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构的故事背景下的冲突不能虚构,“母猪的产后护理”代替“电影”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很好笑,但也让前面的铺垫失去了落脚点,整个故事就像是空中楼阁可以说是个失败的故事,缺少内涵和创意(虽然我很喜欢结局沙滩上大荧幕看电影的场景)作为学生作品是不错的感谢导演让两个人贡献了精彩的演出,我觉得宁导的表演更胜一筹,当然贾导的汾阳话也好听,希望能尽快看到两位导演的新作品很多电影海报、台词……算是给电影人的情书了,也是给观众的情书
流于表面的喜与悲。
这是属于迷影的快乐,但仅仅止步于此。
你能明确感受到那份追思逝去美好,怀念昔日年华的伤感,可总感觉哪里空落落的:悲从何来?
你们哀叹电影的死亡,可电影是怎么死去的?
它就这么不明不白被埋进土里,却没有人去问一句“为什么”?
因为短视频?
因为其他娱乐?
因为自己作死?
还是其他不能说的原因?
还是开放式结局?
反正,它就这么不明不白地死了。
前面立着块警告牌,上面写着“禁止拍太多”、“禁止说太真”,稍微意思意思就行了。
不过呢,你要是结合当下人人挂在嘴边的“大环境”看,那可以明确地说,这就是艺术。
当然,我觉得比较好笑的是,我明明是b站大会员,但看这个片子,还是得额外花6块钱。
这感觉就好像我真的是花了门票钱,来参观“电影”这个非遗产业。
这倒是蛮像个行为艺术。
我偶尔会觉得,自己过去一边天天喊“电影很重要”,可是一天到晚也没看几部新片的行为,很愚蠢。
天底下的艺术形式多了去了,天天盯着那八大九大的艺术,装什么装啊?
如果有些艺术终将死去,那就让它先去死好了。
没准有一天,当机缘到了,它被人复活过来,也不是没有可能。
最近B站新上线了一个跟坏猴子影业合作的电影短片集,叫《大世界扭蛋机》,每周四更新几部短片。
首周上线的四部短片均为未来幻想题材,有点像中国版的《爱死机》。
打头阵的短片是《地球最后的导演》,由《平原上的夏洛克》导演徐磊执导,宁浩、贾樟柯主演,片长约40分钟,曾在去年平遥国际电影展作为闭幕片放映过,片中密集的导演自我调侃、迷影梗引发现场笑声不断。
近日娱理工作室先后对话徐磊、贾樟柯、宁浩,了解到这部短片背后的创作情况。
2020年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有杂志约徐磊导演写一写对电影行业状况的看法。
当时徐磊写下这段文字:“在这个局面下抱怨电影行业受到的冲击,有点像祥林嫂,徒劳而招人厌烦。
而电影本身的处境则越来越像孔乙己——它是这样的使人快活,但是没有它,人们也便这样过。
电影到底有那么重要吗?
我一个朋友很乐观,说电影院永远不会消失,因为看电影是社交行为,人类就是喜欢凑热闹。
但这个理由安慰不了我:我可不想费尽心血拍个片子,别人买票就是为了找个地方亲嘴。
电影曾经很重要,作为所有艺术的宏伟结合,它在20世纪里独领风骚。
它是一掷万金的商业冒险,也是影像天才间的较量,充满了荣誉感和吸引力。
最近十年,中国电影也吃到了经济发展的红利,银幕数和票房都屡创新高,虽然之前已经有行业寒冬的说法,但是那似乎只是一次小的调整。
直到疫情把一切打回原形。
我们究竟为什么看电影?
听故事?
小品、相声、电视剧也讲故事。
看明星?
各路综艺和真人秀全是明星。
满足对别人生活的窥探?
快手抖音能让你看到地老天荒。
那么电影作为一种娱乐形式,它统治性的地位确实被动摇了?
有没有可能,100年后,电影已经消亡,电影院像斗兽场一样成为遗址,只有在博物馆里,人们才会看一场电影,体会一下古人的娱乐项目,而电影导演,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就像《百鸟朝凤》里吹唢呐的老头,只是一个过时的手艺人。
希望我是杞人忧天。
”这便是徐磊后来写《地球最后的导演》这个故事的缘起——源于对电影行业、电影艺术存亡的焦虑,却以诙谐调侃的形式表达出来,徐磊笑说这是他对自己的“崩溃疗法”。
一百年后的人类,真的不再需要电影了吗?
