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漫画家为题材的漫画,就像以死跑龙套的为主角的喜剧之王一样,充溢在日常琐碎之中的,全是笑与泪。
在这部漫画改编的电影中,从乡下跑到东京的年轻漫画家荣介,与梦想成为歌手、画家、小说家的三个年轻人一起,挤在同一个屋檐下,在上顿不接下顿的日子里,度过了一整个夏天。
“看看我们能创造出什么东西。
”四个年轻人初聚在荣介家的那晚,几个人东拼西凑地吃了顿饱饭,喝着小酒。
龙三说,若干年后,等我们都成名了,回想起今晚来,一定会觉得这真是个历史性的夜晚。
只可惜那一晚一晃就过了好多年,功成名就后的“历史性”却始终没有到来。
第一晚的酒足饭饱之后,大家不得不面对的,是令人沮丧的现实。
ship 咖啡馆的咖啡和爵士乐填不饱饥肠辘辘的肚子,自喻为艺术的作品也换不来印在万元大钞上的圣德太子。
在囊中羞涩的生活中,难以点破的爱情更是奢侈而不合时宜。
当夏日即将结束时,所有的梦都不得不醒来。
在赶回老家的火车上,荣介读着友人们的告别信。
龙三说,并非天意弄人。
话是没错。
只是这样的感概,总要到挫折之后才会明白。
当荣介再次回到大家曾经共同度过那个夏天的地方,薰问他,你还想不想成为漫画家。
此时,收音机里传来的,是章一在这里创作出来的歌曲。
荣介闭上眼睛,狠狠地听着那破锣般的歌声,回忆着那些吊儿郎当的朋友们。
伊谢尔伦的风说,与青春有关的故事,似乎总发生在夏天。
那当然。
还有什么样的季节,比夏天更适合那团炙热的火呢。
PS:今晚在豆瓣FM中听到这部电影的主题曲,看了下电影简介,然后就找了个在线播放的链接一口气看完了。
这样的速度对我而言还真是难得一见。
PS 2:把以前习惯的长句切短了写出来,感觉好轻快!
PS 3:要不是那个各自从良的结局,真想给5星好评。
喝酒的最佳境界不是醉酒,而是酣畅。
当然,人是奇怪的动物,生活中并不鲜见花钱买醉的人——他们喝酒,只为寻醉。
在电影里,有一样的法则。
醉酒——刺激派电影。
酣畅——温柔派电影。
刺激派电影又可以分为两种:充斥着暴力色情、怪力乱神、奇幻特技的诸多低级感官刺激的所谓刺激,那就是类似与“二锅头”的暴烈廉价刺激。
如果仅以日本电影为例,那么它在60年代中期出现的诸多“桃色电影”就可以归于此列。
另一派的刺激,就是诸如激进的大岛渚、吉田喜重、今村昌平、铃木清顺们了。
他们以粗暴的方式与旧式日本电影决裂,以惊世骇俗的气魄推动日本电影的新浪潮。
那么,除却这些以不同方式走在风口浪尖的电影作品以外,电影之海里敦实而大量存在的,即是我认为的“温柔派”的电影。
它们对你的“利比多”视而不见,你妄想凭借它们来释放你的欲望之火。
它们甚至做不到“电影梦境”基本法则中的一条——“催人泪下”,你满腔的哀愁就是化不做泪来沾湿衣襟。
在这样的一片温吞中,你却久久不能释怀,酣畅死去。
是的,在我以为,“温柔派电影”遵循的法则就是:温柔地杀死你。
有时候,埋头在生活之海的我们也会探出头来,甘愿,让凛冽的海浪涤荡、让灼热的烈火炽伤我们那些日渐麻木的灵魂,悼念我们就要忘却的已经死去的梦想。
我们需要刺激。
然而从来没有人质疑,那些可以长久的滋润我们心田的,终究还是那些波澜不惊的涓涓细流,和冬日里的那一抹暖阳。
