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比书好看,我先说了。
不谈探案剧情,聊聊这部剧让我觉得特别舒适的地方,就是对未婚独居女性的友好。
苏珊女士看上去是奔四或者奔五的年纪,有喜欢的工作,固定的伴侣,自由的亲密关系,漂亮的房子。
插一句好喜欢英伦的室内装修,满墙的书,满屋子的书。
整个人看上去非常放松自如,完全没有被年龄困住,就是一具年轻的灵魂。
剧里一丝一毫都没有谈起这些,这就是她们正常的生活状态,而我们却要为之斗争和追求。
尤其喜欢以下几个情节设计。
1.收到晋升CEO的Offer后,首先考虑的是自己喜不喜欢,能不能胜任,而不是其他世俗理由。
2.父亲从小抛妻弃女,年老后躺在病房想和解。
苏珊自始至终都选择不和解,姐姐劝她希望她放过自己,和自己和解的时候,我真怕最后落入俗套,但是Susan没有,听到父亲去世后也只是感到意外的哦了一声。
我不理解有些剧和书非要设计一些释怀和原谅仇人(通常就是曾经的亲朋好友)的情节。
什么面对过去原谅对方就是放过自己,统统都是屁话。
3.和姐姐沟通时情绪略微失控,冷静后该道歉就立马道歉。
4.没有把男性伴侣的未来规划强加给自己,没有牺牲自己的生活和事业成全对方,不妥协。
好想和苏珊女士在她的小公寓里喝一杯。
超级喜欢这个角落
拖鞋好漂亮女主角真的好有魅力,第一集回到家扔了钥匙先喝一杯真的太舒适了。
冰块砸在玻璃杯里的声音,房子里没有第二个人的冗余,窝在书架里的单人沙发,真丝睡衣绣花拖鞋……总之一切都太美好了。
红色的侏儒敞篷小车车,配上美丽的乡间景色,扎上花头巾,马上要跃出悬崖了(不是。
和探案无关,但是好想大声对姐姐喊一句:别去克里特岛呀!
这是我看过的第一本安东尼·霍洛维茨的作品,听说他的故事有阿婆的风格,可是看完之后总觉得中规中矩,没什么不好,也没什么惊喜。
因为小说并不是特别喜欢,所以本来我对剧兴趣不大,不过看到网飞出的剧评价很高,还是去看了。
女主剧苏珊一出来就出乎了我的意料,我不记得书里有详细描绘她的长相和年龄,可大概是因为习惯了中国和日本的女主一定要年轻精致,就算实际上四十多岁了,也要看起来跟二十多岁似的,所以当脸上有明显的皱纹的苏珊出现时,我一时有些恍惚。
我已经有太久没在屏幕上看到过如此真实的中年女性形象了。
她依然很漂亮,可是毫不掩饰年龄在她身上刻下的痕迹。
抽烟喝酒不结婚,但她还是个好女孩。
这两年我看的书和剧基本都是中国或者日本的,太久没看过欧美剧了,看来我需要定期去获取营养,以便跳脱出东亚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
小说是书中书的形式,欧美作品最痛苦的一点就是记名字,好家伙这本书还得记两套,两套之间还有联系,比如谁是谁的原型什么的,所以看书的时候一开始我是有些懵的。
电视剧很好地解决了两个故事里的人物关系对应问题,只需要让同一个演员演就好了,可是我脸盲,看到第二集才发现,哦!
原来书里和现实里有对应的人物是同一个人演的……还好我看过原著,不然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看出来……剧很好地梳理了小说中混乱的人物关系,同场景之间的切换,对应人物的关系和故事梳理,这本书确实很适合改变成电视剧,影像比文字更能直观显示出两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无论是看小说还是看剧的时候,山姆的死都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可能是因为他还是个孩子,一个完美受害者的形象总是能激起更多的同情和遗憾,又或许是因为所有的故事总有源头,未成年的凶手总是比成年人更令人恐惧。
除了乡村谋杀案之外,总要有那么一两对相亲相爱的情侣这一点也很有阿婆的风格。
比如杂货店里那对前职业盗贼。
另外,剧里的安得利亚斯和苏珊之间的关系也没有了小说里那种玛丽苏的感觉。
总之,剧的改编非常精彩,比原作好看的改编剧并不常见,感谢网飞。
我还挺期待《猫头鹰谋杀案》被拍出来的,原著还是书中书,不过这回是完完整整地分成了两本书,不过看《喜鹊谋杀案》的切换如此成功,或许《猫头鹰谋杀案》也可以拍成同样的形式。
前期悬疑氛围还是到位,很多人物进入到这个故事中。
一开始以为角色和现实的映射会是案件的突破口,结果是Alan本人性格恶劣… 也算是一种突破口吧,注定被人谋杀的性格?
