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定理

The Zero Theorem,明日定律(台)

主演:克里斯托弗·瓦尔兹,梅兰尼·蒂埃里,大卫·休里斯,卢卡斯·赫奇斯,马特·达蒙,蒂尔达·斯文顿,本·卫肖,桑吉夫·巴哈斯卡,鲁伯特·弗兰德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罗马尼亚,美国,法国语言:英语年份:2013

《零点定理》剧照

零点定理 剧照 NO.1零点定理 剧照 NO.2零点定理 剧照 NO.3零点定理 剧照 NO.4零点定理 剧照 NO.5零点定理 剧照 NO.6零点定理 剧照 NO.13零点定理 剧照 NO.14零点定理 剧照 NO.15零点定理 剧照 NO.16零点定理 剧照 NO.17零点定理 剧照 NO.18零点定理 剧照 NO.19零点定理 剧照 NO.20

《零点定理》剧情介绍

零点定理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在一个“奥威尔式”(Orwellian)的受严格统治而失去人性的社会,国家的上层建筑为了监视人民控制思想,将眼线散布在生活、工作场所,甚至网络上。克里斯托弗·瓦尔兹饰演一名性格古怪的计算机天才Qohen Leth,然而生活本来按部就班的他注意力却渐渐为一系列“虚拟性骚扰”所分散,并且“领导人”叛逆的儿子也让他头疼不已。为了搞清楚这些问题,智慧超群的他开始实施一个神秘的计划……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刃牙:最大格斗篇夏终年与顾平生正道无敌约会电影再战江湖罪恶的编年史平凡之路冠军林中小屋血欲夜班司机可以跟着去你家吗?桃花劫触摸瑞奇·斯坦尼克少女与狼宁安如梦霹雳开天记之创神篇下阕小孩都是魔鬼吧邪恶第二季行骗天下JP:英雄篇督察雷伊第一季罪恶黑名单第二季说唱女团第二季完美计划盗贼王JING杀戮都市:O雷德利第二季我会变成巨人恋爱恐慌症

《零点定理》长篇影评

 1 ) 关于这部电影,导演的一段访谈

Terry Gilliam, Director: "I was very intrigued by the idea of disconnecting from the connected world 'cause we are so inundated with connections and information and I find it personally overwhelming to the point where I don't know what's important anymore and only by getting away from all the noise we live in, all the advertising, the media, the news, interviews - it never stops. The Internet, which I love also I hate because I can get lost in it every day. I can avoid doing what I should be doing by roaming the Internet. There's all sorts of stuff in there. It's hard to find the focus now of what things are and what's important and I think that seems to be part of the film for me and I'd become for a long time but just about just getting away from it all so you know who you are. Spend time on your own. No Tweeting. No telephone. No television. No games - just yourself. You could have a book or two, that's all, and find out who you really are (laughs)."

 2 ) 导演谈本片(还没看片,但要发就得打分不好意思了)

《零点定理》从2012年10月开始拍摄,总共只用了37天(只比吉列姆预期的时间长了一天),之后就送去伦敦做后期,据导演说从开始筹备到结束也不过一年的时间,而他的大部分影片制作周期都在三年。

“我很喜欢这个剧本,觉得把它拍出来会是很好玩的一件事,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要比我拍过的任何一部电影都来得简单。

影片的三分之二都发生在一个破败的小教堂里,所以让这个片子拍起来更容易。

现在做这个片子的预算要比我们四年前跟投资商谈的时候少了一半左右——所以说它作为开创当代电影制作的新风气的一部作品是极为合适的。

”而且导演和剧组在罗马尼亚的首都布加勒斯特度过了愉快的时光。

说到当代电影制作风气,这个从来不按常理出牌的导演也吐槽了两句:“相比我制作的那些具有极大影响力的影片,《零点定理》的预算比较适中,但是在大荧幕上看起来却丝毫不逊色。

