen Fletcher医生(贝蒂·巴克利饰)的治疗,病情突然急转直下。
Kevin的其他人格还包括时尚设计师Barry、强迫症控制狂Dennis、保守的信教妇女Patricia、淘气的9岁小孩儿海德薇(Hedwig),以及其它人格不停提到、尚未露出真身的凶险人格“野兽”。
影片看得越久,“一美”的众多人格就越可怕,特别是慢慢开始发声的“野兽”。
所有的人格,特别是Dennis,都在说“野兽”对吓坏了的女孩儿们有特殊安排。
Claire和Marcia主张组团攻击Kevin,Casey却对诉诸暴力有所犹豫——沙马兰在一系列闪回镜头中展现了从小跟着父亲和叔叔打猎的Casey,她犹豫的原因就出于此。
她试图跟Kevin的一些控制欲没那么强的人格交谈、讲理,特别是跟海德薇聊天,以期待也许其中一个人格可以放他们走。
最终,冲突和矛盾一触即发,“野兽”登场,带来致命的后果。
近两小时的片长中,大部分时间会让人回想起去年的《科洛弗道10号》,这也是一部幽闭恐惧症的心理恐怖片,片中也有一位年轻女性被胁迫着关在了地窖中。
但《分裂》的最后半小时,剧情有所改变,展现出之前不停被讨论到的坏蛋“怪兽”,用了一种大胆而又有趣的方法,但这也许会激怒一些观众。
《分裂》的结局与沙马兰其它感兴趣的主题和角色联系起来,也许会有出人意料的续篇。
本片大部分情况下,重新肯定了沙马兰对于毛骨悚然气氛的精准把握,他确实天赋异禀。
同时,沙马兰也展现了他作为编剧的出色本能,这本来并不是什么坏事。
但有时候,聪明也许会反被聪明误,特别是在《分裂》的结尾处有所体现,包括一句让人惊呼的对白(“破碎的才更进化”),在字面意义上表现了电影的潜在主题。
被绑架的三个姑娘 除去这些小小的所谓“缺点”,沙马兰的剧本基本上都做得不错。
影片公平又充满尊敬地处理了“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这个问题,将它当做了影片发生的前提,而并不是为了推动剧情的生硬噱头。
它将Fletcher医生描绘为一个富有同情心的角色,正是她提倡了“综合治疗法”(鼓励Kevin不同的人格“活下来”),尽管出了岔子。
对于Casey的处理也是新奇,她也许是沙马兰笔下最强大、最立体化的女性角色,她曾受创伤的这段历史很机智地影响到了这个角色的看法与行为,更自然地加深了影片的张力。
本片主要通过一系列特别的表演与其它影片区分开来,泰勒-乔伊(Casey)在去年圣丹斯电影节上的突破之作,2015年的《女巫》中的表现让人难以置信。
她在《分裂》中进一步巩固了作为前途无量的女演员的好名声,Casey一角充满了可信的复杂性。
影片的秘密武器是巴克利(Fletcher医生),这位老戏骨在40年的演艺生涯中只出演过十几部电影(不过她的作品列表中不乏《魔女嘉莉》、《温柔的怜悯》和《执法悍将》这样的试金石)。
她棒极了,温柔、富有同情心,也为她病人的破坏性人格感到害怕。
简而言之,她完美地平衡了电影中反复无常的中心角色。
“一美”的表现让人毛骨悚然 当然要说麦卡沃伊,没有他稳定又强大的存在,能让真正不同的人格活过来,《分裂》一片会分崩离析,影片会看着很装腔作势,但并不可信。
也许换一位没那么自信的导演或者演员,会依赖于假体或CGI的花招来让Kevin不同人格之间的差距看着更明显,但通过服装设计师帕科·德尔加多的一些聪明的招数,麦卡沃伊通过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让人不安的变化,将不同人格间的转变体现得淋漓尽致。
这让他所有的人格都看着非常真实,也为《分裂》让人震惊的最后一幕做足了铺垫。
也许沙马兰的电影会让观众的反应比较分裂,但本片的悬疑和想象力是毋庸置疑的。
导演的死忠粉会爱上《分裂》,这也许会让他的职业生涯开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多产第二春。
其它媒体对《分裂》的评价: “M·奈特·沙马兰受人欢迎的回归之作,精神错乱的烧脑新片是他早期作品的优秀延展。
”——《综艺》杂志 “只有詹姆斯·麦卡沃伊的多面表演,能将影片从完全的平庸中拯救出来。
”——电影网站IndieWIRE “《分裂》会提醒你,沙马兰是悬疑片出身,同样也清楚地表明,他作品中一些不经意的扭捏作态实际上是刻意为之,他的幽默感让人捉急。
”——电影网站Nerdist “《分裂》让“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在片中极端得可笑,但它的核心却让人充满同情。
”——The Film Stage “沙马兰在影片结尾把主题联系起来时,更具手腕。
”——《好莱坞报道者》作者:Brent Simon
看到C級+臉熟的x博士+驚悚題材就買票了,沒想到會收穫那麼多震撼,看完以後很長一段時間沉浸在壓抑的情緒中無法自拔……感覺我也要分裂了 受到了演技和劇情的雙重震撼(笑)。
在演技方面 男主演技爆發的點太多了 無論是隨著來回切換的鏡頭自如的切換人格 還是每一個人格的登場 強迫症的潔癖 優雅的女人 九歲的孩子 外向領導型的時尚型男……每一個都惟妙惟肖 給電影院帶來了笑點和驚訝點 甚至不用切換鏡頭 直接特寫 都能完全看到他是如何從神態 表情 到動作細節轉變成另一個人格。
簡直難以置信!
