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老头子Ian McKellen来演福尔摩斯,就该想到这不会是一部峰回路转的推理小说。
恰恰相反,《福尔摩斯先生》是一篇温情脉脉的散文。
<图片1>福尔摩斯–聪明敏锐的象征,来做这篇散文的主角再合适不过。
他一生嫉恶如仇,破案无数,可谓是正义和逻辑理性的化身。
然而在他垂垂老矣,连名字都记不住的时候,他不再能够犀利地点破真相,技惊四座。
此时的他需他人照顾起居,时常忘事,需要借助袖子上的小抄来记住人名。
而恰在此时,他却发现,在精彩推理,明察秋毫的“除恶扬善”之上,还有一种更高的“善”的境界。
在这篇散文交织在一起的三个段落中,他逐渐领悟了这种境界。
下面几乎没有剧透,也可以看完电影再回来帮助理解。
大侦探经手的最后一个案子,神秘女子的可疑行踪。
大侦探自然又一次不孚众望,在种种相反的表象下,道破了真相,一如既往的犀利和准确。
然而他虽然洞察了人的动机,却没有体会人的痛苦,非常“专业”和理性地恪守了职业界限,却导致了更大的悲剧。
这触动了大侦探,为什么破了案,还有好人会死?
这深深的内疚让他从此退隐。
<图片4>归隐的大侦探需人照顾,照顾自己的管家的儿子聪明伶俐,热情善良。
然而为生计奔忙的母亲虽然爱他,却不了解他的才华,不去理解他的想法。
大侦探从小男孩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而当小男孩对不理解他的母亲恶言相向时,虽然占理,但确实给人造成了伤害。
福尔摩斯又看到了自己的过去,想到了当年自己造成的伤害。
终于,在险些没有机会挽回一切之后,大侦探终于打破心墙,超越与管家雇佣关系的界限,让原本一生无望的好孩子有了一个光明未来的可能。
<图片2>面对不断下降的记忆力,大侦探远赴日本寻求良方,却遭遇一个误会而生的谴责。
本是清白的福尔摩斯自然指摘出了真相。
远道回国之后,辛苦带回的良药似乎没什么效果,但神秘女子和小男孩的故事却犹胜心灵的良药,改变了大侦探。
虽然再也不会去日本,也不再会见到那里的人,但一生明察秋毫认定客观事实的他,却提笔编了个故事送往日本,为的是维持住那对万里之外的伤心的母子几十年的精神支柱,哪怕他们曾经把他万里迢迢骗过去加以指责。
<图片3>三个故事交织在一起,说的其实是福尔摩斯自己的故事。
虽然举世无双的侦探头脑不断衰退,但从恪守职业屏障,到打破心墙,学会奉献而帮助身边的人,再到把忍受冤枉也把善意送到万里之外,一个一辈子倚赖理性和逻辑的自负侦探,变成了一个洞悉人心之温柔的美好的人。
虽然头脑会随着岁月衰竭,但与人为善的至高境界,却愈久弥坚,在这篇温情脉脉的散文中持续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图片5>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这应该是众多福尔摩斯系列影视剧里最不像福尔摩斯的了,至少是观众熟悉的那个福尔摩斯。
在少了潇洒风流、绝谋奇断,少了险象环生、扣人心弦后,93岁的福尔摩斯英雄迟暮,心有归处。
似乎影片拍的并不如原小说《心灵诡计》跌宕起伏。
几段故事都波澜不惊,略显平淡。
好像波峰波谷的一条线,高低差有意被导演拉的平直。
可能小说家还是想继承柯南道尔笔中的神探风华,不甘让老福尔摩斯就此离去。
但导演似乎更懂得老头儿的内心,因为“华生写的那些探案小说里的人根本不是我”。
于是即便是玻璃琴案的真相大白,日本之行的另有所图,还是最后少年被蜂蛰的应对处理,都伴随着平静缓慢的背景音乐,老福尔摩斯不起波澜的脸和暗色调稠滞的画面,本应涌起的高潮被化于平阔深邃,犹如奔流入海。
这才是老年人的心态,尤其是高龄老人,并且是英雄一世的高龄老人。
它需要一种种豆南山下的超然,一种乘桴浮于海的无谓。
生活在青山绿水中,几间木屋,有女管家照顾并且时而固执、挑剔、怄气;有小孩子陪伴,可以偶尔教导、传授、交谈。
没有比这更安逸更适合养老的地方了,不知是大不列颠人口稀少还是老爷子真壕,这么块儿风水宝地,世外桃源,还离医院近(救护车一会儿就到),要是搁在中国,价值几何啊?