【1】为宁浩、贾樟柯量身定制剧本《地球最后的导演》是疫情期间导演写给电影的一封情书,其中饱含着对自我的调侃,还有对电影的眷恋和担忧。
“疫情期间电影院关了半年多,当时我自己也觉得没啥问题,挺适应的,就觉得好像也可以不看电影。
但我忽然想到,可能电影确实只是一种娱乐方式,会不会就跟上一百年流行京剧一样,下一百年电影就不流行了?
我自己的答案是不会,我相信电影作为一门伟大的艺术,它会永远流传下去,但是又想到,一百年前唱京剧的人会不会也这么想过?
那时候我刚入行嘛,我的第一部电影刚上,疫情就来了。
感觉自己好不容易一只脚跨进了这个行业,这个行业就跟个夕阳产业似的了,内心有点失落。
为了缓解焦虑,我就以开玩笑式的方式写了《地球最后的导演》这么一个小故事。
”徐磊对娱理工作室说。
徐磊长片作品《平原上的夏洛克》拿过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文本,图中男主角为徐磊的父亲。
徐磊从小性格活泼,喜欢给全家表演节目,“长大后越来越悲观,但还留着一个爱开玩笑的壳”。
徐磊很喜欢宁浩和贾樟柯,看过好几遍他们的作品,访谈也都会看,对两位导演的作品和性格都很了解,就想写一个以这两位导演为主角的故事。
但如果想请他们来演自己,并且在片中不断调侃自己,两位导演会不会答应,开玩笑的尺度可以有多大,徐磊心里是没底的。
徐磊是宁浩坏猴子72变电影计划的签约导演,跟宁导比较熟。
徐磊先去跟宁浩沟通了想法,得到肯定之后,就开始动手写剧本了。
剧本写完,宁浩出面给贾樟柯打电话,邀请他一起出演。
回忆到这段,贾樟柯开完笑说:“我觉得徐导有点绑架我,他们说这个角色写的就是你,我要是不演不就是拆人家台嘛……一般找我的都是客串,大约只有半天的戏,有的甚至没台词。
我挺喜欢客串的,能跟朋友们在一起,窜窜剧组。
一说是主演,我说我记不住台词,宁浩说没事,我跟你搭戏,咱俩意思对就行,可以自己发挥嘛。
但我心里还是打鼓,我这人的一个心理问题是,我一直不爱看关于拍电影的电影。
但是看了徐磊的剧本后,我很喜欢,很感动,他讲的是电影艺术没落、导演职业已经消失的时候,我们的初心是什么。
我觉得他抓到了大家的一个痛点,科技发展这么快,你不得不思考这些问题,所以我愿意来演。
”贾樟柯说。
贾樟柯在多部电影里客串过社会大哥形象,图为《天注定》《后会无期》剧照【2】导演们的自我调侃精神一开始,徐磊并没有把开玩笑的尺度写得太大,没想到跟两位导演一沟通,发现他们都非常有娱乐精神,完全不介意调侃自己,徐磊这才放松下来,把台词重新改了一遍。
导演们甚至还主动加戏——片中宁浩说:“要说经典呀,还得是你的《在清朝》《站台》《小武》……”贾樟柯得意地答,“也就两三个,什么狮啊,豹啊,熊啊……”这段就是导演自己发挥的,符合片中两位导演怀念自己的辉煌过去、时过境迁仍然保持骄傲的人设。
直到已经开机了,徐磊都有点不敢相信:请两位大导演来演戏,这事儿就这么成了?
顺利得有些不可思议……两位导演也毫无架子,非常认真地配合青年导演:“客串的话玩的成分更多一些,没有那么大的艺术责任,而当你是主演,整个戏都围绕在一两个人身上的时候,压力就比较大了,怕给人家导演演砸锅了。
我跟宁浩我们俩说,一定要努力演及格,别让人家剪片子的时候,发现到处是表演上的遗憾。
”贾樟柯说。
“请导演演戏的好处是,他们还能帮你改剧本!
”平遥映后时徐磊讲道。
因为两位导演都是山西籍,在片中说太原话,徐磊对山西方言不太熟悉,有时就会把想表达的意思告诉他们,他们会根据自己习惯来设计台词。
比如片中两位老导演争相表现得饭量很大,以此来证明自己身体还硬朗,像古代人们谈论廉颇的那样。
贾樟柯就提出可以说“怀疑廉颇,也不能怀疑我啊!
