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独奏者》是冲奥之作,从阵容上看,由《赎罪》的英国导演乔·怀特操刀,再加上当红明星小罗伯特·唐尼和奥斯卡影帝杰米·福克斯助阵,题材也是奥斯卡最热门的写实+励志+怪癖天才,的确很有获奖实力。
但是这次好像导演转型急了点,影片主要有两个角色:《洛杉矶时报》的记者斯蒂夫·洛佩兹(小罗伯特·唐尼饰)和患有精神分裂症得音乐怪才纳撒尼尔·艾尔斯(杰米·福克斯饰),如果能只从一条线入手,抽丝剥茧,一层层展开,可能效果更佳,可导演偏想兼顾,杰米·福克斯那条线自然不能放过,当红明星小罗伯特·唐尼也不能轻待,看得出,为他是加了相当多的戏份,一心想在这部电影中还放入点中产阶级之痛,可是反映中产阶级的电影在好莱坞已经太多,而且也不符合最新的奥斯卡风潮,让我们看看最后究竟是谁胜谁负,到底是乔·怀特领导奥斯卡新一届的风向标呢,还是奥斯卡无情的将他抛弃在脑后,说句实话,我是比较看好后面一种可能的,因为感觉本片在兼顾这条路上走得并不漂亮。。。
小罗伯特·唐尼这次表演让人有些失望,其实普通演员做到如此也许已经可以让人满意了,可他作为一个磨练多年的演技派高手,好不容易有了《钢铁侠》一飞冲天的机会,现在所有的角色几乎可以任他挑选,居然表现非常一般,那就有点说不过去了,片中他所有的表演还不如那顶帽子来得吸引人。。。
很多人批评这部电影主题模糊。
很多人说不明白这部电影究竟想要表达什么,究竟是音乐,是友情,还是种族?
对我来说,感受到的就是四个字:寻找家园。
从纳萨尼亚的角度来看,他是个音乐天才,却不幸患了精神分裂症,无奈辍学,离家出走,在洛杉矶流落街头。
他没有家,也拒绝要拥有一个家。
他习惯了露天的生活,习惯了流浪。
在斯蒂芬要给他找个公寓的时候,他仍然害怕和拒绝。
他代表了无数流浪者中的一个特例。
没有物质上的家园,他的所有家当都装在他那寸步不离的手推车里。
可是,他却有着多么丰富的,别人不能拥有的精神家园啊。
他拉着小提琴的时候,他看到那送来的大提琴的时候,他去听洛杉矶交响乐团演奏贝三的时候,那种沉醉和无可比拟的满足,是多少拥有家园的人所无法拥有的?
另一方面,斯蒂夫-洛佩兹,洛杉矶报的知名作家,拥有所有人梦想的东西,金钱、地位、名声。
可是他的生活却让人觉得充满了无奈和空洞。
他在影片里说了很多话,我就记得了一句:I never loved anything as much as he loves music. 与纳萨尼亚的相遇给他的生活带来了变化。
他在纳萨尼亚的执著中看到了真正的精神家园,尽管他面对的是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
故事的两面:一是脏乱的贫民窟,那种充满着无家可归的黑人,非常混乱,充满罪恶;一是白人的上层社会,以洛杉矶时报的办公室为代表,那里人们忙碌而压抑,或者看那似乎高雅的酒宴,人们的谈话虚伪而空洞。
一面急需生存的家园,一面急需精神的家园。
纳萨尼亚和斯蒂夫的相遇是一个互相弥补的幸运的巧合。
可是还有那么多的人。
都没有家园。
这样的家园,或者那样的。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八百万种死法》。
纽约有八百万人口,每个人都有一种死法,每种死法都是一个故事。
布洛克选择了其中一个讲给我们听。
我不知道洛杉矶有多少人口,肯定不少。
那里会有多少故事。
斯蒂夫-洛佩兹只是给我们讲了其中的一个故事而已,它里面包含了音乐,友情,阶层,种族,还有很多东西。
有什么关系呢?