所以,最后的老福尔摩斯用鹅卵石摆了个圈圈,双手合十,跪拜天地,祭奠着那些生命里最重要的人。
——如今的他只愿归隐乡间做一个养蜂人,努力记下几十年前曾逼着自己忘掉的回忆。
出于一个小时候被福尔摩斯占满课桌下偷看时光的书迷的角度,这故事真的令我喜欢不起来。
故事性很薄弱,三条线的穿插基本靠爷爷的睡梦和苏醒之间的交替硬联系起来。
几乎没有悬念设置,推理也显得牵强。
这真的不是一部值得推荐给想推理迷福尔摩斯探案迷的电影,我期冀的福尔摩斯从来不是这样。
然而我哭了,单纯地为了一个迟暮且疾病缠身的老人。
伊恩爷爷的演技无法不令人惊叹,他时不时抽动的嘴角,梦中惊醒后茫然的目光,从床上摔下时痛苦地抽搐却动弹不得的无力。
他卸下了所有旁人加诸在他身上的光环就那么直白地衰老在你面前。
我不知道是不是我过于敏感了,影片里每到否定电影中、人们想象中福尔摩斯的形象时,我就听得格外清晰。
当他说他注定终身孤独,当他要求Roger去道歉,当他说他后悔,我都为这些语句而难过。
而当他急于在女管家面前解释他在乎Roger却言不尽意最终跪下抽泣时,我终于被击溃了。
这真的太伤人了,这个在你面前不停忏悔的老人,这个在孤独包裹下颤抖的灵魂,居然是福尔摩斯!
他怎么可以是福尔摩斯!
但这里他真的就是,老迈的、迟缓的,带着深重的悔意和深刻的无能为力,孤独地惩罚自己的,福尔摩斯。
而影片的另一个亮点就是小演员了,尽管他浓烈的眉眼像极了托马斯桑斯特,可是出色的表演并没有让我在看电影的时候太出戏。
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太在情理之中。
因为我们就是他,就是这个执拗地崇拜着福尔摩斯的少年。
他试图靠呆在他身边捕捉描摹他生活的点滴来满足自己心里对这个被奉为神砥的大人物的所有想象。
他读他的故事,他学他的行事,他靠攻击自己的母亲坚持自己的“正义”,这是他捍卫他的方式。
他甚至没有想过去计较自己对于这个人是什么样的分量,他最好也不要知道,这个老人曾经恸哭,为他可能永远都无法醒过来而那样失措无力。
很感激Roger,感激他给他这样细腻和纯粹的陪伴,感激终究是有一个人可以给他孤独的疮口上涂药,感激他,是那么年轻,这样就可以陪他很久很久。。。
这真的就是一个孤寡老人萧索却仍带有慰藉的晚年故事。
就像电影里说的,如果我们把他推上神坛时没有过问那是不是他本来的样子,那么现在把他推下神坛,是不是依然也只是什么人想象中他的样子,想象他天才一生却冷情寡淡,让他暮年反思和自省过往后归于一个常人对情感的需索和肯定。
尽管我很质疑导演选择这样一个故事是不是有某种再牛叉老了也都凡人一个的险恶心理,尽管我心里还是坚守着自己固见中的福尔摩斯,但我依然推荐这个故事,给这个孑然一身、深省悔悟的老人。
如果神坛之下是这样一个你,接受一次又有什么关系。
影片最令我动容之处,是那日记本上的斑斑黑点。
对于人生最大的心愿,就是在理智弃我而去之前,我能弃这个世界而去。
理智——这造物赐予我的最珍贵的礼物,于人生的波浪中始终扶持着我走到今天。
而最早让我意识到它的强大的,正是这个叫做福尔摩斯的人。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竟可以凭借头脑中的理性洞烛幽微拨云见日扶危济困伸张正义,而这样的过程,还能带给人无比的刺激和满足感。
Amazing!