😅双线案件的模式也很有趣,我曾想思考一下Susan和Atticus的交流到底是现实的那种投射,Susan在阅读还是精神分裂😆 不过马上就放弃思考了,无论如何这种跨越世界交流还是挺有意思的。
但两个案件都有点烂尾。
现实案件确实收回了很多伏笔,但Charles杀Alan的动机我实在不能理解 - 我自认为是一个对杀人动机相当包容的人😂 一些被人认为“无聊”的杀人动机,我觉得都能接受,毕竟现实世界就是如此,像Atticus说的,无外乎愤怒 嫉妒等等。
但是Charles作为一个马上退休的人,怎么会认为书名的 anagram 会影响收购?
能影响收购的应该是Alan的停笔,但是这个系列的结束已经在设定Atticus患癌时就注定了。
Charles会因为这个激情杀人?
记恨Alan已久了吧。
我一度确实中了烟雾弹,以为是Andreas为了买下酒店并让Susan失去事业去Crete岛,但也有点牵强。
书中案伏笔提出的有点太慢了,直到最后一集的父亲送狗那里才有点指向Robert?
欢迎指正。
妈妈Mary说的那句话多重解读挺有意思。
喜鹊谋杀案 (2022)8.32022 / 英国 / 剧情 悬疑 / 彼得·卡坦纽 / 莱丝利·曼维尔 蒂姆·迈克穆兰但不得不说,见识到了英国的包饺子式结局,就算编辑的男友骗了她,冷暴力,但最后她还是跟着男朋友走了,放弃了自己最喜欢的职业,去异国他乡做自己不懂的酒店经营。
作家喜欢变位词,把女编辑苏珊一家的经历打碎融入到了他的小说里。
女编辑的父亲Max Ryeland变成了小说中的Magnus爵士(也就是死者),女编辑的父亲和保姆跑了,而小说中的爵士和女家教Darnley有外遇,更过分的是,这个名字是女编辑名字Ryeland的变位词。
她们的母亲Samantha被水淹死了,而小说中佣人的儿子sam也被水淹死了。
小说中三起凶杀案,佣人的儿子、佣人(从楼上摔下)、男爵(房子的主人,被人砍头)。
作者的书名和大纲也是抄另一个作者的。
他靠把身边人写到自己的故事里取乐,随意编造。
作家的一个学生提出了一个他不满意的问题,于是他把这个学生写为小说里的园丁。
编辑的男友Andreas Patakis是个希腊人一直缠着编辑让她放弃工作和他一块去希腊经营酒店,编辑没同意他就冷暴力。
他和作家曾在一所学校教书。
他还是作家前妻的前男友。
书中的案子是佣人的大儿子因为嫉妒杀了父亲送给小儿子的狗,杀死了小儿子,全都被母亲看到,因此母亲对大儿子严加看管,又害怕大儿子对自己下手所以写了一封信给伯爵详细说明了儿子的罪行,若她死了则伯爵会公之于众,以此来威胁儿子不要杀她。
但由于意外,佣人从楼梯跌落而死,她儿子去伯爵家偷信但未能打开保险箱,因此偷走伯爵的中世纪装饰物伪装成盗窃案。
后信件被伯爵看到后被他砍头,他返回书房在壁炉烧掉了信件,但没有烧掉信封,对比信封上的字和她母亲的字迹得出是母亲寄的信。
现实案件,作家得了癌症,恨透了要迎合世人的喜好写侦探小说,于是决定结束这一系列,并以九本系列书首字母组成变位的单词,从而引导读者发现侦探的名字是“愚蠢”(一个很肮脏的骂人的话)毁掉这套书。
但这会让依靠他的书存活的出版社倒闭,出版社老板读完最后一章后发现出版社不保于是藏起书的最后一章,深夜去找了作家,并把他从高楼推下。
并意外拍到了编辑的男友和作家拉拉扯扯,后来他把照片发给编辑希望她能收手不再调查。
最精彩的是书中的情节和现实中的案子双线并行。
虚实结合。
可惜的是变位词不是很懂。
女编辑的结局也不能让人满意。
看破案小说,最激动人心的,便是揭露凶手的那一刻。
层层迷雾,多重破解,真相终于现出原形。
光想想就很痛快。
然而却有一部连载的侦探小说,好不容易熬到第六章,就要揭开谜底了。
第七章却不见了。
凶手,到底是谁——喜鹊谋杀案
艾伦,著名的悬疑小说家。
他笔下的侦探阿提库斯·庞德系列,已经出版了有8本,每本都是卖断货的畅销王。
终于盼来了最新力作,《喜鹊谋杀案》。
这也是庞德侦探系列的收官之作。
出版社编辑苏珊在收到复印本之后,迫不及待地连夜翻看。
正读到最精彩的部分,庞德准备要揭露凶手的时候,该死的最后一章,没了!