不知道他拍完需不需要接受心理輔導啊在劇情方面……其實我和一美不熟 也和美劇不熟 完全對這部電影只是抱著一部獨立的驚悚片的期待 所以沒有太懂後面的彩蛋(只能猜出和另一部作品有關?
) 還有其他影評說和超級英雄有關聯!
真的嗎?
由於沒有研究 所以就單單從一部驚悚片的角度來寫一下劇情和感想了。
劇情很喜歡 是層層推進 引人入勝的 一條男主的明線和一條女主的暗線。
男主的明線又包含了他在現在時間線里的行動(大部分是潔癖 女人和九歲小孩)以及他(潔癖偽裝的外向人格)在和女醫生的對話中透露出來的過往的故事。
男主最後爆發能力的設定來自一個唯心論的科學假說 也就是女醫生一直在堅持的“人格分裂不是疾病 而可能是是更完美的人類” 的理論 是一種新型的進化階梯 甚至能將不可能變成可能。
最後進化出來的野獸人格 各方面都突破了人類極限能力 大概可以理解成自我催眠的極致。
而男主的各種人格為了保護男主的初始人格(沉睡的Kevin) 經歷了奪權 抓住祭品 最後也實現了這個進化,但有一點是很奇怪為什麼要去車站進化呢?
這是在醫生和男主的對話里說過這個“幻想出來的人格” 在設定中他會在火車里出現而已嗎?
總而言之 他成功的喚醒了第二十四個人格“野獸” 實現了突破極限的進化。
在最後演技爆發的鏡像中 各個人格都對野獸表現出的強大能力表達了認同和讚賞 被獵槍的子彈打中還生龍活虎 這身體能力簡直可以說是異能者了。
這就是進化 變強大 不再受歧視和欺負的最佳存在。
而女醫生也沒了 沒人能再通過全名的安全詞來喚醒那個善良到想要自毀的Kevin 或許他就會這樣永遠沉睡下去。
男主Kevin的回憶也是十分慘痛的 從丹尼斯的闡述看 母親因為一個地方有一點點不乾淨就要虐打他 以這理由虐待孩子 可以說是找茬出氣了 也可能根本就是個精神疾病患者。
甚至直接導致誕生了丹尼斯這個強迫症潔癖的人格 去完成母親的任務讓他免受虐待。
而母親拿著打他的破衣架一邊找他 一邊憤怒的喊著他的全名——這後來成了唯一能喚醒他的安全詞。
可見童年的家庭暴力對孩子的心靈能產生多大的陰影和傷害。
當他聽到女主顫抖地哭喊著他的全名醒來之後 還是會想到“我傷害到你了嗎”“我做了什麼” 在得知自己殺了女醫生以後 也毫不猶豫的告訴女主拿槍殺了自己。
一個善良又容易相信別人的主人格啊……而善良的人小時候卻被虐得這麼慘。
和他一直展示在鏡頭前的 孔武有力一直在下命令的丹尼斯和優雅卻嚇人的女人人格也形成了鮮明對比。
(一向優雅的女人人格切三明治歪了一點點就突然發狂砸刀 這種喜怒無常不知道是不是有他母親的影子)而九歲孩子的人格看起來更狡黠天真一些 但也有孤單的一面 比如聽到女主說自己的經歷 頓時覺得感同身受 想要分享自己的寶貝了。
說到女醫生之死 也是一個很痛心的點 雖然flag已經高高豎起了。
以她對這些人格的了如指掌 甚至能看穿潔癖丹尼斯完美的偽裝的細微觀察力 她要騙過丹尼斯逃跑出去報警完全不是問題 然而她卻在贏得丹尼斯信任 得知了背後的可能性之後失去了冷靜 顫抖不已 難以置信也不敢想象——因為她想到了不願意看到發生的事。
於是她不僅用手帕塞住鎖孔留下了逃跑的後路 還非要去找關押少女的地點……甚至在被男主發現后 她本來還有機會冷靜的繼續假裝支持和理解 但她向來把病人當做自己的家人 知道家人做出這樣的事 第一反應還是會無法理智克制 大義滅親 而是極力勸阻希望他懸崖勒馬。
這是“作死” 但也是真實自然的情感流露了。
唯一知道安全詞 能控制Kevin 也像是他們的親人的人就這樣死了。
劇情經歷了前面壓抑的囚禁 黑暗的回憶 緊張的嘴炮鬥智 終於還是走向了血腥的一幕 死亡的陰影開始籠罩所有人。
事實上雖然死了三個人 但這部片真正的血腥鏡頭其實也只有兩個女孩子被開膛破肚的短短一兩幕。