这就是生活本身。
我们只是聆听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还有那么多的故事等待发掘。
《救赎》导演加钢铁侠小萝卜特糖泥和雷老大JAMIE FOXX合演的《THE SOLOIST/独奏者》,可谓是近期非正常人类的一个楷模。
评价不高的原因也许在电影切入点的选择上,该导演一贯喜欢将超现实浪漫主义的镜头叙事语言搀和过于尖锐的人性写实,对于《独奏者》说来,前者被用于借精神病患者视觉描绘出一幅非理性化的音乐跳跃之诗,后者则是借同样的双睛来审视一个被惯性思维左右而武断无力的世俗社会;影片调侃的基调将故事的沉重一面多少化解,却并未削减其深度,对于习惯商业片或艺术片的观众未免有点不知所措。
影片与《救赎》相仿的快节奏叙述很是有趣,也可能是该片被诟病的另一个原因。
和一般神仙化妖魔化了的艺术科学天才类型电影不同(《海上钢琴师》《莫扎特》《美丽心灵》……),本片似乎更在于表明,真正非正常的,不是沉醉于音符奇迹却与世界格格不入的灵魂人物,而是每个无法体验诗意的旁人在社会性固有思维下对异己者的分类与批判。
剧情很简单,内容却很复杂。
埃尔斯真的有精神疾病么,有或没有。
有时候我甚至觉得他在以精神上的失控来逃避问题。
最开始见到洛佩兹神经质的喃喃自语,遇到关键问题得到大提琴,得到住所,又表现的理性而符合自己的利益。
洛佩兹是真心的想帮助埃尔斯么,是也不是。
一开始他打电话到音乐学校求证是否有这个学生,学校告诉他毕业生名单里没有,因为故事没有爆点,他几乎放弃了埃尔斯。
后来对前妻获奖酒会后对埃尔斯的刻薄评论又加以制止,最后还帮助他联系姐姐。
如果洛佩斯真把埃尔斯送到精神病院,事情会如他想象中发展么,也不一定。
扼杀了埃尔斯精神上的敏感飘忽不定,也可能同时扼杀了他在音乐上创造力和理解力。
唯一同意的是埃尔斯对城市的解读,在地下通道里,有城市的声音。
那里远比一个布置舒适干净的公寓更自由。
总之这是一部情感很微妙的电影,如果你时间很多,想沉浸在一个故事里,推荐看一下这部电影,情绪连贯,节奏稳定。
如果你只想放松一下,还是不要看了,看完后还要思考很多问题,真的很累啊。
但是我们都会妥协的生活下去,一对朋友,相互利用,有争吵也有理解,最后你成了知名专栏作家,我成了乐队成员,还能开演奏会。
这真是一个美好的商业社会,不是么?
记者洛佩兹无意中在街上碰到了流浪汉纳萨尼尔,发现他竟能用只有两根弦的小提琴奏出优美的乐曲,随着调查的深入,他发现这个流浪汉竟然受过高等音乐学院的教育,带着好奇,洛佩兹开始用心去慢慢和这个患有精神疾病的流浪汉完成着心灵的合奏…… 全片用力地放射着暖人的光辉,但是看过之后,心存遗憾。
这是一个好故事,因为来源于真实事件。
但是编剧显然太自信自己的驾驭能力,没有去细致地挖掘故事背后深层次的内容,比如,纳萨尼尔发病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难道仅仅是种族歧视这么简单的原因吗?
洛佩兹,那个记者,真正被纳萨尼尔吸引的原因是什么?
仅仅是职业需要加上对流浪者的悲天悯人吗?
两颗心灵彼此靠近、共同奏鸣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当这些都不被细致的考虑,或是只是人为地涂上掺拌着流行元素的松香后,这部电影也就很难奏出感人的乐章了,所以影片中那些对贫民窟的反映、以及纳萨尼尔早年发病的过程,大多显得肤浅而不着边际,在故事的讲述方式上,也基本乏善可陈。
不过电影仍然值得一看,作为文艺片,它的文艺色彩还是很浓。
首先是两位主演的表演,特别是小罗伯特.唐尼,在片中的表演不一定完全压过杰米.福克斯,但是就他自己以往的表现来看,这次的表现已经相当出色,把自己的魅力和所长发挥的激情四溢,虽然那种对男人放电的眼神让人有些疑惑和不安,但使人赏心悦目还是绰绰有余的,由于剧本的局限,他激情四溢的表现还是略显表面化,但总体来说,比他之后出演的《大侦探福尔摩斯》要更有魅力、要好得多。
片中的音乐是整部电影最值得称道的元素,相当具有感染力,特别是洛佩兹把大提琴交给纳萨尼尔那场戏中的音乐,感人至深。
但遗憾的是,好的而音乐在很多时候都是一把双刃剑,会给你的电影增色,也会挑战你的镜头表现能力,而在这次挑战中,这部电影只能算差强人意。
例如前面提到的送琴一场戏,其实在这场戏中,两位演员的表现都相当到位,对于他们神态的捕捉已经很具有感染力,但遗憾的是,导演为了追求更强表现效果,调动长镜头强加了飞鸟的画面,这种人为而刻意的表现,其实反而消减了音乐本身的的动人力量。
而且最令人遗憾的是,电影的名字是《独奏者》,此时镜头里也是在独奏,但我们却听到了交响乐。
如果此时能够使用现场录音的方式,专门于湍流的汽车噪音间奏出现场的真实琴音,会是什么效果?