现在电影产业已经变得非常像一个小社会——这里有富人(大成本影片),也有穷人(小成本影片),而一些中等预算的影片却被挤得无法生存。

你只有变得更聪明,在那些不错的地方跟不错的剧组合作,这样才能让你的影片打得更响。

”这也是特里大大第一次导亲热镜头,因为原著小说中有一些很裸露的部分,但是吉列姆说自己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将其呈现出来。

 3 ) 妙想天开的哲理

我看到一半的时候联想到一个词“妙想天开”,后来在我检索影片信息的时候,1984年导演曾拍摄过一部叫做《妙想天开》的影片。

总体来说还是能看完坚持到结局的片子,结尾看似突兀,实则说明了科恩的可悲,正如一生都在等一个电话,没有追求,放弃了女神的表白,孤独的活在自己的空虚里,“比今生更重要的目的,都会使今生变得没有意义。

”以我的理解,这似乎告诉我们,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4 ) 假晦澀,真裝逼

不是把一個程式設計師的生活放在20xx年,就是一部科幻電影了好嗎?

不是抓了幾個監視隱私的情節,故事就會拉高到《1984》的層次好嗎?

也不是抓幾套諱莫如深的對白,故事就會逼近於《城堡》《審判》的境界好嗎?

甚麼都是次要的,只有刻劃孤獨程式師的生活細節才是首要的。

在劇情中,一個類似程式設計師的宅男兼處男華茲先生,被公司指派了一件解開他聽都沒聽過的「零點」理論的Case,從此從公司戶變成soho戶在家工作。

因為他很宅,所以身旁沒有朋友當然也沒飯局;因為他處子,所以連公司派來給他「紓壓」的外送魚妹都碰不得一根手指。

自閉男活得無趣,也對工作沒有想法,他人生唯一的熱情,只有期盼一個神蹟,就是某年某月在電話那頭會有個Mr.Right突然打給自己帶領自己脫離這枯燥乏味的程式師生活。

除生活細節之外,在《明日定律》中,反烏托邦城鎮僅是美術師展示其場景物件融合古今的名目,高度發達的科技生活僅是導演軸射其假想未來概念高端的引子。

人物徹底扁平,情節略顯鬆散,最關鍵的劇情核心,主角切實欲解的神秘理論「零點」(The Zero Theorem),也不過是個為了隱喻而明喻的玫瑰花蕾。

骨子裏要談的主軸絲毫沒有未來之感,只是生活。

也因此,即使導演堅持拍成了一部科幻類型,反烏托邦背景,存在主義式主題的電影,各種隱喻訊息塞得片子滿滿,《明日定律》電影的任何科幻設定概念在我看來皆不值得影迷分析過度。

最大的主軸設定「零點」理論是電影的核心--或許該說,揭櫫「零點」理論的過程是劇情之所重。

零點無庸置疑是種隱喻,人生在世,你我的工作內容都可能是另一套尋找「零點」理論的過程。

「一個人類過著沒有意義的空乏生活,得到的報酬是證明人世果真沒有意義的神諭。

」這便是《明日定律》為了隱喻而明喻的玫瑰花蕾,刺骨人活著必須要想辦法找出自己的價值。

它想傳遞的是:工作是假的,工作再辛苦換來的不過是證明工作是假的的證明。

「零點」理論能證明是宇宙間的一切皆毫無意義,時空有無莫不是南科一夢的轉瞬火花。

主角被上層管理階級指派了新的工作,便是soho在家專職證明這套理論。

主角沒天沒夜的算邏輯,打程式,日夜顛倒吃喝不順,賠上了整個生活品質,也連帶失去了人生的意義,於是主角慢慢成了成了「零點」理論所指設的對象內容,他是個生活沒有意義的存在。

我們辛勤為公司賣命或為客戶奔波,除了薪資報酬以外,其實我們從不知道付出的這些放諸整體社會後,有何重要;職位變高,薪資優厚,我們卻仍舊在並不是為了讓我們自己開心的事情上,賠去了年少的歲月,青春的健康,家庭的溫度。