2007年出品的日本导演犬童一心的新作《黄色眼泪》正是一部这样的温柔派电影。
时代——激进与饥饿《黄色眼泪》的故事发生在1963年的日本。
全片之间共插入了三次黑白映画。
这些黑白映画有的甚至只是图片形式,再配以新闻解说词,像一把历史的刀,为这部影片刻上了时代的年轮。
这个年代的选取非常得有意思。
1963年,整个日本都在轰轰烈烈地筹备举办1964年第18届奥运会。
也许是巧合了,2007年,也就是现在的中国,为举办2008年奥运会,如火如荼的准备工作也正在大张旗鼓的进行时中。
就因为这样的一种巧合,两个发生在不同国家的,似乎毫无关联的年代之间,就不经意地生发开许多耐人寻味的关系纽带。
至少它们有着共同的特点:均是激进的与饥饿的。
且来看看60年代的日本社会状况:日本经济在战后得到了美国的大力支持而得以迅速复苏,并且借1964年举办第18届奥运会之际,快速勃发,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而同时期的日本电影业,却正在经历第二个黄金时代盛极而衰的哀伤年代——1960年日本电影年产量达547部,创下日本电影史上新的历史纪录。
然而因为1964年奥运会在日本举办,彩色电视机在日本变得相当普及,电影业遭遇“滑铁卢”,此时大批低预算、短周期的桃色电影粉墨登场,这类影片在当时整体电影业颓势的泥沼中,是日本电影人可以苟且偷生的最后的救命稻草。
这种状况在本片中也有直接的表现——漫画出版社主编声嘶力竭地教育荣介:“今后的读者要看的是——惊险、速度、性感的系列故事。
你不能总是走抒情风格。
”一切社会问题归根到底都是一个问题:经济问题。
一个极力渴求发展的社会,就像一个急功近利的人,很难保持足够的理智,去在经济和文化之间划一条“黄金分割线”一样完美的线,总是难免过于重视了谁,又忽略了谁。
发展问题,也总是从解决温饱做起,然后才能谈到精神和理想。
然而,“饱暖思淫欲”,物质上的困苦又似乎是繁衍文化产品的优良环境。
而物质上的贫瘠,又只能让所谓“理想的信徒们”无可奈何地去“为五斗米折腰”。
正是因为“米饭”和“梦想”这一对悖论的存在,《黄色眼泪》里的主人公们才有了发生在1963年暑假的那一段辛酸又甜蜜的有关青春的往事。
才会有影片最后的“点睛”一般的诗文——“在人生面前,青春,是如此的狼狈无能而且悲哀。
如今已有皱纹爬上额头,我们学到的是,对人生的信任和妥协。
”那样的年代里,怀梦的,当然不只是这样的四个青年。
人人都可能怀揣过梦想,只是最后大都难逃现实的罗网。
那样的经济上求激进、物质、精神又双重饥饿的年代里,感伤,应是整个时代的流行病。
主题和人物——梦想•青春•爱情《黄色眼泪》讲述的是日本的荣介、章一、龙二和圭四个青年人在1963年暑假的一段生活往事。
这段往事和梦想有关、和青春有关、和爱情有关。
这些“宏大”的,甚至是没有任何新意的主题,化作无影无形的平凡的故事和无数细碎的细节,更集中体现在影片的主要人物们身上。
荣介坚持自己的漫画主张,画自己心中的杰作。
火车上邂逅的小读者的微笑已经告诉我们,荣介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声称“艺术家做艺术以外的事情就是一种堕落”的龙二,最终也没能著述出他那本只有封面的小说集。
