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了别人的剧透才真正看懂了这个片.都是关于精神病患者心理的电影(怎么跟<深海寻人>很像呢)不知该说什么好,是庆幸自己终于看懂了故事的玄机,还是,为一个精神病人感到悲哀.我想,导演想让我们体会的,正是精神病患者的世界.一个你可以发奋的去编造,却又不受控制的世界.精神病人的世界是永远没有结局的惊悚电影.只有惊吓,没人分享.
你认识不认识一个这样的人:平时沉默寡言,也不参加什么社交活动,好像没什么业余爱好,生活很简单,从来不啰嗦,给人感觉很安静。
如果不是他实实在在在你身边生活,或者他离开你一段时间,你一定会慢慢忘记世界上有这么一个人。
人们形容他的时候总是用“He seemed like a nice guy/他看起来像个不错的人”。
是的,一个不错的人。
因为他太安静了,根本不跟人交流什么,没人知道他平时做什么,想什么。
这样的人不会影响你,也不会打扰你。
虽然经常碰见,却很陌生,所以我们总先把此类人定位为一个不错的人。
本片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安静的男人,用映像来表现他的内心的多变。
正因为表面安静,所以有更多的时间来思考(或者叫胡思乱想),不善于表达内心,心理暗波涌动,因为总被人忽视而煎熬和挣扎,常常幻想,有杀戮的冲动,又抑制得一点不外泄。
这种外在表现和内心心理的巨大反差,像一颗定时炸弹。
本片情节虚虚实实、荒唐与合理不断交替,其实是男主角内心的挣扎:憎恨自己的处境和地位,不自信却幻想突然一飞冲天,软弱却幻想勇气,安静的表面下是颗浮躁不安稳的心。
个人觉得是部很好的电影,情节设计也是很有意思的。
俗话说得好,狗急了还跳墙。
不爱言语的人不等于没想法,欺负老实人过头了,老实人也会爆发的,只是形式不同而已。
那些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的社会新闻,其实就是一种内心矛盾激化开来的爆发。
先谈下情节,我觉得整部影片是发生于麦当孬弯腰捡子弹时的幻想。
这可以从几点看出:影片结尾他的上司大声斥责他那么快又找不见了,这与开头上司让他不要走开,开完电话会议马上回来找他是相吻合的;他最后踩住的子弹,也正是开头滑落出去那一颗。
另外一点,瓦妮莎重回办公室后,说要看到杀手的眼神就好了,麦当孬说要是他看到是你就不会开枪了,瓦妮莎反复问他为什么,麦当孬只是说他就是知道,可见所有都是他一手导演,所以当然知道。
如果说这些情节不是他幻想出来的,那么公司让一个“见义勇为”者来当创意副总,这显然也不合情理。
所以我觉得所有情节只不过是麦当孬受到上司太大刺激的一种对平日幻想的“升级版”。
基于此种理解,麦当孬是个受尽办公室压迫,并且爱幻想的人。
但他的幻想也是基于现实和逻辑的,在他导演的情节里,只有让瓦妮莎几乎全身瘫痪才能让他感觉到更接近这位自己心目中的“百灵鸟”。
随着幻想的展开,他变的开放、活跃、进取,真正变成了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个人”。
但生性多疑的他,在虚幻中仍然本性不改,最后还是以精神崩溃回到现实中来。
这段虚幻之旅也不是完全没有意义。
最终让他认识到就算获得他想要的一切,他也永远是活在烦恼之中,那么也许错的并不是这个世界,只有他才是那只得了病的羊。
但这样解释仍然有问题,开头结尾两次办公室布景有别不知如何解释?