麥特戴蒙在片尾叼走了主角華茲付出畢生的「零點」理論成果,然後解雇。

不管華茲如何抵抗,敲爛了整個辦公中心的電子設備,也都無濟於事。

僅因麥特戴蒙是老闆,便能輕易毀滅一個凡人華茲曾經定義自己人生的全部,扔擲自己生命的方式,便是他的工作。

這是人類社會體制蜂翁的天平失衡,分工的崩解。

要知道「為了證明沒有意義這件事情的意義」而工作這件命題本身就是正當有意義,遂成了悖論(這也在劇中由富二代之子隨口提出),悖論解套的方式是:意義只屬於少數人,那便是最頂層的階級,喚為企業主或領導人的權貴巔峰。

「零點」理論證明的是宇宙時空,宇宙包含了人類社會,當身為人類的我們慢慢感受到自己是一枚大社會的小齒輪,卻無從看清整套大社會的引擎運作是為了奔向何方而沸騰時,荒謬的迴圈於焉形成。

要怎麼解脫一切皆無意義的「零點」迴圈呢?

老子會說去機心,莊子會成大宗師,佛家會談捨有無。

這部電影則沒那麼高端的花樣兒下海一玩,主角華茲幹的就是回憶起過去,然後開始做起自己從來不敢作的事情:看著夕陽西下。

這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情,卻是一件切切實實的大改變。

華茲不再需要等待虛構的電話鈴聲,不需要某個英雄來拯救自己脫離生活得無趣;只要自己跨出了不同的第一步,一個人的內在宇宙便會完全顛覆無常,「零點」的零便再無力量,轉而成了「明日」之前。

《明日定律》這套發展,別想成士郎正宗那種硬底子至極的未來文職生涯。

甚麼佛學心理學認知科學0=1科學永生的議題,花槍而已。

《明日定律》更像是一齣舞台劇,一樁辦公室情境劇。

它替上班族泡一碗心靈雞湯,溫柔勸告你我這些社會人士:要改變就要有勇氣。

沒做過的事會使人成長,不敢做的事將讓人突破。

所以,多出門散散步,泡泡妞吧。

如此罷了。

至於觀眾喜不喜歡導演如此別出心裁的「科幻碗公裝雞湯」,就考驗影迷對科幻題材的喜好深度,又或著是,對片中幾位名號大牌卻多屬客串的群星們(Christoph Waltz、Matt Damon、、Ben Whishaw)的喜好程度深淺了。

 5 ) 吃药丸之前先吃个粽子垫底

当这个世界什么都不缺的时候我们其实更加在乎得失,因为得失之间就会让我们陷入天差地别。

一如既往的这个世界我们来的时候赤条条,走的时候一样带不走任何东西。

可是今天的我们比历史上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视得失。

难道是因为我们的科技已经发达到我们可以,以为死的时候带走点啥;疑惑是我们的虚拟与现实之间的切换玩多了,自以为是的觉得永生不过如此;反正不管是哪种情况我们都在苛求完美和极尽所能的挑刺自己,影片中的男主就是期待着用完美的工作抵达完美的境界,进而保留住一切,就像从未失去过一样,当然最后能让他掌握的就是一把锤子。

正如教堂已经成为了机房,每个圣像的脑壳都被摄像头替换了,每个神龛下面也都藏着摄像头,无所不在的透析着生活在现实中男主。

可是,人生就如同一颗药丸,有病没病都来一颗实在是太有必要了。

我们到底要的是什么,似乎一时间又把人类拉回到了两千年前,当古圣先贤们在世界各地都用不同语言发问的时候,启迪了人类的智慧。

可现在面对屏幕的地球人再也没有了初始化的机会,人类已经到了可以没有智慧但是绝对不能没有机器的时代,就算是这个时候来一把尼采的锤子也显得苍白无力。

但是,如果没有文学没有电影没有了这些质问,好像也不符合人类的那点本性,不管得失与否,有了问题好过没有吧,就像吃个药丸那事,不管是吃了蓝药丸还是红药丸,都是要吃的,不过今天就先吃个粽子先。