”,徐磊采纳了贾导的建议。
“既用了典故,又很自然、口语化,他们两个都是很厉害的写台词的高手。
”《地球最后的导演》这一片名是根据故事设定自然而然想到的,当然,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毕赣的《地球最后的夜晚》。
徐磊写第一版剧本的时候还给毕赣设计过一场客串的戏,不过最后没用那一版剧本。
关于片名,徐磊还特别询问了一下毕赣的意见,毕赣表示没有意见。
片中还调皮地揶揄了一下老年的管虎导演“血压高、腰不好”。
宁浩贾樟柯跟管虎很熟,情节需要一个“第三方”竞争者角色的时候,就想到了管虎。
拍完后宁浩贾樟柯跟管虎打了招呼,管虎导演还很好奇:“你们在片子里是怎么说我的?
”【3】作品梗、迷影梗《地球最后的导演》最特别的一点就是,片中出现了大量两位导演的作品梗,以及跟影史有关的迷影梗,如同一场脱口秀一样,一个包袱接着一个包袱,影迷观看会收获成倍欢乐。
如短片一开始就是白发苍苍的贾樟柯再次执导《小武》经典KTV戏份,然后镜头一转,原来是贾樟柯在一个叫“近代电影历史重现演出馆”的博物馆里,向下个世纪的年轻人演示什么是拍电影——在短片背景设定的2065年,电影已经是一门几乎无人知晓、濒临消亡的艺术了。
博物馆下班关门、送走游客的时候,老年贾樟柯热情地喊出口号:穿过站台,送走小武,我们江湖再见,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令人忍俊不禁。
片中,两位老导演商业互吹了各自的代表作,被抢救的时候还自曝了一下当金鸡奖评委时的黑箱操作(虚构剧情)。
还有很多细节,细看的话也妙趣横生,比如宁浩家放了很多象征代表作的道具,如沙发上的外星人玩偶(《疯狂外星人》)、一尊菩萨像(处女座《香火》);两位导演家中都收藏着他们作品的DVD、海报作品墙;电协办公室内的雕塑上,都是工作人员模仿各种导演的签名,宁浩、贾樟柯也签了;宁浩的手机铃声“哥是一根葱,来自外太空……”是《疯狂的外星人》里的熟悉旋律。
《贾想》是贾樟柯写的第一本书,是徐磊当做道具带到片场的。
结果贾樟柯演戏时看着看着还看入迷了,觉得自己当年写得真挺好。
短片最后也是最感人的一场戏,是宁浩和贾樟柯从医院出逃到海滩上,在一个“五元自选电影”的流动小摊上,挑选自己喜欢的影史经典老片。
贾樟柯在片中的人设是喜欢偏作者电影的,宁浩的人设是喜欢商业片、动作片,两位导演就各自选了自己现实中喜欢的电影。
但最终应该用哪部电影作为压轴来结束全片,徐磊也思考了一段时间,觉得最合适的还是《火车进站》——既然是畅想电影未来,那么就回到电影的原点,让“最后的导演”在短片结尾看“最初的电影”,代表电影人们不忘初心。
【4】贾樟柯大秀唱跳才艺,宁浩称其“老天赏饭吃”宁浩和贾樟柯都是山西人,青少年时代就认识,宁浩和赵涛老家前后挨着,所以感情都很好。
“大家总觉得我们拍电影的是不是每天在一起吃喝玩乐,真的没有,平时在北京都太忙了,再好的朋友可能也很少见面,一年只能见到一两次。
一般就是紧要关头需要互相支撑的时候打个电话,大家一起处理一些事情。
现在大家年纪都大了嘛,能一起拍个电影,相处近20天,在阿那亚每天拍完一起走走路聊聊天,我觉得对我俩都是一个很好的收获,我很珍惜这段时间。
”贾樟柯说。
拍到后来,两位导演都“拍嗨了”,开始比着互相飙戏。
贾樟柯早在《任逍遥》里就唱过歌剧,这次尽情释放了唱跳才艺——又是夜店蹦迪,又是高唱《我的太阳》,全无导演包袱。
贾樟柯在片场甚至还主动唱了好几首,有他最拿手的叶倩文的歌,还有歌剧,徐磊最后用了歌剧,因为不用买版权,省钱。
回忆起这段时,宁浩导演捂脸笑道:“贾导很厉害,他的表演欲太强了!