更多我喜欢的电影:http://www.cnweblog.com/alwayscy/category/14497.html
又一部独立制片的经典,故事性、悲剧性、真实性,还有蒙太奇。
一个中年发福的单身男人,留着深棕色稀疏的过时发型、宽大的金属边眼镜、唇上一抹黯淡的胡子、款式永远不会过时的夹克。
此刻,他正坐在“笼子”式的办公位里,显示器上的热舞妹公仔随着震动摇摆着,办公桌上放着他老土的公文包,周围的人各顾各的或忙或走动着,他站起身环顾了四周,然后坐下来将那把银色左轮拥握在怀里,慢慢的、吃力的将一颗颗子弹填进去:第一颗子弹 给那个办公室小丑 第二颗子弹 给最具亲和力小姐第三颗子弹 给“笨鸟早入林”第四颗子弹 给那个马屁精第五颗子弹 给哪个忘恩负义的小人最后 但不是最无足轻重的。
第六颗......克里斯汀·史莱特,《断箭》的男主角,还有《风语者》。
这次的形象有些意外,但塑造的非常成功,并不仅仅是形象,相信他在拍摄前一定下功夫钻研过步伐和身形。
厚重的步子、走路很少摆动的手臂、紧抱公文包时紧缩的肩膀,还有从沉默转而愤怒时蕴藏的骇人的爆发力......联想起拉塞尔.克劳在《美丽心灵》中的步伐,还有眼神,我不知道该如何比对,克里斯汀·史莱特在片中的肢体表达多于眼神,而罗塞尔.克劳的眼神多于肢体,但这不能断定两者演技的高低,也许是因为史莱特眼镜的有色镜片显得有些浑浊,也或许是史莱特凸出的眉骨。
我不能接受这个结尾。
因为当瓦妮莎经过时,他会闭上双眼昂头呼吸想象中的味道,脑海里印下那个阳光的微笑,这是个懂得如沐春风的男人。
午休时,他会安静的坐在路边,一边幻想一边吃下那个小块的三明治,这是个安静的男人。
在影片的前半部,苦心塑造的这个戏剧性的“小人物英雄”,在后半部里却是个患有“假想症”的失败者。
难道只是为了用“蒙太奇”手法引申出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尾?
保持完整的真实性该有多好,也许这是导演在剪辑时留给观赏者的一个命题。
平静之后,完整的回顾这部影片,自然就会比较好接受一些,因为这本就是一个完整的悲剧故事,只不过表述手法曲折了些,就难免先入为主了。
鲍勃临死的时候,会永远记住瓦妮莎的表情,渐渐远去的模糊的最后一眼。
相信瓦妮莎也会记住鲍勃死去时的表情和眼神,有绝望?
满足?
还是割舍?
瓦妮莎会知道这个每天在他身边却从没留下印象的人叫“鲍勃”,却是在他死后。
不朽的是爱情。
"有时候,弱小和生病的羊必须作出牺牲才能拯救整群羊."这就是这部他妈的狗屁电影想要告诉我们的,当你不小心成为窝囊废的时候,或者说命运中注定你是个窝囊废的时候! 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干掉自己.当鲍勃对着自己脑袋开枪的时候,世界根本没有因为他的死而改变什么.垃圾本来就应该待在垃圾桶里,而漂亮的女孩BJ技术一定是一流的...
不在YY中沉默,就在YY中爆发。
YY着和心爱的女人一起坐在楼顶看 落 飞 机开场白:“过去的生活比较容易,人们懂得如何做一名爷们。
面对错误的事情,你可以挺身而出,你也有这么做的权利,也有这么做的义务。
你生活的方式,你受的教育,使你在挺身时有备无患,哪怕被打得满地找牙甚至一命呜呼。
后来发生了某些事。
我们通过了体面的法律,律师成了我们的呵护者,过去快刀斩乱麻搞定的事情,现在淹没在官僚机构的文件中,这就是我们说的文明,爷们再也不能对身边的坏事挺身而出,他们不得不通过法律和律师,在漫长的官样文章中跋涉。
女人要平等,就给她了平等,不是因为他们拥有了一切,而是因为男人在秩序的外衣下统统被阉割,我不管你怎么说,这不是进步,也不是进化,需要有人挺身而出,他不怕牺牲,他敢于挺身而出,像个纯爷们,敢于和不公正的世道进行斗争……”
最喜欢莫康诺和库尔曼对话那段.反复的看了好多遍,两个内心压抑的人的坦诚交流.... ...how does it feel? satisfy.... ...... ...
这片,讲的是一个大公司里的小职员Bob如何孤独压抑,每次压抑到快爆的时候就想用枪把自己痛恨的同事杀了。
可是到关键关头总是因自己的胆小而没有成功。
一次当他正准备动手的时候,另一个同事快他一步先动了手。
而他因这件事成了英雄。
也因为这件事,公司给了他很高层的职位,车,众人的拥戴。
也因为他煽良,让美女的心爱上了他。
让他过了一段很自在,很快乐的生活。
可是这种生活只是别人给的,是运气得来的。
当老板发现他竟爱上他曾经抛弃过的美女时,豪不客气地一针见血指出:美女这时会和他在一起只不过是因为美女现在无法动弹而已,根本不会爱上像他这样的人,如果美女恢复了,是看不上他这样的人的。
而当他发现美女在稍恢复一些时,竟又和老板有了暧昧关系。
当他质问美女时,美女也承认他们是不同世界的人<我想美女所说的不同世界的人,是指阶级不同吗?
