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克功案件##主旋律电影#此片胜在立意新颖,角度另辟蹊径。
从反面人物的事例去警示世人,而不像那些通篇“红本本”一样描写伟人的角度来歌功颂德。
可见创作者们的态度从最初就是相当用心的,真诚的作品自有他的可爱。
我上一次看这类非大制作主旋律片还要追溯到初中——那时候看#离开雷锋的日子[电影]#,哭了。
离开雷锋的日子,也是另辟蹊径的片子,从雷锋牺牲后,他的战友用一生缅怀他,贯彻他助人为乐的精神,完成自我救赎的角度来写的故事。
主旋律电影最怕的就是 假大空 ,小人物出彩就贵在真实。
戏剧艺术需要的是矛盾来制造故事,在错位中营造气氛。
雷锋是,这部也是。
#黄克功案件#是真人真事改编,讲述了一个“少年英雄”沦为“杀人凶手”的可悲故事。
#真人真事#就是创作的基础。
这里的红军英雄不再都是完人,不再都是高大上的存在,他们也会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欲,思想斗争。
他们一样会怕死,会哭,会偏袒,会痛苦,会犹豫……像普通的师友,普通的同僚朋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
多元素地加入“人性”的真实正是主旋律在慢慢贴近生活的力证。
演员的多元化也丰富者作品的风格气质。
#王凯#的黄克功是惊艳的!
因为他长得太正,太不像一个杀人犯了!
但是正是这个眼睛里闪烁着战狼一般桀骜不逊光芒的“少年英雄”干了最残忍最让人不齿的事——这让人错愕,让人看着他突然流泪突然服软时会忍不住想放过他……但是法不容情!
如果杀人不偿命,那么死者何安?!
所以,摆在审判长面前的一切观众似乎都能感同身受了。
这部的里最重的戏份落在了审判长的演员身上,而那位老师也成功地演出了那份矛盾深刻和不舍决绝。
四两拨千斤——如果王凯演黄克功是铆足了劲拌狠,那么杨老师就是体现了四两拨千斤的浩然感。
劲瘦的两个人在一起,一张一弛,构成了片子最美好也最残忍的画面。
总之就是大家都知道结局的故事,看故事,看演员表演。
值得一试。
#好电影看完要安利##好电影推荐##那些年我们错过的好电影#[/cp]
可以说,情感的激变,是一切爱与恨的源动力,好可呈现伟大温情,劣则滋生可怕犯罪。
正如影片中,黄克功的情感遭遇,说是“负心女”的过激行为挑战其罪恶底线也好,说这位老革命本就粗大线条,不懂如何处理感情纠葛也罢。
总之,情与法,甚至情与人性的几番激烈较量中,常常处于被动的态势,而最终令黄克功走上了至少是瞬间泯灭人性的邪恶之路。
而其身边人中,无论是并肩作战出生入死多年的战友,还是深受日寇灾祸而家破人亡的普通百姓,以及死者难以面对惨痛现实的亲朋好友们……也都在情与法、道德与人性的权衡中,不停纠结,难以自拔。
自古就有“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的说法,但面对老红军、革命功臣犯下杀人之罪时,想必任何执法者皆难一言清断。
影片以真实客观的视角呈现了这段我党自成立以来的首个“打虎”大案。
平铺直叙的手法显然也是对这起不是谜案却是影响巨大的要案最好的表达方式。
然而,影片之于情感的营造与宣泄亦可谓功力不俗。
从案起时的雨夜抛尸,到侦破过程中的几番求证取证,从边区法院庭长几次和黄克功谈话,到上有毛主席下有边区百姓的或难为或惋惜或坚定或处之的态度走向,以及从共产国际的反应到蒋介石对待爱将的前车之鉴,足以展现出如此“黄克功案件”对于边区新政府、共产党以及所有边区人民的巨大影响甚至压力。
编导的节奏拿捏亦可谓到位,本是无战争无浪漫的剧情片,在每每大银幕展现出陕北草原的全画幅美景时,两骑红军的身影奔跑其中,如此画面总能引来观众们的啧啧之声。
而当对命案的反复询问和取证之时,紧凑的节奏又立刻将观众的心揪起。
事实上,这部以一定的艺术手法着力表现案件史实又充分展现新中国成立前我党我边区最早的法院所办理的第一个大案时所呈现出的法网恢恢的铁律大于人情之态度的电影新作,可谓力道十足、别具匠心。
而影片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可谓上演了一出不折不扣的“双雄”戏:犯案者黄克功与法官雷经天两大主角,在并不是很多的几场面对面的对戏中,针锋相对、情法交融。
一个是因爱生恨、迷途难返,一个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王凯版的黄克功,与史实资料里的记述不二,典型的老红军,线条粗犷,不善柔情,但却是死心塌地地革命到底的忠诚战士。
成泰燊的表演则依旧不温不火,总能在四两拨千斤似的状态中爆发出惊人的力量来。
尤其是他与长征时的救命恩人黄克功讲述自己的革命爱情的经历时,掏出自己用生命珍藏的老照片,平静似水的表情中,眼角微现泪花时,一句“这才是爱情!