有关千惠的那点事关爱情的情感也不痛不痒地消失于无形。
章一曾经告诉朋江:“我会继续唱歌,因为那是我的生命。
”,他不在七夕赴朋江的约会,因为“现在的我,不能浪费时间和钱”。
后来岁月告诉他,他所以为的爱情,原来并不是爱情——他支支吾吾地说出“做爱真没意思……到后来还有点扫兴”。
后来生活告诉他,他的生活里也可以没有了“唱歌”。
经历了“大喜大悲”的圭,终于折断了画笔,写下了“遗书”,挥别了青春的梦想。
虽然影片讲的是四个人的故事,由碟片以及宣传海报的封面设计来看甚至是五个年轻男孩的故事(但这种设计极有可能是出于宣传的考虑,因为出演该片的这五个男孩是日本一个偶像组合的全部成员),但是如果稍加留意就不难得知,《黄色眼泪》的主人公应当是漫画青年荣介。
这一点有许多地方可以佐证:首先,影片开头有一段关于漫画的独白,就是荣介的内心独白,由此,我们甚至可以认为这段有关往事的电影,完全就是荣介的回忆。
这段独白也可以看作他为什么执拗地坚持自己的漫画风格的根本原因(这段独白还有很多可供挖掘之处,但为了行文的规整,我且在此部分就说到这里)。
第二,从影片人物的出场顺序来看,荣介是第一个出场的。
他的一脚罐头发出空旷的咣当响声,影片徐徐拉开序幕。
然后荣介正式出场更是用了一个比较出挑的影像方式——定格,然后配合荣介妹妹的解说词。
其他人物出场则没有这样的特殊待遇了,稍微有点性格特征体现的就属章一了,运用的方式是——“先闻其声后见其人”。
哼唱着歌曲的章一的脸入画,很呼应他热衷音乐创作的特征。
再回到荣介,影片的闭幕仍然是以荣介画着漫画的场景告终。
另外,从影片的故事人物关系来看,所有的人物几乎都是围绕着荣介串联起来的:荣介的母亲、妹妹和他的三个朋友们。
再有,从最后的结果来看,四个做梦的少年里,惟有荣介是将自己的梦想坚持下去的人,而其他的三个男孩,都在暑假结束之时,也终结了自己的梦想。
当然,从作者的影像文本中来看,关于最终四个年轻男孩是否坚持梦想了还是放弃了梦想,都没有褒贬或者评价的意思,电影作者自始至终,都只是非常平静地向我们讲述了那样一段有关梦想有关青春有关爱情的故事。
风格——彻头彻尾的漫画电影选材上,“本片的原作是有‘青年漫画之祖’之称的已故漫画家永岛慎二的名作《年轻人们》。
该漫画曾于1974年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黄色的眼泪》,在NHK电视台播放。
”影片开头部分也有“献给永岛慎二和关于这部作品的回忆”的字样,另外更附上了永岛慎二的画像。
正如上文中提到,影片接下来就是一段荣介的独白——“战争在我八岁那年结束了,当失去一切、怀疑一切的时候,给予我和我的朋友们以勇气的是,漫画。
《丛林之王》、《铁臂阿童木》……”。
这样一段似乎和电影故事正式开展有“逻辑断层”之嫌的独白,真正用意可能就在于借荣介之口,来表达导演对日本漫画文化的深切感情以及厚重的敬意。
除了这些显而易见之处,漫画风格更是深入了《黄色眼泪》的骨髓。
且看四个主要人物的服装设计,除了最后时间跨度长达两年不得不更衣以外,在整个电影约莫四个月的时间跨度中,荣介、龙二、章一和圭自始至终都基本没有换过衣服装束。
他们的造型是相当模式化的。
这一点在漫画中特别的明显,举个例子:我们是否看过机器猫换过衣服呢?