但是這比起其他血漿噴得不要錢大甩賣似的恐怖片 和對比前面劇情那種或荒誕或者還帶點笑點的詭異卻也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殘害的氣氛 反而更顯得真實可怖。
被懷抱活活勒死的女醫生那一段 看著男主殺死親人一般的人 也是令人窒息的折磨。
女主的暗線其實很明顯 女主的童年在大伯赤身裸體做俯臥撐動作并叫她過去那時候 還說“讓我們像之前一樣模仿動物”“不過來的話我告訴你爸說你不乖”——揭露得很明顯了 是在性侵幼女 性侵自己弟弟的幼小女兒!
並且從“像之前一樣”看出是經常地。
之後也接上了現實女主痛苦的扶著門哭喊 這個鏡頭像不像被從背後性侵的痛苦表情。
所以她舉槍對準大伯 這個也是因為很多被性侵的孩子的反應——大家都以為她們還什麼都不懂 但她們或許已經本能感受到了這是件不好的事情 然而最後她沒有開槍 或許是因為年齡小 沒勇氣 也可能是因為懂得不夠多。
這段看得很難受 真希望她能一槍打死那個人渣 然而並沒有 這也像很多現實中的案例一樣 沒有反抗成功。
揪心接下來一段回憶 就更絕望了 是女主爸爸心臟病去世了 而大伯擁有了她的監護權 何等悲哀 可想而知 連爸爸都沒有了還有誰能保護女主呢?
而這個禽獸還成了自己的監護人。
汗毛倒豎。
接下來男主看到她身上的傷痕 結合前面令人窒息的回憶 不難猜到這些傷痕就代表了落入大伯魔爪的少女受到了多少虐待和凌辱 或許有些也是反抗留下的傷痕 像之前她一秒想到告訴同伴尿在自己身上 一是因為她觀察入微發現男主是個潔癖 二也可能是用這個方法迴避過大伯的侵犯。
再聯想到她之前告訴九歲孩子人格 說自己刻意違反紀律 讓自己被留堂 是為了一個人獨處 如果說她是想迴避同學 那麼放學直接回家就行了 但最後看了回憶才知道她是不想回家 不想和大伯在一起。
女主對待同學其實也不是那麼冷漠 不僅告訴同學“尿在自己身上”能保護自己 在勸阻她們逃跑不成的時候 也依然幫助堵門 第二次面對女人人格的時候用桌子撞了她攔了一下 最後找到鑰匙也沒有自己逃跑而是去找兩個同學 她是個面冷心熱的人 只是被一直以來的虐待生活殘害成一個沒有人接近的 也不會接近其他人的人了。
男主最後看了傷痕放過了她 一是聯想到了自己也受過虐待 二是男主一直重複的“經歷過絕望/痛苦才能進化”。
他之前也曾形容過那些少女是“不能進化”的“沒受過苦”的 也反復說要獻祭的是“沒受過苦的 不潔的靈魂” 。
所以他看了女主的傷就說“你不一樣 你的靈魂是純潔的” 或許他把苦難折磨當做一種洗禮吧 只有受過絕望折磨的人才能進化變強。
這也和之前醫生與其他醫生辯論時提到的 說人格分裂症都是經歷過了折磨的痛苦經歷相吻合。
而人格分裂 在醫生和男主的觀點看來 這不是病 是人類進化的新模式 是異能者的階梯。
所以說是“進化” 野獸人格的真實出現 就是一種進化。
最後女主定定的望著那個獅子雕像出神 而警察告訴她她大伯來接她了——她又要回到那個地獄中去了 但這一次 她大概不會再默默忍受大伯的折磨了。
最後的獅子雕像可能暗示著她心中的野獸人格的覺醒 以及這獅子是母獅子死了 公獅子稱霸的一個姿態 聯繫到她小時候爸爸教她的 說雌性比雄性更聰明更厲害 而現實卻是雌性中箭倒地被公獅子踩在腳下 或許想起了這些 就該是她反擊的時候了。
以上照搬了一下在問題裡面的回答除了男主驚艷的演技 和懸念迭起的主線 女主的演技和暗線劇情也是滿滿的信息量 黑暗又壓抑 反復地震撼人心。
不止是對人格分裂的思考和演繹 也感受到了背後對於家庭暴力 性侵虐待的控訴。
所以看完全片以後真心感到了雙重的震撼。
感受到了強烈的致郁 感覺今晚睡不著了啊!