然而当这个理性的化身活到93岁时,竟也要遭受小小的灰色脑细胞的背叛——他记不起东西来了。
只这一个梗就足以让我心塞得要死。
不过好在他的推理能力仍然一如既往的强大。
那么剧情就变成:年老的福尔摩斯试图在断片的记忆中,在新搭档的启发下,推理出自己当年放弃侦探生涯隐居乡下的真正原因。
我被这个回溯往昔探索自我的过程所吸引,然而我并不喜欢他发现的答案,因为这在我看来,是一个不那么福尔摩斯的答案。
在Ann的案子中,福尔摩斯做了他该做和能做的:查明真相,并尽力阻止进一步的伤害。
Ann的自杀,她无法摆脱的孤独,并不是福尔摩斯要负的责任。
孤独是无法用陌生人的陪伴、耐心的倾听和善意的谎言来抚慰的。
因为孤独而选择死亡,也不是什么难解的人性谜题。
福尔摩斯一生与孤独同住,怎会因为这件事就大惑不解恍然自失一蹶不振?
这是我难以认同的。
福尔摩斯固然不是理性的机器,但也从未成为感性的奴隶。
他是一个咨询侦探,他不是、也从来不想成为救世主。
他清楚自己的职责是运用理性破解恶意和误解造下的谜题,而不是消弭所有的苦难、看清人性的终局。
用他的话说吧,”这不是我对我的委托人所要承担的责任。
“这部影片想从这个角度拔高福尔摩斯,在我看来是失败的。
而让侦探的理性在与女性的心灵的碰撞中败下阵来,从而醒悟到自身的局限,也是把侦探的自信心看得太简单了。
理性固然是福尔摩斯生活和工作的倚仗,但他从未真的将它视作无所不能。
”我见过的世面太多了,不会不知道一位妇女所得到的印象或许会比一位分析推理家的论断更有价值。
“他曾对圣克莱尔太太这样说过。
我相信这并不是纯粹出于礼貌或自谦。
他的自信,是源于对自己运用理性的能力的信心,而不是对理性能解决一切的信念。
将他人无可救赎的伤痛看作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是狂妄、僭越、圣母病。
认为理性万能,谜题解开就等于问题解决,则是盲目、冷硬、死理性派。
而福尔摩斯,我相信,即便活到93岁,也不会妄图跨越他早已知悉的理性的局限,扮演起上帝的角色,并遭遇到这场死理性派的信仰崩塌。
这部电影的编剧,恕我不能向你道贺。
题记:观影过半,联想到下午才玩的游戏Journey(风之旅人),我突然觉得,或许优秀的文艺作品,无论其形式,都是能够让读者可以体验到更细腻和丰富的感情,从而慢慢走向对人性中最美好部分的理解和向往的。
补:关于华生的讨论,评论里豆友RockNRuo提出了很棒的不同观点,大家可以看完本文以后,稍微下拉一点继续看Rock的说法。
至于辩论哪种观点正确,就不用了=)文无完文,让我们求同存异,各持己见吧。
补2:关于写给日本的信,是编造还是想起来了,直接在本页面搜索“生命片段重现”,这位豆友给了很详尽的解释和补充信息^^多谢--虽然这部影片里,主角福尔摩斯即是一个虚构人物,挖掘一个“真实的”福尔摩斯,本来就是一个故事衍生出来的故事;而片子里还套了多个更小的故事,可谓层层虚构。
但是导演的厉害之处就在于,整部影片层次丰富而不凌乱,每一个小故事都从不同的角度支撑了想要被讲述的,立体而动人。
几乎让人信以为真。
(以下开始是剧透).......Ann的故事:Ann的故事让人觉得非常忧伤。
非常敏感而孤独的一位女性,在连续的丧子之痛以及生育无望的情况下,转向对音乐的依赖。
然而相濡以沫的丈夫却不能理解这样的情绪,反而用各种手段加以限制,甚至到了因为怀疑和猜忌,而请出私人侦探跟踪的地步。