”顿时情感奔泻而出。
而毛主席的一句“边区的几千红军有哪一个不是黄克功的战友!
”也充分点出了影片“情大法大人心最大”的主题。
观古看今,史实可鉴!
作为一部主流影片(据说拍这类题材不易,审查蛮严格)三观正,情节合理,人设不尴尬。
而且竟然有演技,有颜值,看了以后能有所触动,也能引发观影人的思考,分数在及格线以上是正确的。
我觉得7.0分以上合理。
这个分也算是给敢于涉及这类题材的导游一个鼓励吧。
虽然是冷题材电影,但是在电影屏幕被大IP占据的今天,能有机缘拍成电影,真是不易。
估计,今后这种题材的电影很难出现了吧。
出身不好就注定有罪吗?
那出身好呢,犯了法也可以减免刑罚?
有功的人在法律面前高人一等,这根本不是什么法律,法律要的就是人人平等。
平等,什么是平等?
老师和学生能平等吗?
首长和士兵能平等吗?
战友和敌人能平等吗?
黄克功之所以有恃无恐,敢动枪杀人,就是因为有这个红军法律在保护他。
我承认,黄克功和刘茜在很多方面是无法平等的,但是在法律这架天平上,必须平等。
这就是人民法律的意义。
总有一天我们也会倒下,或是牺牲在战场上,或是病死在窗前,可是我们并不害怕。
我们依然敢冲到战场的最前面,敢在工作当中耗尽最后的力气。
你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
那是因为我们相信,我们后继有人。
他们会接过我们手中的枪,替我们实现我们未完成的革命事业。
但是如果我们今天赦免了黄克功,还会有哪个年轻人愿意参加我们的队伍?
我已经给自己判了三个死刑:放弃优待红军高人一等的旧法令,这是判处我想维护红军荣誉狭隘偏见的死刑;我判黄克功死刑,就是判处了我感情用事的死刑;我解除了等待上司的意见,唯上而定唯命是从的思想,就是判处了我不愿独立审判怕承担责任的死刑。
我们不搞官贵民贱,如果我们宽容了黄克功,共产党就不姓共。
人民就会与我们不共戴天,就会像骂国民党特权腐败一样反对我们。
革命不是我们一代人的事情,如果我们今天不判黄克功死刑,就是判了我们未来的死刑。
用一个半小时看完这部由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的确如大家所说具有警示与教育作用,黄克功到底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人,该不该判死刑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决断的,观影时真真切切的被雷经天大哥判自己三个死刑的那段话感触到了。
“共产党与红军,对于自己的党员与红军成员不能不执行比较一般平民更加严格的纪律……一切共产党员,一切红军指战员,一切革命分子,都要以黄克功为前车之鉴。
”还有这一段也说得很好
《黄克功案件》是一部去说教化的非典型主旋律片,堪称今年中国大陆罕见的上乘之作。
说它上乘,一是因为尘封了半个多世纪的黄克功案件,绝不是一个容易拿捏的题材,从“揭伤疤”到“打老虎”,其极为严肃的自省语境,难免会触到某些人的痛点;二是整部电影的完成度颇高,从案件掀动的道德风暴,到关乎生命价值的激烈诡辩,每一环都将法理与人情的关系剥肤及髓,“两碗水都端平”的法律立场,几乎搅乱了我们的内心。
与传统的主旋律电影不同,《黄克功事件》虽然有着巨细糜遗的史实摆在那里,但电影却没有以最偷懒的线性叙事来铺陈,使得这桩众人皆知的著名案件,充满了悬疑色彩。
而这种悬疑的轴心,在文本上的表现又并非“凶手是谁?
”,而是“他如何杀了她?