这下快把苏珊给急死了。
到了第二天,苏珊正准备到出版社问个清楚,却听到了另一个更大的噩耗:艾伦死了。
他还寄来了一封遗书,查出癌症晚期的他,选择自杀。
这也就意味着,丢失了最后一章的《喜鹊谋杀案》,找不到凶手了。
不仅心里不痛快,更要命的是,少了最后一章的新书,也无法出版。
出版社可能面临着投资商撤资,公司倒闭,所有员工都将下岗失业。
苏珊坐不住了,立马动身到艾伦家,寻找最后一章的下落。
艾伦有着写手稿的习惯,但苏珊找遍了艾伦的家,所有的手稿笔记本都不见了。
电脑里也没有留下任何文件,被删得一干二净。
与此同时,艾伦的“自杀”也充满无数疑点。
即便身患绝症,艾伦也没有理由坠楼自杀。
明明手里就有安眠药,何必要选择让自己粉身碎骨的方式呢?
那封手写的遗书,口气也显得十分生硬,不像是艾伦会说出的话。
而且信封上的地址,是用打印的方式。
苏珊怀疑,艾伦是被谋杀的。
到底偷走最后一章的人,会是谁?
谋杀艾伦的人,又是谁?
最后一章和艾伦的死,会有什么不可告人的联系吗?
性格孤僻、为人刻薄的艾伦,身边多的是恨不得他快点死掉的仇人。
比如艾伦的男友,艾伦才刚把他扫地出门。
还联系了律师准备修改遗嘱。
这还没来得及修改,艾伦就死了。
男友成为了最大受益人,继承了艾伦的大部分遗产,其中就包括这一大栋庄园。
还有艾伦的姐姐。
姐姐原本是艾伦的助手,帮他打字、复印、校对等等,工资还十分的低廉。
但艾伦却经常在姐姐面前炫富,讽刺她年纪大还没钱,只会靠他生活。
姐姐直接跟他闹掰了。
就连负责艾伦编辑的苏珊,和艾伦的关系也好不到哪里去。
他们之间从不直接联系,只用邮件沟通。
从第一次见面,艾伦就对苏珊恶语相对,批评她不懂得欣赏。
更别提艾伦的前妻、艾伦的儿子、艾伦的邻居,甚至和艾伦仅有一面之缘的讲座学生……所有的人,都希望艾伦这个恶毒老头,死了最好。
而就在苏珊走访的过程中,发现了更让人毛骨悚然的事情——这些和艾伦结下梁子的每一个人,都没有避免地,被他写进了书里。
艾伦的男友,便是库德侦探身边,那个蠢蛋助手;
艾伦的姐姐,对应了小说里男爵那个大龄单身还一事无成的姐姐;
艾伦的邻居,在书里是天天和男爵作对的难搞邻居;
在讲座上顶撞了艾伦的学生,也被艾伦写进了书里。
是一个有盗窃癖、却不懂得什么才是真正价值的大胡子园丁。
最让苏珊感到崩溃又窒息的,是艾伦把苏珊隐藏了多年的家丑,也给写进了书里。
实在是把苏珊给恶心坏了。
更让人有些震惊的是,艾伦的死,跟书里的谋杀案有着极大的相似。
在小说里,接连发生了两起死亡事件。
派伊府邸的管家,玛丽被发现从楼摔下身亡。
村里都在谣传,玛丽是被自己的儿子罗伯特杀害的。
过了没几天,派伊府邸的主人,马格纳斯男爵也死了。
男爵是被人砍头致死,经过庞德侦探判断,是熟人作案。
男爵在送人出去的时候,被凶手拔剑砍死。
和艾伦一样,男爵身边也有着无数的仇人。
先是男爵的妻子。
男爵曾经出轨了儿子的家庭教师,妻子在全村人面前颜面尽失。
妻子曾对男爵放出狠话:“我发誓,总有一天我要捅死你,即便会导致我自己吊死都无所谓。
”
其次是男爵的姐姐。