Ann的聪慧让她得以和能够洞悉和体察这样情绪的福尔摩斯相识,并进一步提出两个寂寞的人互相慰籍的请求。
福尔摩斯却从理性出发拒绝了Ann,导致Ann最终选择了死亡。
福尔摩斯的内疚由此而起,整部影片也由此而起。
Ann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些小细节:其一是,在巨大的悲伤和不被理解之后,她依旧在为丈夫洗着衣服,继续操持日常家务,履行自己作为妻子的责任;其二是,她当着福尔摩斯的面,倒掉了毒药,连玻璃瓶都留给了侦探——这是不让福尔摩斯为她的死承担心理上和客观上的责任,可谓极其善良;而在福尔摩斯跟踪她的时候,设下局中局,更是反映了她极其敏锐的心智。
我甚至疑心福尔摩斯的伤痛不仅仅是因为Ann的早逝是他间接所致,或许在那交谈的一刻里,也有被这样的美好所吸引吧。
虽然Ann最终死亡让故事变得超过了日常生活的界限,这种在婚姻和家庭中的孤独却并非罕见。
每一个人都渴求自己的痛苦被最亲近的人看到,求而不的,家庭就变成了束缚甚至折磨。
福尔摩斯如果去帮助这样的一个人,或许跨越的是道德的界限。
越界便会有社会声誉等等丧失的风险,亦有可能卷入感情纠葛,丧失基于完全逻辑的优雅而冷静的生活状态,故需要很多基于勇气的善良。
Ann的故事叩问的是,你是更爱惜自己的羽毛,还是愿意施助于人,即是你需要面对和承担自己的损失?
Roger的故事:如果说Ann的故事是痛苦的发生和起点,Roger的故事就是痛苦得到救赎。
Roger,一个出身于平庸家庭的小男孩,需要面对的痛苦是单亲妈妈看到他的才华,却无力也不愿意让他走一条更加能满足他才华施展的道路。
他的母亲芒罗夫人虽然爱护Roger,却选择不去理解他的想法,也不愿意他和福尔摩斯这样的怪人有过多纠葛,即使这个怪人也许有可能让这个孩子多得到一些他极其渴望的教育和知识。
福尔摩斯和小男孩友情的起点,是男孩的才华。
然后在其后的过程里,福尔摩斯看到了小男孩谴责母亲时,正确的逻辑对人也能产生巨大的伤害(即是福尔摩斯先生自己也说了类似的话);看到了芒罗夫人因为自身资质和家境限制,无力做出更好的选择这一事实。
最后当热情、善良而又机智的Roger差点因为发现真相并且想要保护蜜蜂而差点丧命的时候,福尔摩斯的内心城堡终于被打破。
当他决定要把自己的遗产留给没有血缘关系的母子俩时,便是在付出自己所拥有的财产以及自己所遵循的人生标准,来保护小男孩可能有的未来,也保护了母子之间的关系。
以自己的丧失换取他人的美好,我相信这是人性中最温暖的一部分。
华生的故事:华生在整部影片里,并没有出场。
除了那些零零散散的线索,暗示这个华生并未真正用写作来如实反映这个伴随一生的老友,最令人感伤的,是福尔摩斯自己所说,华生从来没有真正了解我。
华生为了结婚而搬出贝克街的时候,那张用于写作老伙伴传奇生涯的桌子并未搬走,反而最后是跟着福尔摩斯到了侦探自己的乡间旧宅。
一个细节体现出来的情谊的深浅,令人不得有些唏嘘。
过于理智而热爱逻辑的人,很多都是用这样的方式筑起冰墙来保护自己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即是他们与此同时也在默默等待,有一天会有另外一个人会用暖心的温暖来融化这道冰墙。
陪伴却不愿意去理解,敬爱有加却不想要看到真实的对方,就像是隔着玻璃的握手,即是福尔摩斯如此珍惜,却依然没有在他心灵上产生足够的温度。