观众的期望对于电影创作者来说是很危险的:期望是观众走进影院的最大动力——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已经在大脑中提前规划和补充了想要看到的东西。
而如何超越这个内容,才是真正的挑战。
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很少有人会比M·奈特·沙马兰更加乐于接受这一挑战。
早在他成为人人敬而远之的烂片标配之前,他也曾经是“下一个斯皮尔伯格/希区柯克”的热门种子人选——然而在《第六感》《不死劫》《天兆》这两部半“好”的惊悚片之后,从自我放纵华丽转身成为大制作螺丝钉,沙马兰迅速蜕变成了坑遍六大制片公司的灾难型选手。
虽然从未远离我们的视线(2年一部的频率雷打不动),但《神秘村》《水中女妖》《最后的气宗》《重返地球》让人不禁感慨:好电影的时光都去哪儿了?沙马兰的才气和天赋难道都是炒作的吗?他早期的作品都是他自己拍的吗?难不成也是他爸爸捉刀代笔吗?然后在2015年,一部超低成本,无大牌明星加盟的惊悚片出现了。
从许多方面来看,《探访惊魂》都着实是个惊喜——尤其是在《鬼影实录》系列掀起的一波伪纪录片恐怖/惊悚大潮已经被(自己)玩坏的当下。
而就是这样一部装神弄鬼却出乎意料的惊悚片,预示着沙马兰职业生涯的正式复苏。
而这个复苏过程的第一步,就是《分裂》。
虽然和1977年的真人真事《二十四个比利》有着多处“巧合”(主人公同有24个人格,同样最后逃脱法律制裁,也同样有3名女性受害者),但《分裂》并不是传记型电影,而是和《科洛弗道10号》一样,精雕细琢的密室心理惊悚。
作为沙马兰连续的第二部低预算电影,《分裂》集中于三个受困于室内的十几岁女孩,面对一个患有解离性身份障碍的危险分子的生命威胁。
没有高额预算或太过戏剧性的情节,沙马兰在《分裂》中重新找回了早期作品的恐惧气息。
虽然联结《不死劫》的结局算不上完美(上一作也是如此),但电影依旧紧张和令人兴奋,其中最大的功臣就是詹姆斯·麦卡沃伊惊人的稳定表演。
优秀的概念转化,节奏稳定的剧情表现,总而言之,《分裂》是一部令人愉悦的电影。
沙马兰从来没有打算隐藏自己对希区柯克的崇拜:在《分裂》中,我们就能够明显看到《惊魂记》的影子。
但如果仅以悬念程度来说,《分裂》并不如《科洛弗道10号》那样故弄玄虚,而是实打实地步步为营,不停向着“野兽”人格的最终高潮推进。
我们很惊喜地看到,拿掉沙马兰标志性的疑云重重和误导思考,沙马兰本身还是具备相当的实力的,整部电影虽然极少使用BGM,但气氛和节奏完全处于掌握之中,丝毫没有混乱的迹象。
而《分裂》最为亮眼之处就是在主人公的塑造上。
需要指出的是,这不仅仅是詹姆斯·麦卡沃伊一人的功劳,也是沙马兰在编剧工作上的用心所致:一个信手拈来,一个维妙维肖。
《分裂》并没有傻呵呵地将24个人格来个走马灯,而是集中少数几个差异显著的人格。
这样一来,观众在首次见到各种人格时候,可以轻松以着装和行为将其分辨出来,而到了后期,就可以仅仅依靠角色的细微表情了:比如暴力的强迫症患者丹尼斯,喜欢侃爷的9岁小孩海德威,英国女人帕特里夏,以及时装设计师巴里。
虽然不同的角色在表现上只需要简单的刻板印象,但詹一美·麦卡沃伊收放自如的表演将这些差异性的角色融合成了一个单一和具有威胁性的人物。