就连中国的孙悟空也无分四季,坚持一套经典的打扮不动摇。
人物表演上,《黄色眼泪》的导演也成功地将漫画风格彰显得淋漓尽致。
几位偶像团体组合的成员,虽然主业不是表演,但是之前也都有过从影的经历。
在该片中表现得也都相当称职。
木讷、加上少许的夸张,也意外地营造出了许多漫画式的惹人嬉笑的效果。
这里值得提及的有几个场景:荣介去鲛岛老师的工作室里赶工,鲛岛老师装做晕过去了,众人方寸大乱,争相观看,众多人头在走廊之间叠成人墙状。
熟悉日本漫画的人一定对这样的场景非常熟悉,因为这样风格的夸张在日本漫画中简直比比皆是。
再比如,荣介、龙二、章一和圭四个人挤在荣介的小屋子里喝酒、吃饭、唱歌、谈理想诸如此类的场景,出现过好几次,这样的镜头视角却都被导演处理成从天花板的方位向下垂直俯视的角度,这样的角度来拍室内戏,要说是电影的首创,还不如说是延承了原著的漫画风格。
除了主要人物的表演,次要人物的形象更是几乎被简化到了符号式的底线。
导演把“漫画式”的精简风格用到了极致——我们永远不知道那家盖饭店的老板为什么总是那样冷峻、三次出现的重要场景——典当铺的奶奶和大叔的脸简直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喜剧效果、米店老板可以震慑人的脸、山岸的动画片式的脸、阳光美女扑朔迷离的双矒、乃至那只名为小野良的从不会挪个位置站的小狗……当然,电影毕竟不同于漫画,电影在营造既定的效果方面,至少比漫画多了一样利器——音乐。
《黄色眼泪》虽然改编自漫画,甚至风格上也延承了漫画的风骨,但是它绝不止于漫画的翻拍。
在电影《黄色眼泪》中,我们可以随处可见一些很考究的视听语言设置,导演犬童一心的功力也由此可见一斑。
深沉一如“车站送别”一场:龙二、章一和圭收到了荣介母亲病危的电报,他们为不在家的荣介打点好一切,来到火车站等待荣介回来。
荣介从朋江那里感伤归来,刚下车就又见到了在车站等他的这三个好朋友。
三个人把坏消息以及准备好的东西一一交给荣介,荣介错愕和悲恸中提着朋友们帮着收拾好的行李匆匆离开,却又回首。
就在这个段落中,导演没有用任何音乐,也没有多余的台词,只用了几个中规中矩的正反打镜头,就恰到好处地把荣介和朋友们的千言万语化在了镜头中,清浓意重。
然而,这部追忆青春的影片格调并不是沉痛而惨烈的,里面也充斥了许多轻松诙谐的场面。
诙谐一如 “神智不清女出场”一幕:镜头对准了一个憨胖的小女孩,然后配以隆重的音乐,这样失调的声画对位,已经有了喜剧效果,观众好奇地追随小女孩的视线,下个镜头便是,众目睽睽下的奇怪的“神智不清女”袅袅走来。
另外,电影的片尾字幕设计以及后来相关电影产品比如电影海报、DVD碟片的设计,都采用了漫画人物的形式。
这一切都显得相得益彰、大有和谐统一之美。
结语关于青春,谁都有无限的惆怅无限的感伤。
《黄色眼泪》无意刺痛你的旧伤,无意告诉你现实的冷峻,只想要,氤氲做一团暖暖的气,然后,温柔地杀死你。
私人榜单里永远的NO.1。
一部关于青春易逝、梦想式微的电影。
导演用大叔的视角回望青春,淡黄的色调滤去狂热躁动,留下狼狈悲哀且无能的平和与释怀,轻易就感动了自己。
两个小时的电影里穿插了好几首好听又怀旧的歌,配乐也总是欢愉。
淡淡的色调,缓慢的节奏,琐碎的叙事,《黄》里也有哀愁,可这哀愁做不到潸然泪下,只在一片温吞里让人轻叹。
青春终究散场,人生无可避免的留下遗憾,但就像诗中所说,并非天意弄人。
时过境迁,当青春不在,想起那些与青春同在的人和事,想起那段狼狈无能的时光,应该都能用笑容原谅和珍藏。
结尾处几人多年后重聚,平添了世俗却让人踏实。