贾导是老天爷赏饭吃。
”《地球最后的导演》,宁浩接到贾樟柯的全息投影连环呼叫,贾樟柯不停高唱《我的太阳》,歌词是贾导随便乱哼的,很有喜感宁浩在才艺上拼不过贾樟柯,就“争强好胜”地给自己加了一段戏,戏中他揪住一群连电影是什么都不知道的小朋友不放,还给他们讲戏,也很心酸和好笑。
【5】笑过之后《地球最后的导演》设定在2065年,按现实来算贾樟柯宁浩都应该已经90岁上下。
拍摄期间,两位导演每天都要花两三个小时做特效妆,往脸部肌肉上贴一些贴片,做一些皱纹,显得苍老一些。
化妆的时候,两位导演经常等睡着……后来贾樟柯看完片,反思过自己的表演:我演得不是太好,形体上还是太活跃了,应该再“凝滞”一点。
徐磊却认为把两位导演的年龄感做得稍微大一点就可以,不用真的像90岁那样,因为未来科技发达了,人可以永葆青春。
画得太老了,可能观众就认不出来他们了。
宁浩在拍摄全程还戴着一个假肚子,为了让身形显得更臃肿一些。
徐磊表示这是为了贴合宁导在片中的设定——宁浩年轻时喜欢骑摩托、玩摇滚,还喜欢种植物,于是徐磊设想的晚年宁浩成为了一名种地的劳动者,没有时间金钱注意饮食、进行身材管理。
反倒是拍艺术片的贾导到了晚年生活富足,身材保持得不错。
片中宁浩送给贾樟柯一台做面机器人,但一看型号就不太先进,智商好像也不太高的样子……因为晚年的宁浩是个落魄的劳动者,送不起新款。
美术方面,徐磊并没有把景做得太超现实,跟现在的感觉差不多,只有像机器人这样的高科技物件才集中使用了CG特效。
他比较喜欢《黑镜》的风格,用未来科技的壳,讲当下的故事。
徐磊甚至选用了一些八九十年代的复古迪斯科作为配乐,因为他觉得历史是一个循环,未来的人们没准又会重新喜欢上迪斯科。
两位导演穿着病号服出逃,BGM是杨钰莹、毛宁的《心雨》,有一种错位的深情。
徐磊本来想过《夕阳红》,但后来觉得太直白了(而且版权也买不起)。
好笑归好笑,《地球最后的导演》看完,容易令人心生一股悲凉。
电影会像人一样,也是要老去、衰亡的吗?
“像人的生老病死一样,都是自然情况吧。
电影行业其实一直有一种虚假的繁盛外表,但凡冷静一点就知道,整个行业的总成本一直是大于总利润的。
没必要把电影当成一个多么特别的行业,美术、音乐,都很难,餐饮业最近怎么样?
所以我们有什么可说的呢?
”宁浩说。
两位导演对电影行业的未来仍然是比较乐观的,起码应该不至于像徐磊写的那样,他们这批人就是“地球最后的导演”。
或许眼下电影行业的问题,也是无数行业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作为一个影迷来说,情怀很够,贾和宁互相调侃,互相伤害,一个文艺一个商业,共同争取当电影“灭绝”后的申遗“真科长”。
俩导放下身段,很有娱乐精神,如果是他俩的忠实观众,简直像是看了一场精彩的脱口秀。
作为一个短片来说,确实硬伤不少,但是看到一同推出的其他几个参差不齐的短片,我觉得这部片至少在取悦部分观众下,做到了他该做的。
我看得很乐呵,难得有一部取悦影迷的短片,而且是取悦一帮嘴最挑的人,我很开心。
但正因为热爱,所以不能伤害,不能像流量明星的粉丝一样,对两位导演带粉丝滤镜,客观来说,这部片我觉得在七分左右。
故事的整体架构有一点普通,虽然争夺“科长”位是主线,但全片是靠自嘲串联,这就导致整体的深度其实不够。
最后主线的结局也很突兀,包袱的效果达到了,但作为主线突然结束,留下大段时间继续吐槽,搞情怀,虽然我看着很乐呵,但总觉得有点拧巴,尤其是在包袱很浅,卖情怀太明显的情况下。
所以我说如果放到脱口秀或者娱乐节目上看,这部片绝对满分,但是以一个电影短片来看,还是有点欠缺。
而影片主线中部的部分设计也比较普通,可以说是上一秒就能猜到两人会怎么做,对于一个“科幻”短片来说,有点浪费背景,而且喜剧最怕的就是被猜到包袱,这点有点伤。
但有很多梗又是我很喜欢的,那是一种影迷独有的难以被别人所get到的梗,比如贾科长变真科长,贾樟柯看《贾想》说真棒,看到这个短片,总感觉还有人能懂,能一起笑,真的很开心,对这短片真的是又爱又恨。
延伸一点,我感觉到悲观的一点是现在年轻观众几乎看不懂这个短片里的梗,这短片不过是圈内自嗨而已。
不学电影专业的年轻人知道费里尼,塔可夫斯基吗?