”。
一个看上去并不复杂的案件,被黄克功的“两次开枪”搅动起了戏剧波澜。
黄克功对贺子珍、雷经天等人的不同供词,既让“罪案+法庭”的类型元素得以强调,且为最后的“公审”蕴蓄了充足的情绪推力。
当然,《黄克功案件》最不同寻常的地方在于,它在努力设计叙事结构的同时,也让每个与黄克功有交集的人物都突显了矛盾性。
这种矛盾,有的缘于难以割舍的恩情——审判长雷经天当年因一条姜片而被黄克功救活;有的缘于“功与过”的纠结,他的战友用“红军的法律”,试图为黄克功说情;还有的,则直接缘自民间对生命价值的拷问——学生说,刘茜投身革命,死在情场实为冤屈;76岁的爷爷却说,日本人杀了他全家,按照一命抵一命的古训,只有让黄克功多杀几个日本鬼子,才是正道。
这场辩论,不是围绕案件的讨论,而是一场道德和人性的抗衡,这在以往的法庭片中并不多见。
《黄克功案件》中,你似乎不会有跟着故事一起解谜的快感,却有着此起彼伏的情绪波动——除了主流价值的输送之外,你可以隐约感受到其借史议今的用心。
这就像我们看韩国的《辩护人》、《举报者》一样,意义远不在案件本身,而在于它的逻辑指向。
对于多数人来说,把一碗水端平已是难上加难,更何况把两碗水都端平。
77年前的雷经天,用送给自己的三个“死刑”把两碗水端平,这种在法治轨道上走到底的勇气,振聋发聩。
《黄克功案件》没有明星撑场,但两位男主角对人物的把控却异常精道。
扮演雷经天的成泰燊,表现一如既往的沉稳,大量的特写镜头配以海量台词,都牢牢锁住观众的视线,一个脱离了高大全的说教型人物,让人对其内心挣扎感同身受。
颜值爆表的王凯,扮演了处于风暴中心的黄克功。
这其实是个难度系数极高的角色。
在历史资料中,他既遭遇过压倒性的指责,也曾被老红军战友卖力“翻案”,这个并不是非黑即白的悲剧矛盾体,在电影中的表现恰到好处——自负与卑劣、骁勇与怯懦,都让人唏嘘感慨。
鉴于我很少看这种类型的电影所以也说不出什么太专业的评价,随便说点感想。
在看电影之前我没有了解过这个案子,看完之后百度了一下案件,也是传言纷纷,如果想拍成纯教育片或搞噱头的电影的话也不是不可以,只是未免太不尊重历史了。
而《黄克功案件》这部电影则专注于剖析人性,从小处着手,全片除了结尾的大审判之外都没有特别大的场景和牵扯政治or两性的噱头,暂且抛去性别歧视问题不谈,在我看来,这部电影说到底就是在解决一个选择题:一方是被杀害的女学生,一方是死也要死在战场上的军人。
法律让他死,全延安的妇女让他死,而被日寇无情摧残过的人们又想让他活在战场上,活在侵略者的尸体上。
如果不处死黄克功,死去的刘茜,活着的女性都会愤怒;如果处死黄克功,那么世界上就少了一个革命军人,少了一个可以为国捐躯的战士。
看的过程中我也不断扪心自问:如果是我,我会怎么选择?
在这种情况下,人情已经超越了法理,虽然片中在强调法律,但其实不管是支持处死还是支持让他继续战斗直至牺牲的人,在意的都不是那时尚且不完整的审判制度,而是他生命的价值。
黄克功的生死一开始就不是他自己能控制的,也不是法官和陪审团能控制的,更不是妇女代表发几句言,老大爷出来抨击几句日寇就能决定的。
在当时特殊的时局里,他的死亡必须要有价值,而且至少要比他活着战斗的价值高。
这也就是片子最有趣的地方,也是我感触最深的一点:虽然黄克功的死实际上并不由法律控制,但全片却一直在强调是法律审判了他,而他的死,最终也是为了强调——强调法律的地位。
不管在如何兵荒马乱的年代中,在如何青黄不接的时局里,在如何人心惶惶的情况下,法律都是存在的,是必须遵从的。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对于当时的很多人来说,这个简单的道理其实是非常难以接受的。
在国家利益面前,人总是会觉得自己人的命比异族人的命值钱,而能够杀敌的人的命就更值钱,这就导致许多人其实并不觉得黄克功犯了多大的错,甚至会觉得是别人小题大做了:他能打鬼子,为什么不让他活着?