日本人的故事:这一个故事,是对福尔摩斯转变那条线的支撑。
如果说Roger母子俩的事情,因为是身边之人所以才对侦探有那样的触动,那么最后当热爱事实的侦探为了一个曾经把他千里迢迢骗到远东加以指责的陌生人,开始编造故事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内心完全已经发生了转变。
为了维护那堆母子几十年生活下来的精神支柱,放弃自己的原则。
这一幕体现出来人性的柔软和温度,让荧幕之外冰冷空调间里的我觉得异常温暖。
最后一个故事,是关于福尔摩斯自己的。
因为年纪的衰老,精明如福尔摩斯这样的不世天才,会在调制皮下注册针剂的时候晕倒,每天会忘记不胜枚举的名字和地址,甚至居然会忘记引发自己退隐的最后一案的案情。
我们看到年迈的侦探虽然洞察力一如既往地犀利,却会在阅读的时候打起了瞌睡,为了拾取一枚装饰品而摔下床铺。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有了自己的痛苦,才更容易直视他人的痛苦,从而慢慢生出怜惜同情之心。
但如福尔摩斯在影片最后所说,只有当一个人没有遗憾,才会死去。
让一个只遵循硬邦邦的逻辑和事实生活了一辈子的人,最后在老迈之时懂得了人心的温柔,我非常喜欢导演所安排的这一出圆满。
作为一个福尔摩斯迷,如果去伦敦,我定会拜访一次那个权作布景、虚构的贝克街。
所以,这部电影吸引我的地方自然不言自喻。
而且,英国BBC的整体构图和画面,那典型的英式乡村风格,可能是美国电影无法做到的,演员和口音也一样。
于是,节奏沉缓的100分钟我倒是毫无倦怠感,只是,影片的收场和主旨,却让我有种说不出的遗憾。
不可否认,根据小说改编下的情节,构思还是相当巧妙,在没有揭示答案之前,观众是很难推敲的。
悬念不少,颇有丝丝入扣,柳暗花明的意味。
同时,三个时间节点的相互交织也做得很自然圆滑,烘托主旨的作用也相当鲜明。
其实,自从Jeremy Brett去世之后,很难再有影视剧能够原汁原味、淋漓精致地表现福尔摩斯这一人物形象了。
有的,只是重塑和颠覆。
美国人的方式缺少严谨,在商业上未必失败,在艺术上却是毫无建树。
英国人却多少有些别树一帜,至少几年前的那部新版福尔摩斯电视剧,在各方面都有些成功。
这部电影的颠覆方式,就颇有巧妙之处,即所谓偷梁换柱。
将柯南道尔或者说是华生医生笔下的福尔摩斯,喻为虚构的人物,其举止习惯性格乃至标志性的猎鹿帽和烟斗,都是子虚乌有。
剩下的,只是他作为私家侦探的睿智和声名。
于是乎,一段关于人性温情的现在和过去,逐渐展现了出来,影片中福尔摩斯的过去和现在,也在回忆中不断交织,最终成就他死之前的自我救赎。
诚如影片结尾,福尔摩斯将很多圆石排列在草地四周,以此比作逝去的故人,影片中段有日本人的习俗作为呼应,那是一种视死如生的哲学,是一种对人性的感性认识。
然而,毕生以侦探为职业的福尔摩斯,一定是科学理想至上的,否则他无法运用他的科学实验以及演绎推理去客观分析。
在感性和理性的矛盾下,这部电影的主旨,是否有点那么不可思议而又无法接受呢?
难道一个最终看来甚是简单的一个案件或者悲剧,就能产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巨变?
而且又是在隐居了整整三十五年之后?