因为土地开发的事情,男爵和自己的双胞胎姐姐闹得不可开交。
姐姐甚至还给男爵写过匿名威胁信。
还有派伊府邸的园丁。
在男爵死前一天,发生了一起入室抢劫案。
男爵的所有珍藏品全都被偷了,没有看管好的园丁被男爵一顿数落,充满了十足的怨气。
管家玛丽的儿子罗伯特,也非常讨厌男爵。
母亲对于男爵的崇拜和言听计从,让他觉得十分厌恶。
而且早在13年前,罗伯特的弟弟山姆, 溺死在了派伊府邸后院的湖里。
罗伯特始终觉得,是因为男爵举行的寻宝活动,害死了弟弟。
看到这里,苏珊恍然大悟——这就是为什么最后一张不见了的理由。
“因为最后一章泄露了秘密,答案就在书里。
”
只要找到了最后一章,男爵的死、管家的死、艾伦的死全都可以被一一解开。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线索在苏珊面前铺展开来:有个人告诉苏珊,艾伦抄袭了自己的作品。
他曾经参加了艾伦的一次讲座,把《喜鹊谋杀案》的故事大纲完整地告诉了艾伦。
就连名字,都起的一模一样。
在艾伦的葬礼上,前妻告诉苏珊,她曾经和苏珊现在的恋人交往过;苏珊还收到了一封匿名邮件,照片里是案发当晚,天台上的艾伦与苏珊的恋人……嫌疑人越来越多,但真正的凶手,却只有一个。
剧集改编自同名悬疑小说,豆瓣评分8.3。
原作者安东尼·霍洛维茨,也担当了剧集的编剧。
当年,小说一出版,就横扫日本五大推理小说榜单冠军。
安东尼·霍洛维茨还是有史以来唯一被柯南·道尔产权会认证的,续写福尔摩斯之人。
《喜鹊谋杀案》 充满着浓厚的古典推理气息。
故事发生在了上个世纪50年代,那正是侦探小说的“黄金时代”。
作为案件背景的“喜鹊童谣”,致敬了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童谣谋杀案。
包括在剧集中,也多次提到了阿加莎的名字。
虽然这是一部“很阿加莎”的作品,但“案中案”的双线模式,却在剧集改编中有了更丝滑的呈现。
小说家虽然死了,但他笔下的侦探,却“活”了过来。
在现实中,面临着最后一章丢失和作家死亡的苏珊,破解困惑的方法,便是与书中侦探的对话。
即便苏珊讲的,是现实中艾伦的死;庞德侦探讲的,是小说里破解案件的关键要素。
他们明明各讲各话,却恰巧能在不同的问题上,达成同一思路。
就像当苏珊开着车,对于到底凶手的作案动机充满疑惑时,庞德侦探说道——“恐惧、嫉妒、愤怒和欲望。
经验之谈,极端人类行为,最终都会归咎到这四种情感上。
”
所有的人都会撒谎,这就是调查谋杀案的本质。
“现实当中,能让一个人要动手杀另一个人,理由并不多,但被背叛的感觉,信任被摧毁,确实可能带来致命后果。
”
那些“对话”的时间,也成为了剧中苏珊破解艾伦死亡真相的关键点。
这便是《喜鹊谋杀案》最让人着迷的地方。
它没有惊悚的画面,也没有惊人的反转。
也不像社会性悬疑剧,不曾揭露什么黑暗,也不希求改变社会。
它按部就班,循序渐进,但每一个画面、每一个细节都有可能成为破案的线索。
不到最后一集,你永远猜不到谁才是真正的凶手。
这才是悬疑推理真正的乐趣, 不是吗?