不就是死了个女学生吗,让他战死沙场为国捐躯不就得了?
黄克功本人极有可能也是这种想法。
他未必当刘茜的命轻贱,他会心虚,会内疚,会后悔,并因此说谎和流泪,但他肯定觉得自己的命更值钱——他是革命军人,他犯错了应该弥补,那就让他死在战场上,死也死个痛快。
他忘了,被他杀死的刘茜连选择痛快的死法都不能。
其实黄克功并不能用简单的“直男癌”来形容,他可以说是那个年代的牺牲品,是被“党性”蒙蔽的无知青年,是被战功捧杀掉自我却不自知的革命军人。
他的不尊重,不是对女性的不尊重,而是在常年日积月累的杀敌和功勋章中被骄纵出的,对所有无法上战场无法为国出力的人的不尊重。
他并非不懂法,只是存着侥幸心理罢了。
看到结局时,黄克功萧索挺直的背影让我很是唏嘘:他也许到死,都在遗憾自己不能战死沙场吧。
他的死,并不能让人心中敞亮拍手称快,反而落下了沉重的遗憾和惋惜。
他一生都活在狂热的漩涡中,未曾跳出局外看清事实。
他一路被裹挟着前进,跌跌撞撞中经历那么多枪林弹雨,却又在大好年华里走上错误的道路,最终死的懵懵懂懂。
不免叫人叹惋。
说到这里,我必须要说几句饰演黄克功的演员,王凯。
黄克功初登场时的形象已经让人眼前一亮——他身上有沾满鲜血的猛禽气息,桀骜不驯却又忠于共产党,眼神时而阴沉而锐利,叫人不敢与他直视;时而单纯迷茫,穿着单薄的白衬衫像孩子一样期待的问你有没有来信,在监狱里回忆他和刘茜那些美好的过去,默默的掉一滴泪,让人不忍心看他死去。
王凯先生的演技流畅自然,而且不拘泥于套路,这是他第一次演一个类似反派的角色,却毫不生涩,也不怯懦。
王先生的眼睛一向是干净透彻的,脊梁骨也一向笔直,而在电影里的大部分场景中,他都微微驼着背,这个微小的身体语言透露出的却是角色本身的心态和气质,他的眼睛清亮却淡漠,像野兽的瞳仁,藏着张牙舞爪的嚣张气势,然而黄克功在回忆中的眼神又是温暖明亮的,完全就是个沉溺爱河的普通男人,笑容纯真烂漫。
而当这两种眼神交织出现时,情感落差就更为明显,观影者也更容易产生共鸣和同理心。
如果一个一开始就告诉你他会死的人能让你产生“希望结局能改动一下我不想看他就这么死了”的念头,那么这个角色至少有一部分就成功了。
不似一般脸谱化的伟光正,黄克功更加矛盾,更加复杂,更加像个普通人。
他大剌剌的用自己的气质和眼神告诉观众:我是个血战沙场的革命军人,我杀过人,我不怕死,不要惹我。
而同时,他也是个与喜欢的姑娘策马天涯,笑出一口白牙,与她紧紧挨在一起教她吹口琴的普通男人。
这也是让他活生生的站在观众心里的原因之一:不再是满嘴口号一脸慈祥的辅导员形象,黄克功只是一个性子有些急躁的普通青年,因为入了党,他才改变了上学或工作的未来,变成了战功赫赫的年轻军官。
接下来说说黄克功个人的一些我很喜欢的镜头。
在黄克功第一次走火打中刘茜时,他第一反应是上前查看,那时他的眼睛里还有惊慌失措的水光,整个人还是生动且情绪满满的,而从他追赶刘茜到他栽倒在地上,眼睁睁看着自己喜欢的姑娘喊着“黄克功杀人了”逃跑时,他开始变得无助恐慌,开枪之后,站姿虽然笔挺却带着颓然的气息,那几下恍然反应过来的眨眼和手中枪慢慢滑脱的过程也很完整,王凯将这段冲突转折戏处理的十分细腻且到位,让人不由自主的就将他定义在了情绪激动过失杀人的位置上,会不由自主的产生疑问:他真的一定要死吗?