 6 ) 纯粹流行文化批判

没文化真可怕之:我意识不到我没文化,所以真可怕在主观上也就不存在了。

如今能够激起我写影评的电影已经不多了,但是此片让我感触良多让我想了很多也有很多想说的。

之前简短的看了一下此片的介绍便弱弱的觉得这应该是一部神片于是去豆瓣上看了一下评分只有6.4分,这让我感到随着豆瓣的普及现在豆瓣的用户质量也在下滑了。

这部电影是当今世界少见的能够反映现实问题的作品与当下好莱坞电影形成显著区别,当今的好莱坞电影包括流行文学主要还是儿童文化产品,是以童话和神话为核心世界观、价值观的少儿文化产品而真正能够反映现实的成人题材确是少之又少,我想这也是为什么习惯了流行文化的观众无法理解这部独树一帜电影的主要原因,因为观众的脑子平时用得太少而真正要用的时候已经用不习惯了。

这部电影主要还是反映现代人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矛盾关系的一部电影。

其中大量反映现实的场景被导演用天才艺术化了(印象最深的要数聚会场景和主人公在游戏机前玩游戏的场景),本来对现实的反映就不是易事,但导演居然还能够用自己的天才将其艺术化视觉化就更让人拍案叫绝了。

导演反浪漫的手法也是独树一帜的,不仅表现在叙事结构上也表现在影片的结尾上(虽然最后还是给我们留下一线生机,我个人认为这也是大师与才子的显著区别)影片最终对功力主义的解构也是让人拍案叫绝:老板,我们为什么要去证明零食定律,我们为什么要证明 everthing is nothing。

老板说:because of profit。

一句话把当今世界的功利主义愚蠢价值观批判得体无完肤(我认为当今世界人的主要问题还是缺乏自我反省,无法用人类最伟大的能力:意识,去进行自我认识)整部影片我们都可以明显的感觉到主人公是一个没有自我没有独立人格的矛盾个体(因为他没有认识到他是一个I,我是我这一基本问题他都认识不到。

一个人连我是我这个问题都不知道,却还偏偏去向外在世界寻求矛盾解除(就像现在的年轻人,人格都还没有独立每天就想着去谈恋爱,以为可以认识女的那就好玩了。

结果两个自我矛盾还没有能力解决的个体结合的结果就是显而易见的制造更大的矛盾了。

所以说这注定是悲剧就像影片中表现的一样。

或者是怎么想法子可以多弄到钱,要不就是想着法子去偷拐抢骗,不劳而获,要么就是害人害己。

因为矛盾一直在那里,你不觉醒发动自我意识去解决那矛盾就永远在那里直到你死你还没有觉醒那你一辈子都不可能有任何其他的改变,因为一个连自我都无法认识的个人,那他的命运就和他没有任何关系了,他只是受并且永远的受就像一头猪,一个动物一样。

)这不仅是可笑愚蠢的也是悲哀的,这个个体的命运因其自我没有觉醒所以注定是悲剧的。

)如主人公邂逅女主人公,那么这两个不健全两个心理都有问题的矛盾体的结合注定是一个悲剧不会像一般好莱坞电影中所展现的那样出现一个happy ending(成人世界和童年世界是完全不一样的,成年个体所要迎接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也是完全不同于儿童期的)。

导演拍这部电影不是为了博我们哈哈一笑,而是要让我们思考。

导演是用一种荒谬感的手法来表现一个十分现实的根本价值观问题。

如此深刻但又精彩的作品怎么让人不赞叹导演的天才?

