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孙傲谦
主演:于坤杰,李蔓瑄,孙心福,兰海隆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东北方言年份:2019
简介:11岁的男孩小杰(于坤杰 饰)自幼便和经营公路旅店的大舅(孙心福 饰)一家共同生活。小杰为了完成学校作业——制作一副“大海”主题剪贴画,渴望得到一本《海洋百科》图书。表姐(李蔓瑄 饰)原本答应为弟弟买书,然而大舅突遭车祸,真凶拒不赔偿,全家陷入麻烦之中。 小杰不忍为家人再添烦忧,决心通过自己努力得到图书。他穿行在..详细 >
两星给摄影、美术、灯光、剪辑与调色。除此之外,简直灾难。一个人喜欢老塔、库斯图里卡、特吕弗、王家卫、罗伊安德森这些导演没有错,处女作去模仿也没有错,但你必须要意识到,你要的影像风格与演员的整体表演方式(台词与肢体语言)完全不搭,所有演员跟吃火药了一样,喧闹不息,一部儿童电影,梦境乱七八糟(魔幻现实等于牛逼?),内容杂糅到眼花缭乱,彻彻底底的形式大于内容。故事太薄弱了啊,很费解顿河是怎么喜欢这个剧本的…
这个小演员的真实演出,实在是难得,之前看到类似真实的小演员是《棒!少年》里的马虎,但那部片子是纪录片,这个是本色出演的剧情片。一个平凡小地方的小故事拍出内心的惊涛骇浪,最终才知道海怪是自己的内心。片中太多向大牌导演致敬的地方,或者说导演不自然的流露出自己的阅片和品味。一群鹅跑过窗口、一只鸡撞碎玻璃,库斯图里卡的味道扑面而来……每到关键时刻,拉手风琴吹萨克斯的小乐队就进来了,创造一种不真实感,《列宁格勒牛仔征美记》乱入了……在苹果园吃苹果吃一口扔一个,又是电视上放的老版《西游记》弼马温大闹蟠桃园的影响。要说有什么不好,一个是故事密度太大,实际上时间只过了一周,但感觉像过了几个月,一开始去过的学校再也没去过,并且一开始课堂上大家对他的态度并不向对一个刚转学来的人的态度。另外,片尾那句话可以剪了。
长镜头的段落可以看出技术和编排,船舱内部的段落迷幻不合逻辑,红褐色与深黑的沉浸,很美
#BJIFF10#真真正正的扎根在土地的作品,情谊切切的真实东北。是一代人雷同的的记忆和梦,就连那些超现实段落都是年少的我们做的梦啊。
姐姐在阳光下晒白床单太美了
看似天性乐观的少年,看到红线瞬间突然沉默,多愁,儿时的回忆让人不得不破防……
少年最后的眼神穿透了我的心海,泪湿。处女作如此有力量,把环境如何共谋地将一个孩子从无辜者转变成加害者,说得这样不动声色且清楚透彻。有些地方幼稚但不乏深刻,生涩但无比真诚。哪是真哪又是幻呢?心灵的海市蜃楼随时都在放送奇迹。结尾处落下的苹果的处理太赞!对我的心也是重重一击。我也是像这个孩子一样,自以为是受害者,不知不觉已是同谋者。东北空间翻脸摔瓶的戏剧性也到位,除了女孩手中突然冒出的手机,几乎忘记了时代。小男孩演的太好了,以至于他的自然和野时时溢出画外,女主跟他搭戏显得太拘谨,女主造型也太影楼风,不过很美,真的很美。
现实魔幻主义,虽是对许多大导演作品的参照,可也如本片导演所说的,我热爱电影,也看了很多电影,这些电影对我的启发和影响都有,所以我也不在乎别人会不会议论我搬用别人的东西。现实与魔幻俩条线索,既是孩童成长的道路,也是他回忆自己童年的道路。
老鸨苦心抚养员工和嫖客的俩孩子长大,怎料被社会人黑吃黑后,被迫嫁女的折衷方案,又被俩孩子联合否掉的故事。当然老鸨和女儿更像是夫妻,弟弟更像是儿子。弟弟追求的海洋世界更像是母爱和性欲的犹豫。如果把男主换成张译,改成妓院孩子成年后,爱上女员工,无奈送老鸨进监狱,的两难戏码。再弄点床戏,模仿《观音山》,营销往2020第一禁片方向走的话,可能会爆。毕竟《烈日灼心》升级为《南方车站的聚会》,巧妙融合猎奇商业和文艺挣扎的口碑,和一个故事赚两笔钱的商业经验,也是应该借鉴下的。不然把这么黑暗的故事加在孩子身上,感觉有点苦了孩子。