冬日的下午,窝在家里,盘着腿,跟时光一样慢的看完整部电影。
比想象中的好很多,毕竟一部顶着爱豆组合全员出演的“光环”电影很容易打下“偶像电影”的标签,好险它不是。
整部画风都非常昭和式,从布景到故事内核,四个艺术青年怀揣对各自的梦想聚到一起,漫画少年荣介,吉他少年章一,作家少年龙三,油画少年圭。
画面是昭和年代的色调,火车,街边小店,当铺,少年是昭和年代的少年,都有着一颗躁动不安的心。
四个少年相聚在夏天,都怀着对艺术的极大向往,挤在荣介小小的屋内,时刻被钱所困扰着。
很讨巧的是整部以nino饰演的荣介展开的,nino对这种小人物的把握应该是全团最有经验的,无论<敬启父亲大人>还是<温柔时刻>都能清晰的表达出小人物的张力与性格。
最惊喜的应该是aiba,夏日晚风坐在窗边弹吉他,脚下是微醺到手撑不住头的朋友。
这就是青春啊,这就是夏天啊,虽然跨了大半个世纪,仍然让我感受到青春的共鸣。
一星一定是留给配乐的,两首主题歌太契合电影了。
我們究竟是被自由引誘 還是真正征服了它。
我們究竟是擁有了自由 還是迷惘於它的假象。
要到什麼時候才認同自己其實是個普通的人類 認同了殘酷的現實那也就是與青春告別的時刻。
人生如夢我們必將度過狼狽 無能 且悲哀的青春額頭乍現第一道皺紋之時我們領悟到的是對於人生的信賴 及認同親愛的朋友我瞭解你的一切因此現在我想到你會綻放笑容直到現在才終於明白並非天意弄人並非天意弄人啊。
人生如梦,我们必将度过狼狈、无能且悲哀的青春。
当额头乍现第一道皱纹之时,我们领悟到的,是对于人生的信赖、以及认同。
亲爱的朋友,我了解你的一切,因此我现在想到你,会绽放笑容。
直到现在终于明白,并非天意弄人,并非天意弄人啊!
完全没有想到,ARASHI的五位还能出演这样朴素的电影,脱下华服的他们竟然还有着如此青涩的味道,虽然对电影的评价不高,以小人物的平淡生活来看确实平淡过头了点,但主要还是因为对那段历史的不了解直接导致无法感同身受,而对那些经历过的人来说,或许就是最完美的记忆了。
难怪电影在本土能够大受好评,不单单是偶像团体的人气使然吧。
就像突然想到吴君如的《金鸡》,同样是从小人物的眼光来看待一个地方几十年的历史变迁,当时就让我生出很多感慨。
摆开历史不提,告别青春梦想的夏天,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曾经历过,就像五个人去浴室路上公介问大家什么是自由,自由就是做自己愿意做的事,能大声说出这样答案的人,其实还只是孩子吧,当终于明白为了生存必须放弃自由、为了赎回自由必须努力生存下去的时候,大概就可以成为大人了。
所以最后才会说出这句“并非天意弄人”,在某个时候不得不放弃梦想也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四个人共同生活的夏天,从开始的时候就知道终会结束。
因为相聚是为了在无法独自生存下去的时候感受到互相依赖着的安心,而分离则是为了在孤独或寂寞的时候可以怀念着相聚时的美好。
“别想着一直都做个抒情作家似的漫画家。
” 漫画家又想起那个人理所应当的样子,想往他脸上揍一拳,以手冢治虫为契机诞生的梦想,岂容你胡乱篡改。
“我啊,只是想要继续珍惜自己的世界。
”所以我不愿意放弃纯真的向往,不愿意为了讨好他人画时兴的漫画,我只是这样一个贫穷潦倒,每天笔耕不辍却无人问津的漫画家而已,仅此而已。
母亲病重的夏天,漫画家荣介,梦想做画家的圭,一心当作者的龙三,热爱唱歌的章一聚在一起,演了一出胡闹的剧送了荣介的母亲进东京的医院。
四个人在昏黄的街道告别,奔向各自的梦想。