这也是我观影之后,仔细琢磨下的一种体会,那种隐约的遗憾作祟下的产物。
不过,这部电影的尝试,我还是很欣赏的,情调风格还是很容易让熟悉福尔摩斯作品的读者接受的。
(芷宁写于2015年11月6日)以虚构的93岁高龄的老年福尔摩斯、多重嵌套的故事,试图解构一个相对“真实”的福尔摩斯,大概是改编自米切·库林小说《心灵诡计(A Slight Trick of the Mind)》的影片《福尔摩斯先生(Mr. Holmes)》的创作主旨,就影片最后的完成效果而言,这一点似乎做到了,只是这个观影过程,看得人唏嘘不已。
加西亚·马尔克斯说:“一个幸福晚年的秘决不是别的,而是与孤寂签订一个体面的协定。
”于福尔摩斯先生而言,孤寂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问题,在片中他曾言:“我一辈子都很孤独,但智慧补偿了我。
”然而,当聪明智慧如他也不得不向肉体的日益衰老臣服,不得不在袖子上写下名字以防止自己忘记怎么称呼对方,试图捡拾一件东西都会跌倒时,之前所有的一切,荣耀、辉煌、成绩、偏执、失落乃至遗憾,都像是浮云……在一种庄穆深沉氛围的映衬下,影片整体被呈现得精心雅致,很多场景都极具美感,叙事则层次分明,架构清晰,通过多层虚构故事的适时介入,令观众们了解到了一个不同于侦探小说中的那个举世闻名侦探的福尔摩斯,并且了解到让福尔摩斯隐居田园、甘当养蜂人的缘由。
当年的那起悬案,案情其实并不复杂,但这起案件恰恰成了福尔摩斯人生中的最后一次侦探历险,因它触及了最深层次的灵魂交流,以及内心深处比悔恨和遗憾更为深远的部分,也是从那一天开始,福尔摩斯先生开始真正的老去,一如约翰·巴里摩所言的:“人不曾老去,直到悔恨取代了梦想。
”。
在这一版的解读中,人们可以看到,没有正式出场的华生更像是个曾经的合作伙伴,其实并不了解福尔摩斯,或许说并不愿去表现地理解,他笔下畅销小说中的福尔摩斯只是一种可售的商品标识,而他似乎更愿意让这种“雾里看花终隔一层”的误读延续下去。
真正了解福尔摩斯的,恰是让福尔摩斯停止了侦探脚步的那位聪慧且不幸的妇人。
伊始,看到故事中设置了罗杰这个聪慧孩童的形象,估计很多观众都猜到这是用以打开福尔摩斯的心结、完成救赎的,结局虽不出意料,但过程足够细腻丰富,足以撑起老年福尔摩斯的自省历程。
当他说出:“如果一个人能很幸运地在这个世界上找到归宿,那么他那孤独的灵魂也能安息了”时,相信纠结痛苦了太久的他终于释然了。
伊恩·麦克莱恩出演了颇有演绎难度的老年福尔摩斯先生,并将其内心世界断断续续的梳理过程呈现得详尽妥帖,令人信服。
当看到老人面对衰老和死亡的威胁,所做出的一系列努力和挣扎时,观众难免心中落泪。
莎士比亚说:“我们的本质,像梦的本质一样,我们短促的一生,不过是一场睡眠。
”只是有人的梦丰富多彩一些,有人的梦苍白无趣一些罢了。
当睡眠结束时,梦就该醒了。
(杂志约稿)
看到结尾,这个老人跪地向天祈祷…而如果将这个老人与福尔摩斯这个名字重合时,顿时一阵尴尬涌起。
我想说,我们应该面对衰老,失忆,迟钝…但没必要用心中那个代表着聪明、勇敢、无所不能的生命形象为代价。
想起同是英伦偶像的丘吉尔,在垂垂老矣之时,只要看到有相机镜头对准他便会于瞬间回复强悍的神彩。
真实世界的人物尚且如此,艺术创作中的人物又何必衰弱至此。
我相信,丘吉尔的镜头感并非仅为出于私心坚持自己的伟岸形象,他知道自己也代表了一个民族的形象,并且可能是永远的。
就像电影中所说,人生真的很孤独(仅认同这一点)。
所以,有一些精神形象是不会老去的,他们应该永远年轻在那些并不惧怕孤单的时光中。
真的没必要说破我们都知道真相的谎言,那是毫无意义的行为。
三星给福尔摩斯这个名字,一星给甘道夫,剧本不给星。
永失我爱的痛苦,别戳穿。
去弥补、去分担、去转移。
聪明,如,福尔摩斯先生,也是在亲历“永失我爱”之后,才顿悟。
“难得糊涂”之上的境界,是,把,残酷的真相,变成,一个迷。
“益男梅崎”这个名字,是电影《福尔摩斯先生》中,最神秘的迷。
这个名字属于一个在伦敦的日本外交官。
他把一本福尔摩斯探案集,送给儿子作为生日礼物,然后,消失了。
20年后,益男梅崎的儿子,利用一种传说中的神草,岩山椒,把真正的福尔摩斯先生,骗到了日本,广岛。
他想要一个当面的解释,为什么?