知道《火车进站》吗?
甚至有弹幕说看到《火车进站》为什么会感动。
可能未来真的会变成短片中预言的那样,小孩只会觉得电影无聊,让无数的优秀经典陨落在历史中。
我觉得适当的引导很必要,电影的美妙需要感受,而我觉得,更重要的不只是圈内自嗨,而是引导周围的人,至少尝试过让他们体验一次电影真正的美妙。
真正品尝了一个事物的美妙后,才会懂它应该是什么样的,而不是以为自己吃的洋芋已经是世界上最美味的东西。
即使它过程很痛苦,但结果很美妙。
如果仅仅关注剧情,不像再花精力看电影,感受电影,那电影真的会被营销号毁掉,电影没有拥护者可能真的会死。
《地球最后的导演》被念了许久。
去年在平遥国际影展上,贾樟柯、宁浩主演的短片《地球最后的导演》进行了首映,此后再无消息。
如今,这个短片的庐山真面目终于得以看见。
贾樟柯和宁浩以未来电影被边缘化为基调,思考电影最初的样子是什么?
是卢米埃尔兄弟的探索,费里尼的创新,安东尼奥尼的文艺,塔可夫斯基的沉闷?
还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德国表现主义,法国新浪潮,好莱坞的娱乐性与港片的港味?
艺术与商业该如何平衡?
在国际上得奖是好片,还是票房大卖是好片?
观众到底喜欢什么类型的电影?
艺术性还是娱乐性?
这年头,真的没人看电影了吗?
大家都在忙着赚钱,电影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从《地球最后的导演》中可以看到,电影失去了观众,没有人关心电影还在不在,更不会有人在乎有没有迷影,唯二还在坚持搞电影的只剩下了宁浩和贾樟柯。
本来还有同为第六代的管虎。
可是他在《杀生》票房失利之后,彻底拥抱了商业片,放弃了当初的艺术追求,如今连屁股都歪了。
这就是《地球最后的导演》中透出的悲凉,电影是一门艺术,还是赚钱的工具?
对于普通观众来说,他们看电影的诉求是什么?
宁浩的开始是《香火》。
在贾樟柯的帮助下有了《小武》的迷茫,《小山回家》的青涩,一切都朝着成为第二个贾樟柯前进。
可是,在《绿草地》鲜有人问津后,宁浩陷入了艺术和商业的两难之中。
搞艺术观众不太喜欢,追求商业又与初衷相悖,他也曾想做《偷自行车的人》,只是观众太喜欢《少林寺》。
权衡之后,宁浩选择了两个都要。
《疯狂的石头》是他的尝试,《疯狂的赛车》是他的成熟。
宁浩似乎走对了路,找到了观众想看什么,也坚守了自己的艺术。
他的电影不是简单的喜剧,涵盖了黑色幽默和现实主义。
不那么真实但足够写实,观众每每在《无人区》的夜巴黎为攒劲儿的节目捧腹大笑时,总会为电影小人物的心酸感同身受。
宁浩这个鬼手裁缝把七零八落的现实在他的电影中缝合起来,用笑声诠释荒诞的现实。
只是《心花路放》之后,宁浩试水自由市场,《疯狂的外星人》主打荒诞科幻和市井喜剧。
然而一对王炸打烂了,顶着疯狂三部曲的招牌拍了一出讽刺喜剧,有闹腾,有荒唐,唯独失去了艺术,那么现在的宁浩是一位好导演吗?