整篇导演都在讨论后工业时代的信息科技时代的今天的人与外在世界的关系,与自我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

看不懂就说不行,这也是没文化的人为什么听不懂古典音乐的主要原因,可悲可泣。

 7 ) 一点点理解

文明的发展并没有给人们带来自由和幸福 而是带来了全面压抑和精神痛苦,可悲的是人们都在物质享受的虚假满足中,丧失了痛苦意识而充满了幸福意识,心甘情愿地成为发达工业文明的奴隶。

工业文明是一种压抑性文明(即为了使文明永续而对性本能进行的附加压抑),为了重建压抑性文明,必须重建新文明观念,树立新文明目标。

为此目的,一是要超越现实原则,重建现实原则与快乐原则的关系,协调感性力量与理性力量的关系;二是要将工作转变为游戏,消除一切异化劳动和异化形象;三是要将性欲转变为爱欲,重建爱欲与文明的关系,通过性文化革命改变现存社会秩序,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实现非压抑性升华。

电影中男主人公工作像游戏,女主是色情主播,但是他们做后再一起了,也就有了解释。

 8 ) 视觉出色的反乌托邦科幻

特里·吉列姆“奥威尔三部曲”的前两部《妙想天开》和《十二猴子》,均以深刻的寓意、个人化的表现手法著称,在叙述上把握住了大众的兴趣,不会太通俗,也不至手太艰涩,刚刚好叩动心扉。

到了收官篇《零点定理》,他却一反常态推出了一通拒人于千里之外的自说自话,而且不像硬科幻,多看几遍也无法豁然开朗或若有所悟,更辜负了大批影迷对吉列姆的期盼。

在认真欣赏了一遍《零点定理》后,几乎放弃了追索其涵义的努力。

在对量子力学、哲学和混沌理论一窍不通的前提下,试图进入主创的思维层次只能是一种不自量力。

而且,互联网上的一些评论已经基本涵盖了影片的表达企图,足够令人获益匪浅。

这并不意味着作为门外汉,观看本片就是浪费时间,至少吉列姆招牌美学没有令人失望。

他以一种崭新的风格呈现了他历来热衷描写的反乌托邦世界。

《零点定理》不是注重视觉享受的特效大片,但毫无疑问是一部适合用来“看”的电影。

如果人人都抱着这样的期待,而不被那些没头没脑的情节、云遮雾罩的对白所困扰,这部影片在口碑一定会有提高。

曾经有影评人将吉列姆电影归为“脏科幻”,个人觉得更合适的称呼应该是“廉价科幻”。

就是说:不管花了多少钱,片中那些场景、道具、衣着服饰,总透着一股子地摊货的味道,当然,这正是吉列姆想达到的效果。

不像《妙想天开》《12猴子》的暗色调,《零点定理》一眼看去五光十色,但精心营造的庸俗廉价的品味仍闪烁在每一个场景。

游戏厅一样的工作房凌乱而闭塞,主角居住的旧教堂仿佛随时会漏雨而散架;街景也是一样迷幻,天空蓝的不真实,街道像是舞台搭景,走到哪里都会被广告和涂鸦包围;到了虚拟实境越发显出人工痕迹,水底景观犹如巨大水族箱,远景像是古旧的科幻片采用的风景画,海浪几近CGl,阳光灿烂到无法直视(后来果然能拿在手中玩),而云朵仿佛油画家的手笔;男人披着材质反光的风衣,套着透明雨衣般的工作服,女人身着丑陋的裙子,头顶艳俗的假发,打扮的像三流座召女郎。

一切都显得那么廉价,而这种廉价与缤纷斑斓的色彩并置,显得越加突出。

另一对被并置的是来自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的科技产物,互相杂拌制造出一种强烈的不协调感,兼具蒸汽朋克和赛博朋克的美学特征。

片中处处充满了跨时代的对比,老旧破财的教堂,无处不暗藏摄像头;电脑机箱外观简陋臃肿但工作起来又挺炫酷;电话的提醒功能前卫,但没有来电显示,连铃声都那么传统,还需要拨动古老的操作杆;最显著的莫过于虚拟实境功能,不亚于 《黑客帝国》和《盗梦空间》的逼真梦境,但进入时却必须穿着一什可笑的戏服,一下了格调滑坡,制造不人发噱的效果。