可以呀
分数有点偏低吧,还不错的电影,海怪的意向贯穿始终,内核是少年一家遭遇反应出的社会现象和人性冲突,用奇幻的形式表现出少年内心的美好幻想和情绪与挣扎,偏感受向的电影,不太好形容出来
難以想像這個小男孩長大後會變成什麼樣的滑頭
#PYIFF# 应该是除了《我失去了身体》之外,今年在平遥看过的最好看的片子吧。色彩和镜头的调用都非常棒,即使是有所借鉴我觉得也是很合适的。美中不足的是,剧本的内在逻辑还需要再打磨。现在看起来整部电影更像是散文诗,很平实很好看,但缺少一点力度。虽然映后交流大家都在讨论小男主,但我对女主以及她那条被切割得支离破碎的剧情线更感兴趣。无论如何,处女作拍这个题材能拍成这样,都值得鼓励。
都是血泪史…… 必须5星
北影#11 3.5/ 导演映后很加分,影片的演员和场景的真实感和魔幻感都来源于现实,实在惊讶;画面的确好看,孩子的视角的确是带有想象和忽略的,但有些不明所以的设计;这样一个透着文艺气息的东北还叫人挺不适应的。
一幅在东北大地上展开的诗意画卷,一次喜感与阵痛交织的少年成长之旅,一场浪漫魔幻与野蛮现实的奇遇。印象最深刻的是那段对话“你可以不记得,但不能当他们不存在”——“我记得,也不代表他们就存在”。
多一星送给小演员
感觉这部片没有找到对应的观众,导致评分这么低。看完超出了我的预期。几个人进来拉琴的段落、跨时空的旋转长镜头都太有安哲的感觉了。最后的字幕不知道是不是为了过审加的,可以说是全片最魔幻现实的地方了。东北的故事都好残酷,看完《旺扎的雨靴》再看这个,就像是从天堂堕入地狱。
一些意象的运用蛮特别的:苹果,大海,废船,海怪,明明暗暗的灯,和吹拉弹奏的老人们。但把这些意象和颇为“社会”的小朋友组合在一起,总觉得有点不伦不类。不能说不好,只是有点过了。“你可以不记得,但不能当他们不存在”。在这个少年心里,他们就像海。
画面很美,孩子很皮,故事很简单,生活气息很浓。导演处女作很成功。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两星给摄影、美术、灯光、剪辑与调色。除此之外,简直灾难。一个人喜欢老塔、库斯图里卡、特吕弗、王家卫、罗伊安德森这些导演没有错,处女作去模仿也没有错,但你必须要意识到,你要的影像风格与演员的整体表演方式(台词与肢体语言)完全不搭,所有演员跟吃火药了一样,喧闹不息,一部儿童电影,梦境乱七八糟(魔幻现实等于牛逼?),内容杂糅到眼花缭乱,彻彻底底的形式大于内容。故事太薄弱了啊,很费解顿河是怎么喜欢这个剧本的…
这个小演员的真实演出,实在是难得,之前看到类似真实的小演员是《棒!少年》里的马虎,但那部片子是纪录片,这个是本色出演的剧情片。一个平凡小地方的小故事拍出内心的惊涛骇浪,最终才知道海怪是自己的内心。片中太多向大牌导演致敬的地方,或者说导演不自然的流露出自己的阅片和品味。一群鹅跑过窗口、一只鸡撞碎玻璃,库斯图里卡的味道扑面而来……每到关键时刻,拉手风琴吹萨克斯的小乐队就进来了,创造一种不真实感,《列宁格勒牛仔征美记》乱入了……在苹果园吃苹果吃一口扔一个,又是电视上放的老版《西游记》弼马温大闹蟠桃园的影响。要说有什么不好,一个是故事密度太大,实际上时间只过了一周,但感觉像过了几个月,一开始去过的学校再也没去过,并且一开始课堂上大家对他的态度并不向对一个刚转学来的人的态度。另外,片尾那句话可以剪了。
长镜头的段落可以看出技术和编排,船舱内部的段落迷幻不合逻辑,红褐色与深黑的沉浸,很美
#BJIFF10#真真正正的扎根在土地的作品,情谊切切的真实东北。是一代人雷同的的记忆和梦,就连那些超现实段落都是年少的我们做的梦啊。