他的父亲,益男梅崎,会听从福尔摩斯先生的忠告,留在英国,一辈子没有再回日本,一辈子没有再跟妻儿联系。
福尔摩斯先生,已经93岁了,他的记忆每天都在掉落,他想要“岩山椒”,他想用传说中的神草,恢复他的记忆,写出他最后一案的真相。
他虽然经常失忆,但并没有失去智慧,特别是逻辑推理的能力。
他戳穿了“益男梅崎”的谎言,一个移民渣男,借用“福尔摩斯”的名气,故弄玄虚,骗自己乡下的老婆孩子。
然后,带着岩山椒,回了英国。
......去看电影......去看细节......去看罗杰岩山椒,没用。
是罗杰的“死”全面激活了福尔摩斯先生的记忆。
他想起来了,他确实见过“益男梅崎”。
他写了一封信给“益男梅崎”的儿子:你的父亲,为了一个高尚的目的,做出了一个痛苦的决定,为了世界和平,牺牲了个人的家庭,我亲眼见证了他的勇敢。
他爱你,不要怀疑,他爱你。
寄出这封信的一刹那,睿智无双的福尔摩斯先生,成了笨拙善良的笑话。
他漏读了一封信。
“益男梅崎”先生的太太,去世前,给福尔摩斯先生写了一封信。
在信里,哪位坚强、善良的母亲承认:她隐瞒了丈夫的死讯,伪造了丈夫的笔迹,以丈夫的名义,送了儿子一本书,英文原版《福尔摩斯探案集》,希望他心中有爱、志存高远。
《福尔摩斯先生》 Mr. Holmes (2015) 心灵诡计 / A Slight Trick of the Mind
福尔摩斯是一段传奇,是文学和影视作品中长盛不衰的主题。
近几年的《神探夏洛克》更是大火特火,卷福之名脍炙人口,很少有人提到他那拗口的本名。
在我们的眼中,福尔摩斯就该是一个西装笔挺,动作敏捷,思维活跃,戴着猎鹿帽子并叼着烟斗的人。
他似乎永远应该年轻强壮,永远不该老去。
但是在这部色调明快的影片里,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福尔摩斯。
他已经垂垂老矣,并且饱受老年痴呆症的折磨。
他连身边人的名字都记不住,不得不把他们的名字写在袖口上。
他隐隐约约记得自己做了些什么错事,从而自我放逐到了荒凉的地方独自生活,但他却忘了究竟是为什么。
我记得他的脸,那是一张何等苍老的脸。
两颊的皱纹层层叠叠,如一颗石头激起的层层波浪。
老年斑已经遍布他的额头,如此睿智的额头也不能逃脱这样的命运。
他拄着拐杖仍然步履蹒跚,他小心翼翼仍然笨手笨脚,他考虑再三仍然反应迟钝。
我们看到的不是福尔摩斯,而是他自己。
九十一岁的萨鲁曼已经逝去,他则是中土神祗中的未亡人甘道夫。
有时他幻化为威力无穷的万磁王,让金刚狼为之头痛。
如今他的一举一动都让人揪心,我生怕他会一个不慎跌倒下去,从此再也不能站起。
他是伊恩•麦克莱恩。
76岁高龄的他仍然在演绎着传奇,从中土世界到大英帝国,他一直是大家的希望。
当初保卫刚铎的那个英雄已经风烛残年。
十多年的时间已经让我们这一代的孩子们冒起胡须,成为稳重的中年人。
而他,却在老去。
纵使我们不愿意让他凋零,又如之奈何?