通过种种比对,吉列姆手法轻灵地揭开反乌托邦世界的面纱,在美学上的造诣,比早年更鲜明纯熟。

反乌托邦电影为了打造可信的世界面貌,通常耗资不菲,《零点定理》的成本并不高,但由于场景非常局限(其中三分之一都在教堂里打转),因而能把每一处细节都打造得精益求精。

读过的几篇影评中,有一篇指出片中最点题的台词,“理论上说我们都是孤独的,就算是在充满人的环境里〞,这句台词让我想起另一部科幻悬疑片《地铁迷宫》“我们生活在一个无人肯聆听的时代”,两部非主流的高智商电影,分享了同一个“摆脱红尘,遁入虚无”的主题,甚至结尾也不无相似,作为一个伪影迷,能见证这样从主题到趣味的握手,也是难得而幸福的体验。

素材来源于网络侵删DBD蓝光补标

 9 ) Nothing is for nothing

0=100%?Q一生都在,等一通電話告訴自己生存的意義電子神童說,生命的意義應該是向內探求,靈魂?Q:你為什麼想要證明一切沒有意義? BOSS:我是生意人,Nothing is for nothing.人類最悲哀的就是選擇相信上帝,換句話說就是相信有一個比生命更大的目標,這會讓這個生命變的毫無意義。

你瞧這就是個通往未來路上的稱重站,我之所以選擇你,不得不承認,是因為你代表了這個項目的對立面。

一個有信仰的人,你堅持相信有一通電話,能賦予你的生命某種意義。

你一直等著那通電話,結果你過著毫無意義的人生,很抱歉,但我不再需要你的服務了。

感覺很存在主義,但是大多數的地方都很艱澀,像是為什麼男主角一直自稱WE,us . ourself??目前為只我看不懂,而且看的很辛苦,所以只能給他兩顆星...

 10 ) 影评 - The Zero Theorem - 《诸神的黄昏》

这是近年来吉列姆作品中格局最小的一部,却以精简充实的剧本,褪去了所有可能的噱头和旁枝末节,并用最娴熟的套路,和一贯的从巨蟒马戏团传承下来的风骨,冷静塑造了一个完整的世界,而这个世界,可以说是对十九世纪末尼采身处的欧洲的复刻,也可说是吉老爷子对于《妙想天开》的再思考。

可惜,对于看惯了老爷子炫技的观众们,却没能看出他透过部小品剧所散发出的在技术上举重若轻,以及在思想上的睿智沉淀,反而大骂剧情生硬,台词空洞,这何尝不令人唏嘘。

这是一个古典和科幻交织的奇妙世界,由极端的后现代商业主义所统治的理想社会,物质极大充实,精神却重现了如同十九末欧洲一样的空洞,“你已经厌倦了佛教和科学教吗?

蝙蝠侠救世教也许能提供答案。

”这样似曾相识的论调在影片一开头就映入观众眼帘;而当“生命就像病毒”这一明显脱胎自巴勒斯拼贴理论的布道从年轻医生的嘴里说出的时候,几乎就能认定,本片是吉列姆对于虚无主义运动的一次大总结。

那么剩下来的,就是对号入座的问题了。

尼采认为,十九世纪末的欧洲,大体有三类人,身背着已死上帝蹒跚前行的旧形而上学者,碌碌终生的消极虚无主义者,和方兴未艾的积极虚无主义者。

用这个标准,不难对片中各角色进行符号化的分类。

女主角班思丽、各色小职员和消费者属于第一类;管理人的儿子鲍勃属于第二类;特别的,管理人充当着代理上帝的角色,被第一类人崇拜,寄托信仰(但是从他一句“时间已经不多了”以及影片末尾的一系列唯利是图论来看,也可以认为他本质上还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消极虚无主义者,只不过是利用大众的恐慌投机倒把);主角科恩,则贯穿了每一类,在故事发展中,实现了完整连续的转变。

