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甫拉托夫
Довлатов,大文豪的严冬(港),文字欲(台),Dovlatov
导演:小阿列克谢·日耳曼
主演:米兰·马里奇,丹尼拉·科兹洛夫斯基,海伦娜·萨和卡,阿尔图尔·别夏斯特内,叶莲娜·利亚多娃,安东·沙金,斯维特兰娜·库德钦科娃,彼得·戈萨沃斯基,伊娃
类型:电影地区:俄罗斯,波兰,塞尔维亚语言:俄语,西班牙语,芬兰语年份:2018
简介:Milan Maric将饰演前苏联著名讽刺作家谢尔盖·多甫拉托夫。影片聚焦多甫拉托夫生命中的短短六天,呈现了70年代苏维埃的政治酷寒和动荡。多甫拉托夫将为了捍卫自己的天赋和独立而战,而他的艺术家朋友们却纷纷离他而去。唯一和他站在一起的人是他的朋友约瑟夫——后来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约瑟夫·布罗茨基。详细 >
在噤若寒蝉的年代,如何保持心口如一地书写,如何守住内心最后一道捍卫自我尊严的防线,如何绕开重重屏障保存唯一幸存的语言?1971年,需要典型“英雄”的年代,二战结束25年后的蚀骨重见天日,一切不可言说,一切皆有伟光正航标引领。氤氲色调疏离孤寂,穿行在室内的灵活调度,切切嘈嘈的众声喧哗,他如无名幽灵般游荡在各国家机器门口,这是一个失去身份标识的流亡者,却坚持终身以俄语写作,一切终将过去,他们最终证明了自己的存在。
【7/10】影片本身已经足够讽刺,一个拒绝歌颂集体主义层面的英雄的作家,却在面对集体主义压迫时成为了个人主义的英雄,捍卫了个体意识。不过,对于聚焦多甫拉托夫生命中的六天时间的手法,个人认为有待商榷,正如影片所呈现的那样,许多重要的讯息只能通过字幕方式表达,这对影片,以及观众了解多甫拉托夫都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
很棒:题材、语言、立意等等 都在线,都在致敬。导演在向着大师之路一路狂奔。这是俄罗斯的前苏时代 却一直是你国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
俄罗斯作家都说话这么累人么。看了半小时关掉了。
3.5
离开之后他们说的都是鬼话,但那也可能是你根本没有投入。你说的才是鬼话。
看的稀里糊涂 文艺文艺我不懂
4.5 多甫拉托夫的抒情曲,漫无目的四处漂游的一周。导演个人风格刻痕依然显著,画面低对比度色调柔和,仿佛蒙着一层轻雾,梦境般的虚幻气息弥漫在列宁格勒的每个角落。这里是艺术家们挚爱的故乡,他们播撒热情的荒凉游乐园,但他们却不存在,亦不知道该如何存在。
语言是唯一幸存之物,我们呢
#68th Berlin#杰出艺术成就 曾经的苏联 当下的中华 限制的创作 有些太过平淡 正如同那个时代的文化
我相信一句话,人们最终会走到他们该去的地方。那个老妇人责备多甫拉托夫:你那么强壮。你没有同情心。你真冷酷。这基本上是世俗对多甫拉托夫定见的真实写照。一周。三个作家,布茨斯基离开,达维德自杀,多甫拉托夫涅槃,一个画家跳车,一个演员屈于权贵。在移动中转场。平缓平移拍摄聚会的片段。估计是第一部俄国片?旁观者。
1971年的苏俄文艺生活。
摄影不错,影调真好。但这种知识分子的受迫害叙事实在打动不了我。
还是觉得可能俄语版更原汁原味,可惜我不会
去年看的,听完威柏十年唯一找来看的片子,其实还可以,没那么尖锐,也没太多宣泄,算是时代的切片
我与本片差了一整个俄国文学。
非常好的视角,无意与社会背景进行过多纠葛,日常片段却有着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比起布罗茨基,多甫拉托夫是被迫成为文学旁观者的英雄。
很难将男主角的憨脸与悲伤忧郁联系在一起,不断出戏,各色人物又以舞台剧的肢体动作和面目表情挤入画内,再长镜头也承载不住这般臃肿
镜头柔和细腻,长镜头调度颇见功力,展现了苏联时期工厂宣传、地下市场等风貌。但不知道是翻译原因还是编剧原因,对话虽多却杂乱无章,近乎文艺工作者的呓语,也许文艺工作者对话本就如此,但是以电影形式呈现出来却欠妥,让观众的感情代入也不顺畅
凌冽的幽默,像北方的大雪一样。琐碎的,庸长的,写作与人生。“我可以屈膝,内心也只会缺失一点。但我终将一无所获。”可他还是笑了,哪怕是苦涩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