贾樟柯的开始是《小山回家》。
片中的异乡人,在即将过年的时候,寻找一同回老家的伴,这个角色的行为成了贾樟柯以后电影的内核——故乡。
贾樟柯的电影离不开故乡,离不开生养他的县城。
这里有他的故事,这里是他的电影世界,他总在用电影告诉人们,中国不只有大城市的灯红酒绿,还有小地方的挣扎落后。
《小武》中的贾樟柯在挣扎,时代发展的浪潮中,县城既不像乡村,又不像城市。
虚浮在四不像的边际海洋中,到不了海中央,又不想回到岸边,处于其间的人们同样如此,他们何去何从?
在《站台》中,贾樟柯给出了答案,在县城也可以搞艺术。
但是到了《任逍遥》中,贾樟柯又渴望走出去,偏安一隅太封闭,艺术搞来搞去搞不出什么新花样,于是就有了《世界》。
看过世界的贾樟柯转了一圈。
《三峡好人》中的失去让他怀念故乡的样子,他再次回到了故乡。
但那里早已变了样子,《二十四城记》的拆迁在到处上演,他记忆中的故事渐渐变了味。
趁着有些痕迹还在,他用《山河故人》和《江湖儿女》祭奠给他电影灵感的故乡,致敬给他快乐的武打片,他知道自己成不了黑泽明,但也要做费穆。
可是,他电影中的文学性和现实性并不适合大多观众。
他无法像宁浩那样取得高票房,很多时候还得在地下流传。
因为他的电影没有那么多娱乐性,看起来太累,太闷,让人反思不轻松,那么这样的贾樟柯是一位好导演吗?
观众是喜欢宁浩多一些,还是喜欢贾樟柯多一点?
在《地球最后的导演》里张婧仪给了选择。
观众在娱乐时喜欢宁浩,在学习时喜欢贾樟柯,只是审美的高低与不同,区分了贾樟柯和宁浩。
但又烦贾樟柯让他们烧坏了不少脑细胞,那么怎样才可以让观众在喜欢宁浩的同时接受贾樟柯的烦?
黑泽明教过办法,“最难的,是提高观众的电影欣赏水平,这需要花大力气,而降低它是容易的,现在正是如此。
因此有必要提高他们的电影鉴赏能力,在这方面培养观众,这是项极困难但又有挑战性的工作。
”
可是,“这年头,人们都忙着赚钱,谁还看电影啊,有什么好看的。
”电影走到了十字路口,连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格都没有,观众的观影习惯太容易被其他事物取代。
当电影失去了观众,当电影变成纯粹的工具,即使有再多的《少林寺》《小城之春》也无济于事。
那时候,贾樟柯和宁浩独自在海边孤独看《火车进站》的场景便会重演。
《南北少林》不看,《七武士》不看,李连杰不喜欢,黑泽明不爱看,电影成了夕阳产业。
“我们穿过站台,送走了小武,世界很大,我们江湖再见,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游到海水变蓝。
”只是朋友们,恐怕我们无法一起游到海水变蓝了,因为电影和我们总有一个会缺席,疫情反复,烂片不断,我们还会思念电影吗?
“我的思念,是不可触摸的网,我的思念,不再是决堤的海,为什么总在那些飘雨的日子深深地把你想起。
我的心是六月的情,沥沥下着心雨,想你想你想你,最后一次想你。
”
这部短片拍的真好。
因为老乡的缘故,我一直都在关注科长跟浩子。
科长片子的故事讲的细腻,但是节奏不是太喜欢,浩子的电影偏商业一些😂。
关于文艺跟商业的争论?
其实是没有意义的,只要是故事讲的好,就没问题。
电影,视觉艺术嘛,只要看的好舒服就行。
说到本片。
导演我不熟悉。
据听说是疫情的原因,一个人在家无聊写的本子。
这次疫情对电影业的影响显而易见的。
对科长跟浩子肯定也有影响。
记得前几天某网站聊武侠电影,科长还说他的在清朝肯定会有的,只是晚几年,虽然对科长拍武侠不报什么希望。
本片里科长的《在清朝》拍完了。
浩子还会有《太原往事》。
比起《在清朝》,我更期待《太原往事》。
由于短片的缘故,本片故事略简单。
故事设定在2065年,俩导演已经无业,电影行业已经消失,电影已快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影片中各种插科打诨,有美艳的张婧怡,有天生搞笑的张子贤,最后选电影时最有趣,又一次回到文艺跟商业的对决。
最后选了世界上第一部电影《火车进站》。
选的真好。
这部片子没有导演,没有专业演员,只有一部摄影机。
难道我们的生活不是这样吗?