他们之前的职位差别很大,难道这就是可以作为人不同等级的指标?
>我记得曾有个寓言讲的是有一个装满镜子的房间,每个人走进去,都将看到自己的真面目。
而大部分的人都将承受不了真相而自杀。
有多少个人知道自己的真面目呢,又有多少人敢于面对呢?
我看到有影评写说他是因为自已的严重的心理问题而自杀。
这样写我认为太简单太孤立了,心理问题每个人都有,还有那些环境问题,还有很多很多的因素,都会让人无法忍受这个世界。
可是我们要很发现,在影片开始阶段,他把他无法忍受的世界归罪于别人,他是要把他痛恨的人干掉。
这时他只有感受到愤怒。
可是他最后干掉的人是他自己。
因为他最后发现在之前他愤怒他没有得到他想要的;愤怒周围的一切。
以及后来即使他得到了一切,也只是表面的。
都无法掩盖他在这个世界他是卑微的他自认为的“真相”。
而他之前错误地将愤怒归于环境问题。
可是后来发现换了环境有了物质上的升级也于事无补。
在他的世界中“真相”就是:他被周围人归为下等的一类,影片开头他内心不承认这一切只将原因归为环境,说实话,那是个畸形的不公平的环境。
他感到愤怒无比<我认为事实上也是如此,没有人是卑微的,差别的只是物质的丰富与精神的高贵与否而已。
>甚至愤怒到要杀人,这时他的愤怒还只是单纯的环境压抑痛恨环境。
最后他“发现”“真相”是:他和别人相比是非常卑下的,而美女也不可能真正会爱上他。
他的这种“真相”这种“卑微”其实是以那种畸形环境下的灵魂低劣者的标准来衡量产生的。
只要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就会意识到这点。
很可惜,影片的主人公只是一个懦弱的看上去也不怎么动脑的人。
所以他发现的真相只不过是以他的周围人群的眼里的真相,他本身自已无法超越这点,无法拥有更强大的思想来看待。
而他无法忍受这种他认为的真相。
所以这时就不是愤怒了,而是极度的悲唉与痛苦。
因为不能承受自己的“真面目”而最终选择了自杀。
可是我想说的是,他是被他自己的懦弱杀死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大部分的人都有经过极度不满自身或环境的时候,有的人选择的是更消极,有的人选择的是抗争。
不管自己的能力是不是真的很不行,都理智或盲目地反抗争取。
而影片中的BOb代表的是消极的那种,影片为了渲染效果,让他选择极端的方式那就是自杀。
其实他只有一样东西他无法改变那就是懦弱。
懦弱到无法承受自己的面目。
他如果不是懦弱的,即使了解了真相,即使痛苦,但是选择的会是另一种对待自己对待生活的态度。
可是大多数我们生活中的人遇到这种情况,会是如何呢?
可能除了少数人会抗争,多数人也是懦弱地选择默默地抑郁下去或是抱怨,想改变却根本没有能力找到出路。
但是生活总是会有各种解药来拉住这些不断下坠的精神世界而不至于寻死。
高级点的有宗教,各种体系的哲学,各种世界观人生观。。。。
多得不得了。
每一种都可以让自己感觉良好并自以为很有深度以此来弥补在现实世界中的失败。
如佛教就是一个很有效的心灵鸡汤,如果你接受它,它可以保证你在最严酷的心理环境和现实环境中快乐或至少平静地生活,应该说是生存。
当然它一些别的作用比如用它的一些信条来让世界不至于陷入混乱。
<这就是我对宗教的理解>。
低级的有<<读者>><<知音>><<做人与处世>><<于丹论论语>>之类的温情到滥情的心灵鸡汤可以很及时很快的安抚自己的心灵。
而且这些只要会识字都可以喝上这些加了大量劣质味精的“心灵鸡汤”如果你是个不喜欢或没有时间用脑子的人,这些东西足够你那短短的一生了。
如果你再对文学有些兴趣你还可以看看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那真的是一部高级鸡汤了。
高级在于一样的汤装在了MS高档的碗里喝。
当然还有另一种类型的鸡汤。
在另一类的温情作家眼里 ,如王安忆看来,抗争是没有必要的。
只会有更无奈更悲凉的结果。
在她的眼里,人是极难逃脱自身所在的那个阶层<痛恨这个人类自己强加在自己身上的东西>,在她的眼里,个人的力量是微小的。
在她看来,最适合最幸福的就是承认这个世界的次序,承认它是合理的前提下,好好地安于自己的阶层,好好地让自己从内心来欣赏这个阶层所拥有的一切。
这一点其实和于丹本质一样,与<<读者是>>与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一样。
<于丹心让我从内心反感的一个原因是她让我觉得伦语是承认这个世界是合理的前提下来探讨那些孔子的没有责任心的YY> 而以上这些东西都让我愤怒。
因为人还有一个东西叫做愤怒。
如果每个人都生活的艺术了,都于丹了,都读者了,那世界将是一个被阉割的世界。
这些鸡汤我希望不要充斥全部我们的生活,就像我们不能靠鸦片生活。
希望是真正的鸡汤也能占到一定的比例在而不是全部都是味精水。。。
http://23du3.taobao.com/
今年看过最好看的片子,没有之一。
虽然今年片单里还有很多片没有看,如铁男,功夫胖大,Once,等等等……下文可能会有小透,最好观赏过看讨论。
先不评论片子里的人物,先看一个小小的线索,那条会说话的金鱼。
首先,看着扭曲而烦躁的男主角是件很痛苦的事情,但是金鱼那顺溜的脱口秀让人有放松的心情,比起很多扭曲主角总是抱着头挣扎着自言自语来真是好很多。
金鱼也是唯一关心男主角的生物。
虽然总是在怂恿他,虽然仍然是主角的自言自语。