青春在微笑,然而他们那时候并不知道这并不是理想的土地,无所依附又偏执,纯粹靠喜爱去做事的家伙,终将与初衷背道而驰。
直到音乐响起我才惊觉电影结束了,脑子里的印象,除了温黄的阳光,热闹的街道,时代感强烈的建筑,饭馆老板的女儿和嫁了有钱老公的女人,还有闷热的二层小楼里四个男人不拘小节的日子, 大抵就是狗吠,下雨,汤屋和浓郁的汗水气味了。
说白了,这是一个平庸的故事,平庸到我只能感受到生活不易,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女人大致相同的追求、挣扎和不那么相同的结局;平庸到我只能感受到不是一腔孤勇就可以涨满腰包,不是一味坚持就可以打动编辑,打动画商,打动观众,打动自己;平庸到我只能感受到温柔的刀子剔去年轻的笑容,并行的身影,曾经的信仰;平庸到给出一个人人都能猜到的,却永远不想面对的结局;平庸到面不改色的告诉观者:这样的理想只有一个夏天那么长,所有的少年终将舍弃他曾经捧在手心无比珍爱的梦想,诸如龙三卖掉自己的钢笔,圭折断了自己的画刷。
那个夏天,是四个没有出头之日的少年,靠酒来麻痹,有钱就挥霍,没钱就典当的夏天。
是荣介内心挣扎的夏天,他为了友情想要努力的赚钱接纳自己的朋友,却又忍受着终日空谈梦想的他们,喝得烂醉的荣介说出了那句话“你们,快从我家搬出去吧。
”然而那三个人一脸急迫的送他去看病危的母亲最后一程,他又变得感激了。
人性,既自私又懦弱,既宽容又温柔,既脆弱又容易变得坚强。
还有单纯的圭,真的是一个很容易被动摇的人,第一次只是因为遇见了一个一面之缘的女孩儿,第二次是被从未相识的人典掉了画却被欺骗成被人买走了,第三次是被一个精神不正常的女人骗婚。
无奈的他疯了一样的笑了,折断了自己的梦想,安静了写了遗书。
祭奠曾经的自己,祭奠留下的汗水和眼泪。
不论是抱着吉他的章一,还是一个字也未写成的龙三,都在那个离别后的日子里选择了忘记自己的理想,也许我该称赞始终如一的荣介,但是却无法笑着说,因为不论谁的人生,都满是艰难。
也许,饭店的女儿只是不愿意再忍受寂寞等章一了,不愿再忍耐每天不快的父亲,所以她逃出去寻找出口,却高估自己落进泥潭,最后爱着她的佑二和她结了婚,可我只看到那个下着大雨的晚上,她用了全部的爱情和勇气把自己给了章一。
最后是那个嫁了有钱老公的女人,她找了荣介几次,穿着精致,神情净是落寞,她嘴上说着“我爱我的丈夫”,可心里却是想拥抱荣介,但是荣介并不是她最好的归宿,内心的私欲让她想拉拢他,所以她让他去丈夫旗下画漫画,当荣介听到收音机里章一那首熟悉的歌,他终于吼出内心的想法。
她一言不发转而离去,脸上似乎带有微笑,可能也是忽然看清对他仍然偏执的曾经的自己和现在生活的矛盾,看到了最初的单纯。
所以最不悲剧的人物是佑二,他一直勤奋工作,娶到了喜欢的人。
人到中年的四个人在以前的小酒馆谈天说地,谁都没有不开心,所以时间和酒真是好东西,能让人心潮澎湃,满怀激情,能让人忘却痛苦,放大美好。
说到底,也还是一个平庸的夏天,平庸的故事而已,除了一起去汤屋,没剩下什么可以侃的了。
四个人都这么想的吧。
这就是日本电影的画风啊,它可能没有大起大落,但是,生活本身也并非惊涛骇浪,它所讲的是人生,是真正的生活,是时间流逝,而我们无能为力,却也拼命地想要抓住点什么。
这样的努力或许得不到回报,或许并不光辉灿烂,还有些狼狈和窘迫,但是渺渺一生,只要认真地去对待,就足矣。
那个俯在桌上画着漫画的少年,那个轻弹着吉他的少年,那个写着不知何时能成稿的书的少年,画着没人欣赏的画的少年,头上叠着毛巾傻笑的少年。
是最平凡而普通的青春,也是最美好的青春。
夏天是什么呢?