结尾审判那里,黄克功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听完毛主席来信后流的那一滴泪,和他漠然擦去泪的动作。
他擦掉泪的瞬间,我仿佛看到他的神魂,他最后紧攥着的那一点希望也被一同抹掉了。
王先生演的很入骨,他点出了黄克功的神髓:他最初的信仰已经没有了,他也许曾经是一个真正爱国的战士,但那也只是曾经。
所以他一直在争取,一直在抗拒,从未接受过自己的罪行,直到他心中的信仰判决了他之后,他才真正接受了自己的死亡。
而这也正是他的悲剧之处:他接受死亡,只是因为“信仰”判决了他的死亡。
整部电影都在传递着这样一种思想: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有趣的是,旁观者不是电影里的任何一个人,而是观众。
而电影里所有清醒或不清醒的人,其实都是当局者迷,不管他们选择了什么,是什么心情,他们终究是处于那个时代中,无法跳脱出来。
而作为观众来说,我一开始也曾被带入到那种氛围中无法自拔,后来又多看了几遍,才大概明白一些导演的深意。
讲述历史事件,本身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前车之鉴。
黄克功案件放到现在还会是这种过程吗?
还会有人义正严辞的帮他求情吗?
他还会抱着这么大的侥幸心理吗?
当然不会,但在那个年代,这些事又当然会存在。
这一切都是历史的选择,是巨大车轮碾轧过的深深辙迹,是身处其中不知不觉的同化,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能做出正确的选择,才着实不容易。
感谢导演王放放执导出了这么好的片子,也感谢王凯先生和其它演员们的付出,让我能够在一部披着应试作文外表的深刻叙事电影中得到一些收获。
“这必须是一场在阳光下进行的审判。
”这部电影揭示了是法律存在的意义,对受害者和犯罪人都要公平。
由于当时的法律体系尚未健全,雷经天提出组建五人审判团,当着所有人的面公开审理此案件。
最后这场戏导演为了升华主题,真是做足了煽情。
最终的结果,也随着毛主席派人加急送来的信,一起尘埃落定了。
因为故事非常真实,电影并不花哨,却可圈可点,也让我有很多个人感受。
政治其实并不在乎处决是否公平,只在乎顺从民心,是否对达到最后的胜利有帮助。
最后审判长的劝说,从判决死刑与否的得失利弊出发,而把黄的死活与组织的得失放在了对立面,这本身就没有公平可言了。
但也无可厚非,政治本身就是这样一种存在。
从电影的艺术层面来看,配乐颇具以前看的经典老电影的味道,节奏和停顿也有老电影的感觉,娓娓道来,波澜不惊。
But,黄海波饰演毛,真的不像啊啊,我尴尬症犯了,总感觉导演都不太敢给正脸。
为啥评论好多都在说王凯的颜,虽然是因为他才知道了这部电影,但看完觉得有太多比他的颜更重要的东西,我想作为一个踏实的演员他也更希望观众关注黄克功而非他的颜。
不懂那些专业的东西,只是作为一名普通水平的观众,记录下想法。
彼时整个中国都在水深火热之中,法治之不健全可以想见。
片中五人决议时说到判死刑并无法条依据,而可当做减免刑罚的依据——苏维埃法律只有那么小的一本册子。
如今总能看到人控诉没有人权,而那个年代,比如今还没有人权可讲。
支持和反对黄克功死刑的都有道理,但同样是一条鲜活的生命,凭什么刘茜就要因为不放弃理想死在枪口下,而黄克功却还要求体面地死、死在战场上呢?