我们看到的不再是一个个不同角色,而是一个完整的,被不同人格交替控制的人。
特别是当丹尼斯假扮状态稳定的主导人格凯文遭受医生的质疑时,一美细致入微的通过眼神,面部肌肉和嘴角弧度的变化,干净利落,亦显自然,着实令人称奇。
如果和《致命ID》和《禁闭岛》相比,我们会发现,《分裂》中出现了此类惊悚片中少有的人文关怀:人格分裂的反派不再是片面和毫无人性的杀人犯,也有贝蒂·巴克利饰演的老医生,坚信人格分裂症患者的身上同样具有着巨大的潜能,并且这一信念最终升华并联结《不死劫》,成为了现实主义超级英雄主题的又一成员。
“破碎者更进化”,这一《X战警》式的宣言,由《大群》他爹詹一美在整部电影的高潮段落放出,显然有其独特寓意。
尽管悬念和黑暗的主题贯穿了整部电影,并涉及了从绑架到恋童癖再到食人主义,《分裂》仍然有着相对轻松的时刻,比如海德威人格和女主角之间的诸多互动,以及翩翩尬舞的身体幽默。
这些内容有助于缓和紧张气氛,让观众更易接受故事,而不会由于过度惊悚产生距离感。
如前所述,《分裂》是沙马兰个人品牌的一次重要回归。
时隔多年,M·奈特·沙马兰的名字终于可以和一部好电影有所联系,着实令人高兴。
而詹姆斯·麦卡沃伊和安雅·泰勒-乔伊的搭配,十足就是17年前,布鲁斯·威利斯和海利·乔·奥斯蒙的往昔再现。
所谓贵精不贵多,我们再次感谢沙马兰在《分裂》中贯彻的低预算和选角方向,以及有限的呈现方式——正是这种思路才能激发沙马兰最大的创作灵感。
《分裂》虽然充满了黑暗的想法和概念,但能够以真正的魅力捕获观众,并且掺入足够的幽默细胞。
而至于大洋对岸的惊悚片创作者们能否从中学到什么,又能做到多少,就是另一个话题了。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豆茶酱炖肉”http://mp.weixin.qq.com/s/ntO80DP9013cV9QusD-Psg观影 | 跨越了16年的结尾彩蛋,沙马兰是自恋还是重度迷影?
事情要从詹一美说起。
江湖人称“一美”的詹姆斯.麦卡沃伊(James McAvoy)参演了一部由M.奈特.沙马兰导演的电影《分裂》(《Split》),在电影中饰演了一名拥有24种人格的精神分裂者凯文。
凯文是一个从下被母亲虐待、被身边同学嘲笑嫌弃的善良男孩,他为了保护自己,无意识的分裂出了23种人格。
在这23种人格中,有9岁的男孩,有娘炮服装设计师,有滔滔不绝的印度历史爱好者,有强迫症+洁癖的精英,也有强硬的女人。
最后还分裂出了一种具有超人类的体质的第24种人格“野兽”。
故事其实是双线结构,一条线是女主角凯西,一条线是24重人格的男主角。
凯西是一个冷漠和叛逆的女孩。
同学觉得她没有朋友很可怜,便邀请她参加了自己的生日party并提出送她回家,结果在停车场遭遇了绑架。
三个女孩在被绑架后,一直想方设法的逃出魔窟。
凯西发现了男主角的人格分裂情况,并想利用9岁小男孩这一人格来达到逃走的目的。
其中娘炮设计师的人格想要阻止其他邪恶人格的犯罪,多次联系心理医生提出警告,而当心理医生作辅导的时候,其他人格取得了身体的控制权,隐瞒了事实。
故事的悬念主要集中在三个女孩与人格分裂的男主角之间的斗智斗勇。
结尾出现了一个很多人没看懂的片段。
布鲁斯.威利斯坐在酒馆里看着电视上的报道,周围群众在讨论“这不是很像XX年前犯罪的那个人吗?
叫什么来着了?