尼采认为前两类人是病态的,陷入了形而上学的深渊,终将死去。

第一类人自不用说,现有的上帝已经无法寄托他们的最高价值,而他们为此继续寻找的新上帝,不可避免地,也携带了否定生命价值的致死形而上基因——这就是班思丽为什么即使是在虚拟现实之中,也不愿意象征着宗教偶像的夕阳最终落下;第二类人,因为放弃了上帝的信仰,除却了一切权威,公开否定生命的价值,却不能创造足够坚实的新信仰,从而导致了“本能”上的持续衰弱——这就是为什么鲍勃会说“我只能进行短跑”,而且最后身体状况会急转直下。

那么,在将各角色逐一对号入座后,就不难看出本片的发展脉络了。

科恩最开始是一个隐性的虚无主义者,缺乏信仰,惶惶不安,直到有一天接到了一通神秘电话,以为找到了真正的形而上寄托,产生了一种得到彼岸救赎的错觉,从而开始因为并未真正完成这个救赎而越发焦虑。

代表着上帝的管理人则利用了这一点,开始逐步利用虚幻的信仰力量吸取科恩的生命力量(在片中表现为剩余价值),于此同时,他也利用着应招女郎班思丽,在虚拟现实中持续激发着科恩对于美好彼岸的向往。

直到鲍勃的闯入,他既是管理人(上帝)“独一无二”的儿子和继承人(即耶稣),又因为深谙形而上上帝的虚无和病态,否定着任何权威,拒绝为服从任何信仰,从而形成了一种矛盾的价值观,却无法找出真正的解决办法。

这才有了科恩之反诘:“如果你认为一切皆虚无,怎么还会相信人有灵魂。

”当然,鲍勃的灵魂论其实还是打了擦边球,触及到了部分真理,因为这里的所谓“灵魂”,其实就是尼采所说的积极虚无主义者用于重估一切价值的强力意志。

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说,鲍勃处于消极和积极虚无主义的转折处,而正是这种模棱两可,才使得科恩产生怀疑与拷问,从而最终达成转变。

当然,促成科恩转变的,还有发现班思丽真实身份及其认识到旧形而上学者信仰脆弱性这一契机。

早在虚拟现实中,科恩对于夕阳不落的虚假性的质问,就成为了二人分道扬镳的转捩点,这也为科恩最后拒绝班思丽一起寻找幸福彼岸的请求,做好了铺垫。

最终,借由鲍勃的逐步虚弱,科恩进一步认识到了消极虚无主义者的无力回天,才有了大刀阔斧的灭神桥段,这标志着科恩彻底与形而上上帝的决裂,投向了虚无主义。

当然,为了与消极虚无主义者相区别,让人确信他是一个积极的虚无主义者,才有了科恩穿上“灵魂搜寻者初号”,开始寻找强力意志的情节。

在影片的末尾,我们得以欣慰地看到,科恩独自一人,然而并不孤独地,降下了虚假无力的夕阳,欣然迎接了这“诸神的黄昏”。

理清了片中的种种设定和思想,那么对于其他一些旁枝末节的理解(如科恩的人称问题,以及一系列宗教隐喻)就自然迎刃而解了。

另外,文首说到的“巨蟒马戏团之风骨”,简单来说就是充斥在片中各种使得剧情发展的无厘头情节,这些情节看似目无章法而十分狗血,实则可以看成是一种混沌理论,而这种混沌的处理方式,又恰好和积极虚无主义的大破大立相得益彰,可谓是无心插柳,佳偶天成。