我们都是导演,导演自己的生活;我们也都是演员,每天演绎自己的人生。
所以说,电影不会消亡。
我们只需要做好属于自己那出戏!
英文字幕是我翻的。
但我去年10月初才开始翻译。
当时为了赶在平遥国际电影展上放映,片方还没有做出便于网络传播的片源,所以我在翻译的时候没有视频可以参考,俗称“盲翻”。
另外因为时间稍显紧迫,有些句子的处理可以更妥当一点,这里也一并列出来。
勘误的标准调到了最高。
开幕雷击,应该是yearning
改成on these rainy days, that I always think of you the most更顺。
此外歌词不该加标点符号,并且首字母大写。
我提交的版本里是没有标点符号、首字母大写了的
it有点多余,去掉更顺
翻译的时候并没有看过《小武》,后来才发现官方英文名是The Pickpocket
其实是them。
他们拿了很多东西,但翻译的时候看不到视频。
can have it更好
全片的movie和film有一点混用
又是因为没看视频,导致这句话虽然只说了1秒钟,但翻出来这么长
还是因为没看视频,他说的其实是dough,还没做成面条
应该是We
唯一一个typo
还是因为没看视频,其实看样子只忙活了一两个小时,说long time就行了
这句话其实是跟服务员说的,用have比较好
to start with
我提交的版本是go easy on it。
英文并没有go with your capabilities这个搭配
应该用short更好翻这部电影时,我其实是有点想向《让子弹飞》的英文字幕学习的。
《让》的英文字幕处理得全都比较灵活,有些并没有完全贴合原文的意思。
但即使只看英文,对剧情、情感的理解也不会出现太大的偏差。
但是由于时间有一点紧,加上大部分翻译工作我是在高铁上完成的,有些用法没有深入地考证,整部字幕的前后一致性也还可以再提高一点。
下面这两段是为了凑140字加的。
1、哎呀我滴个妈呀,这是闹甚了,也太好看了吧!
大半夜的给整破防了,一个人对着屏幕傻乐,又是笑又是哭的。
2、好久没看到这种又有创意又有娱乐又有情怀的好片了,必须五星怒赞,唯一缺点是太短了,不过瘾!
3、贾导和宁导演得实在是太好了,要我说也不要争什么最佳导演了,直接PK争影帝吧,这么好的演技不多拍点电影实在是浪费了。
4、唉唉唉,真的是有多爱电影多爱中国电影,看这部短片的时候就有多少唏嘘感慨。
片尾播放的是卢米埃尔兄弟的《火车进站》,那是人类最早的电影,可惜贾导和宁导却是地球最后的导演,一声叹息啊!
5、电影不死,我们都将永生!
没有想到小破站会上《明日之后》四部有些“文艺”的短片,还收费6元(大会员半价)。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我承认我是冲着子枫妹妹和郭麒麟去的),果断付费观看。
观后爱上了《地球最后的导演》,当然另外三部也都是我的心头好,每一位导演都用其充满风格的叙事方式、镜头语言和观察世界的不同角度,呈现了四部风格迥异的短片,有《爱,死亡和机器人》那味儿了。
我看到有人说这个短片是“给电影人的情书”,诚然它是的,但它更是“给当下年轻人的呐喊”。
曾经我们都说,电影拓宽了生命的长度和深度,让人类延长了近三倍的寿命。
而当下,网络社交和纷繁众多的娱乐方式下,沉下心来看电影绝对是件不容易的事情了,各大平台都充斥着“电影速度”,十分钟看完****,上中下三个短视频讲完****,加上疫情已经让人小半年没进过电影院了。
所以看到这个短片的时候格外感动,导演放了好多暗藏的电影梗,看得人会心一笑。
而两位导演的飙戏,以及被cue腰不好的虎哥,都让人的思绪一下子拉回当年曾打动过我的那些影片。
当片尾《火车进站》的画面出现时,瞬间被治愈。
感谢小破站在当下上线的这部短片,“生命的路是进步的,总是沿着无限的精神三角形的斜面向上走,什么都阻止他不得”,电影亦是如此。
其实也不算是彩蛋,就是各种包袱和笑点吧,笑劈了。
1、宁浩登场时举着枪干酒,有个特写叫马龙白兰地(或许是致敬马龙白兰度?