女主角很出彩(绝对不是因为她在片子里边脱了……),从几次呐喊可以看出她真是很痛苦。
特别是第一次,很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
心态也很真实,至少个人觉得很真实。
个人觉得男主角其实不是片子的重点,重点是看他嬗变的心态。
每一个男人的成长都是因为一个女人。
不能说男主角是不是因为女主角的感召才做出了最后的选择。
这可能也不是最好的选择。
但是这种选择对社会的伤害是最小的。
“羊群中总会牺牲一些羸弱的有病的来保全整个羊群的生存。
”关于片子要传达的意思,就仁者见仁了,个人观点用一句话引述:“人从未存在过,存在过的只有人类。
”人毕竟是社会性动物。
宅虽然不是坏事,也不见得是好事。
虽然片子里的主角是心理疾病,而不是宅。
再说一些细节方面,汽车的高速,和飞机的噪音都这是一个浮躁而容易让人慌乱的社会。
火柴上画是Icarus飞向太阳,暗示的是“飞向自由和光明”的主角的悲剧下场。
和女主角ML完男主角也在看的是那个美丽的画面。
男主角的第六颗子弹是留给自己的,懦弱的他因为第六颗子弹一直迟迟不肯下手,在酒吧喝酒的某个细节就是男主角已经喝了5杯,但是第6杯他就萎了……在给女主角动手术的时候护士问(是不是护士问的记不太清),什么时候去斐济,个人觉得这里是向
”表达的也是对过分关注的不满。
当男主角幻想女主角把他从轮椅上拉起的时候,实际上是暗示女主角对男主角心理上的辅助。
据说,类似He Was a Quiet Man这样的语句一般是当墓志铭写的。
海报上的“Sometime a handicap is all in the mind.”实际上是最大的剧透……还有几点不懂的是蜂鸟的喻意不太理解。
飞机轮胎掉下来是怎么回事?
最后,整个片子里边的音乐超赞!
Maconel翻成“麦当孬”也超赞!
真希望一切不是幻觉,而是男主角实实在在经历过的生命。
没看懂,全连一块的话imdb上看一篇comment说结局不是open-ended然后这儿那儿又看了一些,没有特别圆满的解释,也懒得去想了所以还是回到中间那一段“普通”的情节,只是Venessa和Bob那一段故事,不管其他。
希望总是来的不是时候的,Venessa手指动那么一下的时候,意味着整个生死的状态就发生的转变,不得不重新考虑。
而事实上可能每一次希望只是延长现有的痛苦。
原来关于爱情的浪漫的表达,确实是不会穷尽的,那些细节,包括那一段非常风格化的光影流转,我很喜欢。
改天再看看,看会不会发现那些所谓的细节--以下转自imdb.comt is simply unbelievable..., 22 January 20089/10Author: ppmaker from Russian Federation...that a human mind is capable of creating such intriguing plot - so terrifying and captivating this movie is. Frank Capello is obviously a man of genius. But he is not nice and gentle to his audience. The movie is sharp-straight, honest and pretty cruel to a person watching it. It doesn't compromise. Don't expect it to comply with general drama movie rules.*** BE AWARE OF SPOILERS BELOW ***After you ve seen 50% of it or so you think it's pretty common drama, quite predictable and possibly happily ending one. Well, its not. Not at all. And so shockingly not.Cast is perfect. I would never think Slater could fit into the role of Bob. W.Macy would fit better, I thought. But these thoughts faded away.The movie is not open-ended despite what some people say. You just have to think harder than you usually do while watching a regular movie. Be more attentive or watch it again.Capello makes you think. If you want to know what really happened, (if anything happened at all) analyze the details. There are answers.I give 9 out of 10, because Capello rudely and savagely ruined my hopes for the better ending :) In the most gruesome way possible.