一个真正任性到老的人的末年时光。尽管看遍大部分的福尔摩斯习惯了他的基本演绎法,习惯了他有些刻薄却又迷人的性格,可是却仍然喜欢甘道夫老年版的福尔摩斯,他的目光开始变的柔和,他开始在意起出现在他生命里的那些人,他开始因为一个小孩哭泣……很感人。
3.5星都给sir ian
从福尔摩斯开始,以柯南道尔结束。
英雄迟暮,这种题材也是无法抵抗的类型。其实最终并未交代的十分清楚。但是片子的调子实在是很喜欢。
想象一个传奇虚构人物未被交代过的晚年。能够解开一切谜题的天才却一直都没能理解人这个概念。直到生命的末了才一点点领悟其奥秘。这个故事作为传奇的结局是可以接受的,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既是福尔摩斯这个系列的终点,也是赋予其血肉灵魂使其成人的完结工作。不知柯南若活在今天是否会满意。
我的内心是拒绝的。。。福尔摩斯就应该在正当年的时候死掉才对。ps小男孩好可爱。
绕了好大一个圈子,慢慢腾腾墨墨迹迹地,结局却让人失望,前面营造的悬疑变成了故弄玄虚。一个阅人无数的侦探却把别人的过错算在了自己头上并因此遁世,如此拙劣的逻辑实在支撑不了片子想表达的基调,尽管导演很想搞出些高大上的人生感悟来却反而显得很矫情。小演员很有天份,看好他的演艺之路。
除了美的像诗一样的景色,和甘道夫飙演技,还剩下什么?本来还以为平行叙述三条线能够带来什么惊喜,结果尼玛真的是言情片啊!不是说拍的不好,但确实不是我想要的。
甘道福:花生走的第一天,想他;花生走的第N天,我~身骑白马~走三关~我改换灰袍~回中土~,途中碰到一个霍比特人,卧槽,花生!意外之旅!卷福:花生走的第一天,想他;花生走的第N天,我~右拳打开了天~化身为龙~回到洪荒~去支配~去操纵~,途中碰到一个霍比特人,卧槽,花生!四毛哥撕逼!
看福尔摩斯居然看得悲从中来。不知道我老的时候是什么样子。
极度聪明的人注定是孤独的,所谓高处不胜寒,但是在年老的时候还能有一个说得上话的忘年交,也是人生之幸,Roger住院的时候,他哭着和Roger妈妈说我很在乎他,也是很戳人心,好像这世界上唯一一个可以理解自己的还没有去世的人也要离开他了,英雄暮年和美人迟暮都一样让人伤感唏嘘。
简直就是呼吁要关爱独居老人的晚年生活 上天安排他孤独一生也赋予了智慧的补偿 但是即便是敏锐的逻辑却也读不懂人性的复杂 每次看到麦凯莱恩还要演比他年纪还大的角色就更心疼了
说实话我没看进去
节奏缓慢的超级老头的故事
看不进去QAQ
当福尔摩斯坐在花生的桌子上写下那封照原来的他看来是本不足道的虚构之信时,三组叙事线完美地交织在一起。当他把石头置于身旁构成圆形并逐一念出它们所代表的名字时,承认了逝去之人的不可替代并始终在记忆占有一席之地。真相浮出之后,只有善意能削去锋利。
不是很喜欢这种调调,等我更老一些,再看老年人为主角的片子吧
没有节奏没有悬疑 看着还难受
看的时候想起《郎福镇》,但是远没有它那么深刻。有点莫名其妙lol,但是小正太还是蛮可爱的
衰老、孤独、遗忘,与时间和解,用心感受而不再只用逻辑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