)
2、贾樟柯读的书是《贾想1996—2008》,自己夸自己“写得真好”hhhhh
贾想1996—20088.6贾樟柯 / 2009 / 北京大学出版社3、宁浩的手机铃声是《疯狂的外星人》的主题曲,二手玫瑰梁龙唱的。
宁浩的房车里也有疯狂外星人的玩偶道具。
4、这两个海报背景有人可以能认全么?
我没太看过科长的电影。
5、勉强能看清《独自等待》《无间道》
6、李小龙
7、我和朋友吃自助快结束的时候be like:
8、死的是搞话剧的,我还以为是搞摇滚的呢hhhh
9、最后的五元电影自选,完全就是商业片和文艺片之争,笑死。
科:《小城之春》浩:《少林寺》科:浩子你这审美属实短板,《偷自行车的人》浩:你不要老是长镜头嘛,《南北少林》科:又是武打片,看看黑泽明的《七武士》浩:黑泽明看过了,听不懂外语,《少林小子》科:看不懂你不会看字幕,安东尼奥尼浩:拜托,这个才是安东尼奥尼8科:哦这是费里尼,那就这个吧,塔可夫斯基浩:不要,艺术电影一看就睡了。
那就《火车进站》吧除了他们点的,还有别的几部电影,外语片我不认字,看到了《我不是药神》《定军山》
2021-11-29想看。爱吃面食的我好想拥有一台和面机器人。
科长汾阳味口音与宁浩的正港太普,像是Remix的感觉,互损起来不要太好笑。最后的「火车进站」算是他们这代影人独有的浪漫吧。
有小聪明的广告片。
坏猴子瞄准b站就是知道,年轻人群体中存在着数量庞大但或许并未建立冷静成熟且富有见地的电影观、世界观的迷影者,他们渴望看到这样一部集合经典电影元素的大型娱乐庆典式快消品,来承载他们跃跃欲试的电影梦。但当电影本身成为其自我玩梗狂欢的手段时,在这个意义上,这部片也的确昭示了电影的结局。
就这个恶心劲电影赶紧亡了吧
口音听起来很亲切。
虽说有些戏谑,争非遗传承人的段落就是贾樟柯宁浩版的《火炬手》,但是梗挺密集的,还真的有些喜欢。
新年开了b站会员看的。两个导演演的挺好的。但是剧情还不够虐,喜剧冲突还可以再激烈一点,
真不害臊~
曾经《平原上的夏洛克》给我的感觉:虽然有些戏剧化但还是挺有真实乡土生活气息也蛮有趣的;如今《地球最后的导演》给我的感觉:虽然幻想的未来看似挺接地气但却时常透露出刻意造作的虚假。
第一次贾樟柯让我觉得好尴尬。平时他给我印象都是太聪明了太完美了。有点担心程耳的不浪漫。我当时一想贾樟柯当主演可太期待了。最后这个火车进站慢慢放大还是感动的。整体比较尴尬。
电影人的自嘲
做作
本来觉得40min的体量对于短片有点长了(?),但还是觉得看得蛮轻松的,但不清楚是不是这两位导演都比较熟脸的原因,讨厌不起来。而情感也是蛮恰到好处,似乎当创作类型的争论只停留在民间,创作者就还是会想起自己最初喜欢什么,于是当中端早期春晚全年龄like小品插科打诨之后,结尾的伤感真真切切。
可以想象平遥观众的欢乐,在B站就减半了
这两年舒曼有点忙。
中国电影界不能没有徐磊啊,太有趣了
部分段落的确还是好笑的,但程度仅限于戏谑或自嘲,就是个加长段子集的水平。况且贾樟柯是真不会演戏啊。最后居然强行”迷影“,只好借用里面一句台词:差不多得了。
整个片子都是很初级很学生的片段拼凑,过于刻意过于设计,和我大学舍友拍的学生作业没有本质区别;贾樟柯的词儿很明显没经过推敲,念词感太重;宁浩台词功底好一些;全片拍的最自然的一段就是宁浩指导小孩子哭的那场,直接五星,剩下的片段全部不及格;张婧仪出现那段达到了尴尬念词的巅峰。总体来说浪费了一个好题材。最高级的喜剧是,表面在讲一件事,实际在讲另一件事,但本片的剧作很明显没意识到这点。
两人单独的部分有各自影片的场景风格,电影行将就木,自我指涉只剩荒凉。《在清朝》和《太原往事》只能在未来设定里出现了看来。有些话用太原话一说就立马自带幽默,nia俩这闹得好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