被当众审判是他罪有应得,又怎么能叫羞辱呢。
片中雷经天说得对,他只是爱他自己,他觉得为刘茜的生命付出应有的代价不值,这是多么明显的轻蔑和侮辱。
好多评论说没有人会拒绝王凯这样帅的男人,太夸张了。
世上有无数女性都会选择拒绝,因为她们有比一张男人的脸更重要的东西要追求,比如刘茜和她未能实现的理想,比如自身的独立和自由。
凯凯演的很好,每次狡辩时的眼神都能让我出离愤怒。
也许主席是为了舆论影响和党的发展,选择让黄克功死,因为他最初知道时问有多少人知道了这件事。
但没关系,人权都是在艰难中一点点争取来的。
若不想面对难堪的制裁,就不要犯罪。
为罪犯所受羞辱与痛苦心疼的人,是否想过罪犯再苦也弥补不了受害者失去之万一,再痛也不及受害者所受之万一。
若不想面对制裁,就不要犯罪。
2015年秋天王凯大火后,我当年补了王凯所有的作品,居然发现他和我童年男神沈浪黄海冰合作过。黄海冰已经开始演伟人了。我小时候看到沈浪就想嫁给他,沈浪太迷人了。我觉得小学四年级时能让我从颜值气质性格谋略都深深迷恋的唯有沈浪黄海冰。沈浪简直苏到爆炸。长大后也爱,更加爱沈浪的洒脱和有情有义,爱情和报仇从来不是生命的主题,怎么样都能坦然活下去。周易制作,陈曼玲改编,古龙的味道。小时候就是沈七党,前提我更爱沈浪,所以想不通说沈浪渣的人,沈浪一直是个洒脱的人,若是了解他的性格和三观就知道他是多么迷人,多么优秀,多么难得的一个侠客!这部电影都是中戏的演员啊,想想就格外带劲。这部电影里还有毛孩,炊事班的故事里的小毛啊,小时候好喜欢他说话的方式和表演!还有成泰燊。社会主义教育片,我觉得拍的还不错。
一个直男癌的故事。一星给王凯。
没以为王凯会演这样一个角色,很惋惜,这样一个曾经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被枪决,但是确实是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才能服众。可是…我有点不明白 刘茜为什么不要黄克功而选择那个大学生??!这个点 不太能服众。
看到那么多恶意打一星的感到无奈,拉拉平均分,不然真是不公平。
虽然演成了喜剧,但是真有进步了
私心为了凯凯王多加一星。电影拍得不差,但对于里面的一些观念不太能认同。
看到5.0的评分还是很惊讶的,虽然黄海冰演的毛非常嫩,虽然演员的年纪和实际相差比较多,虽然毛的信显得毛未卜先知犹如看黄的好戏,可看到公开审判黄最后陈述中被一个七旬老汉打断,为黄说情应上战场杀敌立功为一家四口报仇,我不自觉地流了眼泪。能够打动人心的讲述就是好片。
为毛要挑一个感情用事+政治内幕的案件来宣传依法治国?
三观已崩…
对,我就是来拉分的,看到一些脑残因为某些原因就黑一部电影真是呵呵了。如果你在“里面‘’身居要职拿着高薪你还会这样说吗?你们所气愤的不是社会不公,而是社会对你不公!!!
意志如我这般坚定,也差点被靖王的颜值带走三观。旁边女同事全程叫骂片里的妹纸作死眼瞎,也是无言以对…
编剧水准很高,导演乏善可陈。
这剧最大的bug就是凯凯王,长成这样,还需要逼婚杀人?呵,演技是赞的。其实想到最多的是宋美龄那句:其实是他们没有尝到真正权力的滋味。最现实的教训就是遇见直男癌,绕行呀妹纸们!!!
最近有的人被死刑了,有的人被减刑了。再来看看这个电影,就什么都懂了。什么“两碗水都要端平”,有一只碗的脸有点大吧?!
再怎么公审还是要等老毛批示。。
特殊年代的一起杀人案件,如何查明案件真相引人入胜,对黄克功是否判处死刑是高潮,法理与情理、功过能否相抵等问题在今天仍有参考意义。王凯与成泰燊老师的表演细腻,极好地刻画人物。
我真的看过这个电影!!!!!!
明明处处都在树立dang优秀的形象,为什么我还得找ziyuan看!黄克功这个角色真的多面,王凯有时候的几个眼神让我能感觉到这个角色内心深处为自己、有些凶恶的一面。里面的学生形象也真是让我有点觉得黄克功说的话也是有点正确的。审判那场戏有点可怜,导演用王凯的形象真的确实让人有点可怜黄克功。不过也不知道是导演还是编剧的锅,真的除了几个主角的角色塑造的是有点丰满的,其他几个配角尤其是刘倩,塑造的也过于片面了,真的好难看出来她是怎么样,都让我一度怀疑黄克功和她谈恋爱是不是假的诶,不过也真的是有可能她爱上了个东北学生???(黄克功明明根正苗红的好孩子?好吧也不知道后面性格会不会暴躁起来)最后关于法律的讨论有点呵呵。黄克功也真的是为大局而死了。
看完#黄克功案件#豆瓣看影评,第一条就是--他们枪毙了全延安最帅的男人。电影拍的其实很不错,不是一般主旋律电影的假大空。黄克功案件的背景交代的很完整,第二次国共合作,国际舆论压力,战功赫赫的杀人犯,被害女学生作为革命接班人的象征意义,新政府制度未来得及建立下的司法流程。情节流畅,人物
曾经思修课老师给放的。反正是我自己肯定不会去找来看的电影hh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