夏天是无尽的闷热与刺眼阳光,是不休的蝉鸣与偶尔的树响。
夏天就是如此单调、乏味的东西,但是它仿佛一直在,一直不会结束。
这就是青春,无趣地等待着成为大人的那一刻,似乎永远不会完结,但是终于有一天,孩子会发现,夏天已经过去,自己不可复返地长大了。
我总是摸不透各种剧和电影要表达的主旨。
只能感受到我感受到的,又说不出来的。
我以为人生应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但是一整个夏天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到最后却都放弃了。
到头来不过是一群意志薄弱的年轻人而已。
想要最舒服最轻松的生活方式,但是其实在那之前必须学会生存下去。
我现在也只是在重复着他们说着梦想的又自由又窘迫的那样的时间而已吧。
もどり雨真是首好歌。
以及颜的顶点的二宫先生。
多年以后,想当歌手的吉他男成为了建筑工地商,想当画家的内向男成为了酒吧服务员,想拿芥川奖的作家男成为了旋转门推销员,当跑杂小工的小孩回家种田娶妻生子,当初被认为出卖了自由换来四万六千元的漫画家还在画着自己的小漫画。
这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关于夏天的记忆,我们选择了梦想,我们坚持了梦想,然后我们走进了另一个现实。
我们从没有抛弃过理想,只不过理想给了我们另一条选择的道路。
就想在那个小房间嗡嗡了一个酷暑的电风扇,即便它曾经被拿去换成食物,最终还是被当了回来。
于是当我唏嘘着这个夏天快过完了却还是离我的理想遥遥无边,那是因为我从未给我自己一个像这样独一无二的夏天。
-比《蓝色大门》还忧伤得让我蛋疼的后记
在荣介灯下的笔触中突然结束了,家里很静秒针的声音一格一格越走越响,很空很无措。梦想太美好了,人显得这样渺小,但纵然是夸父逐日那里也仍然是想去的地方。这不是什么偶像电影,每一个人都很真诚,荣介将被退的画作拿给小孩的那一刻,圭的人物肖像,龙三的空白本,章一的吉他,心酸但是,真好啊。。
坚持梦想太难~曾经坚持过的时候都是珍贵的回忆
昭和时代很青涩很质朴的感人。看着每个人都做着和自己梦想初衷不同的职业时觉得微妙的心痛,因为自己也都是这样的。我们的青春都是这么仓促、窝囊又狼狈的。5个人都像被雨浇过的白兰一样,透彻的让人揪心。 PS,最后Nino画画手其实是Leader的,这种细节也好有爱。
为什么関8没有自己的剧……
典型的日式电影啊 果然团饭会看出不一样的感觉哈 大家青春颓废感真的好棒啊!团爱最高!
很复古,很平淡,很躁动…然后,松润简直就是小龙套,翔少的LOOK很SHOCK,Leader的手写体很漂亮…
“因为我们是意志薄弱、平凡的人。我们就是如此普通的人。这样的夏天,我们是再也不会遇到了吧。这个夏天流过的眼泪,也不会再流了吧。再也不会有。”
170121 看到58&#39;03&#39;&#39;,180223重新看完。润觉得松润出来那么皮一下很开心。最后一个电影夜了,特地留了这部不会太大情绪波动的稳妥慢电影结束。就像漫画家抗议着thrill speed sex一样,我们抗议着快节奏的爆米花电影,抗议着匆忙结束的假期。涙の流れ星是一首好歌。
时间和现实联手谋杀了自由与梦想,将它们永远的掩藏在昭和年代的那个夏天
没有最后的约束,那么喜欢
即使不够深刻可还是很喜欢
只关于坚持的理想与诚实的挫败感。
只不过有些人的梦想,选择坚持了下来。
自由是荣介画漫画 龙三写小说 章一写歌唱歌 下川画油画 我果然最喜欢昭和年间的日本
轻慢的节奏,没有共鸣,但不禁感叹,哎,青春一场梦,感觉无限可能,却又没有可能~~~
一群血不呆银亲的演员!!!
挺有趣的,剧本和拍摄都还行,但三个臭皮匠演技实在太烂了,换个人应该效果会好很多。
快进.无聊,用浪费青春的故事来浪费观众的时间。
淡忘了,節奏很慢。
梦想与现实、爱好与工作,能够真正将二者合一的人太少、太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