作为总结,我们可以拿本片与《妙想天开》进行对比,除去电影制作技术的区别,二者有着几乎一致的背景设定,却又走向了截然不同的结局。

小职员山姆从头到尾都是标准的旧形而上学主义者,因此最终选择了斯多葛主义,将人生永远定格在了脑海中的虚假彼岸;而科恩面对同样的设定,却发生了质疑和转变,最终选择了彻底的虚无主义,开始了新世界的价值重估。

由此可以看到,30年过去了,吉列姆的思想发生了极大的转变,这促成了他对于《妙想天开》的故事进行了再思考,而对于《零点定理》,这一几乎名义上姊妹篇,抽去了对于视觉奇观的可能重复,着重阐述思想内核,最终颠覆了之前的结局,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本片是老爷子哲学体系的一次升华,以及对于自我心愿的一次极其私人化的补完。

《零点定理》短评

这是在讽刺信仰吗。

6分钟前
  • 绒布狗子
  • 推荐

一般般看不懂

8分钟前
  • 龙马桑
  • 较差

尼采認為19世纪末的歐洲大致分為認為上帝已死並痛苦前行的舊形而上學者,碌碌终生的消極虛無主義者,和積極虛無主義者。主角身在由極端后現代商業主義所統治的理想社會,物質極充實而精神空洞,他從虛無主義出發找到形而上的寄託之後,與積極虛無主義者用于重估一切价值的强力意志碰撞,投向諸神的黃昏

13分钟前
  • Dr. Joyce
  • 推荐

TILDA女王又来了

16分钟前
  • 珏玨
  • 推荐

拍的太深奥了,很难懂

17分钟前
  • Terry|特特
  • 还行

还缺一点背景知识,就画面而言,又绚丽又肮脏的未来世界还是能让人耳目一新的。

20分钟前
  • 青鸟小姐不要飞
  • 推荐

真的是很难坚持下去。马特呆萌的造型让人想起逝去的Philip Seymour Hoffman

23分钟前
  • Fitzzzzzz
  • 较差

对爱情的追求、对意义的追问,以及对自己生命的体验。

26分钟前
  • 会笑的昨天
  • 推荐

we always wanted to feel different, unique. Objective analysis, however, concluded that we are as inconsequential as anyone else. We are but one in many single worker bee in a vast swarm, subject to the same imperatives as billions of others.斯文顿在本片的形象像是雪国列车形象的测

30分钟前
  • HellwoodWen
  • 还行

我表示我智商捉急看不懂。。。为什么boss的儿子对男主那么好呢?这个人物象征着什么?

32分钟前
  • michi
  • 还行

一切归零的内核。但本质其实就是技术宅男没有春天。

35分钟前
  • 豆瓣路人己
  • 还行

据说是对《妙想天开》的再创作,但我看得懂《妙想天开》,看不懂这部

40分钟前
  • 唔想郁本郁
  • 还行

直面牛逼,恒星闪耀。。。

43分钟前
  • 小白无禁忌
  • 力荐

确实没看懂

48分钟前
  • 阴天
  • 很差

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下这个看……

50分钟前
  • 木叶
  • 较差

第70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入围

53分钟前
  • 凤瞳
  • 较差

Very "I'm 14 and this is deep" but great aesthetic

55分钟前
  • Syd
  • 推荐

所谓“文学气质”就是男主从头至尾都在质问tell me what's meaning of my life...这让看上去花里胡哨的片子瞬间变得清晰单纯。一直在等待别人打电话告诉你生活意义,在这等待中,却一直过着无意义的生活,却没想到往生却是另一番桃花源。还是在说个人在国家机器里的位置和存在感啊

60分钟前
  • 阿廖沙
  • 推荐

特列吉列姆的电影总是一眼就能看出。Karen souza的烟熏嗓 瓦尔兹大叔无辜的吸血鬼造型 打酱油的达蒙,tilda女王和小本 缤纷无序而脏乱差的科幻城市 看看算数吧

1小时前
  • Zeft
  • 推荐

没看懂,5年后再看(五星只为mark)

1小时前
  • 骑个小矮人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