姐姐在阳光下晒白床单太美了
看似天性乐观的少年,看到红线瞬间突然沉默,多愁,儿时的回忆让人不得不破防……
少年最后的眼神穿透了我的心海,泪湿。处女作如此有力量,把环境如何共谋地将一个孩子从无辜者转变成加害者,说得这样不动声色且清楚透彻。有些地方幼稚但不乏深刻,生涩但无比真诚。哪是真哪又是幻呢?心灵的海市蜃楼随时都在放送奇迹。结尾处落下的苹果的处理太赞!对我的心也是重重一击。我也是像这个孩子一样,自以为是受害者,不知不觉已是同谋者。东北空间翻脸摔瓶的戏剧性也到位,除了女孩手中突然冒出的手机,几乎忘记了时代。小男孩演的太好了,以至于他的自然和野时时溢出画外,女主跟他搭戏显得太拘谨,女主造型也太影楼风,不过很美,真的很美。
现实魔幻主义,虽是对许多大导演作品的参照,可也如本片导演所说的,我热爱电影,也看了很多电影,这些电影对我的启发和影响都有,所以我也不在乎别人会不会议论我搬用别人的东西。现实与魔幻俩条线索,既是孩童成长的道路,也是他回忆自己童年的道路。
老鸨苦心抚养员工和嫖客的俩孩子长大,怎料被社会人黑吃黑后,被迫嫁女的折衷方案,又被俩孩子联合否掉的故事。当然老鸨和女儿更像是夫妻,弟弟更像是儿子。弟弟追求的海洋世界更像是母爱和性欲的犹豫。如果把男主换成张译,改成妓院孩子成年后,爱上女员工,无奈送老鸨进监狱,的两难戏码。再弄点床戏,模仿《观音山》,营销往2020第一禁片方向走的话,可能会爆。毕竟《烈日灼心》升级为《南方车站的聚会》,巧妙融合猎奇商业和文艺挣扎的口碑,和一个故事赚两笔钱的商业经验,也是应该借鉴下的。不然把这么黑暗的故事加在孩子身上,感觉有点苦了孩子。
可以呀
分数有点偏低吧,还不错的电影,海怪的意向贯穿始终,内核是少年一家遭遇反应出的社会现象和人性冲突,用奇幻的形式表现出少年内心的美好幻想和情绪与挣扎,偏感受向的电影,不太好形容出来
難以想像這個小男孩長大後會變成什麼樣的滑頭
#PYIFF# 应该是除了《我失去了身体》之外,今年在平遥看过的最好看的片子吧。色彩和镜头的调用都非常棒,即使是有所借鉴我觉得也是很合适的。美中不足的是,剧本的内在逻辑还需要再打磨。现在看起来整部电影更像是散文诗,很平实很好看,但缺少一点力度。虽然映后交流大家都在讨论小男主,但我对女主以及她那条被切割得支离破碎的剧情线更感兴趣。无论如何,处女作拍这个题材能拍成这样,都值得鼓励。
都是血泪史…… 必须5星
北影#11 3.5/ 导演映后很加分,影片的演员和场景的真实感和魔幻感都来源于现实,实在惊讶;画面的确好看,孩子的视角的确是带有想象和忽略的,但有些不明所以的设计;这样一个透着文艺气息的东北还叫人挺不适应的。
一幅在东北大地上展开的诗意画卷,一次喜感与阵痛交织的少年成长之旅,一场浪漫魔幻与野蛮现实的奇遇。印象最深刻的是那段对话“你可以不记得,但不能当他们不存在”——“我记得,也不代表他们就存在”。
多一星送给小演员
感觉这部片没有找到对应的观众,导致评分这么低。看完超出了我的预期。几个人进来拉琴的段落、跨时空的旋转长镜头都太有安哲的感觉了。最后的字幕不知道是不是为了过审加的,可以说是全片最魔幻现实的地方了。东北的故事都好残酷,看完《旺扎的雨靴》再看这个,就像是从天堂堕入地狱。
一些意象的运用蛮特别的:苹果,大海,废船,海怪,明明暗暗的灯,和吹拉弹奏的老人们。但把这些意象和颇为“社会”的小朋友组合在一起,总觉得有点不伦不类。不能说不好,只是有点过了。“你可以不记得,但不能当他们不存在”。在这个少年心里,他们就像海。
画面很美,孩子很皮,故事很简单,生活气息很浓。导演处女作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