少儿不宜,过于压抑。男一号是处于崩溃边缘的小职员,准备血洗公司,但却被另外一个更惨的抢了先。本以为是黑色幽默,但却转变为了一场不折不扣的悲剧。在网上看介绍的时候看到票房三万美元,按票房衡量电影价值果然不是很合理。
wtf this ending?
想要报复同事的人成了英雄懦弱者拯救了整个公司从底层到了高层从不敢表达到了才思敏捷心中的女神把他看成救世主他的世界变了他不用再受上司的欺诈不用再看同事的脸色不用再幻想和金鱼说话不用再祈祷着公司爆炸在虚幻和现实之间是一场死亡幻觉从天堂到地狱他觉得自己拥有着整片大海但其实,他依旧在沙漠
“他是一个不错的人”“他沉默寡言”,或许这就是人们对所有“羸弱羊只”的记忆了吧。“羸弱的羊只”努力的活着,却改变不了愤怒的命运。既然改变不了,不如,就让“羸弱”的自我死去吧,这不正是是社会的法则吗。你也许要问我,我为什么这样做,但是你给了我什么选择吗?影片描绘了太多的人性。
蒋介石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战争。乖张是个人甚至是由个人组成的集体镜像,认其谁被抽离个别描写都是安静的大多数的一员,无论对这种边缘人士的刻画放大了多少,我都特别中意剧中对其爱情观的刻画,不仅仅是似曾相识,而是刻骨铭心。静燥与否都是为逃避现实的一种掩饰,而真正思考的人都终就是平静的。
natural born loser
孤独是一个没上发条的钟,孤独是面对心爱人欲诉不能的情结,孤独是希望渺茫的等待,孤独是内心无奈时的一声轻叹。
希望在左,绝望在右,等你往左走的时候你突然发现路标被人动了手脚,但也只能前往。
鲍勃是一名常被忽视的公司小职员,独自生活领着微薄的工资,他讨厌公司里的每个人,但惟独对漂亮女同事维纳沙情有独钟。他每天幻想着怎样射杀这些冷漠的同事和上司,但突然有一天清晨另一名同事先于他一步做了这些事情,不幸的是维纳沙也被误伤,为了救她鲍勃挺身而出,但是她还是永远不能站立了。一夜之间鲍勃变身了拯救公司的英雄,地位得到提升,但他所想的只是拯救落寞的维纳沙,可事情总不像表面那样,鲍勃的生活变好了但他内心还有许多潜藏的不安,维纳沙表面清纯其实内心沧桑。最终,鲍勃走上了另一条不归路。
一个并不帅气甚至有些猥琐的男主,一个处处忍气吞声的精分患者,故事直到最后点明:一切的一切都是男主的幻想,只有对准自己的那一枪是真实的。看到最后,压抑之余不禁唏嘘感叹。
确实是部比较难理解的片子,到底全部都是幻觉?还是部分真实?
只有当别人过得比你还不如意的时候,那一刻你才能真正的释怀。
没看出来哪里有亮点
恶劣的办公室生态淬炼出的病弱羔羊
名利、爱情、别人的认同都不过只是主人公可怜的幻想,而即使幻想里的自己都不愿意相信这样的生活真的属于他。他真的太自卑了。看到片名,这个结局就不意外了,对于别人他只是这句轻描淡写的评价而已,他一切的痛苦和挣扎都只能葬在他的安静里。
也是当年ipod上看的众多电影之一,印象深刻却被忘记名字。巨汗。今夜特寻回。绝对一部好电影,关于小人物的希望。
瞬间的力量
Sometime a handicap is all in the mind.整个片子里边的音乐超赞!Maconel翻成“麦当孬”也超赞!真希望一切不是幻觉,而是男主角实实在在经历过的生命。
现在想起来,挺悲哀的。
幻想套幻想,但还是狗血……