”“玻璃先生。
”而后镜头拉近,布鲁斯.威利斯露出了一脸若有所思又高深莫测的表情。
这就要说到沙马兰2000年的那部电影《不死劫》(《Unbreakable》)。
故事讲的是大卫(布鲁斯.威利斯 饰)遭遇了一场火车脱轨事故,成为了唯一的幸存者。
他收到一张神秘卡片认识了身为漫画收藏家的伊莱亚(塞缪尔•杰克逊 饰)。
伊莱亚从小基因缺陷,一出生就全身多处骨折,被称为“MR.GLASS玻璃先生”。
在伊莱亚的指引下,大卫发现了自己异于常人的能力——他不会受伤,并且能够感知其他人做过的犯罪事件。
大卫靠着这些特异功能,成为了一名救人的英雄。
最后,他发现那些飞机失事、旅馆火灾等意外事故的真相,并且知道了伊莱亚活着的目的。
所以,M.奈特.沙马兰,在自己2016年上映的《分裂》的结尾,放上了自己2000年的电影《不死劫》的彩蛋……这个跨越了16年的自我致敬,沙马兰是自恋还是重度迷影?
P.S. x2 说到人格分裂的电影,小李子据说接下了一个同样是24重人格的电影《24个比利》,一部由心理医生撰写的源自于真实案例的小说。
看来打破了奥斯卡影帝陪跑魔咒的小李子依然是义无反顾的想要饰演高难度角色啊。
这几天因为章莹颖的新闻被吓得做了几天的噩梦,希望她能安好。
想了一天,决定还是打个分吧。
难看死了!本以为沙马兰是导演届的蔡依林,虽然一直被嘲笑,一直失败 ,但坚信“不是天才是地才,努力一定会成功”,但现在看来不仅没有淋淋的资质,反而沦落成了鸭姐萧亚轩,Nobody cares你20年前的旧作,就不要给自己加戏了...
白们乍这么爱看心理医生?是矫情无聊还是基因缺憾呢?综合下近年的大量漫威类或傻西剧情类西片,以后会有定价的
如果能演完所有的人格就好了
挺喜欢的,女孩子的故事嵌入的不错的
一美演技叹为观止 一分钟之内不靠任何外在化妆演出几个人格互相对话分别谁是谁还能分得一清二楚而且丝毫不做作 叹为观止 故事情节也很紧张 结尾略弱
exo me乱七八糟的啥也没讲清楚还能有8.5分这部片除了一美的演技还有啥吗
给预告片多打一星
白瞎好剧本了。
真一个人撑起一部电影。要按照电影里说的这个逻辑,那当年义和团大哥们还真有可能刀枪不入
当人的意识强大到一定的程度能否操控物质的形态呢。各种脸部大特写,一美的表演让人毛骨悚然,非常精彩。
三星半,是一部看完越琢磨越有味道的电影,除了一美的表演之外,故事细节和主题值得推敲,肉体与人格的二元论,精神创造力下肉体进化, 女主角心路的线索暗示,并有着很强的宗教氛围,其实电影拍得有点含蓄,观感不太爽,但经得起琢磨,结尾彩蛋加分,很期待沙马兰的神棍宇宙
人类为了抵抗懦弱,做了多少可怕的事啊
一美演技真心好,但后半段the beast离谱得无法接受。何况这种剧本本质里既无创新且对DID人群没有任何切实推动/反污名的作用,不过好莱坞又一次消费和stigmatize心理疾病。两星是基于我不能接受对于DID在片中单一的反社会神经质杀人狂的形象。
本来可以好好说说人格分裂的,最后为什么要扯到野兽上,本来可以让人深深思考,最后非要变成恐怖片。成长的伤痕阴影是无法去除的,但男主和女主选择了不同的防御和进化方向。PS,男主真的长得好帅,温柔的看着我时要被电到了……20180103
前面昏昏欲睡,后面需要脑补。
真的滿好看的,只是沒有很覺得這分裂人格的主題特別有趣就是了。其實設定相當簡單,例如男主的野獸人格與女主的狩獵家族背景,很簡單但有效。每個演員都很好,男主有駕馭到角色。高潮男女對恃,衝突最高點時發現了兩人共通點,這時候與女主同一陣線的觀眾突然認同了男主的觀點的一瞬間,無言以對,猛。
How can one be so serious about something so profoundly stupid
估计都冲着一美打的星吧……只能说,这帮逼是笨死的……
现在这个时代,不玩梗就不能老实拍一部精分片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