——当然,这样做难度很大,但是没有挑战,哪里会有突破?
而没有突破,正是这部电影最大的遗憾。
人生路上,不可能保持心灵的独奏。
电影屏幕上,也没有能百试不爽的单一元素,——好的演员、好的音乐,距离一部好电影的标准,还有好多路。
不要抱怨这部电影的松散,因为那是真正存在的一个支离破碎的世界。
电影里有大段的无意义自白,发自心声的自白,你的听众就在你的对面可你还是自说自话,无交流的自说自话。
电影里每个人物都有这个特点,虽然他们并不都是神经分裂。
现代主义的美在于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伊甸园,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美,它就挂在那颗属于自己的苹果树上,触手既得。
属于纳萨尼尔的美就是他的发型、他的贝多芬。
那不是对美的追求,那是和美的无休止的温存。
至于他的不安他的流浪他的癫狂,那其实都是属于他的美,you can't give him a better world you can't make him a better life。
他的世界已经完全属于那些幻听幻象。
他受到现实社会的制约,他的幻听中都是彼此矛盾的斥责,是退缩,是不安,是他的困扰。
但他拥有自己的一套感官,他不需要融入别人的世界,但他也没办法完全忽视现实。
他不需要统一的神,他需要的只是别人向他的世界投入一个尊重并温情的目光。
表现方式相对特殊,经常出现用图像表现人内心感觉的画面以及经常有两个主角同时说话,但是还不知所云的段落,很容易让观众糊涂,所以在看电影时不要较真两位主演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什么意思,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看待这个电影的叙事会别有一番风景。
“独奏者”+“杰米·福克斯”+“精神分裂症”很容易让人联想到 “音乐传记片”+“灵魂歌王”+“阿甘正传”。
但是看完电影你就会发现错了。
本片是披着音乐传记片的外衣,在讲那普世的人文关怀。
很好的电影,但不容易被大众接受!
《洛杉矶时报》的记者史蒂夫·洛佩兹最近有点不顺,骑自行车外出居然摔得鼻青脸肿被送进了医院。
躺在病床上,史蒂夫·洛佩兹的四肢动弹不了了,耳朵却敏锐起来,他总是听见不远处有人在拉小提琴。
出院以后,史蒂夫·洛佩兹开着车到处寻找拉琴的人,还真被他找到了,那人正在贝多芬雕像下用两根琴弦的小提琴演奏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第二乐章的第一主题。
用一把缺了两根琴弦的小提琴来演奏原本必须一支交响乐团来完成的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算是在将乐圣的乐谱声音化了吗?
难怪不少乐迷在观赏电影《独奏者》时,没有听出流浪汉纳撒尼尔·埃尔斯正在演奏的曲目。
既然已经让影片的主人公沦落成了流浪汉,又何必卖惨到不给他一把不缺零件的乐器?
或许,只有两根琴弦的小提琴是对纳撒尼尔·埃尔斯身份的一种暗示?