*本文作者:D
追这部剧的时候,适逢新一轮全国降温,深圳接连下了几天的雨,阴冷极了。
雨天看剧,并且看的是推理剧,自然想到了《喜鹊谋杀案》原著中的一段关于“雨天看书”的描述。
“外面下着雨,屋里开着暖气,你全神贯注地阅读一本书。
读啊,读啊,感觉书页从指缝间一页页滑过;突然间,你右手那边的书页比左手那边薄了,你想慢些读,但还是忍不住不停地翻啊翻,直到看到那个让你几乎难以置信的结局。
这就是侦探小说的独特的魅力。
”当真是无比应景。
《喜鹊谋杀案》的原作,在当年算是现象级的作品了。
日文版出版那年,夺得“日本四大推理榜单”(海外榜)的四榜榜首。
也就是从那年的本书开始,安东尼·霍洛维茨开始了他血腥至极的“屠榜”,连续四年至今。
除了今年有一个榜单是第二名,其余四年的所有榜单都是第一,近乎四年All Kill。
这四年“屠榜”的四本书,包括了《喜鹊谋杀案》所在的「苏珊·赖兰系列」,以及另外一个「霍桑探案系列」。
前者是阿婆的风格,后者是福尔摩斯的风格。
当然了,霍洛维茨受阿婆影响太深,即使是福尔摩斯风格的作品,也会时不时看到阿婆的影子。
安东尼·霍洛维茨是“现代欧美”推理作家中,我最喜欢的一位。
值得一提的是,其笔下有福尔摩斯产权会唯一认证过的福尔摩斯续作——《丝之屋》。
同时,他本身就是一位出色的编剧,阿婆原作改编的英剧《大侦探波洛》就是出自他之手,还有我很喜欢的《丁丁历险记》电影版。
因此这部《喜鹊谋杀案》,霍洛维茨是“自写自编”。
一部阿婆风格的作品,经由阿婆原作的编剧,改编而成的英剧,怎能不值得期待?
剧集更直观地还原了原作“书中书”、“案中案”的形式。
当然,对于剧集应该叫“剧中书”。
主角苏珊·赖兰是一位资深的图书编辑,而她所负责对接的是一位极其畅销的推理小说作家艾伦·康威,其在书中创造了名侦探阿提库斯·庞德。
所谓“剧中书”、“案中案”:剧中苏珊的世界有一个案件,而艾伦的书中、庞德的世界也有一个案件。
两个案件,同时相互关联。
随着叙述在苏珊世界和庞德世界中双线展开,二十一世纪的伦敦都市,和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英国乡村,轮番上演。
满满英伦,扑面而来。
庞德的世界,苏珊的世界,再算上霍洛维茨和观众的世界,这是像套娃一般三层嵌套的世界。
作为作家,艺术来源于生活,艾伦总会把现实世界尤其是身边的人物,写到他的作品中,并且往往是“负面”形象——这也是艾伦虽然很受读者欢迎,却一直不受身边人待见的原因。
也就是说,苏珊世界的人物和庞德世界的人物有着对应关系。
这种对应关系,在书中读者也只是读读而已,但是在剧中就完全不同了——苏珊世界和庞德世界的对应人物,是同一个演员扮演。
这种直观,是剧集相对书本的一大优势。
剧集的另一大优势,除了能更生动、更形象地展现出两种不同“时空”的场景之外,能更“戏剧化”地实现两个“时空”之间的互动和切换。
为了实现这种“戏剧化”的互动和切换,霍洛维茨理所当然地更改了原作小说的叙事顺序。
在小说中,简单交代了苏珊世界的些许信息之后,直接就开始了庞德世界的故事。
书名《喜鹊谋杀案》,其实也是艾伦笔下关于「庞德系列」最后一部作品的名字。
行文在庞德世界中继续,当读者渐入佳境、步步深入,几乎忘却这是一个“书中书”的世界时,在庞德即将揭晓凶手的最后一章前戛然而止,被硬生生拉扯回苏珊世界。
原来,作为这本书的编辑,苏珊拿到的书稿缺少了“解谜”的最后一章。
而这关键的一章,在苏珊世界的案件尘埃落定之后,才再次回到读者面前。
而在剧中,庞德世界的故事,和苏珊世界的故事是交替展开的。
故事可能在任何一处合适的位置进行“切换”。
可能苏珊开着她红色的跑车疾驰在路上,另外一个方向来了一辆黑色的老爷车,滤镜也变的复古起来,里面坐着的就是庞德和他的助手;抑或是庞德敲响了某个嫌疑人的家门,开门的时候,出现的却是苏珊世界里书中人物的原型。
甚至在很多场景下,苏珊在和庞德在进行“对话”,暗示着苏珊正在按照庞德的思路思考。
这些场景和表现方式,给观众带来的体验,是书本所不能达到的。
当然另一方面,剧集大大简化了小说的内容,并在多处对情节和人物做了改动。