果然。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史蒂夫·洛佩兹运用他的职业优势调查到,纳撒尼尔·埃尔斯曾是茱莉亚音乐学院的学生,不过,主攻的是大提琴专业,二年级时因精神分裂离开学校成了一名流浪汉。
史蒂夫·洛佩兹将纳撒尼尔·埃尔斯的故事发表在了《洛杉矶时报》上,引来无数读者的同情。
一位喜欢演奏大提琴的老太太因为关节炎的缘故无法再操旧业,她慷慨地将自己心爱的大提琴邮寄给史蒂夫·洛佩兹,请他转交给纳撒尼尔·埃尔斯。
按照惯常的编剧思路,拿到大提琴的纳撒尼尔·埃尔斯生怕再露宿街头会丢失好心人的馈赠,便听从了史蒂夫·洛佩兹的安排进了收容所。
在那里,他重新开始了演奏大提琴课程,终于学成坐进了交响乐团大提琴组的席位,和伙伴们一起在乐团指挥挥动的指挥棒下演奏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
缘于纳撒尼尔·埃尔斯是一个音乐天才,电影《独奏者》的背景音乐中时时会“窜入”古典音乐,巴赫的六首大提琴组曲、贝多芬三重协奏曲以及贝多芬第14弦乐四重奏等等,尤其是贝多芬第14弦乐四重奏,被用在了影片的一场重头戏里:想通过各种办法,比如让纳撒尼尔·埃尔斯住进收容所、给纳撒尼尔·埃尔斯找一位老师、替纳撒尼尔·埃尔斯找一间能安居的公寓,等等,都不能让音乐天才安定下来,史蒂夫·洛佩兹再想一招,他去音乐厅商量,给纳撒尼尔·埃尔斯安排一场演奏会,并特意为演奏会招来了观众。
然而,艰难地走上舞台后,怀抱心爱的乐器依然不知所措的纳撒尼尔·埃尔斯,终于没能抵抗住精神疾病对他的摧残,在一叠声催他离去的幻听中,纳撒尼尔·埃尔斯丢下大提琴、舞台、观众和史蒂夫·洛佩兹,落荒而逃。
如若不是很熟悉贝多芬第14弦乐四重奏,也许听不到这场戏的背景音乐是该作品的第一乐章。
影片为凸显此刻纳撒尼尔·埃尔斯由紧张渐生的恐惧情绪,将这首作品由弦乐四重奏的配器改成了交响乐团,还添加了定音鼓微弱的敲击声。
至此,影片走出了我们对一部励志电影的惯常思维逻辑,亦即已经败走人生的纳撒尼尔·埃尔斯在史蒂夫·洛佩兹和一众好心人的帮助下,终于走出了精神疾病的泥淖,重新开始了天赋与他的音乐人生;《独奏者》的结局是,因为史蒂夫·洛佩兹让其签署的一份关于监护人的文件中出现了精神分裂症的字眼,纳撒尼尔·埃尔斯与在整部电影中一直试图拯救他的记者决裂了。
崩溃了的坚决不愿去精神病院的音乐天才,只好回到收容所,在那里与芸芸众生一起晒着太阳的纳撒尼尔·埃尔斯唯有在清醒的时候会对史蒂夫·洛佩兹说,对不起。
第一遍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也很纳闷:既然给了影片男主角这样的结局,又何必让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贯穿始终?
稍微涉猎过古典音乐的都知道,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别名《英雄》,创作于1804年,它的标题是《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简称《英雄交响曲》,是贝多芬创作历程上的转折点,也是其成熟风格形成的标志。
这部原本要题献给拿破仑的作品,是贝多芬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充分体现了贝多芬性格中英雄主义的部分。
既然给了纳撒尼尔·埃尔斯一个失败者的结局,影片何以多次使用充满着欢乐、激昂的浪漫主义气氛的贝多芬第三交响曲?
是张定浩的新作《无形之物》让我想起了上映于2009年的老电影《独奏者》。
张定浩的《无形之物》,不厚,内容却很厚实,总共12篇文章视野开阔地议论了弥散在世界角角落落的无形之物以及这些无形之物的存在价值。
12篇中标题为《尽头》的文章提到了两个人,一个是德国数学家康托尔,一个是一本与康托尔相关的科普著作《跳跃的无穷——无穷大简史》的作者大卫·福斯特·华莱士。
正如该书书名所揭示的那样,康托尔是一位集合论和超穷数理论的构造者,是一个企图抓住“无限”的数学家。
后来,康托尔发疯了。
该怎么理解康托尔发疯这件事?
最顺理成章也最易于被世人所接受的解释,康托尔是“试图征服∞而被逼疯的天才”。
那么,华莱士是否“顺应”民意采纳了这一说法呢?
没有!