使主线变得更清晰,同时案件也变得更简单。
例如庞德世界中,奥斯本牧师和罗伯特的父亲马修,在剧中几乎没有多少戏份了。
又例如,苏珊世界中有人控诉艾伦即将发表的《喜鹊谋杀案》,其中的故事背景是抄袭的。
但其实在原作中,被控诉抄袭的是艾伦的另外一本书,「庞德系列」的第四部作品《暗夜的召唤》。
并且书中有介绍《暗夜的召唤》中用到的“诡计”,所以这也算是“半个”案件了。
相比剧集,小说的内容更丰富、案件更复杂、线索更细致。
最后稍微解释一下,剧名也即「庞德系列」的第九部作品名《喜鹊谋杀案》,之所以起这个稍显“怪异”的名字,一方面是因其在苏珊世界中有其“深意”;另一方面,剧中也有提到,作为阿婆风格的「庞德系列」作品,艾伦用了一首关于喜鹊的“童谣”作为小说的章节名称,以此致敬阿婆。
剧中庞德世界的古典画风,总让我想起《大侦探波洛》;而苏珊世界的现代画风,和其主题音乐,却总让我想到「神夏」。
霍洛维茨也在书中借人物之口提到对「神夏」的评论,“柯南道尔做梦都不会想到他们会做得这么成功。
”
剧集的结尾,苏珊和庞德道过“再见”之后,走向了两个方向。
都不稍微引出一下该系列的第二部作品《猫头鹰谋杀案》的剧版吗?
期待《猫头鹰谋杀案》的剧版,以及该系列的第三部小说作品——如果有的话。
同时期待,「霍桑系列」今年8月份即将出版的第四部作品The Twist of a Knife;以及在此之前,霍洛维茨笔下的第三部007作品,今年5月份即将出版的With a Mind to Kill。
案中案的形式很新颖,带有明显英剧特点。
书中侦探和女主共同破译二个案件。
书中案件较简单,现实中的真是出乎意料。
女主不再是幼瘦美,非常有属于中老年的可爱,性感和魅力。
欧美女性活得很自我,主见,不受影响,希望国产剧多一些这样的女性角色。
现实生活中个人对应书中有原型,反而女主没有,不过女主可对应侦探。
拥有智慧的喜鹊,收集财物的喜鹊,点缀童谣的喜鹊。
自负才华浅薄虚名的喜鹊,窃窃思索剪切回忆的喜鹊,串联空间过渡时间的喜鹊。
所有人都可能成为扇动翅膀的喜鹊——“1943年,你是德国人,那个时候你在做什么呢?
”蔑视感情的人,最终亡于感情。
自诩睿智的人,最终堕于嘲弄。
所以承认,非常成功的阿加莎式改编。
阿加莎和柯南道尔最大的区别在于,阿加莎是风格,而福尔摩斯是IP。
阿加莎的改编需要把握住逻辑、情感、人性的英式庄园风和多人混战的叙事框架,而不能更聚焦在人物本身,但阿加莎的人物刻画同时又特点突出,这对影视编剧无疑是富有挑战性的。
而在当下能讲好阿加莎,还要讲出新意、不显悬浮刻板,双线并行是很讨巧的选择。
最重要的是把握住了黑色诙谐感,画风紧凑又捎带阴冷,很适配。
把自己的风格写成一种模式,推理女王。
没有结尾的故事,延续至今的谜底。
推理是寻找答案的文学,无论是什么答案——“答案就在书里”。
先看了月光花谋杀案,很小心的没有在小组里面被剧透这一部的内容。
感谢在标题里面提示两部剧共用一个小组的朋友(*^_^*)。
剧集很精致很工整,转场尤其惊艳。
---对剧里现实和书中两个案子的动机都挺能共鸣的。
Alan虽在推理小说上名利双收却一直想要追求严肃文学的意义,这种心理很容易想到柯南道尔。
不同的是后者虽然一度写死福尔摩斯,并且推辞连载,还能被不断提高的稿费&版税和读者的过分热情(寄刀片的那种(ˉ▽ˉ;)...)给劝了回来。
对于Alan来说确诊了癌症晚期,也就没有什么能再打动他了。
看到中间以为是Alan自杀想要戏弄读者,最后由Susan补足最后一章。
凶手揭露时真的没想到,还有最后一章的手稿放的地方也太草率了点((lll¬ω¬))。
书中Mary作为母亲能够一直“守望”着大儿子,最后意外去世,却因为生前留下的信让Robert还是铤而走险,付出了代价。
又荒谬又悲伤,是一个母亲被拉扯的心。
揭露了对黑人小姐姐的拒绝理由时蛮感人的,哎。
---最喜欢的场景就是结尾部分,Atticus和Susan在草地上告别。
在温暖明媚的阳光下让人分不清书中还是现实,被作者讨厌的角色却得到了很多读者的喜欢。
一定要是严肃文学才能有意义吗?