按理,天才被逼疯对作家而言是极好的素材,但华莱士只在书的脚注里略微解释了康托尔发疯的原因——华莱士认为,发疯这件事与作为数学家的康托尔一生无关,放在脚注里解释最恰如其分;况且,吸引康托尔的工作和背景如此美丽,在那种氛围中追求真理的康托尔哪怕疯了,也不需要我们将他比作普罗米修斯。
也就是说,仰望着贝多芬的塑像、用残缺的小提琴演奏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的纳撒尼尔·埃尔斯,在我们看来正处于疯癫状态,他自己却正在体验人间最丰沛的情感。
纵然享受这种情感需要纳撒尼尔·埃尔斯付出如用交响乐演奏的贝多芬第14弦乐四重奏所传递出来的既抑郁又狂躁的情绪折磨,但纳撒尼尔·埃尔斯愿意。
所以,要问《独奏者》哪个片段最打动我,我的回答是,当前妻不解地问他为什么要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帮助一个流浪汉时,史蒂夫·洛佩兹饱含热泪地回答:“没有一件事能像音乐打动他那样打动我了。
”这句话,恐怕也是影片何以起名“独奏者”的注解了。
杰米·福克斯和小罗伯·唐尼主演的根据真人真事畅销书改编的传记音乐片,“灵魂歌王”和“钢铁侠”互飙演技。
Nathaniel是理想主义者,即使他遭受了种族歧视,即使世界上最爱他的母亲去世,即使因为逃避现实而精神分裂,只要一触碰到大提琴,他还是一如初见般的感动,由心而发的感动。
在公园,在地下道,在贫民窟,在任何地方,他沉浸于自己的音乐世界中,不管有没有听众。
他可以流浪,可以不要华服美食,可以不要尊严,但是不能没有音乐。
Lopez是个现实主义者,所以他过得比Nathaniel要好的多。
他自以为是的帮助Nathaniel,以为自己是救世主,并靠写Nathaniel的专栏获得了成功,其实他才是没有信仰的可怜虫。
他的生活中,音乐是无聊的,婚姻是失败的,曾经热爱的写作,如今也仅仅成了谋生工具。
失去了信仰的Lopez,其实远没有Nathaniel过的真实。
Nathaniel对音乐的执着信仰令Lopez反思自己的生活,从把Nathaniel当作成功的垫脚石到真正把他当作了朋友。
他开始写作,于是,有了本片的原著小说。
前段时间看“人间正道是沧桑”,那个年代的人们,都充满了理想,都执著于信仰。
只是看完了电视剧,发现自己依旧没有信仰。
这是件可悲的事,每天活得像行尸走肉一般,只为生计奔波。
Nathaniel问Lopez是不是作家,Lopez回答只是靠写作谋生罢了。
其实我们何尝没有过理想,只是当理想照进现实,能坚持下去的又有几个?
出于对两个主演喜爱,一直期待这部电影。
看过之后,和我想象的并不同。
他的主题不是关于一个流浪的有天分的琴手如后走上大舞台, 而是在探讨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片中描写的美国社会底层生活和我距离很远,所以并没有很强的震撼。
专栏作家为了寻找故事遇到了流浪乐手, 一步步的帮助他,但是最后流浪汉对他产生了依赖,这时,故事主题浮现出来。
爱心是一种复杂的感情,以偶然的方式开始,不知不觉,两个主人公之间产生了友谊。
最终作家面对了这种友谊。
如果说nothing last forever。
在我看来,现实生活中的中,友情是可以永恒的。
两男主角发挥的都不错的。就是感觉剧本没太下功夫一样。有点失望。虎头蛇尾一样。
cello :)
矫情了吧 铁男你还是回去吧
5分半左右进报社的一段长镜头。23分钟还有一个楼层移层的长镜头。53分40秒左右的一个长镜头。除此之外还有更多类似的小规模的长镜头。各种镜头和剪辑让导演看起来相当的学院派。
音乐的力量……我感动!
看到这部独奏者,它没给我带来一点儿积极、充满感激的正面意义。
共鸣,没有理由的共鸣,从内心发出的。两个摁的自我救赎,这个观点我比较赞同。影片的色调我很喜欢,foxx当然演技绝了,感觉又一个华盛顿一样的黑人艺术家诞生了。接近自毁的人设和形象不是每一个艺人都接受的,就像晚春里面的蒋雯丽、我觉得目前所谓的内地当红明星应该好好琢磨什么叫做表演的艺术
三星半吧。影片想表现的太多,结果除了两人的友谊外,其他方面都面目模糊。Joe Wright发挥平庸,两位主演特别是Robert Downey Jr.表现出色
因为喜欢小罗伯特而看的电影
社会关爱的人性光辉
天才就是天才
喜欢那萨尼专注沉醉的眼神。。。
I love jamie foxx!但他和小罗伯特唐尼这俩人碰在一块,应该碰出来点更好的东西的。
看不进去
meijin
平 不稀饭。。。
很喜欢 原来汤米福克斯这么有才
啰嗦到我没耐心
一个还行的故事。。。
jamie是个极为聪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