推理小说牵动了无数读者的情绪就没有价值吗?
不知道原著作者Horowitz是否受此困扰还是不以为意呢。
---又及,Susan的生活状态真是让人羡慕,能够一直有热爱的工作和喜爱的人陪在身边,夫复何求。
自带赛博电子导师远程指导办案。
剧里的侦探小说,作者本人嫌弃它,但编辑是真的爱它,不知道为什么很感动。
一集弃,典型的为了玩多线叙事而把人绕晕的英国破案悬疑剧,新意就是戏中戏中戏,案中案中案,多条故事线交叉剪辑,但是整体观感有些乱,首集一上来需要时间适应,节奏也不算快,毕竟破案本身不是重点,重点是编剧耍花招、玩创意,而我只对一板一眼的老老实实的犯罪和破案本身感兴趣。
工整有趣,作者与编辑之歌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我老喜欢这样的推理了,谋杀小说家被谋杀,现实和小说同步推进,阿加莎
现实和小说双线交织并行,转场丝滑,推理又有精巧的互文照应和需要观众动脑子的适当留白,观看愉悦指数高。
相当无聊,女主角是老太太还有船戏和浪漫爱情这件事有点疲劳
真不相信我花了三天时间看完这六集烂剧,烂到我又回头看了一部《马普尔小姐》才缓得回来。
就罢了
近几年看到的很难得的叙事如此精妙的推理剧。书里书外两个世界,鉴于作者本人的“喜欢把别人写进书里”的恶趣味,很多演员两边“通用”,再加上精彩的转场衔接,两个世界就此交互。书里依然是传统的从蛛丝马迹中获得线索的英伦推理,书外是编辑在找结尾和死亡真相,相比于书里相对简单的人物关系,书外现实世界要复杂和令人意外得多。特别喜欢编辑和书里侦探的对话,两边同时进度的案件进展,从书里的角度思索书外的世界。除了编辑最后自己生扛杀人凶手最后意外获救这一段实在是无法理解(说个题外话,现实真碰到这件事一定不要学她),我最喜欢最后一段。以前都是书中人出现在现实,结尾是现实的人进入书中,旁观整个推理故事的结尾,这简直是推理爱好者的终极梦想,比任何的影视化都吸引人——和作者笔下的人物对话,然后解开迷题。下季见。
阿加莎如何当代化的典范!太喜欢莱丝利曼维尔了!
没看过原著小说。只看电视剧是个老派的本格推理故事,过程没啥意思,气氛也不够紧张刺激,结局也没有多精彩。个人一直都不太喜欢这种古典本格风格,很无聊。除了故事外,其余方面我倒挺喜欢的,尤其有些转场很有创意。5分。
相当典雅精巧。不知道为什么,当时看书不觉得惊艳。剧集确实有它呈现的优势,女主和书中侦探的提携互助真是可爱。
喜欢英式古典侦探小说风格的会喜欢看
只看了第一集,像几十年前拍的,可智能手机又很穿帮。
英国人现代装束跟1950s没啥区别啊
侦探小说最好看的是过程,不是谜底揭晓的那一刻。就像这部剧看的时候一直在期待着最后一集,但看完你发现最好看的是前五集。
看完3集 没啥意思
案中案的设计还是挺亮眼的,可惜两个案件都是幼儿园版阿加莎的水平;btw老阿姨探案就是这么招人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